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育一体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教育一体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教育一体化

智能教育一体化范文1

充分调研了地方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模式、内容和教学效果等,对其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为基础,教师教育技术技能限选课为补充、职业技能大赛和MOOC课程为延伸的一体化培养模式,从而使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通过培养得到较大的提升。

关键词:

地方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

0引言

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成为推动教师专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然而,与国家近年来在相关领域的巨大投入相比,中小学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并未显著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至关重要”的效果并未显现。究其原因,中小学教师日常教学中使用技术的能力和意愿成为决定性关键因素之一,教育信息化改革10年来,广大在职教师在技术应用方面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福建师范大学杨宁博士的研究明确指出至少目前来看“在职教师的集体习惯甚至是排斥教育技术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其职前所受的能力培养与其职后的专业发展是正相关的。地方师范院校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更能有效促进欠发达地区缩小数字鸿沟,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度和广度。

1地方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地方师范院校泛指省级教育厅管理的师范大学和师范院校,以云南省为例,目前共有玉溪师范学院、楚雄师范学院、曲靖师范学院、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几所地方师范院校,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相比,其办学条件较差,部分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偏低。其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限制。以笔者所在的师范院校来看,地方师范院校的生源80%以上为农村生源,其中学阶段接触信息技术的经历较少,家庭中也鲜少有能力为其提供信息化学习的条件,进入院校学习后,其对技术的意识态度、已有的技能等储备都使得对其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面临更大挑战。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师范院校都参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来指导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课程设计,对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现代教育技术》这一门课程。一直以来,对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存在两个很明显的误区,要么过分强调技术的广度,追求技术的新、奇,而忽视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要么将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等同于学科教学法,注重教学设计、教学技能训练,对技术的整合能力完全忽视。虽然众多师范院校都承认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职前教师能力培养的必备内容,但是研究表明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依然令人堪忧。

2地方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应用研究

2.1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

福建师范大学杨宁博士在其研究中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做了归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主要包含信息素养、技术融入学科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技术研究能力,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构成势必以这三个核心能力的框架为“母体”,其与在职教师的区别应该是发展的层次。杨博士指出: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应该定位为“开阔视野、提升意识、强化基本技能”。纵观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这一定位是中肯而恰当的。

2.2完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对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载体,我们充分调研了各相同层次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模式、内容、教学效果等,对培养内容的模块进行了调整,实现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为基础,以《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制作》、《图像处理》等教师教育技术技能限选课为补充、以职业技能大赛和MOOC课程为延伸的一体化培养内容,使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通过培养得到真正意义的提升。

2.2.1重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模块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目前各地方师范院校实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我们综合了各院校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应主要体现在对地方师范职前教师教学媒体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与设计制作、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培养三方面。这三方面涵盖了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从“课里到课外”教育技术应用全程,以帮助职前教师养成“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思考习惯,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与加工、进行教学活动组织与管理。综合以上分析,笔者构建了地方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体系,本文以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与设计制作内容模块为例说明。

2.2.2改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

整合策略是几个著名的组织(如ISTE/NCATE,2003)强烈推荐的促进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策略,它的主要优势在于对有意义的真实问题的解决。职前教师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而不是学习计算机技术。虽然这种策略依赖于开设课程的教师对技术整合的理解与实践,对于所有开设课程的高校教师的技术整合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但却是所有策略中较为理想的选择。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在封闭环境中学习技术不利于职前教师在真实教学环境中迁移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针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我们的策略是从中小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现代教育技术能力需求的案例入手,每一个模块中都设计了实践环节和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应用案例,以培养学习者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思维。联合多个同类院校力量及借助社会化免费网络服务资源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让学习者在学习中使用技术,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笔者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内容中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制作与利用”部分课程为例,选择其中的“图片素材处理技术”模块,介绍整合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本模块主要介绍了图像的基本知识和图像处理编辑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学习者应当能够熟练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解决使用图像时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学中用的图片不光求美,更求简洁,要避免冗余信息的干扰,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动手练习。该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任课教师课前准备

教师在本节课程开始之前,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和制作本节课所需案例。首先制作了以图像的基本知识和图像处理编辑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为主要内容的微课,上传至学校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微信平台制作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及学习准备;教师还准备了和各个专业学科类别相关的原始图片素材,通过百度云盘分享给所有学生;待学生本节课学习结束后,向学生布置任务,通过学习论坛提交图片处理的实践作业。

(2)职前教师的课前准备

本节课开始之前,学生已经在前面的课程教学中登陆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已注册有任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使用的网络存储工具(百度云盘等),对教师使用的诸如由淮南师范学院孙方老师主持的“且行教育技术论坛”等知名论坛较为熟悉。

(3)教学流程

环节一:观看微课视频,进行模仿操作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及技能背景不同,利用微课完成本节课的技术要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视频课程可以反复播放的特点也可以满足该部分内容操作较为复杂的学习需要,该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完成本模块的技术要点学习,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技术要点,做到每个学生都基本掌握。环节2:任务驱动,完成实践任务向学生强调本模块的实践任务是每人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完成相关学科中小学某个教学内容的课件封面设计与制作。学生利用掌握的技术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学科内容,根据教师的选题及提供的素材完成图像处理操作任务。环节3:作品提交、互评鉴赏学生完成作品后,将作品上传至自己的百度云盘,论坛提交云盘分享链接提交作品,班级所有同学均可在论坛中看到同学的作品,由于相同专业学生的选题是基本固定的,学生完成作品的优劣对比较为明显,网络教学平台的平时学习记录功能又可以极其准确地记录学生的平时学习,有效促进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整合了网络教学平台、论坛、云盘等多种类型的技术工具,让职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多种教学技能的运用流程,在使用中逐步学会各种工具的使用等。地方师范院校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其网络教学资源有限,如笔者一般借助社会化网络工具及其他教师开发的开放网络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是一个理想的选择,这既有助于拓展有限的教学资源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向学生传达相关的应用思想。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师范生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在分析和模仿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有利于良好教育技术能力的形成。

2.3多门课程联动、动态培养职前教师教育的技术能力

国内诸多相关研究已经得出充分结论,目前广大师范院校广泛采用的《现代教育技术》虽然仍是提高师范生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但它绝不是唯一途径,独立课程更显示出它在知识迁移方面的局限性。目前,我们为了着力提升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在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教师教育类限选课程,学生必须在学习期间选修够一定的学分方可毕业,这类课程涵盖了技术类如《课件制作》、《图像处理》等及教育类技能课程。从学校层面对师范类学生的技能进行了规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2.4构建良好教师教育系统促进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

近年来,我校在提升教师教育系统优势方面做了诸多尝试,影响较大的有每年一度的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主要由两方面构成:其一是信息技术作品大赛,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之余参与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有效促进了相关课程的教学,近年来有不少学生参与并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其二是教师技能大赛,此赛项要求师范类学生全员参与,竞赛在当地中小学完成,选题、指导教师都由对方提供。此活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教师技能,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感受中小学教育的内涵。学生在参加比赛过程中需要对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整合,往往那些综合能力表现突出的学生方可获奖,甚至得到提前就业的机会。这些对于巩固学生学习技术、应用技术的决心也有极大作用。此外,为了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学校还引入了MOOC课程,在校学生、教师均参与到此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增加了技术应用的紧迫感。

3结语

我们充分调研了地方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模式、内容、教学效果等,“内外结合”构建了一体化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使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通过培养得到较大提升。在此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地方师范院校在实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感受到由于客观原因导致的诸如资源缺乏、技术能力有限等缺憾。多年的研究经历表明,单靠一个教师、一门课程的改革很难在教育改革中发挥作用,只有从学校层面推动相关改革,一个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都付出努力,才能有所收效。

作者:杨继琼 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孙方.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杨宁.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_目标层次_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智能教育一体化范文2

关键词: 技能训练 分层 分类 一体化 语文教育专业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合格的专业化小学语文教师。合格、专业化意味着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要达到这些要求,学生除了系统地学习语文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接受全面的职业技能训练。学生职业技能直接影响他们对未来教师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决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对学生的就业影响深远。

一、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

纵观师范教育近些年实施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学生掌握的技能包括教师基本技能、教学基本技能、教育管理基本技能。结合语文教师岗位特点,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的最主要技能包括语言表达、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三大块。语言表达实际上包含口语和书面语两方面。口语表达训练可细化为普通话听说训练、朗读吟诵训练、演讲交谈论辩训练、教学教育口语训练。书面表达训练包括写作训练、书写训练等内容。

教学设计作为教学工作蓝图,是顺利实施教学、确保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与教学设计密切相关的一项训练就是课件制作。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时下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多样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语文课堂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语文课堂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正因为课件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学生要掌握课件制作这项能力,就必须接受系统学习和训练。

教学实施能力是最后环节训练,实际上是语言表达、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能力的综合。这个环节的训练必须结合真实教学情境,亲身体验、反复模拟、深入反思、不断改进,这样才能练就过硬的本领,将来才能轻松上阵,适应教学岗位的要求。

二、教师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

高职高专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抓好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如何推动师范生职业技能发展呢?学校应依据学生的整体素质,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语文教育专业分层、分类、一体化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分类别指技能训练包括语言表达、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三大类。分层次指教学技能按学期分项进行。第一层次(第一、二学期)进行三字、一话、一读、一讲专项训练,“三字”即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一话”即普通话,“一读”即朗读,“一讲”即演讲;第二个层次(第三、四学期)进行一制作、一设计、一说、一实践专项训练,“一制作”即语文课件制作,“一设计”即语文教学设计,“一说”即说课活动,“一实践”即教学实践。一体化指三大类中每个层次专项训练都紧紧围绕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这个核心进行。

三、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施

构建训练体系,实施技能训练,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依托相关课程,实施训练。

各专项训练要落实到位,应以教学计划中开设的一门(或两门)相关课程为依托,进行课堂训练,再向课外延伸。第一学年专项训练中“三字”训练是依托“书法”基础课开展的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训练;“一话”是依托专业基础课“普通话语音”、“现代汉语”开展的普通话训练;“一读”是依托“古代文学”、“古代汉语”课程开展的古诗词、散文名篇诵读训练,既能掌握朗读技巧,又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一讲”是依托“教师口语”课开展的演讲训练,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第二学年专项训练:“一制作”指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展的语文课件制作训练,要求能熟练地使用常用的制作工具,依据小学课本内容选题并进行设计。“一设计”、“一说”、“一实践”三者都依托“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和“课堂模拟”课程开展,通过大量教学设计训练和说课活动,反复评议、修改再进行课堂模拟,实施教学训练。

2.开展第二课堂,巩固训练。

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还应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设置第二课堂,并以此为主载体,建立与专业技能实训项目相关的兴趣小组,举办拓展类知识讲座,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为补充,进一步巩固各层次训练内容。课内训练由各任课教师组织实施,课外训练由班主任和高年级相关课程教师督促检查。第二课堂围绕语文教师基本功开展演讲、朗读、三笔字等每日一练活动。包括钢笔、毛笔、粉笔字三字训练、普通话训练、演讲训练等模块。其中“三字”训练主要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汉字为基本内容。对师范生加强书写汉字技能训练,纠正已经形成的不良书写习惯,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书写行为,这是一个相当繁难的任务。普通话训练除了需要对《普通话实训教程》进行学习外,还要选择一些美文、诗歌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的部分篇章,在教师指导下,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结合技能考核,强化训练。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通过课堂和课外两条线进行,训练水平、效果如何需要对学生进行考核。系部应成立教师技能培训考核小组,负责培训,依据每学期训练内容,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学期考核。由于技能培训与考核覆盖面广,项目多,就会营造以考促学的良好氛围,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同时,通过考核,教学技能培养延伸、渗透到师范生大学三年的成长全过程,为提高教师职业技能素质和水平提供保证。第一学年以教师基本功“过关”训练为主,抓好普通话、书写、朗读、演讲的考核;第二学年以教学常规“入门”训练为主,掌握和熟悉教学各环节的常规,重点抓好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模拟上课的“达标”,第三学年进行顶岗实习,通过校内、校外老师的双重指导,接受最大强度训练,实现教师职业技能毕业的最终考核。

4.组织技能竞赛,拓展训练。

调动学生投入训练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技能,增强他们走向小学讲台的信心,除了依靠课内、课外训练、技能考核之外,还应该经常开展学生技能展示与竞赛活动,如粉笔字大赛、钢笔字大赛、板书设计大赛、演讲与朗诵大赛、辩论赛、教学设计比赛、课件制作比赛、说课大赛、模拟教学大赛等,以赛促学,助力、拓展技能训练。

总之,技能训练体系训练项目多,时间跨度大,且内容时有交叉,要使训练实现预期目标,必须周密计划,精心组织,整个训练循序渐进、科学有序,每个阶段的训练重点突出,收到实效。构建课内学与课外练、校内学与校外训,主体培养与个体发展、讲练考赛相结合的多元化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语教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计划、大纲和评价体系,推进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新民.构建语文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体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05.

智能教育一体化范文3

0 引 言

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成为推动教师专业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然而,与国家近年来在相关领域的巨大投入相比,中小学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并未显著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中至关重要”的效果并未显现。究其原因,中小学教师日常教学中使用技术的能力和意愿成为决定性关键因素之一,教育信息化改革10年来,广大在职教师在技术应用方面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福建师范大学杨宁博士的研究明确指出至少目前来看“在职教师的集体习惯甚至是排斥教育技术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其职前所受的能力培养与其职后的专业发展是正相关的。地方师范院校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更能有效促进欠发达地区缩小数字鸿沟,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度和广度。

1 地方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地方师范院校泛指省级教育厅管理的师范大学和师范院校,以云南省为例,目前共有玉溪师范学院、楚雄师范学院、曲靖师范学院、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几所地方师范院校,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相比,其办学条件较差,部分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偏低。其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限制。

以笔者所在的师范院校来看,地方师范院校的生源80%以上为农村生源,其中学阶段接触信息技术的经历较少,家庭中也鲜少有能力为其提供信息化学习的条件,进入院校学习后,其对技术的意识态度、已有的技能等储备都使得对其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面临更大挑战。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师范院校都参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来指导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课程设计,对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主要依赖 《现代教育技术》这一门课程。一直以来,对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存在两个很明显的误区,要么过分强调技术的广度,追求技术的新、奇,而忽视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要么将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等同于学科教学法,注重教学设计、教学技能训练,对技术的整合能力完全忽视。虽然众多师范院校都承认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职前教师能力培养的必备内容,但是研究表明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依然令人堪忧。

2 地方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应用研究

2.1 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

福建师范大学杨宁博士在其研究中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做了归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主要包含信息素养、技术融入学科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技术研究能力,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构成势必以这三个核心能力的框架为“母体”,其与在职教师的区别应该是发展的层次。杨博士指出: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应该定位为“开阔视野、提升意识、强化基本技能”。纵观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这一定位是中肯而恰当的。

2.2 完善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对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载体,我们充分调研了各相同层次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模式、内容、教学效果等,对培养内容的模块进行了调整,实现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为基础,以《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制作》、《图像处理》等教师教育技术技能限选课为补充、以职业技能大赛和MOOC课程为延伸的一体化培养内容,使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通过培养得到真正意义的提升。图1所示是地方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一体化培养模式。

图1 地方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一体化培养模式

2.2.1 重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模块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目前各地方师范院校实施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我们综合了各院校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应主要体现在对地方师范职前教师教学媒体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与设计制作、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培养三方面。这三方面涵盖了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从“课里到课外”教育技术应用全程,以帮助职前教师养成“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思考习惯,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与加工、进行教学活动组织与管理。综合以上分析,笔者构建了地方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体系,本文以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与设计制作内容模块为例说明,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示例

其中信息化教学资源又包括图3所示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

2.2.2 改进《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

整合策略是几个著名的组织(如ISTE/NCATE,2003)强烈推荐的促进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策略,它的主要优势在于对有意义的真实问题的解决。职前教师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而不是学习计算机技术。虽然这种策略依赖于开设课程的教师对技术整合的理解与实践,对于所有开设课程的高校教师的技术整合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但却是所有策略中较为理想的选择。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在封闭环境中学习技术不利于职前教师在真实教学环境中迁移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实施了如下策略:

图3 信息化教学资源类型的具体内容

针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我们的策略是从中小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现代教育技术能力需求的案例入手,每一个模块中都设计了实践环节和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应用案例,以培养学习者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思维。联合多个同类院校力量及借助社会化免费网络服务资源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让学习者在学习中使用技术,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

笔者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内容中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制作与利用”部分课程为例,选择其中的 “图片素材处理技术”模块,介绍整合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本模块主要介绍了图像的基本知识和图像处理编辑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学习者应当能够熟练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解决使用图像时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学中用的图片不光求美,更求简洁,要避免冗余信息的干扰,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动手练习。该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任课教师课前准备

教师在本节课程开始之前,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和制作本节课所需案例。首先制作了以图像的基本知识和图像处理编辑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为主要内容的微课,上传至学校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微信平台制作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及学习准备;教师还准备了和各个专业学科类别相关的原始图片素材,通过百度云盘分享给所有学生;待学生本节课学习结束后,向学生布置任务,通过学习论坛提交图片处理的实践作业。

(2)职前教师的课前准备

本节课开始之前,学生已经在前面的课程教学中登陆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已注册有任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使用的网络存储工具(百度云盘等),对教师使用的诸如由淮南师范学院孙方老师主持的“且行教育技术论坛”等知名论坛较为熟悉。

(3)教学流程

环节一:观看微课视频,进行模仿操作

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及技能背景不同,利用微课完成本节课的技术要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视频课程可以反复播放的特点也可以满足该部分内容操作较为复杂的学习需要,该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完成本模块的技术要点学习,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技术要点,做到每个学生都基本掌握。

环节2:任务驱动,完成实践任务

向学生强调本模块的实践任务是每人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完成相关学科中小学某个教学内容的课件封面设计与制作。学生利用掌握的技术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学科内容,根据教师的选题及提供的素材完成图像处理操作任务。

环节3:作品提交、互评鉴赏

学生完成作品后,将作品上传至自己的百度云盘,论坛提交云盘分享链接提交作品,班级所有同学均可在论坛中看到同学的作品,由于相同专业学生的选题是基本固定的,学生完成作品的优劣对比较为明显,网络教学平台的平时学习记录功能又可以极其准确地记录学生的平时学习,有效促进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整合了网络教学平台、论坛、云盘等多种类型的技术工具,让职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多种教学技能的运用流程,在使用中逐步学会各种工具的使用等。地方师范院校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其网络教学资源有限,如笔者一般借助社会化网络工具及其他教师开发的开放网络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是一个理想的选择,这既有助于拓展有限的教学资源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向学生传达相关的应用思想。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师范生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在分析和模仿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有利于良好教育技术能力的形成。

2.3 多门课程联动、动态培养职前教师教育的技术能力

国内诸多相关研究已经得出充分结论,目前广大师范院校广泛采用的《现代教育技术》虽然仍是提高师范生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但它绝不是唯一途径,独立课程更显示出它在知识迁移方面的局限性。目前,我们为了着力提升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在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教师教育类限选课程,学生必须在学习期间选修够一定的学分方可毕业,这类课程涵盖了技术类如《课件制作》、《图像处理》等及教育类技能课程。从学校层面对师范类学生的技能进行了规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2.4 构建良好教师教育系统促进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有效提升

近年来,我校在提升教师教育系统优势方面做了诸多尝试,影响较大的有每年一度的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主要由两方面构成:其一是信息技术作品大赛,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之余参与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有效促进了相关课程的教学,近年来有不少学生参与并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其二是教师技能大赛,此赛项要求师范类学生全员参与,竞赛在当地中小学完成,选题、指导教师都由对方提供。此活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教师技能,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感受中小学教育的内涵。学生在参加比赛过程中需要对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整合,往往那些综合能力表现突出的学生方可获奖,甚至得到提前就业的机会。这些对于巩固学生学习技术、应用技术的决心也有极大作用。

此外,为了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学校还引入了MOOC课程,在校学生、教师均参与到此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增加了技术应用的紧迫感。

智能教育一体化范文4

摘要: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要求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提高职业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笔者在遵循赵志群先生有效学习原则的基础上,将一体化课程中重要的几种教学方法运用到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在“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 :一体化 教学方法 综合职业能力 中职语文

一、有效职业学习及综合职业能力

在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中,有效的职业学习是指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综合职业能力指的是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门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本着对个人和社会负责的态度来行事的热情与能力。

二、有效职业学习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失去了学生,教师讲得再好也是无效的。要提高职业学习的有效性,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习,还课堂于学生。

学校在实施一体化课程改革以前,普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低。

自2009年起,学校开始推行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下称一体化课程)改革。2011年6月,学校获批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几年来,学校逐步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教师与学生对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解日益加深。在课堂上,学生基本上能够围绕已明确了的学习目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任务则转变为为学生独立学习起咨询和辅导作用,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较好发挥。

2.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

综合职业能力目标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单科知识和单项技能,而且更加注重解决综合问题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提倡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

行动导向中的“行动”指的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表现为学生可以从多种可能的行动方式中选择自己的方式,在行动前能对行动可能产生的结果做出预测,通过有计划的行动,有意识、有目标地去影响行动的结果。

过去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要求是掌握本堂课的知识要点、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单一的理论知识或单项技艺的传授,学生常常是学会而不是会学。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目标转变为对学生解决综合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同样是学习劳动版(第五版)语文下册第3单元第16课《计划》的写作,过去我们会先讲解知识要点,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写作。但若是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我们则对学习的方式进行如下调整。

(1)教师设计学习情境,下达学习任务书:班级要组织秋游活动,作为组长,你的首要任务是写一个活动方案。

(2)引导学生通过六步教学法完成学习任务。一是资讯。学生根据任务书要求,利用资料区的学材和网络工具,搜集写作秋游计划所需资料后,进行信息分享。二是计划。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讨论、制订写作计划:① 明确组内分工。② 列出完成任务所需资料。③ 制订计划。三是决策。通过小组展示、讨论做出决策:① 各小组展示秋游计划写作方案。② 共同讨论所制订的计划,优化计划,确定最佳方案。四是实施。进行秋游方案写作。五是检查及评估。① 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自评、互评。② 教师进行典型讲评。③ 选出最佳秋游计划,在教室后墙张榜公布。

(3)课后总结。一是知识探究。让学生亲自体验学习任务的情境后,自主探索,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引导同学们整理零散的学习内容,帮助同学们构架知识体系,把同一个知识体系的内容联系到一起。三是收齐学生的任务书,以便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四是学生填写《教学评价表》,评教师,评课堂,利于改进教学。

(4)布置课后作业。一是根据材料,写作工作情境下的计划。二是课程结束后,按“7S”要求打扫教学场地。

3.整体化的学习

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整体化的学习过程,包括专业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社会和交流式学习、情感和伦理的学习。

要实现整体化学习,首先必须确定多方面的学习目标,包括专业内容学习目标、解决方法能力的学习目标,社会与交流方面学习目标及认知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目标等;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不仅仅针对具体的岗位,还应着眼于人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最后,教学设计要遵循一体化课程的基本原则,即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及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整体化的学习是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对未来产生持续影响的个性化发展过程。中职语文教学应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来设置中职语文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职业能力、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的综合发展,为专业教学服务。

4.自我管理式的学习

在自我管理式学习中,教师设计和构建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情境和资源条件;学生以实现生活和工作情境为基础,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资源和方法,确定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从教师、同学甚至是竞争伙伴获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职责只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

自我管理式学习的优点是学生可从自己的兴趣和经验出发,目标明确,具有更广泛的自主决定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工具。中职语文应发挥教学优势,从多方面去促进学生养成自我管理式学习的习惯。我们可以在利用文字优美的文章带给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重塑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通过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自我管理式学习的意识。

完全自我管理式学习是比较理想化的,这样的学习习惯不易养成,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适应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养成不断主动寻求学习机会的习惯,爱上学习。

三、使用一体化教学方法,在“有效”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1.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它是由美国创造学家亚历克斯﹒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它是一种通过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让所有参加者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并以此激发与会者创意及灵感,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

在一体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以期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获得较多不同的观点。

如在学习《项链》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引发学生进行讨论:玛蒂尔德是个什么样的人?小说的结尾似乎不够完整,请大家各抒己见补充小说的结尾。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创造新思想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即兴表达各自的想法和建议,学生不需要解释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也没有必要立刻对某个观点进行评价。在总结评价阶段,由师生共同总结。分析实施或采纳每一条意见的可能性,并对其进行总结和归纳。

头脑风暴法能促使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发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思,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生产以及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包括服务)为目的的工作任务。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借鉴这个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如在教授《调查报告》这一课时,我们就尝试采用了项目教学法,下面是实例展示。

课题:语文实践活动

项目任务:在校内进行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

实验班级:电子商务13C1班、动画13C1班。

使用课时:6课时(不包括课外调查)。

教学目标:通过项目学习,学生应当能够:一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调查项目。二是能正确选择可行的调查方法。三是具备良好的与人沟通、团队协作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四是按照要求完成一份较完整的调查报告。五是对其他同学的调查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价。

3.制订调查计划

一是确定调查项目(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如调查本校学生食堂的经营状况、校园环境卫生状况、学生课余活动状况、学生抽烟状况……

二是制订调查方案。如调查校园环境卫生状况需确定:调查地点(学生宿舍、食堂、教师办公室等);调查对象(学生、教师、后勤人员、行政人员、拜访校园的其他人);何时进行(午餐时间、周末大扫除时间等);使用什么调查方法(实地观察、访问、统计、座谈、发放调查问卷以及查阅相关资料等)。

三是实施调查方案。

四是完成调查报告:(1)小组分析调查得来的材料,从中发现并提出需解决的问题。(2)就该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自拟题目写成文章。(3)每组派一名同学向全班介绍本组的调查方案,实施情况,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4)张贴各组调查方案、问卷、调查报告等。

五是检查与评估:计划的可行性以及方案的合理性;实施过程;调查报告的完成情况;对调查报告的展示。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任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学生则要学会独立进行计划工作,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还需学会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学会运用已有知识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学习过程。

项目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其他关键能力,有时,参加教学项目学习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工作,可训练学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与不同部门同事合作的能力。

4.角色扮演法

在角色扮演教学中,学生作为参与者(演员)或观察者,一起投身到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行动学习和体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及其造成的不同后果。角色扮演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帮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感悟职业角色内涵、体验职业岗位的情感,从而建立一定的职业认同感。

比如在讲授《求职信》时,我们对该课的学习任务进行了延伸。组织学习小组模拟现场招聘,由学生轮流扮演求职者、招聘专员及观察员,对求职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模拟,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

四、积极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半年的教学实践探索,笔者所授课的班级电子商务13C1班、动画13C1班120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所提高。由此可见,在遵循有效职业学习原则的基础上,借鉴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法,能够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对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促进作用。下表为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试验前后数据对比。

当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以上教学手段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在实施头脑风暴法时,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但在对各种意见的评价和整理则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教师应注意把握好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学会掌握遇到学生抵触情绪或沉默的解决办法。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在现代职业教育中,中职语文教学应遵循有效职业学习的基本原则,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检验教学方法及策略选择的依据,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钟启泉.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与展望[N].中国教育报,2007-6-16.

[4]娄延果,郑长龙.对课堂教学“有效教学行为”的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9(10).

智能教育一体化范文5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一体化教学;电子信息技术专业

1.引言

一体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消化吸收,目前在职业教育中广泛采用。一体化教学可以达到: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双师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智力包括语言、音乐、数学逻辑、空间、身体运动、人际关系、自我认识、自然观察等八种智能。智力并非像传统智力定义所说的那样是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的,而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为核心的。加德纳承认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不同的八种多元智力,这八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展出来。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

2.高职学生需要基于多元智能的一体化教学方法

高职学生在智能结构与智能类型上与普通高校本科生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年,而以形象思维为主者可以培养成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他们与普通高校本科生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没有智力高低之分,只有智能结构类型的不同,这样,我们不能用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来培养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于是职业院校在各方面都要区别于普通高校本科的教学。

我们通过开展基于多元智能的一体化教学后,对200名学生的受访调查表明,对该课程有兴趣的学生占72%,较有兴趣的占20%,没有兴趣的占8%。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参与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协会学生人数和通过省级技能抽查的合格率明显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理论水平也有大幅度的提高。通过基于多元智能的一体化教学尝试,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理性与感性的同步认识。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学到实在的本领,自信心增强。由于激活了兴趣和积极性,学生的隐性知识或能力显性化明显在加快。

3.多元智能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中的课程策略

(1)树立多元智能的课程目标观

人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与弱项,只要有适应的课程和学习环境,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反映并满足学生智能的多样性,开发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并促进其发展是课程应追求的目标。因此,教师在确定课程的目标时要找到发挥每个学生智能优势的“切入点”,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展示才华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收获,要把“学以致用并真正理解”作为教学的一个直接目的。

(2)树立多元智能的课程内容观

为开发学生多元智能,达到“学以致用并真正理解”的目的,在课程内容上,要强调综合化、过程化,在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中,要重视专题作业与核心知识主题,要让实践与学习围绕某一主题、某一任务或核心知识,运用多种手段,把相关知识、技能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之形成体系,贯通起来进行实践与研究学习,从而达到开发多元智能与对主题深刻理解的目的。

(3)树立多元智能的课程资源观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开发课程资源,倡导“教育要生态化”,主张让学生到“广阔天地”中去学习,实施“情景教育、体验教育”,使课程实施在真实、具体、丰富的情景中进行,以达到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目的。“教育要生态化”,就是指教育应该是“活”的,与实际工作情况尽量吻合。因此,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应尽可能开发课程资源,开发企业资源,开发校本资源,使学习环境尽可能接近工作实际,加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

(4)树立多元智能的课程评价观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评价应在课程实施的具体情景中进行。课程内容既是学生学习的媒介,又是教师和学生评估的工具,例如对学习所得“产品”进行过程化的评价和结果评价。这种淡化了课程和评价之间界限的评价,便于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动态的具体情景中“多元化”地评价自己和对方,也便于学生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将自己的智能强项与弱项加以比较,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自觉地改进智能弱项,发展智能强项。

4.多元智能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1)注重言语训练发展语言智力

在多元智能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回答问题,问题并不一定都是专业知识方面,可以从生活入手,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增加课堂气氛,从而有目的、有意识地去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常和他们讲一些毕业后找工作去面试的情景,告诉他们语言表达能力是很重要的,有意识地去强化他们的语言智能,给每一个人施以展示自己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平时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学生,更要重点关注,通过挖掘语言智能让他们从中找到自信,体会到快乐。例如在做《照明电路的安装和检修》中,以合作小组的形式来开展活动,两人一组,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同学负责操作,而语言智能强的同学则负责记录出现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措施等,再请他对本小组和相邻小组其他同学的操作状况进行评价,这样对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有着很大的提高。

(2)利用学生音乐智能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中很多的定义、原理较为抽象,仅凭一段文字是很难使学生对其有一个形象的了解的。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音乐——节奏智能,则可使枯燥乏味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能使学生产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越,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灵活多样恰到好处地运用音乐——节奏智能,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逻辑训练增强数理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主要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个体的人对事物因果关系的敏感,擅长推理,具备这种智力对于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推理、归纳总结,让学生在感悟中增强逻辑运算能力。

(4)利用视觉发展空间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能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可以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索,从而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公式、电路图、原理变得富有吸引力。

例如在讲解单片机的计数器内容时,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只能从定义上了解,如何完成计数的及如何运用便不是很清楚,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计数器的计数过程,这样就可以将课本中不动的图形变为移动的动画,遵循了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循序渐进的思维过程,使其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

(5)充分调动学生身体运动智能

由于学生参差不齐,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自身知识水平的差异和实践能力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形式的适应性是不同的,智能的表现与发展也有所不同,有的学生面对复杂的理论知识很茫然,但另一方面他的动手操作能力却可以非常的强,我们应该用他动手操作能力强的智能优势来带动他学习理论知识弱的不足。

在平时的电子电工实验、实训中让动手能力较低的学生熟练掌握电路的连接和元器件的识别;动手能力适中的学生则要求学会排查电路的故障,同时能够熟练使用仪器仪表;让能力较高的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板,开展发明创造。对每次实验、实训操作标准规范、用时较少的学生,大力加以表扬,从而起到激励竞争的作用。

(6)加强交往发展交流智力

有些学生不喜欢学习,或者在学习上有很大的困难或障碍,但他们人际交往能力却非常的强。教师要多与其沟通,充分发挥调皮孩子的优势智能,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心,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将会让我们收获到很多的惊喜。

(7)带动学生充分认识自我

自我认识智力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首先开展自评活动,自评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成果、探究能力、合作情况、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参与的行为表现等等,进行主动、客观地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体验,这种评价方式能可以看出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发展个人内省的智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在自评中可以充分放飞学生的思维。之后进行组内互评,互评是学生之间站在同一个高度的相互评价,能起到共同提高的作用,促进对自身学习成果的反思,在互评中可较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8)挖掘学生自然观察能力

一个人自然观察智能可以分成三个层面:观察能力、辨别能力和分类能力。在电子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总结,然后根据各种方式进行分类,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9)综合智能的应用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一体化教学,并不是每节课都必须同时进行8种智能的训练,而是要求教师树立起学生智能是有差异的观念,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内容与学生智能的发展实际,有选择地进行某几方面的智能训练,改变过去那种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去对待不同智能类型学生的做法,进而引导学生利用智能强项进行学习,并发展智能强项,达到弥补智能弱项的目的,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

5.多元智能在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中取得的成效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课领域进行分层分组教学,为不同智能水平的学生搭了成材的平台,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个性潜能,使他们的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获得了一技之长,为今后走上社会挣到了立足之本,从而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实现了“人人都有才”的教育理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也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丽霞.多元智能理论对差异教学的指导[J].科学教育,2009(02).

[2]罗静.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学生学习评价初探[J].南方医学教育,2006(03).

[3]尹秋云.积极心理治疗理论及其对高职心理咨询的启示[J].职业时空,2010(04).

[4]原海霞.多元智能理论对心理学课堂教学的启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6).

[5]沈芳珠,王蔚.多元智能游戏化测试系统[J].中小学电教,2010(Z1).

[6]张其志.一元智力测验及多元智力评价管窥[J].韶关学院学报,2009(07).

[7]王玉.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与反思[J].贵州教育,2009 (Z1).

[8]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09(09).

[9]刘清.多元智能理论与新型学生评价体系的建立[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04).

[10]郑利霞.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国学生评价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7(21).

[11]张银河.浅论多元智能理论观下的学生评价[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

智能教育一体化范文6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评价

一、对多元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解

1.多元智能理论

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定义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他认为,智力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

2.多元化教学

多元化教学包括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教育手段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多元化的教学对象来确定。如探究法是一种非常好、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探究法,甚至在一节课中也不能只是探究。探究只是教学方法的一种,传统的讲授法、启发法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3.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人才,重点是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合理精简、整合、序化教学内容,集知识、技能和态度于一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其内涵就是“教、学、做一体化”。

4.多元一体化教学模式

多元一体化教学模式旨在改变传统的学科体系和课堂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通过多元一体化教学,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任务的实施融为一体。教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任务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在实例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理解或寻找更多的理论知识作为任务实施的支撑,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做到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再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二、多元化的理论教学

1.集中讲授,实物演示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采用集中讲授法教学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宗旨,重视课前导入教学设计,尽量使用产品或实物教学,再结合仿真软件的演示,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如在讲授模拟电子技术的直流稳压电源时,可以引入蓄电池充电器的制作或手机充电器的故障维修进行引入。

对于需要计算或图解分析的内容,可以采用仿真软件进行演示。现在较流行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简称EDA)软件有:Multisim、EWB(Electronics Workbench)、Proteus、Protel DXP等。下面以Multisim仿真软件为例,在学习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时,可通过下图所示实验电路来分析。调节电位器RP可改变基极电流IB,用电流表可测得相应的IC和IE的数值并作记录,通过数据分析即可得出IE=IC+IB的结论,同时还可以验证共射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和共射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如果再配合实际电路的演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将更加透彻,学习目标将更加明确。

图 三极管电流放大演示电路

2.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教师通过创设现实、有趣、学生可能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带着期待了解、期待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通过学生查阅资料、仿真、实验、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自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学习直流稳压电源时,可准备几个充电器,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直流稳压电源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并在仿真软件上设计出一个直流稳压电路。

3.总结应用,多元评价

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在相应的理论课时内,教师必须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多举实例,让学生明确所学理论是为哪些工作任务准备的,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多元评价,评价的内容、过程、方式、方法、手段等要多样化。

三、多元一体化的技能训练

1.生产性实训,与企业零距离接轨

在校内成立电子产品研发中心,老师带领部分优秀学生进行小型电子产品设计,从PCB板(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设计到产品仿真,再到实际电路板制作,最终开发出真实产品。

在学生实训室中要引入真实电子产品生产线,根据企业岗位技能的要求,设置电子焊接、电子产品检验、电子产品维修等岗位。实训产品可以自主研发或与从企业接单,整个实训过程实行企业工艺管理和质量管理。这样学生不出校园就能感受到企业氛围,为后续的企业实践打下基础。

2.仿真设计,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使用直观、经济、灵活的仿真软件进行教学,如直流稳压电源的学习,可让学生把在仿真软件上设计好的电路制作成实际的直流稳压电源。可通过仿真软件进行调试,采用软件中的示波器监视电路的运行情况,对比各测试点的波形和电压,加深对电路工作原理的理解,为实际电路的检测、故障检修和示波器的使用打下基础。

3.加入电子社团,实践开阔视野

与电子相关的社团是学生提高技能的大舞台,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电子制作、维修、设计等,指导老师定期开展各类技能培训讲座,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科技创新的乐趣。通过校园和社区义务维修,学以致用,积累实践经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提升综合技能。

四、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目前,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注重的是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形成性评价,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和反馈,不能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达到程度的检验和判断多数中职学校都采用期末考试的形式,对学生平时表现、课堂讨论、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情况等没有及时记录,很难与总评成绩挂钩。

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应制定相应的教学制度、加强监控、完善考试方法及评价模式等,形成评价方式多元、评价过程多元、考试内容多元、成绩构成多元、考试管理监控多元等全方位完整性的评价体系。

多元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灵活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