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范文1

    论文摘要:研究发现。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途径是:关注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并与一线教师组成研究和学习的共同体,在合作与对话中能够实现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

1实践理论解析

    实践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主体,它体现了教育技术独特的存在方式和固有的教育价值。“实践理论基于规范的哲学理论与一般的科学理论,但并不是二者简单机械的拼凑。因此,不能把教育技术的实践理论看作是一般科学理论的逻辑推演与简单延伸,它是以规范的哲学理论和一般的科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技术实践经验进行提炼和合理的抽象中建构而成。教育技术实践经验主要指一线教师(包括信息技术老师和其它各学科老师,他们是教育技术重要的实践者)使用教育技术(目前也称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和体验。信息化教学的实践领域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形成的领域,而这里的“实践领域”不是单纯的“理论”与“技术”的应用领域,它是基于教师固有的“实践性知识”与“实践性思考方式”基础之上的复杂的、丰富的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笔者认为,一线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研究者值得挖掘的财富,因此,教育技术实践理论建构的出发点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关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下文有详细阐述)。教育技术研究人员的使命在于,通过与一线教师的合作性的、实践性的讨论和反思性研究中,一方面指导一线教师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实践性研究(如行动研究,反思性教学)并参与到其中,一方面将这些实践性研究所形成的个人实践理论进行合理的提炼和抽象,在此基础上形成教育技术的实践理论。

2对话视角的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研究

2.1关于对话

    对话作为一个日常生活的基本话语,是人际交流和沟通的诸多形式之一。在学术层面上,它又是个重要的学术话语,其覆盖的内容极其广泛,研究的方向和角度也呈现多样化。

    对话哲学家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理论家戴维·伯姆从社会应用的角度阐述了对话理论,在伯姆看来,对话是一个多层面的过程,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谈话和交流范畴,他认为,究其本质人类的思维并非是对客观实在的完全、真实再现,它只是一种有限的媒质,生成于集体之中,并在集体中维持。

    狄尔泰式的主体间性对话、伽达默尔式的解释学对话、德里达式的互文性对话,哈贝马斯的交往式对话等等有关对话的种种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阐发了各自关于对话的基本哲学观点和理论视角。

    “融合”构成了对话理论的一块重要基石。“融合”是主体在对话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多元的,多样性的交流样态,“理解”是“融合”式的交流得以进行的重要因素,理解需要对话双方搁置己见,闲置自身的思维假定,并对对话过程进行敏锐的感知,仔细的审视自身和对方的思维假定,对话的目的不是对话本身,对话的最终目的是对话双方的反思性实践,因此对话需要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在反思性实践中不断的自我超越。

2.2在基于对话的实践研究中实现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

    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对教育技术研究者的研究传统提出了挑战,“多少年来,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实验验证假说作为方法论核心的”。人们普遍认为基于假说验证的因果关系判明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然而这种忽略教师个体活生生的存在,仅靠因果关系推定式的独白思维,在一线教师的实践中会得到支持吗?笔者认为,对于一线教师,因果关系并不重要,而指出“今后该怎么做”却是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的,因此教育技术需要开展对教育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的理论研究(即实践性理论)而基于对话的实践研究开辟了一条教育技术实践理论建构的有效途径。

基于对话的实践研究需要教育技术研究者要克服停留在象牙塔里独白式的因果推定研究,需要他们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在教育的真实情境中,体验教师的生活,以教师个体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生活体验作为研究的基础,从关注教师的个人体验和实践性知识开始,与一线教师展开“深度汇谈”,在相互合作的反思性实践中形成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从而共同完成对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

2.2.1关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要建立教育技术的实践理论首先必须确认的是教育技术研究首先是实践性研究,其主体是教师,研究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研究的内容在于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而教学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往往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具有密切相关性。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带有浓厚的个人私有色彩,它贮存于教师个人头脑中、为教师个人所享用。“伽达默尔曾经指出,实践知识与掌握一般规律的理论知识的根本不同在于它是针对具体情况的,因此它必须把握情况的无限多变化,并通过具体运用来发展和充实一般。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实践性知识是在教师的专业领域中有别于一般大众的知识和各领域研究者之知识的教师固有的知识。实践性知识与其说是在“理论的实践化”中发挥功能的知识,不如说是在教师的实践情境中支撑具体选择与判断的知识。我国著名学者陈向明教授将教师的知识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她认为前者通过阅读和听讲座获得,后者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或表现出来的知识,实践性知识影响着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吸收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保障。

   一线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实践智慧是教育技术实践论研究的重要“素材”,它们为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赋予了实践性,教育技术究者在指导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展开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的过程中,引导并鼓励教师公开交流它们的个体经验和个体实践知识,与教师们展开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尊重教师的个体生活体验和个体实践知识,并将个体教师独特的关于个人如何实践的体验和反思进行合理的概括和抽象,在对这些实践经验的理论化研究中,形成一条“自下而上”的探索之路,产生教育技术对教育世界独特的理解视角,在这样的理解中教育技术说出自己的话语—实现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

2.2.2与教师组成学习和研究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要素包括:共同的问题、为问题而聚集在一起的共同体成员,围绕着问题展开的反思性实践,问题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要素。共同体中待沟通和解决的问题是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从国外的教育技术理论中演绎出来的问题。(目前国内的教育技术研究存在一个比较奇怪的思路,不是从自己的实际问题出发,寻求相应的解决之道,而是恰好相反,是从西方的教育技术理路出发,来寻求自己的问题。)共同体内部不存在专家学者自上而下的指导,也不存在一线教师自下而上的服从,不存在实践与研究简单的二元对立,教育技术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之间形成的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是圆形的,动态的,互相渗透的,是平等的不分等级的,共同体成员之间围绕着待解决的问题展开各种复杂形式的沟通—表达和聆听各自的困惑、心得,互相纠正和补充。在平等的对话中,共同体成员成为每个人用于返照自我的一面镜子,他们之间实现着意义的共享,体验并分享着集体思维的强大力量。共同体成员特别是参与到其中的研究者需要闲置自身的思维假定,并对对话过程进行敏锐的感知。倘若我们只站在教育理论的高度远远的观望着教育实践,做教育实践的观察者,而不去做教育实践的参与者的话,那么教育技术理论永远也不会具备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教育技术研究者只有亲身处于共同体中,他们自身方能感受到作为生命整体与教学生活世界融为一体的存在,才能理解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2.2.3一个不该忽视的群体—信息技术教师

    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育技术的实践队伍中的重要分子,应将之纳入到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群体之内。教育技术理论研究者需要看到信息技术教师这一群体在对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过程中所起的不容忽视的作用,他们不仅仅是为其他老师做课件、打材料,不仅仅是上好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理论研究者所看到的信息技术老师吏应该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素材提供者,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的建构者和研究者,是教育技术实践理论应用的创新者和推广者。

    就信息技术教师本身而言,他们要具有为教育技术研究服务的意识,能够在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挖掘自身关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实践智慧,加强和学科教师的合作,培养与他们沟通和对话的能力。目前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科教师缺乏沟通和配合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很多毕业生在中学里的地位一直不尽人意,很多人埋怨学校的不重视,埋怨学校的条件差,埋怨客观条件他们的不利,我们是否更应该反省一下自身的问题。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范文2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兴趣驱动;现代教育技术;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内容丰富,结论深刻.因为大多数学生有一些高中的基础,刚开始还比较容易,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很多同学因为定义多,内容抽象,兴趣逐步降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应从本课程的特点出发,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课时情况因材施教,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很多教师对课程的教材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根据教学过程和课程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和措施.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要从提高学生的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上课时,尽量避免直接给出抽象复杂的定义,为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相关背景及应用.具体做法有:

1.强调课程重要性

拉普拉斯说:“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其中绝大多数在实质上只是概率的问题.”但遗憾的是由于引入随机因素会给问题带来的巨大复杂性,许多本来是随机的现象不得不简化为确定性现象来处理.幸运的是,随着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不懈努力,人们计算能力的极大增强,例如普通的电脑和移动设备(如手机)都是多核的,为处理复杂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础. 还有,随着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有效地处理和利用越多的信息,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概率和统计问题.所以,时代呼唤我们学好这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为研究复杂现象,探索前人由于工具和时代限制而无法看到的精彩世界而打下必要的基础.

2.利用数学文化提高课程趣味性

授课教师平时多阅读相关的数学文化书籍和期刊《数学文化》,听一些如南开大学顾沛、香港浸会大学汤涛教授的讲座,积累一些相关素材.在授课过程中,讲解一些有关概率统计的数学文化,可以让同学们开阔眼界,提高认识,促进学习.例如讲到泊松分布时,说一下泊松的故事.通过数学文化,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淡化急功近利的思想,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3.利用身边谚语和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把一些枯燥的数学问题与生动的谚语相结合,可以为容易呆板的课堂增加一些人文气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说明频率稳定性,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说明小概率事件当不断重复时必然发生.

结合目前许多学生都上过网、在网上购过物的事实,讲解条件概率和条件分布.如在百度搜索框中输入“统计”二字,浏览器中会自动联想许多短语,为什么?排序有什么依据?在“搜狗输入法”中输入汉字时会自动联想单词,背后的秘密是什么?很多学生都会对这些感兴趣.

4.利用课外作业提高学生的兴趣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可提出一些有意思的问题作为课外作业,如: (1)父母身高和子女身高的统计规律性是什么?怎样由父母身高预测子女身高?(2)人的身高和鞋长有什么关系?刑侦人员如何推断嫌疑犯身高?(3)调查一下同学的身高和体重,看看自己体重是否正常?需要减肥吗?

二、 吃透基本概念和狠抓基本方法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一些复杂的推理和计算可以部分省略,但课程的基本思想和概念绝不可省略,相反还要加强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否则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1.吃透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弄清概念本质和来龙去脉.知道为什么引入这个概念,有什么应用和优点.如:为什么引入随机变量、数字特征、随机变量的函数和点估计?引入后有哪些用处?

2.加强基本技巧训练

在吃透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基本技巧,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才能做到熟能生巧.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现在大多数教室中都有多媒体,这就给教师提供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的硬件条件,使用得当可以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1.提高教师制作应用多媒体的技术水平

要想很好地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必须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老师要通过自学和培训掌握先进的课件制作水平.通过教研室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开发好的课件,钻研利用新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例如:利用Ctex、PPOWER4制作精美幻灯片,利用Matlab或R制作高尔顿钉板试验、蒲丰投针试验、泊松定理、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动画演示,绘制二维正态分布的密度曲面,二维和三维直方图,离散型随机变量概率分布律的条形图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密度曲线.

2.用软件处理复杂的计算

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不单单是锻炼思维能力,更多地是为学习专业课程服务,是要想利用数学技术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而计算和图形可视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本课程中有一些问题计算比较复杂,手算不可能完成,恰好可以借此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完成计算和可视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Excel或WPS中自带的数学和统计函数可以处理课程中遇到的大多数计算,书后面的正态分布表、泊松分布表等等都可以计算出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配合一定的相关数学实验,锻炼学生使用软件的动手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 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教学只有通过师生的互动才能达到最大的效果.师生互动不能仅局限在课堂上,为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课外时间为学生提供指导.

1.发挥传统方式的作用

通过定期定点答疑,为学生解决问题;通过数学文化讲座,提高学习兴趣和了解数学思想与应用;通过数学建模竞赛,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2.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与能力也大大拓展.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避免学生沉溺于游戏,荒废学业.例如:通过学院教务处的课程资源平台、教师博客、QQ学习群、微信公共平台、飞信等现代交流工具为学生提供学习信息,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

五、结束语

这四个方面入手改进传统教学模式, 可以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理论变得形象生动, 减轻学生学习的困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还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与实践[J].数学教育学报,2012,21(5):84-87.

[2]李智明.高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J].高师理科学刊,2007,27(6):100-102.

[3]张燕.关于在概率统计课程中改进教学方法的若干思考[J].2012,28(6):5-8.

[4]曹宏举,曹彧涵.谚语背后的概率问题[J].大学数学,2012,28(1):199-201.

[5]陈光曙.最大最小次序统计量的联合分布[J].大学数学,2006,22(5):134-137.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范文3

【关键词】数控技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一、引言

数控技术专业包括了一系列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机械制造技术、测量与公差、数控工艺与设备、数控原理、数控编程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加工工艺(如工艺路线、刀具、切削用量的选择)、CAD/CAM 应用、数控机床的维护等专业技能。因此必须准确把握其理论教学的内涵,一方面要“够用”,为实训教学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应该考虑终身学习的需要,体现“宽基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企业急需的数控人才是数控维护维修人员和数控编程工艺人员,要求既有一定的数控技术理论水平,又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能够胜任企业基层单位数控技术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而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计划是重理论、轻实践,现在却过于重视实践,一些学校提出实践第一、理论第二,把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等同看待,认为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比例达到 1:1 最好。从目前各高职院校实验与实训的软、硬件条件来看,确实是增加了实践和实训时间,但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还有实践教学的条件及实践的方式方法够不够科学。

二、解决的措施

1、理论教学优化整合

我校数控专业仍沿用机械专业的一些传统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车工实习》、《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等专业基础课,但这些课程的外延与内涵都发生变化。因此学校让各备课组共同探讨所教学法学科的教学大纲,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允许对某些偏难偏深或者陈旧内容进行大胆删除,而增加一些数控技能培养所需的实用性知识。如机械制图课中,数控专业最需要的知识是看懂零件图,学会各节点坐标的计算,因此在制图课上,淡化画法几何的概念,点线面投影的概念,熟练应用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确定圆柱、圆锥、圆球、凹(凸)圆弧、螺纹等表面上节点的坐标,掌握AutoCAD知识,为学习CAD/CAM软件以及数控编程打下理论基础。

2、在理论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

数控技术专业课内容基本上是在原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的基础上补充改编或进行整合而成的,整合后的教材容易出现内容重复,衔接不当。如现有的数控技术理论课教材一般均以某一、二种型号的数控机床为例编写,而实验室实训教学的数控机床往往型号不同,从而与实训脱节。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在教学安排上,都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距离[1]。

根据数控教材中存在的缺陷,应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必需”和“够用”的原则下,开发数控校本课程,体现数控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也可通过校企合作或课程整合,促进数控专业向以基于项目学习的创新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特别是一些常用零件和零件上的一些工艺结构不易讲清楚,但在现场讲解则一目了然。也可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到工厂参观,对学生进行生产认识教育,使学生不仅会编程还知道在加工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及操作目的是什么[2]。

3、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各实践实训项目顺序

教师有目的地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定的实习环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熟记教学内容,并提出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的知识连贯起来,并解决学生不懂的问题。其操作程序主要分为:创设情境实践探索发现问题概括疏导巩固应用。如在数控铣程序编写第一行用到的G54G40G49G80G90G17指令,不必要求学生开始学编程时就详细理解各个指令的具体含义,只需让学生记住这个固定模式直接写程序,在以后的练习操作中再慢慢理解掌握。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就能在实践的基础上轻而易举地使学生理解[3]。

三、实施办法

把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分三个阶段:预备性实践教学,专业性实践教学,综合性实践教学[1]。有机的穿插理论教学,达到理论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之前,将学生带到数控实训室对数控机床进行感性认识。在授课过程中可将专业教材中有关数控机床各种机具构造结构进行举一反三的实地讲解。在学生操作机床时,指导教师不能只顾给学生布置练习任务,而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对先前所具备的有关编程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内化。并最终经过综合性实践教学,使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

1、多样化教学手段应用,建设完善的实训教材体系

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制作实训配套课件、制作数控实训教对我院数控实验室的CJK6140华中数控世纪星系统数控车床、YHM600深圳华亚西门子系统数控铣床的实训操作,制作了详细的图标牌流程。并编写配套的实训实验指导书,制定相关实验守则、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及每一台数控设备的操作加工演示程序等,并对学生实训骨干进行预先培训。通过这种模式进行数控机床的实训教学,学生对整个操作步骤的按钮先后顺序的记忆、操作步骤的熟练掌握、对安全操作规范的反映灵敏度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切实可行的提高了数控机床操作的熟练程度,缩短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熟练过程的时间,有效的减少了因不规范操作而引发的事故率,确保了数控机床实训的有序高效进行,大大提高了实训教学水平。

2、启发性教学

优秀教师教学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使之晓明事理: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在指导学生数控实习过程中,教师应竭尽全力去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对数控加工的兴趣。

四、结论

总之,数控技术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必须结合院校实际,使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将“理论—实践—再理论”与“实践认识—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再实践”两条线有机结合[4],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训教学体系,而不是一味追求增加实训教学的时间。

参考文献:

[1]金旭东.提高高职数控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教育研究,2008年第8期.

[2]高葛,徐元博.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习实训,2008,02.

[3]贾相武,俞劲创.“数控技术专业”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模式研究.职教论坛,2009年1月(中).

[4]童伟.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数控专业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NO.25.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范文4

一、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学者指出,数学史在我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近几十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数学史的研究颇有孤芳自赏的味道,很少关注社会的需要。然而,数学史学术研究的目的,最终一定要为满足社会需要服务,包括教育需要。如何能够让整个数学界都来重视数学史,特别让师生渗透到广大数学教育领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简单来说,数学史就是研究数学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大体上分为“内史”和“外史”的研究[3],“内史”考察数学理论成果的历史形态和历史轨迹,包括数学成果产生的年代、最初的形态和后来的演变、创立者的贡献、数学成果的传播等,“外史”则是内史的拓展,以考察数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为主,包括数学发展与哲学、科学技术、经济、军事、宗教等方面的关系,数学事业的发展,数学教育等。

所谓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就是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进程的需要,将数学史有机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方法和思想。概括来说,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具有如下意义。

1.让学生学习有文化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融入数学史,让学生看到数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产生、发展和影响,就会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并非是冷冰冰的数字关系和理性思维,而是人类发展历程的一部分,是人类璀璨文化的重要代表,从而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获得文化的熏陶。

2.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的认识。数学最为基本的知识就是数学概念和方法,这些知识恰恰因为其抽象性让很多学生对之望而却步。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数学概念如何经由日常生活经验上升为抽象的概念和方法,在经历历史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建构,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显得新鲜而生动。

3.让学生理解数学哲学和数学思想。数学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甚至也不是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理解数学哲学和数学思想,掌握数学的思维方式,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提供有效的营养。数学史深化了人们对数学本质、数学特点与数学科学价值的认识,揭示了数学活动的本质和数学问题在数学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哲学和数学思想,学会数学创造的思维模式。

4.提升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很多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其抽象性,这种抽象性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距离太远。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可以从三个方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兴趣:(1)数学史本身就是人类探索的过程,故事容易为学生所接受;(2)通过数学知识生成的历史增强学生的体验性,增加数学知识的亲近感;(3)数学家成长的故事也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

二、PHM的理论基础

虽然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意义如此重大,然而任何意义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实现,而要使实践达致理想,则必须体会其内在的机理,也就是要理解PHM的理论基础。

1.重演法则

重演法则(recapitulation law)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假设个体的发展会重演种系的发展,比如生物学家就观察到,人的婴儿在胚胎到出生这个阶段重新演化高级哺乳动物由低级动物进化过来的历史。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就认为:遗传和适应是生命的两种建设性的生理机能,而遗传的过程就是重演的过程。他还第一个把这一生物学的法则移植到心理学领域:“儿童精神的发展不过是系统发生进化的一个简短复制”。

运用到数学教学上,重演法则意味着人类学习数学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重演古人数学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法国数学家庞加莱(Henri Poincaré,1854-1921)甚至这样说过:“动物学家认为,动物胚胎的发育还在短暂的期间内,经过其祖先演化过程的一切地质年代而重演其历史,看来思维的发展亦复如此。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思想的发展踏过前人的足迹,迅速地走过某些阶段,科学史应当是这项工作的指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没有多少实证理论支持数学学习中的重演法则,但事实上,学生的思维总是从形象到抽象,从生活到数学,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过程正是复制人类祖先发现数学的过程。例如在几何的学习上就可以生动地体现重演法则。几何学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无意识的几何学、科学的几何学、论证的几何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也是让学生首先通过简单的工艺劳作,或是通过对自然界中的现象的观察,无意中熟悉大量的几何概念,例如点、线、面、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球、圆柱、圆锥等。随后,引导学生在这些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几何学,这时学生可以通过实验(使用罗盘和标尺,直尺和半圆仪,剪刀和浆糊,简单的模型,等等)发现一系列几何事实。最后,当学生们已经相当成熟时,才能够以论证的或演绎的形式向他们讲授系统的几何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数学教学越是真实地演化数学知识演进的过程,学生对之理解得越深刻。

2.创生原理

创生原理(genetic principle)和重演法则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具体有两个方面的涵义:第一,数学学习要在一定程度上重演数学发展的历史;第二,数学学习的过程,不是外在系统的、逻辑的知识强加给学生的过程,而是一个自然的“创生”过程,只有这样,数学才能够成为学生素质的一部分。

和重演法则不同的是,创生原理并不认为学生学习数学过程是对祖先的重演,但它认同的是人类有着相类似的思维结构,这种结构构成了我们思考数学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本质”,在这个方面,我们和古人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既然如此,我们必然会通过重复古人的方式来学习古人历经艰辛所发现的知识。

不过,数学教育学者们强调,这种重复的过程,并不是把知识所谓一个既定的结果让学生去“纳入”,而是通过对发现过程的有限经历来获得知识,从而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就好像知识是他们创生出来一样。

在这里,需要关注的是“有限”这两个字,这意味着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不应当让他们重复过去的无数个错误,而仅仅是重复那些关键性的步子。什么是关键性的步子?只有在在了解人类是怎样获得某些事实或概念的过程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判断我们的孩子应当怎样去学习这些知识。

3.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发端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他认为:“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Structurism)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紧密地连结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转化为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也就是说,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的建构建立起自我的关于数学的结构,而这个结构又成为其进一步建构数学的中介,进一步的建构又不断推动结构由简单走向复杂。

如果说皮亚杰更强调知识本身的结构的话,后来的建构主义者则更强调学生在建构过程中的主动积极性,以及建构过程中现实场域和人际互动的作用。这些思想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新的知识交互作用的结果,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在特定的场景中主动的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为HPM的实践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首先,建构主义表明,学生的数学建构必须基于一定的背景,在信息丰富而又比较规则的背景下,学生建构得最为成功。数学史通过对数学发现的历史的讲述,重新复现了数学发现的典型场景,对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是最为有利的;其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均需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需要通过一步一步的阶梯来达到高层次的水平,数学史将数学发现的过程按逻辑地呈现出来,给学生就提供了这样一个阶梯;再次,数学知识的建构,也是学生自我经验和先人智慧“视界融合”的过程,古人通过数学史,更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观念,因此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建构。

三、HPM视野下的数学教学实践

虽然我们理解了HPM的原理,但是这个思想究竟如何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运用,依旧是一个问题。这里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数学史料如何才能够融入到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从现有的实践来看,数学史料包括三种:第一手文献,也就是数学家原初在发现数学知识时所写的笔记、著作等,如《墨子》中的关于圆的“一中同长也”理论;第二手文献,也就是史学家根据一手文献所写的历史,比如编年史、问题史等;教学材料,是学科专家或者教育专家根据历史文献结合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编写到教学材料中的数学史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三种不同的文献,教师在运用的时候采取的方式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对于第一手文献,由于大量散见于各种文献之中,并不系统,语言上往往也有一定的障碍,对于数学教师来说运用起来有些困难,只有对某个数学问题深入钻研的时候才有应用的价值;第二手文献的好处在于它的系统性,能够对一个数学问题或者数学概念进行深入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对于数学知识的发现、形成和完善过程有着清晰的描绘,不过,这种文献有可能与教学内容并不配套,有些时候会过浅或者过深,需要教师有选择地使用。至于第三种文献,原则上来说可以直接使用,但也可能教师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原来的教学材料并不一致,这个时候照搬反而会形成一种限制,不如在第二手,甚至第一手资料中寻找合适的内容。

HPM数学实践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将数学史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数学史和数学教学的融入,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进行:数学史作为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依据、数学史作为数学教学内容的有机构成、数学史作为独立的数学教学内容。

1.数学史作为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依据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数学发现的历史进程进行设计,从而让学生能够重复数学发现的关键性步骤,加深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认识。比如在教学圆的概念时,教师通过研究数学史会发现,人类对圆的认识是从生产实践开始的,大约6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制造了第一个轮子,约4000年前,人们将木制的轮子固定在木架上,做成了最初的车子。会做圆并且对圆有了理论性的理解,则是2000年前的事情,我国的墨子就提出圆是“一中同长也”,而后,为了更好地作好圆,人们又进一步发现了圆周率,并且这一数字不断地得到精确。在这样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发现对圆认识的几个关键步骤:1.圆和其他平面形状不同;2.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做圆的时候开始对圆的性质进行追寻;3.人类在对圆的认识中,不断对其性质通过数字加以精确。确定这些关键性的步骤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些步骤来设计数学活动,首先让他们对圆有感性的认识,然后逐步让学生“发现”圆是“一中同长”的性质,最后再确定圆周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虽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授数学史,但是通过学生亲历古人数学发现的过程,对圆的认识逐步加深,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把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数学是人对现实和自然的精确表征等数学思想。

2.数学史作为数学教学内容的有机构成

和上述策略不同,数学史作为数学教学内容的有机构成是直接把数学发现的进程拿来,在课堂教学中重演,让学生在栩栩如生的数学历史进行思考和创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体验数学。比如,同样是教学对圆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或者讲故事的方式,再现古人的发现圆、研究圆和精确与圆有关的重要数字等过程,将学生带入到历史场景中,和美索不达米亚人一起劳动和观察,和木匠师傅一起做圆,和墨子一起观察和思考,和祖冲之一起推演圆周率。

3.数学史作为独立的数学教学内容

在一些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教学数学史而不刻意地教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可以直接做独立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包括数学发现的故事和轶事、数学悖论、历史名题、数学家传记等等。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养成数学精神、发现自己思维运作的规律,虽然没有直接教数学知识,但学生对此知识已经有机地掌握了,并从中学习到数学精神和数学思维方式。

上述由深到浅的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方式,还可以有更加细致的教学策略,对这些方式和策略的把握,可以让教师的数学课堂充满文化和生命的活力,充满逻辑和理智的思考,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数学素质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利治,王前.数学哲学、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结合——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数学教育学报,1994,3(1).

[2] Furinghetti,F.& Radford, L. Historical conceptual developments and the teaching of mathematics:from philogenesis and ontogenesis theory to classroom practice.English,L.(Ed.),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2002.

[3] 萧文强.数学发展史给我们的启发.抖擞,1976(17).

[4] 欧阳绛.数学的艺术.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7.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范文5

一、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从创新型教学的要求出发,反思过去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的教学,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教学内容上,由于传统的专业教科书内容陈旧,严重脱离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学生学习专业不是为了训练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观察、处理问题的能力,而是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为之的演练过程。二是在教学方法上,由于传统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导致课程内容越来越多,而教学时数却越来越少,这样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课堂上就只能一讲到底,学生没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也就变成了机械形式的理论灌输。三是在考核方式上,由于传统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是封闭的、教条式的,考核的方法也是教条知识记忆式考核,即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这样极大地抹煞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针对这些问题,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我们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出发,主要开展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修改教学大纲,确立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新的教学大纲剔除原有专业教学大纲中陈旧的知识,以及在过去刑事科学技术教学体系膨胀过程中所揉进的、与专业本身并无内在联系或本不属于本专业内容的知识,压缩专业课的讲授内容,引进科学发展的新知识和学科研究的一些前沿课题。在新的教育体系与教育内容中着重突出了对当前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及刑事犯罪的新手段、新方法和高智能犯罪的关注和面临的问题,强调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创新为中心主线,按照专业发展规律重组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新体系。二是构建“网络”知识结构体系。在确立新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对每一章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分解和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了“网络”知识体系。这种“网络”知识结构是互相融会贯通的。通过对每一章的深入研究首先找到贯穿这一章的基本原理作为知识“主干”,构成这一基本原理的概念和范畴则被看成是这一章的网状知识结构。

(二)教学方法改革。一是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实验,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根据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内容较为抽象这一特点,将理论讲授与课堂讨论、实验、模拟现场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理论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判断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把专业原理课教学与教师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加强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高度工作责任感和富于创新进取的意识。三是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了解、认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学好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理解和掌握专业的主要理论与技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就需要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次带学生到基层派出所、分局、社区实习和调查,并要求学生用所学的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从中寻找薄弱环节和理论知识的空缺和不足,这样多次的往复,从而达到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三)考核方式改革。专业原理课程教学特点,在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上进行了改革,把对学生的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改变了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现状,将考核的成绩分成几个方面,教学过程中要完成课程考核成绩的60%,课程教学结束期末闭卷考核成绩只占总成绩的40%。

一是在考试内容上突出本课程的特点。通过调整学科知识体系与教学知识体系的关系,确定教学内容和章节的基本知识点和重点,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引进本学科的最新成果,与当代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并把其作为重要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是在考试命题上,坚持科学性的原则,主观性命题和客观性命题形成相对合理的比例,以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为基础,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为重点,形成相对稳定的开放式的知识考核体系。三是在考核方法上,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把整个教学过程与考核过程统一起来,把整体考核分解成4个有机部分:其一是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考核,其二是理解能力与研究能力的考核,其三是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情况的考核,其四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二、在改革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体系

构建公安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新体系,不仅在实践中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更加适应公安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育要求的教学新模式,而且也充分体现出了对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学科体系的创新,这种创新性主要体现在:

(一)在公安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学科体系中实现了对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这个主题的创新。就学科的本质和特征来讲,它更加关注科技新的变化、新的发展,也正是这种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新技术,才能推动学科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和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的。然而我们原有的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体系中,忽视了这种客观存在的变化和发展,通过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所实现的这种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体系,能够使学生更加贴近社会现实,理解和掌握新的理论基础知识,并把这些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学科专业的创新和发展。

(二)在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新体系中体现了专业学科理念的创新,即从专业理念上实现了由被动变主动的专业教学转变。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只注重理论的讲授和答疑,缺乏对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在受专业教育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学生的束缚作用。在专业教学新体系改革中,强调了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的核心理念确立起来。

(三)在刑事科学技术教学新体系中实现了专业功能的创新,即实现了由专业理论讲授解析到实践操作巩固的一体化教学体系的转变。在以往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感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功能、创新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使专业教学成了某种职业的理论公式。从本质上看,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区别于其他一些证实科学和具体科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和首要功能,就是它既要不断的分析、发现和超越本专业的理论,同时也要不断地在专业功能上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只有这样才能驾驭本专业学科的发展趋势。

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教育教学;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G633.67

怎样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每位教师一直在探索的话题。教师可以通过在“主持人――指导员――观众”的角色变换中,采用了如下的一些方式,并进行了有效的实施,会使教学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一、主持人

美国教育家埃德加・戴尔提出的著名理论“经验之塔”。他认为人类的学习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取知识,一是通过自己的直接经验,二是通过间接经验。他提出了人类学习经验根据不同抽象层次分为三个类别和十层,(1)直接经验,(2)设计经验,(3)演戏经验,(4)观察演示,(5)旅游,(6)参观展览,(7)电视电影,(8)图像录音,(9)视觉符号,(10)语言符号口头语言或文字。其中(1)(3)属于自己做的经验,(4)(8)属于观察经验,(9)(10)属于抽象的经验。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的提出是人的认知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从认知的过程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按照认知规律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戴尔的“经验之塔”是一种形象化的比拟,用来说明学习经验以直接参与到用图像代替再用抽象符号表示的逐步发展过程。戴尔认为“在将现实的感觉事物一般化的时候,起到有力的媒介作用的就是半具体化、半抽象化的视听教材,由于视听方法所开展的学习经验既容易转向抽象概念化也容易转向具体实际化。

1.利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还应对每个学生有个相对的了解,因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认知水平、个性特点等,也就是说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心灵世界。因此,教学活动中应避免搞“同一化”,尤其在大班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层次更是参差不齐的。针对不同层次学实施差异化的教育方法。

2.多媒体教学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还有利于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和消化,对学生的感官产生一定强度的刺激,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备课环节中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将问题设计成了深、中、浅不同的多层次问题,体现出了差异性,进行分层次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目标任务,同时让中、差学生试着跳一跳,伸手获取稍高层次的知识,实现自己的“升层”目标。

3.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这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起着指导的作用,只有让学生发现学到的知识内容和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关系及延伸的知识点,就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感到有兴趣,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能够把他们带到教学所需的的情景中,更好的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信息技术中的文、图、声、色及互联网知识信息库能够为学生学习提供较为丰富的素材,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归纳,老师的重点总结,使学生有独立获取知识的幸福和自豪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性有较大提高,不仅是容易学习,更容易掌握。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目标下的高效率、低负担。

二、指导员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教师的课讲的好与坏,都各有说法。有的说一节好课的标准是:要教的有效,学的愉快,考的满意。也有的说,而有的人则认为,成功的一堂课主要看两方面:一堂好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愿意与老师或同学参与教学探索,看学生学习中得到了什么,比如获取知识的能力,情感的丰富,认知态度的提升和自我价值观的体现等。以上观点都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成功的一堂课。所以,好课就在于全体学生是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1.在n堂教学中,通常情况下,信息技术课程以实用为主,学生对课堂提出的问题,试着引导学生自己来思考,把问题带进学习目标中,学生通过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能够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取知识,达到掌握并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并及时利用课堂的时间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2.每次课堂教学后,应及时反思教学的过程,通过改进并完善教学计划和教案,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实践教学的模式,从而形成更为有效的反思、改进、提高的循循渐进的教学方法。

3.信息技术是操作性和操作能力很强的学科。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应多鼓励学生积极的参加行业和地区组织的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竞赛、游戏等活动,学生在培训和竞赛的过程中和不仅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还能培养他们共同协作的精,通过竞赛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并能感染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三、观众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得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提高学生的网络信息获取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并亲身实践,逐步消化,从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1.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按照教学和学习,实践应用,开拓创新、改进,评估总结经验开展教学。如:教学在Flash中“刷”工具,在学习“圆”的使用工具,首先画一个圆的轮廓,让学生利用圆形图形,他想画什么结果由学生自己把握,学生有画娃娃脸的,画轮子的,画按钮的,画呼啦圈的等等。再和学生交流,让学生画一个正方形的轮廓,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和一个强大的创作欲望。

2.实践是最好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练习操作,让学生享受自主学习的成功喜悦。在评价方面,使用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方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评价,特别是对于“差异”,不是简单的合格与否,应有更多的评论,指出一些不足和改进的方向,这样评估效果会更好。

四、结束语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是应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特点入手进行学习指导、交往指导及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学生的身心获得了愉悦,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