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1

新课程在推广和实践过程中,给人一种把传统教学“推倒重来”的感觉,在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关系时,存在一种“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的思维倾向,应该引起重视。我认为应处理好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两个辩证关系:

一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

但发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实施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呢?我认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

二是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在目前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而应该实事求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合新课程理念,踏踏实实研究历史教学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习惯。

二、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但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

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

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

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辨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就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三、倡导教学形式多样化,但不能丢弃教学重点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2

                                                                  山东金乡县开发区中学(272200)申海利

       随着素质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学上的不断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新的方法不断的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历史学科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客观的介绍历史上一切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操、创新能力以及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分析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因此,为了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初中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原则,不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素质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历史教学中。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历史教学原则内容丰富,具有多层次多联系的特点。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模式向抽象思维模式转变的转型期,但是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鉴于现编历史教材中的插图较多,所以利用插图形象生动、直观性强的特点与优点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让学生学到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方面得到提高。同时,历史学科是具有时间、空间和人物的特定场景,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使用网络媒体技术引入具有一定形象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历史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是不能重演的,而网络信息技术却可以将多种样式的历史资料用声、光、影的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整合起来,再造历史景象,使历史教学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积极的调动学生的感官去获取信息接近历史、理解历史、探索历史,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将丰富的历史知识综合起来,形成层次鲜明的历史观念,从而牢固地掌握历史知识,寻求历史规律。

所以,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推动课程理念的实施。通过网络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与运用,把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怎么“学”,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知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教师要从历史认识的逻辑出发、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初步了解历史的方法,形成基本的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从而提升科学的历史思维能力。问题的设计,要逐层递进,由表及里,并且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行之有效地去调动学生的思维投入,来激活整个课堂。由此可见,问题的设置既要注意阶梯性,又要注意连贯性。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符合这两种性质?首先要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就是要与他们的理解能力相协调。其次要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针对相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角度提问,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该重要知识点的认识深度,也能够让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记忆该知识要点。经过教学实践显示,该方法的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对于知识要点的理解明显加深,而且也能够记忆更长的时间。通过巧妙的提问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式的讨论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更有创造性和开放性的思考,形成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是有思维、有情感的结合体,情感的发展能够推动学习思维的培养,学习思维的发展反过来完善学生的情感。如果教师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乐观去感受历史,那么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得以开拓,追求真知的种子也会得以萌发,记忆力也会随之增强,这无疑就是教育者的初衷。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表达的学生,对他们要多多鼓励、调动他们的情感,给予他们参与互动的的机会,形成全班同学共同互动的课堂。还应注重培养那些对历史有“天份”的学生,因为他们是特别喜欢历史而学习历史。他们的思维更开阔、知识更丰富。针对他们教师就应该适当增加知识点的难度,培养他们积极思考、不断探索的精神。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3

一、以历史教材为依据进行历史史证教学

历史教材是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根本,同时也是学生历史知识学习最主要的信息载体。一般情况下,历史教材中呈现的都是一些根据某一历史事件而得出的具有概括意义的观点。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激发学生寻求证据的积极性。教师还要教学生一些有效搜集史料以及整理史料的方法,并做好指导的工作,提高学生鉴别史料、解读史料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更好地达到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目的。激发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并自主寻找史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的方法是培养初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基本途径。

教师在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是新民主主义和旧民主主义的分水岭”等结论来鼓励学生寻找证据证实这些观点,并教学生一些搜集史料的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有的学生认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较大破坏,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去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证据的探寻

在培养初中学生证据意识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资源来引导学生探寻历史证据。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各种先进的信息传播媒介开始应用到教学领域,如电影、电视、电脑等,这为教师高效培养学生证据意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多种多样的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也为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生动的、直观的材料,教师可以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材料来完成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当然有的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不可避免的会被加工,事件的线索、情节、人物等也不一定全部符合历史事实,对于这些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查找相关史料,鉴别、审视这些作品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严谨、不盲目追随大众的良好学习品质。

有的影视作品够生动、形象、直观的再现某段历史,如《康熙王朝》、《汉武大帝》等,教师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过程中,可以在讲清教材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观看有关的影视内容,然后让学生找出其中反映教材内容的情节、场面等并做分析,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重视证据的历史意识。

三、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有效搜寻史证

探究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搜寻史证,进而提高学生的证据意识。历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探究活动,并做好历史探究内容的设计,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这样做可以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升学生的历史素质,从而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在探究活动中通过教师的持续引导,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走进历史,亲自感受历史,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观点的交流与讨论,寻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史证,使学生树立历史学习的信心以及重视证据的历史学习意识。

在教授科举制度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教师可以提出如科举制度的发展过程、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的背景等问题,让学生通过史料的搜集及鉴别来完成本次探究活动,并做好引导工作,以提高学生搜集史料及审视史料的能力,进而完成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任务。

四、历史教师本身要有历史证据意识

初中历史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史料以及教师的语言来完成的,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具备较好的历史证据意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历史证据不重要,因而忽视了学生证据意识的开发及培养,最终使得学生证据意识大大降低。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提高自身证据意识,以身作则,从而更好地完成对初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及历史技能。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4

一、探索问题教学法

所谓的“问题教学法”就是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学生的感知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在观察事物时,已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所以,问题的设计应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层次分明。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使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设置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发现和提出问题则是学生学会创造的一个起点。那么,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要针对课本的内容设计好若干个问题,并在授课过程中有目的的把这些问题穿来,使学生能够有一个明确问题的概念,再引导学生在书本中发现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带入到历史情境中去,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并启发学生有意识的从问题着手,让问题在整个历史教学中进行渗透。

二、探索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就是根据初中历史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具体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方式,积极创造教学情境,以生动活泼的课堂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提高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就需要将枯燥无味的历史书本用多种方式将历史情境演示出来,采用多媒体、影视材料和图片等多种方式将历史尽可能的还原,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进行感受。学生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动力对于历史的教学来说就简单直接,学生自然也会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课堂中来。例如在讲到时可以先对台湾的历史详细介绍一番,继而再对每一个历史节点讲述其中的历史事件加深印象,在教授郑成功时可以通过电影《郑成功》和老师自己对情境的渲染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台湾的历史也可以大大加深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探索语文教学法

自古“文史不分家”,然而在目前中学历史和语文教学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历史教学和语文教学被人为地隔开来。事实上这两门学科在内容、教学和教法上都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历史知识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生僻字和一些常用字的特殊含义,不讲清这些字的含义,则历史知识的传授很难进行下去。例如讲授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学生往往把禅(shàn)读成“chán”,此时就要向学生解释清楚:禅(chán)是泛指佛教事物,如禅杖,坐禅;禅(shàn)让是指帝王把帝位让给别人。及时纠正错误发音,以免产生歧义。再如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时采用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

四、探索互动教学法

互动探究教学法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作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学要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教学活动中,要精心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重新设计,让学生具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探究能力。如果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去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就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怦然心动”,在活动中“百感交集”,感知“豁然开朗”,觉察到“妙不可言”,进而于不知不觉地爱上初中历史课。

五、探索案例教学法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5

当前多媒体技术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对于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来说,其优势显著,并且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但是从当前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来看,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多媒体技术作用不但没有得到很好凸显,反而出现了消极的影响。

1.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存在误区

对于多媒体技术应用来说,课件制作是其基础环节。一节课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件设计。当前很多教师在实际课件制作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课件制作的最主要目标,导致设计的课件流于形式、华而不实,仅仅是将一些图片、文字简单地放到电子屏幕上,使得多媒体作用很难发挥。另外,一些教师盲目地追求课件设计的视觉效果,这使学生深深地记下了一些视频画面,但却脱离了历史知识和这些画面之间的实质联系,最终不但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走向了一个误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多媒体使用方法存在误区

对于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来说,很多教师很难把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本质,一些教师甚至直接使用多媒体进行“独角戏”播放,使多媒体取代了教师作用,无疑使得课堂更加死板、拘谨。这样不但没有发挥多媒体技术应有的作用,而且导致教师“满堂灌”变为多媒体设备“满堂灌”,这样的教学甚至不如不使用多媒体技术。

3.盲目使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从学习知识角色变成纯粹的观赏者

对于教学来说,其实质是学生和教师互动的一个过程。学生具有主体地位,其本质是知识的学习及掌握。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如何学习。传统的历史教学学生往往被动地进行知识的接收,但是多媒体技术被应用之后,因为一些教师对多媒体技术没有深刻解读,导致他们将学生学习知识这一本质忽略,将师生之间互动这一关键点埋没在多媒体的图像、声音、视频展示中。很多学生沉迷于一些精彩画面欣赏过程中,忽视了课堂真正的目的是知识学习。

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具体应用

1.推进多媒体多元课件设计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切实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实质,既要充分展示“教”,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当前历史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中,教师首先必须要推进多媒体多元课件设计,保证课件设计的丰富性及机动性,以真正符合学生求知需求,与学生实际学习目标密切结合。

2.优化多媒体课程内容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一些多媒体教学课中仅仅有少部分学生能够适应其进度,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及时做笔记,在课后也没有一些有效的复习方式。这使得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因此,对于多媒体教学来说,教师必须做合理优化。

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开放式教学法 理论依据 应用效果

长期以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到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将开放式教学法引入历史课堂,对走出教学困境、改善教学现状效果显著。作为一种教学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开放式教学法因其特有的魅力,被称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参与热情、拓展学生思维的“灵丹妙药”,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一、开放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一)Constructivism Theory。

Constructivism Theory,即建构主义理论,又被称为结构主义。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填鸭式”地传授固定结论和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发现、探索、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时刻以大爆炸式的速度不断更新换代,这对现代人的自学能力提出严峻考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等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共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教育模式下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显然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只有具备主动获取信息、建构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中屹于不败之地。开放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学意义上的体现。

(二)Humanistic Theory。

Humanistic Theory,即人本主义理论,该理论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著名心理学家A.H马斯洛提出。马斯洛在分析人的需要时,构筑金字塔式的“顶峰体验”论,充分肯定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与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开发,对推动现代教育改革发挥重要作用。相较于传统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思想更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需要,更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潜能开发,更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发展。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性,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动转变自身角色,秉着“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尊重,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的心理渴求,将学生的心理智力特点与学科特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体验学习的快乐。开放式教学是人本主义教学思想的有力实践。

二、开放式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一)利用网络资源,凸显历史教学时代特色。

近年来,中考历史命题的时代性特点日益明显,在对历史问题的解读与考查上,命题人多以近几年最新的时事新闻作为导入话题,如果学生对新闻事件背景不甚了解,不能在短时间内寻找到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点,极易影响考场发挥。因此,开放式教学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与时俱进,凸显时代特色。以《三个世界的形成和演变》的教学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借助网络,自主研究学习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梳理相关知识点脉络,效果十分显著。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浏览新闻,学生对“波黑战争”、“巴以关系”、“车臣危机”等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并对两极格局解体之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由此,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得了培养。

(二)问题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比较与联想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然而,方法的习得并不在于教师苦口婆心地灌输,而在于课堂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将这些学习历史的方法贯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自主学习中不自觉地效仿这种方法。对历史教材中相近、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与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找出异同,进而探究其本质。如对历史上巨鹿、官渡、赤壁、淝水等以少胜多战例的分析、对比,通过思考,学生先后得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民心的得失、社会制度的优劣、经济基础的厚薄、技术手段的高低、参战人员的勇怯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课后思考问题:试比较1894年与1937年日寇两次侵华的原因,分析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为何一败一胜。从学生对该问题分析的反馈情况看,教学效果显著。

(三)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批判思维能力。

历史学习的批判思维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思想,也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缺失的一种品格。勇于反思、勇于质疑、勇于批判,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崭新的思维成果,推动历史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具体体现。在开放式教学中,历史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价值与作用,将历史问题带入生活、家庭,与朋友、与老师、与家长共同探讨,允许并尊重对同一历史问题的多样性评价,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思考提供更多角度。如《汉书》中对王莽的评价:“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盗之祸……自书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对于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历史研究氛围浓烈。

三、结语

实践证明,开放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对推动历史教育改革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同时,该方法更容易为青年教师掌握和使用,有助于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增强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