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景观设计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景观设计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实战型警务技战术教官;学员管理工作;无缝对接

一、实战型警务技战术教官与警务技战术训练的重要性体现

如何培养一大批适应社会治安形势发展需要的优秀实战型警务技战术教官队伍呢?实行基地化训练,就是我们确定的培养优秀教官最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公安部从一开始就把实战型警务技战术教官培养放在训练工作的首要位置,自2003年公安部第一个实战训练基地在深圳挂牌,通过基地化训练,已经为全国各级公安机关培养了大量的实战型警务技战术教官,有效地推动了全警基本功活动的开展,使得民警训练工作向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全国公安机关警务实战训练的质量和效益因此而有了全面的改观,公安民警在执法实践中,无论单警还是整体战斗力的提高,均获得了全局性的改变。实践表明,警务实战训练基地不但要继续坚持办下去,而且要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办出特色,办出规模,办出水平,为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和“三基”工程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二、实战型警务技战术教官队伍建设的思考

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实战型警务技战术教官队伍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选聘一批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公安机关基层领导和业务骨干到训练基地担任教官,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高实战型警务技战术教官培训层次;要落实专职实战型警务技战术教官知识更新机制和实战部门锻炼机制,为实战型警务技战术教官提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努力造就一支理论素养高、警务技能精、教学能力强的专家型实战型警务技战术教官队伍。

实战型警务技战术教官的培养还应与时俱进,敢于创新!面对社会、经济转型时期错综复杂的治安形势对公安工作的冲击和挑战,应当围绕公安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研究当前公安现实斗争和公安执法工作面临的所有重大课题;尤其需要重视本地公安基层一线执法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经验,以及民警执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及时组织分析研讨,大胆改进以往不符合现实情况的训练方法和内容,将研究成果形成训练教案、教材、教具的同时,迅速转化成新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快速用于训练教学之中。

三、公安院校警务技战术教学的演变及改革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全国各省、市相继成立了公安警察高等院校。其教学内容以公共体育、 格斗、手枪基础射击、摩托车驾驶训练为主, 强调增强学员体质, 提高健康水平, 丰富文化生活, 掌握基本技术和技能。20 世纪 90 年代后, 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和公安民警伤亡人数的不断上升, 公安院校警体教学内容除了上述项目外, 相继开设了查缉战术和汽车驾驶培训, 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方法。然而, 进入 21 世纪, 犯罪分子作案方式逐步向暴力化、智能化、集团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警察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严重的滞后于公安基层实战的需要, 表现出实用性、应用性不强, 脱离公安工作的实际需求。各级院校及公安机关开始反思我国警察教学训练的模式和内容, 开始注意吸收香港和国外优秀警务技战术的训练方法,新增以安全为前提, 注重防卫控制、协同配合、依法执行公务的理念。警务技战术不再是过去以体能、格斗、射击、车辆驾驶等训练为主的一般性的警察体育教学学科,而是转变成为一门将体能、技能、战术、法律融为一体, 以打赢执法战斗为目的、实战对抗为核心, 强调实战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新教学内容体系。

(一)教学职能的转变

随着公安工作内涵外延不断扩大, 公安院校的教学职能也在不断地变化, 就警察体育教学而言,要由过去的警察体育教学逐渐向警察职业技能培训的转变, 它同任何职业培训一样, 每位警察在执法执勤行动中必须掌握的法律法规和基本技能, 强调安全防范和警务执法程序意识、提高警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所以对警察体育工作者来讲, 不再单纯地进行警察体育技能教学和训练, 而是一项警察职业能力的培训。另一方面, 警察使用枪支, 实施围、追、堵、搜等缉捕行动都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行使职权, 任何离开法律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因此,警务技战术教学训练工作者必须懂得相关法律, 掌握基层警察的工作性质、掌握犯罪动向, 提高控制犯罪嫌疑人的能力和水平, 所以公安院校的警体教师必须向实战型警务技战术教官的方向的转型,才能提高警院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对象特殊性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公安警察高等院校警察体育教学主要是承担学历教学任务;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 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和公安民警伤亡人数的不断上升, 公安院校警体教学的任务发生质的变化, 提出了学历教学和在职民警培训并重的教育新理念。学历教学是为公安机关培养预备警官,属于基础性教学, 掌握必备的警务技术、技能、知识能力, 为进入公安机关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职民警培训旨在提高基层公安机关民警的身体素质、技术、技能, 提高民警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

四、实战型警务技战术教官无缝对接的管理模式是切实可行的一种方式

随着公安院校职能的转变、教学目标的调整,新警的教学模式也必将有所改变,学员管理内容也会有新的挑战和突破。如何将“教学转变为训练”,进而提高学员的警务技战术水平及体能问题,是教学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点课题。当前警务技战术训练中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繁多,教学课时量无法跟上;二是正常的训练任务常因各种勤务活动而中断;三是实战型警务技战术教官与学员相处时间较少,不能做到有效地针对不同的受训个体“因才施教、应需施教”。对此我认为应该积极顺应形势的要求,调整工作思路,理顺警务技战术训练和学员管理工作的关系,实现两者的无缝对接。

(一)实现两者的无缝对接,应在学员管理工作中合理改革和设置警务技战术训练内容,通过管理工作促进学员警务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在警务技战术训练中注重发挥管理效能,促进学员警务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充分利用学员在培训中参加各种勤务工作的契机,在勤务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加强重点训练内容,从而有效地提高不同层面学员的技战术及体能水平。

(二)利用“战训合一”的训练模式。实战型警务技战术教官在带队中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战训合一”就是民警训练与现实警务工作密切结合,解决长期以来制约训练工作发展的警力不足、工学矛盾突出和“练与战”脱节、教学内容停滞等问题,实现“训中战、战中训、训不停战、战训合一”,充分让每一次的任务都是对教学训练的严格检验。实战型警务技战术教官在带队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员在实战中存在的问题,在现场可以进行纠正及指导,回队后亦可针对突出问题与学员沟通,利用管理中与学员接触方便、相处时间长的优势,合理运用课余时间进行有目的的强化训练,这是“战训合一”的具体体现。要坚持以训为本,以战为用,在训练中进一步体现战的要求,在实战中检验提高训练效果,使战和训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首先,战时,要严格按照训练要求完成战术动作,每次执行完实战任务后,都要认真总结讲评,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大家明确下一步训练的重点和努力方向,这样训和战的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战训合一的效果;其次要更新警务技战术训练理念和方法,在实施大强度、高标准、严要求的技能、体能、战术训练的同时,注重智能训练、心理训练和耐力训练,拓展学员全面提高技战术综合能力。

(三)结合“最小作战单元”的训练模式,实施科学管理,有效提高训练效果。在管理工作中把学员分成2-3人为一组的“最小作战单元”,将有利于学员的管理。警务技战术的训练离不开队组训练,“盘查战术”、“抓捕战术”等课题都是以“最小作战单位”为基础加以拓展实施的。在训练过程中以最小作战单元来进行训练不仅能提高教学部门的工作效率,而且也有利于完成分配的勤务工作。

(四)日常管理中,组建各类特色小组,多渠道地提高学员的警务技战术水平和体能素质,组建警务技战术专项特色班,提高学员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意识。一是增强法律意识,用法律规范执法行为,严格依法履行警务,解决执法执勤中法律意识不强、程序和动作不规范的问题。二是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解决学员安全意识淡漠、防范能力不强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有效避免和减少无谓伤亡。三是熟练掌握警务技能战术,练就过硬的实战本领,切实解决在执法活动中“追不上、打不赢、说不过”等问题。

(五)实战型警务技战术教官利用业余时间对学员徒手防卫与控制技术、使用警械、搜身带离、使用武器、通信联络、现场急救等技能督查与指导,纠正学员警务战术基础动作,对学员掌握盘查嫌疑人的方法、掌握查控嫌疑车辆的方法、掌握搜索建筑物的方法、掌握抓捕犯罪嫌疑人的方法都可以做重点指导,使学员感受到需要就能学到,不懂就能问到,大大提高学员参与警务活动中“防、控、查、抓、带”等基本环节的技能和战术动作,提高学员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六)制定阶段性考评制度,合理设置考核内容及尺度,切实提高学员警务技战术水平运用,制定阶段性的考评制度的方法,督促学员警务技战术训练的积极性。根据受训学员不同基础及训练的各项内容,制定出合理的考核尺度,让学员通过各阶段的考核成绩明确自身的训练弱项,加以强化。初步拟定考核内容如下:徒手防卫与控制技术(基本防卫技术、基本攻击技术、徒手控制技术、解脱技术);警械使用(手铐的使用、警绳的使用、警棍的使用、防暴枪的使用);搜身带离(搜身的动作、徒手带离技术);武器使用(手枪基础射击、手枪初级实用射击);现场急救基本技术练习;基本战术(警务战术基本动作、防爆处突战术、对嫌疑人的盘查、对嫌疑车辆的查控、对建筑物的搜索、抓捕犯罪嫌疑人)。

(七)紧抓学员的思想作风建设,把思想作风建设包括培训的指导思想、培训理念、队伍精神风貌等方面都作为对学员的思想教育。观念要更新,确立与学员管理工作相适应的思想和认识:一是在理念上要确立强警的意识;二是在思想上要确立“从严治警”的意识;三学员管理工作要围绕培养合格的警察为目标去干事情;四大力提倡作风要务实。

五、对于实战型警务技战术教官的建议

实战型警务技战术教官要注意在平时多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观念和训练手段,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实战型警务技战术教官不应当是“保姆”式领导,而应成为训练及管理的能手,需要不断学习、思考符合“战训合一”、“最小作战单元”的训练规律和方法。除了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外,实战型警务技战术教官还应该拓宽自身管理职能。在平时的训练及管理活动中,实战型警务技战术教官是训练实施者;但在八小时之外学员管理干部要成为接力者。这就要求实战型警务技战术教官不仅仅只会讲大道理、讲理论,还应该熟悉学员所学专业的特点,了解相关课程的学习规律及学习方法。实战型警务技战术教官必须借助图书馆、互联网和其他渠道了解相应课程的训练知识,拓展自身警务实战水平,保证教学训练及管理工作在学员身上收到成效。当前的公安院校形势发展迅速,实战型警务技战术教官面临的任务既是机遇又是考验,让这些优秀的教官参与学员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是适应当前培养人才模式的又一想法,我认为要勇于抓住机遇,认清形势,转变观念,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统一思想,凝聚警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公安教育工作献计献策,让公安院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文德,论五大警务,公安内部发行内,2011.7.

[2]凌林,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警务实战训练教官,警察实战训练研究,2010.2.

[3]李有义 ,拓展警察院校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9月.

作者简介:曹丽(1983-),女,汉族,江苏警官学院警察体育教研部助教,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的研究。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范文2

从二战前至今,立体派和超现实派的绘画作品对景观设计师有着持续的影响。2003年,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设计的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休闲广场,把对生命的结构规律的理解转换为设计的语汇,将铺装场地、植物、水体、平台、条石凳、攀缘架等不同的景观分为不同的层,然后再将这些层叠加在一起,形成看似复杂,实则统一于特定的规律与秩序的景观结构。设计中可以看到立体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一些形式语言。

1929年西班牙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被认为是开创了建筑设计的风格派空间。受此启发,美国景观设计师埃克博在设计中运用了许多现代建筑的空间构成形式,尤其是类似于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的空间模式。他深信,现代形式与社会目的在设计过程中能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1955年,在米勒花园设计中,美国景观设计师克雷在紧邻住宅的周围,以建筑的秩序为出发点,将建筑的空间扩展到周围的庭院空间中去。米勒花园与巴塞罗那德国馆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米勒花园中,克雷通过结构(树干)和围合(绿篱)的对比,接近了建筑的自由平面思想,塑造了一系列室外的功能空间。

在西方历史上,雕塑与园林有着密切的关系,雕塑一直作为园林中的装饰物而存在,即使到了现代社会,这一传统依然保留。而现代雕塑对景观的实质影响,是随着它自身某些方面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一部分雕塑不断地走向抽象,走向室外,扩大尺度和使用各种自然材料,与景观作品愈加接近,这两种艺术的融合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艺术界新的思想不断涌现,概念艺术、过程艺术、极简艺术等成为艺术界的新动向。对景观艺术影响最大的是极简艺术和大地艺术。

极简主义是一种以简洁几何形体为基本语言的艺术运动。大多数的极简艺术作品运用几何的或有机的形式,使用新的综合材料,具有强烈的工业色彩。以追求极简主义风格而著称的美国设计师彼得?沃克,他的设计在构图上强调几何和秩序,多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如圆、椭圆、方、三角,或者这些图形的重复,以及不同几何系统之间的交叉和重叠。20世纪后半叶,对景观设计的变化与发展影响最大的艺术形式是大地艺术。大地艺术继承了极简艺术的抽象、简单的造型形式,又融合了过程艺术、概念艺术的思想,成为艺术家涉足景观设计的一座桥梁。在大地艺术作品中,雕塑不是放置在景观里,艺术家运用土地、岩石、水、树木和其他材料以及自然力等来塑造、改变已有的景观空间。

大地艺术对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带来了艺术化地形设计的观念。2002年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完成的青岛海天大酒店南部环境的景观设计,以一系列三角形的地面隆起塑造了整体而又剧烈变化的地形,构成景观的基调。地形的隆起与大海中远处的小岛和礁石在视线上产生某种联系,从地形之间的竹丛中飘出的雾霭与大海中的海雾又浑然一体,产生神秘的景象。设计在形式语言上,借鉴了大地艺术和极简艺术的思想。

美国景观设计师哈格里夫斯的设计备受各方关注,被认为是生态主义与大地艺术的综合。他的设计常常通过科学的生态过程分析,得出合理而又夸张的地表形式和植物布置,在突出了艺术性的同时,也遵循了生态原则。在一些滨水景观设计中,他分析河流对河岸的侵蚀,概括出树枝状的沟壑系统,以此为原型创作了雕塑化的地形,运用到水滨环境中,表达水的流动性,既产生了富有戏剧性的艺术效果,同时从理论和实践上来看,也是减少水流的侵蚀的一种措施。

现代艺术的思想与表现形式对景观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得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手段更加丰富。与纯艺术不同的是,景观设计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使用问题的挑战,景观设计师不能无视这些而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天地中。但是既然我们能够理解“美”不再是评判艺术的标准,我们也应该能够理解景观不再是意味着“如画”,景观可以成为某种艺术思想的载体,它可以表现出多样的形式。

内容摘要景观设计是一门艺术,它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现代景观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对于寻找能够表达当前的科学、技术和人类意识活动的形式语汇的景观设计师来说,艺术无疑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灵感源泉......

景观设计是一门艺术,它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现代景观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对于寻找能够表达当前的科学、技术和人类意识活动的形式语汇的景观设计师来说,艺术无疑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灵感源泉。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波普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设计;应用

0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绝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基础需要,而是有了更高的品质上的要求。景观设计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视野,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当前阶段国内的景观设计更多地开始融入西方的文化元素,甚至对于西方的古典建筑直接进行复制,雷同化、图纸化、概念化的现象充斥在景观建设中,让我国自身的地域性特色相形见绌,如果对此不加以控制,我国地域文化特色在景观设计中将会消失殆尽、不复存在。因此,对景观设计如何更好地表达地域文化特色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设计人员应当挖掘景观设计更加深入的文化内涵,让景观设计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并将地域文化以符号或者其他形式置于景观设计中,给人们带去更加具有深刻印象的视觉冲击。

1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地域文化经过历史的洗涤而存留下来,它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人们对于自我生存的地域具有深深的依恋性和喜爱性,对于其他人生活的地域具有极大的好奇心。将地域性展现在景观设计中,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景观的再造。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是对历史的铭记。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1.1历史铭记的需要

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其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让人们通过景观设计对历史产生深深的思索和冥想,让人们通过景观设计了解我国的地域文化历史,让人们以史明鉴,对中国历史文明进行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历史性赋予了景观设计不同于现代的深刻含义,让其成为一种极具特色的历史标志。

1.2文化铭记的需要

地域文化也是一种文化的表现方式,但是它不同于我们所认为的大众文化,而是具有区域性的一种特色文化。将地域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中,是从文化的角度塑造景观设计的地区风格,这种设计融入了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对于景观设计所包含的文化精神产生极大的认可。将地域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中将会让作品成为一种地区性的标志。

1.3创作源泉与美感的需要

将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相联系,不仅是历史和文化的需要,同样也是设计者的需要。设计者从地域文化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从地域文化中了解地方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并将之幻化成为具有标志性的符号在景观设计中进行展示,使人们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牢牢记住极具特点的设计。同时,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相联系也是展现美感的需要,其能够反映设计者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也能够通过地域性的特色展示设计的不同美感,让景观设计具有中国风,具有传统的深层次的思想与内涵。

2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应当注重保留其地域特色,加之传统元素的演变而形成的符号文化,使景观设计作品独具特色。景观设计以地域文化为支撑,以设计手法为表现手段,只有将两者完美融合才能让设计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才能让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

2.1通过历史文化的挖掘收集素材

让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进行很好的展现,首先做的应当是对素材的收集,只有对素材进行仔细的甄别和筛选,才能将符合地域文化特色的素材予以充分保留,才能在景观设计中对其进行更好的应用。在对素材进行选择的时候,尽量收集较多的,可以运用到景观设计中的素材,并对素材进行分类、整理,进行细致的观察、对比、分析、研究,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素材予以保存,而对无用的、错误的素材则予以剔除。设计者在进行素材选择的时候,也是对自身设计思路的一种整理,以便使其设计语言更加丰富,这样,设计者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能够提升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就景观设计而言,可以挖掘的地域文化素材很多,如具有地域性的民间故事、名人故事,在区域范围内的老店、老字号等,所有这些素材都可以被设计者使用。甚至一些区域的地容地貌也可以被很好应用,成为景观设计很好的素材。

2.2结合设计思路对素材进行整理

设计者不仅需要对素材进行整理,同时对于地域的文化和历史还要具有一定的自我认识和理解,通过对地域文化和历史的透彻了解,才能将之与景观设计进行更好的结合和应用,才能对其进行提炼,形成最优的设计元素。设计者在收集地域文化素材的时候,一般所收集到的资料都是比较抽象的,无法直接应用到景观设计中,这时候就需要设计者结合自己的设计思路对素材进行整理,将收集并可能会应用的素材进行符号式的转化,在景观设计中通过对符号的应用来展现地域的特色。要在立足于本地传统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可用设计元素的提取。元素形态的提取主要从形式、色彩、材质、典故人物、事件、寓意等五方面出发,对其进行综合考量,对素材进行考证,从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并运用最合适的手法进行展现。

2.3将素材转化为设计符号进行运用

设计者在对素材进行整理、提炼之后,应当将素材转化成为设计符号,将设计符号应用到景观设计中,从而对其地域文化进行展示。地域文化素材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只能够以设计符号的方式得以充分呈现,这就要求设计者对其所转化的符号进行充分设计,既需要保留其所具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又需要结合景观设计的需要进行衔接处理;既需要保留传统的历史部分,又需要对其进行现代化的改进。因此,设计者需要对素材进行创造性的改进,才能让其在景观设计中富有生命力。设计者可以通过借代、改造、创新等各种手法对其进行直接运用和间接运用,目的就是将其与景观设计融为一体,同时也展现出自身的特色,让两者浑然天成、合二为一。

3结语

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对于当今的景观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能够极大地弥补我国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缺失的现状,并赋予景观设计以深层次的文化、历史和精神,对我国的历史和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设计者要提高自身对地域文化的敏感性,并将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进行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杨婷,季菲菲,吉文丽,王诚吉,樊俊喜,唐胜田.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以吴起城区景观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03):240-244.

[2]魏雯,汪燕,苗宝成.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革命老区环县环江风情线设计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01):222-227.

[3]王晔平,赵百秋.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额济纳旗蒙古族幼儿园景观设计[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46-150.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设计;设计方案;参考依据

注重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有利于拓宽景观设计工作思路,保持其良好的设计效果,丰富景观地狱性文化内涵。因此,在开展景观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应注重地域文化在其设计过程中的合理运用,并加强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为现代城市发展注重活力。同时,景观设计中引入地域文化的设计方法时,需要在有效的方法作用下实现对地域文化素材的高效利用,促使最终得到的景观设计方案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1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分析

1.1地域文化分析

地域文化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借助自身的脑力、体力劳动所获得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沉淀的精神及物质方面的所有成果。在对地域文化进行分析时,需要了解其所涉及的自然环境,并从社会风俗、生活方式、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入手,对因自然环境所造成的文化差异给予必要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提高对具有地域特色不同文化的正确认识。地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容丰富:既包含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地理状况,也对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等进行了阐述,且地域文化会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1.2景观设计分析

景观设计是在一个特定的思维时空连续体中,将选取的视觉事物或事件以组合表达的方式进行针对性处理,促使景观形式、内涵等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得以体现,保持景观良好的设计效果。在对景观设计进行分析时,需从其形式层面、意象层面、意义层面三方面入手,加深对景观表面性、空间布局、文脉意义的理解,丰富景观设计内容的同时赋予其深层次的文化含义。与此同时,景观设计中需在形式方面实现自身的有效表达,并通过对其设计内涵的丰富实现与人类之间的情感交流,促使景观设计水平能够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除此之外,景观设计有着自身的特点,具体包括:①综合性。由于景观设计中融合了多种元素,本质上是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在环境规划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需在景观设计综合性的指导下,了解其对人的心理、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②开放性。在落实景观艺术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为确保景观设计具有良好的艺术表达效果,需将其视为开放型的、公众参与的场所,满足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实际需要。因此需从艺术的角度进行考虑,突出景观设计的开放性;③民众性。在不同的区域内,通过对景观的有效设计,能对特定区域内的民众一定的影响,满足民众的心理需求。因此景观设计中应考虑自身的民众性特点;④独特性。受到区域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景观艺术设计中独特设计风格的形成,有利于保持自身良好的艺术表达效果,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⑤延续性。城市的发展体现了历史的延续。因此景观设计中需要建立符合多种事物共同存在的兼容、协调关系,在历史的脉络影响下形成独特的文脉与现代人文特色相结合的景观。

2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

为了实现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融合,保持地域文化良好的实践应用效果,需要加强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使用地域文化素材

在景观设计中,通过对地域文化素材的使用,可以为景观设计提供创作源泉,使景观艺术设计中实现对地方文化、价值理念、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再现,并表现出相应的历史文脉,将不同的学科(人文科学、艺术等)融为一体,提升景观设计潜在的应用价值。同时,景观设计人员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深入分析,结合自身的创作理念及实践经验,能够在设计过程中体现出地域文化精髓,丰富景观设计形式。

2.2重视地域文化研究

景观设计中为了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需要重视地域文化研究。在景观人员在实践过程中能够理清人类文化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时,将会实现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诠释及弘扬,给予设计人员更大的创作空间。因此,需要重视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应用。

2.3充分考虑地缘文化

景观设计中通过对地缘文化的充分考虑,能够对不同场景中事物内涵的丰富、信息的传达等提供保障,促使人们在欣赏景观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对相应历史的认知水平,实现历史场景再现,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2.4设计中引入地域文化

景观设计中为了使其能够散发一定的历史气息,并给予人们必要的审美情趣,需要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注重地域文化的引入。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基于地域文化景观设计方式的合理运用,有利于实现传统价值观的有效表达,并强化人们的审美意识,突出景观设计中的艺术性。

3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基于景观中的载体研究

为了使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应用中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在理解地域文化的基础上,重视其作为一种设计符号作为景观中的载体研究。具体表现在:①由于地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符号,像自然凤物、历史人物等,因此,景观设计中可从地域文化符号中汲取营养,实现景观地域性设计效果的有效表达,并保持人与自然之间情感的正常交流;②借助符号学理论,将地域文化视为一种设计符号,通过对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与分析,了解其与人类实践生产活动的关系,促使景观设计中能够体现出地域文化符号;③通过对符号学与艺术设计之间关系的深入分析,将地域文化符号作为重要的设计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完善其设计方案,实现景观艺术设计创造,并使不同区域的景观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历史底蕴。

3.2挖掘历史文化方面的应用

在实施景观设计作业计划时,为了使地域文化能够在其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需重视地域文化素材收集方式使用。在此基础上,实现景观设计中的历史文化挖掘。具体表现在:①景观设计人员可通过对当地的历史事件、民俗习惯、风土人情等资料的收集,将不同的地域文化素材应用于景观文化设计中,保持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良好应用效果;②在了解景观设计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城市景观建设实际概况的深入分析,从保护地方文化方面入手,从《地方志》、《县志》等丰富的地域文化素材中提取地域特征元素,最终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③结合历史文化的潜在价值,在景观设计中考虑其所在区域的地貌特征、等,实现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再现,确保文脉与现代人文景观的融合有效性。

3.3设计元素汲取方面的应用

景观设计中通过对地域文化素材的搜集,能够为其设计工作开展提供参考资料。实践过程中需要在收集地域文化素材的基础上进行素材整理,实现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设计元素汲取。具体表现在:①景观设计人员需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对收集到的地域文化素材进行提炼、加工,以便得到丰富的设计元素,满足景观地域性文化设计要求;②对收集到的地缘文化素材中的文字、图片进行整合处理,并采取素材图片化的方式,将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素材信息作为景观设计元素,确保其设计内容丰富性;③对景观设计中得到的地域文化设计元素进行综合分析,并从典故、色彩等方面进行合理运用。

3.4设计符号创造方面的应用

在符号学理论及原理的支持下,将提取到的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到景观设计过程中,实现具有地域特色景观的构建。因此,需要景观设计人员能够采取转换元素的方式,实现其设计过程中的设计符号创造。具体表现在:①注重借代手法的灵活使用,将地域文化元素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视为景观符号元素,促使景观设计中能够体现出不同区域景观特有的文化符号特征;②重视景观设计中对传统地域文化元素的针对性处理,用景观设计符号改造的方法实现景观优化设计,确保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精髓能够得到深层次的表达;③用地域文化中民间图案雕塑化、历史典故场景化、文字图案化等方式增强景观设计符号改造效果,确保其设计效果良好性。

4结束语

新形势下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发展中的环境景观建设非常重要,需要给予景观设计方法、设计理念等更多的重视。因此,实践过程中为了满足景观设计的实际需要,提升其整体的设计水平,需要在其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因素、地域文化素材等,实现景观地域性特色文化设计,为景观设计工作开展提供科学指导。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需要注重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并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与信息技术的高效利用,实现三维空间内景观设计方案的动态模拟分析,从而为我国景观设计目标实现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田斌.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2]季晓莲.地域文化在环县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3]王亚琳.邯郸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4]李刚.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5]李奕萱.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6]于焱.论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7,(3):253-254.

[7]张京宇.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探析[J].南方农机,2017,48(4):174.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景观设计;课程改革;风景园林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268-03

1 研究背景

随着雾霾横行,室外环境日益恶化,人们对室外环境的关注与日俱增。作为环境设计的两大方向之一的景观设计专业受到了普遍关注。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于1999年开设环境设计专业,并于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2013年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首次将本专业分为室内设计方向和景观设计两个方向。基于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背景,景观设计专业存在较多特点,如教师和学生在对于色彩、构成、形体、手绘表现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优势;劣势在于理性不够,基础理论掌握较为欠缺。国内各大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构架整体侧重于室内设计,对景观设计专业相关人才的培养有许多需要研究探讨的地方。

2 研究对象及内容

基于河南工程学院景观设计专业建设这一背景,从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师资状况、学生状况、硬件设备、教W过程几个方面,对新形势下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以期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2.1 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

对比学院景观设计方向近几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2011级及以前专业方向尚未形成,13级以后分方向,专业方向日渐成型,15级授课计划于13级授课计划基本相同。通过分析对比两则大纲课程、学分、课时数、理论与实践课时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1.1 相关课程数量增加,得到重视

随着就业结构的调整,学院在课程安排时对景观设计方向有了大幅度的倾斜,景观设计方课程大量增加,由原来的9门相关专业课增加到19门之多,学分绩点和实践课时数也有大幅增加,不可谓不受重视。

2.1.2 相关课程面广,扩大专业知识广度

2013年教学大纲中增加了建筑、规划、生态学、施工等相关课程,是对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专业知识进行了补充,使学生对相关学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有利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广度。

2.1.3 局部课程设置不合理和重复现象

由于课程结构变化较大,局部课程设置不合理,重复现象时有发生。以生态学为例,环境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在课程内容上重复较多,而且景观设计专业教授这两门课的老师基本一致,所以该课程可加以精简,考虑专业相关性保留景观生态学更为合适。

2.1.4 课程结构偏理论,弱实践

课程构成中涉及到几个专业基础课程,景观设计初步、建筑设计初步与室内设计初步,学生在学习中重在对专业形成一定的印象和手绘表达,实践环节则没有收到特别重视。

同时河南工程学院景观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下的一个方向,区别于理工院校的与规划、建筑、生态学、土木等专业相结合的体系,也有别于农林院校与园林、植物、园艺、农学相结合的体系,景观设计与艺术设计相结合就注定其偏艺术,重形式的特点,史论和构成等课程相对来说较强,而园林植物、植物造景、园林设计、园林工程、造价等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课程结构中基础理论课程偏多,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欠缺。

2.2 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作为艺术设计学院下属专业的一个分方向,景观设计专业虽然有着相对来说丰富的生源,师生比严重不均。以2013级为例,环境设计开设5个班,其中景观设计2个班,专业老师分布相当不均,环境设计教研室教师共计13人,其中园林景观设计方向仅4人,其余均为室内设计方向。教师资源严重不足导致多数史论课程和基础理论课以及计算机制图课程仍由室内设计方向老师教授,不能很好地体现景观设计教学的专业性。

2.3 硬件设施

作为艺术设计学院下属专业的一个分方向,景观设计专业处于刚刚半独立状态,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景观设计植物方面缺乏苗圃基地、植物栽培日光温室,而设计方面虽然已经在建工作室,但更多的是提供基本场地,对硬件的供应上仍存在较为缺乏。

2.4 学生状况

艺术设计学院学生为艺术专业招生,擅长手绘表达,相比理工院校和农林院校学生在景观设计、考研上普遍具有优势,这一点是值得保留和发挥的;与此同时,艺术生比较感性化,在理论基础的系统学习中又有不足,因此,应加强学生理论学习能力。

建筑、农林类院校的景观设计专业注重从科学、技术、植物等角度进行设计,通常涉及的为体量偏大的规划层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艺术学的背景和学科性质,主要以艺术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在景观设计方面更多从艺术与美学的角度来把控,因而更偏重体量较小别墅庭院、花园等外环境设计。由于未受过系统的园林、园艺、建筑、城市规划、室外空间设计等相关课程的训练,没有完善的理论知识控制、指导和管理规划的实施,学生对空间尺度的概念相对模糊,难以把控较大的空间关系。

2.5 教学方面

教学方面由于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多为艺术专业出身,而学生也是艺术生,教学方面不管是课程安排还是教学重点,多侧重与美学、艺术学的教学,而轻科学、数据等方面。

3 改进措施

3.1 培养目标精确定位,课程持续改革

景观设计方向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大方向,通过确定培养计划、明确课程能力目标,调整、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做好人才培养定位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1]。

3.2 师资力量培养,借助外部资源

针对景观设计专业教师资源偏少这一问题,既可以引进新教师也可以采取外聘形式,补充教师资源。更重要的是,室内设计方向的教师资源丰富,有兴趣和一定专业基础的教师可通过进修、培训等手段实现专业方向的偏移,这既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会促进教师进步,即所谓的教学相长。与此同时,还可以与土木学院教学相结合,实现专业知识面拓宽和资源充分利用。

3.3 学生扬长避短,专业素质全面提升

3.3.1 加强对景观行业的认识和了解

很多学生对景观设计行业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就业专业倾向表现迷茫。缺乏对景观设计项目设计过程、步骤的了解和掌握;对景观行业的就业形势了解和认识不够;设计的基础理论掌握杂而不全,更谈不上精;缺乏实例项目训练,使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2]。因此,在教学中应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就业信心。

3.3.2 充分利用设计表达优势,计内容强调立意和支撑

艺术设计类学生图面表达风格华丽,色彩丰富,但图纸表达不规范,缺少科学理论支撑,流于形式,缺少内涵。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较为有限,在设计创意上缺少立意和支撑,只是简单的功能布局设计和“填空”。更有甚者,学生甚至不能准确判断一个设计案例的优劣。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色彩、表达优势,在加强学生的理论教学的同时,强调设计案例的讲解,避免课程内容空洞乏味,更能使之与表达优势相互促进[3]。

3.3.3 加强沟通、协作能力培养

针对学生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不主动同导师、与同学沟通,埋头闭门造车等情况,在教学中应加强团队合作训练,在重视个人想法的同时,博采众人之长,在协作中学会协调、分配和资源共享。

3.4 教学硬件改进与借鉴措施

3.4.1 借鉴农林院校

借鉴农林类院校加强教学硬件建设:开设日光温室,配合植物学、花卉学课程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开设苗圃基地,用于树木学、苗圃、植物学、栽培技术、草坪学等课程,教学、科研、实习的基地;设立实验室,使学生平时学习、作业,与教师研究、教学紧密结合。

3.4.2 借鉴理工科院校

借鉴理工科院校实验室和工作室建设,教学结合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建筑设计、施工管理、概预算等课程,通过设立工作室、设计室、与土木学院相结合教学的方法,强化、丰富本专业。通过与土木学院相结合教学,实现教学内容多元化。

3.4.3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要想提高学生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能够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学院应着重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尤其是校企结合,真正实现学校“学的”与企业“做的”无缝衔接,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3.5 教学改进

3.5.1 资源整合,充分利用

园林规划类教师与艺术类教师相互学习借鉴,完善课堂内容和自我水平。充分利用院校其他专业优势,例如土木工程学院师资,联合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3.5.2 利用先进技术,实现课堂真实化、形象化、具体化

教学中可利用先进技术,实现理论课堂真实化、形象化、具体化。例如在植物造景、园林设计等课堂中采用Lumion、Sketch Up软件,作为一个实时3D可视化工具,该能够快速生成画质优秀的图像[4]。避免植物材料尺度空而不形象,学生不易把握等缺点,在短时间内通过自带的大量素材,将真实的尺度和画面展示出来,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软件。

3.5.3 教学形式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形式单一会造成学生厌学情绪,在教学中采用微课、软件、视频、演示、实践等教学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益于教师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并且有利于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学院的工作室建设也应该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际设计项目相结合,既可以丰富教学形式,也可以提升学生兴趣,增加动手能力,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接轨,提升学生毕业后的适应能力。

3.5.4 依托大赛完善景观设计课程体系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大赛的评定标准融入了更多的行业规范、标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行业规范标准,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也会越来越侧重于方案的合理性、创意性与可行性。同时,依托大赛对学生平时作业、毕业设计也有良好的导向性[5]。

4 结语

景观设计专业在艺术设计学院背景下的发展有许多特殊性和限制性,只有结合艺术类院校学科特点和社会对相关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完善和提高景观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硬件设施水平、师资力量、教学科研状况、学生学情,充分整合利用相关资源,加强相关院校交流,不断引进先进模式和策略,才能顺应发展规律,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兼优的人才[6]。

参考文献:

[1]刘庆华,王奎玲,刘庆超,等.青岛农业大学园林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现代园林,2015,12(12):969.

[2]刘 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W报,2009(6):124~126.

[3]周玉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3.

[4]沙环环.Lumion软件在园林植物造景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4,40(32):273.

对景观设计的理解范文6

(一)坚持景观设计要素的统一性原则

分析优秀的景观建筑作品,统一性是重要因素之一,它有较强的秩序感和气势,对景观建筑的个性表达具有统领作用。如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景观建筑群,中国工程院王小东院士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统一性原则,从纷繁芜杂的维吾尔族建筑装饰图案中寻找创作源泉,没有孤立地理解色彩、符号、样式、细部构造对景观建筑的重要意义,而是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民族与宗教文化等形成这些景观建筑要素的根源开始研究,在创作过程中着重吸收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景观建筑设计要素,注重功能对景观建筑设计的主导作用,设计出了形式与功能相符、布局灵活多变、几何形态多样、光影变化丰富、磨砖对缝质感强烈的大巴扎景观建筑群。

(二)形态样式设计要不拘泥传统而优于传统

很多设计师把传统奉为经典,为了达到所谓的风格,一味地追求“民族样式”,致使装饰杂乱,格调不高。这种做法显然不可取。同济大学刘滨谊教授对此进行了探索,他在主持设计库车新城区道路景观规划设计项目时,从功能性规划、“形式语言提纯”到景观细部设计都进行了认真的考量,使此次设计最终成为了新疆干旱区城市探索景观现代化之路的典范。如在对北门和西门出入口进行设计时,注重表现历史与民族文化,从维吾尔建筑装饰图案中提取了一些符号;平面布局上以自然与几何相结合的形态为背景,注重新老城区边界的自然过渡与衔接;在景观设计方面,注重对传统要素的重新设计,与现代材质和工艺相结合,协调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侧重民族地域文化的延续性和生态性。这些都是他不拘泥于传统而优于传统的表现。

(三)重视维吾尔族建筑装饰图案在景观雕塑中的创新设计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公众审美水平的提高,雕塑的表达方式、空间形态、功能作用和材质选择均有了显著变化,它不再是点缀和装饰,而成为了主角,变为了一种表达思想、追求情感诉求、公众参与的崭新景观。但新疆内的雕塑发展仍受传统雕塑的影响,创作理念上基本以纪念性和叙事性为主,造型上仍以传统题材、客观写实、历史再现为主,空间上仍是追求封闭型的自足空间,与周围环境关系微弱,隔绝空间意识很强,同构空间效果较少。雕塑以独立存在的方式与周围景观要素之间的连续性和相融性难以显现,公众参与的认同感缺失,场所精神难以表达。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创新设计。艺术是相通的,因维吾尔族建筑装饰图案与景观、建筑、雕塑有很多共性,所以同一设计思想也可以运用到它们之中。弗兰克•盖里把完整的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建筑整体破碎处理,然后重新组合,形成了破碎的空间和形态。这种解构主义设计手法,能让细节特征充分表现出来。维吾尔族建筑装饰图案的组成元素同样具有典型特征,几何元素、植物元素、文字元素均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应重视维吾尔族建筑装饰图案,对其进行解构设计,打破常规,推陈出新,发挥其最本源的艺术价值。

(四)细部设计与维吾尔族建筑装饰图案有机结合

细节决定成败,一定程度上景观的细部设计与景观品质的优劣密切相关。没有细部设计,景观就显得粗糙,不耐看,缺乏深度,我国的传统园林景观中就细部设计而言,南方私家园林优于北方园林。在进行细部设计时,如果景观要素没有历史、地域与民族文化底蕴,则徒有功能与形式,会让人缺乏认同感。景观细部设计是衡量一个优秀设计师的标准之一,细部设计能体现出设计师的综合素养、经验以及对设计的深度理解。景观细部包括形态样式、材质肌理、构造工艺、比例尺度、审美特性等的综合性表达。大巴扎细部设计主要体现在利用本地质朴的耐火红砖,通过磨砖对缝的工艺对维吾尔族建筑装饰图案进行解构、重组、构成,最终实现了装饰形式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