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育教学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教育教学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教育教学理论

初中教育教学理论范文1

1.初中数学教育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独霸.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往往只是通过单纯的数学基础知识教育和答题技能培训来实现.数学知识教育主要是教授前人总结的科学规律,缺乏创新探究,在形式上只依靠强制的教育灌输为学生构建庞大而复杂的数学知识体系;坚持熟能生巧的旧式教学理论,并指望利用“题海战术”生硬地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程度,从而完成数学知识答题技能的培训.这些“唯知识论”,“唯技巧论”,忽略了学生的受教育主体身份,压制着学生作为主体者本身的学习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独立探究精神与创新精神.

2.初中数学教育内容唯教师权威独霸.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初中数学课程设置阶段和教育活动开展阶段往往只重视教育过程的流线式发展,数学课程模块嵌套设计教育活动步骤,并严格按照教学活动大纲完成教学,为教师的个人“上帝视角”教学嗜好而牺牲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思维发散空间,漠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阻碍学生创新能力自我提升过程,并伤害学生的学习情感.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探究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数学教学观念的革新.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不应是单一的基础数学知识和数学逻辑的培训,学生更不是简单的数学知识吸收个体.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数学教育活动中更加重视教师和学生分别在教育过程和学习方法上的表现,争取数学教育教学行为在照顾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情感的前提下,面向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2.有利于升华数学教学目的.初中数学教育课程为青少年学生构筑系统的数学知识与数学逻辑体系打下基础,数学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因此在数学教学创新探究中,学生在教学活动获取到的数学知识之外还能够以心灵所感知的数学逻辑发展来衡量,将数学教育活动从细节上改变成为数学知识研究、讨论的过程.

3.有利于实现交互式学习.创新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是在“教学相长”在基调中进行,学生和教师结教育和学习的隐形契约,形成共同学习交流、研究引导的教育新局面.同时,鼓励学生内部之间以团队合作模式讨论数学难题,从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知协作能力.

4.有利于激发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动性的发挥.通过初中数学课程创新与深化探究,以学生自我学习能动性的激发作为教学新目标,学生对数学难题进行主动研究,结合个体独立研究与团队合作探讨,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在创新理念下正确开展初中数学教育

第一,注重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搭建,坚持创新教学理念的深入贯穿.教师应将自主、平衡的教学理念与气氛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受教育者感受到自我角色的平等地位,并能够以正确的学习观念与授课教师一同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最大化学校数学教育教学的成果.在进行数学逻辑思考与讨论时,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讨论结果不可避免会超出教育者的预设范围,教育者应具备豁达的数学理念接受能力,让学生自由地在数学教学中打开数学逻辑思维的桎梏.数学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跟随自我的发散思维对数学知识进行新的探索与假设,让学生围绕数学发现开展观点重审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第二,坚持巩固数学知识,灵活设计应用题型.数学习题是让中学生不断巩固数学知识与逻辑的重要方式.通过数学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即利用新式的数学教学思维模式以及创新的数学问题处理方式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实质,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并逐渐了解吃透.因而教师的数学习题设置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元的习题得到数学思维逻辑的训练.

第三,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创造课外数学教育与学习条件.通过多种数学类知识竞赛活动,有利于在学生之间构建起互相学习追赶的积极氛围,同时还可以创建数学兴趣小组,纳入具有强烈数学知识探究兴趣的学生,让学生在共同学习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数学个性,并向其他同学传递数学魅力,从而更好地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教育教学理论范文2

    1,教育观念的创新

    教育观念的创新源于提高国民素质(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需要和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发展所提供的可能程度。传统的地理教学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过于偏重知识传授,重理论轻应用,重分数轻能力,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是一种知识获得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建构自身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

    习活动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习

    环境的创设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是信息的传递者,同时还发挥着指导者、管理者、咨询者的作用。学习的过程是师生、生生协商进行的过程。

    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它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

    互关系的科学,它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初中阶段是学生认识地理环境、掌握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键时期,所以《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六个基本观念: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②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③改变地理学习方式;④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⑤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⑥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这些新的理念是初中地理创新教育的基本观念,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初中地理教育创新的指导。这些新的理念归结为一点,那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提倡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树立“双主体教学”、“以学论教”、“以爱育爱”等教育观念。

    2,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创新

    学习环境是指在具体地理教学过程中,时间、空间和各种教学传播媒体与教师、学生行为的配合和支持。学习资源是指有关地理的基础教育理论、地理专业理论、地理教学理论、各种地理文献资料、相关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等。初中地理学习中课本不能成为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包括野外考察(如对野外褶皱与断层的考察)、科技活动、参观天文台、开发校本课程、专题讲座、参加社会活动(如环境保护活动)等。传统的教学媒体比如地理课本、地图册、地理模型、仪器和地理挂图等,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遥感与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无疑丰富了地理教学资源。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室的硬件和软件平台配置,新教学媒体不断进入现代教学过程后,从本质上依赖于直观材料的初中地理教学在学习资源的展示和学习环境的创设上已具有根本性的突破。现以中学地理中关于“长江”的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资源是“中国地形图”教学挂图、地理教材和地理填充图,学习资源以视觉材料为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充分地调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学习的效率才会提高,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在提供文本、图片等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投影提供音、视频素材,向学生展现长江从发源地到人海口、长江上主要水电站、长江中下游历史上大洪灾等学习资源,还可以通过登录计算机网络方式提供有关长江的“海量信息”等。

    3,学习过程的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观。一般而言,初中阶段是抽象思维和概括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同小学阶段相比,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相对优势,但思维过程中需要直观形象和经验的支持,属于经验型逻辑思维。初中学生的思维独立性与批判性有了明显发展,但有时看问题比较片面、偏激,辩证思维有待发展。从认知心理的角度看,发展学生认知结构是教育的基本价值趋向。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处理的技巧是评价一节课

    成败的关键。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线性的,是在教师精心指导和设计下进行的,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过程的机会很少,因此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大同小异,这不利于辨证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个性的发展。与传统教学或学习理论比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对一个教学问题的解决,可以有无数的方法和途径,但教师首要选择的是最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顺序的,教师必须对学习者的知识储备、起点能力进行分析,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合作、体验、互动、探究等过程,动态、主动地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使学习过程具有个别化、多样化和弹性的特点。例如:在讲授“海陆的变迁”这一节时,由于学生刚接触地理,有关知识的储备有限,所以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由一首歌引入,歌中唱到:“只要你爱想爱问爱动脑,天地间所有的秘密你全明了。”为学生营造敢于质疑,大担探索的情境;再通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找到学生认知的切入点;然后通过一系列动画展示“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等,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思考;再从魏格纳的偶尔发现到大陆漂移的猜想,从板块运动学说的提出到东非大裂谷的扩张等一系列素材中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讨论和再认识。这样,在这一系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成了科学问题的探究者,教师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者、引导者。

    4,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在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意充分挖掘学生自身认知元,准确把握学生学力特征,帮助其形成主动建构的内驱力,探索出赋予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现行有合作、体验、互动、探究等四种学习模式可在初中教学中供选择,现以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为例来说明。在初中地理第一册第二章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明确学习任务:收集身边的地图、了解所收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绘一幅教室平面图和一幅校园平面图。分组:分组的方法有两种,即同质小组和异质小组,这要视具体内容要求而定。在这里,最好采用异质小组,全班分成5个组,每组7—8个人;时间:半天。检验与评定:每小组派一个人讲解组内成员所选择地图中三幅图中的比例尺,比例尺的三种表现方式,地图上方向三种形式及判认,图例和注记。办一个专栏,展示小组成员所制校园平面图。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认识主体之间的交流和研讨,有助于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建构起科学、变通而系统的知识表征;同时认识主体在合作互动中思维明朗化,更有利于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思维过程;此外合作互动还有利于认识主体达成共识,并分享解决问题的成果。

    5,学习评价的创新

    传统的地理学习评价几乎完全凭借考试及对考试结果的定量分析,这种单一的评价

    无疑是片面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关于学习的评价包括评价目标的多元性,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参与度、注意力持久性、小组分工状况、最终成果等对学生作出积极地评价。由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初中学生在围绕问题所开展的合作互动学习中势必会产生一些“超常规的”、甚至是出乎教师意外的看法或结论,这些都是应该给予鼓励的,这些对学生保持学习热情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我在讲“流星·流星雨”这课时,老师设计一个评估学生学习参与度的准则,这个评估内容包括①学生收集内容量;②收集信息的质量;③通过什么样的媒体收集的;④ 要求学生做一个口头演讲,把收集到的信息演讲出来。每个类别中设计有不同的分值,给学生打分,评估前老师把评估标准提前交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评价环节中应以足够的宽容心态给予科学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心理资源,培养其创新意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评价还包括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即教师、同伴、自我、家长、社会都可以参与评价,使评价更加丰富和真实。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育创新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会不断地完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善于思考,勤于探索,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王策三着,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褚亚平等着,地理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初中教育教学理论范文3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其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充分创造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快乐中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多媒体教学在地理课中的优势更是明显,地理学习中经常遇到一些相对抽象的内容。比如学生难以理解的《地球的运动》一节,很难运用语言来描述地球自转、公转的性质以及产生的现象。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学生就一目了然了。地球的公转轨道是美丽的椭圆,公转时地轴与轨道面成66.5°夹角,公转到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上,与此同时,南北半球出现不同的昼夜长短变化。看了演示,学生不仅牢牢地记住了这些特征,而且被地球环绕太阳运动的优美所折服,不断地发出惊叹的声音。他们大概也感受到人类的渺小,因为其它行星都没有地球这样独特的适合生命生存的条件。多媒体教学的直观、生动、动感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二、多媒体教学在复习课中的优势

1.可以节约时间

复习课中,经常地进行地理事物间的比较,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比如,中国的工业分布与日本、俄罗斯、欧洲西部的比较。如果运用课本,学生得在一节课上翻好几册书,或许等找到正确的页码,学生的耐心也没了。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类问题,运用课件把各个国家、地区的工业分布展示出来,其中的异同点一看就清楚了,规律也就总结出来了。

2.可以增加课堂容量

如果想串讲《世界地理》第二册,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用课本一页一页地指导学生读图、看书、做笔记,至少要两节课。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只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把需要学生看的图、需要重点记忆的文字以课件的形式出现,学生就可以轻松地听讲、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

3.可以提高练习的速度

地理复习阶段,为了培养学生由基础知识过渡到正确应对中考,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练习以后的讲评、过关、拓展,都是需要时间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教师的讲义在课件中出现,不必花时间去图示,不必重复板书相同的内容,把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详细地展示出来,提高了练习的速度。

三、复习课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几项原则

1.多媒体应该用到该用的地方

虽然多媒体教学在地理复习课中的作用是明显的,但不能滥用。要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的内容,比如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世界上的气候类型分布图等。选取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理解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范围,解释地形雨、锋面雨的成因。

2.应用多媒体教学要注意学生的管理

应用多媒体本是为了突出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但是,如果教师专注于对课件的使用,可能忽略了对学生的管理,这是需要注意的。如果多媒体使用不当,也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分散注意力。

3.教师不能形成对多媒体的依赖

初中教育教学理论范文4

一、激励教育法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的作用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心理素质居于核心地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严重地阻碍了学生正常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这句话道出了激励教育法成功的秘诀,也是学生素质发展中的一条捷径。现代科学证明:人的兴趣、爱好、愿望和热情都会使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此时进行学习和记忆,不仅记忆牢固,还会使人沉浸于学习和记忆事物的乐趣中,产生幸福愉快的感觉。如果教师对学生歧视偏见或吹毛求疵,学生就会精神紧张,惊慌失措或情绪低落,这时大脑如临大敌,处于消极状态,设立各种防御机制抵制信息编码,学习和记忆效果就差,因此,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激励依然是教育的诀窍,歧视偏见则是教育的大敌。

二、要适时渗透激励机制,将“激励”带进语文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语文课堂要让学生不仅敢想,更要敢说、敢做,创设民主互动的良好课堂环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具体地说,可以导语激励,调动学生情绪;活动激励,体验成功喜悦;朗诵激励,使学生情感涌动;时事激励,展示人性的光辉;对话激励,捕捉思想的火花。在语文学习中适时渗透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同时,也要将“激励”带进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学实践中,无数成败的事实启示我们:老师一个激励的眼神,一个信任的微笑,一回肯定的颔首,一句鼓动的话语,可以驱散学生积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阴影,可以找回他们失落的自尊,可以唤醒他们封尘的潜能,从而使他们信心足起来,手臂举起来,声音亮起来,做人的腰干子也挺起来!从而推动和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除了将“激励”写在脸上外,还应将“激励”贴在墙上,如果是进步比较突出的同学,我用一张“优点卡”,连同习作一起张贴在教室的光荣榜上。这样不但激励了被表扬的同学,对全班同学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只有将课堂的主体--广大学生调动起来,语文课才能真正成为涌动生命活力的课。

三、拓展语文学习渠道,激励学生主动探索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动的语文课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尽量拓展语文学习渠道,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具体的做法主要是:坚持语文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坚持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语文教学与班队活动相结合;坚持语文教学与电脑网络相结合。经过几年来的实践与研究,我校已经建立一个能够全方位,高实效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开放的教学体系,以激励学生主体的探索的兴趣和精神。正在形成自己特有的一套理论和实践经验。实验优化了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运用激励教育法要做到赏之有度、识之有据

运用激励教育法的关键是要做到赏之有度,识之有据,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点而不自卑,中肯地看到自己的不足而不自大。在具体运用中,必须把握好三个环节:一要善于发现“闪光点”;二要学会欣赏学生的长处;三要把握好激励的尺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依照激励教育法的“激励”、“平等”、“宽容”、“信任”等原则,树立民主融洽的师生观,注重挖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创造性地应用激励教育方法,满腔热情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非常理智地去引导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我能行”、“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觉醒,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激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其“放大”和强化,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激活每个人的潜力,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提高学习成绩,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五、运用激励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初中教育教学理论范文5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是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从而模拟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因此,创新教育不应只是一个时髦而响亮的口号,而应落在工作的实处。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实施的全面深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经成为教育界共同的心声,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主人,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教育实验教学来探索教学创新的途径和方法,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性教学。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变过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方面探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策略。

1 更新教学观念,在实验教学中创新教育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十九个学生分组实验,两百一十一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2 利用物理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欲

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我先把答案告诉学生,这就是大气压现象,那么什么是大气压呢?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概念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纷纷议论,这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将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示出,叫学生推选两个力气最大的男同学来拉,结果用尽力气也拉不开,再换四个不服气的同学,还是没有拉开,当我把进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很轻松的把两半球拉开了。学生即惊奇又信服,对“大气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又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了。

3 创设动手实验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接线柱的接法,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而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就能自主的探究其它电学实验。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估计大米的密度”一题,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估计大米的密度大约是多大?接着让学生想出几种测大米密度的方法,然后实际做一做,最后做出评价,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而且误差又小。又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4 开展实验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似乎成了其中的重点。新的评价观点不仅仅应该看到学生在物理操作实验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种评价还在起步当中,在实际操作时就更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而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给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材提供可行的方式方法。

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 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实现创新的探索才刚刚起步,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创新,努力使物理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初中教育教学理论范文6

【关键词】护理学;伦理道德;现状;策略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服务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同样,在医疗卫生领域,患者对医院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不断提高医疗卫生行业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中职护理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当今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不断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养成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伦理道德意识,在护理工作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真正成为关心患者、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和保护患者隐私、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高级护理人才。要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还需要融入伦理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医疗卫生行业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护理学教学中伦理道德教学现状

1.教师对伦理教学的不重视

在目前中职院校护理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还是对护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学生服务意识、伦理意识的提升。有些学校甚至刚刚开设或者没有开设护理伦理学。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伦理教学,但是相对于内科护理、护理基础性、外科护理等专业课程来说比较少。这样的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护理伦理学的发展,也阻碍了护理人员伦理道德意识的提高。其实,从某个层面来讲,在护理学的教学中,专业知识是基础,而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则是软实力。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不再局限于最基本的需求,在医疗服务领域,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所以,教师对学生伦理道德意识的不重视,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2.教学方法单一

在目前的护理学教学中,教师对于伦理教学的方式方法过于单一。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讲解枯燥乏味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知识,而没有结合实际生活案例。学生虽然了解了相应的基本知识,却不知道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应用。当今社会,医患关系比较复杂,医患矛盾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没有结合实际的案例,这样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伦理道德意识。

3.临床教师自身的伦理道德素质不高

目前,在我国的医疗领域中,护理人员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其中不乏多数伦理道德低下的人员。很多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不懂得尊重患者、不懂得保护患者的隐私,这是导致护患矛盾激化的主要根源。在中职院校中,同样也存在着学生文化水平低下,教师伦理道德素养不高的现状。这样的现状,不利于我国护理教学的发展与进步,教师的伦理素质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服务水平。

二、如何在护理学教学中融入伦理道德教育

1.充分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具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当下紧张的医患关系和护患矛盾,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伦理道德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的建立。人文关怀是当今服务行业的主题,学生的人文素养直接关系到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因此,教师在护理学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伦理学教育,适时融入伦理道德教育,使学生充分了解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从而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俗话说: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今后的生活中使用。教师在护理学教学中融入伦理道德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使用,从而全面提高服务水平。但是,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护理伦理学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护理伦理学的教学水平。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充分体会到人文关怀的真正意义;此外,教师也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这种多样化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伦理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服务水平。

3.在实践过程中融入伦理知识教育

在护理学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伦理意识,不能光依靠课堂教学。教师应当在实践过程中, 不断融入伦理知识教育。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伦理知识,这是一个由“知”到“行”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融入伦理学教育,是提高学生伦理意识的一个最有力时机。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提高自己的伦理道德意识,并以此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总之,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使得医学护理模式也在不断转变。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已经转变成为“以人为中心”的模式,人文关怀意识在护理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当今社会护患矛盾的突出问题,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马信华,孟利敏,许瑞.关于临床护士实施护理伦理再教育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2):88-89

[3]伍永慧,施雁.我国护理伦理学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4):447-448

[4]邓湘穗.护理伦理教学中学生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