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范文1

关键词 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 知识结构 改进方向

一、教材知识结构的基本含义

“教材知识结构”在教材研究领域尚未有一个清晰定位的概念,从现有文献研究来看,关于教材只是结构的定义,主要有:教材知识结构是指“在学科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教学任务或课程目标选择符合需要的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知识并以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一个整体。”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知识结构分析

高中语文教材是一个大系统,它是由多个小系统组合而成,就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而言,主要是由“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小系统组合而成的。因此,考察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知识结构,需要对以上四个部分分别进行考察:

1.“阅读鉴赏”版块的知识结构

“阅读鉴赏”版块,是将相同文体的文章归在同一个学习单元之中。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文体的系统学习。高中语文教材各册主要文体分布如下:

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文体分布我们可以看到,该教材主要涉及“文学性问题”和“实用性问题”两大类问题,前者占比百分之八十,后者占比百分之二十,显而易见,实用性文体所占比重远远低于文学性文体所占比重,高中语文教学的倾向性就很明显的表现了出来,对实用性文体重视不足。但是,新课标明确规定:“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体,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粘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这一版块的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数量居多,陈述性知识贫乏;

(2)陈述性知识过少,导致程序性知识贫乏;

(3)“阅读鉴赏”版块中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知识要素选择

2.“表达交流”版块的知识结构

“表达与交流”板块分为“写作”和“口语交际”两大部分,我们需要对它们的知识结构分别进行考察。

(1)“写作”版块的知识结构。写作作为一种言语实践活动,其最重要的知识应该是写作的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展开写作的一系列步骤、方法、序列等,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写作对象,要求具有不同的写作知识。这一板块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陈述性知识明确,但含量相对较低;第二,程序性知识丰富,但结构不够完善。

(2)“口语交际”版块的知识结构。“表达与交流”板块中的“口语交际”部分,主要涉及到“朗读”,、“演讲”、“讨论”、“辩论”、“访谈”五种口语交际专题。这一板块主要存在的问题:第一,陈述性知识明确、清晰;第二,程序性知识指导性较强。

3.“梳理探究”版块的知识结构

采用“集中编写”方式处理语文知识的“梳理探究”板块,类似于以往教材所采用的“附录”,但是又不尽相同。以往的“附录”只是将相关的知识进行静态的描述,和盘托出。而“梳理探究”,总是在静态陈述性知识介绍之后,设置相应的“梳理应用”,使得静态知识能够被应用起来,以达到知识的活化。

4.“名著导读”版块的知识结构

“名著导读”板块的知识,无法具化为知识点,每一个名著导读,均是一个知识块,属于文化、文学知识的范围。对其的知识结构考察,无法深入每一个名著导读专题内部。我们只能从大的方向上对其进行把握。从涉及到的文体来看,小说较多,而缺少诗歌散文方面的导读设置,从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个角度来说,“名著导读”的设置稍有欠缺。但是总体而言,名著导读的设置,起到了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的指导作用,对学生课外名著的选读起到了一定的方向性指引。此外,从模块内部来看,每一个模块均有两部名著导读:一部中国的,一部外国的,它们均是中外具有代表性的名著。一中一外,从搭配上来说,比较合理。由上分析可知,作为辅板块的名著导读,其设置是有效的。

三、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知识结构的完善方向

1.“阅读鉴赏”版块知识结构改善方向

从上文对“阅读鉴赏”板块知识结构的分析中,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改进:①课程内容的开发。即课程目标内容化,提供比较切实的课程与教学内容。②教材呈现方式的变革。即课程内容教材化,使语文课程内容通过种种资源的运用和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得以具体的显现。

2.“表达交流”版块知识结构改善方向

“表达交流”分为“写作”和“口语交际”两个部分,写作板块的知识结构要谋求改善,需要加强“写作中”和“写作后”两个环节的程序性知识的建设。在此,再借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实验课本(试编本)》中的写作设计来说明。此教材提出“在知识正确、适用的前提下,写作单元的教材编写,主要考虑所提供情景对教学的有效触动,知识的过程化体验,教学展开的线路及活动设计在课堂中的可操作性。”在写作设计中,教材凸显了以过程为导向的写作指导。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2]刘森.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范文2

在引导学生了解对联的特点和要求时,免不了要引导学生明白:对联上下两句相应位置的词性相同或结构相同才能相对(还有别的要求,此处暂不涉及),如名词与名词相对,动词与动词相对,形容词与形容词相对……或者偏正短语与偏正短语相对,并列短语与并列短语相对,动宾短语与动宾短语相对等等;否则,不能相对,不叫对联。尽管这是一些简单的基本常识,然而学生始终一头雾水,难以明白,因为他们压根就不知道何为名词,何为动词,何为形容词等词类知识,更不知道何为偏正短语,何为并列短语,何为动宾短语等短语知识(更不要说单句知识,复句知识,句群知识等更为“高深”的语法知识)!师生缺少“共同语言”,也就难以交际沟通;而难以交际沟通,也就难以逾越鸿沟,保证质量。我问学生为何连简单的名词动词都不知道,答曰:“初中语文老师没有教。”

我所在学校高一招生1300多名,共设20个教学班,其中一个理科特重班,一个文科特重班,均严格按中考成绩分班。我所教的班级为文科特重班,语法知识竟然如此欠缺,实在不可思议!特重班尚且如此,普通班可想而知!

我有过较长时间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对新课标前的初中语文教材还算熟悉:九年义务教育之前的初中语文教材,有比较系统的语法知识介绍,也有相应的教学评价要求(统考和中考要考);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语文教材开始淡化语法,但语法知识并未完全取消,教材中还有一些语法知识介绍与练习。课改后,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我猜想:学生说初中语文老师不教语法知识,或许是为自己不懂语法知识开脱的一面之词吧,因为教材附录中仍有零星的语法知识介绍,即便不考,老师也不至于不蜻蜓点水地“过个路”啊;再说,初中语文的作文批改与讲评,也不能完全避开“名词、动词,偏正、并列,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等语法知识的“坎”啊!我们不妨从两个角度梳理一下这个问题:一、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到底有无语法知识内容?如有,是怎么安排的?二、初中语文老师到底教不教语法知识?

经翻查课本了解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附录中仍然有零星的语法知识介绍:七年级下有《汉语词类实词表》,八年级上有《汉语词类虚词表》,八年级下有《短语类型表》《句子成分表》,九年级上有《复句一览表》。仅此而已!内容安排上蜻蜓点水,每张表也就一巴掌或两巴掌大;练习中没有半点语法知识的内容。《课程标准》对语法知识提倡“随文学习”,但如此安排且练习中没有半点语法内容,又怎样“随文学习”呢?须知,在“淡化知识”的背景下,老师们十分忌讳“知识教学”啊!果真如此――通过与初中语文老师交谈得知:他们不教语法。他们说道,之所以不教,一是因为“不必教”(考纲规定不考),二是因为“忌讳教”(课标淡化知识),三是因为“不便教”(练习没有安排),四是因为“不会教”(不教导致淡忘)。通过调查与交流,现在我清楚地知道:自从“淡化知识”成为时髦理念与价值取向,自从《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且其中有“不考语法”的明确规定――修订后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亦然――语法知识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早已名存实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早已成为“昨天的故事”。

高中语文教材,当然也没有语法知识的内容介绍,然而,高中语文课有繁难的语法知识教学。因为,每一套高考卷或高考模拟卷,都有仿写句式、辨析语病、改正语病等涉及语法知识的题目。而且,高考卷或高考模拟卷中要求辨析与修改的语病,十分隐蔽与繁难,很多时候,就是见多识广的语文老师,也未必能轻易地辨析与修改。如2012年全国大纲卷语病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权威媒体的答案认定各不相同,解析理由各不相同(参见拙文《全国大纲卷语病题评析》,中华语文网博文),命题中心的答案及理由也不很令人信服(参见《全国大纲卷试题分析》,《语文学习》,2012年高考增刊)。可见,仅为了应对高考,高中要教语法。

以上分析表明:初中因为不考语法,所以不教语法;高中因为要考语法,所以必教语法,而且要教深奥繁难的语法!由初中语法知识的“无”到高中语法知识的“有”且“深”,其间横亘着好大一条“沟”!为了跨过这道“沟”,高中语文要补语法。怎么补?大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为没有教材作依托,全凭自己自由“生成”。据我所知:有的在高一将词类、短语、句子等知识尽可能系统地补一补;有的在高三搞语病专项复习时根据复习资料讲点搭配不当、成份残缺、句式杂糅之类的东西……效果如何?都十分糟糕!高中应试教育疯狂,至少要用高三一年时间处理复习资料和做高考模拟卷,课本教学时间最多两年,时间十分紧张,高一又能“系统”补些什么?高三语病专项复习时涉及的病句十分繁难,教师讲搭配不当、成份残缺、句式杂糅等,学生犹如听天书,因为他们对最基础的名词动词都不清楚。结果,考试做“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之类的选择题全都听天由命:选对是运气好。当然,到了高三,说学生语法知识为零,也夸张了点,因为他们的英语课要教语法,学生可以借助英语课学到的语法知识帮助学习汉语语法。然而,让学生用英语语法来帮助学习汉语语法,也太悲哀了吧!而且,语文老师常遭英语老师埋怨:你们语文是怎么搞的?学生连最基础的语法知识都不知道!而语文老师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然而,淡化语法谁之过?淡化知识谁之祸?能怪语文老师否?答案不言而喻。

不同学段的教材要有衔接性,教学内容要有衔接性,这是教材编写最起码的要求。衔接性要求后一学段的教材编写和内容安排要以前一学段的教材编写和内容安排为基础。同一套教材的编者,应清楚前一学段的教材到底安排了些什么内容,可能教学了些什么内容,还应清楚中考高考到底考了些什么内容,以此为基础编写教材,安排后一学段的教学内容。如此,不同学段的教材才具有衔接性,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才具有衔接性;才不会出现探究对联而不具备词类知识和短语知识的尴尬,才能保障后一学段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与有效进行。

要使不同学段的教材有衔接性,除教材编者应有全局意识外,还需教材有知识清单及知识序列。比如:初高中语文应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哪些知识适宜在初中安排,哪些知识适宜在高中安排?教材应有一个自成体系的知识清单,教材编者应对这个知识清单了然于胸。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不能过于淡化知识。

教材不应“去知识化”。教材“去知识化”导致许多啼笑皆非的荒唐事出现。其中之一就是:教知识成为难能可贵的“壮举”!这正如周自厚老师在《明确概念:知识呈现的首要任务――读关艳丽老师执教的》(《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1期)一文中所感叹:“以‘文言词类活用’为内容的语文教学,近年来实属罕见……像关艳丽老师这样郑重其事地教学文言语法知识的课真是久违了。”为了避免更多的荒唐事出现,教材不应该“去知识”,而应当“尊重知识”,让知识成为保证教材衔接性的必不可少的元素。

教材不应只考虑中小学阶段的衔接,还应适当考虑中学与大学的衔接。因为,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将越来越多,总不应该让大学生的《现代汉语》课从名词动词的词性“扫盲”阶段开始吧。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美育因素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具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明确提出并积极倡导美育。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等一样,都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但德、智、体等教育,是通过学习、训练和实际的操作等方式,来提高人的知识和才能,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人的体质,它们的教育方式,不仅是由外面加上去的,而且是实际的,具有实在的功利目的。可美育既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也不需要实际的学习、训练和操作,它是一种精神上的陶冶和感染。

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无处不在,渗透其间:

1. 教学目标中明确美育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因为其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且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由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部分组成。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恰恰体现了美育的功效。如巴金的《小狗包弟》这篇文章,其美育目标可以具体分解为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和勇于面对错误反省自己,真爱生命,关爱他人。该教学目标犹如“三军之统帅”,为整个教学过程树立了明确的方向,定准了基调。

2. 教材内容体现美育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这四个板块既共同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又各有侧重。

在《谈语文教本中》,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决不是语文教材不重要,相反,他的用意在于强调略读、课外阅读和教材的精读应是平等的地位,决不可简单地认为“文烂选”,就可“秀才半”。

高中教材取材广泛,文质兼美,体式完备,汇集了诸多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教材将审美教育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文学作品占选文的“四分之三”,而且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注重传统文化,文言诗文和传统寻根相结合,意蕴深厚。如教材内容涉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戏剧及清小说,它们都是传统文化的精粹。

3. 教学方法渗透美育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并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这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语感教学法,它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能力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既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又是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如《离骚》的“品读”“情读”“美读”。学生的语言功底、智力水平、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以及生活实际技能等因素,都能通过语感表现出来,语感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美读感染法可以让学生耳与心谋,感悟语言的意蕴、情感、韵味,以培养语感,如教师范读《登高》,感染、引导学生;创设意境法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自然地进入“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艺术境界,如《琵琶行》的教学可以通过学生的亲力弹奏,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营造氛围。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范文4

Abstract: in 2008 the Jiangxi Provinc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language proposition characteristic is returns the linguistic skills standard, the return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the guidance studies, examines student's culture to accumulate with the knowledge migration ability. These four proposition characteristic both explained 08 year proposition characteristic, and has pointed out in 2009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language review direction: Return linguistic skills standard, return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Therefore, in 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stage, schoolmates do not aim too high, do not do has crossed the difficult exercise, should take the elementary knowledge as the book, should place in with emphasis the textbook.

关键词:高考语文复习 回归课本

Key words: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Language review Return textbook

2008年江西省高考语文命题特色是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回归语文教材,导向读书,考查学生的文化积淀和知识迁移能力。这四个命题特色既解释了08年的命题特点,又指出了2009年高考语文复习的方向: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回归语文教材。

纵观多年的语文高考题,高考语文一般不考偏、难、怪的题目,考的都是大家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东西,而课本又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基础文本,高考题目虽来自课外,但知识点却出自课内,可谓万变不离其宗。例如08年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内容覆盖中学教科书所涉及的语文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许多题目的命题原则是“命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注重课内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与延伸。如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题分别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的《归园田居》、《扬州慢》,第四册的《陈情表》和中国古代戏曲单元知识简介以及第五册的《春夜洛城闻笛》,充分体现了“回归课本”的特点。字音题、字形题、文言文实词题、散文阅读题、句式仿用题,均与课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稳定和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对脱离课本一味盲目沉浸“题海”的纠偏。

因此,在全面复习阶段,同学们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做过偏过难的习题,应以基础知识为本,重点应放在课本上。

回归课本,首先要反复看课本,熟练背诵课本中规定的必背篇章,将高中语文一至六册课文中易错易混字词与疑难字词的音、形、义摘抄下来。只有在掌握好课本字词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一套自己比较完整的重点字词记录表。例如08年江西卷选择题第一题的“付梓(zǐ)”、“锱(zī)铢必较”,“不恤(xù)”、“隽(juàn)永”、“咸与(yǔ)维新”、“邂(xiè)逅”、“便(biàn)宜行事”和第二题中的“赝品”、“浅尝辄止”、“蓬蒿”、“告罄”、“倩影”等词语均来自课内,同学们在复习时如果注重掌握好课本上的基础类和识记类内容,就能准确判断这些词语中的读音、字形的正误,也就不会轻易丢失这些题目的分数了。

其次,文言文复习也要从大量积累课外材料回归到课本,因为高考中的文言文也是从课本的篇目拓展出来的。在2008年高考江西卷文言文阅读中,第10个选择题要求学生从试题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与“郑人病之”中“病”的用法相同的一项,不少考生因选项无上下文语境,推断不出“病”字的用法而导致失分。其实,试题所提供的选项都是考生所学过的内容:《病梅馆记》、《触龙说赵太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座》后的练习题。但由于同学们平时对课内文言文掌握得不够熟练,所以做起题来就困难重重,失分严重。因此,在平时的复习时过程中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进行认真的梳理和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比如实词,应该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梳理;虚词,应将重要虚词的各种不同用法及典型例句加以梳理;句式,应将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方面对典型例句加以梳理。这样既形成了文言文知识网络,又加深了对典型例句的印象。

再次,现代文阅读也要回归课本,因为我们的课本选择的文章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我们不仅要学好这些课文,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篇文章掌握具有同类文章的特点和规律。比如,理清课文思路,归纳课文自然段的段意和中心思想等,都是比较常见的考点,2008年高考江西卷第17题要求考生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这道题就是考查考生对文章思路的把握分析能力。考生应对文章谋篇布局有一个总体了解,然后才能具体分析。同学们若掌握好了课本中的这类题目,这道题就很容易答到要点了。高考选的阅读材料,它的难度一般不会超过课本里的那些课文。在通常情况下,同学们如果能够掌握和读懂课本上的这些文章,就能看懂其他一些文章,还能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唯有如此,方能很好地回答高考题了。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93-02

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主要侧重的是对学生基础语言认知能力和语文欣赏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们需要在语文教师的系统教学中,逐步学习高中阶段的各类语文知识点,包括对散文、说明文、诗歌等类文体进行不同程度的解析和意义情感的欣赏。

语文教师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一方面会在课本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完善和丰富教学资料,指导学生对语文文化常识的积累;另一方面还需要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完善课堂教学的形式,在调动语文课堂教学范围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改变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态度,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考虑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高中语文教师往往需要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巧妙结合,并借助外在的教学环境或教学资源,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积累,笔者认为,针对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

1.以课本教材内容的教学促进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根据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安排,语文教师往往会对学生进行课文中字词、语句的梳理和讲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和赏析课文中的相关主旨和意蕴。学生们在语文教师的课堂指导下,一方面会不断拓展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不断提高自身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文本解读的能力。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合理安排课时进行语文课文的教学,指导学生们在课文的学习中了解每位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义。学生们在此过程中,既可以体会到作家对各类文体的情感表达方式,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语文课本内容的综合把握。例如,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人教版第一单元的内容时,针对单元中的《沁园春・长沙》、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四首诗歌,语文教师除了向学生们讲解现代诗歌的不同派别特征和风格,还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们深入诗歌内容,学习和了解诗歌中的各个意象涵义以及诗歌的绘画美、建筑美以及音乐美,感受中国现代诗歌的新特征。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本教材内容的教学时,还应该注意对学生文本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前任务的形式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查阅资料达到对课文背景和内容的简单了解。与传统的单一教学不同,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到所学课文中作家的生平、代表作及作品的写作风格,并对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做出标记。最后可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文中细节问题的疑问或思考。这是对教师课堂教材教学内容的细化和延伸,能够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也实现了集思广益,调动学生解读文本的自学能力。

2.利用语文写作教学锻炼学生思考和创作的能力

高中生在教师的教材内容的教学指导下,往往会了解和掌握到一些基本的文体风格和作家写作范式。而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调动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能力以外,还可以通过语文写作教学的方式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从而推动他们语文综合修养的提高。针对高中生的语文写作教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实施。

首先,语文教师可以安排一定的课时向学生们讲解高中语文作文的写作要求、写作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学生们只有在明确要求和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才会在将来的高考中避免达不到要求而造成作文走题或跑题的写作失误。所以,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写作的伊始,指导学生明确了解高考作文的写作范式,在字数、错别字、文体以及主题方面尽量达到标准。

其次,高中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语文写作训练,在高中阶段进行写作的时候,往往是对作文思想和表达方式的拓展和升华,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做好引导和批改建议的工作。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安排一定的作文任务,鼓励学生阅读和学习优秀作家的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构思和创作能力,做好对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等形式的语文写作。这种类型的写作教学,既能丰富和深化学生的阅读视野,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学生对语文写作创作的兴趣。

3.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除了上述教材内容的教学和语文写作的教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调动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丰富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效率,从而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首先,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可以鼓励有不同兴趣的学生投入到校内或校外的语文活动中,这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既是对学生专业兴趣的调动和锻炼,同时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例如,书法类比较优秀或擅长的学生,可以在活动的参与中,拓展语文学习的视野,并进一步认识到不同层面的书法写作特色,从而激励自己的书法写作向着更加完善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语文写作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活动,进一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并结交到志同道合的写作朋友,拓展自己的写作视野;语文表达能力突出的学生可以参加相关的语文辩论类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到丰富的中国和外国的语文常识,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语文修养。

高中语文教材知识梳理范文6

一、教学手段现代化,有效提升教学生动程度

1.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趣。简单的三言两语导入新课,无法有效激起学生对新授课的强烈求知欲,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例如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内容时,一位教师运用多媒体首先展示了一段介绍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短片作为导入,让学生对这位生活在黑暗中,却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伟大女性具有了直观的了解,激起学习本文的浓厚兴趣。

2.运用多媒体补充信息拓展。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缺少痕迹,没有直观感知体验,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补上这一课,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长江三峡》内容时,虽然不少学生对长江三峡有一些了解,但是不够全面与深入,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播放有关专题片,帮助学生对长江三峡有全面的了解,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3.运用多媒体营造氛围浓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些浓厚的情境需要多媒体设备的辅助才可以发挥出最大的成效。例如在教学《祖国山川颂》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感悟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时穿插一些山川河流壮美的图景作为点缀,营造浓厚情境。

二、教学模式互动化,有效提升自主探究程度

1.从“教师设计”到“共同参与”。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只顾着对大纲、看教材,对于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重视不足,教学设计成为了闭门造车的过程,教学针对性低,学生的自主性发挥不够。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将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充分吸收到教学过程之中来。如在教学《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内容时,一位教师在教学前广泛征求了学生预习意见,并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了教学设计的调整,强化了“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是双向互动的”这一难点的教学引导,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

2.从“教师讲解”到“师生互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多采取教师讲解为主的模式,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接受者。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更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按照思考题进行独立思考、讨论探究,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在一些类型的教学中,可以与学生互换角色,如让学生走上讲台,担任小老师的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讲解,特别是在一些系统性复习、知识归类等方面内容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思维能力。

3.从“教师点评”到“自主归纳”。在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都是教师来完成,教师充当的是裁判员的角色,其实教师更应该充当指导员的角色,通过引导与启发,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与评价能力。在学习成果的梳理与评价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紧扣要点,对学习成果去伪存真,并进行完善与补充,自主获得科学全面的学习答案,同时促进自主归纳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氛围情境化,有效提升心理感知程度

1.立足教材内容创设情境。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心理感知体验,深化教学成效。例如在教学《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于教材,引导学生畅想未来,规划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在充满激情的畅想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强化学生思想教育,以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理念。

2.开展主题活动创设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思想上的碰撞,开展主题活动,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增强交流沟通,巩固教学成效。例如在教学《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时,学生对于“文化冲撞引起变动的主导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对此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辩论,各自陈述观点与论据支撑。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明晰思想认识,巩固教学成效。

3.拓展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撷取其中主题精华,延伸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如《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进行深入感悟,撰写读后感,并在全班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教材主题的理解,增强对人生价值的感悟。

四、教学评价肯定化,有效提升激励促进程度

1.体现评价差异性原则。在高中语文教学评价中,如果还是采取一刀切的传统模式,虽然统一了考查标准,但是不利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处于班级后列的学生也许会因为成绩的落后而失去信心、自暴自弃。较为适宜的方法是采取分层考核评价的方式,对于语文学习后进生单独设计考核标准,降低要求,侧重于基础知识,让全体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满意的成绩,体现激励效应。

2.体现评价全面性原则。对高中语文学习的评价,不仅仅要看到学生的语文成绩,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与学习投入程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作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采取“成绩+评语”或是“等地+评语”等方式,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语文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