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幸福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幸福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近年来,各级法院在执行工作者们做出了种种努力以缓解“执行难”,在这些努力中,说服教育的原则保持着重要的位置,几乎能够说,说服教育是法院针对“执行难”而采取的种种对策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首先,一般而论,说服教育比起其他执行措施来更容易节省法院或具体办案人员的资源或成本,从而可能在一定程序上弥补法院执行力量的不足。
这不仅因为成功的说服教育能够减轻乃至免除采取其他执行措施的负担,而且更体现在说服教育方法广泛的替代性上。在其他所有的执行措施都无效或无法采取的情形下,常常仍存在着做说服教育工作的余地,而且有时也能够取一定成效。
其次,在法院针对种种验证以执行又似乎不宜中止或终结执行的复杂情况而采取的各种对策中,说服教育都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这些对策或措施既包括“以物抵债”、“劳务抵债”等灵活的清偿方式,也包括在执行的期限、金额、方式、主体等方面的种种变通做法,而有名的所谓“放水养鱼”更是这种种灵活方式及变通做法的综合运用。
说服教育在法院克服“执行难”问题的种种努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决不是偶然的。作为转型期特殊的法律现象,“执行难”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功能相当有限的法律程序直接面对过于复杂的社会现实,不得不处理远超过其制度容量的问题而引起的制度扭曲或制度紧张。
我国强制执行程序功能的有限性不仅体现在需要强制执行的案件负担过重、执行组织等内部关系并未理顺等问题所造成的“绝对力量不足”,更集中地表现为转型期制度总体供应不足所导致的“相对力量不足”,如果存在较完备健全的担保、银行存款及证券的记名、不动产登记、公证、拍卖等制度,则不动产及担保债权、存款及证券等财产的执行能够通过法定程序简单地完成,强制执行的措施将有可能像许多国家那样,主要集中在动产的扣押和拍卖上。这样,事情就会单纯得多。恐怕这也是尽管不少国家的强制执行成功率相当低,却并不认为存在“执行难”问题的原因之一。
此外,尤其就经营性组织而言,目前我国的强制执行实际上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应该由破产制度来解决的问题。
由于上述制度以及其他类似的制度缺乏或者不健全,同时也由于制度间的专业化分工不发达或制度间关系没有理顺,需要运用不同的原理、不同的法律技术来解决的许多问题都集中到强制执行领域,使得这个制度不堪重负而验证以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说服教育原则的作用在于,通过加强法院裁量的因素和引入当事人同意的契机以减轻执行制度的负担,它使过大或过于复杂的问题也有可能在强制执行的范畴内得到处理,从而加大了制度的容量,在一定程序上弥补了其他制度的不足。说服教育不仅在通过获得当事人同意而满足程序的正当性要求这方面必不可少,而且在运用得好的时候确实能够解决问题,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作为确实有效的一种方法,在制度供应不足的整体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之前,从强制执行取消作为原则的说服教育看来是不可行或者是不可取的。
“说服教育也强制相结合”被视为执行程序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整个执行过程中,执行人员要用国家的法律,对当事人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说服教育义务人遵守法律,自觉履行法律文书规定的义务。只有在教育无效的情况下,方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从教育入手,以强制作保证,将二者结合起来,是我们当前执行工作的一项原则,这项原则要求执行人员自始至终进行说服教育工作,又要适时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人民法院在强制执行时,首先要立足于说服教育提高当事人的思想认识与法律意见,促使其自动履行法律文书中所确定的义务。但是,没有强制执行作后盾,说服教育就不易奏效,就无法保证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偏废。针对执行义务人,以发动强制措施的可能性为后盾,先作思想工作,进行法制宣传,促使其主动履行义务,这些工作无效才采取强制措施。这样,说服教育可以贯穿整个执行过程,与强制措施相伴或交替使用,以确保法律文书元宝的义务最终得到实际履行。
强制性是执行工作的特点,《民事诉讼法》明文规定的各种强制措施集中体现了这个特点,没有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各种生效法律文书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执行。:
教师幸福论文范文2
(一)适用对象的界定方面存在矛盾
1.适用对象界定中的相关概念存在并列不当的情况在新刑事诉讼法中,控制下交付的适用对象界定中将“违禁品”与“财物”进行并列,存在较为严重的逻辑方面的错误。通过对“违禁品”与“财物”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的范畴。例如枪支从一般意义上讲属于“违禁品”,但对于军工企业而言又属于“财物”。两者之间界限并不明确,将两者并列并不妥当。2.适用对象的界定范围相对比较狭隘在新刑事诉讼法中,控制下交付实施的对象仅仅局限在违禁品与财务两个方面。有些物品既非违禁品,也不属于财务,但是在案件侦破的过程中也存在控制下交付的情况,这与新刑事诉讼法中的适用对象的规定并不相符。例如假币、假药、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这些并不属于违禁品与财务,依照刑事诉讼法中的规定是不能够对其进行控制下交付的。但是在相关的案件的侦破过程中往往具备控制下交付的条件,但却不能实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案件侦破效益。
(二)启动条件的规定较为模糊与主观
在新刑事诉讼法中,将控制下交付的启动条件规定为“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在对其进行理解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界定“需要”二字。在心理学中,认为“需要”是人的主观状态,是生理需求与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控制下交付的启动条件进行分析,其更加注重侦查机关的主观要求,而忽视了实施的客观可能性。此外,启动条件的规定较为模糊,可操作性较差,导致侦查人员可能陷入到无所适从或者滥用的局面,导致控制下交付的启动不能够选准准确的时机,增加控制下交付的风险。
(三)申请与执行的程序缺乏具体性
在新刑事诉讼法中规定,公安机关实施控制下交付的申请与执行都“依照规定”,但对规定的内容却并未具体体现。时至今日,我国在法律层面中都没有对控制下交付的申请与执行程序进行明确的规定,所存在的都是一些文件与协议。主要的文件包括《公安机关禁毒民警执勤行为规范》、《关于案件侦查协作有关问题通知》等;主要的国际协议包括《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品与精神药物公约》等。这些文件与协议成为了我国警方实施控制下交付的重要依据,能够为反毒的国际合作提供更高的保障。但是依据这些文件与规范对控制下交付进行规制,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缺乏法律的刚性与强制性、缺乏具体的申请与执行程序等。
(四)控制下交付与相关法律规定存在冲突
从长期的侦查实践中可知,我国对于控制下交付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在运作方面存在非常严重的违法性,与刑事诉讼法、海关法、出境入境管理法等相关法律规定都存在严重的冲突。在新的刑事诉讼法中,虽然针对控制下交付制定了相关的规定,但是其与相关法律规定之间的冲突并未得到解决。例如,在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中指出,我国的搜查与扣押都是公开的,但是在控制下交付进行执行的过程中,如果侦查机关采用公开的搜查与扣押方式将会惊动犯罪嫌疑人,因此需要在绝密的状态下执行,但是这种非公开的搜查与扣押在新刑事诉讼法中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二、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我国在对刑事诉讼法中的控制下交付立法模式进行规制的过程中,实现了国际传统立法模式的突破,与国际公约的发展相互适应。但是,新刑事诉讼法中控制下交付的相关规定只有一条,内容较为粗疏、可操作性较差,同时还与国际公约相互抵牾。因此,对控制下交付立法进行变革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在对控制下交付立法的改革与完善路径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在2012年3月15日颁布,2013年1月1日生效,刑事诉讼法在短时间内并不会对其再次进行修正,难以满足控制下交付变革的需求;第二,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容量较少、设计抽象,而控制下交付这种侦查措施又较为复杂,在刑事诉讼法中对控制下交付进行详细、系统的规范存在一定的难度。通过以上两个方面因素的考虑,本文指出控制下交付改革与完善的主要路径包括:第一,对《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进行修改,从而实现对控制下交付的具体化与规范化;第二,通过专门性行政规章的执行实现对控制下交付的规范;第三,通过制定专门的《控制下交付法》实现对控制下交付的规范。这些改革与完善的路基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对这三种路径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得出,选择第三种路径的可行性较高。
(二)建议
教师幸福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是在对基督教神学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来阐发自己的宗教思想的。虽然他们没有对教会构成有力的威胁,但他们的活动使人们的思想从教会的束缚中得到了稍许的解放,导致了人们情感和想象力的自由放纵,从而为17世纪国家主义和 科学 主义的兴起及18世纪理性主义的全面胜利铺垫了道路,并为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 发展 繁荣拉开了序幕。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初始阶段,人文主义者在这一时期对宗教既爱且恨,表现出理性与信仰相交织的矛盾思想。一方面,他们猛烈抨击教会,无情嘲讽僧侣,反对禁锢人性的基督教教义,要求以人本替代神本,提倡理性与信仰相分离,表现出对传统基督教的偏离与叛离倾向;另一方面,他们却始终坚信“上帝至上”的思想,并怀着深厚的宗教情结,与教会进行了广泛的合作,表现出对基督教信仰的虔诚与执著。这正如詹姆士·斯鲁威尔所说:“虽然许多 历史 学家,特别是19世纪的历史学家都试图把文艺复兴和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与各种各样的非宗教形式联系起来,但并不是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是非宗教的。人文主义者们“既非不信教者,也非无神论者”
人文主义者的这些宗教思想,一方面是对基督教神学进行批判继承的产物,另一方面又为17世纪国家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兴起及18世纪理性主义的全面胜利铺垫了道路,并为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拉开了序幕,这构成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
一对神学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人文主义者的宗教思想是建立在对传统基督教进行猛烈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在宗教批判活动中,他们充分利用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思想资源,如他们吸取了古典文化中的自由、平等、民主等“人文”观念及科学求知精神,来批判中世纪的封建等级特权制度与教会的蒙昧主义、禁欲说教,鼓励人的自由与尊严,具有“复古求解放”的特征。然而他们对他们批判所指的基督教神学,也没有彻底抛弃,而是对基督教的神学传统文化给予了较多的批判继承。
(一)借助上帝的权威,来阐明人本思想
人文主义者在阐发人本思想时借助了上帝这个法力无边,统驭一切的最高神圣权威,来烦扬人的理性尊严及自由意志,在上帝的神圣光环的庇护下进行一系列的人文主义活动。然而,他们所借助的“上帝”,已经不再是传统“神本”观中的那个对人的堕落和贪欲感到愤怒并施加惩罚的最高神冥,也不完全是那个要人在尘界顺从其训诲,等待其拯救的救世主,而是为人造就了世界并赋予人自由意志,让人选择生活方向,追求现世幸福的最高神圣权威。在这个无私而慈悲的上帝的恩赐与庇护下,人无需在“原罪”的阴影中恐惧而消极地等待“末日”的到来,而是要靠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去追求人生的世俗幸福,满足自己的世俗欲望。可见人文主义者继承基督教神学中的上帝,实际上是借助上帝的形式,来达到颂人的目标。
(二)继承传统经院 哲学 中的理性思想,实现理性与信仰相分离的目标
人文主义者在批判传统基督教时,吸取了经院哲学中的理性思想,来对抗基督教的蒙昧主义。实际上,在文艺复兴以前,理性与信仰的分离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在欧洲中世纪,作为官方哲学的经院哲学中,保留着理性思想。随着经院哲学不断发展,理性也在发展。经院哲学早期代表人物安瑟伦鼓吹信仰必然先于理性,强调用理性去维护信仰,思想虽然保守,但提高了理性的权能和地位。十二世纪最伟大的唯名论者阿拉伯尔提出了理性而后信仰,主张怀疑论.认为“怀疑是研究之路,……由于怀疑,我们就验证,由于验证,我们就获得真理。这对于人们大胆运用理智,使人们的思想从盲目信仰中解放出来起了积极作用。13.14世纪,邓司·司各脱主张“双重真理论”,认为上帝的真理只有通过信仰来领悟,而上帝真理之外的真理要由理性来认识,从而为文艺复兴信仰和理性分离铺平了道路。但是,无论经院哲学中蕴含的理性思想怎样发展,在文艺复兴以前,它始终没有跳出神学信仰的图圈而独立出来,在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蒙蔽下,“人类意识的两方面,一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闭人文主义者接受了其中的理性思想,来发展自己的理论,为实现理性与信仰的分离付出了自己的努力。
由于立足于神学传统,并且在浓厚的神学氛围中,人文主义者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创作素材都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神学传统的烙印。然而,人文学者已开始以一种新的视野来观照和选择神学传统文化。他们力图吸收基督教的原始平等观念,来批判教、俗贵族的荒与堕落,阐发传统的王权神授理论,来否定教权高于王权的主张;通过对基督教原典《圣经》的翻译、考证,来动摇罗马教廷的中世纪拉丁语《圣经》的神圣地位,以最终动摇封建神权的理论基石。由此,表现出人文主义者的宗教思想中对基督教神学传统观念的批判继承。正是这样的批判继承,人文主义者的宗教思想既包含了传统神学的内容特征,他们没有放弃传统的宗教虔诚,仍眷念着旧的神学谛理与道德,与神学传统文化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表现出他们新旧交织的矛盾心理;又在发展趋向有一些突破,展现出新的内涵与风貌,成为近代早期反封建、反神权的思想文化启蒙运动,为以后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对未来历史发展的启示
人文主义者对传统基督教的批判虽然没有对基督教构成有力的威胁,但他们的批判以及对理性宗教的向往却能使人们的思想从教会的束缚中得到了稍许的解放,并且它的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人们感情和想象力的自由放纵,而这为以后人们更好地反对传统基督教,剖析宗教实质,以及为17世纪中叶以后国家主义和科学精神的兴起,并对罗马教会发起的有力挑战,不能不说是起到了某种铺垫作用。18世纪的理性主义者接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手中的思想旗帜,一改人文主义者温良恭谨的态度,把人文主义者对感性的呼吁变成锐利的理性武器,从各方面来彻底批判基督教信仰。
首先,人文主义者的“灵魂不死”和“意志自由”的理论为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思想家关于这一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石。
“灵魂不死”和“意志自由”论曾经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最主要的批判内容,他们批判此目的在于解放人性,抬高人的地位,因此只看到表面现象,并未深人本质,但毕竟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18世纪的理性主义思想家认为人类灵魂是可朽的,个人灵魂也同样有灭。但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的这些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人文主义哲学家布鲁诺的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霍尔巴赫对“灵魂不死”的驳斥更为彻底,主张灵魂就是物质的东西。他说:“灵魂根本不应当与身体分开,它就是身体本身,只不过我们从身体活着的时侯所具有的某些作用、某些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去看,才把它称为灵魂。”因此霍氏认为灵魂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人体的作用和机能的表现,是人的一些精神活动如记忆、想象、判断、思维等。霍氏的这种思想与人文主义哲学家特勒肖有某些偶合之处,只是特勒肖的表述没有霍尔巴赫这么深刻、明确。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霍氏的思想是对特勒肖思想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其次,在宗教与道德、宗教与政权的关系问题上,人文主义者进行的一些论述为启蒙运动更为彻底地来反对传统基督教铺平了道路。
在中世纪时期,道德理论浸渗在宗教的气氛中,同宗教教义融合在一起,成为维护封建制度的一种意识形态,教义成了封建道德的基础,神意成为道德的准则。人文主义者布鲁诺指出封建统治阶级的这一行为,其目的是要使人民群众从内心信仰和道德习惯上遵守封建统治者所制定的规范,为其统治服务。爱尔维修与布氏思想一脉相承,认为宗教与道德并没有必然联系,宗教存在于彼岸的、虚无缥缈的想象世界,而道德扎根于此岸的现实的生活世界。宗教是有关信仰的问题,道德是有关行为模式的问题,彼此毫无联系。并指出使人有道德的,不是封建伦理,不是神意,而是理性的 教育 ,高尚的习惯,贤明的体系,公平的 法律 等等,因此说,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 发展 ,来肯定理性。
政教合一是人文主义者批判的另一焦点,并提出政教分离的思想。而启蒙思想家认识到二者之间虽然存在着矛盾,有时甚至发展为激烈的斗争,但从一般情况来看,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根本利益一致。为此,他们指出,广大民众要成为自由的人,就要具备一定的理性知识,以此来反对宗教迷信,进而摧毁封建专制,这些思想在人文主义者布鲁诺、马基雅维里的学说中都有所表现。可见,启蒙思想家的这一思想是在继承人文学者学说的基础上的更高发展。
再次,人文主义者对《圣经》进行的严格的考证与评注,对基督教神学思想体系提出的某些重大的怀疑,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怀疑主义和批判主义的学术精神,以及积累起来的一套新的知识结构与方法体系,对当时新教宗教改革家们有着重大的启发作用,为反教廷的宗教改革思潮的勃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最后,人文主义者最早对传统基督教的冲击构成了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精神启蒙。他们提倡知识,对知识应用性的强调刺激了 科学 和 艺术 的发展,他们提出的政教分离以及宗教宽容思想,虽然在当时显得多么苍白无力,但是以后国家主义的兴起,以及在宗教宽容精神之基础上产生的科学主义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无不是对人文主义者所提出的政教分离与宗教宽容理论的回音。
到17世纪以后,在欧洲的 政治 生活中,宗教气氛越来越淡薄,而且通过三十年的宗教战争,“从深信无论新教徒或旧教徒,哪一方也不能获全胜;义这个中世纪的愿望必然放弃,这于是扩大了甚至在种种根本问题上人的独立思考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人文主义者提倡的宗教宽容回荡在人的耳际,在欧洲大部分国家里开始真正出现了宗教宽容的精神。信仰上的自由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学术的复兴,宗教宽容成为西方近代科学和 哲学 生长的温床。在宗教宽容气氛的温床上,滋生着各种对基督教叛逆的新精神力量,而在这些正在生长的精神力量中有一种就是科学理性,最终取代基督教信仰的权威地位,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新的精神支柱和崇拜形式。
教师幸福论文范文4
在告别“GDP崇拜”的大背景下,倍受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国民幸福指数”,现在终于将从纸面走人生活,成为一项考量地方民生、人文的软指标,这无疑是一种执政理念的进步。毕竟,相较于冰冷的GDP数字,这样的关注人的心理体验与情感诉求的“幸福指数”,更符合人性化的需求,更有利于创造健康的精神生活。
不过,当我看到许多地方政府都在为“幸福指数”展开排名争夺时,一种担忧油然而生。我似乎看到过去附丽于“GDP崇拜”上的那种政绩思维,又转嫁到“幸福指数”这样的软指标上了。那种“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畸型政绩观,曾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注水GDP”,而现在,谁又能够保证,地方政府对“幸福指数”的排名争夺,不会制造出“注水幸福指数”这样的软指标呢?
研究“幸福指数”的专家邢占军说:“那些看起来非常抽象的感觉,现在都还原成实实在在的东西。”从这个意义看,如果地方政府追逐和最终推出的“幸福指数”,就是地方政府在民生、人文上达到怎样程度的标识,那么,这样对“幸福”的追求,无疑将是一种善治。但是,如果地方政府的“幸福狂热”终极目的,只是基于打造“形象工程”需要,那么,作为形而上的情感体验的“幸福感”,通过“幸福指数”的数字化与形式化之后,最终只能走向概念化与庸俗化,而悖离人的真正的情感体验与心灵感受。
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老百姓的心坎里。如果“幸福指数”的数字化表现,不能真正体现老百姓的幸福感,那么,这样的“幸福指数”,就只能变成一些地方官员的“幸福感”,这无疑是对幸福的最大嘲讽。如果说“注水GDP”损害的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那么,“注水幸福指数”同样会损害到一个地方的民生、人文发展,伤害到老百姓的情感体验。正因如此,当前许多地方政府对“幸福指数”展开了排名争夺,对此必须引起警惕。无论如何,不能再让“幸福指数”变成打造政绩的工具,不让“幸福狂热”变成“GDP崇拜”的一个翻版。
“职称”并不意味着称职
彭兴诞
根据新通过的《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今后小学教师也可以参评副教授。有报道说,这让小学教师看到了自身发展提高的前景,对小学教师是个福音。
副教授是怎么评出来的?据我所知,在大学里,要成为一个副教授,最关键不是上了多少课,书教得怎么样,受不受学生欢迎,而是学历和科研成果。比如,有些高校招揽人才,博士后进来直接评为副教授。此外,拿了多少个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在EI、SCI,以及什么CSSCI、中文核心刊物之类上发表了多少论文,这才是通往大学副教授的必由之路。大家都知道,曾经备受媒体关注的上海交通大学讲师晏才宏,尽管他的书教得很好,师风师德广受赞扬,但因为没有,临死之前,他仍然还是一个讲师。
“小学教师可以评副教授”,这看起来是好事,但若因此与大学备受争议的职称评定“殊途同归”,恐怕,这是我们基础教育所无法承受之重。
事实上,现在不少中小学已经或多或少地沾染了这种习气。据我所知,因为没有,许多小学老师的职称申请被“一票否决”,这种事并不是没有。论文,已经成了中小学职称评定中不可缺少的硬件。可以想象,一个优秀的小学老师。如果他想获得“副教授”职称,那么,他就得拼学历、发论文,而且,职称级别越高,要求的学历越高、论文数量越多、刊物越“核心”。从这里来看,“小学教师可评副教授”,难道不是在误导
如果有一天,
某小学老师真的做了“副教授”,
著作等身。
我想问的是,
他还是一个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称职的“小学老师”吗?
教师幸福论文范文5
【关键词】写作;修改;以写带改;以改促写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板块中明确提出:“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但是囿于具体的语文日常教学内容,写作教学的执行常常忽视“写”与“改”之间的紧密关系。笔者结合同年段陈金辉老师的市级课题《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培养暨提升》,同步系统地进行了三年的教学尝试,严格执行了“写”与“改”同步的教学探索,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作文能力,收到了超出预期的良好效果。
一、教给写作技法 让以写带改有法可依
在《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培养暨提升研究》的课题下,我们系统地教给了学生写作技法。这个课题研究历时三年,共设计了十一讲,涵括了议论文的审题、立意、结构、论据、论证、文采等诸多方面的教学内容。知识系统、连贯,由浅入深。这个课题系统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议论文写作能力,同时也具备修改作文的基本技能,实现了以写带改。
比如,学习第一讲《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我利用例文《谈骨气》,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写作时要求学生侧重写好“思路”,修改时也针对文章结构来修改。写作训练目标明确,这样修改也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事实证明,经过专题训练后,大部分学生的写作和修改能力都能够慢慢培养起来。
二、教师示范修改 让以改促写有章可寻
学生拥有了基本的议论文写作知识,初步具备修改文章的能力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很好地修改文章。他们面对的是千形万象的具体文章,怎样修改才能更好地促进写作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的示范修改和适当引导。
那么,教师如何示范修改和适当引导呢?
首先,教师要认真批改作文,了解本班学生的写作状况。其次精心示范修改,用课件展示上、中、下不同等级的典型习作,深入分析并当场示范修改。最后,引导学生在“审读”“分析”中“反思”“吸纳”,同时鼓励个性化修改。这样的示范课直观易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力,提升修改能力。下面这个片段是我对学生作文的示范修改。本次习作要求是“学习论证”,内容是有关“河蚌孕育珍珠”的材料作文。
修改前:
“雪堂前,有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吟唱,因为他化苦难为释然,而这释然给他带来的便是宁静的幸福。”
修改后:
“直面苦难,能够创造幸福。面对多次的贬谪,坡没有怨天尤人。他人的异样眼光与被贬的辛酸因其直面苦难的平和心态成了过眼云烟,他化苦难为释然,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吟唱心态坦然地行走于苦难之中。这正是苦难带给他创造幸福的动力。”
修改前的文段偏于抒情,论证力度不足;修改后的文段则夹叙夹议,提升了论证,使中心更加突出。通过教师前后修改内容的比较,学生能够直观地体验到怎样发现作文不足以及如何针对不足有目的地修改作文,感受到修改作文的效果,从而提高写作质量。
三、学生动手写改 让写改结合落到实处
随着写作技法教学的推进,动手实战演练的机会也逐渐增加,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和修改文章的能力也慢慢培养起来。
如有关“河蚌孕育珍珠”的材料作文训练中,一位学生随着写作教学过程的推进,动手写、改作文三次,进步非常明显:
她的原始稿件以“精神永驻”为中心,首先提出“为什么要精神永驻”,而后谈“要敢于精神永驻,要坚持真理”,最后谈到“敢拼就会赢”,中心不明确,思路较混乱。
她第一次修改作文,按照第一讲《议论文基本框架》的要求,第一段明确提出观点“只有拥有精神力量,方有成功”;接下来分析原因“因为精神力量是成功的基石,精神力量是成功的源泉”;最后解决问题“怎样才能拥有精神力量”。操刀修改后文章思路鲜明起来。
第二讲《论点的提炼与确立》学习后,她第二次修改作文,中心提炼为“只有经历苦难,方能成功”,并且把文章中大部分的“精神”一词更换为“苦难”或“磨炼”。中心更加明确。
学习到第三讲《论据的选择与运用》时,她第三次修改作文,改写了之前使用的托尔斯泰的例子,原稿论据只是单纯地叙述托尔斯泰的生平故事,内容繁杂,针对性不强,修改后论据侧重其经历的苦难和怎样战胜苦难部分,并且能够夹叙夹议
经过以上三次有针对性的写和改,这位同学的作文面貌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综上可见,在教师的指导示范下,学生只有自主动手写作并修改作文,才能把作文的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像这样有目的有步骤地“写、改”作文训练,对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四、设计丰富活动 让学生乐写乐改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少年,而写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修改更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因而,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写作与修改方法,保持学生写作和修改的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三年的教学中,我尝试设计了以下一些实践方式,收到较好效果:
1.教师幻灯片展示文章,学生集体讨论写作情况以及修改方案。
2.针对年段印发的优秀范文挑毛病。
3.评比多次写、改后的文章,评选“修改之星”。
4.摘取多次写、改后的精华,编辑出版墙报专栏“凡人名言”。
除此之外,我还适时向校刊《青璜山报》推荐文章,利用辩论赛、班刊等形式来丰富他们的写作活动。实践证明,配合这些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学生写作与修改文章的意识得以强化,作文兴趣得以维持,写作水平也逐渐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版
[2]张继元.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有效方法.作文教学研究,2013(4)
教师幸福论文范文6
为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笔者在自己的高中作文教学中注入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根据学生实际设置训练目标,采用学习活动来设计教学方案,以教学案为开展教学活动的载体,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结合,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作文教学当中,从而实现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高中作文教学 参与式教学 学习活动 教学案 有效性
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课堂,开展学习和思维,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获得个体发展,是评价一堂课是否“有效”的关键。
怎样实现课堂的“有效”?学习金字塔理论显示了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保持率:讲授、学生阅读、视听并用、教师演示等几种传统方式的学习效果都在30%以下,而讨论组、及时练习、向别人教授和实际运用等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在50%以上。
如今,高中作文教学仍在使用效率最低的学习方式:教师讲授写作技巧,分析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提供优秀范文,精选话题材料。呕心沥血的结果并没有让学生买账,作文时他们依旧感到害怕。在这样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被忽略。同时,同步的指导很难照顾到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动脑、动手、动心、动情,写作能力培养才不至于落空。
教学案例:巧设凤头展才情
本学期,我们开始训练议论文。学生以前写的大都是记叙文,现在转向议论文,这让他们提笔犯难。受生源影响,这届学生的作文基础较差,有必要由教师扶着他们走一段,送一程。作文教学更需要化整为零,一步一步训练学生。
课前,我精心准备了教案。教案的预学部分,我从学生的习作选出两段有问题的作文开头,印发给学生,请学生为这两个开头打分。还精选了十段精彩的议论文开头,作为课前阅读材料,让学生从中挑自己最喜欢的开头,说说它好在哪里。我要求学生在课前独立完成这两个预习任务。通过抽查,我发现学生都能知道议论文开头要明确提出观点,入题要快,但是大多数学生都忽略了开头的文采。我决定把“美”作为本节突破的重点。
按学习活动来设计课堂教学,把整堂课设计成三个互相链接的学习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对预学任务的交流分享。根据抽查和交流的情况,进一步引导学生:好的议论文开头三个标准——简、明、美,我们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就是巧用修辞,为议论文开头增彩。注意使用修辞宜巧不宜多,否则行文累赘,既不简,也不美了。
第二个活动,一起练习使用修辞,为两个文段增彩:
(1)幸福是———————,幸福是———————,幸福是———————。只要我们用真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幸福无处不在。 (话题“幸福”)
(2)雄鹰为自己鼓劲,所以———————;种子为自己鼓劲,所以———————;花朵为自己鼓劲,所以———————;我为自己鼓劲,所以我拥抱成功。 (话题“为自己鼓劲”)
学生独立完成后,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句子拿出来和同伴交流,边交流边修改。一些学生征求我的同意后,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的文段。我通过PPT展示自己的作品,得到了学生们的赞赏。
第三个活动,学生找出此前写的议论文,运用所学方法,修改开头。学生很快便改好,开心地出示给同伴和我看。
最后五分钟,我请学生归纳这节课获得的知识和感悟。
学生A说:“我学到了议论文开头要具备简、明、美三个标准。”学生B说:“我开始很害怕写议论文,现在看起来也不是那么难呢。”学生C赶紧说:“简明容易,要做到有文采,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我抓住时机追问:“我们平时可以为此做些什么努力吗?”
学生纷纷提出了很多建议:多摘抄好的开头;仿照别人的开头写,写多了就成了自己的;多修改,多炼字,多积累好的词语;自己编写节日短信互发;QQ签名也可以自己写……
教学反思:提高作文指导课的有效性
这节课的“有效”,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共同达成的:
1.目标指向明确有效,深入学生实际。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本节重点突破议论文开头之“美”。教学内容深入学生实际,训练中使用的材料来自学生,学生运用所学修改自己的习作,这些活动唤醒了学生的原有积累,又建构了新的知识和能力,较好地解决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练习设计低起点缓坡度,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
2.活动设计具体有效,保证个体参与。我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三个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特征:以活动设计来调控教学进程,保证目标达成,实现教学优化。
3.教学案教学过程清晰有效,学生融入学习全程。由于采用了教学案教学,对学习过程进行程序化编排,能有序地落实教学各环节。教学案能有效地控制课堂教学进程,学生能主动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教师能有效检测目标达成和生成情况,值得推广使用。
4.个体参与主动有效,注重自我探究与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保证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写作能力的养成,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让学生最大范围地参与课堂,进行积极的体验、感悟、归纳和反思。即使是边缘学生,也能在参与中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教学延伸:参与式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
通过以上案例和分析可以看出,我是通过贯彻参与式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来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的。
参与式教学。它提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平等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参与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从而达到探索方法、积累知识、掌握技能、开发思维、创新学习的目的。参与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性,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特征。因其开放性和生成性,参与式教学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照国内外参与式教学经验,结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实践,能较好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参与式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情境体验。如采用直观教具,让学生参与小品演出、进行角色扮演等方法,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认知,并获得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看到有一位小学教师用一个盛满清水的玻璃缸,一支蘸满墨汁的毛笔,展示了墨汁在清水中渲染开的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写出了富有情趣的想象作文。在高中阶段,也可利用情境体验法来导入作文教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高度思辨性和逻辑性的高中作文课堂变得生动活跃。
案例分析。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或社会上的真实、直观的新闻事件和人物故事来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通过视频或图片来展示事件过程,组织学生对事件进行剖析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与使用具体事件素材的能力,同时养成关注身边生活、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
小讲座。根据学生的需求,适当地组织小讲座,将写作策略性知识、作文存在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讲授式的对话和教学。区别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小讲座的内容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来并通过老师组织和设计的,是生成性的,而非预设的;小讲座的主持者不限于教师,也可以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