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观经济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观经济常识范文1
虽然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所在图书馆的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较高,但是也有部分图书馆存在着经营地位不合理、管理观念落后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将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存在必然联系。但是,在图书馆的经营定位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机遇先进的经营定位理念,形成图书馆定位的基本原则:“合理定位、整合资源,提升服务、规范经营、提高效益。”其中,合理的定位是基础,提升服务是关键环节,而效益则是最终的目的。图书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只有通过合理的定位、管理才能够使得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尤其是在面对读者服务方面逐步树立起自身的文明形象。同时,在图书馆定位的过程中,首先要基于图书馆的工作和定位现状,例如服务不凸显、管理质量不高、资源松散以及人员流失等问题,通过加强管理定位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在八十年代之前,图书馆的定位问题并没有被体积,图书馆的经营和管理主要是按照既定的政策进行的。而在实施改革开放之后,在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之后,传统的经济平衡环境被打破,图书馆在这个过程中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①受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影响较大;②受网络信息化的影响较大;③图书馆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定位受到影响。对于上述变化和影响,图书馆都需要通过合理的定位找到自身与当地经济环境的契合点,从而提高图书馆的经营效益。
2市场经济环境下图书馆合理定位条件的缺失
2.1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长时间受到管理和经营体制的影响,图书馆长久以来都没有自主用人的权力,造成了具有专业技术的管理人员不能进来,而专业管理水平较差的人却占这编制。因为图书馆在部分领导的概念中是一个工作相对较为清闲,而且待遇稳定而有保障的工作,而且部分事业单位对图书馆事业的长期发展不重视,导致图书馆成为关系照顾的重点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图书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合理定位的能力;其次,因为专业建设和发展结构的不合理,加之部分人进入图书馆是通过关系进入的,形成了学非所用的局面,图书馆管理所急需的图书馆学、计算机和英语专业人才不能进入,导致整个图书馆的专业结构不合理,在信息资源分析、书刊分类标引以及文献编辑等方面的能力较弱。所以,图书馆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做好合理定位工作,首先要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2.2图书馆的硬件设施相对较差,文献量不足
该问题主要是受到当地的经济环境以及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其中,硬件差表现在:①馆舍面积较小;②网络条件较差;③藏书、文献资料以及文献更新速度较慢等,这些是当前图书馆合理定位条件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受到经费的制约和限制,图书馆的文献建设及发展速度较慢,投资金额不足造成图书馆藏书陈旧新书量较少,各方面指标都不能达到评估标准。
2.3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缺失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信息化程度成为图书馆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方面。因为部分图书馆硬件方面的不足,导致当前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缺失,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图书馆信息服务要求不相符,存在较为明显的供需冲突。其中,信息服务功能的缺失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图书馆主要以提供纸质文献资料为主;其二,大部分图书馆在信息编译、课题查新以及咨询参考等深层次的服务基本没有涉猎;其三,在电子文献查询与获取、打印、扫描、馆际协作等服务方面基本没有开展。这些问题都是造成图书馆管理定位障碍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3市场经济环境下图书馆的合理定位策略
3.1确立合理的定位原则
当前,图书馆合理定位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以服务社会为基本原则,兼顾经济建设的目标”。当前,社会建设的两大主要任务是:①建设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②构建和谐社会。两者之间通过相辅相成的关系形成内在的和谐统一。部分学者甚至认为,应该将市场鲸鱼与和谐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而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都是精神文化服务的源头,承担着面向社会的教育责任和义务。因此,加强图书馆的管理建设必须拓展其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建设提供更加完善的学习与经济环境,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更加良好的精神食粮。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图书馆必须努力使自身走向社会,依然要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基本职能,同时将经济建设目标作为一个辅助手段,通过合理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保证在不违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过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够获得长久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加完善的知识和精神服务。
3.2以构建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综合型图书馆”为最终目标
当前已经进入到以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网络通信技术为一体的信息化时代,这对社会生活状况、管理体制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信息搜集、信息储存以及信息传播三个方面,是整个社会知识传播的中心位置,因此极容易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影响与挑战。现代文献资料是数字化信息与传统纸质文献的集合,这也急需图书馆做出对应的调整,即实施图书馆的信息化。因此,在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应该定位综合型图书馆理念,将传统手工操作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以及数字化图书馆结合起来,形成全新的图书馆建设模式。这也是图书馆在未来信息化时代的基本发展方向。综合型图书馆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数字化的信息载体与纸质载体结合起来,开展文献信息的搜集、传播以及开发等工作,承担在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职责。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综合型图书馆建设定位应该集中在几个方面:①普通纸质刊物与电子出版物的合理结合;②纸质文本与虚拟文本的结合;③计算机软件与有形硬件的结合;④馆际间文献资源的共享;⑤图书馆管理人员直接服务与读者自助服务的结合。
3.3服务方式的定位
微观经济常识范文2
一、目前图书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员素质偏低。首先,由于体制的原因,图书馆没有用人的自,专业技术人才进不来,不需要的人却占了编制。图书馆在一些领导和部分人眼中是一个工作清闲且待遇又有保障的单位,再加上有些单位的领导对图书馆事业不够重视,长期以来图书馆自然成了照顾关系的首选单位;其次,专业结构不合理。由于相当一部分人是照顾关系调入图书馆的,基本上是学非所用,而图书馆工作所需的图书馆学、英语、计算机等专业技术人员却严重缺乏,造成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在信息资源分析、书刊分类标引、二三次文献编辑等方面工作难以胜任。因此,图书馆确实有必要通过调整专业工作人员的比例、调整现有人员工作性质来推动图书馆的发展。一是做好“入门”工作,在引进人员方面有所甄别,选取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培养学科馆员等高水平工作人员;二是做好“升级”工作,在现有人员中,组织培训、轮训、参观等多种学习提高活动,鼓励馆员申报课题,撰写论文;三是做好“出路”工作,给每一个馆员一个职业发展的可能,提升其业务能力。
2、硬件设施建设较差,馆藏文献总量不足。由于经费不足,图书馆硬件设施较差。一是馆舍面积生均较少;二是网络条件差、藏书少、学科面窄、文献补充速度慢是全国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受经费制约,文献建设发展缓慢,投资不足,许多图书馆藏书陈旧,年进新书量少,生均文献量达不到国家评估指标要求。
3、信息服务功能单一。图书馆软硬件方面的严重不足,导致信息服务功能单一,这与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极不相符,供需矛盾突出。服务功能单一主要表现在:一是主要提供纸质文献服务;二是大多数图书馆的参考咨询、信息编译、课题查新等纵深层次的服务难以开展;三是电子文献阅览、扫描、打印、文献传递、协作联合等工作没能开展。造成服务功能单一的因素有人才队伍结构、人员素质、文献收藏量、计算机应用与服务水平、图书馆管理影响等多个方面。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图书馆服务只限于一般借还阅览,服务功能单一,纵深层次服务无法开展。
二、图书馆的定位思考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成为最具有价值与魅力的资源,在社会财富的增长中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社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信息的积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开发利用信息程度的竞争。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培养读者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中的作用,从某个角度讲,没有图书馆的参与,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对图书馆(室)的地位和作用应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能把认识停留在图书馆可有可无、建与不建一个样的观念上,要转变思想。下决心把图书馆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条件、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的标志性工程,成为经济建设的信息资源中心,成为读者求知和向往的地方,成为城市最亮丽的景观。
2、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型图书馆”。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以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将对既有的社会生活、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由于图书馆处于社会知识信息搜集、储存、传播的中心地位,既最受到时代进步的步伐,又直接面临信息化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挑战。现代的数字化信息载体与传统的纸质信息载体的有机结合,将催生出一个全新的图书馆模式,这就是“复合型图书馆”。复合型图书馆将是手工操作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主要表现形式如各种互联网站、音像信息中心等)之后的第四种全新图书馆模式,是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发展的基本方向。复合型图书馆将融数字化信息载体与纸质信息载体为一体,承担着信息化社会知识信息的搜集、储存、传播、开发的重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复合型图书馆将会有一个飞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它的主要特征大体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复合型图书馆将是普通出版物与电子出版物的有机结合;是线性文本和虚拟文本的有机结合;是有形建筑和计算机界面的有机结合;是信息资源内部采集与馆外共享的有机结合;是图书管理人员提供的中介服务与读者自我服务的有机结合,等等。面对知识信息大爆炸的信息时代,面对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面对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公众对有效信息的巨大需求,以“复合型”作为发展方向和追求目标的图书馆业,必须抓住时代机遇,加快发展步伐。笔者认为,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型图书馆”,首先要搞好数字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要有一套科学的数字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因为科学的数字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有利于促进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特色化,有利于促进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有利于提高数字图书馆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改善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投资环境。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指导与规范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工作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有关数字图书馆评价、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还停留在研究、论证阶段,还没有制定出一个公众认可的、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在数字图书馆的实际建设中进行评估应用。当务之急是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抓紧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经验,尽快出台一套科学、系统、开放的数字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和正确的评价评估方法,积极开展宣传,营造良好的评估环境,使各种类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有章可循。同时,对照数字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在各个层面和系统内遴选出有代表性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样板,介绍和推广其建设的成功经验,让各种类型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中借鉴、学习,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水平。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召县委党校)
主要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常识范文3
一、什么是图书馆
对图书馆定义的理解是正确认定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有人认为:“图书馆就是借书的地方”,但并非如此简单。在对“什么是图书馆”的理解思考中,有代表性的观点较多,从近代史看,美国的图书馆学教授巴特勒提出:“图书馆是将人类记忆的东西移植于现在人们的意识之中的一个社会装置”。在其后的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则认为:“图书馆是这样的一个社会机关,它用书面记录的形式积累知识,并通过馆员将知识传递给团体和个人,进行书面交流。图书馆是社会文化交流体系的一个重要机关”,与谢拉同时期的德国图书馆学家卡尔施泰特看法则有异:“图书馆是客观精神的容器,图书馆是把客观精神传递给了人们的场所”。以上列举的观点,强调的都是图书馆的质的规定性的一个方面或某些方面,而对其它方面有所忽略,这些关于图书馆的定义的表述,都带有一定的缺陷。目前,在国内图书馆学界,比较通用的对图书馆的定义是:“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书刊资料,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在这个表述中,基本上把图书馆质的规定性的各个方面概括出来。其言文包括:(一)图书馆的工作程序—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二)图书馆的工作对象—书刊资料。(三)图书馆活动的目的—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四)图书馆的性质—文化教育机构。当然,图书馆的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图书馆的概念也在发展、变化,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对什么是图书馆不能停滞于一点上,应继续进行再认识!
二、图书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了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探讨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的前提人类信息交流的形式主要有两种:直接交流和间接交流。直接交流虽然有生动、直观、感受性强等优点,但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1、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异时、异地,不借助工具,无法进行直接交流。2、存贮受到限制;稍纵即逝,无法重视。3、受语言本身的限制;不同语言的人们和同种语言,不同发音的人们,无法顺利进行直接交流。正因直接交流具有以上弱点,间接交流才迅速发展起来,而图书馆作为一种工具,也是为间接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发明了文字,又随着文字数量的增加文字能表达的思想就更加复杂,当人类能够用文字完整地表达思想和感情,准确地记录事物的时候,最初的图书馆也就随之产生。有了图书,就得有保存图书的方法和场所,将一批图书,为一定的需要保藏起来的场所,就是最初的图书馆。可以说,图书馆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发挥着它特有的社会职能:1.收藏文献资料文献资料(藏书)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不论什么历史时期,也不论什么类型的图书馆,都必须收藏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文献资料。没有藏书,就无所谓图书馆。任何一个图书馆,其业务工作也都是从收藏文献资料开始的。图书馆收藏文献资料工作,主要由三方面组成:一是文献资料的收藏工作;二是文献资料的加工整理工作;三是文献资料的组织管理工作。2.传递文献信息图书馆收藏文献资料的目的,就在于传递人类文献信息,实现其藏书价值。图书馆工作的本质是传递文献信息,图书馆的一切工作和需要都是根据社会和读者的需要而开展的。藏书建设围绕藏与用,目的在于用;图书分类围绕存与取,目的在于取;图书编目围绕编与检,目的在于检;读者工作更是根据读者的需要,广泛开展内阅外借,以上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本质都在于传递图书馆藏书的文献信息。收藏文献资料和传递文献信息成为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二者是一项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系联结、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合作、相互作用。
(二)图书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考建国以来六十多年的跨越,我国图书馆事业已初具规模,公共、高校、科学、专业、工会、儿童、街道、农村等各种类型的图书馆都得到了全面发展,遍布全国各民族、各地区、各系统,初步形成了一个布局合理,藏书比较丰富,具有全国规模的图书馆事业体系。面对现实,市场经济几乎渗透到每一个团体、个人,甚至每一个角落,在探讨图书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时应立足几个基本点:一是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二是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三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求的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l.图书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①图书馆是幅射范围内图书资源和互借的中心。任何图书馆,都要根据自己的任务整理书刊资料,包括非印刷型的磁带、视听资料、缩微复制品等,这些图书资源是开展读者服务工作的基础,也是资源共享的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适应这一要求,使每一个图书馆都是其幅射范围内图书资源和互借的中心。②图书馆是为科学研究服务的重要基地图书馆有着丰富的综合藏书系统,而且多年来积累了一整套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实践经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效地服务于科研事业,同时也利用所占有的资源,为培养一批训练有素质的为科研服务的专业队伍立下汗马功劳。③图书馆是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社会教育中心。图书馆在搞好为科研服务的同时,也没有忽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图书馆更能生动地扩大服务对象,改善服务条件,增设服务网点,提高服务质量,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2.图书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①完整系统地搜集本国主要出版物,有重点地采选外国出版物,记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这一作用在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表现得极为明显。我国实行了呈缴本制度,即根据国家行政法规的规定,全国各出版社每出一种新书,必须抽出一定数量的样本,缴送给国家图书馆,这为记录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提供了保障,同时,在世界上还有别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在发展着市场经济,众多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在关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编辑出版有关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资料,图书馆可通过国际图书交换工作,或有重点地选择、采买,以事无巨细地保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关资料。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信息是财富,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掌握及时的信息是必要的,采掘信息的渠道很多,而图书馆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在这个特殊机构,汇聚有政治、经济、法律等多方面的信息,社会各界人士大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到图书馆找到所需的信息,高级别图书馆主要实现这一作用。③为科技研究服务,推动市场经济的高效发展。市场经济是知识经济,市场竞争就是科技知识及人才的竞争。在我国,科学、专业图书馆门类多、数量大,藏书专深,主要为科学研究服务,广泛开展科学情报活动,收集和提供最新情报资料,以此来推动科技的发展。我国代表性的科学、专业图书馆有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医学院图书馆等。④开展智力资源,进行社会教育。开展智力资源,进行社会教育,是图书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义不容辞的客观作用。图书馆开发智力资源主要体现在开发馆藏文献资源,使更多的读者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的文献;其次是表现在对读者进行的各种图书馆教育上。这些教育包括:书目教育、文献检索教育、阅读方法教育、学习方法教育等等。它们对启发智力,活跃思想,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读者进行“如何使用图书馆”的综合性教育,对读者从事科学研究或者自学都是大有好处的。这种智力开发的作用,是其它的社会机构所不能代替的。图书馆进行社会教育,主要在于图书馆提供了读者自学的场所,使读者摆脱了自身经济,购买书籍渠道的限制。图书馆的这一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的合格的人才。⑤搜集和保存人类的文化遗产,更好地做到“古为今用”。我们是站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地利用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发展经济的“催化剂”。而图书馆则是作为保存各民族文化财富的机构而存在的,一方面,图书馆需搜集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传统的或高科技的手段来保存文化遗产,其最终目的,是为发展市场经济所用,以避免人、财、物资源的浪费。⑥作为消遣的一个重要场所,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地发展。众多的人成为“”的牺牲者有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缺乏精神支柱,没有健康的精神粮食的营养所致,图书馆作为国家事业机构,拥有专业性人才,配备专业经费购置健康的书籍资料,同时也负责为社会公众服务,这为大众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消遣场所,人们可在这场所吸取精华,澄清意识中的混沌部分,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把精神塑造好,两个文明共同发展,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地发展。
三、充分发挥图书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应具的意识观
意识指引人们的行为,图书馆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能动地巩固其地位,发挥其作用,必须树立起以下意识。
(一)崇尚科学的现代意识图书馆应充分应用随科技发展而出现的新技术与新手段,使工作达到更高,更新的水平,追求图书馆现代化。l.推广电子计算机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以使图书馆工作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化,增加读者获得完整的、全面的、最新的文献资料的可能性,扩大获得文献资料的范围和加快其发展。2.文献缩微技术与复印技术的应用,以提高缩微复制品在图书馆藏书中的比例,并为读者开展好复印服务。3.声象技术的使用,这是电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可用于图书情报的传递,具有闻其声,见其形,给人以直感的特殊效果。4.网络化,加入图书馆网络,不仅可以共享图书馆资源,而且还可进行采购、编目等方面的协作。5.图书文献工作标准化,在国内要有统一的标准款式,规格、制度和条件,而且要尽可能地在国际上便于转换互通,做到规格与标准的统一。6.工作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除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外,还应包括传输和通讯联络的机械化,自动化。7.组织管理科学化,要保证每一工作程序,都应按规程进行工作,确保质量,坚持严格的岗位责任制,保证不出或少出故障。8.工作人员专业化,必须培养一大批掌握图书馆新技术的人才,以适应图书馆现代化的需求。
(二)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意识应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口号变成切实的行动,千方百计地为读者服务,一切从读者需要的实际出发,为人找书、为书找人。例如可在阅览室、外借处等地设置读者意见簿,经常派员了解读者对图书品种和服务方式等的要求和意见,简化读者办证的程序等等,来改进服务质量,尽最大努力地为读者服务。
(三)方便读者的开放意识在为读者的服务中,图书馆工作者要努力打破限制利用的“围墙”,表现在一是开放时间不能停滞于早上八点至下午五点,可在晚上开放一段时间,法定节日也应该开馆。二是实行借阅全开架服务,可推行预约借书和委托送书上门服务等。
微观经济常识范文4
肝硬化食管胃底及结肠静脉曲张为门静脉高压症所致,前者在大多数的消化内镜图谱中均能见到,但曲型的门脉高压性结肠病变鲜有报到,为弥补其不足,我将在临床中所遇到的1例作简要介绍,以飨同道。
病历资料
患者,男,47岁,因“全腹胀满、咽下困难1个月余”,于2009年6月12日来我院诊治,行胃镜、肠镜检查表现如下。
胃镜所见:距门齿20cm起,食管见四条曲张静脉,至中下段食管静脉明显增粗呈串珠样,直径>5mm,曲张静脉表面黏膜局部未见红色征,无糜烂。胃底可见2段迂曲扩张的静脉。
胃镜诊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
肠镜所见:回盲部、升结肠、结肠肝曲、横结肠、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黏膜充血水肿,呈暗红色,接触易出血,且可见多发散在出血点。肛周见多个内痔团块。
肠镜诊断:门脉高压性结肠病变。
讨 论
微观经济常识范文5
在我国GDP飞速增长的今天,国家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高增长的GDP并不一定代表经济健康,过于激进的经济增速也许只会导致市场的虚胖,所以经济新常态不追求过高的GDP速度,必须推进市场化改革,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新常态实际上是对过去拼资源、拼投资、拼负债的中国经济的一种纠正,中国在经济高速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风险,金融风险、负债风险、实业萎缩与部分产来过剩的风险并存。新常态下,为今后的中国经济给出了战略定位,作为微观经济体的个体单位都要主动适应这种新常态,做好财务管理以适应变化趋势,财务管理正是基于这一理论进行相应调整。
二、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面的积淀的问题还是过去的延续,必须充分认识问题。
(一)经济新常态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与风险
经济市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以服务业为首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对整个经济市场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和结构调整。近年来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财政支出方面的改革,这些措施引起财政预算管理和各单位财务活动的重大变革,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切实做好会计工作已显得特别重要。主要表现单位机构不健全,权责不到位,单位领导法制观念淡薄, 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认识,忽视财务制度、财务纪律的严肃性。财务负责人不能很好的履行其职责,有的还经常抽调和随意调换会计人员,客观上导致会计人员工作不安心,更谈不上钻研业务。内控意识薄弱,内部控制停留在文字层面,执行力度不够。
(二)事业单位财务信息化管理程度滞后
信息的畅通在互联网普及和计算机广泛运用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在经济新常态下,各个行业间、组织机构内部管理交流中,信息的及时交流、处理将会因为得到更大的用处而显得更加必不可少。而在部分事业单位,单位的信息化管理程度并不高,甚至部分单位的财务部门还存在会计电算化都未引进的情况,这必然是与当前经济市场的发展是脱节的,财务部门的信息化程度低,不仅会导致财务管理的混乱,很容易出错,还会对单位整体的管理造成不便。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低也常表现为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无法提升,工作难度和强度加大却效果不佳。
(三)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保护单位财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当前,存在着个别单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主要表现在:权责方面,岗位责任不健全,没有合理的组织方案,权责划分不清楚,帐、钱、物分管的原则贯彻不彻底。财产保管方面,实物财产无专人负责保管、维修,财物安全无保障,使用效率不高,不定期盘点财产物资。不经常核对银行存款和债权债务,造成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不符。检查稽核制度方面,每笔业务的发生,往往由一个部门或个人单独包办,不能产生稽核检查制度,产生差错舞弊行为较多。内部制度薄弱,执行效果差,控制仅仅局限在事后审批缺乏事前控制。
(四)财务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高问题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管理工作对于社会有序发展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在行政事业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所以对财务工作人员也将会有更高的要求。不过目前来看,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总体专业素养还不够高,知识陈旧,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比较严重,个别单位会计人员无证上岗,人员变动频繁等都是由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相对较低造成的,不能很好运用财务知识加强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财务工作仅限于记录核算单位经济业务的基础性工作,不能对单位的发展和管理提出相关的专业性建议。另一方面,部分单位也疏于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再教育培训,导致财务部门一成不变的工作模式逐渐落后于主流社会,所谓不进则退正是这个道理。
三、针对经济新常态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变化的建议
经济发展进行新常态,作为上层建筑的管理制度必须与之相适应,因此,要充分认识经济发展变化,以变化为参照,寻求新时期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途径与措施。
(一)加强环境控制,营造良好氛围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把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作为控制建设的目标,强化组织领导,提高单位组织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从单位领导到全体人员要力求形成重视和参与内控的氛围,定期培训、开展宣传、解析内涵、组建机构、积极调动各类人员掌握和运用制度建设的政策,以此增强财务管理的刚性和严肃性,保证各项管理制度的推进和落实。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拓宽交流渠道
财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对信息进行采集、分析的工作,在经济新常态下,信息的及时性、精确性更将对财务工作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必要的信息交流平台和信息化硬件支持必不可少。对于事业单位也是如此,单位财务信息化的实现,能够极大的提高财务部门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由于交流渠道的畅通,财务部门能够及时的和其它部门、单位领导进行沟通和信息交换,了解财务数据产生的来龙去脉,使财务分析更加符合实际,领导通过该渠道也便于管理和把控单位财务情况。单位财务的信息化在减轻财务工作强度的同时还提高了财务工作质量,这也正是符合经济新常态下财务工作的新要求。
(三)强化内控制度,提高运行效率
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应发挥制度监管的作用,相对于企业单位来说,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工作内容中较为薄弱,应从事业单位的各个重要环节和从事经济收支活动的全过程、全方位建立内控制度。各单位应根据内部制度的要求和实际情况设置或确定
内部控制的职能部门或监督岗位,充分发挥单位财务、纪检、审计等机构的监督作用,对不适应发展的制度进行清理,始终保持制度的科学性。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各部门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的机制,有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规范统一会计核算方法,根据经济业务发生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计量,避免混乱的核算机制导致单位财务信息的失真引发财务问题甚至是风险。
(四)促进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事业单位与以往相比,其工作方向会所转变,其工作重点会有新的转移,相应的管理制度建设也会出现新变化,必须树立应变思维,更新观念,让管理制度建设在传承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建设伴随新常态发挥制度作用。财务会计应该积极努力向管理会计过渡,更多的发展参与单位管理的拓展职能,为事业单位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专业性建议,将财务人员从记账员到管理者转变。相对应的,事业单位应定期组织财务人员专业学习和教育培训,巩固专业技能,学习先进的工作方法,了解最新的财务环境、政策动态,是单位财务工作人员工作始终保持一个专业、先进的良好状态。只有将财务工作与单位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引导事业单位走上科学可持续发展道路。
微观经济常识范文6
[关键词]依法治国;市场监管;回应性监管;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5)05-0044-05
2014年的福喜事件、转基因食品安全、微生物污染、台湾馊水油事件、食品掺假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中国食品安全堪忧。这使我们联想到2013年8月特大病死猪肉案,所涉猪肉售往苏皖豫鲁4省9个市县。荒唐的是在这起案件侦破之前,地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无一察觉。根据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从养殖到屠宰、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环节是在包括检疫、商务、质检、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督、城管等不同部门。这起案件中监管部门集体失灵。相关部门以“不知道”“不清楚”等模糊的回答面对各种质疑。
据统计,2014年中国全面小康进程中“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即食品安全(55.1%)、腐败问题(48%)、物价(43.4%)、房价(41.2%)、医疗改革(40.5%)、贫富差距(36.90/0)、环境保护(36.5%)、就业问题(33.2%)、社会保障(31.50/0)、社会道德风气(31.1%)。
其中,食品安全居首位。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方面,是国家大安全视角中重要的国家安全治理领域,也是市场监管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亚当・斯密所述,“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市场主体为了追逐自身私利最大化,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损人利己,甚至铤而走险做出伤天害理的违法乱纪行为。2014年发生的各类食品安全案例都证明了市场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真的会选择铤而走险。为了有效遏制这类事件的发生,我们必须进行有效的市场监管。市场监管法律制度是有效市场监管的重要前提与基础。要真正建立以高效为核心的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真正实现市场的公平、公正和有序。
目前,我国市场监管改革正在各地进行,出现了“三合一模式”、“三轮驱动”等地方特色的市场监管改革并在各地发挥一定的作用。但这些改革探索更多地局限在狭义的市场概念以及监管执法层面,广义的市场监管革新不管在实践层面,还是在理论层面都需要进一步明确相关维度。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实现合理高效的市场监管,我们必须在依法治国背景下,分析当前我国的市场监管,譬如监管理念是否契合市场经济的需求,政府监管机构的设置是否得当,监管体制是否合理,监管主体的监管权的配置是否科学、多元化的监管体系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市场监管的维度。杨炳霖曾指出,监管是典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目前加强监管治理体系的需要还存在不足,即:(l)占主导地位的管制经济学监管更适用于经济性监管,而当前我国社会性监管领域问题更突出,譬如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2)目前普遍秉持狭义的“政府监管”范式。即理论研究大多局限在政府监管层面。此外,从发达国家的市场监管发展历程来看,他们大多经历“经济性监管――放松监管――缩小经济性监管,扩大社会性监管”的发展路线,虽然发展日趋成熟,但仍处在不断的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我国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加之上述两个不足正说明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进一步明确我国市场监管维度是十分必要的。
一、监管模式:打破传统政府监管,构建社会多元监管
传统的监管理念认为,监管是政府或公共机构通过制定法律或颁布行政命令来规定、限制或调整可能造成各种社会负面影响的各种因素或行为,这是一种片面理解监管的理念。目前我国的监管法律及相关制度必须在法治基础上正确引导社会对市场监管的认识,进一步引领监管模式的变革。
两方成熟市场经济最初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呼吁把国家与政府找回来,全面加强监管法治架构和宏观管理。譬如美国早在l998年就建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专门监管食品安全并构建了全面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其委员会包括农业部、商业部、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管理与预算办公室等,将食品监管纳入管理与预算中,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而中国属于后发外生型国家,在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角色的同时必须把市场和社会找回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克服市场失灵,政府对市场进行监管,但却出现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监管模式不能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存在过度监管或“政府失灵”的风险。对此,郭跃进提出:市场监管产生的原因不是理论界常说的市场失灵,而是由于市场主体之间的有关信息不对称,讨价还价的实力不对等和产权界定不足,致使市场主体在趋利动机的作用下对市场公平交易规则的有意破坏行为存在。这样的问题市场机制本身无法解决,必须依靠其地位和身份超越市场主体的第三方介入,保证公平交易规则得到贯彻。这两者都表明传统单一政府监管不能够实现高效市场监管。以政府对发牛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监管为例,我们发现市场监管都会受到执法资源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这些执法资源包括执法人员、执法能力、检测技术与没备等。美国证监会有3100名监管人员,还聘用了1200名全职律师,组建了全球最大、最专业的监管队伍,就是为了突破影响市场监管因素的限制,确保监管的专业与有效。因为某些执法资源的缺乏会引起无效率监管。
无效率监管的出现是政府市场监管权力配置始终在“主体――客体”的传统监管理念的影响下进行。实质上,市场主体自身具备的权利以及主观能动性与传统政府管制合力能够形成多元化的市场监管模式,即社会多元监管。构建社会多元监管的一个典型的例证即为回应性监管理论的出现。2012年我国学者杨炳霖出版《回应性管制:以安全生产为例的管制法和社会学研究》对该理论进行了全面介绍。他认为,回应性监管理论是构建政府与非政府合作型监管模式为宗旨,更加重视政府之外的其他主体的监管作用,以及政府和其他非政府监管之间互相建构的关系。社会多元监管的实质即是回应性管制理论中提及的政府与非政府主体的合作,它们在市场监管中的互动、合作、博弈,达到各方利益平衡,进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监管模式。传统的全面型、保姆式的监管使我国市场监管系统工作繁重,监管力量分散,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我国市场监管必须在提高市场监管效率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监管主体,合理划分监管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发市场经济的活力。譬如食品标准制定,我们可以通过市场行业协会或企业自身为标准制定主体,相关监管部门通过法律等相关程序认定标准并确定此标准是否为强制性标准。由此可以缩减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规模,实现有限监管模式,逐步走向多元监管模式。
社会多元监管是多元主体互动的过程,各个主体在市场中的权利都通过一定的渠道或机制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而政府的公权力却在社会性规制中得到应有的限制,规避了政府单一主体监管带来的监管失效的可能。这种监管模式是监管多元主体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实现有效市场监管的途径,是依法治国背景下市场监督的有效模式,明确监督模式对实现有效市场监管具有重要意义。更为具体的说,监管权的分配是监管模式转变的关键内容。政府在监管权的分配上起重要作用,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基于“回应性监管”理论的不断成熟以及政府权力清单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应该提供其他主体监管平台,构建社会多元监管模式,形成共同监管合力,不至于出现监管不力或失效的情况。美国等发达国家拥有独立的监管机构、完备的职能、清晰的权责等,都是确保市场监管体系有效运作的重要保证。他们不仅充分利用市场主体力量、社会自治组织,还充分发挥决策咨询机构的作用,共同构建庞大的市场监管体系。我国在构建中国市场监管模式时,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吸收国际相关经验,创新构建适合中国发展的市场监管模式。
二、监管主体:明确监管主体,发挥市场自律功能
市场监管的最初目标是解决市场失灵,实现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明确监管主体是市场监管的基础保证,明确监管主体有利于提倡发挥多元监管主体的作用。多元监管主体的提出是建立在第三方主体已经从“经济人”向“社会人”转换的基础上,即除政府以外的第三方市场主体能够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和良性竞争的社会秩序。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业协会(联盟)等市场主体开始意识到过度追求自利并不能带来长久的发展,很多企业在内的市场主体在发展的同时意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正是市场主体的“社会人”定位,使得市场监管主体的多元化成为必然。此外,我国的市场监管虽与发达国家市场监管的总体目标一致,但我们面临着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完全不同的制度约束和任务挑战,亟待从国家管控、政府主导型体制向社会多元共治体制演进。所以我们应将多元主体纳入市场监管体系,明确监管主体,发挥市场自律功能。
首先,强化市场主体自我监管意识。监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其主体不应只有政府。当今社会法定的市场监管的法定主体主要包括:司法部门、政府的行政执法部门、行业协会(商会、联盟)、消费者维权组织以及新闻媒体。这些部门既包括广义上的政府部门、也包括社会组织、甚至企业等市场参与主体。就行业协会(联盟)及企业而言,自我监管意识与行为是明确监管主体的充分必要条件。实现有效的自我监管不仅需要行业协会(联盟)或企业的自律意识,还需要行业协会(联盟)或企业的自律机构,这一自律的原动力来自于完备的市场监管法律体系。依法治国的实质即视法律为治国之重器。为实现有效的市场监管,必须确立市场监管法治信仰,依法设立监管机构和执法体系,并进一步确立强制自我监管制度。利用外部制度推动企业发展自我监管意识。只有市场主体如行业协会(联盟)或企业能够在制度下依法实现自我监管,才能从根本上有效补充传统政府单一主体进行监管的弊端。可以说常规性监管力量主体的构成以及相互的关系状态构成一个国家市场监管体制。这说明,明确的监管主体与市场监管的体制构成有着紧密的联系。不管是行政管制型、行业自律型,还是两者兼顾型的市场监管体制,都必须明确监管主体并赋予主体相应的权力与职责。主体意识是发挥市场监管主体作用的基础,在依法治国背景下,不断强化监管主体意识将有助于动员、发挥市场监管各主体作用。
其次,强调市场主体监管功能。前文提到的司法部门不可能作为常规运行的市场监管部门,只能作为非常规市场监管主体。消费者维权组织以及新闻媒体组织是社会监督的重要方面,其往往作为市场监管的补充力量。当然,他们与政府以及行业自律组织一起构成了市场外部约束力量。然而,市场秩序的维护不能够只靠政府,更多需要来自市场主体的自律行为的自我监管。市场主体主要包括公司、合伙、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专门从事经营活动的法律主体。 2008年以来,全国的市场主体平均发展速度保持在8%以上,可见我国市场主体出现多样化对市场监管提出了新时代的要求。强调市场主体监管功能是对市场主体的规范化的要求,是对市场主体治理结构、责任形态等方面的规范。市场主体发展与市场监管的改革、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明确市场主体监管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制度建立基础之上,这些制度包括监管听证制度、监管回避制度、监管职能分离制度、监管告知制度和监管行为说明理由制度等。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通过完备的法律制度强调、规定市场主体,确保市场主体制度统一性,利用外部因素促进市场主体自身监管行为的产生,并在实践中日趋成熟。
三、监管问责:明晰市场监管权责,实现问责合理合法
总理在2014年的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上讲话指出,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在企业。要加强监理企业质量首负责任、缺陷产品强制召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以及服务质量保障等制度。很多发达国家在社会性监管方面亦强调生产经营企业第一责任人的角色,通过法律规定企业必须作为第一责任人处理各种责任事故和事件,事后再根据全面调查进行责任追加认定。明确责任主体是有效问责的基础。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需要企业自身的内在意识与动力,即企业责任主体自发性。这种自发性必须依赖以法律形式规定并固定市场监管权责分配与问责。因为以法律形式明确监管主体是明确各主体监管权责,实现问责合理合法的保证。我们看到欧洲国家大多采用“法典――法律――行动指南”的形式完善法治架构。欧盟作为大陆法系国家,主要通过出台法典并辅之以单行法规,构成较为完整的社会性监管法治体系。在完备的法治体系下进行有效地市场监管。对我国而言,通过法律形式规定监管问责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监管责任主体模糊、问责非法治化是导致问责不科学或随意性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通过法律形式明晰市场监管主体权责,实现合理合法的有效问责。
近年各地查出的多起食品安全事件中暴露出各种形式的执法乱象,其中不乏执法腐败的现象。如媒体曾披露倒卖检疫出境证明等乱象。这些乱象说明我们必须改变相关监管部门的职能重心,避免“重审批、轻监管”的情况,在法治背景下,明确市场监管主体,强化监管主体问责,对各种违法行为予以惩处,切实落实市场监管职责。
市场监管有效问责需要具备以下基本因素:
(一)明确的市场监管责任主体
首先,明晰市场监管主体权责。目前,市场监管尤其是食品安全事件或安全生产等社会性监管责任认定模糊。在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中问责结果不一致的现象显而易见。早前发生的阜阳奶粉事件以及三鹿奶粉事件都存在监管部门存在失职责任过错,但处理结果却不同。前者追究了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责任,证明地方政府主要承担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后者则追究了中央职能部门的责任,证明中央承担食品安全责任。这种不一致的情况势必会加重市场监管问责不清的状况。当然,造成市场监管问责不清的原因也与我们庞杂的问责群体有关。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问责主体认定上就经历多次改革,从最初的县级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到现在的农业部、工商部门、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所以,我们必须用法律法规等制度形式确定市场监管问责主体。
其次,确保市场监管问责有法律依据。市场监管需要明晰有效的责任制度对市场运行以及各主体的权责关系加以规定,以相关法律规则来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目前我国市场监管问责依据普遍存在法律依据不足、规范笼统等问题。可以说市场监管问责法律法规的缺失是造成我国日前市场监管问责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约谈”问责屡见不鲜。约谈具有浓郁的行政于预色彩,虽在相关事件发生后能够从某种程度上疏导民意,企业往往也会遵循约谈中劝说性的建议执行。但这更具有随意性,不能够保证问责的合法规范性。
(二)明确市场监管问责程序
目前市场监管没有明确的问责启动程序,问责机制的启动往往来自于社会舆论或主管行政部门及主管领导。没有专门的市场监管问责规范可供遵守。在市场监管问责程序启动之后,法律上仍然缺乏可操作的程序。在问责中涉及的质询、调查、罢免、撤职、撤销、问责人申诉、复议程序等环节都没有可操作的程序规范确保市场问责程序在合理合法的规范下实施。所以造成个别管理人员成了问责的“替罪羊”。虽然现在已经意识到市场监管问责的程序,但问责程序还需在不断的实践中予以完善并用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定。当然市场监管问责程序仍需要其他制度的配合,譬如监管绩效评估制度、监督制度等。经合组织(OECD)要求成员国采用监管影响分析,提高各国监管效率,并将监管纳入预算机制,与监管绩效评估构成全面的问责机制。这些我国市场监管改革发展的同时可以吸收西方社会的有效的经验。
四、监管流程:再造市场监管流程,实现监管流程法治
流程再造足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这一理论以业务流程为核心,设计企业管理过程,从整体上构建畅通的流程,追求令顾客满意的管理最优目标。这涉及几个关键的点:(1)以业务流程为核心。(2)构建畅通流程。(3)令顾客满意的管理最优目标。那么再造市场监管流程时,必须改革以机构为中心的监管模式,实现监管业务流程化、专业化的监管,从而降低监管成本,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监管。市场监管流程的合理正当是实现令公众满意、合法监管的基础,是实现有效市场监管的重要保证,从而实现监管效果的最优化。
市场监管的法制化趋势实质是市场监管流程阿造的重要驱动因素。市场监管的流程必须建立在法定流程的基础上,对市场进行有效监管二目前我同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大多采取“一环节,一监管”的原则,“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被看似为明确分工的流程化监管模式。但从特大猪肉食品安全事件中足以看出,目前市场监管职能涣散,监管无效的情况依旧存在。针对某些具体的食品安全这一事件,各地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等管理部门进行了改革尝试,各种模式的联合执法在各地尝试且成果不错。但在市场监管法治化进程中进行市场监管流程化改革,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市场监管流程管理理念
市场监管流程管理理念是市场监管思想的变革在市场监管领域推行流程管理理念必须建立在充分认识流程管理与市场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树立以业务为中心、顾客满意为核心的市场监管理念,从而推进市场监管改革,实现高效市场监管。
首先,市场监管流程管理其实质是将市场监管的若干业务进行细化、专业化分类,市场监管机构以业务为核心进行合理职能分工,并在市场监管法制流程框架下进行合理市场监管,这是市场监管的理念革新这一理念存在于监管模式创新、监管主体明确、监管问责法治的监管维度之中。其次,树立市场监管的服务意识是顾客满意的重要保证。市场监管服务意识必须从对市场监管的认识着手。我们要意识到市场监管不仅是审批准入,也是市场良性运作的重要保证一H前我国政府正在进行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稳步进行。2014年全年,国务院部门分3批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47项,到2014年底,国务院共取消下放部门审批事项538项。”这些行政审批事项的取消正是政府进一步还权于市场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行政效率的保证,进一步走向服务型的重要步骤。这也正是市场监管从“重审批”走向“重监管”的重要保证,是实现顾客满意监管的起点。
(二)以业务为核心明确划分监管职能范围
目前市场监管仍然处于以行政职能单位为核心的模式,“重审批、轻监管”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市场监管方面进行流程再造需要政府行政部门职能的转变,以及相关制度的配合。这其中以业务为核心明确划分监管职能范围具有重要意义。市场监管以业务为核心,构建管理流程,进行市场监管流程再造不是单纯的简单分工,而是围绕监管业务核心,打破僵化的行政机构没置,以监管资源最优配置目标的监管改革。发达国家在市场监管的机构设置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们一般分级设置监管机构,如设立高级别独立的监管机构,构建多元化的监管机构;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调整中央与地方监管关系。在合理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主体的监管作用,以业务为核心实现有效地市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