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微观经济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级微观经济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级微观经济学

初级微观经济学范文1

【关键词】凯恩斯 经济学 微观基础重构

1936年,经济学家凯恩斯发表《通论》,建立了宏观经济学体系,论述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问题。在表述有效需求时以总需求和总供给价格进行论述,却忽略了有效需求的性质,即计算成本收益是如何决定的,在这一理论上,凯恩斯经济学缺乏以价值以及分配理论为前提的微观基础,微观基础的重构也就成为目前经济学的重要课题。

一、工资刚性

回顾凯恩斯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建立在批判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当总需求曲线为垂直时,并且在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处和总供给曲线相交,价格机制往往会失灵。具体来说就是经济处于流动性陷井,价格水平下降会导致货币实际的余额增加,致使货币调节失灵。或者说,假如IS曲线呈垂直状态,也就是投资利率弹性是零, 即使价格水平出现下降,增加实际余额可以降低利率,也无法增加私人的投资,这时总需求曲线依然为垂直状态。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围绕货币利率弹性以及投资利率弹性和货币主义展开了论战,但是至今还是没有一个完善的结论。如果工资以及价格刚性存在,造成实际货币余额不能变动,那么一切有关凯恩斯效应的争论都将失去意义。

工资刚性在凯恩斯经济学中的处于关键地位,凯恩斯观察到了这一经济现象,但是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访,仅仅把工资刚性认定为工会存在,没有提出有力的微观基础。

劳工契约理论。在探讨劳工契约问题上,西方经济学界最初仅限于微观经济层面。近些年,以劳工契约当作凯恩斯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进行研究逐渐增多。费雪用理性预期模型证明,长期工资契约把短期工资注人到宏观经济模型,使货币政策呈现出非中性化。借助几个数学公式,主要有总供给和总需求等,通过市场结清条件和理性预期的假定证明,假定劳工契约期限是一年,实行的货币政策对产量没有影响,货币为中性。不过,假如期限是两年或三年,实行的货币政策对产量会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劳工契约双方在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变化的情况下不能灵活的修改契约,致使工资呈刚性。费雪的宏观契约理论只是探讨了不同劳工契约的经济后果,对长期劳工契约的微观基础没有进一步地探讨。

二、劳工契约理论的基础

阿罗-德布普市场交易体系。在阿罗-德布鲁市场交易体系里,经济决策者成为无所不知的人,契约的起草和监督执行,不需要花费任何的代价。这种理想化的体系和现实相距甚远。大量的交易成本,造成了代价的加大,阿罗-德布鲁市场交易体系从来没有成为现实。

通常,交易成本分为事先和事后两个方面。事先的交易成本是和协商以及签定契约有关的成本,而事后的交易成本是监督执行契约带来的成本和出现冲突时因契约修改带来的的成本。阿罗-德布鲁市场交易体系无视经济当事人在行为方面的特征以及因此出现的交易成本,如果决策者把未来可能发生的所有交易全部纳入到市场交易体系中,并签定大量的契约,很明显会使成本大大增加,不符合现实情况。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不计成本和包罗万象的劳工契约交易体系,仅仅存在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市场和调节收人以及货币供求的金融契约市场。

金融市场的不完整。由于理性约束以及机会主义行为,现实中没有完整的金融市场。例如,完整的保险市场要能够估计未来发生的各种不确定事件的概率,力求保险契约定价准确。然而要辩别每一个保险顾客可能的风险类型要花费很大代价,有些也不可能辨别出来,这就是逆向选择问题。尤其严重的是,这种风险概率往往会受到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造成客户风险分摊体系出现不完整和不公平的现象,致使契约价格过高难以成交。像有些客户买了汽车保险以后就不再珍惜并保养汽车,有些人还故意制造车祸来领取保险金,即“道德风险”。

失去市场时,劳工契约成为替代品。金融市场体系完整在分摊风险方面的效果比较显著,均衡竞争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假如工人通过保险市场就可以维持自身工资以及就业的稳定,那么劳工契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为保险公司行使了劳工契约的各种保险职能。然而,理性约束以及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交易成本,致使这种保险市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假如提供这种保险,往往“道德风险”也随之到来,有些人就不会再去努力地寻找工作,只是坐享保险金,保险成本也会加大,最终无人会提供和购买此类保险。而且,“道德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政府提供失业救济金。

劳工契约可以有效发挥分摊风险以及分配劳动资源的职能。工资的职能是调节并转移不同年景的收人水平,契约中分配劳动时间有独立的说明。劳动契约中保险职能以及分配劳动时间的职能相分离, 工资发挥的作用是工资水平在名义上得到确定。

三、总结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凯恩斯经济学也陷人了危机,各种经济理论都试图解释失业以及经济周期的现象。弗里德曼提出的愚弄模型把长期失业现象总结为工人被短期愚弄的价格信息,很难令人置信,在价格和货币供给流通的情形下卢卡斯提出不完善信息模型却不能解释失业的长期存在,实际商业周期学派对于供给的动荡以及价格的变动也无法做出判别和解释。新凯恩斯经济学派解决了一些周期理论的缺陷, 不过还是缺乏连贯的理论,凯恩斯的经济学微观基础重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霞.浅析从凯恩斯经济学到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流派演化[J].东方企业文化,2011,(20).

初级微观经济学范文2

【关键词】行为引导方法;经济管理类专业

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只是现今由于该专业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很多该专业的毕业生不能就业,但是企业人才的需求却有很大的缺口,这一矛盾现象值得相关学者反思。行为引导教学方法的应用,对改善这一现状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为此种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而这是企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最看重的两种能力。

1.行为引导教学方法概述

经济管理类专业是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要人才,只是由于教学方式的影响,使得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有很多的差距,因此开设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院校都应该尝试着应用其他教学方式,行为引导教学方法完全可以尝试着应用,因为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正是现代经济管理行业需要从业者具备的能力。现如今,此种教学方法已经在其他专业应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行为引导教学方法的应用应该具备相应的条件,第一,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的素质必须要放达到一定程度,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该种教学方法的相关技能,比如引导调控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等,第二,教师应充分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只有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师才能将行为引导的方法应用到最佳,因此教师要采取相应的方法调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行为引导教学方法具有自己的优势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应用方法非常多,教师可以依据课堂内容进行选择,比如课文引导法、知识竞赛法以及角色互换法等。在众多的方法中,效果最佳的应该是项目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每完成一个任务,学生的能力就会提升一大截,所以教师通常都会倾向于这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的实施难度比较大,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进行调查研究以及资料的收集,尽可能的让项目完整没有缺陷,这样制定的任务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创造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行为引导教学方法的特点还涵盖了很多内容,比如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职业能力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等。可以说。行为引导教学方法是一种跨学科的课程改革,教学期间,要求学生不仅要动脑,更要动手,教与学要合一,所以要求教师与学生要完全的互动起来,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由知识传授者到项目导演者,在这其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要有一定的帮助。

2.行为引导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很多的高校都课设了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该专业意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陪养目标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学生只重视实践,对理论不会有深入的理解,只重视理论,将难以就业。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安排时,要根据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并结合专业的实际发展特点,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分工协作的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达到企业的要求。所以,将行为引导教学方式应用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

2.1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行为引导教学法中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通过实际的案例讨论和分析,来辅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进行实践应用的教学方法。例如,进行“商品包装”章节的学习时,可以将中国社会目前普遍出现的“过度包装”引入进来,并组织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对这一案例进行共同探讨。同时,要让学生分析思考如下问题:怎样的包装为过度包装;过度包装的产生原因;针对过度包装采取的解决措施等。学生在思考和分析过程中,就能够加深“商品包装”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增强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2应用头脑风暴法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应用头脑风暴法主要是为了帮助教师确定课程内容的主题,同时增强组织和引导能力,促进学生能够针对主题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通过头脑风暴法的应用,能够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充分调动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目标。例如,在对“商品学研究对象”章节进行学习时,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提出:商品使用价值包括两个方面表现形式,其中,质的方面为商品的质量,量的方面为商品的品种。那么,如果你是企业负责人,那么你认为企业应该注重商品的品种还是注重商品的质量?然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个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讨论,并踊跃发言,这样就能够营造一个热情的讨论环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创造解决问题的目标。

2.3应用张贴板法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直观印象

张贴板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纸卡的黏贴,然后对纸卡上的内容进行汇总讨论,并最终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例如,学习《商品学》中关于“条形码”的内容时,可以将各种条形码制成不同的纸卡,然后通过对这些条形码的比较,使学生能够形象地掌握各个条形码的区别和特点。

3.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对基于行为引导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进行简单的探讨很有必要,因为这能够让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职员工开阔眼界,认识到新的教学途径,为该专业日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行为引导教学方法的应用并不简单,其对教学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因为教师作为指导者,要有掌握全局的能力,知识储备量一定要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研究。 [科]

【参考文献】

[1]孙承练,王友凤.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J].轻工科技,2013(07).

[2]苗雨君,李喜云,杨春梅.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职业时空,2014(06).

初级微观经济学范文3

在我国经济不断走向世界,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地方高校中的双语教学也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点,而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基础课和核心课,因其类属于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外来学科使得与国际经济理论密不可分。微观经济学采用中文教学原本就是国际经济理论本土化的一个过程,那么,积极开拓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用西方经济学本身的母语进行教学逐渐成为许多高校选择。为提高教学质量,更好更快地培养优秀经济专业人才,对“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举措的探索及“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多的跨国公司正在向着全球化的方向迈进,一改其国内发展的策略,转而实施全球化战略,因此需要越来越多的全球化人才。由于更多跨国公司进驻国内市场,我国企业也将随之进入国际市场,因此,无论国内外,都将需要更多的国际型人才。国际型经管人才须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全球性的眼光,因此,高校重点培养目标之一便是复合全球型经管人才。而国外原版教材的引用,全球性思维的运用,使得双语教学能与国际先进教学模式接轨,更好的探究和学习西方先进管理思想、方法和国际惯例,以使学生能真正地同国际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对抗及沟通,从而真正成为“面向全球市场竞争、具备全球经营头脑”的国际商务参与者和管理者。

二、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探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讨论得比较多的双语教学模式大抵有以下六种:隔离式语言补救模式,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母语发展性双语教学模式,综合式丰富双语教学模式,双向式双语沉浸教学模式,"新殖民"式双语教学模式。这六种双语教学模式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目前隔离式语言补救模式和综合式丰富双语教学模式应用比较成功的,都要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授课、还是沟通练习都使用外语,几乎完全不使用母语,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而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初级阶段的双语教学,它是母语和外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较好的接受,不致于一开始就掉队或产生畏难情绪。微观经济学本科阶段的教学在考虑学生的英文水平和师资能力等综合因素的前提下,倾向于选择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在初期应采用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然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适应,对经济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掌握,英文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后在过渡到综合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就是英语授课为主。

三、地方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措施

(一)慎重选择教材。微观经济学课程有很多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材,比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罗伯特•H.弗兰克的《微观经济学原理》、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分析》、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等等。有些教材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理论与精彩的案例微观经济学原理相结合,适合于初学者和非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和使用,有的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结构严谨,数学方法使用较多,适合经济学专业学生使用。在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原版教材的选择应注意既能反映经济学最新成果和动态,与实际经济生活联系紧密,又要注意难易程度,过难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弱化学习的积极性,过易会导致理论的掌握太浅显,达不到专业生专业学习的目的。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双语课教学由于既有英文讲解又有时得配以必要的中文说明,就会减缓教学进度,使得教学内容量大,为了确保教学安排的顺利完成,教学进度安排和内容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会直接影响总体教学效果以及教学任务。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因此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解决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讲内容必须是重点,难点。而对于学生来说,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巩固就成了不得不做的一项学习任务。此外,学生还应配以适合的中文教材以便于更好的理解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

(三)构建师资实力强的双语教学队伍。双语教学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素质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效果。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英文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够应用英语来清晰的表述经济学知识和原理,能将语言和知识完美的融合,同时还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敏锐的全球化的视野和巧妙的教学艺术手段。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多数专业教师缺乏出国留学以及英语培训的经历,因此对于双语教学还是难以驾驭,造成教师累学生苦且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致使双语教学流于形式或变成英语学习,继而影响的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培养出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因此,地方院校需要强化对师资力量的双语培训,并制定完善的双语教学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选拨具备一定语言基础的青年教师出国留学或者研修,继而提高英语水平,培养国际视野,完善和更新知识层次,同时积极引进具有专业背景的外籍专家或海归人才,充实双语教学队伍。

(四)注重教学方式方法,采用引导性教学模式。

(1)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一般多采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对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要求较高,学生在掌握时又要求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若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有可能使学生更加难以掌握所学知识内容,或将有深度的问题只能浅显的表述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方法显得十分重要,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就应该多采用引导性的教学方式,课前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课堂上调动学生思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或采用教师提问题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来理解经济现象和经济原理。此外,组织学生每节课之前做3-5分钟的“presentation”,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水平,又可以让学生分析经济现现象或阐述经济原理。“Presentation”作为西方国家教学中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在很多语言类院校中大受欢迎,通常由学生自选一个与该门课程相关的话题,通过查资料、做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形成自己的小观点。一般安排在每节课的课前或课后。时间为10-15分钟左右。

(2)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兴趣。《微观经济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将微观经济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微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国外教材通常都配有丰富的案例,但与我国经济现实相差较大,如何将微观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实际相结合,撰写出丰富的我国微观经济发展中的现实案例,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重要法宝。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采用计算机网络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电子教案,习题库,师生之间利用公共邮箱上传问题和下载资料,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增加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四、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地方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以下几个问题,从而更好的推进双语教学的发展。

(一)语言和专业知识的融合度低。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出现轻语言重专业的倾向,使双语教学流于形式,形式上是双语教学,而实际上仅仅是对个别概念的英文解释,在考核方式和过程教学中都采用中文,英文比例较少。另一方面,应避免出现重语言轻专业的问题,使微观经济学教学变成英语翻译课堂,重视对英文的学习而忽略了专业知识的掌握。

(二)学生的厌学情绪和畏难情绪。微观经济学课程一般设置在大一第二学期到大二第一学期,学生入校时间不长,英语水平不高,尤其对于地方院校的学生来说,英语水平可能更差一些,因此,在开始双语课程时,多数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在授课过程中,除一些经济原理和概念的介绍外,在案例分析或数据分析使尽可能采用简单易懂的口语,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针对具体学生的英语水平特点,设置微观经济学两类课程,这两类课程学分不同,授课教师不同,一类用中文教学,适合于英文水平不高的学生,另一类采用双语教学,适合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学分较高。此外,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课堂,以增强经济学学习的趣味性,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枯燥的经济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

初级微观经济学范文4

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于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内经》有“恶血”、“留血”、“脉不通”、“血凝泣”、“血实”、“菀陈”之说。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多为经络之血因脏腑失调、气血逆乱、感外伤内等因素造成气血运行不畅或离经内留,其中与肝关系较为密切,常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笔者现对《内经》中有关肝病、瘀血学说及其相关性的理解谈一些读经典的体会。

l 肝的生理特性决定了肝病易瘀

《内经》认为,肝“通于春气”,在五行属木,具“曲直”之性,以“敷和”、“将军之官”、“罢极之本”、“藏血”、“舍魂”、“主筋、其华在爪”等概括其藏象特点。长期以往,习惯将肝的生理特征以“体阴而用阳”加以概括。《素问·经调论》及《灵枢·本神》均强调了“肝藏血”的生理功能,《素问·五脏生成》进一步指出:“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肝者……以生血气。”叶天士曰:“络乃聚血之所。”肝藏血的内涵是指肝体赖血液之濡养,即肝有丰富的血液灌流,同时动态调节诸经血液的流量而保持其运动的“活”性。血属阴,故肝体属阴。肝调节诸经之血的作用来自于肝的疏泄功能,通过对气机的影响而作用之,因肝应春气、属木脏,性喜升发条达而为气机之枢,气属阳,故曰肝用在阳。体阴与用阳是对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但二者不能孤立划分,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阴阳的两个方面互为基础,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2 气血的病理特征反映出肝病易瘀

2.1 肝失疏泄与恶血内留

《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人身之气血贵在运行而“动”,且以流利和畅为常,《素问·举痛论》形容为“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气血的运行虽由心气所主,但肝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辅助心主血脉的功能:一是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保证气血津液的运动性、方向性、升降性等活力;二是肝藏血,当人体在思考、运动、进食、“作强”时,肝脏的生生之气可将所藏之血调动,外运以分别供他脏之所需。要言之,肝脏体阴而用阳的特性在维系这一生理功能正常中起着重要作用。

常态下,肝气的正常疏泄有助于肝体藏血、动态调节血液而不瘀滞;肝血的正常灌流滋养有助于肝气的条达而不郁。一旦破坏了(体)阴(用)阳的动态平衡,则会导致气血的病变。无论其病在气分或血分,在脏腑或经络,均能阻碍肝脏及其经络体的血液畅流,导致气血瘀滞。《灵枢·五邪》的肝病而“胁痛”,即肝木失却条达、气机郁结所致。《医学发明》进一步发挥:“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于肝,不问何经之伤,必留胁下,盖主血故也”。

2.2 肝气虚馁与气血蹇涩

肝体阴而用阳的病理变化是肝血常不足(虚),肝气常有余(郁),二者可单独出现,更多的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历代文献少有肝气虚之叙述,现行高校教材有关临床辨证“脏腑·肝藏”中无肝气虚证。殊不知,肝藏血,血以载气,有肝血虚必有肝气虚。“劳则气耗”,若劳倦伤气者首先耗损肝气,《素问·六节藏象论》认为“肝者罢极之本”,“生病起于过用”;《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脾土生化不足,每致肝失所养;年老体衰或七情内伤,皆能导致肝气亏虚。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谓男子七八,“肝气衰”,《灵枢·天年》曰:“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灵枢·营卫生会》中“壮者之气血盛……气道通;老者之气血衰……气道涩”指出了气血盛衰与血脉通畅、涩滞的联系。肝气虚馁,肝脏的活力必然下降,应春升发(直)之力下降,或/和肝之疏泄(曲)无权,阴血失却阳气之通达,血运无力、血气紊乱,而致使血液瘀滞。现代研究表明,肝气虚血瘀与衰老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肝病临床上的老年性肝硬化(“肝叶始薄”)与肝气虚馁亦密切相关。《灵枢》有“凝泣者,致气以温之”补肝气而和血之法。

2.3 火盛气逆与肝络受损

《素问·刺法论》中“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通常指肝藏血而主魂的生理活动,病理方面肝气有余则怒,怒亦易伤肝。《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灵枢·五邪》又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逆,甚则吐血”。

“气有余便为火”,若肝气失却条达之常,郁而化火,肝火内盛,热伤血络,则迫血妄行而出血。离经之血留滞于内则为瘀血,故出血则多伴有瘀。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肝脉急……善呕衄”、《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等均叙述了肝病气血失常所导致的多种血证。

2.4 寒客肝脉与气血凝泣

《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若寒客肝脉,则肝脉运行迟滞,亦可成为血瘀,如《素问·举痛论》曰:“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灵枢·百病始生》云:“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湿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论述了寒邪客于肝脉而导致气血瘀滞甚至水湿、气血同病而郁积。

2.5 肝病气郁与水血互结

《灵枢·水胀》有“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色苍黄,腹筋起”的论述,“腹筋起”实为络脉瘀血之外候,乃“臌胀”重症表现之一,属水血互结,以瘀为主;《灵枢·刺节真邪》所说“津液内溢,乃下流于睾,血道不通”,也是水病致瘀的一种证候,为臌胀重症的另一种表现,属水血(瘀)互结,以水为主;《素问·调经论》有“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孙络细小、遍布全身,若孙络之水外溢,则会产生局部湿滞和水肿,水阻经隧,络脉不通,遂留血成瘀,虽非肝病的特定表现,然与肝病有较为密切的相关性。血之与水,同出一源,均为津液所化,全赖气的发动,故水病常可致瘀,血瘀亦常致水,终成水血互结,此与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有关,究其本乃责之于肝。

2.6 肝热阳亢与血菀气滞

《素问·刺热论》“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之论,阐述了肝热的临床表现和疾病的演变(发展)过程,与现代肝病中的重症肝炎、肝性脑病相类似,其中热毒伤肝、气血瘀滞的病机有较为实用的临床价值。

3 疏肝养肝是活血化瘀治法的基础

《内经》提出“谨守病机……疏其气血”的治疗原则和“结者散之”、“留者攻之”、“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除菀陈”等治法,为后世活血化瘀奠定了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之精髓,其学术思想在《内经》得到了确立。“气滞则血滞”,肝郁气滞既久,血滞成瘀,故化瘀必先行气,“气行则血行”不仅是气血运行的生理现象,更是血瘀证治疗的突破口,亦为血瘀证的基本治法。欲行气者,务以疏肝为要。因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舒畅,主疏泄,为气机升降之枢,尤其在病理方面因肝失疏泄而气滞者更为常见。《血证论》谓“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临证指南医案》中“气分与血分之殊,在气分者,但行其气,不必病轻药重,攻动其血;在血分者,则必兼乎气治,所谓‘气行则血随之’是也。若证之实者,气滞血凝,通其气而散其血则愈;证之虚者,气馁不能充运,血衰不能滋荣,治当养气补血,而兼寓通于补。此乃概言其大纲耳”论述,其治不离乎肝。

初级微观经济学范文5

资产评估专业主要课程 1.财务理论主干课程:经济法、国际投资学、中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管理、统计学、货币金融学、金融市场学、保险学、财政学、税法等;

2.资产评估理论主干课程:资产评估原理、建筑工程概论、机电设备评估、建筑工程评估、企业价值评估、无形资产评估、审计学、国有资产管理、房地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矿业权评估、国际评估准则等;

3.经济学理论主干课程:初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

4.其他选修课及公修课:经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经济数据分析等。

资产评估专业就业前景 资产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市场中介行业,在规范资产运作、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资产评估活动是注册资产评估师运用专业方法,遵循专业规范,评定和估算资产或经济资源价值的中介行为。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市场经济主体的需要,资产评估已服务于诸多重要经济领域和经济活动,包括设立中外合资企业、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企业重组、国有产权或股权转让、金融风险防范、会计公允价值计量、税基确定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日益复杂,资产评估在帮助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规范交易行为、改善经营管理,以及促进政府转变职能、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职业前景非常广阔。

资产评估专业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运用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完成资产评估工作的能力;

3.具备从事产权登记、产权界定、清产核资、绩效评价等资产管理工作的能力;

4.掌握资产评估基本理论和方法;

5.掌握资产评估准则;

6.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

7.了解资产评估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

初级微观经济学范文6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双语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往来越来越为密切,在人才的选择上,对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目前,在高等院校,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随着各国经济关系交往的频繁,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跟着日益提高。

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研究对象是国济经济关系。它运用一般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国际货物、服务、资产等交易及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其内容丰富,牵涉到的数量关系及数学模型占有相当比重。可见,国际经济学是门理论性较强,有一定难度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依然采取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将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更不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经济类专业人才。因此,探索与国际经济学内容和体系相联系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对提高国际经济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国际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有重要意义,对于培养高层次的经济类应用型国际化人才,促进经济乃至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较多。其主要运用抽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而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高等数学方面相对薄弱,特别是对逻辑推导、图示、公式、数学证明更不易于接受,难以将这些模型公式与经济涵义相联系,故然对理解其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更是难上加难。而高校中的大部分国际经济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依赖教材,过于注重基本理论、模型及数学方法的讲解,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现实的国际经济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造成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使学生有学不会的感觉,以致于出现厌学的情况。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程到底有什么用处,对于用理论去分析国际经济问题更是无从入手。另外,许多高校对教师考核的目标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二是教学的科研成果。对于实践教学方面根本不属于考核范围。正是由于院系方面对实践教学方式的忽视,使授课教师也缺乏实践教学的动力和压力,最终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都隶属于应用经济学门类。随着国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于经济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国际贸易专业是涉外经济专业,不仅要求在国际经济方面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要求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这就要求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经营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人员,会经常与国外客户沟通联络,会经常使用英语专业术语。而如今,大部分高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时,依然是“黑板加粉笔”,满堂灌的中式教学方式,忽略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三)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包括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陈旧、结构不合理,是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的。美国大学就特别重视核心课程设置,比如康奈尔大学每年都要对课程设置(包括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与要求等)都要进行修改。目前,康奈尔大学经济系的新生入学以后,首先,要求必修三门课程,即“初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等数学”。其后再修八门课程,这八门课程中,包括三门必修课程,即“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另外五门可由学生按学校规定的范围选择课程。可见,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对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案例教学不仅是实践教学内容,也可以说属于课程设置的内容,部分高校教师在授课时“照本宣科”,不能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就做不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缺乏兴趣。

(四)实践型教师队伍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从事国际经济学教学的大部分老师中,虽说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实践经验,导致老师在具体的教学授课中,只讲本书中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忽略了这门涉外课程要求有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和实践型的分析问题能力。再得,参加学术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有许多大学教师很少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使自己不能与其它高校教师或同行教学进行交流与学习,仅局限于自己的教学模式,不易于教学创新。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创新途径

(一)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差,以致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乐观。因此,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此,应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是重视案例教学在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可以使经济理论深入浅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师生互动,还能使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社会用人趋势。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阐释抽象的理论和知识的要点,而且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充分使用辅助教学软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形式,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穿插一些现实经济中的案例和图片,不但丰富了教学资源,而且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开展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国际经济学是一门涉外经济课程,有着深厚的国际化背景。所以,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还要求掌握从事国际交流活动的专门技能,而英语是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因此,要求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要高。大多学校都是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来体现对英语的重视,但忽视了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些英语专业术语。这就要求在教学期间,一方面通过开设像经贸英语、外贸函电等相关专业英语课程,来强化学生的对英语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使用“汉语教材为主英语为辅”的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说英语多使用英语,渐渐实现用英语回答问题及考虑问题,特别是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以适应国际化人才市场需求。

(三)科学安排课程设置。国际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理论基础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用比较通俗、直观的方法,讲述基本概念,介绍基本理论。因此,学习国际经济学要有扎实的西方经济学功底。另外,修好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学生要求具备较好的高等数学基础。但是,自高校扩招以来,经济类专业的大多数学生,由于数学基础的薄弱,以至于学生对教学中讲到的经济学案例有兴趣,而对逻辑热推导、公式、数学证明难以接受。再者,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中国加入WTO对国际经贸人才的新要求,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所以,只有科学的安排高校学习课程,才能强化基础性理论课、外语类课、计算机运用和专业技能课,使学生有较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国际经济学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身在数学、英语等方面涵养,以适应国际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发展趋势。

(四)有效提高教师素质。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就是要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随着我国经济在全球地位的提高,对经济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高校在培养经济类人才时,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当你给学生讲课时,可能不会使你学到太多新的东西,但是也许会帮助你整理近期的思维,或者促使你思考一些问题。但当你与经济学者对话,听著名经济学家做报告,和企业界人士聊天等时,都可以获得许多让你难以获得的信息,他们的话题总是带有不同的问题,这使你能够直接接触问题,而不是经由现象再到问题。通过学术交流,可以了解更多的经济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把双语教学有效地运用到国际经济学教学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英语水平的提高,可以用效提高学生的用英语进行国际经济学知识交流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全方位、高层次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坤望.国际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第三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