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智能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智能教育范文1
跆拳道是一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运动项目,其拥有多层次、多功能的教育意义,特别是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身体素质提升以及心理素质教育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跆拳道与中国传统武术一样都是亚洲十分传统的文化,拥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与精神。因此,针对跆拳道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促进功能进行研究对于跆拳道教育的普及以及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跆拳道对青少年礼仪素质的促进
青少年的礼仪素质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来说十分重要,是青少年道德素质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在跆拳道的训练中青少年则可以继承礼仪,发扬优秀的道德传统。跆拳道十分注重礼仪,不单单要求训练者掌握跆拳道的技术,同时还要学习对跆拳道中的礼仪、道德修养进行学习。每一次跆拳道的练习与训练都要做到“以礼始、以礼终”[1]。总的来说,跆拳道这项运动拥有十分传统的道德修养,继承发扬了讲礼仪、有道德的优秀传统。因此,青少年在跆拳道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学习到谦让的利益,忍耐的精神、谦虚的品格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跆拳道教学理论认为,跆拳道的学习者其言行举止均展现着其本人对人的道德素质与品格,而实际上跆拳道教育则是对人道德品质的完善。
二、跆拳道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促进
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是其健康成长、顺利的发展基础。在学习跆拳道的过程中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必然将得到锻炼。跆拳道的技术动作是需要全身协调配合的,主要通过不同的腿法来配合表现。跆拳道运动能够有效推动人体力量的爆发、速度、耐力、协调等全面素质的进步,能够十分明显的实现强身健体的作用。当前青少年的学习压力较大,青少年的课外活动相对很少,参加体育运动的机更是寥寥无几。全国青少年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并且每年都在逐渐下降。而跆拳道则可以有效改善青少年身体素质较差的这一情况。某研究针对青少年参与跆拳道训练后体质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青少年学习跆拳道,身体素质得到了十分显著的提高[2]。
三、跆拳道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促进
跆拳道对于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训练跆拳道的过程中由于礼仪是学习跆拳道的基础,同时跆拳道还具备十分严格的等级划分,所以青少年在跆拳道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十分清晰的意识到需要充分尊重并且接受师长的谆谆教导,明确自己处于学习者的地位。在技术等级规范中,青少年能够准确清晰的意识到自己所掌握的相关技术、相关动作以及达到了某种级别,以便设定训练目标,督促自己不断进步,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在跆拳道的实际训练过程中青少年还能够观看到每一场都是公平而公正的比赛,以便在比赛中对比自己,寻找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学习他人的优点,从而形成渴望胜利的欲望,进而实现自我完善。在上述心理的影响下,在跆拳道的训练中青少年的性格将会变得更加成熟,拥有更加独立的自我意识。其次,促进坚定品质的培养。在跆拳道战术的学习过程中,青少年需要面对比自己弱小、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并且要学习运用不同的战术手段来应对。不害怕面对强大的困难,在认真分析对手技能的基础上来解决问题,就算遇到困难也不轻言放弃,即使胜利的机会很小也要全力拼搏,坚定意志,全力奋战。最后,促进正确社交模式的建立[3]。在跆拳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较高频率的使用与同伴一同训练的教学方式,在练习中经常要求同伴准备把握靶位的程度,要求同伴做出准确的配合动作,在与同伴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的过程中进行训练,以获得较为良好的训练效果。同时,青少年在学习跆拳道过程中还可以与同学相互讨论、相互鼓励,共同援救跆拳道战术战略等。青少年在学习跆拳道的过程中不单单掌握了跆拳道技能,同时还掌握了人际交往的技巧。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跆拳道是一项十分优秀的体育项目,同时也是亚洲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跆拳道不单单可以强身健体,防护自卫,同时还学生在学习跆拳道的过程中强化民族净胜,促进礼仪素质、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提升。这是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因此,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可以适当开设跆拳道教学课程,将其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这不单单可以跆拳道运动的发展塑造了绝佳的空间和宽阔的平台,同时还能够深化创新改革,全面实行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郭志远,刘益彰.跆拳道对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18):249.
青少年智能教育范文2
[关键词] 青少年 科技创新 人才 成长规律
科技精英成长规律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美国科学社会学家曾对1901~1972年美国9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过详细研究,提出其成长的一般规律。中国学者也对1955~2001年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成长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教育占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今天,对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探索尤显重要。
对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探索,要结合国际教育前沿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进行,该理论认为人有:“语言”、“逻辑、”“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内省”和“自然探索”智能。
本文从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着手,对其成长规律进行了多层面的理论初步探索。
一、“内部原因”
本文所说的“内部原因”包括“青少年自身生理成长过程中的创造力”、“青少年创新人才思维习惯变动的心理标识”和“青少年创新人才学习方面的规律”。
(一)青少年自身生理成长过程中的创造力
从实践结果来看,许多青少年创新人才的确是在相关的科技项目方面有着自己先天的智能分布带来的优势。从青少年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内因方面来说,这种智能的优势,加速了他们在身心成长过程中,从共性的成长特点中“脱俗”成长,在良师的引导下,进而促成了他们的个体成长优于他人的成长。
1.儿童前学龄期
这一时期的创造力表现出五个特征:一是以惊讶和好问的态度对待世界,拥有得天独厚的体验能力,自发发展的兴趣十分广泛;二是在婴儿期到前学龄期的儿童都把他的周围环境当作新的东西来体验和发现,不受经验习惯等现成因素的影响;三是学龄前儿童遇事欠考虑,通常比上学的儿童更容易结合成整体,更加团结;四是大约在童年期结束时,批评的态度尚未形成或中是刚刚有所萌发。这时的儿童专注于世界,把世界与自己视为一体。五是儿童的创造思维还未受复合思维的影响。
2.小学时代的创造力
在小学时期,儿童的创造行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这个发展阶段是一个很少促进儿童创造力,甚至还起阻碍作用的阶段。
3.青年时代的创造力
青年时代是实现创造和发展创造力的阶段。青年特别关心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然后才是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和内容。这一阶段的青年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自我发现的初期阶段;二是自我发现;三是自我危机和创造力缺失。
以上“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的这些“青少年自身生理成长的创造力”的规律,在我们身边的创新人才、已经取得科技方面一定成绩的青少年身上也不难看出。他们不仅拥有这些普通共性特征,更拥有能够在良师的引导下,保护自己的原创造力的特点,从而使他们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不至于随着个体的成长而泯失这些先天的共性以及他们自身的优势智能。
(二)青少年创新人才“思维习惯”变动的心理标识
我们从现在的青少年创新人才身上,能够总结出他们“思维习惯”变动的心理标识规律:
1.这些青少年创新人才,他们的思维在整个中学阶段得到迅速的发展
具备普通青少年自身“思维习惯”变动的心理标识。其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排优势地位,其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第一,能通过假设进行思维;第二,思维更具有预计性,能先列出打算,计划方案和策略,准备采取一定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第三,思维形式化,其思维成分中逐步地由具体运行长时期思维占优势,发展到由形式运算思维占优势;第四,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化。开始学会反省自己,使思路更加清晰、判断更加正确;第五,思维能跳出旧框框。他们在思维过程中开始追求新颖的、独特的因素,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性,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研发经验的直接支持。
2.青少年创新人才“思维习惯”变动的心理标识
青少年创新人才在具备共性的“思维习惯”变动心理标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自己的先天优势智能,在良师的引导下,在思维上优化与普通青少年具有共性的“思维习惯”,能够用理论作指导,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进而在创新方面更加优于同龄人。他们能较好地把握住自己在青少年时期的两次思维能力发展的(一次是在14岁,正值初中阶段;一次是在17岁,正值高中阶段);并在这两个阶段培养成与自己终身相随的积极的“思维”。
(三)青少年创新人才“学习方面”的规律
这些创新人才,他们在对于他们生活来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的学习活动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他们能够让自身的学习、探索,与自身的身心发展较好地融合起来;能在良师的研究性创新理念的指导下,谨慎客观地去除在学习活动中的机械呆板的现象,被动式、教条式的学习方法,发挥自身的优势资源;能够主动学习,在学习上“有目的”、“有选择”“能勤于思考”“有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的能力”……从而使自己的学习效果优于他人。
二、“外部原因”
外部因素对青少年创新人才的成长也有着与内部因素相同的作用,总结、分析现有的这些青少年创新人才,不难看出他们的外部原因规律。
(一)师从名师
“名将难寻,名师难求”。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关键的一环,对于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少年而言,一个好的老师胜过十年苦学,再好的资质,再好的先天优势智能,也要有良师的指引,可以说是更需要良师、名师的引导,才不会使优势资源白白流失而扼腕。每一个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背后,都有一个知识渊博、学识深厚、学术技能优秀、教育理念处于前沿的指导教师。
1.名师的“创新指向”
“创新指向”,就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打破常规,采取一些新的方法或手段,以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感到有收获,同时还逐渐地增强着自己对学习的自信。这对于这些创新型青少年人才的成长影响极为深远。从现实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每一个创新型青少年人才,他的导师都是具有非常强的“创新指向”意识的。他们很清楚地认识到:要实现创新,尤其是引导有着科技智能的人才实现创新,实现并发挥以及拓展他潜能,就必须在指导活动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2.名师“学习的有效性取向”
“学习的有效性取向”,就是老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他们在一定时间内,以灵活多样的方法学习规定的知识,并科学、有效地内化和掌握它。教师能够建构和谐师生关系,培养观察及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究情感策略。
3.名师“学习的智慧性取向”、“学习的快乐性取向”
“学习的智慧性取向”与“有效性取向”是紧密相关的,学习中充满智慧,一定能提高效率。有这种意识的老师,他们喜欢学生勤于思考,对问题有独到见解,并能从学习中寻找规律。他们能强调鼓励和启发的极重要性,能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强烈、敏感的问题意识……这些对于青少年创新人才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的快乐性取向”,是研究性创新理念对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价值性追求和过程性期待。好的教师,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生动起来,快乐起来,主动起来,最终变成终身学习者。教育的价值是受教育者能够多问几个“为什么”,能够独立地找到答案,能够有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学生的死记硬背,这就是青少年创新人才“师从名师”所获得的最为宝贵的教导。
(二)优秀的家庭学习传统
家庭作为社会的单元,是青少年启蒙的“处女地”,良好的家庭氛围,优秀的家庭学习习惯、学习性思维,都对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不容忽视的巨大影响。一个学习型家庭,一个缜密思维的家庭,能够更加重视和理解青少年身心的全面、科学地发展;能够尽可能提供社会交往和教育的联合优势。
三、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优势
有了“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的共同作用,就使得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身优势资源与外部优势资源的自然整合,这就如做“加法”,这些优势资源不断叠加在一起,不断整合,不断更新,进一步促进了这些创新型青少年人才的成长、成熟……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是教育为开发人力资源,服务于社会的主要任务。
相信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在不断的教育理论探索和教育实践的总结中,能够在本职岗位上,为教育献上自己的身心,竭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白春礼.杰出科技人才的成长历程――中国科学院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1.
[2][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
[3]陈吉明.创造力开发与实践.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6.
青少年智能教育范文3
一、人工智能机器人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机器人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外形上都显著提高,并且,不断的进行功能延伸。将具有感觉、思考、决策和动作能力的系统称为智能机器人,这是一个概括的、含义广泛的概念。这一划时代的概念产生,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新的创造天地。智能机器人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渗透性、前瞻未来性、创新实践性的学科,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
二、机器人教学的教学现状
2000年,机器人教学处于起步阶段,第一届“广茂达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在长沙举行。其目的是刺激机器人新技术的发展;鼓励年轻学生投身机器人技术。2002年,机器人竞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03年,机器人竞赛达到热潮。2004到2009年,机器人竞赛成为了主流,第四届至第九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分别在河南、广西、陕西、云南、重庆、湖南、青海举行,竞赛规模不断扩大,规格不断提高,经验不断丰富,成绩不断攀升。同时,第五届至第十届“广茂达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也取得了丰厚的成绩。2011年广东省的虚拟机器人竞赛,全省共有12个地市和顺德区报名参赛,参赛队伍106支,参赛学生148人。比赛形式新颖,要求学生现场编写虚拟足球比赛和虚拟灭火比赛的程序,然后进行投影演示,所有的同学都可以观看和学习。2012年的“乐博杯”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中国竞赛在西安举行,汇聚了众多的参赛者。同学们秉着重在参与、学习交流的态度,经过两天紧张激烈的比赛,比赛成绩优异,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编程人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兴围小学代表队,他们突出重围赢得了冠军,即将代表中国队去墨西哥参加世界级机器人大赛。
机器人竞赛已成为国内科技、教育界一致认同的一项青少年科技创新的重要赛事,作为一项富有时代性、创新性、参与性和普及性,适应当代青少年需求,深受当代青少年欢迎的智力开发活动,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面
1、智能机器人缺少科学、可行、实效的教学目标。按照学制的阶段性划分不明确,存在重复学校相同知识的现象,从而导致机器人教材特色不明显。
2、智能机器人教育往往没有固定的教学设计和规划。导致许多教学只能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教学,不能按照学生接受能力有秩序的开展知识体系教学。
3、目前学校教育使用的机器人很纷杂,缺少规范。并且绝大部分并不兼容,开放度低。还有就是教学用机器人单机价格偏高原因是销售数量上不去,导致厂商只能太高价格。
(二)教育资源方面。由于我国各省市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从而导致在教育资源投入方面也是参差不齐,很多欠发达地区软硬件教学设备都严重不足,智能机器人的教学活动很难正常开展。
四、改进措施
(一)资源环境建设方面。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课堂教育环境的构建策略。建立完善系统的小学教育人工智能机器人进课堂资源的开发、应用的管理运行机制。同时,应该加大对中小学智能机器人教学资源投入力度,以确保所有孩子都能够享受到同等级的教学资源。
(二)学科教学方面。对于小学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教学工作来讲,教师的培训工作应该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目前该门学科在小学教学当中仍属于一种新型的学科,相关教师之前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过相关理论,同时,实践经验也是严重不足。因此,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因此,对教师进行适当的教学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我国开展的“校校通”工程已经在全国的中小学基本完成,各地区小学已经具备了计算机房,而开展机器人教学工作还需要进一步购置教学使用的机器人,从而建立起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即“机器人”实验室。另外,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收集也是一项关键任务。学校可以统一添置一批有关机器人的教学信息资源,例如:教学光盘、教学软件等等。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机器人教学课件,教案等。丰富教师教学参考资料。
青少年智能教育范文4
素质教育美育舞蹈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创新素质,等等。
众所周知,美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舞蹈作为艺术审美中最具独特美感价值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功能。作为“艺术之母”的舞蹈,融多种学科为一体,涵盖了历史、文学、哲学、音乐、美术、服饰、诗歌、运动、生理等多方面的学科,成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舞蹈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特征足以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一、舞蹈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灵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因此,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舞蹈绝不仅仅是由专业舞蹈演员呈现在舞台上的艺术品,更应该成为他们培养审美意识、表达内心情感、锻炼身体素质和提高精神素养的手段和载体。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著名舞蹈教育家、理论家吕艺生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舞蹈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把舞蹈普及推广到广大青少年的身边,让舞蹈走进课堂,充分发挥这一艺术形式特有的美育功能,让更多的孩子享受舞蹈带来的乐趣,才应该是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
1.舞蹈训练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舞蹈有着与体育锻炼类似的功能,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也是骨骼的生长时期。运动可以改善骨的血液循环,增加骨细胞和营养供应;另外,运动时所受的挤压和振动可以刺激软骨细胞的分裂和增殖,从而使骨的长度不断的增加。因此,舞蹈训练可以显著促进青少年的身高增长。调查显示,同样性别同年龄的孩子,参加舞蹈训练的比不参加舞蹈训练的身高平均要高3~7厘米。舞蹈是全身性的运动,涉及到身体所有的关节和肌肉,却又不像体育锻炼那样激烈,减少了运动损伤的几率。舞蹈训练中的压腿、踢腿、下腰、伸展、跳跃等运动,对孩子的韧带和体能发展以及身体柔韧性、灵活性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舞蹈的本质内涵就是运用优美的肢体语言来讲述故事、抒感,长期对肢体的控制训练会大大提高身体的协调性,而动作的协调性则能够有力地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
2.舞蹈训练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生理机能
舞蹈训练可以通过运动和呼吸的调节改善心肺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冠状动脉得到很好的扩张,肺活量增加,机体供氧能力明显提高,从而减少患心脏病、高血压和上呼吸道疾病的危险。通过训练可以增加骨骼密度,增强了其抗压、抗折、抗弯、抗扭转等方面的性能。经常的运动还能使肌肉活动能力增强,肌纤维变粗,肌肉体积增大,弹性、肌力和耐力都得到增强。舞蹈训练还会使青少年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发生适应性的改善,促进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功能的提高,改善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提高肢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同时使人精力和体力更加充沛,不易疲劳。此外,舞蹈训练对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健康运转大有益处,对儿童瘦弱、肥胖、挑食、营养不良等常见体质现象有明显的改善功效。
3.舞蹈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形体的健美和精神气质的培养
舞蹈是通过娱乐达到健身的最佳方式,持续的舞蹈训练可以消耗脂肪,使肌肉呈条形生长,达到形体美的目的。科学化、规范化的舞蹈训练有助于青少年身体各围度的均衡发展。研究表明,同性别同年龄的儿童,参加舞蹈训练的比不参加舞蹈训练的,身体各部位的围度测量指标要更匀称,关节的活动幅度也有相应的提高,而关节灵活性的提高,会使人的动作舒展而协调,姿态优美而端庄。此外,舞蹈训练还可以使身体变得挺拔,克服弯腰驼背等不良的身体姿态。系统的舞蹈教育在身体素质得到锻炼的同时,还会在美的熏陶下,展现端庄的仪表和高雅的精神气质,成为一个人内在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4.舞蹈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审美修养的提高
舞蹈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舞蹈艺术之所以得到高度发展与普遍传播,正是由于它作为美育的最佳教育形式。作为综合性艺术,舞蹈与音乐、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门类发生着密切的关系: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的肢体语言在音乐的节奏与旋律的氛围中才能得以充分的流露;舞蹈的造型、舞者之间的排列、舞者的化妆和服饰、舞美和灯光的设计等处处体现着美术的审美取向;舞蹈的编排、情节的设定、感情的宣泄又都是在文学的思路和想象中进行的。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舞蹈是最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所以,情感是舞蹈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也是舞蹈审美感受的动力中介。舞蹈这个审美媒介能够焕发受教育者的美感,在得到感官愉悦的同时感悟到世界美的真谛和意义,并超越功利意识,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
5.舞蹈学习有利于青少年智能的提高
一个人的智能由观察力、模仿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诸多方面构成。而一切智能的基础最初都源于肢体的运动智能。通过手舞足蹈和对肢体的控制与把握,儿童的神经系统得到发育和健全,肢体运动智能的发展又促进了其它智能的同步提高,对学生的注意、观察、判断、模仿、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发展都有全面的推进作用。舞蹈训练可以使学生的神经细胞获得更充足的葡萄糖和氧气供应,保证大脑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中获得充分的营养,能显著地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反应能力和大脑工作能力,有助提高学习效率。经常参加舞蹈训练还是一种运动性的休息,能把因疲劳而降低的视觉、听觉感受力提高30%,使学生学习起来精神饱满,思维敏捷。根据多年的观察和家长的反应,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舞蹈的学习之后,注意力普遍更集中了,反应能力更强了,接受能力更快了,文化课的学习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6.舞蹈学习能够抚慰心灵,有利于青少年人格的完善
肢体运动和音乐是人抒绪、宣泄压力、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而舞蹈正是二者的完美结合。因此,舞蹈能够抒感、驱散郁闷、缓解肌体和精神紧张,从而稳定情绪,改善心境,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舞蹈虽然是优美的,但是训练的过程却是艰辛的,它对于舞者来说,是一次身体与心灵的历炼和超越。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没有遇到过困难和挫折。舞蹈训练让孩子们从小就认识到不经过艰苦奋斗是无法成功的道理。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每个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还能够从小培养他们自强、自信的个性以及团队合作与集体主义意识。相比其他活动,舞蹈教育在塑造青少年完善的品格、锻炼坚强的毅力方面作用更直接、更生动、更有趣,也更易于被孩子们接受。这正是舞蹈教育所带给孩子们最宝贵的财富。
二、当前我国青少年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和中小学入学制度、高考制度的影响,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真正、全面的素质教育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在国内的中小学教育课程中只有音乐与美术教育,舞蹈教育并没有真正走近广大青少年儿童。即使一些重视舞蹈的学校,往往在传统美育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习惯于把舞蹈教育依附于音乐教育,淹没了舞蹈作为独立艺术形式的自身特点。在全国中学的日常教学中,音、体、美等所谓的“副科”经常被“主科”所占用,舞蹈仅仅被作为“兴趣活动”而且还常常名存实亡,在青少年学生中能接受系统舞蹈训练的更是寥寥无几。除此之外,舞蹈教育在学校的开展还依赖于稳定的、高水平的舞蹈教师队伍和必要的活动场地,并且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排练和演出费用。显然,大多数的学校不具备上述舞蹈教育所需要的软、硬件条件。所以爱好舞蹈、愿意参加舞蹈学习的孩子只能选择到校外各级青少年宫以及各种单位和个人举办的舞蹈培训班学习。由于没有统一的相关部门来领导,师资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选用的教材也是五花八门。一些团体和个人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把舞蹈教育当成了赚钱盈利的工具,唯利是图,误人子弟。在舞蹈考级、升学、评优和一些家长虚荣心的驱动下,本应作为素质教育的舞蹈教育却普遍出现了成人化、专业化的现象,拔苗助长般地片面追求高难度高技巧,演出服装道具奢华攀比,功利性和目的性太强,偏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和目标。
三、如何让舞蹈教育在广大青少年中真正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
普通中小学生的舞蹈教育是学生整体素质教育中的组成部分,是不同于培养专业舞蹈演员的非职业舞蹈教育,教育的目的不应是培养舞蹈家,不应是单纯传授技艺,而是培养具有一定舞蹈知识、技能和鉴赏水平的普通人。他们也许不能成为聚光灯下的明星,但却可以在将来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成为舞蹈艺术高水平的欣赏者、传播者。舞蹈教育带给学生的那种与美、与身心健康永远相伴的生活方式会令他们享用一生。
1.更新教育观念,把握舞蹈教育的素质教育方向
长期以来,我国的舞蹈教育受专业教育、精英教育思想的影响,注重结果评价,偏重技巧的训练,普通青少年儿童的舞蹈教育沿用专业舞蹈的教育方法,以“基本功”训练为教学的重点,模仿教师的技巧成为舞蹈课的主要内容。儿童天生就是舞蹈家,他们活泼好动,听到音乐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所以舞蹈教育应面对全体孩子,让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舞蹈带来的快乐。舞蹈教育面对的是不一定有良好形体条件的普通少年儿童,只要对舞蹈有兴趣,乐于用肢体表达情感的孩子都应该是舞蹈教育的对象。因此,在舞蹈技艺方面应以舞蹈的基本要素、基本动作训练为主,突出动作的协调性、韵律感和感情的表达。高难度的技巧需要一定的年龄、身体条件和训练时间的保证,应量力而行,不能作为青少年舞蹈教育的主要追求目标。
2.舞蹈的训练内容要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青少年的舞蹈教育面对的是从小学到初中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因此,舞蹈训练的内容一定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依靠科学的训练方法,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摒弃拔苗助长式的功利化做法。比如,欧美国家经过科学研究,规定8岁以前的儿童不能进行伤筋动骨的基本功训练,因为这时候孩子的骨骼等身体条件还没有发育好。所以这个年龄段的舞蹈训练需要考虑的就不仅是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还要适合他们的身体条件。再比如,每个孩子的自然条件不尽相同,有的孩子天生软开度就好,有的天生乐感好,有的天性机灵很会表演。所以如果一味追求共性化,不注意个性化教育,会抹杀孩子的自然天性,降低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中应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能得到开发和展现。
3.在教学中注重对青少年智力的开发和创造性的培养
舞蹈教育是为了改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所以,除了通过舞蹈锻炼学生的身心健康、端正行为举止、提高审美能力外,还应该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要有意识地将文化、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知识融入到舞蹈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了解多学科的知识。舞蹈教学尝试融入多学科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舞蹈的本源――舞蹈来源于社会生活,来自于人们的知识见闻和思想情感。学生通过学习舞蹈,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提高了综合能力。“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所以艺术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良好的途径之一。作为普及教育的青少年舞蹈教育,应转变“重技艺、轻创意”的倾向,不仅训练学生如何表现美,更要培养他们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热情,以启发式教学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好习惯。长期以来,校园舞蹈作品都是由教师创作的。我们开展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受教育者能用自己的肢体来表情达意,应提倡学生的本能反应,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都有可能创造出独特的作品。所以教学中应经常安排舞蹈鉴赏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和表达力,继而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创编,用他们自己的感受来支配身体,产生出属于自己的舞蹈表现形式。而只有当确实是出于学生之手的,表达了他们所思所想的,反映了他们生活的舞蹈作品的出现,哪怕是质朴的、稚嫩的、不完善的,也足以能够说明艺术教育的成功,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
4.专业化的师资水平是开展青少年舞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青少年的舞蹈教育是一种不同于职业教育的非职业舞蹈教育。专业的舞蹈演员、舞蹈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还不能算是称职的青少年舞蹈教师,因为他们往往习惯于将职业舞蹈教育的做法应用于普通孩子的舞蹈教育。这也是造成目前国内青少年舞蹈教育专业化、成人化现象的原因之一。因此,一名合格的青少年舞蹈教师除了应具备扎实、规范的舞蹈功底之外,还应掌握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系统教育知识,认真研究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虚心学习,增加交流,开阔眼界,潜心研究,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上接第3页)5.规范各类舞蹈比赛和舞蹈考级,树立正确的教育导向
舞蹈比赛和舞蹈考级是肯定舞蹈学习成绩、检验舞蹈教育水平、促进舞蹈交流和发展的必要方式。舞蹈赛事的导向非常重要,它关系到舞蹈教育能否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并达到应有的目的。中小学生的舞蹈比赛应属于非职业比赛,评判标准更应从素质教育的目的与舞蹈的本质意义出发,从学生所展现出来的对舞蹈主题的解读、肢体语言的表达、情感的流露、技巧的运用,动作的美感,服装道具的设计等方面做综合的评价,而不应片面追求场面的宏大、服饰的华丽、技巧的攀比,杜绝专业化、成人化的错误倾向。
舞蹈考级也是目前国内评价学生舞蹈学习水平的主要方式之一。受经济利益的趋势,舞蹈考级的主办单位不一,内容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普遍的问题是舞蹈技巧水平的高低大都成为定级的标准,而是否能够正确地理解舞蹈主题的内涵、是否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肢体语言、是否能够恰当地传递真情实感等学习舞蹈真正必需的素质却没有被很好地重视。所以,严格规范管理舞蹈考级的主办单位,科学制定评定标准,透明公正地执行评判制度,是青少年舞蹈教育走向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保障。
四、结论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优势,是广大青少年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
要让舞蹈教育切实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必须清除功利性的学习和教育动机,杜绝专业化、成人化的教育倾向。首先,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要深刻理解舞蹈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并引起他们的重视和支持;其次,专业素质高、懂得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师资队伍是舞蹈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健康普及的最重要保证;另外,各种比赛、考级的规范管理和科学评价是舞蹈教育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吕艺声.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陈白桦,陈杨.中美中小学舞蹈教育的特征与差异.舞蹈,2013,(6).
\[3\]何际峰,周亮.儿童习舞致残的忧思.舞蹈,2013,(6).
青少年智能教育范文5
青少年科技中心工作室活动
乌兰察布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工作室主要以科普知识,以青少年为主要活动对象。
工作室配有3D打印机、科普e站、VR虚拟体验、智能机器人、科学实验和创客工具等,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科学实验课,开辟了“学校以外的第二课堂”,通过互动、交流、体验活动,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工作室在活动内容上将部分学科知识有效融合,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动手制作能力、创新性思维、团队合作精神,推行“做中学”先进教育理念,使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地发挥,在轻松愉快的“玩中学”中巩固所学知识。工作室还将举办机器人比赛体验课,小手拉大手亲子体验等活动,并辅以一系列不同主题的科学讲座。
科技工作室会结合当下最先进的科学概念,不定期更新器材,并将面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让青少年的周末、假期变得高大上又有意义。
青少年智能教育范文6
数字时代的到来,各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不仅深刻影响着成年人的生活,对青少年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听音乐、看电影、打游戏、聊天、发微博……高科技产品总能吸引着青少年的眼球。然而,智能手机在带来便捷和快乐的同时,也让许多青少年患上“手机依赖症”。“手机依赖症”是指一些人因为使用手机而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对青少年危害很大。
“手机依赖症”带来负面影响
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让沟通更便利,结果却使得人们更加孤独,手机带给生活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圈子变窄,影响人际关系。手机使得以往的家庭聚会、同学聚会等传统社交模式变得“不那么重要”。如果青少年迷恋智能手机中的虚拟世界,淡化现实的人际交往,社交、语言表达能力就会退化,回不到现实生活,跟父母沟通都困难。
2.导致疲劳,影响视力。青少年频繁地使用手机,将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引发感应性疲劳和神经衰弱,很多孩子该睡觉时躲在被窝里打电话,影响正常学习和休息,更会损害视力。
3.影响学习。不少学生一有机会就开始玩手机,上学的路上玩手机,课间休息时手机更是不离手,有的同学甚至上课期间也在课桌下玩手机,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还有很多迷上智能手机的学生,注意力常难以集中,而且他们的兴趣点总游移不定,如果长期停留在这种状态,可能会破坏孩子的思维深度和对复杂问题的理解能力。
4.游戏上瘾。手机早已不是单纯具备通话功能的工具了,许多学生的智能手机价格不菲,QQ、微信、唱吧、音乐、游戏等软件也安装得种类繁多,并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打游戏,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5.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手机为人们打造了一个惬意的心理空间,让青少年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与外界连接,但是心理上的孤独却不断增加。青少年会觉得自己认识很多人,但在上千人的通讯录里却找不到一个能谈心的人,进而生出孤独、焦虑等情绪,心理健康发展受阻。此外,青少年使用手机还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
6.身体健康受影响。长时间玩手机,使青少年户外活动不足。以前家长常抱怨“一天到晚贪玩不回家”,现在却是抱怨“一天到晚不出门”。孩子太“宅”,如今已成不少家长的心病。而缺少锻炼和运动,孩子的健康直接受到影响。近年来我国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
问题关键在学生的自制力
出现以上问题,智能手机本身并不是罪魁祸首,但是在五花八门的手机游戏、娱乐应用面前,部分学生难以抵制诱惑,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玩手机,从而耽误休息和学习。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我们难以想象要是没有手机,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多糟糕。实际上,智能手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它的通讯功能,作为一台移动互联网终端,它能够与目前包罗万象的互联网连接,获取资讯和服务。
中小学生群体的自制能力是有限的,例如,他可能沉迷于与陌生人的QQ聊天,只是因为好玩,或者,受到某款游戏的诱惑,日思夜想打装备刷副本。可以这么说,现在中小学生提前享受到了本该大学才有的自由,实现的工具就是智能手机。
怎样摆脱“手机依赖症”
减少智能手机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参与。手机只是一个工具,关键还是看家长和老师如何引导教育。
1.中小学生最好不配手机。人是否被手机“奴役”,关键由自控能力的强弱决定。中小学生自制力不强,家长应该加强监管。对于初中以下的孩子,家长最好不要为其配备手机;如果给孩子配了手机,应该严格控制其手机上网流量,并约法三章,如上课时间不许玩手机等。而且家长们最好不要给孩子买功能太多的手机,最好的就是那种只能简单地接打电话,收发短信的手机,这样可以人为地减少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削减手机对孩子们的影响。但父母要注意不要强行限制孩子使用智能手机,以免刺激子女的叛逆心理,最好多与子女进行沟通,帮助子女自觉控制使用时间。
2.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智能手机是我们无法抗拒的世界。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会自制自理,就算智能手机揣在口袋里,也不至于成瘾成灾。例如学生们平时多读读书、看看报,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
3.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和使用智能手机。比如,可在教学区域设置屏蔽仪,禁止学生课上使用手机,或者规定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段;教师也可在把智能手机的功能从单纯的娱乐工具转向学习的辅助工具上多下功夫,推荐学生安装学习软件或者查阅资料等。
4.引导青少年将生活重心从手机上转移。“手机依赖症”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和老师应加强对其上网行为进行引导和监管,关键的一步,必须把孩子的注意力从手机、iPad上“解救”出来。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让他们参与到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中来。如果家长有时间的话,可以带孩子到图书馆或是书店,因为看书肯定比玩手机和玩游戏健康得多;同时,家长还可以帮助孩子培养更多的兴趣和爱好,比如听音乐、运动、旅游,等等,避免孩子对手机产生依赖心理。
如果家里的孩子已经出现了手机依赖,家长也最好不要购买和使用智能手机。“手机依赖症”的戒除难度很大,需本人有强烈的意志,如果患者手机依赖的症状严重,应到专业机构配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各国学生用手机大不同
日本:不允许中小学生校内用手机
日本的中小学是不允许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的。但是为保护孩子的安全,日本家长会给学生配备GPS定位手机,这个是学校允许携带的。
美国:公立学校严禁手机进课堂
美国经历了1999年“哥伦比亚校园枪击案”和2001年的9·11事件之后,不少家长希望能随时与子女联系,学校考虑到他们的愿望,允许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但是绝大多数美国公立学校仍然采取了严禁手机进课堂的政策。
芬兰:禁止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
芬兰的规定是从上游手机网络供应商就开始限制。法院禁止无线通讯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如果违反了,要罚款10万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