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的三个假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观经济学的三个假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观经济学的三个假设

微观经济学的三个假设范文1

 

一、引言

 

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到2014年已经出了第六版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当今国内流行的一本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大多数的财经院校或财经专业均开设有微观经济学课程,并指定了高鸿业版的教材。其原因可能在于许多院校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指定或默认这本书为参考书。另外,该教材有大量的配套辅导手册或练习题,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出题或学生做作业。其中翔高教育配套的《学习手册》也出到了第六版,上面有课后习题答案,还有补充练习,很多增加的习题是历年的考研题目。另外,人大出版社也开发了数字考试系统,供高校使用。它还有针对教师的教学手册。所以说这本教材是国内较权威的教材,一点不过。认真分析高鸿业版教材的理论知识结构和分析方法,对于帮助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具有现实意义。

 

关于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理论上是很多的,比如:边际效应分析,机会成本分析,微观计量分析等。在课本上第一章中也有介绍的。它是在介绍了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理论分类和本质后,简单地介绍了其分析方法,还与宏观经济学进行了对比。从学生最后的学习效果,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还是不理解或者记不住,但对其核心的分析方法——边际效应——的分析方法略微有些理解。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最终目标,是理解和掌握教科书上的概念或定理,但经济学的素养是学会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分析家族或厂商的行为。因此,有必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历年考生在考试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寻找让考生快速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一条捷径。那就是浓缩在各章节中出现的共性分析方法提练出来,并把各个理论揉进去。这种分析方法可以简单地称为“边际补偿”分析方法。这是结合了边际效应分析方法和无差异曲线而得出的。

 

提到“补偿”一词,一定会联想到教材第三章消费者理论中的补偿需求曲线。是的,边际补偿的分析方法正是受到这里的补偿需求曲线的启发。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中极力推崇和宣传无差异曲线,强调物品的替代和互补性。这里的补偿有替代的含义。也正是受这个启发,借用“补偿”一词,把“边际补偿”分析当作教材中的基本分析方法,接下来,从第三章消费者理论,第四章生产者理论,以及第九章一般均衡理论来说明边际补偿的分析方法及体现。

 

二、微观经济学的四个发展阶段

 

在讲微观经济学的脉络之前,先看看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弄清楚了它的发展,才知道教材上对应的是哪些部分,有哪些知识点,如何联系,需要用哪些分析工具。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微观夹杂在宏观中的阶段(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这时候主要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李嘉图为代表,宏观与微观是混在一起的。现代微观经济学抛弃了劳动价值论,把生产费用学说和稍晚的边际效用价值学说作为开端。其中,德国人戈森提出边际效用递减,与将货币配置在任何商品的最后一单位货币的效用要相等。这两个规律称为戈森第一和第二定律。它们构成了现代微观经济学消费理论的重要渊源。

 

第二阶段,奠定基础的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由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过渡,经济危机不断发生,研究开始同时关注供给和需求。这一时期的微观经济学主要是奥地利经济学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和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其中,奥地利学派的效用理论与以前效用价值的区别是加入了“稀少性”。马歇尔主要是将边际效用理论与供求论和生产费用论相混合,重视边际增量分析,采用局部分析方法,是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的。

 

第三阶段,体系初步形成,开始独立发展的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通过对厂商理论的发展,补充了微观经济的体系。厂商理论就是在不同的垄断或竞争条件下,厂商的产品价格与产量如何决定。主要代表人物是张伯伦和罗宾逊。特里芬(1940)提出以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作为必要条件。希克斯(1939)利用了马歇尔的效用概念和帕累托的无差异曲线,提出边际替代率,扬弃了基数效用,丰富了福利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由此,微观经济学建立起了独立的体系。

 

第四阶段,发展和演变的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高鸿业版的教材主要包括前三个阶段。微观经济学总体上是主观效用价值论,从基数效用到序数效用的转变,厂商理论的建立,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形成。要说明的是,英国的埃奇沃思在1881年提出并介绍了无差异曲线,没有引起人的注意。然后,意籍帕累托引用了无差异曲线,建立起序数效用为特征的主观价值理论,但它只是简单比较效用组合的大小,而不去表明和计算组合的效用差额是多少,它有意、法语两个版本,传播仍然不广泛。它直到1934年,斯拉齐茨、希克斯和艾伦推动了无差异曲线的应用,希克斯将边际效用理论转变成了无差异曲线,计算了其斜度,即斜率,命名为边际替代率。这样就替换下了基数效用论里面的边际效用概念。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替换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三、无差异曲线的特征及补偿的分析方法

 

帕累托的《政治经济学教书》(法文版1909年)应算作对消费者需求学说的一个经典论述。任何现代的研究应该从这里开始。为了研究有关联的商品,帕累托从埃奇沃斯那里借鉴一种几何学方法——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希克斯极力推崇的,它是微观经济学中经典的分析工具。无差异曲线上每个点都表示一个相同的总效用,它是由线上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带来的,数量组合不一样,但是总效用相等。它可以是曲线、直线、或者垂直形。总效用曲线表示商品组合的效用,当x与y的数量增加,必然出现较高的总效用。只有这些移动是互相补偿的——x增加而y减少,或x减少而y增加,无差异曲线才不会变动。通过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斜率都有肯定而重要的意义,个人为了补偿一小单位的损失,需要有某一数量的y。失掉x所引起的效用损失,应等于得到某一数量y带来的效用。它离原点越近,总效用越小,反之,越大。它暗含的是消费者可以为商品组合的偏好排序。这和中国历史上的多多益善有点相似。离原点越远的商品组合越多,总效用就越大。提出边际效用之比率的是俄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斯乐特斯基。这叫做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的定义是恰好足以补偿消费者损失一个边际单位X的Y的数量。根据规则,无差异曲线是对轴线突出的,用术语来说可称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当支出分配在两种或多种商品上时,以下一点是必须的,即相等的市场价值之间的可能替代不应导致消费者达到较好的位置。

 

消费者剩余原创人是杜普伊特,他认为,政治经济学必须以消费者为获取某物所愿做出的最大牺牲作为衡量该物效用的标准。而福利的衡量也以效用为基础。马歇尔和杜普伊特一样,认为效用的收获是消费者不能缺少某物而对该物付出的价格与其实际对该物支出的价格相超出的部分。最好看待消费剩余的办法是把它当作一种因价格而下降的结果。以货币收入计算消费者所得的收获,或者还可以把它表示成收入的补偿变化,也就是收入的变化正好抵消价格的下降,使得消费者不比以前更好。

 

四、边际补偿分析在消费者理论中的应用

 

所谓“边际”是指价格或数量变动一个单位。以下的分析主要指数量变动一个单位。数量用x表示,那么,边际增加相当于x=1;补偿的含义,顾名思义,表示失去的某些物品需要得到另外的物品来补偿,如果把失去当作成本,那么得到就是收益,成本与收益是相比较而言的,如果用后者支换回前者,原来的收益变成了现在的成本,成本相应地成了收益。所以,补偿既可以当作收益,也可看作成本或代价。比如,这里甲有两个香蕉,乙有一个苹果,如果两个人同意用2个香蕉换一个苹果。那么,甲想得到一个苹果(边际增加),就要放弃2个香蕉(成本或代价),一个苹果是对2个香蕉的补偿。以上是对边际补偿较为直观的理解。下面继续分析消费者理论中的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说明边际补偿是怎么应用的。

 

如果用x1表示第一种商品,比如苹果,用横轴表示,价格为p1=2,x2表示第二种商品,比如香蕉,用纵轴表示,价格为p2=1,如果按照上面的交换条件,2个香蕉换1个苹果,交换率为2,经济上叫做边际替代率为2,即: 。 实际上,它表示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显然,苹果的价格要比香蕉的价格贵,正好是2倍。表示为 ,这也正好是预算线的斜率,所以,预算线也叫做价格线,因为它是价格之比。如果收入为M,收入全部用来对x1和x2的支出,那么M=x1p1+x2p2,移项得: ,由x2对x1求导数,可得 ,同样,移项可得: ,这可以看作消费者消费x1的边际成本。从机会成本来看,消费者增加1单位的x1,将会损失 的x2。 这个式子正好同前面分析的一样,市场上的交换比率与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之比相等。如下图1,AB表示预算线,两种商品市场交换比率正好为预算线的斜率,也就是相对价格之比,假设收入M=1元,OA=1,OB=2,那么,边际补偿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为了得到横轴上表示的一个苹果,必须放弃2个香蕉,反过来,放弃了2个香蕉,必须用1个苹果作为补偿。

 

从无差异曲线来看,u=u(x1,x2),由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效用一样,所以,无差异曲线可以写作:u=u(x1,x2),全微分后可以得到:MU1dx1+MU2dx2=0, ,这个式子可以理解为消费者消费x1的边际收益,为了增加1单位的x1消费,必须放弃 的x2,当边际效用之比等于价格之比时,消费点位于均衡点E。如果不相等,比如,消费点位于A时,价格之比小于边际效用之比,即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增加x1的消费是有利的,因此,增加x1的消费,减少x2的消费。反之,消费点位于B点时,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消费者会减少x1的消费。

 

五、边际补偿分析在生产者理论中的运用

 

求解生产者均衡要涉及两个工具,一是相对价格曲线,它是总产值或总收入。另一个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它是无数个商品组合点的连线。要得出最优的生产点或商品组合点。先分析成本线。如果用m表示这个总产值或总收入,两个产品的价格分别是P1和P2,则收入函数为:x1p1+x2p2=m,此式确定了x2和x1之间的函数关系,即 ,它的几何表示为相对价格曲线,与消费者的预算线是一致的。斜率为 ,对上式求微分,有 ,可以理解为x2和x1之间的交换率,x1可以交换到 ,交换就意味着补偿。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如果x1=1,则x1的边际收益为x2。

 

现在考虑生产函数,假设企业家使用单一投入c,来生产两种商品x1和x2,则生产的隐函数为H(x1,x2,c)=0,显成本函数为c=h(x1,x2),用c表示的成本是两种产出的函数。产品转换曲线表示在给定投入C时,生产商品组合的圆圈。假如固定投入c,为了获得更多的x2就要放弃x1,假设分别生产这两种商品的成本是相同的。在几何上,负的斜率定义为边际转换率, ,假设成本为c为既定,对成本函数全微分,得到dc=MC1dx1+MC2dx2,MC表示边际成本。既然dc=0,所以,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x1的边际成本与x2的边际成本之比,即 。边际成本之比,相当于边际机会成本,表示生产1单位x1的机会成本是 ,假如边际成本之比为2,即生产1单位的x1将损失2单位的x2,或者说2单位的x2可以补偿1单位的x1。当边际成本与价格之比相等时,商品组合点正好位于E点,如图2。假设生产点位于A点,边际成本将小于边际收益,就应该增加x1的生产。反之位于B点,需要减少x的生产。

 

六、小结

 

均衡价格理论、厂商理论和分配理论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福利经济学也加入进来。由均衡价格可以引伸出个别市场或个别商品的需求与供给问题。显然,微观经济学不仅仅孤立地研究个别单位或个别市场的运行,还非常注重这些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以,学习微观经济学,既要见树木还要见森林。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一书中,极力推崇和大力发挥帕累托的以“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等概念为基础的“一般均衡理论”。其后,一般均衡理论和无差异曲线在英、美经济学界广泛应用。希克斯在引论中说:“但我相信,我写成的是一本书。这样说的根据不在于论题的统一,而在于方法的统一。我相信我很幸运地找到了一种可以应用于广泛的经济问题上的分析方法”(1995)。我们可理解为,学习微观经济学,本质上在学习一种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从希克斯对无差异曲线和一般均衡理论的运用来看,正是具有“边际补偿”分析的特点。在价格给定,不同的商品相互组合,从而保持效用不变,通过边际补偿方法的运用,同时,也满足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从而找到个别市场,从而相互联系市场的均衡点。这也是我们看到的资源最适度配置的结果。

 

作者简介:

微观经济学的三个假设范文2

关键词:学业多元化考核;实施方案;过程管理;参与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00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003

一、引言

近年来,大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GPA导向的学业成就观”。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不足,学习的功利主义、工具主义思想日益强烈,追求更高分数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考试题被迫出得越来越简单。这些现象既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有损大学教育的内在价值和质量。为了破除大学专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本文以《微观经济学》教学为例,探索专业课教学考核的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期望在此门课程方面破除“高分低能”的积弊。

二、《微观经济学》学业多元化考核的目的

调整学生学业考核方式,是教学的应有之义。《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先导知识,在其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过程管控,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业评价方式。《微观经济学》学业多元化考核的核心是重视过程考核,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强化学习过程和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防止基础理论的碎片化;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感;让学生可以实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且形成实时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师掌握教学进度、深度和广度。

三、《微观经济学》学业多元化考核的实施方案

根据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探索经验,学业多元化考核的实施方案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方式:学习笔记成绩、章(节)知识点随机测试、案例讨论和期末考试成绩,学生期末成绩根据教学要求,在前三个方式中取最大值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与第4部分的70%组合构成期末总成绩。

(一)学习笔记评定

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和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并且学会记笔记的有效方法。在课堂上对《微观经济学》中讲授的主要概念、假设和理论等内容要进行重点记录。课后要尽可能将这些概念、假设和理论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补充和引申。其次,要养成对笔记进行再整理的习惯,并能够根据简化的笔记准确回忆出所讲的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学习笔记由老师课前或课后随机抽查为主。

(二)章(节)随机测试

章(节)随机测的目的旨在鼓励学生及时进行课后复习,消化所学内容,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每章讲解结束后进行测试,方式一是让学生总结本章知识点,方式二是对知识点进行编码,随机抽题考试。每次10分。共90分。另外预留10分作为态度调节分。

(三)案例讨论

本课程根据知识点编写案例库,在案例库中筛选5个案例进行分析,每个案例20分,根据所学经济学原理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陈述自己的分析结果。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对理论知识的现实运用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四)期末考试成绩

《微观经济学》期末统一考试不仅涉及具体知识点的考查,还包括整个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逻辑结构等考核,从记忆、理解、运用及创新思维等方面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整个多元化考核的方案中,前三种方式主要注重知识学习过程的考查,第四种方式是对知识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全面考查。学业多元化考核方案不仅要体现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更要体现考核目的的多样化,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实现多样化的目标,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在课堂中的参与感和课后的知识收获。

四、《微观经济学》学业多元化考核方案实施意义

通过三个学期的课堂实践,在《微观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目标越来越清楚,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本门课程不仅根据期末考试来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而且通过笔记与案例讨论等方式对课堂表现来进行考核,加强学生专业课学习的过程管理,通过过程控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章(节)随机测试一方面是考查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是通过随机考试的方式替代课堂点名,考察学生的出勤情况。教学实践表明除了用严格的制度规定学生必须出勤上课以外,课堂随机测试是保证学生出勤的有效方法。将课堂随机测试情况与所得期末成绩直接挂钩,每次课后直接公布参与测试的人数与名单,以充分体现出参加上课对于高等教育的严肃性。

以案例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参与度。课堂陈述分析结果的方式构成案例讨论的重要环节,这样必然引起学生重视听课堂的发言。对于《微观经济学》课上案例讨论发言准备不充分的学生,就意味着案例讨论方式考核奖没有较好的成绩。这样通过案例讨论的方式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给予评价,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谢思诗.大数据时代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 问题检视与改进策略[J].教育导刊,2016(3):82-85.

[2] 谢思诗,李颖. 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教育导刊,2015(9):79-84.

[3] 魏周超.探讨高校学生学业的评价功能及体系[J].学周刊,2016(4):10-10.

微观经济学的三个假设范文3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经济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15-02

自21世纪初以来,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普遍将《宏观经济学》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使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由于《宏观经济学》一般在低年级开设,学生缺乏对《宏观经济学》的了解,而该课程的理论性、发展性、表述方法的多样性、实践的多变性、与经济现实的联系性等都表明了学习的难度,使得以传统“满堂灌”、“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鉴此,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宏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为基本出发点,对《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要做好一门课程的教学,首先必须搞清楚其主要特点。从整体而言,《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特点很鲜明的课程。从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以及发展脉络来看,其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宏观经济学》理论具有系统性、发展性的特点。概括地说,《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的整体经济运行状况和政府如何采取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的社会科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短期经济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问题,并涉及到了就业、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等问题,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其理论还在不断地发展之中。这都会给初学者带来疑问与困惑。

2.抽象化的理论与数理化的模型并存。首先,《宏观经济学》较多地运用了抽象分析方法,它通过适当的假设,从社会经济现象中提炼和选择主要因素,并抽象为概念,创造了一个纯粹、简化的逻辑理论分析框架和环境。因此,给社会经验和实践有限的学生带来了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的困难。其次,《宏观经济学》大量运用了数理模型和数学推导。通过引入数学工具,利用数学符号表示概念,并使用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理模型去演绎社会经济现象和活动,从而构建了数理化、模型化的宏观经济理论系统。这些把数学工具运用到逻辑推理的分析方法对于初学者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的确令人费解,尤其对于数学基础欠佳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

3.《宏观经济学》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且实践性强。从发展历程来看,《宏观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而发展起来的,是对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由此形成了学派林立的局面,产生了众多的经济学著作、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其涉及面较广,仅近现代就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新制度学派等。更为重要的是,诸多学派间的理论既有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也有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由此使得内容更为丰富复杂。从实践意义上说,《宏观经济学》理论以社会经济总体和总量作为研究对象,把就业、利息、通货膨胀、经济波动以及经济增长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纳入研究体系,进而分析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内容,不仅是对社会经济实践的提炼与总结,更是能用于指导经济实践活动,使得其理论表现出很强的实践性。这既是与其他社会学科迥异之处,更是学习中的难点。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体会

为解决以上难点,开展教学改革极为必要。具体就财经类院校而言,应根据主要专业的要求、学生情况,基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逻辑框架及其特点,从教学方法、模式以及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

1.基于财经专业特点,优选教材、参考书。考虑到《宏观经济学》的教材版本在内容框架和结构体系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以及财经类院校的专业要求和生源情况,基于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本文认为基础教材的选择应以“我”为主,即有条件的学校最好采用本校教师团队自己编写的教材,使之更切合实际要求。在参考书的选择上,应选择合适的国内外参考书若干本。就财经类院校的特点而言,人大版高鸿业编写的《宏观经济学》、曼昆编写的《宏观经济学》以及多恩布什等编写的《宏观经济学》是比较适用的。这些参考书的显著特色是将《宏观经济学》的短期和长期、超长期分版块论述,直观地展示出了《宏观经济学》的模型结构,更有利于学生认识不同模型的特点、区别及其适用范围。

2.基于与《微观经济学》的比较开展教学。在学习《宏观经济学》之前,学生们已经系统学习了《微观经济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考虑到学生已具有《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教师应从比较的角度去介绍《宏观经济学》,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形成更为清晰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热情。一方面,基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无缝连接,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将《微观经济学》经济学中的消费者、生产者行为理论中的均衡分析与《宏观经济学》中的IS-LM模型、AS-AD模型的均衡分析联系起来;将《微观经济学》中的预算约束内容与《宏观经济学》的消费理论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基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和认识新课程的内容,并形成与之相适合的方法论体系。在教学中,一是要从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角度讲授《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方法以及框架的特点;二是要结合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的发展来考察《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由此,让学生体会到《宏观经济学》涉及和解释的核心问题与《微观经济学》是完全不同的,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理解宏观经济理论。

3.把握《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脉络和思维趋势开展教学。在财经类院校,《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不仅关系到经济学理论的掌握,还关系到财经类学生经济学特有的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为财经类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很多知名的教师都提出了经济学的学习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为主要目的。其中,阮守武(2007)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方福前(2004)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主要是教给学生经济学原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成新华(2008)认为《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不是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经济学思维。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将整个课程的思路和逻辑给学生讲授清楚,并强调《宏观经济学》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如先考察国民收入的核算,才有基于此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分析,而后才有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其次,要强调宏观经济理论学习的循序渐进。《宏观经济学》理论模型的分析过程,其实是逐渐放松假设,增加内生变量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讲授时注重逻辑顺序,把握思维趋势,并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这一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再次,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梳理各个流派之间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强化学生多元化经济学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强调不同流派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深入把握,以便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学》。

4.适当采用案例教学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宏观经济学》的优美之处不仅在于其规范、严谨的理论分析,还在于其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应用。因此,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是不可或缺且意义重大的。这对于财经类院校尤其重要,因为从案例教学的渊源而言,上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首创时的目的就是培养实用型、高素质和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为做好财经类院校《宏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需要将理论与经济热点问题相结合,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为让学生深入理解《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并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可将国外成熟、先进的宏观经济实践以案例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以增强《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现实感。通过国内案例的引入,将更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感性认识。

参考文献:

[1]方福前.有针对性地讲好西方经济学课[J].中国高等教育,2004,(13-14).

微观经济学的三个假设范文4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沙盘模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062-02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理论过于抽象。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所有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之上,要把现实中纷繁复杂的因素排除掉,创造一个完全真空状态中的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固定的理论体系。但是这样的理论一般脱离现实,很难被学生理解。

2.模型过多。经济学界有一句话:一个经济学家首先必须是数学家。翻开经济学教科书,充斥着各种图形和模型以及数学推导公式。本来该学科是用来分析身边发生的事情,但是学生把它简单抽象为单纯的数学范畴,甚至有学生将其与高等数学归为一类,难以与现实相结合,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系统性。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微观研究单个个体的经济行为,宏观研究整个社会的总体运行规律及其后果。每一章不仅仅内容多,而且关键是系统性强,也就是说章节之间环环相扣,关联性强。例如,微观经济学中需求的概念很简单,购买能力和欲望的统一。但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解释宏观中,当2008年次贷危机来临对我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时,政府刺激内需的政策。

4.学派林立。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多年来由众多经济学家心血的结晶。其中又分为不同的学派。微观经济学分为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宏观经济学分为凯恩斯学派、新凯恩斯学派、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以及理性预期学派等等。每一个学派既有继承性又有批判性,理论就是这样在相互争论中向前发展。

二、现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

西方经济学是我校商学院所有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商学院所有双学位专业的必修课。因经济学理论性强,且会有大量模型和公式,对于不同基础的同学来说,普遍觉得比较难。为了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校所有经济学老师一直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更加适合的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对老师也是最简单的。一般微观经济学会选取身边发生的小事作为案例。例如效用论用到商场打折会吸引消费者购买的例子;讲机会成本用到学生会在来上课和在宿舍睡觉之间如何选择;讲市场论会用到为什么在淡季机票折扣力度会特别大等等。这些发生在每个人身边的例子更易引起学生兴趣。

2.视频教学法。视频更加直观,而且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还可以扩展知识面。例如讲纳什均衡可以用到讲述纳什学习生活的视频,学生看了经济学家日常的生活轨迹,就更能理解他为什么能提出这样的理论;例如讲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可以用到三个和尚的视频,既轻松了课堂气氛,把学生注意力转到所学内容,同时又培养学生用经济学视角分析一些小故事的能力。

3.翻转课堂教学法。所谓翻转课堂教学即是学生和老师角色互换,学生在讲台讲,老师在下面听。翻转课堂可以使学生自己准备讲课,为此要查阅大量资料,自然印象要更深刻。要做到这一点,对老师来说,首先要精心挑选适合翻转课堂的章节;其次对学生的讲述必须要做出关键的点评,才能让学生在准备讲课过程中有所提升。当然,还要制定出明确的分数考评,即参与的同学可以得到多少平时成绩,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现行西方经济学教学法的缺陷

1.案例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积极性。案例教学虽然直观明了,但已经是比较成熟比较老的教学手段,且应用非常广泛,几乎遍布各门课程。时间一长,学生发现几乎每门课都会应用案例教学,难免会失去积极性。且案例讲解完毕后,虽然当时效果明显,但过后学生基本印象不深刻,因为参与度不高,整个案例教学就是简单的搜集和讲解过程。

2.视频教学传递有用信息太少。视频教学应该是学生最喜欢的方式。但是在应用过程中老师们发现如果所放视频专业性较强,则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不感兴趣,很容易就转移注意力了。如果是比较轻松寓教于乐的视频,则学生又不能在观看过程中与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所以视频教学现在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如同鸡肋,老师们既不想放弃,又不知如何有效利用。

3.翻转课堂应用还不成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和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目前我校来说,真正实行翻转课堂条件还不成熟。例如,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由谁来监督?学生在家学习中遇到问题应该通过什么途径向老师请教?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课时如何分配。每一门课的课时,学生在家学习和在校与老师互动如何分配?老师的课时又如何计量等等。

四、将沙盘模拟引入西方经济学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而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必须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沙盘模拟通过筹码推演和角色扮演模拟微观和宏观经济经营过程,营造真实的经济环境,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企业、政府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行为。集实战性、操作性和体验式于一体,通过情景模拟、角色实践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微观经济的运行与宏观经济的调控,让每个学生都有针对性的收获。

1.国内高校西方经济学引入沙盘模拟情况。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本校商学院涉及专业非常广泛,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信息管理、营销、工商管理和广告专业。目前各专业的授课基本为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主讲,学生以案例讨论为辅。目前针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开通沙盘模拟的学校有重庆文理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以及天津商业大学等。从这些院校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反映对政府职能和企业微观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真实感受到了实战的残酷性。

2.沙盘模拟的特点。该沙盘假设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由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组成,这些市场的参与者包括消费者、厂商和政府。其中,产品市场又包括消费品市场、原材料市场。我们可以假设市场上有三家企业:家电企业、汽车企业和钢铁企业。其中家电企业和汽车企业代表消费品市场,钢铁企业代表原材料市场。政府和消费者团队控制要素市场的供给。然后将学生分组,分别代表不同的企业和政府。

3.该方法希望达到的目标。用沙盘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每一名学生都作为市场中的一员真正参与进来。如代表消费品市场的团队要尽力做到以低的价格从原材料市场购买原材料,然后以尽可能高的价格销售。实现微观经济学中的利润最大化。而代表政府的学生团队则要在年初制定全年的GDP目标以及其他经济指标,待市场行为完成后,要核算各类指标看是否完成,如果未能完成,则有可能会下台。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而不仅仅是从网上搜集案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学生在学习中还会互相讨论,互利合作。通过筹码推演和角色扮演模拟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营过程,营造真实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的企业、政府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行为。还可以通过校内或校际间的沙盘竞赛平台,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激活学生的四维思考能力。

4.考核方法。运用沙盘模拟进行考核要分为团队考核和Ω鋈说目己肆讲糠帧M哦涌己税括课堂参与程度、经济学知识点分享和实习报告以及如果是政府团队,宏观经济目标是否实现,如果是企业团队,利润最大化是否实现等。对学生个人的考核包括出勤率以及团队内部成员给出的成绩等。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学的三个假设范文5

大一经济学论文范文一: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经济学思考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直到垂垂老矣,这一生当中,始终都在面对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彻底被经济所挟持了。在我们的生活中,经济学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与经济打交道,比如说,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所作所为,基本上都与经济活动有关。不得不承认,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前,我对现实中的一些涉及经济现象的问题不甚了解。但是在学了一个学期的微观经济学之后,我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至少不会感觉那么莫名奇妙了,对一些现象可以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进行解释了。

下面我就对我身边经常遇到的一些现象,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来简单的谈谈我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一、大学食堂里的经济现象

1、吃饭问题

每个人只要活着,都要面对这个问题吃饭问题。这不仅是在大学食堂里要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大家都要面临的共同问题。

案例:某一大一新生第一天来到学校食堂,对学校食堂的饭菜不熟悉,不知道自己要吃多少就可以,所以第一次来食堂吃饭的时候该同学买了4个馒头,吃完第一个馒头时感觉很满足,吃下第二个时也感觉不错,但是吃下第三个就感觉饱了,看着剩下的馒头该同学秉着不浪费的心态继续吃,吃完后感觉特别撑。经过教训,该同学在第二天只买了3个馒头。

通过微观经济学来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微观经济学里讲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随着商品和服务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消费中得到的总效应增加,但是增加的效用是不断减小的。该同学在吃完第三个馒头的时候正好吃饱,满足值也就是效益值为10。下面对满足值进行细致化的描述,吃第一个馒头时满足值为5,吃第二个和第三个时分别为3和2。在这里,每一个馒头的成本没变,获得的总效益是不断增加的,但是获得的边际效益是不断减小的,而该同学在满足值最大时继续吃下一个馒头,使得自己处于过饱状态,造成身体上的不舒服,这就使得

满足值减小,也就是从吃馒头中获得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小。该同学是个理智的消费者,在第二天只买了3个馒头,这样就达到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效益的目的。作为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其目的就是要达到利润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效用。

下面我就用图像来对这个例子进行分析:

首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设商品X的效用函数为:

TUU(X)

则边际效用为:

MUdU(X) dX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表达为:

dU(X)MUdX 2dMUdU(X)0dX2dX

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造成的结果,所以,经济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也有亲身经历,每当打完篮球回到宿舍,感觉口很渴,喝第一杯水,感觉太爽了,太满足了;然后继续喝第二杯水,感觉还可以;到喝第三杯水的时候,感觉已经不渴了,此时已经达到效用最大化了,如果再继续喝第四杯水,就会感觉不舒服了,这是总效用就开始减小了,这就是一种很简单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造成的现象。

2、食堂占座问题(从资源稀缺性和供给需求理论分析)

我相信很多同学(包括我)曾经都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好不容易结束了一上午的课后,想到吃饭的时间到了,然后高高兴兴的去食堂就餐,然而食堂里早已人满为患,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空位,于是就用自己随手携带的课本或书包占座,然后再慢慢的去打饭,回来之后,到处找自己的位置,本以为是记错了,可是找遍了整个食堂都没有,于是不仅失去了座位,还丢了课本。这些同学丢了课本显示出学生们的道德问题,但这归根结底要说到学校食堂的座位太少,使得同学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这种现象每次新生入学进行军训的那几天最严重。我就有亲身经历:大一入学的时候,开学前几天要进行新生军训,好不容易结束了一早上的军训,又累又

饿,赶紧跑到食堂吃饭,结果发现食堂全是穿着军训训练服的大一小新生,然后突然想到赶紧先占个座再去打饭,不然,等一下没座位了,结果看到的是一大片已经用军训帽子占好了座位,好不容易用帽子占到一个座位,饭打回来,却找不到自己的帽子在哪了,因为一眼扫过去,都是帽子,都不知道哪一顶是自己的了,这是一件很悲催的事。到大二开学的时候,又轮到下一届大一小新生军训了,早上或者下午上完课奔赴食堂,结果也不大理想,食堂坐满了人,找不到一个空座位,因为军训的大一新生差不多都是一个点下课的,这个时候,食堂正处于就餐高峰期。所以说,吃个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现代大学占座已司空见惯,食堂占座、图书馆占座、自习室占座、上课教室占座等等。但是食堂占座不像自习室占座那样,用笔写上一个大大的占字就行,所谓食堂占座就是用自己随身携带的书包或者书籍宣布对该座位的主权,在大学,占座已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占座文化。

要分析这一现象,就要考虑到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问题资源的稀缺性问题。所谓资源的稀缺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人们的欲望总是无限的,这就造成了资源是稀缺的,人们的欲望总是超过实际的生产能力。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在人流高峰期,座位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占座行为是对这种稀缺性资源的恶性竞争,食堂的座位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够的,供不应求,座位这种稀缺性资源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同学们要为座位的使用权而竞争,先到先得,一旦被别人占了自己就只能站着,不能被同时占用。而在先占座和先买饭问题上,理性经济人的做法是先占座,这样就造成了座位的更加紧缺。

我觉得学校可以实施的的解决方法:学校可以通过增加座位数量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其次还可以对学校食堂进行扩建,但是这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这都需要从学校的经济实力进行考虑。最经济的方法是调整就餐时间,可以分时段进行就餐。

面对先占座还是先买饭的问题,理性的人会选择先占座后买饭。假設先买饭后占座,那么在买饭的时间里有限的座位资源被后来的人占有,在买饭回来时再四处寻找座位,不仅要花更多的时间还要面对端着食物的不方便与尴尬。如果先占座后买饭,会节省很多时间,时间成本较前一种情况小得多,同时不用面对端着饭找座位的尴尬。

3、食堂排队问题(供给需求理论)

现象阐述:

在知味堂吃饭,总会有这样的打饭现象,我们发现只有在凉菜间和打白米饭处会排队,其他菜品地方都很少出现排队。针对以上现象,我将用经济学原理做一个简要分析。

为了便于下面阐述的方便,我们假设

其他打菜处为A窗口

凉菜间为B窗口

打米饭处为C窗口

A总特点:需求量大,不稳定,窗口多,打菜的劳动力多

B总特点:需求量不大,较稳定,窗口少,打菜劳动力少

C总特点:需求量大,较稳定,窗口少,打菜劳动力少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到了饭点的时候,大家都蜂拥而上,特别是周一到周五,早上或下午下课的时候,大家都是一个点下课,每个餐厅窗口前面都是长长的队伍,这是学生素质高的大学,而在某些大学,餐厅窗口前更像是菜市场,打饭师傅的叫卖声、学生的嬉闹声,乱作一团。

其实,排队从某种角度看,是资源配置供需不平衡的结果。而要满足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需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配套跟进,但这种投入这种跟进,有一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这将需要很大一笔资金。

而在一时尚无法解决供需矛盾的情况下,排队却是解决供求矛盾的一个相对公平的方式,因为它遵循了先来后到的时间优先原则,给排队的人一个预期:只要按照顺序排着,总能轮到自己。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很多不排队、乱插队的现象?经济学里有一个囚徒困境理论,说的是两个囚犯一起做坏事,被警察抓了起来,分别关押在两个牢房里审讯。在这种情形下,囚犯有两个选择:一是背叛同伙,与警察合作;二是保持沉默。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们都选择沉默拒不承认,那么警方将无法定罪。警方也知道这一点,于是宣布如果愿意供出同伙者可无罪释放,并得到重奖;另一方将被严厉惩罚。因为双方都不能确信对方是否会背叛自己,为了保全自身,最后都会选择背叛。结果反而使双方都无法保全,全部坐牢。这个理论映射了部分不排队者的心理,就是不相信他人会排队,生怕自己老老实实排队吃了亏。于是,只要有一个人乱插队,就会引起整个队伍秩序的混乱,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而插队者自身利益最终也可能受到损害。

可见,在资源配置不足的情况下,排队可最大限度节约时间成本,使资源得到相对优化配置;不排队,必然会导致整体效率的降低。

学校食堂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打饭难问题,学校食堂增加窗口以及打饭菜人员。可能由于食堂提供的服务不足,供求不平衡,学生就餐耗费的时间过长,这种情况下,道德成本自然也随之增高了,插队、欺骗乃至暴力等都有可能成为一种自然选择。其次学校可以增加食堂的数量,这样不仅解决了打饭难的问题,更防止了垄断,而垄断会导致腐败化和官僚化,从而提高了学校食堂的经营质量。

二、从机会成本角度浅谈生活中的小事

关于毕业之后是读研究生还是找工作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很多大学生都在纠结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未来的生活。这个问题就要考虑到微观经济学的机会成本的问题。通常情况下,一种资源往往有很多种用途,如果某人选择了某一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这就意味着他同时放去了这种资源的其他用途,而其他用途所产生的价值就构成了使用这一资源的成本,经济学上称之为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指的是某种资源用于次佳用途所具有的价值,也就是所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中所能带来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有如下的一个计算公式:

机会成本总和=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因此,在考虑此问题的时候会考虑到机会成本,所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有些人想考研,觉得现在的本科毕业生找工作压力太大了,学历已经不能满足工作要求了,想通过读研究生,来提高自己的学历和知识,为以后的生活奠定一天更好的路;然而,有些人却不想考研,想毕业之后就赶紧找工作,因为依目前的形式看,找工作的压力一年比一年大,竞争也越来越大,谁知道三年之后会发生什么?竞争会变得有多大?研究生又有多少能找到很好的工作?毕竟三年也不是个短时间,所以有些人选择不考研,毕业后就找工作。

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所做出的选择也就各不相同。下面我用微观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的原理来简单的分析一下这种现象:对于要考研的那些人来说,他们选择了考研,也就意味着他们暂时不找工作,所以从工作中得到的工资和经验就构成了他们读研究生的隐性成本,而他们读研的学费跟生活费就成为了显性成本,这两个成本加起来就是他们读研的机会成本,算一算,这个机会成本也不算低了;而对于要找工作的人来说,读研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还有通过读完研究生后再找工作获得的工资就成为了他们找工作的机会成本。但是每个人对这些机会成本的估价都不尽相同,所以权衡这两个机会成本之后,所做出的决定就不一样。

结语: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随处可见经济学现象,因此学好经济学对我们来说很有用而且很重要,学好了经济学,我们就可以用相关经济学的原理来分析和解释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这就不至于让我们对这些现象感到困惑。学好了经济学,我们在做一些选择的时候,可以权衡其利弊,从而做出一个更好的选择,也不至于让我们无从下手。

大一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微观经济学

摘要

本文写了大学生兼职的时薪,以及目前我国大学生毕业面临的失业与最低工资的联系,并且运用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知识对最低工资进行了简要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最低工资的利与弊。

关键词

兼职 机会成本 最低工资 价格原理 供应 需求

正文 步入大学生活以来,一直想找兼职,想为自己赚一点零用钱。加了各种兼职群每天更新着各种兼职信息。每天都在搜罗着适合自己的兼职,同时还要考虑付出是否和收入成正比。

当然,既然选择想要去做兼职,我就要考虑自己所要放弃的。去做兼职,自己相对而言就少了休息与学习的时间。我要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为别人服务。也许我可以在此期间,读书,提高自己的阅读量。所以,我选择去兼职时的机会成本就是在此期间的学习。考虑了很多,最后还是决定有机会去兼职一定要去。

终于在大一上学期的时候,经过班导的介绍,有幸可以和同学在双十一期间,去太平鸟参加实习,做客服。当时根据日程安排,由于双十一期间,客流量大。第一天,我们从下午2点,工作到凌晨2点。第二天,从下午2点,工作到了午夜12点。22小时的工作时间,每个小时支付了我们8元钱。现在仔细想想,感觉公司违背了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最低工资的消息。

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从2011年4月1日起,将我省最低月工资标准调整为1310元、1160元、1060元、950元四档,最高档增长幅度达到19.1%。非全日制工作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调整为10.7元、9.5元、8.6元、7.7元四档。宁波作为浙江省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市区的最低工资归为第一档。也就是说,按照正常的标准,我们应该有10.7元每小时的薪资。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消息,人社部今日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共有25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20.2 %。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深圳市的150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北京市的14元。虽然达不到北京市的最低工资的标准,但是我发现,现在在大学生兼职市场上,能达到本市的最低工资的标准,也是不多的。本学期,参加了一次开啤酒的兼职活动,按事先讲好的工资是每小时10元钱。也没有达到最低工资的标准。

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雇主(或用人单位)支付的最低金额的劳动报酬。最低工资不包括加班工资、特殊工作环境、特殊条件下的津贴,最低工资也不包括劳动者保险、福利待遇和各种非货币的收入。最低工资一般由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立法制定。最低工资可以用月薪制定,也可以用每小时的时薪制定。

根据微观经济学所学的知识,利用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中的供求关系,分析由最低工资引起的劳动力过剩情况。

对于,我这两次参加的兼职,所给的工资并没有达到最低工资的标准,但是,我还是去参加了。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兼职,还是迫切渴望的。而且,目前兼职的薪资已达到了市场的均衡工资,市场的劳动量与薪资达到均衡。劳动者愿意接受这个价格,市场也愿意提供这个价格。一旦,市场被强迫要求达到最低工资,那么公司就会减少对劳动者的需求,同时,会挑选竞争力更强的劳动者。大学生,没有过多的工作经历,也没有过硬的技术,所以,淘汰的更多的是大学生。

最低工资的制定反映了监管机构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同时最低工资标准是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而强制规定用人单位必需支付给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报酬。但是,由大学生的兼职,所产生的推想可以看出,最低工资并没有保护一些弱势的劳动者的利益。反而将这些劳动者挤出了劳动的市场,变得更加的弱势。大学生作为缺乏经验和技术的劳动者,就将在最低工资的打压下,产生失业的现象。今年,毕业季又到了,有一大批大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现状。

所以,对于兼职,薪资没有达到最低工资的水平,还是有很多的大学生争抢着工作。因为我们缺乏经验,我们不介意用底薪水来换取社会经验,与吃苦耐劳的精神。

但是,等到三年后的我们,毕业了,面临的也不仅仅是现在兼职这么好的场面。要和很多人竟争岗位,必须要比别人有突出的才能。目前的我们还是要好好的增强自己的竟争力,只有强大了自己,才会不被最低工资打压。

微观经济学的三个假设范文6

由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特别是自1969年以来每年一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发,使得西方经济学的影响覆盖了全世界。20世纪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不但影响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而且也影响着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

概括起来,20世纪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宏观经济思想与经济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解释的学问:为现实中出现或存在的经济事件和经济问题提供理论上的解释,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思路。所以,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问题导向”的。

综观整个%"世纪,我们不难发现,当经济活动中出现某种新的经济问题时,西方经济学家们首先直接用现有的经济理论来进行解释;当这种理论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不能令人满意或现实向经济学家们提出挑战并现行的理论时,就会激发新的经济理论产生或旧的理论被修改,由此引起宏观经济学中的“旧派”与“新派”的争论。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有助于解决不同经济学流派之间的分歧和争论。但是,“旧”的经济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经济问题,于是又需要新的经济理论和方法。西方经济学就是沿着“经济问题———经济理论———新的经济问题———新的经济理论??”这种轨迹在发展演进着,而每一个经济学流派的主导理论的形成过程都有一个“三部曲”:经济问题———经济政策或政策思路———经济理论。

现代宏观经济学之所以产生于%"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因为当时的古典经济学在解释%"年代英国的长期慢性萧条和’"年代经济大萧条时处处碰壁,而这两个大的经济事件为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的思想体系的产生提供了土壤。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可以较好地解释当时的经济现象,并被发达国家政府运用得得心应手。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在发达国家诱发了高通货膨胀,随后又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面对这些新的经济病症显得力不从心,这为弗里德曼和卢卡斯等人的反凯恩斯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契机。这些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虽然在理论和方法上有一些“推陈出新”,但是,世纪的经济毕竟不同于亚当·斯密时代的经济,因为各种各样的垄断和市场不完全(而不是完全竞争)支配着经济活动,公共部门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把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由放任主义似乎已经不合时宜,政府对经济活动的适度干预和调节是必不可少的,这又为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在经济学界获得了支持,其政策主张又赢得了政府的垂青,它的代表人物又成为美国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主席,如斯蒂格里茨和耶伦世纪下半期以来的经济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扩散,重新焕发了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问题的兴趣,由此导致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的提出和经济增长理论的复兴。

2宏观经济学研究中心由英国转移到美国。

20世纪的宏观经济学产生于英国,产生于英国的剑桥大学,凯恩斯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之父”。

可以说,20世纪前半期,英国是宏观经济学的“思想库”和研究中心。在!"世纪前半叶,英国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经济学家及其学说,如希克斯、罗宾逊夫人、庇古、米德、哈罗德、卡恩、罗宾斯、斯拉法、斯通等。当时的美国经济学家大多只是凯恩斯思想的学习者和追随者。EFGH年,加尔布雷思在回忆“凯恩斯思想如何来到美国”时说:

凯恩斯《通论》于EFJG年!月在英国出版,几个星期后在美国出版。《通论》“在英国剑桥吹响的号角能够在美国麻省剑桥很清晰地听到。哈佛大学是凯恩斯思想传到美国的主要通道”。当时在美国、尤其是在麻省剑桥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白天仍然在教旧经济学(指古典经济学———引者注)。但是到晚上,并且从EFJG年开始的几乎每个晚上,差不多每个人都在讨论凯恩斯学说”。[E](AFJ)那时候的不少美国经济学家是由于解释和运用凯恩斯《通论》的理论而成名的,如萨缪尔森、汉森、哈里斯等。

从!"世纪H"年代开始,宏观经济学乃至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中心逐渐转移到美国。!"世纪下半期,从著名经济学家群体规模、经济学流派的数量、经济学说的影响力等指标来看,美国都超过了英国。自EFGF年开始至今,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颁发了JK届,共有HE位经济学家获得这个大奖,其中美国获奖者JK位,英国只有L位。

由于诺贝尔经济学奖只颁给在世的经济学家,不颁给已故的经济学家;并且从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问世到获奖一般要间隔E"年以上,所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实际上是对!"世纪下半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颁奖。

!世纪西方经济学研究中心的转移是由于经济发展和繁荣中心的转移。自EF世纪头E"年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日不落帝国”的衰落,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心一直在英国。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也一直是英国。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2+,M1>,9-//)、威廉·杰文斯(N-//-18+,12/&;#&O$2%)、阿弗里德·马歇尔、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等经济学家的影响和地位是!"世纪H"年代以前的美国经济学家无法望其项背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心移到了美国,美国取代英国成了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也就随之移到了美国。这是因为经济发展领先,经济问题的出现和研究手段也必然领先,由“问题导向”的经济学和研究方法也自然领先。经济制度和经济环境是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发达的经济学只能产生于发达的经济,落后的经济不可能产生出先进的经济学。

3向古典传统复归。

在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舞台上,宏观经济学流派的出现就像演唱会开始之前主持人介绍众多明星一样,看得人眼花缭乱。有些流派在经济学舞台上停留的时间较长,有些流派则是匆匆过客,如!"年代早期出现的供给学派。这些流派既有理论上的分歧,也有政策上的分歧,还有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方面的分歧。仔细研究一下这些宏观经济学各个流派的争论和分歧,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争论的焦点不外乎这样几个问题:

(1)经济能否自行达到充分就业均衡?或各类市场能否自动出清?

(2)价格、工资和利率是否是弹性的?

(3)货币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是否是中性的?

古典二分法是否有效?

(4)经济活动是否应当实行自由放任?

(5)宏观经济学主要是关注长期经济增长问题(而不是短期经济波动问题)吗?

古典经济学的宏观体系对上述’个问题给出肯定的回答,这是古典经济学的传统。“凯恩斯革命”对这’个问题给出的是全盘否定的回答。但是自$"世纪("年代的货币主义开始,古典传统逐步得到恢复,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则进一步把古典传统发扬光大。$"世纪!"年代以来的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世纪上半期凯恩斯主义与古典经济学之间的争论的重演。)"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关注程度大大超过对经济周期问题的关注程度。

20世纪下半期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这种发展趋势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复古”。因为在这种向古典经济学传统复归的过程中,一些新的东西被添加了进来,使得这种复归成为宏观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复归,是一种理论层次提升的复归。弗里德曼在很大程度上复活了古典经济学的货币数量论,但是他系统地研究了货币需求函数,把粗糙的货币数量论改造成“名义国民收入的货币理论”,并用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来支持他的理论。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不但提出了不少新的东西,如理性预期假说、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实际的经济周期模型、“校准”方法,而且修改了古典经济学的一些假设和结论,如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们承认,由于存在部分信息而不是完全信息,经济当事人可能会误解价格信号———把价格总水平的变化误解为他所在的市场的相对价格变化,从而做出错误的反应和决策,这就有可能在短期内造成市场非完全出清。

值得注意的是,向古典经济学回归的趋势不但出现在$"世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在$"世纪西方非主流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考虑到以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的特色和基本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向古典经济学回归是整个西方经济学在$"世纪发展的大趋势。

我们认为,至少有三个因素引起西方宏观经济学向古典传统复归:(#)西方发达国家$"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带来大量的财政赤字、政府债务、通货膨胀等后果,尤其是公共经济的扩张以及与私人经济争夺市场,引起私人所有者日益不满,宏观经济学的“古典化”就是对这种现实的一种反应。($)虽然发达国家的经济遭受了*"年代的高通货膨胀和!"年代的滞胀,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纪下半期的发展总体上是良好的,尤其是没有再出现%"年代那样的大萧条。以美国经济为例。如果按照#))$年的美元价格计算,美国的实际亿美元。

20世纪后半期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大大高于前半期!。这种不错的经济表现重新唤起了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心。(%)苏联、东欧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制度的解体和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古典经济学的“市场有效”的基本信念。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第#(版(#))!年)中认为,$"世纪是“市场的胜利”的世纪,因而他为他的《经济学》第!"版确定的主旋律是“市场再发现”。“世界各国正在重新发现市场这种资源配置工具的巨大功能。最令人瞩目的例子是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和中国计划体制的改革。一国又一国开始抛弃指令计划而转向市场。??在市场经济国度,市场机制同样也得以重新发现。许多国家对产业放松管制,或将以往划归公共部门的产业私有化。其结果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因为这些部门的生产率提高而价格下降了。各国还将市场原则应用于新兴领域,如污染许可证交易,无线电频道拍卖,等等。新晨

4出现了融合化的趋势。

经过20世纪下半期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争论和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争论,西方宏观经济学已经出现了融合或综合的倾向。这种融合有了许多征兆:理性预期假说最初是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说之一,如今这个假说也被纳入新凯恩斯主义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