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科学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物科学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物科学史

初中生物科学史范文1

【关键词】美育;初中生物;教学;生物史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情感教育,而美的标准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含意。当今,审美教育内容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生物科学史内容中蕴含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审美教育素材。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教师们常常忽视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更忽视利用科学史内容渗透审美教育,以致审美教育不能很好地开展。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利用科学史内容从以下方面重视和渗透审美教育。

一、转变观念,重视生物科学史教学

近年来,由于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使得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生物教师在涉及科学史内容时只是匆匆带过。这与教师们没有从根本上认识生物科学史在生物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有关。由于迫于应付升学、中考,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赶进度,抓成绩,只注重所谓重点知识的讲授,认为生物科学史仅仅是历史知识或事件,不是教学的重点,使蕴含在生物科学史中的教育价值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更别说在其中渗透审美教育。其实,在那些科学史的重要事件中,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获得重要结论的过程就是探究和创新的过程,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科学家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学生的良好榜样。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在生物科学史中蕴含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教育素材,充分了解教育的真谛,明白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实际上在重视科学史教育问题上,不仅课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多次出现与生物科学史相关的考试内容。所以重视科学史教学迫在眉睫,身为生物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生物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深入学习科学史的内容,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重视科学史教育。

二、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身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应该把接受终身教育、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作为自身的一项长期发展规划。生物科学史知识是生物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上好生物科学史的相关内容,教师必须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认真分析教材,切实消化和体会相关科学史的研究背景、实验设计原理、探究的过程及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新课标的实施建议中还提出:“对于《标准》中没有列出的其他生物科学史实也应注意引用。”因此,除教材中的科学史内容外,教师还应积极、主动地搜集生物科学史资料,拓展自身科学史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只有不断扩充、汲取新的知识与理念,才能有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科学精神的美的熏陶。

三、深入分析蕴含在生物科学史中的“美”的元素,在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科学史内容,主要是以再现重要的生物科学研究结果或结论的形成过程的方式而呈现的。启发学生分析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生物科学史内容中还蕴含许多“美”的元素,如达尔文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过程中不断质疑并求证,体现了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科学研究态度之美;中国科学家邹承鲁等人在结晶牛胰岛素合成的实验过程中反复操作并验证,体现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之美;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巴普洛夫敢于自我批评,体现了勇于担当的科学品格之美;孟德尔在对豌豆杂交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时,运用了统计学与演绎推理等方法,体现了突破传统、思维创新的科学方法之美;科学家在构建DNA分子结构及磷脂双分子层模型中不断构建并验证,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体现了准确、形象的科学模型之美;沃森与克里克在DNA模型构建过程中互帮互助,相辅相成,体现了科学研究中研究团队成员间坦诚相见、同舟共济的团结协作之美等。这些科学史内容都是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良好素材。生物教师应深入分析蕴含在科学史内容中的“美”的元素,有意识地将这些“美”的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中,将“美”的教育、美的元素,化作情感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授n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美”的实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达到情感升华,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达成教育的真谛,即为爱的教育或是完美人格教育。

总之,审美教育内容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生物科学史内容中蕴含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审美教育素材。生物教师应转变观念,重视生物科学史学习,在充分利用生物科学史内容实现知识目标传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分析科学史中“美”的元素,使之作为美育的载体,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观看待问题,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出道德情操高尚、科学文化素质扎实、身心健康又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春梅.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学术研究,2013.

[2]黄玲.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2.

[3]陈继慧.初中生物运用科学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索[D].2006.

初中生物科学史范文2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丰富生物教学内容。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能局限于生物这门学科,需要适当地拓展教学范围。人文教育的重点是增强人文关怀,所以需要了解其他学科的人文教育方法。渗透其他学科的人文教育方式有直接渗透和间接渗透两种方式。直接渗透是利用人文学科中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来指导生物教学。教师在关注学生生物学科学习情况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其政治、历史等课程的学习情况。间接式渗透是进行非人文教育时,将人文教育方式融入到生物教学中。生物教师应该站在学科的角度上去理解人文精神,相信不同学科间必然存在着相同之处,找出其共同点进行探究,总结出科学的人文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2.课堂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史教育。生物科学史生动有趣,学生对这一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是由于大部分教师关注升学率,所以容易忽视这一内容。教师向学生详细阐述生物科学史,让学生充分了解生物的起源和发展情况,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学生学习生物科学史,能增强科学和现实间的联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3.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价值观。生命是最原始的自然现象,任何物体都是以生命的形式存在。生命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生命的看法。通过人的生命价值观可以了解其对待生命的态度和处世的态度。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实施生命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要尊重生命、爱惜生命,从而生活得更有意义。比如,在讲述“被子植物的一生”这一节时,教师引导学生研究被子植物开花、传粉、受精、结果、产生种子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被子植物生长的艰辛,然后再延伸到人类的发展史,使学生了解到生命的可贵。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初中生物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感性认识,学生要善于观察生物的生长环境、生长过程。初中生物探究以验证性探究为主,即教师提供一些资料,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结论,从而从整体上把握生物这门学科。初中生物教材中列出了很多实验案例,这些案例生动有趣,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过程中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生物学科的特征,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增强学生对生物的感性认识。生物实验主要分为学生实验、课外实验以及演示实验三种类型。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实验,增强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使其掌握生物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比如,教学“细胞”这一节,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模仿教师进行实验,但不是简单地重复,学生要了解和掌握操作步骤、实验方法,然后独立进行实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有所创新,从而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和人文意识。然后开展小组讨论,让小组成员收集细胞的相关信息,各小组可以交换信息和试验结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的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学生需要付出较多的劳动,所以进行生物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有的实验,学生虽然付出了劳动,但是没有得到好的收获,却又不能放弃,这样可以增强学生意志。

三、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初中生物科学史范文3

关键词:教学模式;高中生物;讲练结合

如何利用课堂短短45分钟把最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呢?相信这是每一个老师都有思考的问题。而且,作为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提高实效性,这个实效性还应包括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如何才能做到呢?本人试着进行一些教学模式改革,取得到了一定成效,现把一些教学案例和大家一起分享,望各位同仁给出宝贵的意见,共创高效的教学模式。

一、互助合作与自主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互助合作精神的培养。不同于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的“师对生”的课堂模式,自主学习与互助合作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学习成为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教师仅起到了引导者与辅导者的作用。

在实验中,这种教学模式的最成功的尝试是《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一课。这节课的上课地点改到了实验室。首先,我让学生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后,便要求学生根据反应式以及已经学习过的光合作用的总的过程预测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可能有哪些,以及可能有怎样的影响。接着,我将学生分组,每组学生从所给的实验材料中选择部分就某一种因素集中进行探究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最后,让学生简要汇报自己的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并请其他同学分析其实验过程是否有误,实验结果是否合理。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由于是他们自己探究出的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方式,他们印象深刻,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自主探究与互助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第一,符合学习的自然过程。学习就是在原有旧知的基础上获取新知的过程。这一过程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非知识的转移过程。第二,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以及团队精神。仅仅获取知识不是学习的全部目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不然我们的学术世界将永远停留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知识,更要学习前人探索知识的方法和态度。同时,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在各个领域创造新的奇迹。

二、课堂内外资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生物必修3的第六章第二节――《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这节,我觉得完全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收集课内外资料,了解地球存在的问题。在放假前,我就布置好任务:班上每位学生都要找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已经灭绝的或濒危动植物的资料,或者地球所面临的资源问题等,然后作简单的介绍,主要分析动植物灭绝和濒危的原因,地球污染的原因等。可以多人合作,也可以个人制作,以文档的形式上交,也可以作成画册等,形式多样,学生自由发挥。

放假回来,我陆续收到学生的作业,发现他们均用心制作,积极性也很高。我认真阅读每份资料,本想由我选出较好的资料给大家看,后来觉得,大家都这么用心制作,那就全部都展示出来,让大家投票选出最优秀的作品。虽然花费时间很长,但我觉得很值得。

这堂展示课,我交给了两位学生主持,他们精心准备,查了大量资料,对全部的作品进行了适当的排序,然后让制作人作出简单介绍。在这堂课中,我才发现原来班上有很多具有特长的人物,平时是看不出来的。有些学生的课件做得比我还好,既有文字图片,又有动画,十分漂亮。介绍人也用了十分精彩的语言,能让我们感受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等全部人都介绍完毕,主持人请一些没发言的同学谈感受,还概括了一些地球面临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作为中学生应该怎么做等等。可以说,这一节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完成了教学目标,也让学生认识到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三、高考复习课中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复习课忌“重练轻讲”。高考总复习的目的和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对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加以整理和总结,进而巩固和提高。因此,高考复习课中最重要的环节就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个知识点,并逐步形成知识的网络和系统,只有把这一基础打牢固,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而仅仅靠做题是难以达到上述目的的。在高考复习课中,有的教师把讲练结合、精讲精练片面地理解为以练为主、以练代讲,从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本身的理解和钻研,把复习课当成了练习课。这样复习的结果必然会使一部分学生一旦遇到较为陌生的题目便束手无策。因此,在高考总复习时,一定要把复习课本知识与恰当的练习结合起来,把引导学生理解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放在第一位,而不能以练代讲、以练代学。

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生物都是采用学案制,主要形式是知识点练习知识点练习。一般会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先回顾知识点,并完成相应的练习。

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下,在讨论过程中,某些学生会表现得比较积极,这样可增加部分学生的紧张感,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因为某些同学会发现别的同学都会了,而自己不会,感到紧张,就会更加努力学习了。我在班上试行,学生讨论认真,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说出答案,让其他组的成员发现问题并改正,学生都很积极,而且正确率也比较高,最后我再简单总结一下,虽然时间是用多了,但效果却很好!当然,我觉得这个方法不是每个班都适合,控制不好,讨论课就变讲话课了。

对于较难的题目,最好是老师事先布置,抽查后再讲解,但往往时间有限。因此我建议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迅速浏览一下学生所写的答案,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通过提问学生,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来讲解。复习课的板书也是很重要的,但板书不需要多写,把这堂课的重点写上去就可以了,既可以在课堂结束时来个小结,还可以让学生多看几眼增强记忆。板书设计好,会大大提高课堂实效性。

虽然课堂教学的模式多种多样,但是,无论采取哪种课堂教学模式,都离不开教师生动的讲课语言。教师把枯燥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既取决于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也取决于对语言的优化。教师对语言的优化,应做到:1.表达的思路要非常清晰。2.语言要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不含糊不清。3.语言要生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并对教学内容产生“海绵”作用。

总之,一堂有实效的课要做到确定好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课堂的生成点,这样才是一节成功的课。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蒋敦杰等.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初中生物科学史范文4

【关键词】中学生物;高效课堂;模式构建

生物科学已经成为当今自然科学中越来越重要的前沿学科,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也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但是由于在中考和高考各考试中生物学科所占的比重较低等原因,学校普遍对生物学科课程安排较少,面对客观现实,与其他学科相比,努力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的教学实效,就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有限的时间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下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1.传统生物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步骤和教学环境全靠老师的掌握和营造,整个教学活动都是老师安排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完全属于被动的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立刻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接收程度和心理需求,不能够及时反映并作出整改,导致学生学习和老师授课目标的不一致性。

传统生物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还体现在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意识也不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知道按照老师的指导操作,创新能力和探索意识比较差。而且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教学的说明和方法也不够生都有趣,知识比较抽象难懂,会导致学生没有积极性,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够深刻,只能够停留于表面。

传统生物教学模式中,老师的教学备案很依赖于书本,讲课的过程比较沉闷,刻板,没有新意,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以及枯燥的课堂知识导致学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形成被迫是学习心态。教学流程没有新意,日常的教学任务繁重,学生对于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产生精神疲劳,不能够集中注意力,教学质量也就很难保证。[1]

2.新的生物教学方法的尝试

根据我校目前实际情况,我进行了“三环六步”的高效课堂模式尝试:

第一步:明确目标。(1分钟)

目的:让学生总体把握本节课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即学习要求)。

步骤: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步:自主学习。(9分钟)

1.自学前的指导(1分钟)

目的:让学生知道花多长时间,自学什么内容,怎么自学,必须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自学效果等等

步骤:(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以问题形式在导学案中体现)

(2)教师指导自学方法;

(3)教师明确自学要求。

2.自主自学(独学)(8分钟)

目的:按照教师的指导,学生自己去看书、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锻炼学生的自学(独学)能力。

步骤:(1)学生带着自学提纲中的问题,独立自学课本,从中发现问题,独立探究,不能解决的做上标记,有待交流解决。

(2)教师通过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提问、检查自学作业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为后教做好准备。

第三步:小组研讨(对学、群学)(7分钟)

1.小组研讨是展示的一个基本步骤,是教师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对学、群学的组内小展示活动。(展示即发表、暴露、创造、提升。展示环节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最重要、最精彩部分。)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质疑、争论、辩解、分析等互动形式,形成组内全员参与、积极探究、氛围热烈的场面,把课堂教学推向深入,使学生初步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

2.目的:按照自学提纲要求,学生对每一个问题分别进行独立自学后,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到小组进行研讨(对学),增强学生合作交流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步骤:(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学提纲,四人合作、交流、研讨,并生成新的问题,再研讨。

(2)教师通过巡视、倾听、质疑、询问、提问、上堂板演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发现、搜集、整理学生研讨过程中存在的共性疑难问题,引导全班学生研讨(群学),教师为下一步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第四步:质疑点拨(12分钟)

1.质疑点拨是展示的一个重要步骤,主要鼓励学生进行知识创造、能力提升,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最重要、最精彩部分,是教师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对学、群学的班内大展示活动。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质疑、争论、辩解、分析、更正、补充等互动形式,形成班内全员参与、积极探究、氛围热烈的场面,把课堂教学推向,使学生再次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

2.步骤:(1)引导学生质疑、争论、辩解、分析、答疑(兵教兵)。

(2)教师答疑、点拨、更正、补充。

第五步:总结归纳(3分钟)

1.通过完善教师板书,总结归纳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区别、联系及其规律。

2.尽量让学生总结归纳,教师只作更正和补充。

第六步:检测达标(8分钟)

1.检测达标练习题要精选细筛,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充分体现“低起点、小跨度、大容量”的原则。基础知识与迁移延伸内容相结合。

2.让学生能够应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训练的形式应像竞赛、考试那样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辅导,学生不交流、更不得抄袭。

3.学生当堂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停地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拿出来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巩固、达标的效果。

3.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

3.1 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融洽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开展的首要条件

心理学表明:在良好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思维敏捷活跃,比较乐于接受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良好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一个肯定、表扬的手势,都会使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感觉,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通过实践我发现,只有师生间关系融洽,学生才会爱老师,从而爱学老师所教的学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我认为,尊重、理解每一个学生,融洽师生关系,这是高效课堂开展的首要条件。

3.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高效课堂开展的基础

高效课堂要求学生对学习要有兴趣,能形成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如果有了兴趣,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享受,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联系社会、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我的做法是:首先,做好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其次,利用情感因素,通过趣味教学,诱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比如,上课时,教师充分调动情感因素,保持自己的亲和力、感染力和美感。做到不失时机的幽默,机智的应变,热情饱满、形象丰富的语言表达,端庄文雅的举止,清晰整洁的板书,这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第三,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积极开展实验活动。在上课时充分应用标本、模型、挂图和多媒体课件等各种直观材料和设备,并做到有条件动手操作的实验一定要让学生动手。第四,利用课外各种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很多事实证明,在活动中学习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之一。

3.3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是高效课堂开展的关键

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则必须要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中学生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大都有增强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与欲望,,这就为高效课堂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3.4 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是高效课堂开展的保障

高效课堂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基础之上,它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高效课堂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它走出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正如有的学者所言高效课堂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这一转,转出了学生的无可推卸的主体责任心。教师应该设法将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能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高效学习。我的做法是先逐步减少学生对老师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学生的责任感。途径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监督完成目标的过程。[2]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科学史范文5

【关键词】初中;生物;科学素养;途径

生物科学素养也被国家规定为公民科学素养中的组成因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在新课程标准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育中,要做到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齐头并进,在教育的过程中完成育人。本文笔者主要根据现代大多数初中生物课程的开展情况,阐述一下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从而提升课堂的效率。

一、立足课本,深挖教材,推行探究式教学

在当前全民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课堂上学生围绕教师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发展的脚步了,所以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积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一个提高自己科学素养的平台,顺应现在的素质教育背景。在初中生物教学阶段,课标中有一些探究性的教学内容,对这部分内容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首先要立足课本,深挖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哪些知识点是必须掌握的,哪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需要培养的,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情景,让学生可以无形中根据问题来发现问题、做出假设,从而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最后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的知识获取从被动强制变成主动探索,也在这个过程中,不自觉地锻炼了学生科学发展观,使教学充分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生探究性的学习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对探究过程形成浓厚的兴趣,去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慢慢培养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创造力等。通过长期开展探究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对科学问题可以做出合理的假设,设计一定的实验,并且通过亲手操作来完成自身的假设,让学生的生物素养可以随着这个过程的进行而得到全面提高。比如在学习完成光合作用这一章内容后,教师提出探究性实验:绿叶在光下是否制造了有机物。学生通过自身基础实验知识,自己做出假设:产生了淀粉。从而设计实验:立足于碘遇淀粉变蓝的实验原理,可以将同一片叶片在受光和不受光的条件下进行实验,从而探究实验。对于这个实验过程,思路正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某些不足的问题,比如如何将叶片之前存在的淀粉去除等,通过教师指出实验不足,让学生获得成长。

二、重视初中生物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生物素养

初中生物的实验一般分成两种: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按照旧课程标准要求,只是让学生清楚实验原理就可以完成教学目标,所以在制定关于实验的课程计划时,也只是教师自己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对于验证性实验尚不可行,更何况探究性实验。所以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让探究实验真正发挥其该有的本质,让学生真正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主探究的过程,从而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和能力。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生物的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有正确的科学探究思路。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生物素养,这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利用合理的思维和方法,从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自身获得知识的能力。要从探究实验中知识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生物的概念和各方面的规律,可以通过实验现象,自己总结和归纳出实验结果,从而升华到概念的层面上去。这就需要教师持之以恒,首尾一贯地按照新课程的标准进行教学,按照各种水平的要求科学安排教学方法,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不尽相同,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达到新的课标要求,形成与之相关的科学素养。在探究光对鼠妇的生活影响实验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这些非生物因素怎么影响?然后通过回顾后,让学生对生活环境中的鼠妇进行观察,利用单一变量原则来设计科学的实验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自然的完成的从现象的感性认识过渡到鼠妇生活规律的理性认识。

三、利用生物学史,加强情感教育

初中生物科学史范文6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 教学情境 创设

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近年来,教学情境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学生在师生创设的情境中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现就初中生物课堂中的情境创设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及实践。

一、情境创设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为情境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大环境

教育改革形成的现代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目前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都在致力于增进教学效果,促使教学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参与学习。因此,情境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初中生物学科的特点适合情境教学

1.初中生物教材的编写为情境教学提供了基础。初中现行的生物教材,图文并茂,欣赏性、趣味性强,教材中安排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如观察、实验、思考、讨论、调查、游戏、课内外探究、课外阅读、课外实践等,所有这些栏目都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留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同时也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为情境教学的实施提供基础。

2.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情境教学。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例如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呈现生物的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特定的情境,或从社会关注的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或从生物学史,科学家的发现等切入。

(三)初中学生的特点适合情境教学

初中生一般年龄在13、14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人生关键期,也是最富有特色的时期,在认识上有较强的目的性、精确性、概括性。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呈现出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现象,而且初中生具备较强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独立性,能积极主动地去安排学习计划,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

根据初中学生在心理、思维、学习上的特点,可以看出情境创设顺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二、初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的实施

(一)情境创设在初中生物课堂中运用的原则

1.诱发性原则。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新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2.真实性原则。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尽量使情境真实或接近真实,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3.接近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创设情境的深度要稍高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同化”和“顺应”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4.合作性原则。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交流和分享获得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成员之间愉快地交流、协作,并共同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困难。

5.层次性原则。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尽可能依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架设好学习的框架,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问题的衔接与过渡。

(二)情境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实施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生物新课程的理念和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实践经验,我把生物课堂上创设情境的一些方法进行了简单总结:

1.通过典型问题创设情境。设置一个新颖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能在不知不觉之中把学生带进探索者的行列。例如,在讲“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第二课时,先让学生复习初一曾学过的有关绿色开花植物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两个问题:①绿色开花植物具有哪些器官?②绿色开花植物又被称为什么植物?为什么?教师就能很自然地提出被子植物的概念。依此为契机,进一步抓住学生的思维,提出“与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相比,究竟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呢?”这样,通过新奇的问题触及了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求知欲,良好的开端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只要问题触到学生的认知领域的最近发展区,认识冲突必然引起“共振”, 让问题灵动生物课堂。

2.通过实验、实践创设情境。实验是生物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学知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做试验,我们知道,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能使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而利用有趣实验、直观的模型恰能达到这种效果。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创造实验环境,结合实际自制教具模型,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活力。

在讲“光合作用”这一节时,我带几个学生到江边捞水绵,然后放在透明水缸中,让学生定期给水绵换水,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学生很有兴趣观察水绵光合作用产生的气泡,然后用鼻深呼吸,还把它称为“小型氧吧”,上实验课学生还把水绵拿到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水绵的“微观世界”,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收到极好的效果。

3.通过故事、俗语、谜语等创设情境。生物的有些知识是抽象的、枯燥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设计一些故事、俗语、谜语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生物的遗传时我就利用这样的一个经典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然后请学生分析它所包含的含义,顺势知道生物的遗传现象。

在探究果实的接受时,我就采用了这样的一个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让学生猜这是什么,然后再进一步设疑,麻屋子是果实的什么结构?红帐子是什么?白胖子又是什么?

通过这样的一些故事、俗语、谜语等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话可说,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

4.通过生活体验、感悟创设情境。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生活性,实际生活问题是学生最熟悉也是最感兴趣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作为课堂的教学情境,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例如,在讲生物技术这一章节的内容的时候,我对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酸奶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新鲜蔬菜放在冰箱里保存时间能长些?腐烂的苹果为什么散发酒味等。

5.通过生物科学史创设情境。科学史是人类与自然长期对话的真实记录,每章每节里都有探索者的足迹;每字每句里都有前人的智慧结晶,纵观整个生物学史,记录着科学家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史诗。生物科学史为情境创设提供了绝佳的材料。例如在讲光合作用时,教师先提出问题: “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条件、产物分别是什么”,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查阅教材,学习许多科学家和很多经典的科学实验,得到正确的答案,同时了解到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学生的知识结构也随着光合作用研究史一步一步地扩充和变化,学生不仅理解了知识,还知道了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

6.通过热点问题、热点信息创设情境。当下各种新闻媒体经常会有一些热点问题、热点信息报道,其中不泛很多涉及生物学方面的,而且这些热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关注度,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时,学生的参与度就会非常高,讨论也会非常激烈。例如在讲关注健康时,其中的安全用药,在电视、网络上就曾有很多的报道,我选取了一些视频资料供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真实地去体验安全用药的重要性。在讲食品安全问题时,我也是通过网络寻找最新、最热的一些报道让学生来探讨,学生热情高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情境创设的途径远不止这些,比如还有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创设情境等等,无论采用哪种,都要力求在课堂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当然在一堂课中,各种情境创设的途径往往是联合、交替呈现的。

三、总结与反思

对初中生物课堂情境教学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实践探索中,还有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一)课堂组织能力

生物情境教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情境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涨,教师如组织不当,容易出现为情境而情境,起不到从情境中获取知识的效果,所以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二)课堂评价功能

由于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思维能力都会存在一定差异,兴趣爱好也有差异,从而导致在生物课堂中情境教学具体的实施过程,教学进度与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情境教学中如何及时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值得我们深思。

(三)教师的知识和能力

生物课堂教学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因此情境教学也应该具有多样性、时代性。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不断进取,不断更新,随机应变的能力。有的时候,教师会深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严重不足,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教材、搜集资料。在知识上做一个“新”老师,拥有一桶“活”水。

(四)不是每节课都要创设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