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智能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人智能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人智能教育

老年人智能教育范文1

[关键词] 乌灵胶囊;重复经颅磁刺激;认知功能;老年抑郁症

[中图分类号] R749.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6(b)-0065-04

抑郁症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慢、社会负担大的精神疾病,多伴随认知功能改变,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其认知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抑郁症目前临床常用的也是临床医生首选的治疗方法是抗抑郁药治疗,但老年患者对西药治疗的耐受性和依从性差,且治疗后很多患者仍残留认知损害。目前抑郁症的病因仍未明确,而抑郁症的认知功能损害较常见,尤其是老年期抑郁障碍,主要影响其执行功能、注意力和记忆能力,对社会功能影响较大。迄今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有西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治疗、电休克治疗及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等。各种治疗方法都被证实具有抗抑郁作用,但由于老年群体合并躯体疾病较多、耐受性差等[1]原因使得副作用增加,治疗依从性较差。

rTMS是近年新兴的物理疗法,其利用时变磁场作用于大脑皮层产生感应电流来改变皮层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从而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活动,耐受性好,安全无创[2-3]。而乌灵胶囊是国家一类新药,为纯中药制剂。临床研究显示,乌灵胶囊具有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及各种躯体疾病伴发的抑郁状态的作用,且安全性良好。关于乌灵胶囊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多局限于脑卒中等器质性疾病伴发的抑郁状态。本研究即通过乌灵胶囊联合rTMS治疗的方法了解其对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及认知功能(主要关注执行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组病例均为2014年10月~2016年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精神科门诊就诊的120例抑郁发作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的抑郁症患者,符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Ⅳ,DSM-Ⅳ)中的诊断标准。②未接受系统精神药物治疗(包括中西医抗抑郁药)或心理治疗。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自杀、严重行为紊乱等危险因素者。②存在重复经颅磁刺激药物使用禁忌证者。③合并其他重性精神疾病者,如精神分裂症等。④伴有严重躯体疾病不适合入组者。退出标准:①患者主动要求退出;②因为严重的副作用或病情恶化需要改变治疗方案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0例,其中男29例,女31例;平均年龄(65.51±5.13)岁;平均病程(4.12±2.32)年;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基线评分(27.48±1.35)分。对照组60例,其中男28例,女32例;平均年龄(66.45±5.66)岁;平均病程(4.33±2.05)年;HAMD基线评分(25.96±2.36)分。两组在年龄、病程、HAMD基线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实验组服用乌灵胶囊(浙江佐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20521,每次0.99 g,每天3次,疗程8周)合并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英国Magstim公司生产的rTMS治疗仪,每周一至周五,每天1次,强度采用80%阈值,频率10 Hz,部位左前额叶背外侧,脉冲数100,总计8周,40次)。对照组单用安慰剂胶囊(0.99 g,每天3次,服用8周)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参数同实验组)。两组均不合并使用其他精神类药物,如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苯二氮类药物等。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行HAMD评定[4]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本研究选用中译版的HAMD-17版本进行评定,其中9个条目为0~4分的5级评分;8个条目为0~2分的3级评分[4]。由两位经过培训的经验丰富的临床主治医师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评定。

采用计算机程序进行WCST评定[2-4],WCST是一种单项神经心理测定方法。它所测查的是根据已往的经验进行分类、概括、工作记忆和认知转移的能力。本测验共设有13个测量指标,本研究记录总应答数、正确反应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和完成分类数来评估执行功能。

对每一治疗节点两组的测试评分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减分率来判断治疗的有效性,通过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的评分比较来判定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通过治疗8周的HAMD减分率评定疗效,HAMD减分率≥75%为痊愈,50%~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8周后,实验组临床痊愈17例(28.33%),显效19例(31.67%),有效17例(28.33%),无效7例(11.67%),总有效率为88.33%。对照组临床痊愈15例(25%),显效20例(33.33%),有效14例(23.33%),无效11例(18.33%),总有效率为81.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6,P > 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8周后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8周后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3 两组治疗前后WCST测试结果比较

实验组治疗8周后WCST测试中总应答数、持续错误数、完成分类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治疗8周后总应答数、完成分类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8周后WCST测试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神经生化学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升高及5-HT、γ-氨基丁酸(GABA)功能不足在抑郁症认知功能损害中可能起一定作用[1]。神经解剖学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额叶皮质、海马和杏仁核及小脑的血流灌注、体积异常等可能与其认知损害有关[5]。使用西药抗抑郁药物治疗后,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可能会有所改善,但仍然会有轻度损害,特别是记忆和执行功能,使得老年抑郁症发展成进展性痴呆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应重视抑郁症认知功能的治疗,使病程缩短,促进抑郁症状缓解及认知功能恢复更加彻底。

rTMS的作用机制包括:①通过不同频率刺激改变大脑皮层神经兴奋性,双向调节大脑神经兴奋与抑制功能之间的平衡。②增加多巴胺、5-HT、谷氨酸,调节受体的敏感性。③对基因表达的影响。④对脑血流、代谢、内分泌的影响。研究认为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抑郁症的治疗有效率达到80%以上,而对认知功能无损害,联合药物治疗能加强早期疗效,对早期改善症状,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有一定的意义,但未能明确对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2-3]。

在中医理论中,老年抑郁症属于“郁症”范畴,《内经》的《灵枢》认为“人忧愁思虑即伤正”“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认为情志不舒、气郁不伸导致脏腑不和而出现血瘀、气滞、火郁等抑郁症的表现。老年人任脉虚,肝气衰,发病以肝肾渐虚、衰少、髓海不足为病理基础;以思虑过度、心气营血暗耗,或忧郁恼怒、气郁痰迷、阳越于上为病因;以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不交、神志失守、思绪无轨、精神抑郁为病理改变。

乌灵胶囊是以我国珍稀药用真菌乌灵菌经现代生物技术精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内含腺苷、多糖、甾醇类及谷氨酸、GABA、色氨酸、赖氨酸等19种氨基酸,还含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具有补肾健脑、养心安神等功效[6]。动物研究显示:乌灵胶囊能够提高脑内谷氨酸活性及激活GABA受体从而发挥镇静催眠作用,促进淋巴细胞DNA合成,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造血功能,发挥抗疲劳作用等[7-9]。临床研究显示,乌灵胶囊具有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及各种躯体疾病伴发的抑郁状态的作用,且安全性良好[10-11]。

目前关于乌灵胶囊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多局限于脑卒中等器质性疾病伴发的抑郁状态,药理研究和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显示,乌灵胶囊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发挥抗抑郁作用和脑保护作用:①通过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脑内谷氨酸和GABA浓度。②加快谷氨酸向GABA的转化。③提高GABA受体活性。通过上述作用促进脑神经功能康复[12-14]。推测乌灵胶囊对于抑郁症患者可能具有类似的神经保护作用,而目前尚未见对于老年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相关研究报道。

本研究显示,治疗8周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据WCST测试显示治疗后实验组总应答数、持续错误数、完成分类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对照组总应答数、完成分类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乌灵胶囊与rTMS联用或rTMS单独使用对老年抑郁障碍的疗效确切,且对认知功能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这与其他类似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5-20]。而相对于西药抗抑郁药治疗以及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这种治疗方式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安全性更高,患者的依从性更好,其改善认知的作用是电休克治疗无法比拟的[21-22]。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因门诊诊疗的特点,随访时间较短,且无法对认知功能进行全面的、长期的评估随访,因此对认知功能的研究不够全面,如未能评价对持续注意能力、记忆力等方面的影响。希望有设计更严格、更全面的长期实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蒋慧,林海.乌灵胶囊合盐酸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失眠30例[J].现代中医药,2011,31(5):32-33.

[2] 黄满丽,许毅,胡健波,等.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抗抑郁药对抑郁症首次发病患者的早期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0(3):286-290.

[3] Barrett J,Della-maggiore V,Chouinard PA,et al. Mechanisms of action underlying the effect of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mood:behavioral and brain imaging studies [J]. Neuropsychopharmacology,2004,29(29):1172-1189.

[4] 汤疏华,张明园.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副反应量表[J].上海精神医学杂志,1990,1(2):38-39,63-65.

[5] Sala M,Perez J,Soloff P,et al. Stress and hippocampal abnormalities in psychiatric disorders [J]. Eur Neuropsychopharmacol,2004,14 (5):393-405.

[6] 尹东辉,张晶,刘纯莉.乌灵胶囊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1,20(16):1530-1533.

[7] 马志章,左萍萍,陈宛如,等.乌灵菌粉的镇静作用及机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9,34(6):374-376.

[8] 陈文燕,吕英.乌灵胶囊合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失眠症40例[J].临床医学,2005,14(6):175-176.

[9] 廖名龙,郁杰.乌灵胶囊[J].中国新药杂志,2000,9(11):797.

[10] 张宸豪,李文贵,顾芳,等.乌灵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27(1):61-63.

[11] 李书剑,李燕.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乌灵胶囊治疗老年卒中后抑郁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 12(21):121-123.

[12] Speer AM,Wassermann EM,Benson BE,et al. Antidepressant efficacy of high and low frequency rTMS at 110% of motor threshold versus sham stimulation over left prefrontal cortex [J]. Brain Stimul,2014,7(1):36-41.

[13] Rena J,Lia H,Palaniyappanb L,et al.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versus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for major depress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Pro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2014,51:181-189.

[14] 李兆昌.帕罗西汀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状态疗效分析[J].现代医院,2014,14(1):35-37.

[15] 李凝,王学义,李小倩,等.重复经颅磁刺激与改良电休克治疗首发抑郁症起效时间的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9):667-671.

[16] 徐桥,汤义平,胡敏优,等.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单相抑郁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5):36-38.

[17] 汪晓晖.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心理疗法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3):1495-1497.

[18] 张国玲,杨桂梅,柏林,等.乌灵胶囊联合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和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疗效[J].黑龙江医学,2015,39(2):179-180.

[19] 栾慧明,袁国桢,周振和,等.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抑郁症患者辅助治疗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5):25-27,35.

[20] 周玉嘉,韦鹏翔,刘佳霖,等.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经络电刺激治疗颅脑损伤性抑郁症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5):53-56.

[21] 张万慧.单用帕罗西汀与联合乌灵胶囊治疗产后焦虑抑郁的对照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3):419-420.

老年人智能教育范文2

【关键词】老年人,老龄化,健康,移动互联网,智能化,监测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我国目前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2006 年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1-2100百年》 报告指出:2001~2020年是我国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为2.48亿,老龄化水平达17.17%;到2030 年,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1.93%,2050 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超过4 亿,老龄化水平将大于30%。

而与人口老龄化得速度和令人担忧的健康状况相比,我国老年人医疗健康用品的发展还远远滞后,老年医疗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为研制和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且功能合理、品质优良的医疗健康产品带来良机,日常身体健康状况监测与良好的预警机制完全可能实现,并且适用于老年人的医疗产品开始更加注重满足情感化的需求,尊重人们的心理感受和使用体验,以达到符合老年用户的特殊需要,由此,基于人性化医疗产品的研发显得尤为重要。

1老年人群特征分析

1.1 老龄化社会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群。当人们步入老年的时候,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所以更加需要人们的关注。

1.2 老年人群基本现状及分类

根据我在关于空巢老人医疗健康产品调查问卷的294份问卷分析中,平均年龄为70.8 岁, 其中60~64 岁的老年人占27%,65~69 岁的老年人占19.4%,70~74 岁的老年人占22.3%,75~79 岁和80+的老年人分别占17.9%和13.5%。文化程度状况中以受过初中教育为主,人数为88 人,占29.5%;其次为受过小学教育的为74人,占24.8%;大专以上为46人,占全体调查老年人的比例为16.1%;中专/高中教育为44 人,占15.4%;不识字和私塾教育的人数为42,所占比例为14.3%。居住地在城镇的老年人数比例为77.7%,农村的比例为22.3%。本次调查 旨在通过了解老年人口基本状况及变化情况以及老年人的经济、医疗、生活、照料、消费、心理及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情况,寻找存在的问题,为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改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预警和及时了解健康信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从上述调查和分析中,我们根据老年人的年龄分布和身体健康状况,将不同阶段的老年群体的不同需求划分为以下三类:

(1)低龄老年人。年龄在55岁~65岁,根据问卷分析,从身体健康状况看,37%的老年人一年没有看过一次医生,35%一年看过5次以下,18%看过5次以上,仅有10%的老年人一年看过十次以上的医生,这些老年人由于身体基本健康,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能力,多数依然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他们仍具很强的自理能力和识别能力。

(2)中龄老年人。年龄在65~75岁,根据问卷调查分析,从患病状况来看,这个年龄阶段的老年人,仅有7%的老年人未患任何慢性和重大疾病,75%的老年人同时患有患3种以下的慢性和重大疾病,18%的老年人同时患有患3种以上的慢性和重大疾病,这些老年人逐渐呈现出对医疗、护理、药品、保健品以及相应服务性消费的需求,有适当的自理能力。

(3)高龄老年人。年龄在75岁以上,从问卷分析中,这些老年人中开始出现记忆力减退、头脑不清晰、视力障碍、听力障碍、行走不方便、吃饭困难等生理问题,53%的这个阶段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或不能自理。要为其提供护理服务,特别护理设施、特殊商品和服务。

2老年人对健康监测和预警系统的需求分析

2.1生理特征需求

由于身体、感知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和思维系统逐渐的衰退, 并且大多老人的最大问题就是居家生活中, 经常没有子女或是护理人员与之相伴, 无人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因此, 老年人迫切需求一款智能化医疗产品对其身体状况进行检测和预警, 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让老年人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状态。

2.2心理特征需求

老年人空巢或经常独居现象,使他们在心理上很容易走入误区, 集中表现为孤独感、失落感、衰亡感、病态等。大多数空巢老人很少参加室外活动, 导致内心更加孤独。同时因疾病在身, 他们很担心病情突然发作无法控制, 因而心情变得焦虑不安,老年人对于智能化医疗产品的需求, 在生理方面是为了解决因年龄增长和孤单而带来的不便; 在心理方面则是要达到调节老年人情绪和给予心理安慰的目的。

3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

3.1国内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发展现状

随着21 世纪的到来,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 空巢老人现象也日益加剧, 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护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现如今, 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已经日益弱化, 医疗护理器械尤其是自助医疗护理在国内发展相对滞后, 远远不能够满足空巢老人对医疗护理的需求。

近年来, 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 家庭医疗护理器械的种类也在日益更新,中国医疗设备及器械的市场份额在1997年至2002年的短短5年内,从8%跃升至22%,并且继续增长的趋势迅猛,有力地说明了其高速发展的潜力。

3.2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智能化医疗产品正在从最初的幻想慢慢变成现实,各式各样运用各种技术的医疗产品展现在世人眼前,更令人可喜的是,其不仅朝着信息化、科技化发展,并且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的方向前进。

第一,信息化。智能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将在推动车的科技革命过程中,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与此相应,医疗产品将发生重心转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老年人可以在家中对人体健康实行有效的监测,家人和医生与不处于接近病人的情况下,可以收集到的医疗读数电子指数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供医生做出健康的判断。

第二,人性化。针对老年人的智能化医疗产品,它除了应该具有一定的医疗或保健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其人性化的设计。设计必须建立在可用性的基础上,以老年人为中心,让产品去关怀老年人、亲近老年人、体贴老年人,满足他们的需要,为他们设计出他们真正需要的亲切、易学、易用、有效的交互智能化医疗产品。

4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设计初探

4.1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设计原则

(1)简单操作。老年人在记忆数字、高度集中注意力等方面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退化。为了避免其生理上的缺陷,因此在设计中虑操作程序的简化,尽量简洁明了,让老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减少在操作过程中的重复动作和体力消耗。

(2)可识别性。人进入老年后,视力逐渐衰退,对物体的辨别能力开始减弱;听力也会随之下降,对声音敏锐度降低。因此在设计中,将现有的产品转化成老年人熟知的样式及功能模式,符合老年人的思维模式和操作习惯。

(3)安全性。由于老年人在身体各项机能方面的逐渐弱化,使其对人身安全的防护也会降低,因而在设计中要做到以下几点:产品材料的安全环保性,设计的整体性,产品外形的圆滑性。此外,在设计中既要考虑产品结构本身的合理性,还要考虑其功能、结构与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结合。

(4)满足老年人特殊情感需求。老年人在心理上表现为有怀旧心理,经常会感觉空虚和孤单,有很强的自尊需求,他们渴望交流,渴望被尊重和关注。因此,在设计中不仅要考虑结构的合理与操作的便利,还要使老年人在自尊和心理上得到满足。从其怀旧心理入手,着重考虑他们那个年代特有的设计元素,以迎合老年人怀旧的心理,这样既可以减少他们内心的空虚和消沉的情绪,还可以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4.2 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的设计技术支持——移动互联网技术

(1)移动互联网技术概述

从起源上说,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产物。从本质上说,移动互联网是一种新型的数字通信模式。

广义的的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使用蜂窝移动电话、PDA或者其他手持设备,通过各种无线网络,包括移动无线网络(例如2G、3G移动通信网络)和固定无线接入网等接入到互联网中,进行话音、数据和视频等通信业务。

移动互联网技术给了智能化医疗产品的开发技术支持,通过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和智能终端的信息显示,让智能化医疗产品从设计走向现实。

(2)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结构和结构特点

从层次上看,移动互联网可分为:终端\设备层、接入\网络层和应用\业务层。其最大的特点是应用和业务种类的多样性(继承了互联网的特点),对应的通信模式和服务质量要求也各不相同:在接入层支持多种无线接入模式,但在网络层以IP协议为主;终端种类繁多,注重个性化和智能化,一个终端上通常会同时运行多种应用。

世界无线研究论坛(WWRF)认为移动互联网是自适应的、个性化的、能够感知周围环境的服务。它给出的移动互联网参考模型如下:

4.3 智能化医疗产品的实现路径

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我有机会对老年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拥有新的视野。我们通过对智能化医疗产品终端的开发,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再加以终端APP应用的开发,让老年人智能化医疗产品加入到移动互联网的终端行列,实现家庭-户外-医院医疗系统智能化一体化。智能化医疗产品终端监测并预警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通过智能化医疗产品终端由移动互联网发到家人和医生的移动终端中,家人和医生就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中的的相应的APP应用接受老人的身体健康信息,随时监测和预警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解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疾病发生时的及时救助,进而给予老年人健康有力的保障。

5结语

由于我国的老龄高峰是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社会转型相伴随着的,所以与子女减少,家庭小型化并标将会出现大量独守空巢家庭的老人。从发展看,未来10年内空巢家庭将成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专家预测50年后,我国老年人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90.0%。据调查分析, 60岁以上老年人口余寿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 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只有5%的老年人有入住养老机构的愿望, 因此, 加大对空巢老人家庭医疗护理的关注, 智能化医疗产品开发变得尤其重要。

智能化医疗系统对于监测并预警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及时救治突发疾病患者,进而给予有力老年人保障、促进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此课题的意义便在于通过家庭-户外-医院一体化医疗系统的智能化,改善了监测和预警系统,增加了救治机会,从而创造更高效更有保障的就医机制,并且促进医疗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1-2100 百年[J],新华网,2006 年10 月11 日.

[2]王佳媛,崔娜,纪楠楠,胡欣.城市空巢老年人抑郁症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 吉林医学.2009年9月第30卷第18期

老年人智能教育范文3

【关键词】 家庭养老;养老保障;出路;新古典经济学

现今,人口老龄化进程迅猛发展,这使得高龄、失能、空巢等特殊老年群体不断增大,老年服务需求在短时间内快速释放。相比之下,能够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各类基础设施和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还较为薄弱,单纯依靠适度普惠的社会化养老方式,难以解决众多人口的养老问题。所以,对家庭养老各方面内容的进一步探讨解读,以及不断探索其完善发展的相应措施都是非常必要的。

一、家庭养老保障内涵解读

在传统社会,家庭是生产和消费的基本单位,同时承担分配、储蓄、保障、生育、抚养、赡养等各种职能。养老问题在家庭内部得到解决,老人所需生活资料全部由家庭提供,如果老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由家庭成员来照料老人。总的来说,家庭养老是一种养老资源提供者和养老职能实施者均是家庭的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在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有其独有的合理性、可靠性、稳定性,除此之外,家庭养老还是一种非常经济的养老模式。首先,家庭养老的交易成本很低。从养老资源的提供到养老职能的实施,均在家庭内部完成,几乎没有交易成本。家庭内部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很合理地分工来完成对老年人的赡养。其次,家庭养老所需要的资源是很少的,家庭对老人的付出常常是有限的。老人对别人的依赖程度是随年龄变化的。根据其劳动的伸缩性,其几乎是活到老干到老,除非老人丧失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家庭养老的另一优点是,在为老人提供生活上方便的同时,还可以给老人以精神上的慰藉,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现代家庭在养老中可以扮演两种角色,一是养老资源的提供者,即为老人提供生活的经济来源,由社会或市场组织料理老人的生活;二是养老职能的实施者,即照料老人的生活,老人(家庭)可以通过社会保障体制或个人积累获得生活的经济来源。与此同时,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家庭对老人情感上的支持和慰藉,这是家庭养老得以传承延续的精神源泉。

二、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中的家庭养老保障

如果把养老理解为老年人的消费,那么在现代社会中,家庭养老问题可以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思考。从微观来看,养老就是家庭或个人的一种跨期消费(投资)决策问题,可以用最优化的分析工具来分析。[1]从宏观来看,养老是一个与社会总消费、总投资这些宏观经济变量相关的问题,可以去考察其对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1、家庭养老的运行机制――人力资本投资与回报

当前,每个家庭在孩子的教育投入方面支出非常大。未来,随着人力资本价值不断提升,家庭的教育支出必将呈增长趋势。将家庭视作追求家庭成员福利最大化的经济行为人,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或者说人力资本投资回报便可成为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资源。使得家庭中的孩子教育问题,以及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同时得以解决。

贝克尔认为利他主义(当孩子的处境好时,父母的效用增加)的父母乐意负担对孩子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但是这种投资受到下面认识的制约:对孩子的支出越多,对自己的支出就越少。因此,即使利他主义的父母也会对孩子的投资不足。贝克尔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存在严重问题,就是利他主义的父母也许更乐意于减少自己支出,甚至根本不去考虑投资收益率的问题,那么就不可能存在对孩子的投资不足的问题。比如在中国,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对孩子的投资几乎是不计代价的。事实上,从这种人力资本投资中获益的任何一代人,都能很容易地用这种投资的高收益去支付老人的赡养费用,而且还会有很可观的剩余。

2、家庭养老与宏观经济运行

就家庭养老而言,老人的生活水平依赖于子女的数量和收入水平。为了分散风险,人们可能会选择多生孩子,导致出生率很高。无法回避的是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是一个硬约束,其可持续发展一定会要求适度的人口减少。从这个角度看家庭养老是有负面效应的。除此之外,子女的收入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在其年幼时对其的人力资本投资。父母增加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会带来社会总消费和社会总投资的增加,从而有助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提高了劳动力的生产技能,还会加速社会的技术进步,都能带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社会总体经济的增长。

综上所述,两方面的影响一正一负,最终效果很难判断,但已有研究表明,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常常大于增加子女人力资本投资的正面效应。单纯依靠家庭现收现付养老,即使可以通过道德规范得以实施,但如果家庭在经济上不堪重负,老年人生活仍难免大失水准,甚至部分老年人将失去生活来源。这也会损害社会稳定和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

三、现代家庭养老保障的出路

由上述一系列分析可知,家庭养老这种养老方式有利有弊,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及各种影响因素和现实情况的制约,家庭养老的功能弱化,但其作为当前养老保障制度下的有益补充,不断探索其出路仍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1、提升养老保障水平

首先,老年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家庭养老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基础。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改进:第一,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及有效的监督体系,使贫困老年人的生活得到有力的保障。第二,增加老年人相关经济补贴,例如老年护理、服务、营养补贴等,提高养老生活水平。第三,在个人所得税方面,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按照家庭平均收入作为所得税征收税基,以家庭人口负担情况作为减免个人所得税的依据,对于赡养老年人的家庭给予一定额度的宽免税额。[2]

其次,完善的保险体系能为家庭养老提供重要物质保障。应提高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及保障水平,同时促进多种形式、与老年人需求相适应的相关养老商业保险的发展。除此之外,长期护理保险未来在应对老年人护理服务方面将扮演重要角色,不断提高其家中看护的服务质量水平,有利于家庭养老的进一步发展。

2、树立新型养老观念

首先,树立和谐社会的养老观念。家庭环境中父母要以身作则敬爱老人,为孩子做好榜样。在学校教育中对孝文化应积极开展教育宣传,潜移默化地影响少年儿童的观念行为。其次,要有养老风险防范意识。在未进入养老时期前,应通过增加锻炼、强健身体,积极投资、合理储蓄,参加基本保险,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购买所需相关保险等方式应对日后养老生活及风险。最后,使老年人形成积极乐观养老心态。一方面鼓励老年人要相对自立,鼓励自我照顾,转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思想。普及老年人健康保健知识,使老年人及其照料者能够积极应对老年人出现的健康状况,预防伤残发生。另一方面,要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鼓励老年人融入社会“老有所为”。[3]

3、提倡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

家庭养老为主,辅之以社区养老的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是现代家庭养老的发展趋势,这既可以使老人精神心理上得到慰藉,又减轻家庭养老成本负担,同时也缓解国家财政压力。首先,加强社区养老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其服务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使老年人家庭养老的时间延长、质量得以提升。建立社区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及时有效了解老年人各方面的情况及需求。其次,重视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及队伍建设,一方面是对专业养老服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让社会组织中的志愿者进入社区或老年人家庭进行志愿服务,为扩充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基础和条件。最后,在社区或家庭中可以适当增加商业养老服务项目,老年人家庭可根据自身经济情况来进行选择和消费。

4、智能家居的引入

新时代下,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崛起及迅速发展给现代家庭养老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尤其是智能家居的引入,将极大改变老年人的家庭养老生活。例如,房屋中有一系列防火、防盗、防止燃气泄漏及老人突发身体状况时的安全防护的报警系统;室内各处的灯、电器等设备的启动与关闭都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遥控器进行控制;配备小型机器人为老人的房间进行清扫整理,同时有智能床改善检测老年人睡眠质量并提供服务等等。在老年人家庭中引入智能家居,不仅仅提高老年人家庭养老的生活质量,更为老年人的健康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5、增强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

注重家庭中子女的教育问题,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家庭提供义务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具有正外部性,并且它的正面影响是长远的。让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增强自身的能力,才能在未来为家庭养老提供起码的支持能力。除此之外,还应为一些相对贫困的家庭提供上岗培训及就业支持,让他们有机会去接触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结合自身的优势找到适合的岗位,从而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而对于一些刚退休、身体健康、有就业意愿的老年人,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相对轻松的工作岗位,为养老生活积累更多储备资金。通过这些方式使家庭增强自身能力的建设,也给予了自我发展的机会。

【注 释】

[1] 刘晓英.农村家庭养老模式探析[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07.7.

[2] 魏彦彦.中国现行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分析与评估[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22.28.

[3] 辛涛.我国城市家庭养老现状及问题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

【参考文献】

[1] 袁志刚主编.养老保险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65.

[2] 余梅玲,李毅.家庭养老的市场介入与国家化[J].南方金融,2014(4).

[3] 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5).

[4] 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老年人智能教育范文4

一、河南省人口老龄化主要特征

河南省从2000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末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64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6.96%(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2010年“六普”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8.36%,2019年为11.2%。从总体上看,河南省人口老龄化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量多。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老年人口规模大,每年增加的老年人口数量也多。2010年,河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86万人,到2019年增加到107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2.2万多人,相当于一个较小县的人口规模。二是老年人口比重增速快,呈加速增长态势。河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2000年为6.96%,2010年增长到8.36%,2019年达到11.2%。可见,全省老年人口比重呈加速增长态势。三是地区不均衡,城乡差异大。南部和东部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重,中部和北部人口老龄化程度较轻。信阳、漯河、驻马店老龄化率较高,65岁以上老年人口均超过9%;郑州、安阳、新乡、焦作、濮阳市均超过7%,但在8%以下;济源、鹤壁相对较低,还未超7%。城乡差异大,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四是不同老年人口群体面临困难多。高龄老年人口增长快。从2000年到2017年,全省高龄老人比重上升3.1个百分点,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77万人,增长81%。女性老年人口占比大。2017年,60-69岁男女性别比为34.2%,女性老人数量明显高于男性。如郑州市,275名百岁以上老人,其中女性220人,男性仅55人。老年人口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全省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中,绝大多数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较差,失能老年人数量多。独居、空巢老人增多。2017年,全省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534万人,其中空巢老人约600万人,特困供养人员50万人。

二、河南省养老服务工作现状 

河南省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把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修订出台了《河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提出了不少在全国有引领作用的条款。将制定河南省《养老服务条例》列入2021年省人大立法计划。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河南省推进健康养老产业转型发展方案若干政策和产业布局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对全省养老服务业发展进行统筹部署、顶层设计,为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二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础不断夯实。要求新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已建成居民住宅区按照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的标准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连续三年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列入年度重点工作,为全省日间照料中心配备设施设备11047件,2018年新建城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557个,2019年新建1000个,2020年又新建1000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加大资金投入,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出台《关于财政支持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6大类24项财政支持政策,3年内支持资金将达到33亿元。三是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断扩大。建设农村幸福院8000多个。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将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工作列入各地平安建设年度考核。实施全省1900多家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和安全、清洁、温暖、文化、医疗康复“五大工程”,加快建设县级特困供养机构,提升对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的照护能力,基本完成敬老院法人登记。四是养老机构建设不断加强。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从2019年起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实行备案制。建设了养老机构网上备案系统。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落实养老机构用地、税费优惠等扶持政策,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建立了养老机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政策,并对依法设立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实施同等的补贴政策。加强监管,连续4年组织开展民政服务机构大走访大调研及暗访活动,实施为期4年的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实施民办养老机构消防安全达标提升工程,持续开展养老机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五是老年人福利制度不断完善。2019年,全省全面建立了80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制度,对80-89岁、90-99岁和100岁以上老年人分别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50元、100元和300元的标准发放高龄津贴。同时,建立了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

三、积极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老年人智能教育范文5

【关键词】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检出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8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89-02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人的智能保健日益重要。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介于正常认知能力和痴呆之间的一种认知缺损状态,被认为是可干预的痴呆前状态。因此,早期对MCI进行筛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MMSE是最具影响力的认知缺损筛选工具之一,以其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而被广泛用于筛查老年人的早期智能障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6月在老年病科住院的患者,年龄≥60岁。排除:①患有精神疾病和抑郁等精神疾病影响认知功能评估;②失语、听力丧失、失明或其他严重躯体疾病,不能配合检查;③甲状腺功能减退症;④已经诊断为痴呆;⑤酒/药物依赖史;⑥不配合检查者。

1.2 调查方法 对符合条件的患者,由经过培训的两名护士完成问卷调查,收集一般资料、现患疾病,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和标准化的调查用语,对每个老人进行面对面访谈,进行简易精神状况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的测定。对于分值低于正常值的患者进一步进行总体衰退量表、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和日常生活量表(ADL)测定。

1.3 诊断标准 MCI诊断采用2006年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①以记忆障碍为主诉,且有知情者证实;②其他认知功能相对完好或轻度受损;③日常生活能力不受影响,复杂的工具性日常能力可以有轻微损伤;④达不到痴呆诊断标准;⑤排除其他可引起脑功能衰退的系统疾病;⑥客观检查有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证据,以MMSE评分中学以上25-27分,小学21-24分,文盲18-21分,总体衰退量表(GDS)为2-3级[1]。MOCA评分≤26分,受教育年限≤12年的为≤25分为诊断MCI的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在Excel中建立数据库,全部调查表格统一编码入机操作,应用Stat11.0版统计软件完成数据统计,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 果

2.1 MMSE筛查结果 见表1。

3 讨 论

本次研究针对MMSE表筛查的人群进行不同年龄组之间的比较,通过研究发现60-69岁、70-79岁、80岁及以上三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年龄增加,MMSE表筛查出的MCI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但是结合ADL量表和总体衰退量表分析,70岁以下的老年人使用MMSE筛查MCI存在漏诊的可能,可同时结合其他筛查能力较强的量表筛查MCI,以提高检出率,降低漏诊率。

针对218例筛查对象进行男女之间检出率的统计学分析,不难看出使用MMSE表筛查MCI时与性别无关,本次研究发现使用MMSE表筛查MCI,女性检出率略高于男性。郑州王化玲[3]等应用MMSE表筛查郑州市马赛镇55岁以上的人群,性别对评分有显著影响,分析原因可能为本研究中女性人群多为城镇人口,其受教育及接受社会信息的机会较农村女性高,因此出现男女之间MCI检出率无差异的结果。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①针对文化程度低(初中及以下)的人群使用MMSE表筛查MCI较合适;②对70岁以下的老年人筛查MCI可同时结合其他筛查能力较强的量表,以降低漏诊率;③随着年龄增大,MCI的患病率随之增加;所以可以针对60岁以上人群进行早期认知锻炼,进行干预,可能会降低人群MCI的患病率;④使用MMSE表筛查MCI可能不受性别影响,女性MCI患病率略高于男性。显然,本次研究发现了MMSE表设计简单,使用人群广等优点,但通过其他研究不难发现该量表仍存在部分缺点:①操方言者有可能出现假阳性;②强调语言功能,非言语项目偏少,对右半球功能失调和额叶功能障碍不够敏感;③没有时间限制;④对皮质紊乱比对皮质下功能紊乱更敏感;⑤版本语言单一,研究中不能覆盖各个民族,建议探索适合不同民族的语言版本。所以为防止以上缺点影响MCI的筛查率,本研究下一步计划结合MOCA表进行分析探讨,便于了解哪种量表更适合对昌吉地区老年人群的MCI进行筛查。

参考文献

[1] 中国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专家组.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J].国防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6,25(7):485-487.

老年人智能教育范文6

“积极养老”是老年人晚年精神生活的需要。我国庞大的老年人队伍是一种多智能的人才资源,为了发挥他们的作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国家应当为老年人参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老年人可根据社会需要,在自愿和量力的情况下,发挥各自的专长和作用。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阎青春说,老年人不应消极“被养老”,应积极参与社区养老等社会活动,在拥有自身健康的前提下,帮助身边的朋友共同积极养老,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养。

积极养老,年老不觉老

知名健康教育专家、第四军医大学教授万承奎说,目前我国疾病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代替传染病而成为主导性的疾病模式,成为威胁中国人健康的主要因素。而造成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固定的生活方式和消极的生活态度。因此,要积极传播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用自己康复之路的经验和向上的心态感染帮助一些孤寡、慢性病老人。

万承奎说,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个人的健康和寿命15%决定于遗传,10%决定于社会因素,8%决定于医疗条件,7%决定于气候影响,60%决定于自己。

养老人生,是“所乐”、“所学”、“所为”正当时,不是万事休。一些老人总想“吃”出健康,于是“补品”满天飞。而现如今的“吃”,早已今非昔比,老年人除了合理饮食、适当活动外,还要有积极的养老心态,寻找些积极的养老妙招,达到身心健康、寿享遐龄。

60多岁的洪兴才是志愿者,他的妙招是,人虽退休心不休,善用“所学”、“所乐”、“所为”。写文章、练书法,洪兴才的文章和书法经常获奖。“活动了大脑,获得了精神财富,积极养老,养老不觉老。我还把尽孝老人和隔代教育当‘所乐’。把近90岁的父母接到身边,每日陪他们聊天;教育儿孙做好人、知感恩、有爱心。”

低龄帮扶高龄,开辟养老新模式

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预测2050年中国的老人将达4.8亿人,将成为世界上老人最多的国家。据调查,我国约10%的老人承认有紧张感;26%的老人感到沮丧、没自信;85%的老人长期被慢性病困扰。由此可见,孤独寂寞、没自信、长期慢病困扰是我国大多数老人面临的现状,是影响中国健康幸福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健康传播大使公益工程的任务是为低龄老人帮扶空巢、孤寡的高龄老人搭建一个老有所为的助老平台,开辟养老新模式。”贾宏雄是“枫叶正红”老年慢病健康管理机构的负责人,10年前开始关注老人及老人的健康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