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方法的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方法的理论范文1
关键词:教法;理论思维能力;经济分析方法;法律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33-03
教学方法对于一名教师能否成功授课至关重要,如何能够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种思维的方法,一名成功的教师应予以充分重视。从效果上来讲单向度的灌输性教学行为,学生只能学到简单知识,并不是他们所要掌握的核心部分。教师教学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思维的方法,而且还能达到理论思维水平的提升。当然要想实现这一步是非常困难的,但这也正是我们进行探索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一、学生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存在的问题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是一门基础科学,在教学中比较容易发现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习能力,经实际调查研究发现,经贸类大学学生的素质普遍较高,他们大多能够对于学科专业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能够积极思考课堂问题,并踊跃发言,主动探索,体现出较强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体现在:第一,对于缺乏专业功底的学生来说,政治学理论的分析与政治学方法的掌握存在着较大的难处。对于经贸类大学来说,他们的专业方向多为实用性的,比如经济类、法学类等应用性学科,而“从教学方面来看,不同学科领域内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具有不同的要求”,这就使他们产生了对于政治学理论的陌生感,即便他们具有对政治学研究的兴趣,但是专业功底的不足仍是制约其深入探索的一大瓶颈,为此,对于这一类学生的教学授课,教师的难度相当大。第二,对于拥有具有专业基础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充分利用所学知识的实践中也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他们现有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尚不能够应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对于初入社会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要想独立地进行思维判断并准确实践确实存在着不小的挑战。所以,在这方面,本门课程给予的重视稍显欠缺,这也是对此进行详实分析以及调整改善的重要原因。第三,目前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方法仍然是较为单一与传统,大部分教师的讲授仍是按照以往的思路进行,导致成果的低微和教学模式的僵化,其实,在其他领域收效卓著的很多教学方法都可以适用在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而教学方法的开拓与创新正是一门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这门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而推陈出新,使我们的学科教学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研究《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方法的意义
研究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方法对于经贸类大学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这门课开阔视野,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其意义和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有利于学生在应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理论思维能力。经贸类大学的学生专业应用性非常强,然而关于政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却显得非常薄弱。在正常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偏向某一个单向度应用性专业,学生经常听不懂教课老师的的知识讲授。部分老师可能会改变授课风格,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和结合实例的方法来讲解,虽然能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但是一味地迎合学生不利于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授课教师,在结合实例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第二,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方法与路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这门学科需要前期基础性课程所提供的理论准备,例如政治学原理、行政学原理、西方政治思想史等课程的学习。对于公共管理相关专业的同学来说,这些课程大都进行过系统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讲有所欠缺,尤其是缺乏相关基础课的支撑。此时,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的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现在教育的目标越来越倾向于人的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增强,而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则是重要的一方面,这方面能力的提高将直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有利于学生培养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思维模式。“理论储备与实践智慧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石”,因此对授课教师来说,就是通过《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学来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深度结合。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过相应的理论,所以还不会运用相应的理论来分析社会现实。作为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提炼出理论,或使之把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甚至在经过一段实践的训练后能形成比较稳定的思维模式,这样有助于他们掌握一种科学的思维范式,而这正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最为关键和最为核心的因素。
三、《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方法分析与探讨
对于《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方法的指导原则;二是《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采取的具体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指导原则。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构建科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必须在这门课程教学中始终遵循着这样几个理念:第一,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进行教学。通过老师授课,学生最终所能掌握的相关知识依然是表面的,还很难对这个领域有着专业的分析和运用能力,他们的重心依然是停留在本身的专业基础上,“没有专业基础的人在专业要求较高的行业里面发展,关键是要结合自己的兴趣”,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该结合他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使他将所学课程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或者更进一步使他加深对原有专业结构性知识的理解和认知。第二,将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作为核心宗旨。虽然教师教授一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其获得相关的知识,但让学生掌握一种思维方法,一种分析问题的视角更为重要。知识是无限的,我们无法穷极世界上的所有知识,所以寻找到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是,我们就可以运用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或者依据客观事物的规律,发现新的问题,而这并不是仅仅通过读书就能获得的能力。基于这种考虑,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例如课堂发言、组织辩论等都要贯穿这种思路,引导学生对这种思维模式产生主观自觉。第三,紧密结合本校的发展思路。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要紧密结合本校特色,比如在很多经贸类大学中,国际化是其重要特色之一,教师的教学方法研究也应具有这个特色。《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实际上也是一门以世界各国政治制度为视角的课程,它的国际化内涵毋庸置疑,只是它重点在于政治制度领域,很多学生愿意选修这门课也是基于这个特点。因此,这门课不仅对于中国学生来讲意义重大,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很多外国留学生也主动选修这门课,他们也正是看到了这门课的国际化色彩。因此,我们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活动中也要紧紧抓住和贯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国际化特色。
2.《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采取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和路径。结合上面的分析和指导性原则,我们认为《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的教学方法应从以下视角出发,既要考虑本学科的特点,又要兼顾到经济类专业、法学类专业、外语类专业、管理类等专业的特点,尽可能达到教亦有道,学有所得的目标。具体来说,我们将要采用这样几种教学方法:(1)经济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认为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对政治问题的考察也不能忽视其背后的经济根源。如今经济分析方法引起了多方的关注。这种分析视角我们也可以运用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例如制度经济学就是经济分析方法与制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的制度分析,主要是政治制度分析又居于核心地位;博弈论作为一种经济分析方法也日益进入政治领域。很多政治学专业也都开设了经济学方面的课程,尤其是到了博士研究生这个层次,经济的分析方法更是不可或缺。虽然政治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像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那样熟练运用经济分析方法,但可以培养政治学专业学生的经济分析能力。基于这些成功的经验,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分析政治制度问题,通过这种分析方法运用使他们逐渐成熟起来。(2)社会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受课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取向。教师在讲授《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过程中要注意,既要利用来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要运用这门课所蕴含的多元文化内涵来丰富学生对外面世界的认识。我们在讲授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分析政治制度形成的社会背景因素,以及学生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背景因素及其根源,分析其利弊,有的放矢地抓住问题的关键,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建立在科学的思维、正确的理论基础之上。最终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的人。(3)比较分析方法是《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核心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方法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分析模式,它包括许多具体的分析方法,具体来说包括国别比较方法、专项比较法、综合分析比较法等。这种分析模式有利于学生找到政治制度的共同点、不同点,并分析其优缺点。①比较分析的逻辑。进行科学比较分析的基础是要找到我们进行比较的逻辑线索。我们在讲授《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分析逻辑,即首先以政治制度的因素作为切入点,如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等;然后再具体分析各种政治制度的异同,这还主要是在理论层面上,虽然我们也是结合具体国家的政治制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和论述,但还不是对某种类型的国家政治制度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我们运用上述提供的理论工具对某种类型的政治制度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这个教学逻辑,有助于我们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达至良好的教学效果。②国别比较研究。在授课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国外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因素并不十分了解,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先介绍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些特点,然后结合我国相关制度的情况比较分析。通过直观的国别比较,使学生了解各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判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把自己的比较、鉴别、判断直接告诉学生,另一方面也要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比较和思考的空间,激发他们去思考问题,对自己进行考查,学会认识自己,“未经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发现内心善良的火花,靠他们自己使之变成熊熊烈火。③专题或专项比较研究。国别研究虽然是比较研究方法中最好的一种方法,但它也有弱点,即把政治制度进行分类,然后选择代表性的国家从宏观上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对具体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涉及的还不多,也不能对于政治制度的细微差别进行详细的解读。因此,还需要我们采取专题或专项研究的方式进行实验室式的解剖和分析,尤其是对于研究对象很具体,范围也较小的制度,通过研究不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异同点,而且能够对其程序运作的效果做出判断,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这种比较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准备大量采用这种实验室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比较方法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理论思维能力的提升,而且在分析具体政治制度的异同、利弊的同时也能推动学生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因此,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力争做到的授课方法。(4)制度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所针对的主要是中文、外语、人文类学生,这种专业应用性很强的学生通常对政治分析不感兴趣,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一本书只看表象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体会书中思想的更深层次,例如余秋雨教授就认为《李尔王》包含三个层次,普通人只能看到第一个层次,专业人士也许能看到第二个层次,而第三个层次则很少人能及了。由此可见我们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如果中文系的学生不了解认识和分析政治的方法,那他就很难成为一个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成就的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这部分学生,使其能树立正确的看待政治科学的态度,把政治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理解,破除其过去在思想上对政治行为的错误认识。应该说在我们学校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应用性专业的学生通常在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先定的印象,认为政治是消极的。而我们作为教师的,就是要在教学中做到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分析政治。(5)系统分析方法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中的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途径被许多教材列为学习方法或研究方法之一。任何事物都是由一个复杂的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事物的任何系统性构成因素,而要对之进行有效整合。虽然系统分析方法需要经验的累积,需要在实际中不断的探索和磨炼,但我们认为如果能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教学中注意这方面的引导,例如在讨论中提出单向度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多向度、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思考,也能锻炼学生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的能力。
综上所述,《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仅凭上述的授课方法和学习方法尚不能及,我们还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探讨。但从目前的教学实际状况来讲,上述方法在36学时的课程中是完全适用的,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把上述方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教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研究手段和思维模式考虑问题、分析问题。
参考文献:
[1]侯月华.做好小专题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J].教科研,2010,(10).
[2]严存生.法律对稳定的价值[J].社会科学,1991,(8).
教学方法的理论范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任务驱动;情境模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21世纪高校经管类的核心课程,由于其课程体系的高度理论化和实践应用的强操作性特征,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提出了更注重提升动脑、动手学习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一直成为高校课程教学研究的热门学科。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核心、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提升实践学科的教学效果中广受应用。本人在任务驱动教学思路的指导下,试图结合人力资源课程的特点,针对性的应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就任务驱动教学理念、典型教学方法和应用启示进行了总结。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三者之间互动的一种教学模式。
1.任务为主线
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结合知识特点和学生兴趣,设计不同的情景,构建不同的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教学过程以理论讲解―情景构建―任务―完成任务―总结深化为总思路。
2.教师为主导
无论传统的教学还是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始终扮演总指挥的角色。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在其不同的角色中:知识讲解者―任务设计者―任务完成过程的参与者、帮助者、监督者-完成情况的总结评定者。
3.学生为主体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体力量,而教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任务。因此教学设计要基于学生的特点和兴趣,锻炼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任务驱动理论在人力资源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方法总结
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要求较强的现实特点,因此在理论教学中结合任务驱动思路进行具体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现将教学方法和操作要点总结如下:
1.情景模拟法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模块-员工招聘。在本课程的实际教学中采取了情景模拟的任务驱动思路,在系统讲授招聘必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下达开展银行模拟招聘的教学任务:
准备工作:①8-10人组成招聘小组,合理分工,承担招聘简章拟定、招聘宣讲、面试官角色等工作;②其他学生准备招聘岗位对应的简历一份;③场地申请、多媒体调试等工作;
实施阶段:①宣讲答疑环节:由招聘小组代表在特定的招聘时间和地点开始宣讲和介绍,尤其是说明企业招聘的岗位类别和任职资格要求,并进行简单的互动交流;②投递简历环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投递简历与其中一个岗位,招聘小组根据招聘标准初步筛选简历,拟出初选合格进行初面环节的同学;③面试考核环节:由招聘小组中的成员分别扮演各招聘职位的经理,就初选合格的学生进行逐一面试,包括1分钟自我介绍和专业面试两轮,面试中坚持特定职位经理多问对应岗位的应聘者为主的总原则;④从初次面试合格的人员中进行复试,即深度面试,由各部门经理和应聘者进行深度访谈和交流,选出最具有胜任能力的应聘者;⑤现场签发OFFER;
总结阶段:①招聘小组发言总结自己的招聘感受和招聘结果,并说明理由;②成功应聘者代表说明自己应聘岗位的理由和面试中的经验③落选的学生分析自己没找到匹配岗位的原因;④教师只做倾听者,观察者,发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情况,及时做最后的总结和点评,指出表现优势和不足,并通过梳理强化理论,加深学生对招聘的思考。
2.调研讨论法
现在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绩效管理。对于绩效管理模块的内容讲解方面:从脍炙人口的三个和尚没水吃引入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再结合生活实例讲述各种企业绩效和个人绩效考核常用的方法,在任务驱动思路的指导下,给学生布置任
任务目标:试调研延安市的一家企业的绩效管理情况,结合绩效管理相关知识,介绍其绩效管理现状,问题和改进方向。
准备阶段:
小组分配与分工:按照宿舍为单位,选定某一企业进行调研和资料整理,确定分工,实施调研,撰写总结报告;
实施阶段:
①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逐一就分工情况和调研结果向大家汇报,结合专业知识说明调研感受,汇报本小组讨论出的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给出的改进方向;同学和老师作为
②老师带头,就每组的同学的调研汇报进行提问,同学间大范围讨论,补充信息,提出建议;
③老师、各组给另外的小组汇报情况打分,汇总出各小组的得分情况;
总结阶段:①老师总结本次教学任务中学生的表现,肯定成绩,指出不足;②给得分最高的小组以发放笔记本为奖励;
3.案例教学法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最核心的模块-薪酬管理,教学设计中采取了任务驱动理论指导下的案例教学,通过经典案例引导学生学习该部分的专业知识,生活实例加强学生对该部分理论的认识和应用。具体任务分解如下:
①经典教学案例-如何给猫分鱼介绍,遵循的是基本情景――学生们思考主人如何给猫分鱼――问题出现,情景升级――继续思考如何给猫分鱼的解决办法的螺旋循环模式,通过不断变换和升级分鱼的情景,调动学生深度思考策略的能力,一是对绩效管理环节知识的巩固,同时也引导学生意识到匹配的薪酬策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薪酬管理专业知识的兴趣。
②生活实例教学-五险一金。在系统讲授五险一金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给学生分配任务:第一,找出身边的企业类工作人员代表、事业类工作人员代表,了解其五险一金的缴存情况,形成对五险一金在不同类型行业、单位的不同分配情况的初步认识。第二,以教师自身为实例,讲述薪酬的构成部分,五险一金实际缴存的比例,国家补贴份额等;第三,选定一个工资基数,让学生按照标准分解其中的薪酬部分,按五险一金的缴存比例计算各项目的实际缴存数额,让其充分理解薪酬的重要性,组成部分,尤其是掌握福利薪酬在总薪酬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饭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教学研究,2015.
教学方法的理论范文3
关键词 MI理论 大学外语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在1983年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了MI理论,也可以成为多元智能理论,MI理论和传统的理论有很多的不同点,加德纳教授认为一种信息处理的生理心理潜能也就是智能,在某种文化背景下这种潜能可以被激活,进而使得某个问题被解决或者创造出一种文化产品。人类的智能分为八又二分之一种,传统智能理论认为人类个体只具有单一的智能,而MI理论认为人类个体可有8种或者8种以上的智能,人类可以利用这些智能解决问题,每个人的8种智能的组合的不同造就了人之间的差异,这也为将MI理论应用于教育中提供了前提,可以根据人的差异开展新型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将MI理论应用于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这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本文对基于MI理论的大学外语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1 MI理论的研究现状
自从MI理论被提出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就兴起了学习与实践的热潮,MI理论推动了美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教育的发展。尽管MI理论已经被提出了20多年,但是对MI理论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MI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不断地对该理论进行完善和丰富,并相继出版了不少的论文和著作,还有许多其他的教育家和实践家也不断地对MI理论进行着研究,推出了一些将MI理论如何更好地应用于教育中的著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大卫·拉齐尔的《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法》,该作的核心观点是为多元智能而教,用多元智能来教,围绕多元智能来教,为教学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新方法。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将MI理论引入到我国,并经过不断的研究与实践,使得MI理论在我国教育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改变了我国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但是MI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还不是很成熟,如何以MI理论为基础,加强对学生多种智能的关注,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来开展教学,进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是当前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亟需探讨的课题。
2 基于MI理论的大学外语教学方法
2.1 转变学生观
在大学外语教学中,老师要对于学生的多方面的潜能进行更多的关注,不能将学生简单地定位为好学生与坏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个体间智能的差异实行更好的教学方法,转变学生观。首先,老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差异有正确的认识,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智能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差异,MI理论中说的几种智能都是平等存在的,没有任何一种智能就比另一种智能优越、高级。其次,教师的关注点要进行转变,传统教学中老师普遍对于学生的智能有多高的关注更多,基于MI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要求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智能是什么类型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MI理论,使得每一个学生的智能的强项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并通过多种的途径与方式,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对知识有准确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学以致用。最后,老师要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形式化地运用MI理论的情况出现,而是可以真正地消化并理解MI理论。MI理论提出了8种不同的智能,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8种智能采取8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是不现实的,但是老师在教授新的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来促使学生更快地理解教学内容,老师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合理运用智能方法教学,不求多用,只求用对。
2.2 转变教学观
在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教学观中的单一教学方式,要学会利用MI理论,开展多元智能化教学。老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时候,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要更加多元化。例如,英语是一种语言,但是老师在设计教学方法的时候不能局限于语言智能的范畴,在能够使得学生的语言智能充分发挥的同时,还要合理运用其他的智能来使得教学内容更科学合理地展开,充分使学生多种智能的潜力得以发挥。
2.3 转变评价观
想要使得MI理论在大学外语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我们不仅对教学策略进行改变,还要对评价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改变。我们在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着重培养的时候,还通过传统的方式来对学生的进步进行评价,这是相互矛盾的。所以我们要基于MI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观进行转变,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并取的评价策略。当前在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情况的评价依旧采用的是考试的方式,这是在我国教育体制下不可改变的,考试的评价方式不能够全方位地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测评,因此我们要在考试的评价方式之上结合MI理论开展更多种评价方式,比如通过课堂的观察、访谈等方式,通过口语的交流来考查学生听说的能力,并对于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最后进行综合评价。改变了评价的方式,才可以更好地测评学生的综合能力。
3 总结
MI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学方式提供了更多新的思路与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注重对学生语言知识培养的情况,向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进发,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对学生的培养。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以MI理论作为指导依据,对学生的智能类型加强关注,尊重学生间个体的差异,通过转变学生观、转变教学观、转变评价观等方式,来实现对学生更全面更综合的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英语水平能走向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教学方法的理论范文4
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真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不仅需要全面把握理论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更要注重研究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有效展开能够得到教学方法的有力支撑。
一、教学方法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关键环节
“方法是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所采用的工具、手段和程序,是主体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自觉运用。”1教学方法是实现教与学相统一的桥梁和纽带。教学方法是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效果能否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认识问题、学生兴趣问题、学生能力问题,都要通过教学方法的革新来解决。
注重教学方法,扭转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打下良好基础。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清楚,这从一开始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在大学生对课程认识不明确的情况下,要想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缺乏必要的前提基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扭转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从而形成明确、正确的学习动机,实际上是一个教学方法研究与运用的问题。
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兴趣,增加课程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学生对课程是否具有学习兴趣、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因为兴趣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如何引导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上的实施。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创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良好环境,就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思考创新能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问题意识是学生深入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直接动力。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就会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积极主动地发现、提出问题,并尝试着去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全面深刻的理解理论的科学含义和丰富内涵,相信理论所揭示的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问题意识,实际上是教学方法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创新精神。
二、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研究教学方法,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好的教学方法,应体现在理论掌握与理论运用的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传授理论知识,又要实现价值。教学效果如何,一是看学生是否系统、有效地掌握了理论知识,二是看学生是否能学以致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论的运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运用理论科学的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实,帮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好的教学方法应该以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为切入点,二者相辅相成。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切实有效的保证和提高教学效果。
好的教学方法,应体现精准性与生动性的统一。精准是科学,生动是艺术。内容的科学严谨准确是第一位的,不能为了生动而曲解内容。要使大学生愿意学习并且相信思想政治理论,必须讲究教学方法,以科学的严谨性和高超的艺术性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不注重课程教学方法的精准性和生动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缺乏说服力和吸引力。学生也会感到枯燥乏味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能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更谈不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运用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本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方法作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工具和手段,必须做到:
要重视理论讲授。讲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理论课,是由一系列原理、理论构成的理论体系。理论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对其理解只能通过语言的理解来实现。马克思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2因此,讲授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方法。正确运用讲授法,应注意讲授理论要有深度。理论分析要彻底,理论彻底才能服人。讲授要有广度,就是要有比较丰富的信息,而不是干巴巴的几个理论条条。缺乏广度的讲授是缺少丰富内容的,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要有针对性。没有针对性就没有实效性,没有实效性就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加强针对性,一要突出重点,对教学重点难点采取精讲方式,更要着重理论应用、理论思考和理论发展。二要针对学生的需求,开展针对性教学。有的放矢,使学生感到理论内容与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非常贴近,学习理论有一种现实感和亲近感。针对学生所关注的问题,用理论去分析,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使他们在教学中能够切实得到收获。
教学要有交流。“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3教学是师生两方相结合形成的一个过程,师生之间一定要有交流,有交流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教学的过程。通过互动交流,可以提高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使他们敢于思维,善于创新。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应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时施教,正确选择并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最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哲学方法论》,国防大学 2003,p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 P99-100.
[3] 保罗.佛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P41.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公共课部)
教学方法的理论范文5
关键词:输入假设理论;英语教学;教学方法;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8-0050-03
一、克拉申二语习得输入理论
克拉申在20世纪70—80年代提出并发展了二语习得输入理论。克拉申认为,输入假设是二语习得的中心部分,并认为二语习得包括五种假设:习得—学习假设、监察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
(一)习得—学习假设
克拉申的习得—学习假设认为,学会外语主要靠自然习得,学习者可在目的语环境中用语言进行交际,重点不应放在语法形式上。语言学习与有意识的系统联系在一起,学习者是通过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和改正语言错误去掌握外语的。若有意识的学习过程和无意识的习得过程是互相独立的,则学习不可能变为习得。[1]
(二)监察假设
监察假设与习得—学习假设密切相关,它体现出“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内在关系。根据这一假设,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作用各不相同。克拉申认为,自觉的学习可应用于语言监察,只有通过有意识的监察,说话者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语言的准确性。[2]“监察假设”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好的语言学习者首先是一个习得者,他有可能使用监察系统,也有可能不使用。[3]
(三)自然顺序假设
这一假设认为,人们对语言的习得实际上是按一定的可以预测的自然顺序进行的,即便是最容易陈述的语言特征也不一定最先习得。[4]如在一般现在时中,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的变化规则陈述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即使是优秀的二语学习者在自然对话中也有不能应用的时候。
(四)输入假设
输入假设是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它指习得发生于语言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的,其内容包含“i+1”的语言时。这里“i”代表已有的语言水平,“+1”则代表超越已有水平的阶段。即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属于“i+1”的水平,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产生积极作用。[5]根据这种观点,语言的使用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随时间推移,接触到理解性输入后自然形成的。
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4个特点:(1)可理解性(comprehensive)。可理解性是指理解输入的语言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输入只是一种噪音。(2)既有趣又有关联(interesting and relevant)。指的是输入的语言应不仅有趣而且还有联系,这样学习者就会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习得语言。(3)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是不必要也是不足取的。(4)要有足够的输入量(i+1)。语言习得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可理解的输入。[6]
(五)情感过滤假设
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着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习得者并不吸收他所听到的一切,有几个心理上的因素影响着他习得语言的速度和质量。这些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动机(motives)、需要(needs)、态度(attitudes)和情感状态(emotional states)。这些情感因素被看作是可调节的过滤器,它可使语言输入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二、输入假设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场所,职业学校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应结合实际,找出适合的教学方法。根据克拉申语言输入理论,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导入式输入
向学生讲解一些与所教单元内容相关的知识,引入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生活和热点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就此展开讨论。在展开讨论的同时,提供给学生较为常用的单词、词组、句型,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设置基本与单元中Warm-up的教学目标相吻合。如在Going on Learning单元中,口语部分是Self-introduction and Introducing Someone,以两人或三人初次见面的形式出现。因此,这一单元的背景知识输入要以英语国家社交礼仪为主,主要介绍英美国家的语言习惯,自我介绍、相互介绍、见面打招呼的方式等。同时,也与本国的语言习惯进行对比,了解异同,突出英语输入。
(二)扩充式输入
(1)扩充词义。在单词词组教学时,通常将单词词组放在语篇中讲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但是,英语中的词汇往往一个词有多种词性或多个词义,有些词不能仅仅讲解课文中的含义,因为该词的常用意可能不只是课文中的含义。因此,教师就不仅需要给学生讲解该词课文中的含义,还要进行扩充,以便学生在阅读其他语篇时不会造成语义误解。教师在讲授词汇时,应选择重点词汇进行实用性较强的扩充,并且配以例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Friends一文中有一句My problems go away,这里go away就要理解为“解决”,而不能说“离开”。(2)扩充同词根词汇。在讲解单词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某个单词的词根,引出一系列同词根不同词性的词,同时也可以在词根的基础上加前缀或后缀,构成反义词或其他词性的词等。如讲到depend,可以接着讲dependent,dependence,independent,independence。
(3)辨析同、近义词汇。在学习新的词汇的同时,与以前学过的该词义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相辨析,指出词汇在具体应用中的差别,既明确了词义和用法,也通过比较增强了对单词的记忆。如讲到wear时,要求学生联想到以前学过的表示穿的词汇have on, put on, dress, be in等,并说说他们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
(三)模仿式应用输入
在学生实际能力应用方面,准备大量的练习以便学生模仿训练,从而达到有足够的量的输入。如在口语对话内容讲完后,要求学生按角色练习对话。在模仿练习时,注意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也就是不要重复他人的表达。再根据设置的情景进行模仿对话,把教师的输入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输出。
三、输入假设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创设模拟情境
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去创造一些能让学生用英语交际的模拟情境。如可利用多媒体创造生动的语言环境,使英语课堂教学情景化、交际化,引导学生在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开展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得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或模拟场景,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呈现大量的,有助于学生进行直观比较、强化记忆的教学内容。学生经过视觉、声音的刺激,或根据画面情境输入后,有了使用英语的情境——生动的画面、接近真实的场景,印象更为深刻。
(二)提供足够可理解性输入
在英语课堂上,能否做到向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输入的语言信息必须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能力和已有的知识结构。教师应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熟悉、有趣且相关的话题,不断地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语言,以确保对学生的输入是可理解的,引导他们利用语境和自己原有的知识来理解输入。教师还应在可理解性语言输入量上下工夫,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三)运用英语组织教学
职业学校的学生平时接触英语机会较少,也很少有学生课后主动自觉地学习,他们主要通过课堂学习,因此,教师是他们吸收英语的主要信息源。英语教师本身应具备过硬的英语听说读写基本功,做合格的语言示范者和有效的语言输入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和吸收英语的机会。
(四)降低学生情感忧滤
职业学校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对英语缺乏信心,充满忧虑,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首先,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单元目标,对教学内容灵活处理、整合归纳。然后,选择一些有趣味性,难易度适合的材料,组织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的焦虑心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友好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此外,外在动力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如教师的表扬、奖赏与同学的认同等也能减弱学生的消极情绪。
(五)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相结合
在英语教学中,如果仅仅强调输入或过分强调输入,而忽视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具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成为“哑巴”或“英文盲”。因此,只有将语言输入与输出相结合,才能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当然,英语学习还必须将输入与输出置于一个有意义的环境中,使学生在有可理解性输入与输出中自然习得,英语学习才能真正有效。
根据i+1理论,首先在课堂上要充分运用教材。教材中有相关背景知识、词汇句型等的讲解说明,这是听懂材料的前提。如听到culture shock这课时,就必须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culture shock,因为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经历到,也就不容易理解听力材料,所以应先讲解说明达到可理解性输入的基本要求,然后对听力内容进行反复练习,才能完成课后练习。关于理论,需要大量输入,仅有教材是不够的,必须补充其他相关内容,用网上搜索、课外书籍等相关的现成资料来加大输入量。当然,听力教学不可能是完全孤立的,要有理解和表达,即输入与输出相结合,也就是听说结合。一般故事类的材料可要求学生复述主要内容,对话类的材料可要求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听说有机结合可提高听力课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3][6]贾冠杰.英语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London: Longman,1985.
教学方法的理论范文6
一、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状况及特点
高校艺术学生相对于其他普通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着个性张扬、不拘一格的特点,对于高校来说,做好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理论课教学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只有正确把握他们的性格特点,才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1]
高校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较强,但普遍缺乏政治理论素养。由于高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都有别于其他专业,高校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大多强调个性化发展,集体观念意识淡薄,在个人行为上多以自我为中心,且差异性较大,由于专业学习等因素,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对欠缺,他们热衷于自我发展,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并不感兴趣。
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强但理论基础薄弱。由于艺术类专业学习的特点,有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开始独立学习和生活,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也更具有独立意识。艺术类大学生大部分是源于从小就喜爱艺术并开始专业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花费较多的时间在专业学习上,忽略了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文化课基础薄弱,这就导致了艺术类大学生文化修养较低的状况。
二、高校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现状
艺术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专业性不突出。艺术专业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对学生进行艺术培养、文化知识教育的同事,要关注其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艺术生思想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对艺术生授课中,却没有为他们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2]教师在位艺术生授课时,仍是采用同样的教学方式,一个教案,一个教法,无法满足艺术生的学习需求,导致部分同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高。
忽略对艺术生个性特点的分析。艺术类学生在追求艺术自由的同时,自我意识强,更强调个人的自由,不愿受规章、制度和纪律的约束。他们情感细腻、敏感、丰富而冲动,稳定性差,自控能力弱,容易感情用事,易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他们普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高,有一些学生政治追求不高,不十分关注时事政治和国家大事。
三、艺术生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途径
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制作软件、投影仪和音响为主体教学工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处理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多种教学信息,把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的一种现代化教育方法。[3]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图文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缓解学生由于高度集中而产生的听课疲劳。多媒体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有用资源,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领域,使一些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更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法。[4]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教学艺术,教学艺术一般是指教师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主动地获得知识,并得到深刻印象的教学方式。尤其是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要根据艺术生活泼、爱动、感性、纯真的特点,开展与艺术生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对课程的兴趣。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完全和艺术隔离,教师应该找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艺术专业知识的结合点,把我好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并以此作为提高艺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性的有效切入点。[5]
案例分析教学法。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知识点的认识和掌握。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施是培养艺术生成才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根据艺术生个性心理特征独特的特点,采用多种创新型教学方法,提高他们对课程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其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够把高校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推上新的台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提高新形势下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培养出德才兼备的艺术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