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技术基础理论

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范文1

关键词:初中教学;语文;班级管理

一、利用语文学科的特性且不囿于课本知识进行班级管理

《慧人慧语》中说:“道德是教育的中心思想,做人是做事的主要内容。”各个学科的教学皆是如此,语文亦复如是。我经常告诉学生,美好的人生就是一条充满希望的旅途,伟大的成功包括半个看似荒诞的梦想。要善于创新,勇于探索,敢于追求;做事情,搞创业,做发明,写文章,都要把“先要求最不同,再要求最完美”奉如圭臬。之后要有远大的志向,志须如宇宙恢弘,心要似莲花高洁。要善于分析万事万物,要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比如说我告诉学生:“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提出不同的见解,感悟非凡的思想;做人的目的不是为了活好,而是为了找到更佳的归宿,发现伟大的永恒。对先人的论述应懂得辩证地分析,比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不一定全面,而“己所不欲,若人欲之,也可施人;己所欲者,若人不欲,亦不可施”就较之完善。在班级管理中,教师的力量就像和沙子的水泥,团结的作用如同串念珠的丝线。我还告诉学生:一定要珍惜同学间的情谊,遵守学校的纪律,功在一人莫骄,功在众人可骄;谤在一人勿争,谤在众人须争。

二、学习语文、阅读诗歌、班级管理要联系生活

语文学习需经常阅读诗歌,阅读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和生活联系起来,这样能够获得独特的生活情感体验,能够调动起学生阅读诗歌的积极性,能够使学生对诗歌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每一首诗歌都和生活有紧密的联系,诗歌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联系生活阅读诗歌,能够加深生活的经验,反过来也能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因此,也能够迸发出创造的灵感的火花。阅读一首喜欢的诗歌,一定要找出喜欢它的理由,例举出诗歌的优秀之处,每一个学生都有鲜明的个性,所以他们也会有独到而精彩的见解,把这种见解和其他学生分享,就会取长补短。使用正确的方法朗读现代诗歌,使朗读和理解有机结合,促进了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既能够培养学生感受作品的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学习到诗人的动人情怀,走近诗人,洞彻诗人的内心深处,亲聆謦,对诗作产生共鸣。例如,教学《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1938年,何其芳告别国统区黑暗、压抑、窒息的旧生活,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一种与统治区迥异的生活展现在眼前。诗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全新的火热的生活中,他观察着,感受着,激动着。诗人的生活变了,性格变了,世界观变了,诗风也变了,他不再写那种缠绵忧伤的爱情诗了,流泻于诗人笔端的是一种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诗句。”走近作者,仰慕诗人的心灵境界,消除与诗作的情感隔阂、时代隔阂、空间隔阂,学生自然就能领会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并学到了真善美。

三、班级管理应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重视友好的师生关系

1.期待学生

管理活动、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共同进行的活动,若要学生热爱学习、喜欢教师,教师必须做到敬岗爱业和关心学生,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容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而且在管理与教学过程中,要对学习优者赞美,对学习差者鼓励。

2.遵循管理、教育是双边活动的规律

《教育论》中谈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效的必要保证。从教学任务上来说是责任与义务的关系,从人际关系上来说是平等的关系。”每一个教师都应将此牢记于心、耳熟能详。

3.关爱学生无微不至

良好的师生情感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是一种纯洁的心灵沟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真诚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善于激励和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范文2

一、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第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引进教学新课。在初中物理教学时,都会有引入新课的例子,并提出该课程中应该解决的相关问题。如果课堂开始后,教师就针对这一顺序按部就班地讲述,学生会感觉教师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然而,如果适当地借助多媒体针对该课程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在讲述《机械运动》这一新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各种真实情境的再现,比如,电影上经常演的能够将子弹抓住的场景,并让学生想象其为什么能够抓住子弹,我们是否也能抓住,该在怎样的情况下才能抓住。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知识上的探索,就会比较有兴趣,还会形成一种不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就不罢休的状态。

第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实验演示。物理作为一门研究性的学科,主要就是通过各种实验进行结果的解释。也可以说,没有实验就不会有物理。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比如:在对电磁感应进行实验时,教师很难通过实物演示这一复杂过程,也就间接地给学生学习带来了问题。并且,还会存在由于实验时间过长,无法在课堂上将其演示完成的实验。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地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实验的演示,将会取得非常好的结果。毕竟信息技术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有着这一优势。比如,在讲述《光的直线传播》时,针对日食、月食的形成很难进行实验操作,如果只是单纯地借助图片进行讲解,学生不但学不到知识,还会降低学习兴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利用Flash软件将太阳、月亮、地球进行位置的摆放,并按照实际运转情况让它们转动。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不但对该知识更易理解,还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认为物理是一门很好学的学科,从而更加积极地进行学习。

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要花费很多时间将知识描述在黑板上,特别是写例题和画图时,严重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然而,借助计算机将相关知识展现出来,不但能够节省大量时间,还能够针对较难理解的概念和模型进行演示,从而更好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对磁场进行讲述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点比较抽象,教师很难进行讲解,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该知识点的讲解再好不过。学生通过上网对知识点的搜索,不但能够学习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还能够减轻教师教学中的负担,进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从另一方面来说,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主要包括落实常规教学工作。比如:制订教学计划,备课,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因材施教,以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物理教学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直接面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根据学习目标自己进行学习,并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各种复习资料,对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同时,还应该对那些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进行辅助,从而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以便对学习充满信心。当然,结合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播放现实生活中比较励志的人物故事,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为学习增加更多的动力,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转变教学方式

如果说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优化物理教学,那么,信息技术应用的最大作用则在于对教学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体现在对知识点的呈现上,还包括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面对现如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原有的旧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旧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多元化教学方式不但对教学水平有着很大程度的提升,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要想进一步达到素质教育目的,更应该引进这些较为先进的方式,让教师进行方式上的转变,从而更好地将物理知识进行展现。

当然,初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内容还有很多,这就需要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不断对其进行研究,以便借助更多先进知识来促进它们之间的结合,促进物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逐渐普及,信息技术不但能够促进行业之间的竞争,还能给教育领域带来契机。利用该技术进行初中物理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开阔教师的教学视野。并且,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改变传统、老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因此,这就需要物理教师不断尝试并应用信息技术,将它和教学相结合,从而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刘小宝.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华章,2012(36).

[2]张友华.初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相关问题研究[J].教育与信息化,2011(01).

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范文3

浙江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系系主任汪潮教授在小学生书写方面研究颇深,他认为书写的生理基础主要是书写的神经机制、书写的视知觉、书写的手生理和书写的情绪生理。

1.书写的神经机制

书写的生理前提是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书写时,人的神经活动是一个反复循环运动的过程。小学生书写汉字一般分为自发写、听写和抄写,神经机制通路如下所示:

自发写的神经通路:内部言语视区角回书写中枢;

听写的神经通路:听区角回视区角回书写中枢;

抄写的神经通路:视区角回书写中枢。

其中有三个环节最重要:视区、角回、书写中枢。比如,有些小学生虽能看懂文字,也能说话,手部的其他功能都健全,但是不会书写汉字,这种“书写障碍”,是因为书写中枢受损。有些小学生语言活动功能健全,也能写字,但是看不懂文字的含义,这种“认字障碍”,是因为角回受损。有些小学生辨别不出两个字的字形区别,失去了字形视觉,根本无法进行书写,这是因为视区受损。

通常情况下,七八岁的学生已具备了书写的神经机制。因为其右脑生理功能发展较快,包裹神经细胞轴突的髓鞘膜有所发展,兴奋和抑制机能进一步增强,所以,七八岁的小学生已能对字产生形象记忆,神经系统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和反应,注意力集中于写字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小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主之以心、导之以目、行之以手,强化书写活动的神经联系系统。对视而不见的生理障碍加以观察,努力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神经联系,对于筋骨肌肉活动障碍,努力进行相应运动器官的训练。

2.书写的视知觉

视觉感受性和视觉能力,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发展与提高。7岁左右的儿童,发展速度最快。7岁至15岁的儿童,差别感受性的增长远高于绝对感受性的增长,儿童视力调节力也在不断发展。这为儿童感知字形提供了生理基础。

主要有四种知觉现象影响学生书写感知:

线条感知:对于笔画、笔位、笔路等的感知。

图形直觉:对于点画、部首、结构等的感知。

黑白知觉:对于运笔时提按、疾涩,墨的浓淡润燥等区别的感知。

视错觉:包括错误的视觉感受和“正常的”视错觉。

研究表明,视觉对汉字书写有着重要作用。小学生,尤其是低、中年级的学生,提高书写水平的关键点,在于手眼协调地控制好笔尖落到每一个笔画开始的正确位置,并处理好交叉、接触、隔离等各个笔画之间的关系。

3.书写的手生理

一般情况下,7岁儿童的手部8块腕骨已长成,骨节的缝隙逐渐变窄,长至12岁时,手的发育已接近成人,只是肌肉力量还不如成人,手部运动感觉也在发展,能够觉察到笔和纸之间的摩擦力。

书写活动中唯一的接触性感受器、效应器,是五指触压觉,其感受力和应变力,直接影响字的点线变化。握笔的手与所写的字,构成一定的角度,有利于取得良好的五指触压觉。弗里门等人研究表明,书写时最适宜的动作时臂和指的联合动作,而且书写水平较高者,更多灵活运用手指。

4.书写的情绪生理

诸多实验均表明,书写者在开始书写时,心率有直线渐降趋势。也就是说,书写具有放松身心、缓和呼吸率的效果。学生写字用力过大、不稳,执笔姿势有误,笔画歪扭,书写速度不匀,都与呼吸频率有关。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写字前平稳呼吸、集中注意,掌握屏息时机,学会自然换气。

二、书写生理基础理论在小学书写教育的应用

1.正式书写的年龄问题

据布莱恩(Bryan)对737位5-16岁被试进行手指、腕、肘、肩的动作发展率实验,派尔(W.H.Pyle)对6688名6-18岁被试的轻敲实验,均发现:正式的书写年龄应是七周岁。因为五六岁儿童的手指和手臂肌肉不够发达,7-10岁发展迅速,以手指最明显。学习软笔书法,一般需从八九岁开始为宜。

2.书写坐姿问题

从生理角度看,学生坐姿有程度不一的问题,是因为学生眼睛的晶体的适应能力很强,幼童的目光最近可以聚焦在约10厘米的物体上。因此,小学生写字宜大不宜小,大小适宜才能适应正确的坐姿。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做手指操、挺腰、伸胳膊等动作使身体各部位保持平衡。

3.执笔运笔问题

顺应视觉要求和自然运动规律,“五指执笔法”是较为科学的执笔方法。五个手指动作,自然地将笔管从四面保卫起来,而且,执笔手指关节要外凸,就像用手抓取物品一样,这样指动灵活有力。

4.视错觉矫正问题

学生对于汉字的观察是主观映像,受大脑的视觉中枢、视神经、水晶体、瞳孔、视网膜等器官机器功能的影响。汪潮教授建议大家运用生理学上的视觉矫正原理指导学生,以期事半功倍地进行写字教学。但目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为零,有待进一步深入。

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范文4

关键词:输入;输出;互动;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05-0004-3

本文从语言习得输入输出理论出发,结合课堂外语教学的实践,分析语言输出和语言输入的矛盾所在,提出改善外语课堂教学的有益及可操作的建议。

1 语言习得输入输出理论

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问题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关键领域。这方面的研究虽仍处在假设、被论证阶段,但其中有不少值得外语教学借鉴的东西。

Krashen(1981,1982)的输入理论认为:(1)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和关键。语言的输入只有具备“i+1”的特征才能生效。可理解性输入强调语言输入的意义必须为学习者所理解,而输入的语言形式或功能则应超出现有水平。(2)输入只是外因,要使其转化为习得还需关注内因,考虑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情绪、动机、自信心等“情感因素”。(3)语言的输入必须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或至少与生活相联系,即语言的输入只有富有情趣并且有一定的个人意义,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引起注意,从而被理解和吸收。(4)语言的输入只有依托于一定的情景,借助于相应的超语言信息(extralinguistic clues)才能被理解。

Swain的输出假设认为语言输出无疑是语言习得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积极因素。通过注意学习者输出与目的语输入不匹配的情况,输出有助于调解理解过程和习得过程。输出可帮助学习者进行假设检验和元语言反思。学习者一旦收到确认信息,便会产生吸收和综合。如学习者重复使用同一结构,输出能促进学习者更快、更有效地使用被综合的知识,使语言使用自动化。Swain(1985)认为,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外,学习者必须有机会使用所学语言,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流利、类似母语者的水平。

按照Long(1961)的互动假设,当学习者完成任务时,通常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人们需要接受并传递信息。而在接收和传递信息时,人们既要关注对方所表达的意思,也要注意准确而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可能还要向对方询问、质疑或解释自己的想法,这就“引发”了更多的输入与输出。这些就是Long所说的“意义磋商”。Long的互动假设强调通过对话调整的形式及双向交流增强可理解性输入的效果,认为交互式输入比单纯的输入更有效。

2 外语教学的现状

外语教学中出现的输入输出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语言输入不足、输出不够重视和输入输出不平衡。

2.1语言输入不足

真实的语言环境是外语的与是母语的有本质上的不同。离开了具体的语境,语言只能成为抽象的符号而丧失任何交际价值。外语习得的输入方式主要是讲授性和操练性的,话题的控制权不在学生手中。输入方式计划性较强,并受到教科书的限制。这样不仅无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激活交际兴趣,更难以保证输出的得体性和适切性。这种由教师一人掌控的课堂仅借助原始教具的教学手段,外语教学成为输入源极度缺乏的抽象活动,无法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更难以提供与语言运用相生相伴的语境和非言语情境等,从而使可理解程度降低,参与的动机受到抑制,语言的得体运用能力无从产生。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关键因素。在人数多、基础不一、动机各异、需求不同的情况下,简单地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整齐划一的单边灌输,不仅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更无法提高课堂的效益。

2.2输出不够重视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教学重点长期放在阅读和听力输入上,很少甚至无暇顾及吸收和输出。语言输入似乎成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厢情愿的目的,不仅输入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严重影响学生语言的输出,造成“只学不会用”的后果。脱离生活的输入内容使学生很难产生输出的动力,这主要体现在外语教学内容缺乏可交际性、实用性等,无助于学生交际兴趣的提高和交际能力的培养。现在的外语教学多采取大班教学,没有充足的时间,不可能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输出;终结性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平时语言能力的积累,妨碍学生语言的输入输出;各种统一考试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为了能通过考试,急功近利思想严重,缺乏对学生语言持久的关注,“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

2.3输入输出不平衡

语言输入不足,又不注意吸收,缺乏语言操练,基本功不过硬,学生少有语言材料的积累,交际时往往不得不用汉语思维、英语词汇加上语法编造句子,语言准确性和流利性难有保证,更不用谈语言得体性和多样性了,交际自然难以顺畅与和谐。另外,语言学习既是认知的又是情感的,如果学生的消极因素阻碍了语言输出的顺利进行,阻碍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输出也就不能在交际过程中得到确认、修正和补充,从而阻止了对语言知识的记忆和运用。

3 输入输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1通过各种渠道,为学习者输入丰富的可理解性的语言信息

语言输入指的是说话人和语言学习者交流时所用的特定的语域。Krashen(1982:63-73)提出了理想输入的条件:(1)输入是可理解的;(2)输入是有趣又相关的;(3)输入不按语法顺序进行;(4)输入必须有足够的数量。语言的输入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才有可能进入学习者的认知体系,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牢固的联系,这样语言输入才能转化为学习者的语言知识。

在外语课堂中,教师话语是学习者可接触到的最主要的语言输入。教师话语常常会有语速、停顿、重音以及词汇、句法和语篇方面的调整、简化和改变,以适应学习者的实际语言水平。教师用目标语组织课堂教学,讲授课程,指导和评价学生的语言操练和交际活动,使学习者沉浸在语言氛围中,语感得到不断增强,有利于学习者语言的输入。

教师应做到授课内容多层次,教学手段多样化。对水平参差不齐的学习者,采取灵活的方法,比如给学习者提供熟悉、有趣且相关的话题,借助辅助教学手段,引导他们充分利用语境和自己原有的知识来完成理解输入;要善于利用图书馆、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和网络上丰富多彩的语言资源,指导学习者接受个性化语言输入;鼓励他们使用朗读、背诵、听写、默写等学习策略,并在输入过程中应该适当“过度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应使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进行观察、评价和监督,促进知识的有机积累和语言的长期发展。

3.2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

从输入到输出不是直达的过程,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内化过程。教育者都期待着越多输入就越多输出,可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语言输入不能完全转化为语言输出。教师应尽力让课堂成为语言实践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使用语言的环境,让学习者能像在自然学习环境中一样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Harmer(1983)提出输出有练习性与交际性之分。练习性输出的训练以吸收刚学过的某一语言项目为目的,因而应以准确性为评价标准,教师要适时地用不同的方式纠错。交际性输出以有效交际为目的,注意的焦点是语言的内容而不是形式,因而应以有效性为标准。但Harmer指出这不是绝对的,两者应平衡,只是不同活动阶段各有所侧重而已。语言输出的方式主要是问答、对话、讨论、辩论、写作、翻译、演讲等。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使这些输入方式有效地服务于教学。提倡使用更多的交际性输出,既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也锻炼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3.3加强互动,促进语言的使用

Gass(1997)提出的二语习得模式认为可能被摄入的是注意到的输入(apperceived input)并理解了的输入(comprehended input),只有这种输入才对学习者的输出起作用。首先,语言学习者的头脑似乎存在一种“思维阻碍”(mental block),如同过滤器一般,干扰他们通过接收有效语言刺激进行语言习得。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过度的焦虑,激发学习动机,建立信心。其次,理解是输出的基础,没有理解,也就没有输出。然而,理解只有在输出中才能得到检验和修正。而且输入必须在学习者内在机制的约束之下,与学习者的语言环境以及语言交际互动共同发生作用。教师应引导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际,再根据他们的反馈作出各种回应,交际双方在不断地回应已知信息,修正误差,并在不断添加新信息的过程中推进课堂交际活动。

学习语言决不能停留在单纯模仿、记忆、背诵水平上,而应该学会灵活地创新地应用语言。课堂活动应包括小组讨论、复述课文、编故事、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书面语输出可以形式多样,不仅要求学生练习作文的各种文体,还包括听写(VOA、BBC新闻)、改写课文、写文章摘要或概述文章。

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范文5

关键词:教学改革;理论教学;创新能力;虚拟实验平台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4-0000-01

Reform of Course Theo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on《Microcomputer Principles and Interface Techniques》

Chen Ke,Zhang Qi

(Sichuan Vocational&echnology College,Suining629000,China)

Abstract:As a fundamental major course of relative majors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e course Microcomputer Principles and Interface Techniques is of great practice. The breakthroughs of the course reform lie in enhancing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originality and bringing their initiatives into full play.In the aspect of theoretic teaching,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nalytic ability should be emphasized enable them to have the ability of certain microcomputer hardware interface design.In the aspect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the virtual experiment platform of microcomputer interface is established, the restriction of traditional experiments targeting time and space is broken,the integration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is realized.

Keywords:Teaching reform;Theoretic teaching;Originality;Virtual experiment platform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很多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接口芯片的工作原理与接口电路的设计思路及其在微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难以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更谈不上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因此,积极地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该门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转变教学指导思想,实现以能力为本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对该课程的教学大多采用验证教学模式,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普遍采用实验箱,仅对接口芯片功能进行相应的工作方式验证性实验,忽略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空间进行拓展,从而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形成,使该课程在学生的整个专业知识体系结构中的作用得不到应有的体现[1]。因此,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重点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是什么,如何工作”转变到“如何思考,如何设计”这个层面上来,这也更符合当前高职教育所强调的“以能力为本”这个全新的教学指导思想。

二、优化理论教学内容,推行实验教学改革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以突出实用为目的,并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特点,重点阐述与接口应用相关指令及编程基础,加大微机接口应用技术知识方面的阐述。内容取材上,力求反映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的最新成果和新知识,对现有理论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优化。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一定量的实验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建立起“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的牢固概念,教学改革的宗旨是要全面培养学生进行微机系统扩展的应用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传统的接口实验一般采用实验箱来完成,成本较高,并且能够扩展的实验项目有限,通常是验证性实验居多,很多能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实验项目无法开展。因此,建立“微机接口虚拟实验平台”,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对该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所在。

传统的接口实验设备包括两部分:“微机”和与其连接的“专用实验台”两个部分。“微机接口虚拟实验平台”则采用以“软”代“硬”和“虚”、“实”结合的设计思路,强调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扩展性,最大限度地仿真真实的实验环境。

“虚拟实验平台”包含虚拟接口电路和虚拟实验操作台。虚拟接口电路是实验程序和虚拟实验操作台的连接通道,包含了实验中常用的I/O接口芯片,有8253、8255A、、A/D、D/A等,与实际芯片功能相同,并与实际的微机实现了“连接”,能够被实际的实验程序所访问,也即对调试程序而言与真实的存在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虚拟实验操作台主要包括常用的单元电路,如指示灯、数码管、键盘、开关、传感器等,它是一个交互性较强的可视化界面,不仅可以指示或反映出实验的结果,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拖动鼠标来模拟连线和使用虚拟的测试仪器进行检测等操作[2]。

下图展示的是“虚拟实验平台”上8255A芯片与4×4键盘的虚拟接口实验操作台界面。

8255A芯片与4×4键盘的虚拟接口实验操作台界面

与传统的实验相比,“虚拟实验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实验类型,在很多方面优于传统的硬件实验平台,具有比传统实验更为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实验教学技术手段创新发展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课程教学与实验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通过作者自己的教学实践,合理优化教学内容,灵活组织教学模式,适时设计教学场景,通过建立“虚拟实验平台”,提高了教学质量,改善了教学效果,全面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友宣.微机接口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企业教育,2007,03下:7-8

[2]王青.微机接口网上虚拟实验室的研究设计[D].中国海洋大学,2004

作者简介:

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范文6

关键词:空间电子;工程硕士;学历硕士

一、引言

空间电子学是电子学与空间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为各种航天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在电子学领域提供支持和服务的理论和技术交叉学科。参考电子学的学科分类方法,从空间电子学为航天工程服务的宗旨出发,空间电子学属于航天工程系统与大系统技术类的分支学科有:空间通信、天基遥感、导航定位、天基预警、天基侦察、空间电子对抗和空间探测等,体现了空间电子学在实现航天系统中的应用。此外,还有属于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类、元器件与材料工艺类的主要分支学科。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在载人航天、北斗导航、嫦娥探月等重大航天工程取得成功,我国的空间电子技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高校和研究所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应的学科和科研方向也取得了长足地进步。以我校为例,在空间电子领域的深空探测、卫星应用、空天图像测量与视觉导航、精确制导与控制、卫星导航技术、空间仪器与信息侦测、天基雷达、空间目标监视、摄影测量与遥感、空间通信、网络空间安全、星载计算机等专业方向都有较强的研究基础和科研优势,因此空间电子技术在我校已成为重要学科和科研方向。《空间电子信息获取与处理导论》课程从2010年开设以来,选修人数逐年增加,也可见一斑。

近二十年来,国家对工程硕士的需求则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我校与时俱进,在1997年4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了全国首批招收工程硕士的院校之一,且对工程硕士的招生比例逐年增加。为此在2014年,《空间电子信息获取与处理导论》课程也针对学历硕士和工程硕士进行了分设,以更好地针对两类研究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二、课程教学要求

从空间电子学的含义及其发展来看,本课程具有专业面宽且相关技术更新快的特点,由此带来的教学难点是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照顾到“深入”,又要考虑到“浅出”。经过几年的教学总结,考虑到学历硕士专业知识扎实的特点,针对学历硕士的教学按照空间对地面观测(即空对地)和地面对空间目标监视(即地对空)两个方面,重点选取天基成像雷达和空间目标监视两个具体的方向来讲解,主要往“深入”的方向授课,以使学生能掌握两个典型应用中的目标特性分析和信号处理方法,进而为拓展到其它空间电子系统的学习奠定基础。

对于工程硕士,这一教学思路就不能照搬了。工程硕士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学生的专业面杂而广,对于课程的需求主要侧重于应用和拓展知识面,因此课程设置的目标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促使学生掌握空间电子信息获取与处理研究中的基础知识,理解空间电子对地观测系统,典型空间电子系统(天基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空间通信、空间目标监视系统等)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发展现状和趋势,空间电子系统的应用等,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电子学素养,为学生将来从事信息化条件下空间电子系统应用等工作奠定基础。

三、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为进一步增强针对工程硕士的《空间电子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导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打牢基础

工程硕士的生源绝大部分是在职人员,本科专业包括管理学、理学、工学等各个学科,但也有着参差不齐的理论功底。考虑到大部分工程硕士生没有学习过与空间电子技术相关的基础课程,因此在课程前几讲对相关专业基础知识进行讲授。首先是介绍空间电子学的内涵,使学生从宏观方面了解空间电子学的定义、分类、内涵,有利于对课程涉及的领域和相关学科有基本的了解。其次讲述空间目标轨道和姿态基础、电磁波与信号基础、信息技术与系统基础等内容,使学生打牢空间几何、电磁波、信号与信息等专业基础,为进一步学些典型空间电子系统和处理知识做好铺垫。

2.案例式教学

本课程采用讲座式教学方法,每个典型空间电子系统用一次课(3个课时)上完,除介绍空间电子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国内外研究现状、系统应用等一般性知识外,为了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概念和原理,每一讲都选取具体案例来讲解。比如,天基雷达成像系统与技术选取加拿大的Radarsat卫星系统作为案例,介绍合成孔径成像雷达(SAR)的工作过程、成像处理流程和结果、雷达图像的特点、雷达图像的应用。天基雷达干涉测量系统与技术选取德国的TanDEM-X卫星编队系统作为案例,介绍雷达干涉相干、处理流程、World DEM产品等。卫星导航技术选取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作为案例,介绍一代、二代北斗导航系统的组成、导航电文的含义、定位误差的来源、北斗导航的具体应用等。

3.研讨式教学

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锻炼,不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法达到工程硕士培养的目标。结合工程硕士具有思维活跃,参与意识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强的优点,且大都有工作实践经验,能够有意识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比较适合进行研讨式教学。在上课前统计各个学生的以往专业和目前课题方向,有了这些先验信息后,在研讨课前针对学生的专业特长布置研讨课题,由学生查询相关文献资料后,撰写学术报告并进行课堂讲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在研讨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并加深了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教学内容创新

空间电子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各种新技术、新系统层出不穷。为拓宽学生学术视野、紧跟雷达技术国际前沿,在课程中设立了太赫兹技术、量子雷达、认知雷达等教学内容。以太赫兹技术为例,从太赫兹概述、太赫兹雷达系统、太赫兹目标特性、太赫兹雷达成像四个方面进行讲授。教学中首先讲解基本概念,介绍太赫兹雷达与传统雷达的异同,展示国外太赫兹雷达的最新成果,展示出的自行车、坦克模型等厘米级极高分辨率图像能够从中看出车轮辐条、履带焊接点等细节,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激发了学生对太赫兹技术、太赫兹雷达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快速接受和学习新的技术热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为硕士选题和科研提供新的思路。

5.实践教学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我们把实践课堂设到太赫兹雷达实验现场,结合正在搭建的学校首套220GHz目标成像和RCS测量雷达系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了太赫兹雷达从倍频、放大、混频直至频谱仪接收处理的全过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对学生今后从事课题选题和学术研究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四、结束语

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教育的重要环节,工程硕士应确立“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工程硕士《空间电子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导论》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提出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从打牢基础、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等方面,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以紧贴工程硕士培养的需要,以期对于高等院校工程硕士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 ・电子学与计算机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卷 [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2]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硕士生培养工作细则[S] .

[3]戴超凡,聂海波,邓苏. 关于军队工程硕士《决策支持系统》课程教学的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