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历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化历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化历程

企业信息化历程范文1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企业 资产管理 一体化信息平台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是以地铁、轻轨、磁悬浮等城市轨道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建筑安装、运营服务为主业,兼顾轨道沿线及周边的通信、广告、房地产等多元化业务开发的大型企业集团组织。作为资产密集型企业集团,不仅资产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而且资产变动频繁,资金比重大,因而,围绕资产管理,以现代企业EAM为核心,构建包括资产前期管理、运营管理、维护维修、更新改造、报废清理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一体化信息平台,不仅能够实现财务管理与业务运作的整体协同,而且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资金、实物、技术的规范管理和高效运作,实现资产管理的高效决策、管理和执行,成为引领及支撑企业发展的持久驱动力。

一、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资产管理的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资产,是指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以及多元化事业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实物资产,包括企业集团所有的或占用的全部基础设施和设备物资,如企业经营管理使用的房屋、建筑物、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设备、办公设备等一般资产,轨道线路、站、场、车辆、机电设备、备品备件、维修、检测设备等轨道交通专用资产,企业集团进行多元化开发业务形成的资产。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不仅资产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而且变动频繁,资金比重大,呈现出与一般工业企业不同的特点。

(一)资产种类繁多

除了一般企业都具备的生产办公、交通运输设备及房屋建筑物以外,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还拥有许多专用的固定资产和物资。尤其是“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仅仅轨道交通运营项目,就经营管理着13个大类的固定资产和29个大类的物资,固定资产管理涉及轨道线路、机车车辆、车站设备、供电系统、通信设备、信号设备、自动售检票系统、给排水系统、环境监测及预警系统、消防系统等多个门类,此外,还拥有多元化开发的经营性房产、商铺、广告等资源性资产,可以说资产的种类多种多样,数量繁多。

(二)资产分布广泛

与一般企业不同,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具有典型的公众服务特征,轨道交通线路延伸到哪里,固定资产就分布到哪里,因此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大部分资产如线路、机车车辆、站场等,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地点,分布区域十分广泛。

(三)资产变动频繁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畅通出行的要求愈加迫切,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保持快速增长的规模,不仅每年都有大量基建项目开工或竣工投产,新增资产的管理增加了相当大的工作量,而且,由于安全生产和技术升级等方面原因,原有的一些固定资产需要大规模的更新改造,因而,企业实物资产新增、变动频繁,特别是固定资产的附属附件,因日常维修维护业务而变动更新更加频繁,增加了资产管理困难。

(四)资产资金比重大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固定资产的购建支出和运行支出所需的资金数额巨大。即使在项目耗巨资建成投入运营之后,一方面,按照一定的规程对轨道交通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和维护,是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重要的日常任务,为了达到安全运营的要求必须投入大量资金,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城市发展的要求,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固定资产常常需要更新改造,也要求投入大量的资金。因而,资产管理水平的好坏,实质上反映着城市轨道交通资金运营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企业投入产出效益大小。

二、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现代资产密集型企业,愈来愈多地应用EAM系统,并由此开始了企业的资产管理信息化进程。EAM(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是现代企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资产从设计、采购、建造、安装调试、运营管理、维修维护、大修、更新改造、折旧及价值补偿直到转让报废的全生命周期,其核心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IT)提高资产的运行可靠性与使用价值,降低维护与维修成本,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人员职业素养,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EAM在电力、电信、石油、石化、交通运输等资产密集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以伦敦、巴黎、新加波等世界著名地铁公司普遍应用EAM,我国北京、香港、上海、广州等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正在实施或深化EAM应用。

国内已经实施资产管理系统软件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基本采用国外的软件,主要有美国Infor公司的企业资产管理D7I、美国IBM公司的Maximo资产管理解决方案、瑞典IFS公司的企业资产管理系统、德国西门子的BFS++等。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发展和积累,多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资产管理跨过了“部门级”的系统应用,形成了多条纵向应用的体系。由于以往网络信息技术的限制,他们大多没有进行信息平台的整体规划,而是通过点对点的方式进行系统集成,呈现出多种异构系统,形成众多的“信息孤岛”,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没有统一的资产管理平台,缺乏轨道交通项目规划设计、工程施工项目等资产前期管理系统集成,缺乏资产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管理系统,呈现资产多头数据源,存在信息孤岛,规划设计的技术知识不能有效传递与继承,资产构建与资产维护维修技能相互分离,再加上数据统计口径不同,形成企业财务账面资产和业务占用实物资产对账困难;

(二)资产管理相关子系统之间没有集成,形成众多“信息孤岛”,资产的规划设计、工程项目、资产运营等相互分离,采购单位无法获取完整准确的设备物资技术指标,常常导致采购的设备物资(备品备件)无法使用,既造成资金占用,又造成设备维护延期,甚至造成设备损坏,影响生产运营。

(三)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经营城市的理念逐步确立,客观上要求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上,不仅跨行业――轨道交通、通信、广告、房地产、商业经营等等,而且跨单位、跨部门――轨道企业、财政、金融、建设、安全等企业单位与政府主管业务部门,并且,伴随着信息技术进步,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资产管理的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信息系统的一体化集成应用逐渐成为大势所趋。

三、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一体化资产管理信息平台的技术与实践

资产管理系统(EAM),是资产管理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相结合的成果,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管理理论创新与实践层出不穷,至今,EAM已经发展到了企业级的整体协同、一体化应用阶段,并逐步向企业、政府、社会整体协同应用方向发展,从理论到技术,为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资产一体化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打下了重要基础。

(一)《与时俱进的设备管理与维修》一文中分析了CMMS(Computerize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计算机维修管理系统)的发展历程,说明了设备维修管理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从CMS(Condition Monitoring System,状态监测系统)到CBM(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基于状态的维修管理),从数据库、电子表格到CMMS的发展过程,指出CMMS将从数据记录发展为网络化、分析化和智能化管理,并逐渐将来自不同领域的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汇总、综合,将计算机技术潜力发挥出来,提供更高的管理效率。

(二)香港地铁资产管理应用情况

陈建伟《设备维修管理系统在地铁运营管理中的应用》介绍了轨道交通行业维修管理系统的构成,点明了维修管理系统的核心内容:设备维修管理系统以设备台帐为基础,通过设备预先定义的预防性维修策略自动生成维修计划,并对维修计划及所需资源进行合理安排,生成预防性维修工单;对发生故障设备创建故障工单;根据工单进行检修/维修作业;作业完成后,获取工单的故障、成本等相关信息,并对维修活动及维修成本进行分析。文章最后指出:希望未来有一个符合国情、专门针对轨道交通行业特点的设备维修管理解决方案。

(三)基于SOA架构的EAM系统集成的应用

在《基于SOA架构的EAM系统集成的应用》一文中作者提到,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对EAM系统和相关专业系统进行无缝集成的要求愈来愈高。企业需要构建自己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以便进行信息共享与集成,不仅同现有的系统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还要同许多异构系统进行数据互访。文章提出通过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技术来构建EAM系统平台,提高企业资源系统信息共享的敏捷性和动态性,为大型企业集团构造信息化平台提供信息资源整合解决之道。通过引入SOA技术,使得EAM平台构建更有效地配置设备、人力、工具及其他资源;更容易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有效控制设备维护及维修费用;并且建立企业自有知识库,提供企业决策及分析所需的信息资源;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建立统一框架,兼容未来的应用。

(四)广州地铁一体化资产管理实践

广州地铁一体化资产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将实现从“设备运营为核心”向“资产运营为核心”的管理战略转变,有效地实现生产运营过程中各个环节信息的透明度和一致性,避免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信息和系统的脱节,形成统一的资产数据标准,在部门之间搭建信息化桥梁,使其信息实现智能化的双向互联互通,从根本上规避信息孤岛和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的企业发展瓶颈。

四、郑州轨道交通一体化资产管理信息平台概述

郑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注册成立,根据国务院批复同意的《郑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8-2020),郑州市远期轨道交通线网方案由6条轨道交通线路组成,将形成“三横两纵一环”的线网结构,全长202.53公里,概算静态投资逾1000亿元人民币。郑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建立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市场化运作,努力形成投资、融资、建设、运营等方面的良性循环,降低财政风险和负担。因而,从公司成立伊始,就决定高起点创建企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并通过广泛调研,确定了郑州轨道交通一体化资产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目标。

郑州轨道交通一体化资产管理信息平台,以企业资产管理系统(EAM)为核心,融合“集中管理,协同商务” 的信息化理念,目标是:利用一个平台,融合多个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将围绕企业资产的规划设计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存货核算、成本管理、应收应付、固定资产、人力资源、合同管理、资产设备管理、物资管理、质量管理、资金管理、预算管理等管理模块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一体化处理,实现资产管理的业务运作与财务管理的整体协调,实现动态的资产管理一体化应用,实现资金、实物、技术的规范管理和高效运作,实现资产管理的高效决策、卓越管理和强力执行。

郑州轨道交通一体化资产管理信息平台作为基于多组织架构的企业应用运行平台、基于模式化的开发平台、开放的系统集成平台及统一的系统管理平台,是建立在 Java 语言所提供的强大功能的基础上开发的,采用基于 B/S(浏览器/服务器)多层结构的方式来运行,不仅最大限度地方便部署和维护资产管理各相关软件系统,而且,能够有效降低目标系统的总体拥有成本。

郑州轨道交通一体化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将着眼于企业资产管理战略,立足于企业资产管理现实,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来设计应用模式、系统架构、IT管控体系、总体解决方案,使资产管理信息平台成为建立在确保轨道公司集中管理基础上的统一、规范,成为引领及支撑企业发展的持久驱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葆文,与时俱进的设备管理与维修 2002,ISSN:1001-0599

企业信息化历程范文2

关键词: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产品

核算工作引入计算机信息化管理,能够明显改变传统成本核算模式,并增强企业成本核算水平,促进企业具体生产方案的制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

一、信息化成本核算概述

企业成本信息化可以有效提升成本核算效率,相较与传统手工核算,信息化成本核算具有优秀的时效性,能够及时反映成本变动。信息系统可以更加快速地进行成本统计和预测工作,使企业的生产工作更具有信息依据,从而能够更加高效地组织生产,满足客户的各种要求。在现今的企业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进程中,企业生产部门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并将本行业的先进生产水平作为生产要求,将材料采购的成本与产品销售价格作为成本核算的数据参照,从而运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对产品生产进程中使用的成本进行管理,切实保证生产升本的有效降低。

二、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

(一)基础信息设置

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成本核算工作,首先需要对基础信息进行设置,使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具有基本信息支持。基础信息主要包括部门信息、成本对象、存货信息等。

(二)成本核算方法设置

成本核算信息系统中,需要对使用的成本核算方法做具体设置。费用来源方面,可以采用手动输入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系统中的总账、固定资产、工资等子系统直接提取数据。[1]如果成本核算系统没有启用固定资产和工资系统,那成本中的人工和制造所需费用在总账系统中,而材料费用则在存货核算系统中。通过设置材料、工资等费用,能够基本实现成本的出资分配与归集的设置,从而把大部分材料费用整合到各类产品名录下,并把其他成本整合到各生产部门的范围内。为核算最终产品所用成本,必须把依据部门整合的成本在部门的产品之间做合理分配,因此,成本核算管理软件需要对分配率进行逐一定义,保证系统在自动核算产品成本方面具有完善的基本设置。

(三)成本核算的日常管理

成本整合工作和分配方式通常需要在信息化管理设定初期进行确定,并在存货、成本与总账系统中运用初始切断的设置合理固定。分配方式一经固定,则只需要将业务数据输入到系统中,则会自动对各类产品成本进行核算,这一系列工作内容叫做成本核算的日常管理。在成本核算管理软件应用初期,已经对费用来源做了初始设置,在成本核算进程中,能够使用成本管理系统中的自动读取数据功能获取工资、材料等费用。每月末,需要在在产和完工产品之间将成本费用进行分配。所以,必须切实统计本月内在产与完工产品的数量,保证成本分配的准确和公平。日常数据输入方面,依据选择的核算方式,将相关资料如工时报表、分配标准表、产品好用表等输入到系统中。[2]

(四)成本计算

经过基础设置,能过确定核算成本方式以及成本具体费用的来源。运用日常处理方式,能够整合成本费用,从而对成本分配的合理依据进行确定。到此成本计算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能够在系统中执行成本计算的功能。成本管理系统具有两种成本计算方式,即自动与分步骤计算。自动计算是系统一次性地完成整个成本计算流程,不需要人工干预,具有省时高效的特点。分步骤的计算方法是一句手工成本核算的固有习惯进行分步骤的计算工作。分步计算中,每完成一个步骤,均可以对该步骤的计算结果进行查询,如果遇到异常,能够对成本的基础设置或者日常信息资料进行修改,改正完毕之后,再施行计算。分步骤的计算方式能够保证成本计算的高效准确。

(五)成本查询

成本计算完成之后,对于产品、半成品等项目的汇总和明细成本可以随时进行查询,通过工序、部门等索引进行具体的查询工作,为成本核算管理提供高度的便捷性与实效性。

三、成本核算信息化管理应用效果

使用管理软件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核算工作的人工成本,合理提升陈本核算的准确与实效性,为企业的业绩考核、损益计算以及成本分析等工作提供详细的数据信息参考。使用信息化成本核算管理系统,能够自动考核各部门的阶段性业绩并对产品销售利润进行比较分析。[3]此外,通过管理系统可以比较产品销售价位和制造成本,计算生产部门所得总利润。将不同部门的产品业绩进行比较,可以为企业之后运营销售政策的制定工作提供合理可靠的数据资料。

信息化成本核算系统中的成本数据信息具有准确、详细的特点,可以为成本分析提供良好的数据基础。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段的产品生产成本,能够总结出成本变化的情况和规律,从而对成本变化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施行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能够切实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益。成本管理系统中,使用图形等统计、核算方式,能够更为直观地分析各种产品成本分配比例,通过合理分析找到降低成本的可行举措。同时,依据成本核算中整合出的详细信息资料,可以对产品生产中的材料、制造、人工等费用进行更加具体科学的分析,研究成本降低的潜在积极因素。

四、结束语

企业采用计算机信息化系统能够切实提升成本核算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通过具体的成本管理方式,对产品成本进行合理整合、比较与析,从而切实进行成本核算并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数据信息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勇.浅析药品成本核算的信息化管理[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2(20).

[2] 霍瑞红.制造业企业成本核算的信息化管理刍议[J].会计师,2012(12).

企业信息化历程范文3

一、价值链与供应链管理概述

(一)价值链与价值链管理 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在《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价值链”概念,并定义为企业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竞争者价值链之间的差异是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来源。价值链管理依据价值链的理论,将企业的业务流程描绘成一个价值增值和价值创造的链状结构。价值链管理是一种基于协作的策略,它把跨企业的业务运作链接在一起,以期实现市场机会的一个共同愿景。

(二)供应链管理 工商管理国际百科全书认为“供应链是将一系列供应商的供应商,客户的客户和物流、信息流结合在一起构成的链”。供应链构筑的是一个动态联盟,要求成员企业之间做到信息、资源和重大战略决策的协调和交流,共同面对市场竞争环境,形成一个从上游企业到下游企业价值链增长的双赢管理模式。SCM就是对这个链条的管理活动。SCM体现了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利用SCM可以“把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支持公司整体竞争战略和目标,达到供应链整体效率最高”。

(三)价值链管理与SCM的关系 从链条构成看,供应链、价值链可以是同一个链条,即这个链条是从企业原料最初供应商开始的上游企业到核心企业,再到产品或服务最终用户的下游企业的集合体。价值链管理域SCM的出发点和角度不同。价值链管理是从价值分析的角度,实现对这个链条的管理。通过对链条中各项活动的分析,优化和协调企业活动,强化核心业务流程,达到满足顾客价值需求的同时降低产品和服务成本,获得企业竞争优势的管理目的。SCM是从整个链条效率的角度,对企业生产设计的采购、供应、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供应链环节进行管理。目的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交易成本,并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价值链与供应链相互关系的研究认为,供应链是价值链的一种表现形式;供应链和价值链都是增值链,供应链也是一条价值链。价值链集中在价值的创造,而供应链则注重产品的供应。因此,本文提出基于价值链的SCM这一概念。

二、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模式

(一)“以战略为经,以供应链为纬”的管理模式成本对SCM而言是一个复合约束,即体现市场竞争需求的外部成本约束和反映企业自身需求(获利需求)的内部成本约束。供应链成本管理工作则是这种复合约束在供应链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具体实现。在设计供应链的集成成本管理系统时,必须站在供应链经营战略的角度全面地反映成本的内涵。大量事实表明,企业的盛衰、成败、生存和发展,首先取决于企业采取的战略、方针、决策是否正确,所定的目标是否与外界的客观经济情况相适应。因此,提高企业经营各个环节、 各个方面的生产、 工作效率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正确地进行经营战略和决策放在首位。 所谓“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正是适应新的情况而提出的新的企业管理指导思想。

(二)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对快速满足市场的追求必然导致其成本管理需要面对一种动态、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动态、调整频繁的内部环境。供应链企业内部是以产品为核心的工程群体的动态组合,外部则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动态供求联盟。供应链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必须与企业环境的动态特征与敏捷特征相适应,才能保持系统的适用性与有效性。

在现代制造模式下,为适应敏捷性的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由传统的“金字塔型”体系结构转化为具有明显动态特性的“壳重组扁平状网络化”体系结构。这种体系结构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与重组。与之相应,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也应该顺应这一变化,突破传统思维框架,探索新的组织结构模型。供应链成本管理是面向多企业或者说横向一体化的企业的战略高度的成本管理。

(三)作业成本法(ABC)与企业资源计划(ERP) 作业是企业组织为了特定目的而消耗资源的活动或事项,包括以下特征:是投入――产出因果关系连动的实体;贯穿企业组织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构成包括企业内部和连接外部的作业链;是可量化的基准。

作业成本计算法建立在“作业消耗资源,成本对象消耗作业”的前提之上,其基本原理是依据不同的成本动因分别设置成本库,再分别以各种成本对象所耗费的作业量分摊其在该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然后,分别汇总各种成本对象的作业总成本,计算各种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现代企业组织观认为,企业组织是为了满足最终顾客需求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这样作业成本法计算的是企业组织最基本事项即作业的成本。企业组织完全可以根据管理需求“按需取数”计算各种成本对象的成本。如可以根据某种产品消耗各项作业的数量计算该种产品成本,也可以根据某个部门(或生产线)消耗各项作业的数量计算该部门(或生产线)成本,深知可以根据某个人在企业组织消耗各项作业的数量计算某人的成本。以此类推,作业成本法真正体现了“不同目的,不同成本”的思想。所有作业的成本便构成企业组织的成本。企业组织成本管理的实质就是作业管理。因此,作业成本信息时企业组织作业链――价值链优化的信息基础,从而也使企业组织的业务流程再造,乃至企业再造的信息基础。

任何成本都是为了实施战略而发生。成本(或费用)虽然发生于生产经营过程,但是,其根源却不在生产经营过程。要站在战略的高度透视成本(或费用)及其发生的根源。这就是成本管理的战略思维。任何一个企业只要运转,即会有成本和费用发生,而且销售、采购、生产、储运、人力等各个部分发生的大量成本(费用)相互关联,错综复杂。这些枝节丛生的环节如果没有系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工具,企业管理将无从着手。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一切前瞻性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企业的经营与组织发展目标更加趋向于应用细腻下化手段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方面。企业资源计划是建立在制造资源计划基础之上,面向企业供应链的管理系统。

ERP思想及相应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增加了ABC核算及管理的可能性。首先ABC与ERP均强调了管理的“精细”和“准确”,有着“为用户需求而制造”的共同目标;其次,二者可以共用企业的作业链和价值链并相互完善;第三,ERP系统还为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计算机化提供了基础条件;最后,ERP的管理理念扩大了作业成本管理的范围。面对企业对成本管理系统化和集成化的迫切要求,ABC与ERP的结合应用是企业提高成本管理能力的必然趋势。

三、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成本管理

当前的成本管理不但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而且成本管理的范围逐步向跨企业间成本管理扩展,因此,充分认识成本管理系统如何影响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是相当重要的。成本管理将全面介入产品设计、生产、营销和售后服务过程的决策。只有这样,成本管理才能知道决策者需要什么信息,才能做到将“相关信息适时地提供给相关的人”。

由于各部门在管理目标、管理手段和处理方法等方面的不同,特别是由于传统的分工模式和责任成本管理模式所造成的壁垒,往往在成本管理中形成许多“信息孤岛”、“功能孤岛”和“组织孤岛”。这些孤岛的存在使基础成本信息不能共享,还自行“制造”出许多不一致的、冗余的成本信息,有时甚至诱导错误决策;各部门在成本管理中自行其事,难以形成成本管理的合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成本管理相关的管理支持系统越来越多地引入到企业管理中来,系统的集成水平越来越高。随着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支持系统的结合,逐渐克服了企业中的成本管理孤岛问题,或给解决“管理孤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实现集成环境中对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和传递,自然能够打破各管理部门因分工所造成的壁垒,达到输出一门,资源共享。一旦实现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会计在管理功能上必将产生明显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加强了控制;提高了反映能力,包括对市场、生产过程、质量、成本的反映灵敏度,能及时修订原来的计划,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改善了信息质量,实现了信息的相关性、准确性和及时性;降低了决策风险,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卡利斯・Y鲍德温、金・B・克拉克等:《价值链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王海林:《价值链内部控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宋献中、胡玉明:《管理会计――战略与价值链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企业信息化历程范文4

关键词: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特点;方法

一、信息化管理的特点

(一)建立以项目成本管理为核心通过以项目成本管理为核心,可以重点解决项目资源配置问题。但是成管理也存在着管理的难点,那就是在执行计划的过程当中,要对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

(二)通过企业的文化积累,提升了企业的价值工程施工企业对受控项目的所管理经营的成果,是社会先进性的体现,经过收集和整理,将其完善,升华为企业的管理资源,这不仅仅体现出了企业的价值,更是防止企业出现人去镂空的现象,通过控制住人力资源,企业再次被赋予了新鲜的生命力。

(三)对管理技术进行了创新通过对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投标、合同结算等全部过程,通过采用业务信息流共享的办法,对信息进行协同管理,这种形式不仅使整个过程之中的数据保持了一致性,更使得复杂的业务集合了起来。

二、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方法

(一)加强项目管理的信息定义与对策的整理在工程项目的管理中,涉及到的地方有很多,例如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部门,施工的各个环节等,只要是与施工项目相关的各方面的因素,这就导致涉及到的方面很广泛,同样也很复杂。通过加强工程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的信息定义与对策的整理总结,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并被广泛的应用了起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管理部门的难题也就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通过建立完备的信息处理系统,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实现对信息的整理和归纳。

(二)培养信息化管理的人才截止目前,我国的的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开发,多半是依托于专业的软件公司,但是这些软件公司对于工程施工企业却不是十分了解,只是单纯的从研发技术层面去考虑设计方案,几乎考虑不到工程施工企业的实际所需,这种信息软件往往对工程施工企业来讲,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无法发挥出信息化管理的巨大优势。所以就需要工程施工企业,在企业的内部去自己培养信息化管理软件技术的人才,因为通过内部员工开发出的软件能够完美的融入到工程的施工实际当中,因为企业的员工对企业有着充分的了解,所以这样制作出的软件才真正具有实用性。

(三)明确信息化管理的整个过程工程施工企业在信息化管理的同时,通过采用信息急救术将施工企业所负责的施工过程,根据科学的与内在的联系去研发出企业层面的Java的组间,通过利用企业内部的网络服务器,是高鸿城施工企业的作业去达到信息化管理的目的。

(四)通过信息化管理做出符合实际管理的理念由于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起步的较晚,现有的管理思想与理念都是参照已经成熟了的国外的工程项目管理理念。这种具有“复制粘贴”的行为,不能够真正的学习到国外的的项目管理思想与理念的精髓,对我国工程项目的发展起不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要想提高我国的的工程管理的质量,就必须要提供我国的工程施工企业的施工水平,这就要求,以工程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作为助推器,建立符合实际管理的思想与理念。只有通过信息技术对工程项目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使其充分的了解工程项目的实际状况,通过与我国当下的工程项目所处的环境进行结合,要确立符合我国的工程项目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富有中国特有的管理理念。

企业信息化历程范文5

关键词:成本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管理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ducts the research to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expounds how to understand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connecting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cost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in the hope that the internal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improv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ost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Keywords: cost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目前随着我国的入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建筑施工行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不仅来自国内,还来自各方面均占有很大优势的国外同行,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信息化已经是大势所趋,只有迅速提升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规范生产经营流程和管理、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实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已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就施工成本和信息化管理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分析,供大家参考。

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和信息化

2.1.正确理解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和信息化

2.1.1如何理解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和信息化

(1)如何理解建筑施工成本管理

建筑施工成本管理应用于施工企业的管理部门及施工项目的各项管理,施工项目成本交给施工项目部管理,企业有对施工项目部的生产成本管理组织、指导、监督的责任。企业还需要对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监督和完善,利用技术、信息、资源来支持项目施工,使生产和管理成本降低。

(2)如何理解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

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就是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相互结合,有效地收集、处理与经营管理相关的信息,综合企业流程,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的过程。将使日常处理工作自动化和高效率化,以保证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改变现今的服务观念。

2.1.2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与信息化的联系

建筑施工企业要以成本管理为核心

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成本反映了施工企业在施工活动过程中的经济效果,通过对施工工程成本的计算、复核和分析,从而反映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和管理的水平,也就是说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建筑企业信息管理的重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通过成本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完整科学管理工作,为企业的施工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了成本的相关信息。并且还能反映出施工及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并且通过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工作方式,降低施工工程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实现成本管理的动态控制

以前,施工企业只能依靠管理人员人工去完成所要求的大规模数据的计算、收集并整理,工作效率非常低,工作量较大,根本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控制。而目前,利用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进行成本信息化管理,使企业每个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得以相互连接、有机结合,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且进行有效的资料处理,从而改变业务运作时间长、产生的信息产生误差大和滞后状况,从而能实现动态成本控制管理,使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动态控制得以最终实现。

2.1.3成本管理要求信息化的高效率

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进行信息化的目的就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经营效益。在进行成本管理中,信息化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改变,还会带会工作方法的变化,是对企业生产组织的一种变革和企业员工知识结构与能力的升提,它的运作也需要成本的投入。因此,建筑企业成本管理需要进行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就必须要做出必要投入,企业的短期效益将无法与此长期目标进行相比,企业决策对准确的信息化定位,将直接影响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的高效性。

信息化是带动企业升级和各项工作创新的突破口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结合自身行业方面的特点和管理现状,进行选择信息化的层次,选择有利于提高自身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高效性的信息化方案,从而才能避免出现使施工企业出现劳民伤财的现象。建筑施工企业在经营成本管理上,只有通过科学统筹安排,才能确保信息化与成本管理相互促进、相互结合,以最低的代价、最短的时间去实现高效的信息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提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竞争力。

2.2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建设

企业信息化历程范文6

关键词:商业伦理;企业诚信文化;企业诚信文化塑造

1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内涵

在西方,商业伦理的研究始于18世纪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一书中,认为商业活动的本质中包含着人道主义的理念。而经济学家纳什则从个体层面的角度把商业伦理定义为,面对道德困境的行为主体在思考应当采取何种行为方式时所参考的道德准则的总和。到上世纪世纪90年代末,随着组织行为学理论的兴盛和发展,商业伦理研究开始逐渐从个体层面向组织层面扩展。经济学家威尔士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对商业伦理进行定义。认为商业伦理是一个组织在回顾、调查以及解决各种复杂的伦理困境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评判标准;经济学家里奇又补充指出,一个组织评判其行为的对与错,主要是参照其自身事先一家形成的商业伦理标准。在我国,学者们对于商业伦理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江雪莲教授认为:从职业伦理角度上讲,商业伦理是社会道德在商业领域的细化、个别化,是商业领域职业伦理规范的总和,是商业行业的道德心理、道德品质、道德习惯、道德传统代代相传的历史积淀;从经济伦理的角度上讲,商业伦理是交换伦理或流通伦理,是交换流通领域中经济制度的设置或经济制度系统内部制度与制度之间、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其他社会制度之间良性互动所包含的伦理机制。朱涛博士认为:商业伦理是社会博弈的一种规则,是人们创造性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框架,是有限理性和具有反思能力的个体构成的社会长期经验的产物。

在笔者看来,我们通常所说的商业伦理,是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在商业活动中最直接、最一般化的表现。是指任何商业组织、生产机构或者个人以合法手段从事盈利时所需要遵循的基本伦理道德准则。它是道德价值与效率价值的统一,是社会道德与服务精神的统一,也是法治与道德的责任的统一。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中的诚、信、义、智等理念是商业伦理的核心内容。

企业诚信文化指的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塑造成的,被企业成员(包括领导者和员工)所共同认同的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价值理念、行为准则。企业诚信文化表现为企业中员工之间,部门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以及企业成员对待顾客、社会公众,甚至是竞争对手的诚信的态度和道德习俗。

2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关系架构

诚信是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企业的灵魂、立业之本,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的精髓。诚信是企业诚信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的诚信是企业诚信文化塑造的初衷和最终目标之所在。诚信也是商业伦理的精髓和要义。因此无论是商业伦理还是企业诚信文化,诚信都是其核心的内容,二者也正是通过诚信的核心理念来共同对企业发挥着作用。有着共同的核心内容的商业理论与企业诚信文化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呢?

2.1 内涵与主体相同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内涵与主体是相同的,首先,我们可以运用数学的集合原理来进行分析,假如把商业伦理设定为一个“集合”,把企业诚信文化设定为另一个“集合”,那么“诚信”就是这两个“集合”的“交集”。换句话说,诚信就是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相同的内涵与主体。(如图所示)商业伦理的主体是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中的诚、信、义、智等思想,“以诚为本,以信立足”这是商业伦理的核心主体,更是商业伦理的精髓、要义。而对于企业诚信文化来讲,诚信无疑是企业诚信文化的核心内容,“以诚为本,以信立足”树立企业诚信的信誉、形象,就是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的核心。

2.2 功能与目标相同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作用客体同为企业,二者都为企业服务,都对企业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从其激励功能、引导功能、辐射功能上讲;还是从其凝聚功能、约束功能上讲,二者的功能是基本相同的,共同对企业发挥着作用。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也有着相同的目标,那就是塑造企业的诚信形象、约束企业的各种商业行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遵守社会道德基本准则,促进企业健康、良性的发展。

无疑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商业伦理经济的时代,无论是对于商业活动中的商业组织,还是个人来讲,商业伦理道德的遵守都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商业伦理更是其灵魂之所在。(如图所示)。中国知名的城市运营商杨卓舒曾这样说到:“商业伦理能够支撑多久,那么企业也就有多大”;“商业伦理不仅仅要求人们在商业活动中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人,而且要求人们在建立或者经营一个企业的时候,要建立一整套好的价值观与优秀的企业文化,以及从事商业活动的行为方式。

企业诚信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之中。企业的诚信理念,是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诚”是企业聚心之魂,“信”是企业立业之本,唯有诚信,才能打造百年老店。企业诚信文化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泉之所在。(如图所示)。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生命线,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形态,甚至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够发展的命运。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托马斯彼得斯指出:“一个伟大的组织之所以能够长久生存、长盛不衰,其中最主要的法宝就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于组织的全体成员多具有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一种被组织成员所认同,积极向上,着眼于长远的发展的价值观,必然能够产生强大的精神凝聚力,进而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者企业向前迈进。这种被称之为信念的精神力量就是企业的诚信文化。

2.3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关系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首先,从商业伦理的角度上讲,商业伦理是一个大的整体,而企业诚信文化是商业伦理的一部分。商业伦理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在商业活动中最直接、最一般的表现形式,是任何商业组织、生产机构或者个人以合法手段从事盈利时所需要遵循的伦理道德准则。而企业作为商业活动中的一个商业组织或者说是生产机构,其内部塑造出的诚信文化成为了商业伦理的一部分。

其次,如果从企业诚信文化的角度上来讲,企业诚信文化无疑是商业伦理在企业这个商业组织或者说是生产机构里的内化表现形式。商业伦理是相对于整个社会的商业活动来讲的,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遵守商业伦理道德的最主要表现就是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与遵循。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总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在整个商业活动中,对商业伦理道德准则的认同与遵循,将会客观上促进企业“守诚讲信”,从而推动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反过来,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主观上推动者整个社会商业伦理道德的认同与遵守,如果企业都能够重视诚信文化的塑造,企业管理者能够积极的引导企业成员“守诚讲信”,推动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那么整个社会必然将会形成遵守商业伦理道德的氛围。

3 结论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的内涵与主体相同;功能与目标也相同,二者是在相互的影响与促进中发展的。在商业活动中,良好商业伦理道德的形成离不开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在企业中,对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需要整个商业活动中良好的商业伦理道德环境的保障。如果整个社会商业伦理道德环境得不到保障,那么企业也无法“洁身自好”,企业的诚信文化塑造也只能是空谈。因此,在整个商业活动中塑造商业伦理道德,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那就是塑造自身企业的诚信文化。与此同时,企业的诚信文化塑造,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它需要企业内力和企业外力的共同作用,需要一个以诚信为核心的商业伦理道德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荣富.“‘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J].江西社会科学,1997,(3):27-29.

[2]江雪莲.现代商业伦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