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迁移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的迁移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的迁移理论

教育的迁移理论范文1

一、母语迁移理论

在外语习得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已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L1 Transfer)现象。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它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

二、母语的正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在外语学习中,迁移现象非常广泛。以汉语为母语进行英语教学,其正迁移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法教学中用母语比较语言现象,讲解语法规则更清晰易懂

由于语法规则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完全用英语来解释语音现象、语法规则,学生难以掌握,例如要说清楚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的区别,虚拟语气句式等这类语言现象,只能用母语来解释,或者说只有用母语解释之后,学生才容易接受和掌握。

2.阅读和词汇教学中适当运用母语解释抽象词语和复杂概念是必要的

母语的积极作用同样也表现在英语阅读和词汇教学中。在早期直接法绝对排斥母语,但后期直接法也不得不承认母语在教学中的地位,认为在讲授语音、句型、句法以及阅读技巧、文化内涵、复杂结构等知识时,有时用母语可以避免很多误解。

3.翻译时用母语可以增强理解

由于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差异,离开了汉语的翻译,用目的语直接进行教学,尤其是翻译教学,当然是一种很落后的方法,但完全脱离母语解释,又不切合实际,尤其在基础教学阶段。在这个意义上说,母语解释能起到正迁移的作用。阅读教学中用母语解释作为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母语可以加快学习,也使学生的语言输出更准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母语的负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由于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它对目的语的干扰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有效避免负迁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积累英语词汇

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是流利运用英文的基石。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基本词汇的积累,鼓励学生多使用词典,特别是英汉双解词典和英英词典,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词汇的多重意义和原文解释。

2.营造英语学习环境

亲历语言环境是培养学生养成英语思维习惯,提高英语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汉语,课内讲解以英语为主,课堂教学以语篇教学为主,至少以句子为单位。课堂上尽可能多给学生英文答题和英语口头交际的机会,最终摆脱母语的束缚,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3.展开英汉对比学习

不要因为担心母语负迁移便因噎废食,教师应指导学生经常地、有意识地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着重在不同点上下功夫。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变换使用直接法、交际法和听说法,让学生学以致用,乐在其中。可给学生布置足够量的角色替换、情境对话、复述课文、专题讨论等练习,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讲,动笔写,边学边练,边练边比较,在实践中感受两种语言的异同。

4.搜集地道英语资料

阅读是学生语言信息输入和知识积累的主要来源。阅读不仅能使学生接触和熟悉语言结构、时态、词序和词的功能等,而且还能培养语感,丰富知识,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更重要的是阅读让学生了解英语的思维习惯和写作模式。同时学生阅读时,还应把文章中的优秀段落和精彩部分记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经常复习,吸收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英文报刊杂志,尽可能多听英文广播,原版磁带,多渠道地接触原滋原味的英语,积累资料,培养语感。

5.增强学生文化差异意识

加强母语和外语之间差异的比较,对培养学习者的外语交际能力,减少或避免语用失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比较母语和外语在语义系统、话语结构、交际原则、思维方式、时空观、价值观及审美观等方面的差异,使学习者通过不同文化的比较,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其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教育的迁移理论范文2

关键词: 迁移理论 先行组织者 相同要素 类比联想 知识系统化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怎样进行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才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对学生的发展有帮助,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可以称得上好的教学设计呢?

基于对迁移的理论分析及自己实际教学设计的实践总结,笔者形成了如下教学设计策略。

1.有效设置“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一个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根据奥苏伯尔的解释,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则有必要设计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引导性材料,可能是一个概念、一条定律或者一段说明文字,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直观形象的具体模型,但是在概括和包容的水平上高于要学习的材料(因此属于下位学习),构建一个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的桥梁,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比将要学习的新内容更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包摄性,以便为学生即将学习的更分化、更详细、更具体的材料提供固定点,还有助于学生觉察出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其他知识,提醒学生主动将新知识与这些知识建立各方面的意义联系。

“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可以进行推广,发展为“组织者”。“组织者”可以在学习材料前呈现,也可以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在抽象性和概括性上可以高于学习材料,也可以是具体的概念,在抽象概括性上低于学习材料。

“组织者”是沟通新旧知识的桥梁,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仅凭认知结构中具有起固定作用的概念,并不能保证学习任务具有潜在意义。若要使学习有意义,除非学生主动察觉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使用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学习的迁移,对于需要解决问题的迁移项目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那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该如何设计“先行组织者”呢?

(1)教师应对教材有整体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必须有序,如在讲完函数后学习指对数函数、数列内容。在学习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知识之后,再学习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2)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或为新知识介绍有关的背景知识。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求和时给学生讲述国王给国际象棋发明者奖赏的故事,由国王是否能兑现承诺引入学习的主题;又如学习解析几何前先介绍笛卡儿和解析几何的背景知识和思想方法。

(3)教师在设计学习新知识时,可以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某种旧知识,以便引出学习新知识的话题。如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前可以先复习等比数列的概念,学习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时,可以先复习三角函数中的诱导公式,辅助角公式,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等。

总之,这些都属于先行组织者的范畴。“组织者”在学生学习较陌生的新知识,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时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不熟悉的教材内容。

2.有效揭示前后知识相同要素策略

共同要素说的核心思想为:迁移主要有赖于两种学习活动中的共同要素,迁移的实质是两种学习活动中目的观念、方法观念、普通原理观念和基本事实四个方面的共同分子,即新旧课题共同因素“在学习者脑神经中的联结”,即只有当两种学习内容上有共同的元素时迁移才会发生。反之,如果没有共同的元素存在,无论所涉及的观能如何相同,都是不能发生迁移的。该理论留给施教者的启示是: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在两种学习和训练间设立科学的通路——相同要素,才能有效进行学习迁移,更有效地增强教与学的双边效果。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又该怎样揭示“相同要素”呢?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使教学的每一环节都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每时每刻都应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的特点学习新知识,促使正迁移实现。

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从不同的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共同的原理,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实现顺向正迁移,教师应注意选择那些刺激强度大,具有典型性、新颖性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避免非本质的属性得到强化,防止产生顺向负迁移;还应及时引导学生对新旧概念进行精确区分、分化,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如:等差数列的概念学习后可以继续推广到在一个等差数列中,所有奇数项成等差数列;所有偶数项成等差数列,这就是利用相同要素说进行的迁移。类似的,在等比数列中,也有此性质,但它又有使用的条件,即在奇数项和偶数项同号时才成立。若学生不分析这个性质的本质特征,注意性质成立的条件,很可能就会出现知识的顺向负迁移现象。又如:在学习了等比数列的前项和以后,请学生完成下面求和问题:

a+a■+…+a■(a≠0,n∈N)

若学生不注意讨论a的取值,直接使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就会犯错误。再如:在一元二次不等式学习中,求参数的取值范围,可设计如下问题:

(1)函数y=lg(ax■+2ax-1)的定义域为R,求a的取值范围;

(2)函数y=lg(ax■+2ax-1)的值域为R,求a的取值范围。

尽管这两者形式上有些相似,真数部分都要大于零,但又有本质区别:定义域为是指ax■+2ax-1>0恒成立;值域为R是说ax■+2ax-1要取遍所有大于零的数。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引导学生归纳所学材料的相同要素,又要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不同之处,更好地促进学习正迁移。

3.有效采用类比联想策略

数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类比思想,它可以把相似问题进行归类,揭示问题中的共同本质,对于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不同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初中函数知识与高中函数知识,平面几何知识与立体几何知识。此外,不同学科之间知识也有联系,如物理中的矢量与数学中的平面向量等,这些联系能帮助学生类比联想,产生知识之间共同的要素,以促进迁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事物之间相互关系并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概括、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类比联想事物之间共同的要素,这样做能容易产生迁移。观察越深刻,迁移过程越顺利,迁移的效果也就越好。在新课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在传授新知识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类比与归纳得出新的知识,逐步学会类比推理的方法;在复习知识时,经常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类比,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类比的习惯;在解题教学中,通过类比,引导学生推广数学命题,或通过类比,探求解题途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注重使用变式训练,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学习,在单元复习或高考一轮二轮复习时,采用专题教学法,以加强学生对一类问题或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在习题讲评或试卷分析时,采用归类讲评法,将一份或几份试卷中的同一类问题集中讲评,提高刺激强度。例如,在学习基本不等式时学生常会遇到这样一道题:若正实数x,y满足■+■=1,则x■+2y■的最小值为?摇?摇?摇?摇.这个问题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将两式相乘,展开以后使用基本不等式,即:

x■+2y■=(■+■)·(x■+2y■)=3+■+■≥3+2■

(当且仅当■=■时,即x=■,y=■时,等号成立)

在讲解这一题时,教师可以设计其他与此相似的一类题:

变式1:若a>0,b>0,且■+■=1,求a+2b的最小值.

变式2:若a>0,b>0,且■+■=4,求a+2b的最小值.

变式3:若a>0,b>0,且a+b=1,求■+■的最小值.

变式4:若θ∈(0,■),求■+■的最小值.

以上几个变题与所讲的例题属于同一类型的问题,将它们放在一起训练,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类问题的掌握。

有时候,学生遇到一个数学问题不知如何解决时,教师则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回忆、联想寻找其类似的地方。不妨引导学生作出如下发问:

(1)你以前见过形式相近,内容稍有不同的问题吗?

(2)你以前解决过的类似问题,它的结论是否可以运用或推广?

(3)已有的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否移植,有否启发?

又如2008年全国高考江苏卷填空题的第9题: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设三角形ABC的顶点分别为A(0,a),B(b,0),C(c,0),点P(0,p)在线段AO上的一点(异于端点).这里a,b,c,p均为非零实数,设直线BP,CP分别与边AC,AB交于点E,F,某同学已正确求得直线OE的方程为(■-■)x+(■-■)y=0,请你完成直线OF的方程:?摇 ?摇?摇?摇(■-■)x+(■-■)y=0.

本题乍一看觉得害怕,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实质是利用类比推理考查直线方程的求法。由题意可知,E是BP,AC的交点,BP:■+■=1,AC:■+■=1。两直线方程相减,可得(■-■)x+(■-■)y=0。由此可以类比:F是CP,AB的交点,由截距式可得直线AB:■+■=1,直线CP:■+■=1,两式相减得(■-■)x+(■-■)y=0,显然直线AB与CP的交点F满足此方程,又原点O也满足此方程,故为所求直线OF的方程.

所以教师在讲解本题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E是哪两条直线的交点?(E是BP,AC的交点)

(2)由A,B,C,P的坐标,你想到什么?(由截距式得BP:■+■=1,AC:■+■=1)

(3)这两个直线方程与直线OE的方程(■-■)x+(■-■)y=0的形式有何联系?(由BP:■+■=1,AC:■+■=1两个方程相减可得OE的方程)

(4)类似的,你能用此方法求出直线OF的方程吗?

在这样的问题设计下,学生能利用解决OE直线方程的办法类比求出OF的直线方程,但如果对直线方程的截距式不够熟练及对OE方程形式不够敏感,不一定会想到设直线方程的截距式并将两式相减。因此,教师在设计直线方程的教学时,对学生要有必要的指导,即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设出合适的直线方程。

又如,高中学习过很多种角,如直线的倾斜角,两条直线的夹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两个向量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的平面角,它们有各自不同的范围。如果我们把它们集中到一起,弄清它们各自的定义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就能防止各种负迁移影响。我们在进行类比教学促进迁移时,一定要区分新旧知识之间共同点和不同点,允许学生犯错误,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知识的产生过程,老师再强调不同点,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有效促进知识系统化策略

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对迁移做了新的解释:其一,迁移不是孤立在两个课题A、B之间产生,先前学习的不只是A,还包括过去的经验,即累积获得的,按一定层次组织的,适合当前学习任务的知识体系。其二,在有意义的学习与迁移中,过去经验的特征,不是指前后两个学习课题在刺激和反映方面的相似程度,而是指学生在一定知识领域内的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诸如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等。在学习课题A时所得到的最新经验,并不是直接同课题B的刺激——反应成分发生相互作应,而只是由于它影响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相关特征,从而间接影响新的学习或迁移。其三,迁移的效果主要不是派生类学习情境,而是指提高了相关类属学习、总结学习和并列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无论在接受学习或解决问题中,凡是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的地方都存在迁移。

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是理解数学知识的关键,新旧知识往往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新旧知识之间的转换有一个连接点,它们的相互作用往往围绕联结点进行,并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学生学习知识就是了解所学知识的内部联系。判断学生是否理解所学知识,就看他是否将所学知识纳入一定的知识体系中,进而形成网络在大脑中贮存备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一方面指导学生从纵向整理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自觉地整理与总结所学知识的习惯,让他们按自己的体会将数学知识纵向地串联起来。以函数为例,在函数中包含以下知识: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解析式,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函数方程等。另一方面指导学生从横向整理知识结构。整理横向知识结构就是把分散在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或解决同一类问题的各种知识与方法加以系统整理,将不同章节的数学知识横向贯通起来,使学生在纵横交错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知识。通过“知识结构图”的建立,可以进行知识间的比较。如函数与三角函数、函数与数列、函数与导数等。其中,所涉及的典型例题,所蕴涵的重要的解题思想方法可以在知识结构图中体现出来。

教学中多进行知识间的比较,引导学生不断梳理所学知识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单个知识的正确理解无疑是需要的,但养成比较的学习习惯,在相互联系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更重要。数学学习的实质是把外在的数学知识结构经过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转化为他们头脑内部的数学知识结构,在这个思维活动中,概括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建立“知识结构图”,揭示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网状分布,从而使每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知识紧密相连。概括后的数学知识结构更有序、精练,易于巩固和掌握,便于记忆和迁移,有利于促进形成性能良好的认知结构。

当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仅是某一种迁移理论的运用,更是对它们的综合运用,做到融会贯通,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顾援.迁移与课堂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0).

[2][美]G.波利亚.怎样解题[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教育的迁移理论范文3

【关键字】语言迁移理论 西班牙语 教学 对策

一、前言

迁移一词最早应用于心理学领域,主要就是在自身掌握的知识内容对所学的新知识造成的影响。语言迁移则是由于对一种语言学习造成另外一种语言影响。从语言迁移的角度来看,语言迁移存在着正迁移、负迁移的现象,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影响,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造成的积极影响则是正迁移,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造成的消极影响则是负迁移。由于西班牙语在动词的词形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变化,汉语中却不存在着词形方面的变化,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语言迁移理论的不断发展使得利用已经掌握的语言进行新语言的学习成为了一种教学的重要方式,诸如,利用英语中的语言来借助迁移理解掌握西班牙语中的相关内容,提升实际的教学效率。

迁移大多是借助认知结构来完成,这就需要结合之前的学习经验来影响之后的学习,这样会对语言的学习带来正面性或者负面性的影响。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语言迁移理论主要集中在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的迁移。在进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借助母语与所学语言之间的比较来影响实际学习的难易程度。如果母语与外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那么学习者就能够借助对母语的掌握来进行外语形式以及意义方面的了解,提升实际的学习效率。实际上,母语外语之间的迁移在给学生带来了正迁移的同时,也带来了负迁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明确两种语言之间的对应性,同时也需要认识到二者之间存在着的负迁移问题,提升实际的教学质量。

二、语言迁移理论在西班牙语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1、 利用英语的内容实现高效率的西班牙语迁移

从共同要素的角度来看,产生语言迁移的重要原因在于不同语言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如果两者之间的共同成分越大,那么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则越大,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容易出现迁移。特别是在动词方面的教学中,英语教学与西班牙语教学中的相似性与汉语、西班牙语之间的相似性更强,更加容易出现语言迁移的现象。根据相关研究来看,西班牙语在动词构型方面的非人称形式包含了原形动词、分析以及副动词,西班牙语中的过去分词实际上包含着分词用法,但是现在分词却已经变成了形容词或者是名词词形。利用英语非谓语动词的形式迁移到西班牙语中的非人称形式之间的迁移,通过二者之间对应关系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句子中的实际使用规则,有利于提高实际的学习效率。

2、 西班牙语原形动词用法的教学

在进行西班牙语教学过程中,原形动词属于一种无限性的动词形式,实际上存在着名词性的特性,在人称、时间以及数量上并没有非常大的变化。在进行原形动词的教学过程中,其体现出一种动词性质,体现出一种被动性含义。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前置词来引导学生理解原形动词,在整个句子中做定语成分,在其中修饰名词,通过转换来实现谓语-宾语的格式形式,在英语结构中,不定式可以作为定语成分来修饰名词,因此,在英语句式中的不定式、西班牙语中的原形动词实际上都表现出一种被动汉译。此外,由于西班牙语在原形动词方面还可以带一定的附代词,也就是说,西班牙语的原形动词、英语中的不定式形式实际上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当西班牙语中的原形动词存在着名词的特性时,原形动词在句子中能够承担主语、名词补语以及表语等形式。

3、 避免英语方面存在的负迁移

在进行西班牙语的学习过程中,动词存在特殊性动词,也就是代词式的动词,该类动词也存在着三种此类形式,分别为原型动词、过去分析以及副动词。在这一类的词语中,主语本身可以为施事,可以为受事,其中包含了自复性质以及被动含义两个方面。当西班牙语中的动词存在着自复含义,那么西语与英语在代词部分存在着一定的变化,也就是在原形动词基础上,将动词的词义与原形形式向对应,代词是需要根据人称方面的变化而不断进行变化。考虑到西班牙语在原形动词、英语不定式存在着不对应性,这就需要考虑到西班牙语、英语两种语言的动词在词形、句义方面存在的差别。如果代词式的动词如果存在着被动性的含义时,在英语不定式到西班牙语的原形动词迁移的过程中,不应该只是进行不定式形式上的单纯使用,需要充分的考虑到代词式动词上存在着的被动含义。

三、结语

由于语言的实际表达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多样性,对于同一种意识实际上可以利用多种局势来进行表达。当西班牙语在句式结构方面上存在着的变化则会影响到西班牙语在非人称形式、英语的非谓语动词方面存在的对应关系。由于西班牙语与英语在动词的形式、句式结构等方面并不是完全性的一致。教师在实际的西班牙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保证教学举例方面的恰当性,特别是存在着多种用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避免出现英语带来的负迁移,避免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混淆,提升实际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万欣.在西班牙语学习中母语迁移不可避免的影响[J].才智,2012.05:176-177.

教育的迁移理论范文4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高职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

1983年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出版专著《智能的结构》,在书中他首次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不止拥有一种智能,而是拥有一组相对独立的智能。每个学生都拥有不同于他人的若干种智能,只是组合的方式和发挥的程度不尽相同而已。加德纳把智能定义为:“智能是一种计算能力——即处理特定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源自人类生物的和心理的本能,是一种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类型的不同,不认同智力水平的高低。这与传统的智力理论正好相反。他认为:人的各项智能是相对独立且相互关联的,没有高低主次之分。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后天的努力,发掘自己的优势智能和组成自己的优势智能结构。同时,人的智能并非单一的,每个人都有多种智能,只是智能的高低强弱不同而已。教育工作者应该一视同仁,帮助学生认识并展示各自的优势智能,重视自己的弱势智能,使各项智能都能得到发展。

2 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意义和启示

2.1 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高职语文《课程标准》的实现

2.1.1 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语文课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程标准》指出:“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由此可见高职语文教学除了注重实用性之外,更应该关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训,教会学生学做真人。多元智能理论则强调要发掘人的潜能,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与高职校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高职语文课的作用是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而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入,不仅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导向的支撑,而且将从形式上为学生创设一个活泼的学习空间,该理论将帮助语文课堂教学更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很好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2.1.2 多元智能理论进入语文课堂为学生拥有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个体拥有的各种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一些复杂问题的时候,需要综合运用多项智能。例如职场中,如何最快速适应环境是企业对每个员工的考评标准之一,而对新工作环境的适应需要许多知识来支撑,会用到人际关系智能、语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智能组合,一个平时在学校就训练有素的学生,就能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岗位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多元智能理论的这种思想符合《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文化课与专业课相互配合,相互借鉴的要求。

2.1.3 多元智能理论能促使学校对学生进行更积极合理的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一向认为:所有智能只有所属领域的不同,而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所以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智能领域,学校不能简单粗暴地下定论。而应当促使他的优势智能向其他的智能领域迁移。另外,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智能主要指的是人解决问题和生产产品的能力。这些在学校开展的对学生进行的评价活动中极具指导意义,能帮助学校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评价观,探索更适合高职学生的、多元的评价观。这种良性的互动将优化学生的智能组合,提升其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2.2 多元智能理论进入语文课堂,有助于(下转第67页)(上接第43页)激发学生自信

高职学生大多在成绩上有些自卑,对课堂较为抵触。教师须根据“每个人都有其智能优势”这一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同学的优势智能,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例如在课堂上采用分组的形式,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分配工作;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的形式来归纳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插图;鼓励学生用有声的方式来解读诗歌,例如朗诵、吟唱;用表演的形式来加深对话剧单元中人物性格的理解。同时,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应从传统的只关注个别智能转向关注学生身上的所有智能,不仅仅看重与语文学习有关的智能,而是要关注到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

2.3 多元智能理论进入语文课堂,有助于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加德纳指出:一个人在解决某项问题的时候,不是一种智能起作用,而是所有智能相互协作,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而学生的情况也并非基本相似,而是各个不同。这两个特点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为所有学生各方面共同发展而尽可能采用适合每一个人的教学方法。多元智能理论进入课堂后,教学工作不一定拘泥于教室,户外也是一个相当好的课堂,在进行户外授课时,有较高自然观察者智能的同学便能汲取更多不易被一般人察觉的信息,这类信息也会很快传递给所有同学,有助于启发所有的同学观察、思考各类现象和现象背后事物的内在联系。同样,分组项目式教学也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静坐着一味等着教师单方面的传播,而是通过与小组成员的配合,分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分组教学中,有着较高人际交往智能的同学能在小组中发挥积极的组织、管理、协调作用,提高小组的学习效能。由于有着不同智能特长的同学在课堂上都能各得其所,通过与同学的合作与交流,吸收他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课堂气氛也会由以往的沉闷转向活跃。

2.4 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教师,多样化的课堂情境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对个体的影响极大,所以为学生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将直接对学生的发展起相应的作用。语文教师也需要在课堂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其发展的情境——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情境。例如教师在进行抒情散文教学时,可借助音乐的形式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出的相应情境,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图片展示法也是能让学生有效深入理解课文的方式之一,教师出示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或由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能反映课文主题的图片,都能让学生对文章有直观的认识,激发对课文的好奇感,进而能对课文展开新的思索。抓住恰当的时机,为学生创设一个对话的情境,能强化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加德纳著.智能的结构.沈致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教育的迁移理论范文5

关键词: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理论教学; 备课; 提问;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124-001

在中职学校的机械、电子和汽修等专业的教学中,《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专业课。这门课将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更注重锻炼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同时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为中职学生走上职业岗位提供了发展的后劲。那么,如何在传统教学的教学方法上,不断的摸索、改革、创新,开拓出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车工技能课的学习兴趣,为国家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技能人才,这就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中注重备课环节

1.备教材

教学是中心,备课是基础。《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这门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实践性更强,这就要求老师最好是双师型教师,既懂理论知识,又有实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训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目标。在备课时必须详尽的了解车工学科的特点、教学大纲和技能标准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我校,应结合学校的课程要求认真备课,详细书写教案。

2.备学生

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初中成绩中下游的学生,对于我校的情况,相对来说,秋季班的学生比春季班的学生基础要好些,各方面素质也稍高一些,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详尽了解学生的情况和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以及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想状况等等。根据了解的学生情况再去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显示,中职学校的学生不仅基础知识薄弱,而且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各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有差异,因此,必须抓住授课班级学生的特点,并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降低学习的要求,期望值不能太高,还要适时的对学生好的方面进行表扬鼓励,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的调整讲课计划和进度,适应学生的发展,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宽容友善、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

3.重在培养学习方法和塑造健康人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现在的教育更注重“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也就是说传授给学生的应该是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因此,在车工课上应采取精讲多练、压缩理论,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营造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实训课的一定要学生书写实训报告,做到心中有数,为实训课做好铺垫,并和学生一起归纳学习方法和记忆规律,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在讲授车刀的结构组成时,拿一些车刀的模型给学生进行实物讲解,并让学生亲自拿着车刀多看、多思、多讨论,从而总结出车刀的结构特点“三面、两刃、一尖”,并结合实训中的情况,讲解前刀面、主后刀面、副后刀面以及主切削刃、副切削刃和刀尖在切削中的作用和磨刀时的注意事项。

二、理论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设置

课堂提问是车工工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也关系到实训课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如何设计提问和怎样提问是课堂提问的关键。

1.提问要遵循教学规律

在工艺教学中,提问应紧扣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紧密联系实习操作。不但要求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而且要真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开发学生创造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之目的。

2.提问的方法要灵活

恰当地选用提问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车工工艺兴趣有着积极作用。教师一要掌握问的时机,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去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二要掌握问的艺术,充分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调节自己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车工工艺教学中,我较常用的提问的方法有:

开门见山法。新课开始,学生的注意和思维都处于较松弛的状态,教师应精心设计新课导入,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知识上来。教师直截了当的提问在于检查已学过的基础知识,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同时也可调动学生温故知新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我在讲“深孔加工简介”一节时,提问车套类零件,从车削工艺上分析圆柱孔的加工比车削外圆要困难的多,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通过提问,教师能快速了解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程度,以便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很自然地进入所讲内容的角色。

层次剖析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次发问,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例如我在讲授中心钻折断的原因时,设置了系列的问题,并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这样提问把中心钻折断的前因后果,表象本质层层理清,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思维灵活,双基落实,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对比区别法。即将相类似加工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以加深对工件在车削加工中的认识和掌握。例如我在讲授“车孔”一节时,设置了“车削通孔与不通孔的关键技术都是解决内孔车刀的刚性和排屑问题,那么车削时车刀形状是否也相同?这样一问,就使学生在对比中弄清楚了车通孔与车不通孔车刀几何角度不同的原因,达到解释析理的目标。

教育的迁移理论范文6

    【关键词】英语口语教学;构建主义;寝室

    一、 当前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分析

    英语专业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口语作为英语语言基本技能之一,在外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搞好英语口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是实现英语专业教学目的的关键,所以英语口语实践教学改革是英语教学模式的重要问题。而传统教学模式多是以教师为主体地位,学生为客体,这种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又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具体的英语口语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哑巴英语”,或者说话不得体,不得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构建主义理论正是这种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构建主义教学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运用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英语口语教学延伸到大学寝室,改革英语口语教学的传统模式,将成为一条可行之路。

    二、构建主义及其教学理论

    构建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既是真实的,也是可以被“科学”认识的,只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事物的本质不存在于单个事物本身,而是存在于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事物之间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的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那种关系”构建主义特别关注对于结构的感知和描绘,试图通过建立一个关于客体事物的结构模式来达到对客体的认识。正如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指出的,“结构主义基本上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 

    由此基本思想衍化出来了构建主义(Constructivism)教学理论,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论,构建主义对学习也赋予了新的意义“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D.J.Cunnighan,1991)。即:第一,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意义的构建过程;第二,建构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学习者与外界和他人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相互合作的过程第;第三,学生掌握构建主义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也就掌握了主动认识、表征客观事物的能力,也就达到了“学而能用”的教学目的。

    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努力使学生建立对学习所涉及客体世界的结构模式,同化,学生根据自身原有知识解释、接受学习对象;顺化,学生无法按原有知识接受的事物后进行的自我修正、自我调整;平衡,学习者通过自我修正实现自我认知结构的再次实现、提升。构建主义强调学生不是习得关于客体事物的固定知识,而应得到的是平衡认知的能力,在平衡——失衡——再次平衡中不断主动去构建掌握客体世界的结构模式,应对新的环境刺激。这一过程仅仅在课堂这一有限的时空内是无法实现的,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实现需要延伸到课堂以外,不断的进行新的环境刺激,以不断的实现新的顺化和平衡,把课堂、寝室、公共场所等不同环境在教与学的界限打开,真正实现开放式教学,从而引导学生以自主自动的姿态介入对客体世界结构模式的掌握,进而达到学——用,自学——自用的教学目的,实现学生外语水平和素质的提高,教学水平的跨越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构建主义教学理论指导英语口语教学方法论 

    英语口语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走出课堂、教材等既定的交际情境,并且可以“张开嘴、说的出”,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构建主义教学理论采取了开放式教学法、整体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等新的口语教学方法,这些方法能够改变“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的构建口语交际、应用等方面的动态平衡能力,达到口语教学的目的。

    1、开放式教学法。构建主义教学理论提出的开放式方法则要求在口语教学中重视并解决实际交际情境中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具体而言,教、学双方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多次进行,每次都改变情境,改变目的,改变侧重点,每个知识内容的教、学都要充分涵盖不同的情境,分别用于说明不同方面的含义,尽量还原交接实际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并在每次情境实践口语教学中都涉及多个其他概念。这种开放式教育理论,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对知识内容的立体的、多角度的理解,形成全景式的交际经验。

    这样就要求要充分调动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建立“无处不在”的口语交际氛围。在课堂上,要综合运用电影、音乐等现代多媒体等直观道具,采取主题讨论、小组情境模拟交际、即兴表演、剧情化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口语交际的情境当中,课堂外围绕同一知识内容,交际情境拓展到网络、医院、商场、寝室等实际环境进行实际交际应用。这样,同一教学主题的多次同化、顺化、平衡,学生就已经拥有大量的简单的结构化的模式,而且在其间已建立的丰富的联系,因而能够向大量的其他交际情境扩展,灵活的对交际障碍进行表征,这样,也就达到了英语口语教学的目的 。

    2、整体教学法。构建主义教学理论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的建构欲望,为完成整体任务需要,学生同时完成并掌握基本的及各层级的知识。按此教学法要求,在口语教学中,首先选择相对简单的交际情境,同时提供原则性的建议,让学生探索,发现进行交际的基本要素、上一层级知识,直至顺利实现简单口语交际,然后逐步将交际情境复杂化,引导学生自主的、深入的构建关于交际情境的结构模式。

    情境式教学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教师设计口语交际可对立情境(比如买、卖双方),这种情境内容的选择要与现实情境类似,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种遇到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为目的,将学生对立分组,事先分别对小组确定交际目的、要求,课堂上由小组对立进行模拟交际,最后教师综合评价。在这一课堂设计中,学生需要在课堂外自行收集资料、熟悉口语交际规则、制定应对措施等,这一过程,学生了解自己在交际中目的的整体性、内容的复杂性、过程的随机性,学生自主适应、努力解决交际任务的过程与其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交际活动的过程类似,由此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构建交际结构的能力。

    3、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掌握自主适应能力。引导式教学模式核心是由教师引导,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转移,交给学生自己,使学生内化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结构模式,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由此,学生就能够更多的对交际实际进行自我应对。

    按照引导式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是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是帮助学生探索并建立学习的方法。结合口语教学,教师要围绕当前教学内容,设计与生活相近的口语交际情境框架,引导学生进入框架某个节点,让学生独立探索。启发学生探索情境框架中相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在口语交际中重要性的大小顺序排列,在启发过程中,教师要逐步退出引导,使学生能在情境框架中自行攀升,最后进行交际实践。学生在管理、承担学习任务和最后交际实践过程,也就是对探索交际框架及要素进行调整,使原本混乱、无头绪的复杂局面逐渐明朗的过程,最终完成对口语交际框架、要素及要素重要性的认识,达到口语交际的结构性掌握,实现学生自主交际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四、英语口语教学的寝室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