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的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时代的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时代的教育

智能时代的教育范文1

针对第一种模式而言,因为免费作为一种属于互联网行业特色的服务模式,生产成本的降低有助于智能硬件在互联网行业的快速递延;而且随着智能硬件生产和销售方面的渠道逐渐理顺、畅通,当产品后正式销售之时,生产材料的采购成本大大降低,智能硬件通过大量出货,利润即可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智能硬件的产品价格一般不高,尤其是对于小型化的智能产品而言,价格更是比较低,甚至可以直接将智能产品送给消费者。例如有研究统计,拥有亚马逊KINDLE的读者一般都要比没有此设备的人在亚马逊上上面多消费四百多美元,所以有论者讨论,这样的情况下,KINDLE是否可以免费送给客户。低成本化驱动的商业模式迎合了互联网时代的营销特点,进一步推动了生产者在衍生服务方面寻求利润,而并非依靠硬件赚钱。

对于第二种模式,该商业模式是指与智能硬件创业公司合作并从产业链入手定制产品和海外产品,并依托智能硬件产品,为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孵化、加速以及智能互联的解决方案。该模式以京东推出的“JD+”为代表。京东目前主要的智能设备集中在智能手环、健康检测、智能手表、其它智能硬件几类,每一类产品涵盖了一系列的智能服务。可以说以京东为代表的智能硬件产业链环节产品联动发展的模式,代表了今后该产业的发展方向。当前以单品形式发展的智能硬件发展模式,并没有形成智能硬件产业的生态化,即产业链的构造还没有成型,碎片化的发展方式成为主流。

第三种模式为智能硬件单品发展向平台化过度的商业模式。单品发展的商业模式是当前智能硬件的主要商业模式,领域集中在运动穿戴、健康监测、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几大热门领域,例如百度的如MUMU血压计、特特心电仪等健康领域的智能设备;硬蛋的家庭智能设备,如家庭安防、萤石摄像头等面向智能家居的智能硬件产品;海尔的海尔智能空气监测器、墨迹空气果等产品也属于该领域的产品。但是每个领域的产品都没有形成一套可衔接的智能系列,基本上呈现出独立发展的态势,难以规模化。

依靠单品发展撑起整个平台战略,并逐渐切入多样化的服务,这也是当前各大巨头在智能硬件方面发展的趋势。当下智能硬件市场,基本上呈现的就是单品发展的主流态势。

但要以严格的意义定义“单品”,其实并非指的是某种智能硬件产品独立发展,这样定义显然不够严谨。当前很多智能硬件单品契入了很多衍生的深度服务在里面,而不仅仅是在单纯的感官体验方面下功夫。例如国内的一款智能硬件产品咚咚音响。除了具有HIFI体验、语音操控等基本功能外,主要还是体现在链接方面,比如链接了很多LIVE现场、情景感应等资源,这就不单单是单纯的体验了,而是具有了平台型所具有的链接的功能属性了。例如,该款音响设置了场景对话功能,可查天气、百科问答、查时间等;该产品还链接了海量的音乐库,一站式的听音体验(包括远程互动)使得该产品的平台属性得到凸显。这种链接一系列的场景功能使得该产品呈现出了单品化向平台化过度的趋势。

因为当前的智能硬件市场单品化的发展趋势势头正盛,而平台化、产业链联动的模式还处于一个探索期,所以单品化的发展肯定也会触及了这方面的实践,例如对咚咚音响上述链接功能的描述。在平台化、产业链联动的智能硬件发展还处于一个探索期这样的情况下,单品化的发展就不可避免的在单纯的体验方面下足功夫。例如,还是以咚咚音响为例,极富张力的天际弧线、考究的设计、震撼的音质、大师级调音等,都是这种单纯体验极致化的最好说明。

实际试用方面,操作简单,没有过多的按钮,不会让人升腾出诸如电视遥控器那样因众多按键产生的抓狂感。该款音箱需要搭配搭配咚咚智能音响的咚咚APP,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款APP是一个综合性的文艺曲库,广播和曲艺的载入让这款音响的连接范围扩展了,不像传统音箱那样,只将音乐作为主题。这或许也是智能音响之所以成为智能的因素之一吧。该款音响本身支持的DLNA、Airplay等协议,也让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网易云音乐等现有的音乐软件进行播放。

当然还有一些其它的功能,总体而言,这款产品主打感应设计、并利用一些语音识别技术,将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尽量智能化,而不是为了智能强加上一些智能的应用,这或许是该产品的出彩之处。

智能音响大战从2012年开始,到现在为止已经将近4年了。这期间,智能音响的从外观、功能、技术等层面进行了投入,市场竞争逐渐白热化,并且也催生了国内第一家自主多媒体上市公司——漫步者。

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功放的主要功能是增强家庭的环绕立体声效果,但是随着智能硬件市场对于家居行业的进入,智能家居的概念甚嚣尘上,所以智能音响作为家庭主要的情感载体,便自然的接近人性化。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元素就开始被运用到这种设备中,包括市场上的无线技术、软件支撑、电声,还有精密制造。传统的音响逐渐进入到传感、智能提醒、净听、蓝牙连接等领域,市面上的多种设备可连接到音响中,内容范围延伸较广。例如,有的音响已经延伸到了汽车市场、个人电脑市场、便携式移动设备市场,市场的横跨范围也比较广。

智能时代的教育范文2

一、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内涵

教育职能是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之一。日本图书情报学教授竹内哲曾指出“图书馆的使命不在于如何育人,而在于如何让读者分享它所配备的知识和信息资源”。帮助引导读者掌握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图书馆,面对的主要是在校大学生,承载着更多的教育使命。信息时代的高校图书馆教育不同于课堂教育,是学生通过管理人员的积极帮助,充分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来实现的,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图书馆藏书、读者、图书工作人员是图书馆教育职能所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其教育职能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决定:

1 环境的教育性。高校图书馆窗明几净,学习氛围浓厚。学生置身其中。会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修养、文明、道德的作用和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

2 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教育性。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工具。它们能够跨越时空界限传递信息,与读者在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方面达成共识,产生共鸣和认同。信息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教育功能。

3 图书馆员良好形象的教育性。图书馆员架起文献信息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是图书馆教育职能实施的中心环节。图书馆员行为规范,服务热情,专业素养高,在信息的传递过程里,无形中会对读者起到直接的教育作用。

4 先进服务技术的教育性。近年来,各高校图书馆在丰富馆藏文献资源的同时,还配备了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设施,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室等。这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高质量服务,同时还提高了其获得、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

二、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重要性

1 高校图书馆教育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具有潜在和隐性的教育作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浓郁的文化氛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思想文化修养。

2 深化学生专业基础,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大学生深厚的专业功底,单从课堂上通过教师获取继传性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把课堂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和拓宽,从而积淀深厚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成长为专家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和需要,广泛涉猎各学科知识,使其知识结构、能力培养趋向多能型,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保障。

3 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科研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创新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高校图书馆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先进的设备是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学生充分利用资源,及时了解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吸收最全面和最有价值的信息知识,通过分析总结。摒弃发扬,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4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提高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质。提高其信息能力,无疑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图书馆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学生通过学习实践,不断获取信息知识,积累信息资源,强化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图书馆因此成为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的重要基地。

三、强化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措施

1 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力度。高校领导已经认识到图书馆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授知识信息、提高获取信息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针对信息时代图书馆高智能化和电子网络化的发展特点,已经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优化人员配备,强化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2 丰富文献信息,保证藏书质量。文献信息是发挥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图书馆要依照学校办学需要和师生读者要求,形成自己的文献资源结构和特色。

3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在图书馆的人、财、物、信息诸要素中,人的作用始终是居首要地位的。是人在管理和使用图书馆的资源,图书馆的每一项业务活动均是由人而生,产生的效果亦因人而异。图书馆教育职能要通过管理人员提供良好服务来实现。

4 改善阅读环境,优化服务手段。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服务环境是高校图书馆的物质基础。改善图书馆的内部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吸引学生充分利用图书信息资源,使学生在这里不仅获得信息知识,还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智能时代的教育范文3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教育职能 实现途径

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任务,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一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现代科学知识,而且要具备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成熟的心理品质及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到教育学生、培养“四有”新人的重任中来。

一、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的操作方式有别于课堂、实验室或其他部门,它独具的优势是丰富的藏书和电子读物作了强大后盾,为全面突出素质教育提供了无尽的资源和文明的氛围。一般它具有四方面的教育职能。

1.思想教育职能

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都把图书馆作为宣传阶级思想意识的有力武器,而现阶段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不同于一般的政治课,也不同于传统的对话方式的思想政治工作。

首先,人们一跨入图书馆,即会感到置身于一个宁静、庄严、肃穆、和谐的气氛中,似乎已进入一座知识的圣殿,一种神圣的道德观念会在无意识中悄然升起,就像从风雪中进入温室,从烈日下转入绿荫,将会逐步多一份沉静,多一份沉思,多一份集体主义的真情。

图书文献作为一种智慧的结晶和科学的资料,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蕴藏着人类巨大的精神财富。高校图书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文献收藏就如同精神文化的源泉,吸引众多的青年学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对每一位学生产生影响,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着他们,给他们以进取的激励、知识的召唤,指导并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吸收营养,陶冶情操,激发神圣的使命感。

2.专业教育职能

高校图书馆专业教育职能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既为教师学生的课堂教学准备参考书,又为学生的作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和参加各种专业竞赛提供参考和资料,它可作深层次的积累工作,即针对每种参考书的特点,教师要求学生对参考的内容作出评价,逐渐积累形成各专业的完整参考书目,成为学生的有用工具。

3.综合教育职能

为使学生专博兼备,文理兼容,全面发展,图书馆以它丰富的有益的文献资料,通过多渠道、多方位、生动活泼的形式,如宣传、阅读辅导、推荐好的书刊、组织各种报告会、书评介绍会等,让学生自由选择,开阔眼界,以提高高等文化教育的基本素质。

4.文献检索知识教育职能

这是它承担的重要授课任务。文献课应是大学生必上的一门课,使学生具有鲜明的社会信息意识,学会检索,充分利用文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信息时代,只有掌握这一获取知识的技能才能适应社会需要。

二、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实现途径

高校图书馆既然根植于教育这块土壤,就不可避免地担负着学生成长的职责。图书馆应该开阔思路,在教育方式上推陈出新,以各种形式开展服务,从不同侧面给学生有益的启示,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质。

1.倡导良好阅读志向

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思考能力,但是因为缺乏经验,思想单纯,鉴别能力低,容易盲目追随。对此,图书馆工作者应该注意从阅读倾向上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加强引导,以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以通过书刊评论、影视评议、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接受积极向上的社会思想文化价值观。同时,图书馆应配合有关部门通过广播、校报、宣传栏等,创造阅读氛围,有目的地编制导读书目,开拓新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多读马列书籍和中外名著,使他们树立起良好的阅读志向。

2.介绍科学读书方法

高校图书馆面对的虽然是知识层次较高的读者群,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情报职能教育,相当一部分学生面对图书馆浩如烟海的书籍,仍然不知从何下手,阅读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因此,图书馆一方面组织读者座谈会,交流经验和体会,选派有经验的馆员开展参考咨询工作,就学生的阅读选题解难释疑,指导他们进行系统阅读。另一方面,通过开设文献检索课,加强情报信息教育,把开启文献资料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提高他们利用文献的能力和技巧。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读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应该成为图书馆工作内容之一。可以通过剪报、图片宣传中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宣讲党的基本路线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以组织专题声像放映,介绍读书育人、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感染学生,设置图书陈列专柜,扩大优秀书刊在学生中的影响,从而使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阅读中不断得到完善。

4.优化读书育人环境

图书馆应该将职工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只有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具备高度的文明意识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才能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另外,还应强化文献资料管理工作,合理配置书刊,保证藏书质量,满足读者需要,并给学生提供整洁、高雅的读书环境。

总之,高校图书馆充分认识自身的职责,以更多的切实有效的服务形式来充实其教育职能的内涵,并强化其实施效果,才能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无尽的资源。

参考文献:

智能时代的教育范文4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教师;职业能力

前言

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相对应的企业转型导致人才需求也有了极大的不同,各类劳动力供不应求,尤其是各级工程师、技师、技能人员等有一定学历、级别和工作经验的人员更是出现了严重的用工缺口。对此,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注重高职教育的发展,不仅高职院校招生人数连年增长,而且毕业生的质量和适应性也不断提高。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就是高职教育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应运而生的,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高效运作的基础保证,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也对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现代学徒制的概况

在国际上,二战后,工业革命引发产业大发展,在原联邦德国的职业培训中最先出现现代学徒制的育人模式。现代学徒制由于较为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纷纷效仿,现代学徒制,学校承担学历提高和理论学习的任务,企业承担技术学习和经验传授的任务,学校和企业实际上是双主体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学校的班级授课与企业的个别教学互补互益,对于教学内容有较强的适应性,较为科学。从学生来说,在学校可以称其为学生,除知识学习外,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是其培养目标之一,在企业学生则可称为学徒,以技术学习为主。因此,可以说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

2.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定位

高职教师的职业就是帮助学生获得技能,提高社会就业率和就业效率的特殊职业。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指的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和教学手段与方法完成知识、技术等的传授活动的能力,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达成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所必备的一切职业能力。因此,高职教师能如何帮助学生获得技能,他们的职业能力如何,将直接决定学生的终身发展。

社会发展决定了高职教育对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要不断地提高、完善,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高职教师的能力中,最重要的是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经验,以及与此相关的职业和技术发展相关的知识;高职教师还要具备在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与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的能力;高职教师的能力还体现在善于将职业专业知识从教育学角度融入自己的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展现自己的教学魅力。

3.现代学徒制对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高的贡献

3.1高效联系教育与产业

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一直以来是高职教育的弊病之一,尽管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全然提倡二者在人力资源上的互补,但仍然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现代学徒制将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教学内容、培训标准、教学方式和师资力量都与企业的需求高度挂钩,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高职院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市场发生变化,需要的劳动力有所变化,高职院校可以灵敏地把握其方向,并及时调整,适应其变化趋势。同时,市场既是检验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最好试验田,又是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应用的最好基地,其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很快便能通过经验举行修整和改进。

3.2缩短高职学生就业适应期

现代学徒制实际上为市场搭建了学校和企业联合的育人平台,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就在学校的实训基地学习和工作,或者在企业中见习、实习、工作,“校中厂”和“厂中校”的模式让现代学徒制得以实现,学生就业初期的效率更高。毕业生通过这种校企联合的模式迅速将教室学习和理论研究与模拟实训和简单操作相融合,在参加工作后便能迅速D入工作的正常状态,大大缩短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期。

3.3节约人才培养的成本

现代学徒制尽管增加了参观、实习、实训、人员交流、教材开发等费用,但在高职毕业生就业后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使毕业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融入工作环境,适应工作岗位,将技能学习和基础学习一并在现代学徒的学校和企业中顺利完成,从整体上来说,教育和企业这种整体的人才培养成本得到了缩减,而人才培养的效率却得到提升。

4.结论与建议

现代学徒制是现代企业与教育联合出现的新的育人模式,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是现代学徒制得以高效实施的基础保证,反过来,现代学徒制对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同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互补,强化共赢。

【参考文献】

[1]李玉珠.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现代学徒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4.16

[2]王杨,顾准.高职项目化教学与教师职业能力要求[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

智能时代的教育范文5

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使用这一基本价值观念一致的基础上,校企间部分价值观念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企业对人才的价值诉求侧重于“现在”与“适应性”,学校则侧重于“未来”与“可塑性”;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是生产率提高与利润增加,是“利”;学校追求的则是学生就业率提升与就业质量提高,是“人”,这使得校企合作体从建立之初便价值冲突不断。现在的问题是,为了追求校企合作的实绩,部分学校往往饥不择食,只要企业愿意合作的就来者不拒,甚至明知自己的学生和企业的需求不适合,也要追求校企合作的成果。这样的“降格以求”,虽然回避了冲突,在短时间内可以维持校企的形式合作,但由于合作丝毫无益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生的技能培养,事实上校企的实质合作关系已告终结。

在价值观念冲突客观存在的情况下,如果学校能够通过适时的冲突与敌意的表达,迫使那些过度追求利润与不适合学生成长的企业或退出校企合作体、或改进校企合作方式,并积极引入那些具有社会责任与重视长期发展的企业,校企的实质合作才能有效开展,校企合作体才能最终得到保护。

(三)冲突对校企合作体升级的功能

没有冲突不能作为合作体关系稳定和牢固的标志,稳定的关系可能以冲突行为为特征。事实上,如果参与者感到他们的关系是脆弱的,他们就会避免冲突,害怕它会危及合作关系的持续;而如果参与者意识到关系是牢固的,这种关系内产生的敌对情绪就可能表达出来,如果他们有把握的话,他们就会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种冲突反而表明了合作体生活中实际存在着成员中的比较高程度的调适,在不断的冲突调适中,合作体得到了升级。

利益冲突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最常见的冲突类型,不同情境下校企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如企业在生产旺季长时间、高强度地大量使用职业院校学生,导致学校的教学计划受到严重的冲击;企业未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必要培训便将学生推上生产第一线,导致学生身心受损和学校社会声誉受损;学校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而忽视企业的参与与需求,导致企业的育人成本难以得到补偿等。

一般来说,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校企利益冲突的数量与强度也随之增加;而校企利益冲突如若调适得当,又反过来深化了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正是在冲突的不断爆发与调适中得以发展与升级。如当校企尚处于浅层次合作阶段①,合作主要采取院校专业设置按企业所需确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等形式时,由于校企合作体尚处构建当中,那种校企自由表达对利益诉求的阶段尚未到来,校企间的利益冲突尚未完全显现,这一阶段的利益冲突相对较少。而当校企共同体构建成熟,校企间合作开始由浅层向纵深发展,校企开始纷纷表达对利益的需求时,校企固有的组织使命与目标期盼矛盾便显现出来,这种矛盾通常是以利益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冲突为校企合作由浅层向高层过渡提供了一个突破口,因为冲突必定会改变原来参与者的关系项,加快校企合作体内部的整合与重组。然而,能否尽快调适这种冲突,并将冲突的负面结果降到最低,才是冲突升华校企合作体的关键,而这需校企间必要的妥协与协商。由于有前一阶段浅层合作的基础,校企间的根本利益已逐渐捆绑在了一起,因而冲突的爆发并不会危及双方的合作关系。

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体冲突功能的实现方式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体冲突具有聚合、保护以及升级校企合作体的功能,但冲突的上述功能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它需要通过冲突引导与调适来实现。

(一)和而不同——对校企文化冲突的引导

《论语·子路》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追求的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而非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可以说,“和而不同”是处理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文化冲突的指导思想,也是文化冲突功能得以实现的基本方式。在“和而不同”中,“不同”是要我们正视而又不试图消除校企间的文化差异与冲突,“和”则是要我们通过文化互补与融合,将校企文化冲突引向校企合作体文化的构建上。

关于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的组织定位,有学者认为应该“是大学又象企业”。这里的“是大学”,便是指职业院校要保持其“教书育人”的组织性质与文化特色,而不仅仅是一味满足企业的需求,更不是将自己企业化。同样,笔者也认为企业应该“是企业又象大学”,企业不可能也不应该为了育人而放弃生产的组织使命。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在校企合作体构建的进程中又要有某些相象并实现融合,“把企业的敬业精神、创业思想、服务意识引入职业院校,融合生产文化和学术文化、效益文化和学习文化,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调适职工的岗位压力和职业倦怠,大大提高员工的目标认同、价值统一和组织信赖”[9],最终共同构建和谐统一的校企合作体文化。如“安徽化工学校选择60家企业制作60块展板展示企业基本情况和企业文化,并请集团派人入校参与学生管理,结果才有了‘校服换成工作服、不得迟到早退、车间内必须按规定路线走的准员工管理’”[10]。

(二)价值共享——对校企价值冲突的整合

育人与逐利,这分别是校企参与“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源动力,就是这种动机的差异,直接构成校企价值冲突的根源。逐利为先抑或育人为先,这在校企合作的某些特定情境中固然存在冲突,但缺少逐利与育人的任何一项价值诉求,校企合作又难以为继。从这个角度而言,校企价值冲突难以根本性消除,只能通过价值整合,实现从价值冲突走向价值共享。

在我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兼有育人与盈利的双重功能,因而其可以成为校企由价值冲突走向价值共享的桥梁与纽带。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开展实践教学与育人活动的同时,又可为企业提供新的车间,扩大生产能力,缓解企业用工矛盾,最终表现为企业经济利益的获得。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地理位置优越、场地大的优势,规划10000平方米作为场所,引进企业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根据生产要求,将工厂、车间或生产项目搬入学校生产,学校则根据教学要求安排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企业在学校“安营扎寨”,并和学校一起根据企业订单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顶岗实习方案,最终形成校企价值共享实体。

此外,还可以积极引入政府、行业等相关主体,以政府为企业提供税收、土地、财政、贷款、出口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前提,以行业加强企业的自律与社会责任为根本,在企业育人成本获得补偿的基础上,引导企业一定程度上抑制对短期利益的过度诉求,加强企业对职业教育育人活动的参与。

(三)机制构建——对校企利益冲突的调适

现代社会中的利益矛盾、利益冲突与一致,表现出了一种全新的方式,亦即在分歧中求协调,在差异中求一致,在对立中求妥协,在冲突中求共存。这使得多元复杂的利益冲突与整合,必然导致制度与规则的需求和创设。一是建立抑制利益独占性的平衡机制,二是确立自立自律和宽容共存的理性诉求。

当前,我国各高职院校纷纷根据本校实际构建相关的校企利益调适机制,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就提出了“以‘智慧’换资源”的机制构建思路,即“以场地换设备、以技术换科研合作、以冠名换资金、以预提供员工换资金、以合作换助学金”的5种先进的利益冲突调适方法;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灵活学制弹性周”的机制构建思路,即调整学校学生的学习与休假时段,使行业企业专家能在工作之余(主要是周末与假期)为学生授课。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注释:

{1}关于校企合作的层次,学者陈义门、张惠忠认为包括浅层合作、中层合作、深层合作。浅层合作是由学校主导、靠感情联络为主的形式合作;中层合作是院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形成多元投资主体的合作;深层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互相渗透,形成利益共享关系的合作。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目前尚基本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和中层次的起步阶段。

参考文献:

[1][2][3]刘易斯·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16,74.

[4]Simmel,Conflict[M].pp.17~18.

[5]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窦卫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3.

[6]余祖光.先进工业文化进入职业院校校园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

[7]刘义国.校企合作中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

[8]李后梅.价值冲突的根源及性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2).

智能时代的教育范文6

论文摘要:以教师素质为导向,以教育教学能力为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作者基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多方面切实展开课程改革,进行了高职教师教育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以教师素质为导向、以教育教学能力为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针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从课程目标的设置和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了高职教师教育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现代汉语课程是高职高专教师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汉语言文学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在语言习得的基础上。将认识理性化、系统化,提高理解、分析、运用汉语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汉语言文字应用、教学工作打好基础,同时也使学生培养良好的语言素养,从而使综合素质得到更加全面的提高。目前,此课程教学的问题有二:一是教师教育学校转轨和提升。由师范性向综合性发展,从而使此专业课程的地位明显下降。二是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它的开设和教学的价值一度受到教学界、学术界部分人的怀疑。有人认为接受过良好母语基础教育的大学生已经具备较高的现代汉语的语言素养.无须在大学重新开设一门学习母语的课程。也有人认为现代汉语作为母语,已为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和运用,教学必然因教学内容没有新鲜感,缺乏新的刺激,难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同时,与文学课相比,现代汉语课似乎更枯燥、单调,既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又没有感人的艺术形象,课程的教学又往往重理论而轻实践,对学生语言状况的改善又难以在短期内见到实效,因而常常使课程处于难教、难学,又难听(枯燥乏味)的尴尬局面,不受学生欢迎。因此该课程在目前各科教学中处于弱势地位。我作为本课程的专业教师,清楚地知道该课程的重要性.坚信只要师范教育、汉语言文学这阵营地存在.就不能少了这样的专业课;而且在提高全民综合素养的过程中,作为人文素养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理论指导实际是非常有必要的。再者,2001年7月,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试行,中小学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改革之中,力度、规模之大,可谓空前。作为与一线教学联系紧密的理论运用学科——汉语言课程,也面临着重大改革和调整,以便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所以自本课程从2006年申报获准为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校级重点课程伊始。我们就特别注重课程建设,在原教学基础上.以教师素质为导向、以教育教学能力为本位.积极开展教学大纲、教学标准、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的建设,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众多的肯定,2008年通过校重点课程建设的评估验收,并通过2008年江苏省高校精品课程遴选。在课程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素质能力培养方面,我们作了以下尝试。

一、明确教师培养目标和目的

根据我校“高素质、强技能、善创新、可持续”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有‘高尚人格、扎实基础、较强技能、鲜明特长’的合格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师”培养目标,本课程安排三个学年完成:第一、二学年以教师的职业语言——普通话为入口,让学生在语言习得的基础上。将认识理性化、系统化。提高理解、分析、运用汉语的能力:第三学年在一般口语训练的基础上,以教师口语为归宿,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最终形成个人在教学中的口语表达风格。这样做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基础、能够初步掌握教学的技能、具备较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人才。

二、多方面切实展开课程改革

(一)教学内容:紧扣目标,不断完善。

根据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师素质要求,我们特别注重该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接,我们整合了现代汉语和教师口语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如普通话语音教学。我们在现代汉语中重点讲解理论知识,实践多放在课前活动——推普中解决,教师口语则以普通话为基础,从一般口语人手.以教学口语为归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最终形成个人在教学中的口语表达风格。如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文字、词汇内容,我们梳理有关知识内容,尽量避免重复现象。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学生语言感知为基础,结合语言研究新成果,注重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精选教学内容,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教育属于职业教育,我们加强了和中小学教学的联系,如讲授语音、语法、修辞时都重点探讨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和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感知新课程对教师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要求,形成能力训练的自觉性和韧性。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通过优化选择的方式使用了不同类型的教材。教材《现代汉语知识》属于基本理论知识和基础职业技能培训类教材,比较实用,我们将它作为普通专业第一、二学年的主要教材,根据语文教师语言素养的特点我们为语文教育专业选用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提升了教学的层次。教师口语教材原先采用《教师口语训练教程》,目前改用《新编教师口语》,这是新课标下的教师口语教材,它既充分反映课程教学方面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又贴近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师范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了崭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语言表达的策略。另外,为适应现代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新要求。我们还选择了大量的参考教材和资料,用于充实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学大纲、教学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及数字化工作。我们试图通过网络逐步建立起本门课程的教材建设档案,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料。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1.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学科本身的性质、学生能力形成的发展规律决定了这门课程有着明显的技能性,所以在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同时,我们形成了自身的基本方法——训练学习法.采用“举例子一发掘问题一引导解决一总结并上升到理论一实践训练”的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司空见惯的表层的言语实例的分析,挖掘出深层的一般性的语言规律。并通过实践训练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一最终目的。我们针对学生基础比较差的实际,不强求知识全面性和体系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加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同时本着吸收借鉴、推陈出新的精神改革现用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1)参与式教学。一改传统的填鸭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主动、平等地参与学习活动,以及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问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保留教师讲解的主要模式的同时.尽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之中,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思索。互动的模式包括:①进行短语结构类型的教学时.学生在课堂上根据事前收集的专题资料来进行小组讨论,推选记录人,负责将本组讨论或活动结果记录在纸上;推选报告人,负责向全班报告本组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在听取之后自由点评,而后由教师点评、总结。②发放案例材料,让学生就不同的立场展开辩论,由教师进行总结与点评。③公布教师的电子信箱、博客,学生在课后有任何疑难问题。可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2)探究式教学。如多义短语歧义的消除的方法,我们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和国家新课改的要求,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授课时有意识地多鼓励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质疑、互相质疑,达到最终解疑之目的。(3)自主式教学。建立《现代汉语》专题学习网站,把讲义、课件、理论考试和技能训练题库、相关网络资源、学生优秀作品整合优化后放在学习网站上,逐步建立完善现代汉语资料库、音像资料库.宣传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追踪报道热点.展示研究成果,为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范本,为学生创建展示训练成果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他们认为有用的或者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需要的内容学习。(4)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借助多媒体教学,如选择经典的九年义务制教学案例进行教师口语的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无法获得感性认识的状况.提高了教学效果。

2.规范考核制度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在考核制度上力求科学规范,我们主要采用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学习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采用三种方式和三种方法的考核办法。三种方式,即试卷方式、口试方式和撰写小论文方式。其中:试卷方式主要采用开卷和闭卷形式考核理论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口试方式主要考核实际教学的操作能力(百分制计分),在学习过程中考核;小论文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研究语言现象能力和进行教学实践探讨。三种方法,即统一命题综合考试的方法。完成小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的方法;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鉴定的方法(等第制和百分制结合)。另外,本课程建设完成了一套“试题库”,试题选题合理,分布平衡。另外还建立了专门的技能测试考试。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正确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重心转移至教学能力的培养。重视社会实践,组织社会调查、见习,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主讲教师都能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电子教案、课件、理论和技能题库、名家示范、学生实践展示平台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初具规模,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实践教学:科学规范,注重实效。

1.积极创造符合实践教学要求的教学条件。教师每人配有笔记本电脑,每个班级教室配有有线电视、影碟机,系部有2个多媒体教室,1个音赏室,共享学校的机房、语音室.可以充分使用学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及《现代汉语》专题网上的学习资料,校外建立了稳定的紧密型实习基地14个。

2.用实践教学理念指导教学,重视学以致用。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通过加强和中小学教学研究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如进行语音教学时,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强化学生训练,以测促练;进行一般口语教学时我们和丹阳电视台合作制作学生优秀作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表达能力。通过对普通话、书写技lf~,tJll练、考核的制度化规范,教师技lf~,tJll练落到实处。我校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职业技能训练考核文件.还建立了技能考核题库.规范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3.充分运用网络。建立专题学习网站,把资源整合优化后,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利用互联网,提供给学生交流的电子信箱、教育博客、师生交流论坛相关网址,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渠道,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建立专题网站,为学生创建展示训练成果的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整体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4.多元化的活动拓展了课堂。根据现代汉语明显的技能性,我们采用了“以赛促练”、“以练促学”的方式,组织了各种语言文字类技能比赛如讲故事、朗诵、演讲、说课、书法、主持人比赛等,以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为依托,充分运用课前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学生社团、课内外专题研讨、学科讲座拓展课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保障“素质为魂、能力为本”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强调了示范性、师范性。

(一)体现示范性。

要提高学生的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课程团队结构必须合理、素质优良、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有较强的示范能力。现代汉语课程主讲教师中有镇江市科技骨干、校级专业带头人、校级骨干教师,副高职称比例近60%,具有研究生学位的青年教师比例达到50%。拥有3位原镇江市中青年教学骨干,5位省级以上普通话水平测试员。2oo4~F以来参与了三个有关教学模式课程方案改革的省级以上研究课题,目前均已结题。青年教师锐意进取,学历提升、职称晋级、教学科研佳绩频频.教科研成果不断见诸刊物。王春香老师开设的公开课《我为什么而活着》获2007年校教学比赛二等奖。同时通过对外汉语教学,促进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效明显。

(二)突出师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