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1

关键词:人教版;地理教材;知识储备;海水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86-02

一、知识储备与教学顺序

知识储备是学生在接触某一具体知识之前所掌握的相关辅助知识,可以是在本课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所学的知识,也可以是其他学科所学的内容,甚至还包括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以想象,如果学生具有较丰富的课内外知识储备,在学习某一新课程时,这些之前储备的知识就可以成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工具。如果学生并不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此时的课程教学就必须回到教材的具体编写顺序,通过调整不同单元、不同内容之间的组合方式,利用前面讲授的内容作为后续内容的知识储备来解决这一问题[1,2]。

二、教学案例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阐述知识储备与教学顺序之间的关系,现以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大规模海水运动”为例进行分析[3]。水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纽带。本章以地球上的水循环开始,介绍了地球表面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最后以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结束。“人水关系”成为构建本章知识主体的脉络。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要素之一,所以本课在本章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点之一。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课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目标展开。

1.知识技能目标。①理解洋流的形成原理,学会利用地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和模式。②学会运用课文中相关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创设问题情境,结合之前所学的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归纳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锻炼学生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②通过案例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知识迁移与类比、思维综合的能力。

3.教学重点。①运用气压带、风带解释世界表层洋流成因,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模式。②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四、教材分析

1.案例分析。本课教材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解释洋流概念,并按其性质进行分类,讨论了洋流成因与盛行风向之间的关系,结合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析洋流的动力机制,最后结合洋流模式图总结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第二部分以实例的形式,分析了不同性质的洋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即北大西洋暖流和秘鲁寒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虑洋流等相关知识在初中地理教材中涉及较少,因此学生在相关方面的知识储备有限。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可以对本课内容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即先讲授第二部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让学生通过案例对暖流和寒流产生感性认识;再进行第一部分的知识讲解,学习洋流的产生原因、主要驱动力和分布模式。

2.教学过程设计。①导入。利用玩具鸭子海上漂流和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新闻报道,引入新课,使学生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有初步的认识。同时强调洋流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稳定性。②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用PPT展示几处同纬度大陆东岸和西岸的景观,使学生直观感受洋流对气候干湿状况的影响,再结合洋流分布模式分析具体情况。得出结论,洋流对气候有调节作用――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降湿。其次,介绍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指导学生从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上找到寒暖流交汇处,学习世界主要渔场的分布。再次,利用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遇冰山沉没的事例,介绍洋流对航海的相关影响。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导出结论――洋流影响航海,顺流航行船速快,逆流航行速度慢;寒暖流交汇容易形成大雾,对航行造成不利影响。最后,结合墨西哥湾的石油泄露污染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洋流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向学生介绍洋流会加快海洋污染的净化速度,但同时把污染带到别处,扩大了污染的范围。③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首先,通过对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复习,学习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形成洋流的重要原因。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得出以下结论:在赤道两侧,南北半球的信风分别驱动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形成南北赤道暖流,赤道洋流到达大洋西岸,受到陆地阻挡,一小部分回头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向较高纬度流,至中纬度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到大洋东岸时,一部分折向高纬度,加入极地环流,一部分折向低纬度,成为赤道洋流的补偿流。全球形成了分别以副极地,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次,介绍不同性质的洋流,向学生说明中低纬度大洋东侧是寒流,西侧是暖流。中高纬度反之。最后,介绍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方向在冬夏季节会发生转变。北印度洋夏季顺时针环流,冬季逆时针环流。④相关拓展。洋流深刻地影响了地理环境,同时洋流也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1998年中国南方地区洪水的相关案例,引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以此加强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为今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关内容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五、小结

由于初中地理中对洋流这部分的知识涉及较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并没有世界表层洋流系统的概念。因此本次课在教学顺序上对原教材进行了一定调整,先进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和案例的介绍,再转到洋流的成因、动力机制和模式的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洋流系统模式,学习如何利用洋流的性质和特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和灵活掌握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显华,霍秉坤.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58.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效果

1、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我们经常引用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0无疑是有理论基础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意志倾向胜,指对某种事物所抱有的积极态度和特殊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布鲁纳曾指出人的心理生活中存在两种本质不同的思维模式,即例证思维和叙事性思维,前者是哲学、逻辑学、数学等科学的思维方式,而后者则是关于人类条件、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思维方式,是依赖于情境的经验?。在七八年级学生眼中,数学比历史难学得多,因为他们的思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叙事性思维,而故事恰恰顺应了这种思维,这也是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根源。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如能在学习中感到趣味性,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愉快的情绪会使人产生更有效率、更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和问题的解决方式。对七八年级的初中生来说,学习需要和兴趣越强,学习内容就会越吸引他们,同样学习内容越是符合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就越是吸引他们深入学习和探索。

因此,将历史故事引入课堂,非常必要和有用,也适合初中七八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它使得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引起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扩展知识面、提高课堂效率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的专业技能,另外85%要靠他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这里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可以用情商来表示,情商反映了一个人控制自己的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如今有许多高校毕业的学生就业后,智商虽然较高,情商却很低,他们的工作能力、心理素质较差,尤其是家境较好的独生子女,他们可以说是/温室里的花朵0,在现实社会容易受挫折加重心理负担。初中学生一般处于12一16岁之间的青少年期。这一时期是人生中较特殊的时期,可以说是/一半是儿童,一半是青年0,是幼稚与成熟并存的时期。初中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萌芽的时期,同时又是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行为特征,心理特征不成熟,这一时期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和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率

现行初中历史教科书插图、图表、漫画、地图较多,它们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具体形象和时代风貌,是历史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运用图示教学法的第一手素材。在课堂上,简单的图片、图表经过巧妙地运用,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如教科书涉及的人物事件和诸侯国非常多,尤其要让学生准确记清楚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位置,以利于后面秦灭六国等内容的学习。对于刚上初中开始接触历史学科的学生来说,如此大的信息量,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

(二) 有助于化难为易,解决难点,突出重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的特点,为图示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课堂中正确、恰当地使用历史图示,能化难为易,解决难点,突出重点,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讲述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中的秦灭六国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引导学生回忆战国七雄的位置,再出示图示,让学生观察出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然后设置问题“通过秦灭六国的顺序,能够说明秦使用了怎样的战略方针?”学生通过观察明确:秦灭六国的战略方针是“远交近攻”。图示把秦灭亡六国的先后顺序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化静为动,既帮学生记忆了“七雄”的位置,又掌握了六国灭亡的顺序,化难为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 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

课程的现代化越来越要求教学要重视学科结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保存在记忆里的……除非把一件事物放在构造得很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在这里,“构造得很好的模型”就是指我们通常说的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还提出,任何一个学科有基本结构,不管教什么学科,都要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里的“基本结构”就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基本规则。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这就是知识网络或知识体系。学生只有掌握了历史知识体系,才能最终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四) 有助于教师理清上课思路,提高教学能力

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新课改后,初中历史教科书的难度降低,对教学要求却更高了,这对广大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要做到“授之以鱼”,乃至“授之以渔”,首先自身必须具备很强的理解掌控和驾驭教科书的能力。

结语:

文史结合法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必经之路,历史教学不能只依靠自身的知识进行全部教学,必须进行学科整合,最好的整合学科就是文学,虽然在笔者的历史教学中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在笔者的尝试中,发现学生真的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王斯德.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3

一、变抽象为具体,折射“现代”气息

历史教科书编辑较之以往也有了图表,但在强化记忆知识点、理解内容上显得苍白无力,而信息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这一缺陷。

如讲“”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的认识,了解了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在讲授林则徐“”时,用大银幕播放一段电影《》相关片断。这样做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凝重的历史情境;而且轻而易举的使学生理解了当时林则徐用海水、石灰来销烟的方法,较之传统教学法(教师口头描述)效果更加到位,学生通过图、形、像、音、动画等媒质刺激后,动静结合诱导功能得到启发,让枯燥的历史,显得具体而富有感染力。

再如在讲《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时,利用《鉴真和尚东征绘传》制成幻灯片,在将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的画面映在屏幕上的同时,加以叙述说:“鉴真和尚和他的弟子乘着木制的帆船驶向波光荡漾的茫茫大海,遇到特大风浪几乎沉没,在海上飘流几个月后,备历艰险,最后飘到海南岛南端的振州(今崖县)。鉴真和尚就是这样不避艰险,从742年到753年,前后十一年,六次东渡日本,第六次东渡成功到达日本时,他已66岁高龄、双目失明,仍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在中日文化交流和民间友好交往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学生兴致盎然地注视着银屏画面,聆听老师讲解,对鉴真东渡这一历史事实及其内涵的理解和记忆就增强了。

二、变繁冗为简约,抛却“历史“成为现代

历史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浩如烟海,如何从“烟海”般的知识中解脱出来,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诸多方面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历史教学中现代技术的运用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提高了历史课的教学效率。

如我在介绍“我国历史上的主要朝代”时,首先使用软件,根据教材内容把“公元纪年”,“主要朝代”制作了显示图标。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主要朝代和其先后顺序等要学会的主要问题。在“公元纪年”中,制作时间轴、年代、世纪一页。时间轴的显示和教师的讲解,使知识呈现直观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由于主要朝代是本课的重轴戏,教学中我首先启动创造性思维训练,使学生说出所知道的主要朝代,在屏幕中设置离散的、无序的各个朝代,然后使用动画技术,让朝代块沿不同路径落在相应的位置上,这时已使学生求知欲达到。教师抓住契机,满足完整的认读朝代名称和顺序的欲望,又制作两页关于朝代的文字和歌诀,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完整。通过练习及时反馈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处理,从而完成教学任务。CAI课件参与课堂教学配合练习,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记忆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升华。

三、变“说教”为“体验”,彰显“现代”的思想教育

现代化技术与历史课的结合,把历史画面,地图,人物有机地组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更有兴趣地沉醉于知识的探索中,而在历史史料的运用下,现代教学技术又抓住了青少年认知特点,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从而深化了历史课堂教学。如临其境的情景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如讲《中外交往与冲突》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戚继光抗倭、郑成功,使活生生地民族英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与民族英雄同喜共悲,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于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典型感人的片段剪辑,虽然只有几秒钟时间,却能引起感情上的广泛共鸣,不仅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而且总结出的向英雄人物学习的内容、要点,培养了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另外,多媒体技术还能使历史教学由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现代技术可以“还原”历史,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让学生如闻其声,催发他的调动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要注意避免加大知识容量,虽然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提供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但历史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不要随意加大知识的容量,否则学生接受信息过多,造成“胃胀”、“消化不良”,这些情况应该尽量避免。因为从历史学科本身而言,它是一门严肃的社会学科,具有内在的规律和理论,学生通过学习,应当掌握基本史实、形成一定的理论认识和思维能力;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一个正常人在45分钟的时间内能够接触了理解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都有一个限度,我们既要最大可能的利用这个限度,又不能超越这个限度。盲目加大知识的容量与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4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由于教师观念、教学理论、以及策略研究的不够,历史课堂教学依旧不能脱离陈旧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如下的问题。如:

1、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旧没有得到真正确立,课堂上还是以老师讲为主。

2、教学内容与学生脱节,课堂上只见内容不见学生。

3、课堂上或是学生没有生成,或是老师对于学生的生成置之不理、蜻蜓点水、束手无策。

4、课堂还仅仅停留在预设的忠实落实上,没有学生的生成,教师把预设的完成作为评价课成功性的唯一标准。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热情,从而使初中历史教育的时效性大大降低。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如何让教学中的教师更多一些创造性,让历史课堂充满智慧,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角色落在实处,叶澜教授提出的生成性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生成性教学即是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不断产发新的资源,在新的情景下推动教学的进程。生成性教学使得教学更加原生态,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1、课堂的生动可变性。“生成”一词的提出是相对于课前“预设”来说的,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详尽的课前预设,和课堂上对教案的圆满落实。而生成性教学则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思想动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重视课堂上的新生成的资源并给以有效利用。显然生成性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堂教学的鲜活真实性。这是由生动可变性导致的,我们虽然不否认教学的规律性,但是师生共同生活的课堂现实中却充满着很多不可知性,不可预测性,这是由知识差异、性格、习惯不同所决定的,我们只有正视这种差异,展现这种差异,还原学习的本来面目,才能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成长。生成性教学的提倡就是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使课堂呈现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的界定

生成 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所谓预设,就是“事先筹划”,即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的设计和筹划。而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积极的课堂体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喷射出涌动的灵感。

生成性 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

生成性教学 是指教学过程表现出适度自主和开放,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在预设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并且引导学生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

初中历史课堂生成性教学 教师结合历史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初中学生勇于参与的特点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生成,并且使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前预设,而是依照师生的活动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学生体验历史,感知生活,使历史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而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又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导致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鉴于多种可能性的存在,在课堂教学前设计一些生成性的目标、内容、方式等,能使新的形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过程。

2、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生成性课堂教学设计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

3、“新基础教育理论”。叶澜认为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 “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朴归真。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学理论认识,促使教学观念的彻底改变,使教师真正能做到成为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通过研究小组的共同努力使教师能够设计出有利于课堂生成的教案,为生动可变的课堂提供可行性预设

3、通过研究营造适合历史学科特点的课堂氛围,使课堂真正被学生喜欢,成为学生探究社会变迁,提高学生心智的愉快殿堂。

4、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学生在课堂上自觉的不断生成新的教育资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课题研究策略

1、 做好具有生成性潜力的预设

①、预设生成性的教学目标。构建开放性、生成性的目标,随时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生成新的目标,随时准备兼容新的信息,加入新的内容,注入新的要求。

②选择生成性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组织、呈现学习内容,从学生的经验入手,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达到促进课堂生成性的目的。回归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把握教材中的生成点。在教材的空白处,看似矛盾处,重复处等等,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平等对话中、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言语

③设计生成性的教学过程板块式教学设计。该设计是在对知识外延和内涵充分理解及对学生思维必要预测的基础上,将各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成若干内容板块,分布在教学各环节中,视学生课堂实际反映进行“块移动”,教师愿意去倾听学生的“发现”,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从而为生成教学提供保证。

2、组织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关注发展,所以我们组织的学习方式必须是“开放式”、“民主式”的,我们的生成性学习方式的研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①、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们将依据学生的需求,对于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更好理解的课文内容,从互补性出发设计合作学习。

②、质疑式。“质疑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我们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时空,把学生的“质疑”融化到每个历史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在质疑中拓展思维空间。

③、体验式。体验性学习是重视学习主体的直接经验,我们通过实地参观影视剧的观看,通过体验促进深层次的生成。

④、讨论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知识的深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思想的交流和交锋中促进语文课堂的生成。

3、 提高教师的课堂上的引领策略。

生成性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是老师的引领,如何把这些原生资源转化为更为有价值的资源,源于老师的引领策略。我们计划从以下两个反面进行研究实践:

①、能够对生成的资源进行有效选择。来自学生的生成往往是原生的、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有所甄别、有所选择,把那些有利于目标完成的、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学习习惯的,有利于学生生活实践的选择出来。

②、能对信息进行整合转化,把个别学生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转化为大家的资源,把特殊问题转化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使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呈现生机勃勃的师生互动的场面。

六、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身边教育情况的观察反思,设计有关生成性教学状况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现状调查,来发现情况,提出问题,找到研究的切入口。

文献法:文献法是一种利用教育文献研究教育现象,深化教育认识,解决教育问题的非接触性方法。文献法的操作方式是收集、阅读、整理、记录、分析。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查找各种国内外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关于支持本课题的理论知识。

观察法: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进行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观察法,观察学生的生成情况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的基础是探讨与某人、某事或某种情况有关的各个方面。在本课题中,主要是研究某一个课堂实例的设计、实施及实效。

行动研究法:是指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的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侧重培训阶段和日常教学过程中,杷本课题研究策略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研究策略为教学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叙事研究法:通过对历史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研究,及时积累教学案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竭力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七、研究步骤安排

(一) 前期准备阶段(XX.1~XX.7)

成立课题组,进行课题设计,撰写开题报告;

(二)开题论证阶段(XX.7~XX.10)

举行开题会,接受领导论证,完善开题报告;

(三)全面实施阶段(XX.10~XX.12)

围绕开题报告,加强过程管理,重视资料积累,边计划,边实施,边研究,边小结;

(四)总结评价阶段(XX.1~XX.6)

完成课题研究,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总结推广。

八、预期研究成果

时间成果形式责任人

XX年1——12月生成性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实录《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课堂实录《第一次世界大战》陈淑芳杨常刚刘磊

九、本课题的研究基础与保证条件

邢台市第二十五中是一所普通学校,课题研究的成果也会带有普遍性,易于推广;初中实行小班教学(50人左右)也有利于搞科研研究的开展;学校校园网与互联网相通,便利了我们课题组查找资料,了解国内外最近的研究成果,和与其他相近课题研究小组的交流。学校校长阎增国非常重视教学研究,在理论及实践中对我们都能有很好的指导与帮助,教务主任苗淑梅除了领导工作,依旧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还承担着其他的课题研究,是一位勤于钻研的研究型领导。

本研究组成员都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中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青年教师有着极大的工作热忱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中青年相结合必会使本次研究深入开展下去,取得预期成果。

初中历史教育叙事范文5

【关键词】历史 现实 古今结合 乡土教学资源 课外延伸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8-0099-01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普遍抱有这样一种观念: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学习历史就是了解过去。由于过分强调过去,造成了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现实的关注,从而使历史学习失去了现实感和趣味性,导致学习动机弱化。那么,怎样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只有把历史教学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在历史教学中融入现实关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

一 寻找古和今的结合点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了更好地寻找古和今的结合点,教师可以在教室黑板报上开辟“历史上的今天”专栏,每天更新,把历史上的今天发生的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罗列出来,让学生在古与今的对比中更清醒地认识历史和对待现实。如,1900年3月6日,德国发明家戈特利布·戴姆勒逝世。戈特利布·戴姆勒是现代汽车工业的先驱之一,1886年,戴姆勒把奥托式燃气发动机安装在他为妻子43岁生日而购买的马车上,创造了第一辆戴姆勒汽车。他的企业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戴姆勒汽车公司。这一历史事件的现实结合点:中国的汽车消费是近几年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把这个社会热点和这一历史事件结合起来,通过提问让学生对戴姆勒的发明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然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又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这也是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可就戴姆勒的发明引导学生由历史事件的学习反观现实,增强现实责任感。

二 充分利用乡土历史教学资源

由于时空的间隔,不少学生学习历史,缺乏切身感受,缺乏亲身体验。在他们眼中,历史就是“故纸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太过遥远,缺乏学习的热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尝试着引导学生去挖掘身边的乡土历史教学资源,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现实的关注。笔者任教学校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临潼本地。兵马俑坑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东6公里的西杨村南,西距秦始皇帝陵1225米,是秦始皇陵园中最大的一组陪葬坑,坑中所埋藏的浩大俑群是秦王朝强大军队的缩影。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坑内共有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8000件,实用兵器数以万计,其服饰、冠带、神姿各不相同,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被誉为“世界第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发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学习秦的历史时,笔者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激发了学生对秦朝历史的关注。特别是在学习秦朝的科技文化的相关内容时,兵马俑博物馆的讲解员提到:“陶俑身上残存的彩绘颜色,经专家分析研究,发现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成分硅酸铜钡被确认是人工制造的,这种紫色颜料目前在自然界中还未曾发现,如今的人们只有在超导世界里的衍生物中发现这种紫色物质。”“出土的青铜兵器,埋葬于地下两千多年仍光亮如新,专家发现这些青铜兵器表面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可电子镀铬技术直至20世纪才出现。”这谜题引发了学生对秦朝制造技术与现代科技的深入思考,真切地感到了古代的并不一定是落后的,从而自主搜寻资料,以求更全面、更深入地去了解秦朝历史。

三 课内引申,课外延伸阅读

以上做法激起了学生学习历史、关注现实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时候,就要求教师扩展知识面,广泛阅读,把课外读到的一些相关书籍及时地推荐给学生。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时,我向学生推荐阅读《图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此书以图文形式生动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所有阶段及主要战役。其中图片多为战地记者浴血所摄,极为珍贵。该丛书的作者均为亲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者、参战人员以及战争史家。丛书图文并茂、叙事鲜活,不仅有对战争主线的描述,也有对各大战场及战役的细节描写,可以说是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权威、最全面的记录。其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的破坏以及给交战各国平民造成的灾难的图片,可以引发学生对当今世界局部战争的思考与关注。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认识现实生活,或是在古今关联中继承优秀传统、汲取精神营养、悟出某些规律性认识的能力,既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又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自己能意识到的对实际生活起作用的知识最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把历史的教学过程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统一起来,努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