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范文1
[关键词]创业能力创业课程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马长世(1961-),男,甘肃甘谷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德育。(江苏苏州215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以创业教育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SJD880148)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127-02
“创业”已成为当下高职教育中的流行词汇,许多高职院校都开展了有关“创业”实践模式的尝试和探索。但我国的创业教育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如创业教育模式单一、师资薄弱、创业教育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建设滞后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究。笔者认为,作为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缺乏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乃是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瓶颈因素。依托创业课程,将创业教育内容融合于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中,通过合理的组织形式,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创业课程体系对创业教育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以创业能力为切入点,从创业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出发,探讨高职院校如何构建具有特色的创业课程体系。
一、创业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创业能力”是建立在“创业”这一概念基础上的。要对“创业能力”进行界定,首先需对“创业”概念进行简要说明。《辞海》中对创业的解释是“开创基业”。美国著名创业学教授杰夫里·提蒙斯在其《创业创造》一书中对“创业”的定义是: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它为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而这一定义,已被国内众多学者所认同。
创业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尽管学者们对创业能力的概念本身及其内涵的讨论从未停止过,但在对创业概念有了一定认识后,可以对创业能力做一些界定:“是以人的智力活动为核心的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的心理活动机能,是与个性心理倾向、特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个性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是经验、知识、技能经过类化、概括后形成的,并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表现为复杂而协调的行为动作。”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创业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尽管“创业能力”指标本身的指向是包罗万象的,但在对“创业”和“创业能力”进行了基本界定后,围绕高职学生“创业能力”这一概念,课题组开展了相关问卷调查,根据调查对高职学生有关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之指标按重要性进行排序(见表1)。然后将平均分以上的指标作为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核心指标,分成五大类(见表2)。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将以创业能力为核心,主要围绕这些指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和实施。
二、高职院校创业课程的定位
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使学生具备了实施创业行为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人格品质。创业教育的实施必须以课程为载体,课程体系的构建成为创业教育中最基础和核心的环节,也是创业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桥梁。高职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明确定位:(1)实现近期就业与终身发展相结合。不可否认,当前创业教育提出的大环境是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创业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抓手之一。因此,创业课程的设置也应有利于学生的就业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但创业教育的意义远非仅此而已,创业课程的开展不仅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启发创业思维、培养创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自信、勤奋、坚毅、果敢、诚信等品格与创新精神,以及发掘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受益终身。(2)体现高职特色。高职的创业课程应体现高职办学特色,符合高职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高职生的创业能力为核心。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是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因此,创业课程的开设也应体现高职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
三、基于创业能力的高职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如前所述,创业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实施的桥梁和中介,创业教育必须依靠创业课程体系才能实施。因此,高职创业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组织及评价的实施等都是构建高职创业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
1.以创业能力为核心确定课程目标。高职创业课程体系的目标应是培养和提高以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学生创业综合素质。通过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培养高职学生树立创业的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以及提升创业心理品质,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1)激发创业动机。创业动机决定着实践行动的方向和强度。主要包括了与创业相关的创业需求、创业态度、创业意志、创业情感等因素。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体会到创业的深层次意义,转变就业观和传统创业观。(2)提升创业心理品质。创业活动本身是复杂的,具有较高的风险,因此要求创业者具备较高的心理品质,包括开拓创新、坚韧不拔、团结合作、独立思考、勇于拼搏与承担责任等。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对学生来说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也是能让学生获益终身的。(3)提高创业能力。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在构建相关创业知识结构的同时,重视和加强自身诚实信用、人际交往、沟通表达、问题解决、责任意识、抗挫折能力、开拓创新等各项能力的提升。
2.分层次、多维度选择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有了明确表述后,就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了基本方向。课程内容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主要回答“教什么”的问题。根据创业能力的指标体系,要把这些繁杂的指标体现在课程内容之中,我们认为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1)创业意识与通识类课程。可以通过“创业学”“创业学概论”“职业生涯规划”“创办你的企业”等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创业的意义。同时通过“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创业财务制度”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到与创业有关的税务、财务、法律、管理等内容,为今后的创业活动储备必要的知识。(2)创业能力与素质类课程。主要包括开展创业所必需的组织领导能力、自我展示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通过“创业模拟训练”“创业手册”等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3)创业心理品质类课程。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者必备的心理素质,也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主要由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多种心理成分以及冒险精神、协作精神、挫折承受力等多种心理个性构成。这些心理品质一方面可以通过单独开设“创业心理学”“成功与挫折”等课程实施,同时更多的是通过创业模拟与体验等实践行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分步骤、重体验组织教学形式。任何课程设计,最终都是通过具体的教学组织工作才能得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创业课程的目标、创业课程的内容、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及教育环境、创新教学方式。具体包括:(1)创业课堂打基础。通过“创业学”“市场营销学”“成功学”等课程主要传授学生一些创业基本常识。可以通过向学生呈现案例,进行创业案例分析;可以将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寻求创业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等。其采取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2)创业模拟重体验。根据创业课程目标专门设计的创业专题活动,如创业方案大赛、创业论坛、创投峰会、企业文化论坛等,能增强学生对企业或创办企业的感知,了解企业各个业务单元及其相互关系、企业组织和运行模式、决策模式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到创办企业的过程及企业必经的成长历程,增加创业勇气,提高创业能力,为自己未来的创业做准备。对于学生而言,创业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却缺乏必要的感性体验,因此,无论对于高职院校本身还是对学生而言,创业模拟活动的开展无疑是最直接、最经济一种方式。特别是在创业时机还不够成熟的时候,通过一系列创业模拟活动的开展能够最有效地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创业动机,提高创业能力,形成深刻的创业体验。(3)创业平台练实践。创业平台不仅是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对接、与社会对接、与创业相关管理部门对接的重要桥梁。通过创业平台,学生可以提出创业项目的申请,结合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开展创业实践;学院充分调动和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为学生创业服务,如提供场地、承接项目、开展交流与指导、组织培训等。
4.分角度、多主体开展课程评价。随着创业教育活动的深入,高职院校对创业人才培养的责任也越来越大,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也就显得尤为急迫和重要。对创业教育的评价本身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包含了许多评价因素,有显性的因素,也有许多隐性的因素,因此,无论是评价主体还是评价方式都不能单一化、简单化。评价主体包括了高职院校本身、教育对象、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评价。评价方式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现场考察等多种形式,可以是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力求科学、合理、全面地展现高职院校创业课程开展的实效性,及时发现创业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归根到底还是培养人的活动,其成功与否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如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创业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立、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以及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只有高职院校、政府、企业、学生、社会各方团结一致,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良好运作,实现培养创业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严强.社会发展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郑颖,赵冬梅.本科院校创业课程设置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范文2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应用性人才 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担负着三大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于大学的层面,服务社会这个职能除了向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性的、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动之外,从根本上是对社会发展中的人才支持。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性人才本身就是社会服务的重要体现。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则涉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实现途径
高校的人才培养活动是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来实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由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过程等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内容、培养手段与方法、培养制度、培养评价等,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高校人才培养这一教育过程。它从根本上规定了其培养出的人才的特征,并集中反映了高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培养出高质量应用性人才的重要保证。
二、如何构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包括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也涵盖了教学质量形成的各个环节。
(一)以明确培养目标为核心
培养目标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地方本科院校多为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对象,培养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所亟需的应用性专门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多为省属地方性院校,其人才培养的服务定位是为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培养的人才既要熟悉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适应该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现实需要。这种为地方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发展服务的特点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也必须是应用性人才。当培养目标明确后,人才培养模式各环节就都应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
(二)以合理的专业设置为前提
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与前提。合理的专业设置应符合和满足区域发展对人才的动态要求。在新专业设置过程中要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时增设市场亟需的应用型专业,同时又要关注学科综合发展前沿,设置多学科复合型专业,以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在专业调整与优化的过程中则应广泛调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一方面要突出应用性强的优势及特色专业,另一方面要善于根据区域经济特征和资源特点发掘新专业。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够融入到区域经济建设中去,真正体现应用性人才的意义。
(三)以调整优化课程体系为重点
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和突破口,培养应用性人才,必须根据“理论基础较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要求,来调整优化应用性课程体系。
首先,公共基础课的设置应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加强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合适的学时学分,所讲授的内容也应结合专业的具体需求和有助于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科基础课,则应当在保留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学科基础课的前提下,对其他学科基础课压缩精简、优化整合;对于专业课则应当开设更多的实用性课程,包括面向行业和面向地方的课程;同时,也应当加大实践课程的力度,这不仅仅应体现在实践课程数目的增加,更应体现在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科学合理,要紧紧围绕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来实施,使之更加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可采取灵活的课程内容、多样的课程形式,如实验课、专业课程实践、生产见习体验、综合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等。选修课则应本着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原则,设置专业知识丰富全面、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技能应用性的较为灵活多样的课程。
同时,还应注重各课程模块之间的整体优化协调发展。要注重平台搭建与模块设计,处理好课程与课程的关系,避免课程孤立、课程过大和知识点过窄,加强课程之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和融合,增强课程体系内在的柔性,进一步使科学课程与人文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以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育活动形成有机整体。
(四)以实施为落脚点
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最终是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的,这个教育活动中以下几方面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1.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已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需要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学效果。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灵活采取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合作学习等研究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以及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论性课程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结构化的“学术性”人才培养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性课程要改变过分重视实际技能操作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将重点放到理论学习与解决方案之间的联系上,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第二课堂的实践性、创新性教育补充第一课堂教学,使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
2.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应用性人才来说,如果离开实践环节就无法完成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任务,实践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可以采用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实验、实训、实习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形式,遵循由基本实践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再到综合能力训练的递进。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课程力度之外,还应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过校外实习,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
3.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构成在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为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抓起,一方面,直接从业界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或技术骨干来校兼职承担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将行业最新信息、成果、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与社会息息相通的现实的生命活力,从而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选派理论课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学习现代技能、组织经营管理,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促其教学意识的转型。
(五)以有效的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和评价体系为保障
只有将人才培养行为制度化、规范化,人才培养活动才能稳定和持续,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高校需要制定一系列配套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同时配以专项经费,以鼓励各教学单位创造性地进行实践探索。
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活动过程的监控,有了它人才培养活动才能有效实现预期目标。在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评价时,首先应当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条件、管理与利用、师资队伍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中,继而运用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最后可用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结果评价方法给出客观公正的结果。
我们在借鉴其它学校的培养模式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因校制宜,与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定位、服务面向的区域和办学特色相统一,尤其要注意保持和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切忌盲目照搬。
另外,我们还应当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充分采取一切教育教学手段,对教学、管理、服务进行整体设计,将课堂教学、学生的管理与自我管理、实践与实训环节,包括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活动、勤工助学等活动全部纳入人才培养模式中,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一种相对完整成熟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郎耀秀.关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河池学院学报,2007.8.
[2]刘丹.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刘平请,谭明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6.
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范文3
(一)形态构成课程资源利用及课程质量评价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的形态构成课程,内容比较单一,都以“三大构成”课程为主加以设置。“三大构成”课程各自独立,课程设置缺乏整合,存在教学方法单一、课程结构单一、教学内容单一等倾向。当前,高品质形态构成课程数量少,精品课程建设缺少质量支撑,整体上说课程资源共享程度偏低,一些“创新”课程内容不到位,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形态构成课程资源利用是以优质的课程内容为主体的,课程内容优质才可以成为资源并加以运用。许多高校在设置该课程内容时还没有脱离固有的模式,课程内容上没有创新,对课程质量评价一直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中没有考虑教学过程阶段性与整体性的关系,常把后段课程结果作为依据来进行终极评价,致使评价体系脱节,缺乏调控的有效方法和评价体系的系统性。
(二)师资队伍建设与教科研能力较薄弱
由于工业设计学科发展较快,对本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施教能力、实践能力、学术造诣、审美素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多数本学科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实践经历浅,跨学科施教等现象普遍存在,加上创新型教师及名师匮乏,导致施教水平滞后,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学科的发展速度。形态构成课程长期以来没有从旧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对其课程自身的发展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教师对其研究还在较低的层面上探索,远远跟不上学科发展要求,各个高校学科建设的重点都放在了专业课程建设上面,对专业基础课程的研究相对较薄弱,正是由于教研不够,本课程的开发与拓展得不到有力支撑,构成课程的地位始终不高,对专业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二、形态构成课程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一)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1.构建“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三位立体式互动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不能单独设计,形态构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课程群的课程,更不能单独设置,所以我们可以把形态构成课程重新组合与建构。该课程主体内容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学习,分散部分内容跨模块学习,也就是说模块不是固定的,课程是交叉设置的。特别是形态构成课程应跨越到专业课程模块中去完成它应用构成课程内容,这种在不丢失主干课程结构的交互式的课程体系,有助于课程训练与学习的实效性及应用性,真正起到以能力为本位的学习目的,增强学生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的训练。
2.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设立创新型课程模块形态构成主干课程有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光影构成、动态构成等课程。其构成模块应具有可变和互补性质。每个单元课程结构设置要符合整体课程模块结构设置要求,既体现出每个单元课程特点,又要体现出每个单元课程之间的完整性、系统性。在每个单元课程中,教学内容的设定要体现出课程本质特征,同时要体现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可以增加信息采集、调研分析、工艺结构、材料应用等相关内容。教学环节中还可以引入学生自己设定的构成单元课题,提升创新意识和动手塑造能力。课程内容还应有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自由选取课题来完成对应的学习任务。
(二)加强教科研能力和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专业教师业务能力由于工业设计专业建设与发展要求,加快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各个院校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从事形态构成课程教学的师资主要来自于美术类师资和设计类师资。在高校专业课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多数形态构成课程是由美术类师资来完成构成课程的教学任务,从设计学科建设与发展角度看,美术类师资有些是满足不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需要的,因为多数美术专业毕业的教师没有学习形态构成课程,缺少对形态构成学的深入研究,施教效果不容乐观。所以说高校真正缺少的是对形态构成学有深入研究的、具有教学经验的、兼具设计水平和专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师资。高校在引进大师、名师的同时,急需做的工作应是积极做好本校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各种渠道与方法拓宽师资培训思路,尝试建立课程研究中心、课程设计工作室、委培实训基地等场所,确立中长期师资梯队培养计划,做足师资培养基础工作,为师资队伍建设奠定雄厚基础,逐步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业精品高、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范文4
在对专家进行访谈的基础上,本研究从质量要素出发,将人才培养的要素主要分为学生通识能力、专业理论素养、实践应用能力、适应社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毕业生知识使用率、工作岗位匹配度10个指标,通过这10个指标对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三种群体进行重要性评价,计算每个群体的均值以及标准差,判断各个要素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差异性。表2显示,高校内部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对人才培养要素重要性10个指标的评价重要程度都在3.23-3.64之间,处于一般和比较重要之间。考虑到评价主体身份的不同,对上述评价进行标准差分析发现,三种评价主体对10个指标重要性的标准差相差不多,评价差异并不显著。
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
通过专家访谈以及查阅文献的方式确定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由于问题数量较多、差异性较大,因此通过归结整合提炼出几个突出问题,针对高校专职教师群体进行调查,确定问题的排序情况。本调查认为最突出的问题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晰、专业培养口径狭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管理同质化,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性、实践教学应用性不强。这几个问题占被调查教师人数比例按照从大到小排序为“教学管理同质化,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性”(22.6%)、“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晰”(22.4%)、“实践教学应用性不强”(19.8%)、“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19.0%)“、专业培养口径狭窄”(16.2%)。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确实存在培养过于单一和同质,不适应社会多样化复合型人才发展的需求。通过不同评价主体的问卷调查以及部分专家、代表的个别访谈的方式,总结出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满意度不高,各个组成要素的重要程度差异显著,培养方案过分单一同质。因此针对应用型人才发展的特征,设计出一套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满足不同技能与特长的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范文5
关键词: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
前言
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和研究,职业院校要想有效地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职业院校就要不断地对培养方法和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本文将对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培养对策和方案。
1关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1.1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职业院校教育的含义职业院校是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批准而开办的教育学校,因此,职业院校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教育性和经济性。其次,职业院校发展的情况取决于当地人们和政府对职业院校的看法,学校师生人数多,职业院校的发展情况就比较良好。但这只是影响院校发展一个较小的因素,职业院校发展强弱,主要取决于职业院校教育水平和师资队伍方面,如果职业院校教育水平较高,就会吸引大量的学生。因此,职业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创新培养模式,也要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深度改革教育教学形式[1]。(二)职业院校专业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近几年,我国不断对职业院校进行改革,在完善各阶段教育教学形式的同时,也将新课程标准融入到职业院校中,进而促使职业院校形成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让职业院校的教师形成新颖的教学理念,此外,这也有利于职业院校形成正确的市场营造专业人才培养观念[2]。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研究。从广义的角度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培养过程的设计;二是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管理。从狭义的角度分析,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但这只是对培养模式片面的理解。综上所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于整个培养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只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组成部分。所以,职业院校在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应不断对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并找到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而根据实际原因解决实际问题,这样,职业院校就能选择正确的培养方法,而这也是人才培养的属性。(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通过对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显示,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系统性、稳定性、多样性、示范性等特征[3]。
1.2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延伸狭义的人才培养模式延伸主要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设置、课程的体系、教学的设计和教学的方式等构成要素。由于市场的变化,当前,市场对于营销人员也提出相关的要求,市场营销人员既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也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和职业素养,因此,职业院校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能合理地结合市场营销的特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结合实际培养人才的过程,不断地调整培养方案,从而尽量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职业院校应优化课程体系,规范教学过程,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增强对学生的培训。(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服务区域定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校企深度合作、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这六个要素构成。职业院校在研究培养模式构成要素时,既可以将其看作一个整体,同时也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含培养目标,定位。第二层次为专业设置。第三层次是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三)国外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国外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分为“CBE”模式、双元制模式与单元制模式。这三种模式核心主要是把教、学、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培养人才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运作机制,进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
2针对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方案
2.1明确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在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首先,应明确培养目标,深入探究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方法,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样,职业院校才能有效地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一)认清教育层次职业院校应对市场营销进行归类划分,认清市场营销属于哪种教育,从而根据市场营销的形式和作用,着重培养专业市场营销人员。比如:护士岗位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一定护理技能,工作人员才能胜任这个岗位。因此,职业院校一定要认清市场营销的教育层次,采用合理的方法,提升相关专业学生的技术能力[4]。(二)准确认知工作功能职业院校主要以培养专业市场营销人才为目的。一是为了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使其能提高经济效益;二是为了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进而使其融入到工作过程中[5]。
2.2优化培养模式
(一)创新教学体系在优化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首先,职业院校要创新教学体系,构建一个专业培养模块式的教学体系。其次,由于市场营销涉及行业较多,在创新教学体系时,职业院校要结合不同行业的特征,帮助学生学习市场营销,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市场营销的重要性,并使学生热爱学习市场营销,从而使学生明确未来市场营销的方向[6]。(二)以培养学生市场营销的能力为主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培训,定期锻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只有强化了学生的市场营销相关的能力,学生才能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并主动研究市场营销行业。(三)增加实践教学活动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职业院校不应只局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学,而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让学生得到实际的锻炼。因此,职业院校要适当在课程中增加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四)增强对学生的培训职业院校应定期开设市场营销的模拟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到模拟活动中,从而使学生在模拟市场营销活动中得到实质性的训练。其次,职业院校应聘请相关的工作人员,定期给学生演讲。
2.3职业院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
(一)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职业院校应充分结合学校发展的现状,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对学生展开教学。以美国CBE模式为例,美国在培养市场营销人员的过程中主要采用职业能力分析法,首先,确定培养的专业。然后,具体研究专业的内容、性质、作用等,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专项能力,然后学生可操作、衡量专项能力,专项能力主要包括岗位技术能力、敬业爱岗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协作共事能力等[7]。(二)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职业院校一定要合理安排市场营销专业的授课时间,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规划正确的教学时间,设置教学环节,制定一份科学的授课计划书,从而有计划性的组织教学。(三)开展实践性教学环节(1)专项训练通过对当前市场营销的需求分析,职业院校在转变培养模式时,不仅要明确培养部门,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在提升学生营销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品德修养,从而确保学生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能满足市场营销的要求。因此,强化专业训练对学生而言十分重要。转型训练主要为形态礼仪训练、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学生语言沟通训练、自信心训练等,只有学生具备基本的营销条件,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才能勇于面对挫折,形成良好的吃苦耐劳和团队精神等。(2)课程实践在完成每一项专题训练之后,教师都应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让学生结合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演练。例如:在休息日,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设计调查方案和问卷,明确调查对象,组织调查人员,规范调查范围,从而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当学生完成问卷调查时,教师再让学生根据调查的过程和结果,对所调查的内容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再将学生实践教学活动融入到教学过程中[8]。(3)综合实践,即毕业实习市场营销教学实践较长,因此,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家企业,进行实习,从而让学生接触更全面的市场营销知识,尤其是在毕业期间,职业院校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独立完成综合性实践活动。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职业院校在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创新培养模式,进而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白晶.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个案研究[J]天津大学,2013,(02):45-67.
[2]程传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J].苏州大学,2013,(06):78-89.
[3]吴倩.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结合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4,(04):33-44.
[4]黎明柳.中职“集合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06):65-89.
[5]越寒.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吉林大学,2014,(8):90-97.
[6]郑燕.高职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2013,(05):77-88.
[7]方向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J].苏州大学,2014,(06):33-55.
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范文6
关键词:商务日语;课程体系;能力核心;岗位需求
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是指,在目前高职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为了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各个课程要素的排列组合,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所有学习内容和构成要素的总和。可以说,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高教〔2006〕16号文指出,高等职业院校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密切结合行业需求、按照岗位职业能力来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照这个理念,我们必须建立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这是教学中的首要问题。结合我院商务日语专业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探索。
一、进行广泛、深入的行业岗位能力调查
中日两国贸易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中日两国经贸合作关系仍在不断深化,同时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比如:中国从日本的进口贸易量上升而出口量停滞,甚至下滑;在交易模式上,中日两国之间的电子商务有了长足发展。这些新变化、新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我们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构建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必须了解本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能力,这不能凭空想象,必须进行行业调查。在进行行业调查时,不能只采用传统的企业调查问卷形式,与毕业生和实习生访谈、咨询行业专家等,都是我们了解行业趋势和变化发展的有效方式。
二、必须对行业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解析岗位能力
行业调查的结果不仅是为了解行业动态,还必须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职业能力的新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行业调查结果深入分析,了解岗位群的典型工作,解析岗位能力,进而构建能够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就我院商务日语专业来说,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目前,本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有:外贸业务岗位群:跟单员、单证员、外贸业务员、货运业务员;涉外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群:涉外文秘、涉外业务主管。
我们调查了以上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深入分析了所需的职业能力以及支撑职业能力的课程,结果如下:
对于外贸业务岗位群来说,要求从业人员熟悉货物买卖合同、出口单证制作等外贸业务知识和操作流程,能够用流利的日语联系客户并进行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进行订单处理,并且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业务信息查询。这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以下职业能力:一是运用日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包括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熟练运用日语与客户进行贸易洽谈;二是信息处理能力,包括会操作常用办公室软件,会运用电子邮件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沟通交流,有一定的电子商务业务水平等。
对于涉外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群来说,要求从业人员了解熟悉日本的社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熟悉日本商务礼仪,能够熟练地进行包括会议安排等日常企业管理活动,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能够与中日双方的企业工作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并且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业务信息查询和交流。这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职业能力:运用日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包括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熟练运用日语同日方管理人员进行工作交流;信息处理能力,包括会操作常用办公室软件等;企业基层管理能力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三、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了解了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之后,我们还必须考虑各门课程的优化组合,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根据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目标能够满足市场需要。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院的商务日语专业构建了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一是综合素质课程,包括公共素质课、计算机课、经济学基础等;二是外语能力课程,包括日语精读、日语听力等;三是职业能力课程,包括国际贸易这样的专业基础课,商务日语书信、商务日语口语这样的专业实践课,社会实践课、专业选修课这样的专业拓展课;四是顶岗实习。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院商务日语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具备了良好的职业能力和技能,这与我们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密不可分。
总之,高职教育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密切结合行业发展,紧贴岗位需求,这样人才培养才能与时俱进,教学改革才能方向明确,我们培养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行业、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俞瑞钊,高振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告知课程体系构建之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