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汇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汇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汇报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汇报范文1

一、主要成效

(一)意识形态责任制方面,加强组织领导。县委成立了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县委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分管领导任成员的县委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分析研判小组;压实压细责任。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制定下发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等文件,建立了“党委(党组)、党组织书记、分管领导、其他成员和相关职能部门”五类意识形态责任共性清单;对研判、上报、通报,汇报、报告、述职,监督检查、督查、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进行了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每年至少两次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每半年向上级党组织专题汇报一次意识形态工作;县委常委会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向全会报告工作的重要内容;县委宣传部每年至少对本地区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一次专题督查,每季度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做一次分析研判。加强分析研判。县委认真贯彻每半年进行一次专题研究的要求,今年8月29日,县委常委会召开了近年来第一次意识形态工作专题会。听取了县纪委、县委组织部、统战部、政法委等常委所在部门主要领导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汇报。今年第一、二、三季度,分别召开了分析研判会,对当前全国、全省意识形态领域情况进行了通报,形成分析研判报告,并及时将分析研判情况向市委宣传部进行了书面报告。强化培训学习。7月20日,县委举办了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专题党课;8月10日,县委中心组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关论述;9月20日,召开了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工作推进会。开展专项督查。10月8日起,由县委宣传部各位副部长带队,对13个乡镇、所有县直单位的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督查。

(二)网络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方面,县委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认真履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在体制机制、网上宣传、网上舆情、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立领导机构。2017年7月31日,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县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副县长等为副组长,县委宣传部、县经信局等为成员单位的襄汾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为我县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规范工作机制。坚持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全县宣传思想工作大局来落实,下发了《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细则》,进一步完善了网上舆情监测、研判、预警、报送、接收签字、档案、保密等工作制度,规范了监看、报送、研判、预警工作程序。强化舆情工作。对舆情动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快速跟进。抓好网络安全。组建了50人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开展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检查工作;对属地有影响的“两微一端”和党政机关网站进行了备案;对属地350家工信部备案的网站逐一进行了访问排查,掌握了网站运行状况;对属地公众微信号私自进行“优秀教师评选”活动进行了约谈;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第五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宣传活动。

(三)“三亲自”“三带头”方面,始终坚持“三带头”“三亲自”,强化了“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政治站位。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工作原则,担任县委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县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今年以来组织县委中心组集中学习13次,特别是组织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攻坚深度脱贫工作的指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论述等内容,准确把握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不断提高抓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带头管阵地把导向强队伍,高度重视主流媒体融合发展,带头深入县广电中心、新闻网络中心就新闻宣传和网信工作进行专题调研;亲自对生态环境治理、脱贫攻坚工作的宣传报道提出要求。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从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固的高度,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组织召开环境保护专题民主生活会,针对环保领域突出问题,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重要工作亲自部署,主动靠前、亲自部署意识形态工作,先后5次研究意识形态工作,特别是今年8月29日县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掌握了当前全县意识形态工作的总体形势、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办法。重要问题亲自过问,建立汇报、报告、述职制度,认真听取县委常委班子成员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落实情况和抓分管部门、单位的意识形态工作情况的汇报;建立了年初建账、年中查账、年终总结评价机制,督促各乡镇、各部门认真完成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所列内容;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多次组织召开县委中心组学习会,县委常委会议,听取汇报,审阅材料,多次到基层调研,督查学习贯彻情况。重大事件亲自处置,对全县脱贫攻坚、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领域出现的一些重大社会舆情和敏感信息,亲自分析研判,亲自协调有关地方和部门,及时处置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点

当前,我县意识形态总体形势与全国、全省、全市形势同步同向,基本面向上向好,总态势积极健康。今年以来,我县没有引发大的意识形态事件。但也有一些动向和风险点,需要高度警觉、积极防范。

一是针对干部群众、文艺界、宗教界等重点人群的思想工作仍有薄弱点;二是仍然需要防范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封建迷信争夺群众的危险;三是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涉军信访等方面的负面舆情仍然需要引起重视;四是自媒体、社交媒体发展较快,把控难度加大,广播电视等媒体经营遇到困难,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五是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在乡科级层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主要原因,一是在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二是部分领导干部缺乏互联网思维和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一些部门和乡镇缺乏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不善于运用新媒体、融媒体推动工作;三是民主生活会上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对照检查的深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监督考核力度还不够,责任制落实的巡察、监查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三、对策措施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我们将以问题为导向,旗帜鲜明站到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坚定不移地把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的责任扛在肩上,把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贯穿“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全过程、各方面,压紧压实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立场坚定,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为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而不懈努力。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不断推动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宣传系统和各乡镇、各单位主抓意识形态干部的能力;各意识形态分析研判单位的分析研判能力。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汇报范文2

以党支部书记专题党课开局,扎实开展“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推进年”活动和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精选2020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自查整改报告2篇、希望大家喜欢!

01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和县委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强和改进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根据县委关于印发《XX县“意识形态责任落实督查年”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局开展了一系列意识形态工作。现将我局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我局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及时传达学习文件精神,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并召开全体会议安排部署意识形态责任落实的工作,明确党支部领导班子对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党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组织委员是直接责任人,协助党支部书记抓好统筹协调指导工作。党支部其他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按照“

一岗双责”要求,主抓分管股室的意识形态工作,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股室负责人是所属股室的第一责任人,直接抓、亲自抓,切实解决全局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二、认真组织学习,不断提高认识

党支部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认真学习中共XX县委办公室印发《关于建立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分析研判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卓党办发〔xx〕36号)文件,并进行了认真讨论。制定了《XX县规划局关于贯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的实施方案》,并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全年重点工作之中。

三、加强思想引领,深化理想信念教育

1、以党支部书记专题党课开局,扎实开展“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推进年”活动和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教育广大党员做到“三严三实”和“四讲四有”即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

2、加强党支部理论学习,示范引领全局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意识形态宣传内容列入《xx年政治理论学习计划》,通过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深化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

四、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局党支部高度重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正确引导、专业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以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作风正、纪律严的队伍为目标,坚持定时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政治素养和专业化水平。

五、定期进行研判,及时开展工作

局党支部定期对全局意识形态工作进行研判。通过研判认为,目前我局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流是好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比较到位。党支部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坚强有力。在我局,年初已将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乌兰察布市第四次党代会和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均列入学习计划,现已有序开展。同时发现了一些存在问题或苗头,主要是青年干部思想活跃,对政策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学习热情,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有待创新;网络影响日益加大,党员干部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兴趣渐浓,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有待进一步加强。

今后,我局将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对研判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梳理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路,增强忧患意识、政治意识,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意识和主体意识,进一步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相关规章制度,落实党委责任主体,明确全局组织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02

根据市委办公室《关于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自查整改的通知》要求,现将市扶贫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和目标管理,同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并做为年终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成立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主任任组长,分管副主任任副组长,各科室(中心)负责人为成员。制定了《XX市扶贫开发办公室落实<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工作方案》,为我办意识形态责任制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真正履行了岗位职责,形成“一把手”负总责、相关科室密切配合的工作合力,进一步把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细化、量化、具体化。

(二)明确工作任务、强化制度保障。认真履行班子集体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坚持“一把手”带头,切实当好“第一责任人”,班子成员各负其责,将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谈心谈话制度,始终掌握机关干部职工的思想文化动态,有针对性引导重大事件、重要情况、重要社情民意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分管领导每月听取一次分管科室(中心)关于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情况汇报,主要领导每季度听取班子成员就分管领域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汇报;各党支部每半年向党总支专题汇报一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年底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整改落实。 

(三)强化理论学习,提升思想认识。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平台,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学习内容,切实抓好党员干部职工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中央、自治区和我市有关意识形态工作会议精神,及时传达全市网信工作会议、网信办主任工作会议精神,通过理论武装增强干部职工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与此同时,党组成员及干部职工主动走出会议室,深入基层,把学习和开展调研结合起来,把学习和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把学习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丰富理论。

(四)管理用好新媒体,积极传播正能量。建立健全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制定出台了《XX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信息公开制度》,所有宣传栏、信息公开平台上公开的内容须经分管领导签字审核,主要领导审定后由办公室统一审核发布。加大对本单位网站信息发布的审核、监管力度,加强“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建设、管理和运用,由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网络的维护更新工作以及上传信息的审核、统计工作。目前我办有官方网站1个,微信公众号1个,政务微博1个,目前已发布各类信息6800多条,没有出现敏感事项。注重把握不同时期宣传重点,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先后在内蒙古日报,XX日报、呼市新闻网等媒体上发布信息160多篇,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

(五)注重舆论引导,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始终坚持做好网络舆论管理,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制定完善了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方案,切实做到舆情情况第一时间知晓,引导和服务第一时间到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讨论网络热点和舆论风向,及时做好重要节点和敏感时期的舆论监管。确定专人负责我办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经常性地关注网络舆情,及时监控和删除网络不良信息。

二、存在问题

(一)思想认识方面。个别干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性认识仍需进一步加强。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形势复杂性的认识、把握还比较浅表化,对社会上暗流涌动的一些错误思潮和观点还缺乏应有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业务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协调推进不够等问题。

(二)工作标准方面。在意识形态形势专题研究、舆情综合分析、党内情况通报等规定动作上还未完全到位,在相关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支持上与上级要求还有差距。

(三)理论学习方面。政治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论学习倾向于机械化、碎片化,习惯于会上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系统学习还不够,同时联系工作实际开展政治纪律教育的方式还有待丰富,个别党员干部政治纪律意识不强、认识不到位。

(四)阵地建设管理方面。对外宣传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业务成果方面的宣传较多,对弘扬传统美德、精神文明创建、主流文化思想内容宣传较少,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战斗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整改措施

一是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研判机制,坚持意识形态工作原则,党组书记做到重要意识形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意识形态问题亲自过问、重大意识形态事件亲自处置。

二是坚持不懈抓好理论学习。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重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创新理论学习方式,丰富理论学习内容,不断完善落实好理论学习活动。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汇报范文3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动态发展;研究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校园网已经成为众多学子产生强大影响力的舆情策源地,校园网络舆情动态发展应运而生。校园网络舆情的出现,改变了校园舆情单向式传统的媒介格局,使高校校园的舆情发展转向多维式信息化的现代格局,而且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校园网络舆情与社会转型期和高校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敏感问题相交融与碰撞,带来了一些负面内容并造成消极影响。这给新形势下如何动态掌握高校校园舆情发展,有效引导校园舆情、凝聚师生共识和构建和谐高校带来严峻挑战。高校应充分认识校园网络舆情发展潜在影响力,积极引导校园网络舆情,关注校园网络舆情的动态发展,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具有时效性的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研究工作。

1 网络舆情概念界定与特点

网络舆情是由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关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人们对传播事件的认知、态度、情感以及行为倾向的集合。当然,舆情是人们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原初表露,可以是一种零碎的、不成体系的,并不一定需要得到大多数人认同,仅仅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组合体现。因为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现今多元网络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信息的集中性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博客、贴吧、论坛、微博等新型舆论媒介。网络舆情具有表达迅捷、多元交互,互动积极等特点,这些优势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备如下特点:

1)直接性与广泛性并存:通过微博、博客、新闻点评、贴吧、BBS等虚拟媒介,广大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产生广泛性影响,使民意表达更加畅通,民意征集更加广泛,从而极易产生网络“蝴蝶效应”。

2)突发性与盲目性共存: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通常是一个不经意的事件就能引起突发的全面性事件风潮,同时针对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在未能了解实情的情况下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激发,往往会产生一种盲目的不理性结果,这样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情的导火索。

3)偏差性与过激性共通:由于虚拟身份等故有的网络问题,导致言论者的网络身份不具有真实与客观性,同时网络言论缺少有效的规则限制和合理监督,自然而然地网络成为些许网民发泄不良情绪的好去处,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社会的仇视,片面看待社会问题等等,都或多或少地通过便利的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极易出现偏激、灰色、反动的言论。由此导致人们对相关事件的认识产生偏差的错觉,进一步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形成网络风暴潮,产生不良的网络影响。

4)群发性与常发性兼具:由于在BBS、贴吧,很多的行为与事件,是具有常发性质的,只要经过不良引导或过激鼓动,往往会在一个群体或一个相同的群组与论坛或贴吧中产生集群效应,从而对事件的发展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然,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相对固定。校园网络舆情主体是以校内外事件为话题,参与形成、传播或实践校园网络舆情的人。校园生活最大的利益群体是学生和教师,高校师生是校园网络舆情发源的主人翁。主体的特定性决定了校园网络舆情主要是在广大师生中产生,舆情的影响力和扩散面也相对集中。高校网络舆情的动态发展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也可以在大学生群体内部造成群体压力,同时高校网络舆情还可以充当化解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减压阀,推动学校的民主决策。但其管理的关键在于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注意预警并进行有效引导。

2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指高等教育网络舆情以及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根据不同时期的动态发展合理科学有规划地对各种类型的网络舆情进行动态科学汇集,分门别类整理分析研究,并形成相关舆情报告上报决策者,高校决策者们根据不同时期各类型报告开展相关工作,进一步提升高校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合理格局,最终达到为学生服务的目的。所以,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在一定的规划下进行的,具有鲜明的时效性与动态发展特征。

2.1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信息收集与整理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信息收集要进行“引发”舆情的过程,通过动态地引发大学生所关注的一些问题产生舆情“激发”。高校教育工作者可通过有效、集中地与转载相关帖子的方式在论坛、个人博客、微博、班级QQ 群上进行激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关注,了解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从而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汇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信息整理,不仅要动态发展地展开,还要及时把握汇集信息的有效性、准确性、相关性、保证事件激发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尤其要特别关注那些少数派意见。

2.2 动态地分析和发展地看问题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关键环节

动态地分析问题、发展地看待问题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两个关键环节。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要在对各类舆情信息动态汇集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动态、抽象、比较、分析与综合、以及数据挖掘技术来科学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并预测其可能发展的外延。在此环节过程中,需要将收集汇总分析形成的结论以语言或文字报告的形式上报决策者,形成预研判的发展工作局面。在进行预研判后,需视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在网络上进行舆情软控制或硬控制,与此同时,尚需在网络之外积极开展确实有效的工作以促进问题迅速解决,维护高校的安定与稳定,形成和谐有序的良好局面。

3 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策略思考

1)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要做到认识到位。就是要认识到高校网络舆情动态发展不仅仅只关注网络预警、网络引导和网络监督等工作、不仅仅只看到重在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和谐方面的作用, 更要发挥 “高校网络舆情动态发展” 在促进高校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2)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要做到服务到位。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动态发展问题的重点就是为了服务学生。更多时候网络舆情工作者被公众误解成“网络特务”或“网络间谍” ,面对各种无形的压力,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者,务必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做的都是为了帮助广大学生了解相关事情的真相、帮助学生们做出理性的判断,从根源上说就是为了服务学生,所以要树立服务到位的意识。

3)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要做到保障到位。当然要做到保障到位,不仅要做到保证人力资源的到位还要做到技术支持的到位。 在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的同时要使相关工作人员具有积极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同时兼具较高的政策水平与内在修养,不仅要学会了解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的各种模式与规律同时还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网络语言、网络心理学知识进行网络舆情引导等。同时做到技术支持到位,积极开发网络舆情智能监测平台,加大网络舆情模型库、案例库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网络海量信息自动抓取与分类自动生成技术,做好计算机辅助人工分析和舆情预警研判等工作。

4)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要做到管理到位。对有害的网络信息及时筛选过滤并马上报告,立即删除。围绕高校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主动撰写贴文,激发学生点击、跟贴,有效对网上舆论进行引导,积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主流话题中,更加关注社会、关心学校、支持学校,形成正面舆论强势。

5)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要做到引导到位。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实施大学生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教育,积极开展文明上网创建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法纪,树立公德心,学会感恩,积极传播健康的信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传播。

6)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动态发展与研究要做到建设到位。建设一支多层次多级别的网络宣传和评论工作队伍,及时在网络中世界性、国家级、地区性和校本的发展建设热点,主动占领网络信息阵地,对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务求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进行引导、疏通,第一时间引领学生和社会的注意焦点,尽最大努力、最大程度地减少负面影响。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高校来讲,要预防网络舆情的暴发、降低网络舆情的暴发的发生机率、减少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提高网络舆情的应对效率必须建立网络舆情动态发展的系统化管理机制。由于高校网络舆情主要突出在对高校内部的重大或突发事件在网络上动态反映,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及时动态地跟踪事件发生的过程,公布相关事实真相,防止流言蜚语的散播、谣言四起或妄言的传播,要及时作出权威性、合理的解释,积极舒缓师生间的情绪,平息事态,快速反应的过程中建立自己的网络威信,防止各种流言蜚语、谣传或妄言等不良舆论占领网络主阵地,甚至向网络审判、网络暴力的演变。

参考文献:

[1] 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79-82.

[2] 王来华.舆情变动规律初论[J].学术交流,2005,(12):156.

[3] 郭志新.论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校园网络舆论及引导[J].理论界,2006(3).

[4] 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4):46-48.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汇报范文4

 

 

法院第一季度意识形态分析研判会情况汇报

密山法院党组严格按照上级要求部署,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成立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院长李东担任组长,制定《密山法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密山法院意识形态工作实施办法》、《密山法院意识形态工作报告制度》。李东院长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落实情况,坚持意识形态工作考核,密山法院第一季度意识形态工作在全市57个单位中脱颖而出,于27日在市委宣传部召开的20xx年第一季度意识形态分析研判会上作情况汇报。

会上,密山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苑司新详细汇报了密山法院在意识形态工作上的主要做法:

一是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

1.主体责任情况。构建以“院党组主体责任、“一把手”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与部门领导“一岗双责”责任、以政工科、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协同责任,狠抓责任落实,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监督到位。同时结合法院工作实际,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程,同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督促、同检查。

2.建章立制情况。建章立制强化意识形态管理,明确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重点工作,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主体、责任内容、主要工作、工作机制和责任追究。着力构建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体系。坚持上下互动、左右联动、整体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的良好局面。

3.考核检查情况。院党组坚持意识形态工作的检查考核,强化苗头性问题的监测和管控,将意识形态工作抓在经常、融入日常,并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法院目标管理和干部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纳入执行党的纪律尤其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监督检查范围。

4.落实意识形态分析研判评估联动机制情况。按照密山市委宣传部的要求,每月组织召开由院党组及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重点分析研判苗头性案件及涉及到群体案件的敏感问题,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重点分析研判网上网下涉及到法院舆情动向,跟踪社情民意和舆情动态。加强阵地建设,严格舆情监管。确定了3名责任心强的年轻干警为网评员,主要负责宣传法院动态,监控和引导涉法舆情,委派2名专职技术人员维护院里网络安全,确保网络信息等意识形态阵地安全可控。进一步提升法院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切实维护好司法领域意识形态安全。

二是发现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

1.思想观念、思想意识存在偏差。普遍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没有将意识形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往往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软任务,存在“重业务轻思想工作”的倾向,没有真正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是基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片面认为只要把各项业务工作完成了就是尽职尽责了。

2司法作风不实,不进反退。少数干警依然存在特权思想,司法为民意识淡薄,对国情认识不足,政治鉴别力不强,容易受各种错误的影响。司法作风问题的产生,思想根源在于部分干警理想信念不坚定,导致审判工作缺乏坚实的基础与思想基础。

3.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由于工作机制尚未完全理顺,缺乏组织性和指导性,任务交办不明确,责任目标不清晰,出现错位和缺位的现象,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整个意识形态传工作显得较为疲软和被动。由于工作事务繁重,干警对意识形态工作认识不足,理解不透。

三是意识形态工作下步计划。

1.加强全院干警政治教育,统一思想认识。 坚定法官干警理想信念,强化为人民司法的宗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确保法院工作的政治方向。

2.强化纪律规矩意识。确保正能量、主旋律牢牢占据我院的意识形态阵地。

3.突出宣传载体,夯实宣传基础。充分发挥自媒体平台舆论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强“三大平台”建设,强力推进“阳光司法”,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全面展示法院工作动态,主动回应公众关切。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汇报范文5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我校于6月25日对我校所有科室的意识形态工作情况进行了检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情况及特点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校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和要求,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确保了全校意识形态领域整体安全。从这次检查情况来看,全校意识形态工作整体平稳向好,呈现出三个明显特点:

(一)重视程度有新提高

绝大多数科室对意识形态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主体责任得到落实,常务副校长姚飞帆作为第一责任人,带头管阵地、把导向、强队伍,工作任务有序推进。同时,将意识形态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制定了对各科室的意识形态责任制考核办法,责任和压力传导到个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文化引领有新形式

通过文化教育引导,有效提高了我校教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我校紧紧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线,组织开展了“喜迎十九大 共筑小康梦”为主题的首次 “学校文化艺术月”活动和“身边好人”评选表彰活动。

(三)舆论引导有新起色

我校组建专门网评员队伍,将网上引导和网下处置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抓好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利用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传播工作动态,阐释群众关注。

二、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一些教职工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党管意识形态工作认识不够到位;

(二)工作措施不够得力

我校意识形态工作制度框架还不够完善、保障措施还不够得力,意识形态工作督查制度、学习制度、考核制度、通报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设,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年度工作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与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等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强化理论学习和舆论引导

创新理论学习方式,丰富理论学习内容,深入学习宣传有关会议精神。以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准扶贫、从严治党、“两学一做”和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等重大主题,通过开设专题、专栏等方式,进一步凝聚人心、塑造形象、增强自信。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情况汇报范文6

[关键词] 舆情信息 工作体系 舆情报送 舆情分析

[分类号] G203

1 舆情信息工作体系的发展现状

舆情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舆情指在一定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广义的舆情指由于各种事件刺激而产生的通过某一载体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舆情的核心形态是舆论和民意。舆论是公众对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舆论一般借助媒体来呈现。民意是民众的意愿,也就是民心、民愿,包括民众的心理意识、思想取向。民意一般借助民意调查、测验等方式来呈现。严格地讲,舆论与民意有交叉和重合部分。

随着大众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的兴起与发展,媒介所提供的互动、反映、表达、聚合等功能使公众有了发表自我想法、意见、观点、诉求、情感的空间和渠道。随着公众权利意识、表达意识、个性意识等张扬,公众也越来越需通过各种媒体表达自我话语,这导致舆情呈现爆发式增长之势。从态势上看,大量舆情指向了执政党、政府及其部门,而执政党和政府为把握公众对公共事件、政策和社会现象的态度、意见、看法和评判,开始注重对舆情工作体系的制度化构建。舆情信息工作体系,指执政党和政府内部系统构建的用来监测、汇集、研判、预警和反馈公众对公共事件、政策、活动、现象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一整套工作机构、管理制度、技术平台、工作方法等。目前初步形成的舆情信息工作体系可从机构、队伍、制度、理论和技术等层面来呈现。

1.1 机构建设

2004年6月成立了舆情信息局,是依托中央和地方宣传思想工作的系统,专门开展全国性舆情信息汇集、分析和报送等工作。舆情局下设网络舆情处、社会舆情处、舆情分析处等机构。随后大部分省(市、区)宣传部门也成立了舆情信息处、科、室或中心等,一些县(市)也设立了舆情机构。除党的宣传系统外,国务院下属教育部、公安部、新闻办等也构建了舆情信息汇集报送体系。另外,政法系统以及一些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也形成自己的舆情汇集与报送体系。

1.2 队伍建设

目前,一批专门从事舆情搜集、汇总、分析和预判工作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并开始成为舆情信息工作的中坚力量。除了队伍构建外,及地方党委和政府舆情部门也通过各种形式的舆情信息工作会议、舆情培训班、新媒介应对研讨会等形式来培训各级舆情工作者,以提高舆情工作者的舆情搜集、分析和预判能力。

1.3 制度建设

一方面,舆情部门通过建立考核、评价、奖励等制度建立舆情工作机构和舆情工作者考核奖惩机制,如通过承担任务次数、领导批示次数、好信息加分等指标作为考核舆情机构和舆情工作者的依据;另一方面,通过日常工作规则、规范等构建了舆情专报制度,如宣传系统将舆情信息分舆情摘报、舆情参阅、舆情专报、分析报告、网上舆情和业务通讯等类型。另外,舆情部门还通过预案、预警等方式建立了重要舆情信息快速汇报与反馈体系。

1.4 理论建设

自1999年开始,以舆情理论分析为主的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撰写了《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等舆情理论专著。2004年该所还与合作编写了《舆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研究》一书。也组织专家和事务工作者编写了《舆情信息工作概论》、《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等书籍。这些书籍为舆情机构和舆情工作者做好舆情信息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1.5 技术建设

近年来舆情分析技术平台或系统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些舆情分析平台或由软件公司独立开发,或由政府部门与高等院校等合作研发。如以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为依托开发的方正智思舆情监测分析系统,深圳广道高新技术有限公司为公安部开发的高校校园网舆情分析预警智能管理系统平台等。这些系统大多通过对网站、新闻组、BBS、BLOG等信息源的实时监测,帮助各级政府部门及时把握当地社会舆论、市民热点讨论的话题及突发事件的意见等。

2 舆情信息工作体系的发展困境

虽然舆情信息工作体系在机构、队伍、制度、理论和技术等层面取得了系列成果,但现有的工作体系仍然存在系列问题,如图1所示:

2.1 基层舆情信息机构未能有效建立

目前,在“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下,中央和省级舆情信息工作机构大多已建立并有效运转,然而,涉及市县的基层舆情机构基本未成立。虽然中央或省级机构为掌握基层舆情信息而设立了一些直报点或舆情直报员,但由于缺乏机构、经费等支持,直报点及直报员并没有长期的工作热情。在基层舆情信息不能有效向上报送的情况下,舆情工作价值及舆情部门反映基层事件或群众态度、情绪的功能受到了约束或限制。

2.2 舆情信息工作具体内容不明确

不少干部和舆情工作者未能明确舆情信息工作具体职责,将舆情与情报或新闻相混淆。其实,舆情汇集与情报搜集有很大不同,情报注重对性内容的发掘,通常是涉及国家安全、领土完整、政治运行的信息,由国家安全部门的专门人员来搜集。而舆情主要反映民众对政党、政府、官员及公共事件、政策或现象的态度、情绪、反应和行为倾向等,具有公开性、普遍性、大众性等特征。另外,舆情汇集与新闻报道也有区别。新闻是记者在深入事件或热点现象第一线基础上和报道的事件地点、规模、发展态势等信息,注重客观性、描述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而舆情反映民众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态度、情绪或倾向等,注重分析性、反应性和归纳性等。

2.3 舆情信息科学化报送机制未形成

现行舆情报送体系存在几个突出问题:①忽视舆情报送的地方性、独特性。不少舆情机构或工作者忽视对本地事件、现象及民情的关注,尤其忽视对基层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关注,而偏重于对普遍化、表面化及大众化舆情的报送;②舆情工作者出于维护地方利益及地方关系考虑,不及时报送本地发生的对本地政府及官员不利或负面的事件或现象;③注重在数量上规定舆情直报点或舆情工作者汇报量,忽视质量,导致上级部门获得了大量一般性信息,而缺乏有价值信息;④忽视舆情报送深度性和持续性。一些舆情机构及其工

作者只反映民众直接态度或情绪,而不注重态度或情绪背后的深层因素,不注重前瞻性预判。而一些舆情工作者习惯于不断对新问题或新现象的报送,而忽视对特定事件或现象的持续追踪和深度分析。

2.4 对舆情工作者的激励与培训不完善

舆情工作者是舆情信息的工作主体,其工作态度、面貌和精神直接影响舆情报送的数量和质量。虽然目前初步建立了舆情工作者考核和奖励机制,但考核着眼于舆情工作者所报信息采纳量,而奖励也着眼于信息采用和批复情况。这一激励方式可能使舆情工作者在短期内有工作积极性,但长期的舆情报送工作可能消磨工作激情。因此,未来激励机制需探讨长期状态下如何保持舆情工作者敏感、主动、积极的意识和状态。同时,一些舆情工作者没有主动意识和自我见解,不能对舆情态势做分析和概括,也无法对舆情演化做预判和对舆情引导提建议。另外,舆情工作者对网络舆情迅猛发展和巨大威力缺乏认识和准备,在汹涌的网络舆情面前被动、盲目、惶恐且反应不当。

2.5 舆情信息未分层导致信息过多过杂

舆情信息是多元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网络等多领域。同时,舆情信息的重要性各不同,有些是国家层面决策和领导人需关注和了解的信息,有些则是地方层面的决策所依据的信息,有些信息不是决策所需或基本无用。目前由于没有有效的信息区分机制,舆情工作者和报送机构不知哪些信息是国家所需,导致大量无用、无效和无序信息汇集到国家部门,地方决策和领导施政所需信息却无人报送,出现了舆情信息工作单位只求为中央负责而不为地方服务的问题。另外,舆情工作者未能很好地区分舆情特征、范围、量级、程度,往往将一般舆情严重化、将个别舆情普遍化、将简单舆情复杂化。

2.6 舆情信息的主动采集机制未有效发展

不少单位和舆情工作者着眼于网络信息、报纸新闻及民众话语的搜集和归纳,着眼于对已显现事件或已表达言论的汇集,而这属于较低层级的信息集合和归纳。实际上,舆情信息工作要大力借鉴西方比较成熟的民意调查体系以及一些具体的做法和方式,要主动调查和了解民众的意愿和潜在情绪。因为就现实情况看,公众有时并不在网络、报纸等媒介上批露或展现自我的认知、判断和情绪,这就需要通过调查或测验等方式来获取相关信息。舆情调查或测验是改变舆情工作被动和应对局面,实现主动出击的有效方式。

2.7 舆情信息的内部共享机制未有效构建

目前,不少单位都构建了舆情信息工作体系。中央既有党委宣传系统,也有教育部、新闻办等政府系统构建的舆情工作体系。从工作机制看,各舆情系统独立运作,为本部门及直接上级机构或领导服务,没有形成合力。虽然多元体系有利于舆情汇集,但增加了舆情汇集成本,各部门或单位独立运作会带来重复采集、重复汇报等弊病,也增加了更高层机构和领导区分、筛选和剔除信息的工作任务。另外,不同部门或人员汇集到的信息,往往会带来取向不同的多版本信息,导致更高机构或领导无所适从。

3 舆情信息工作体系的发展走向

为完善舆情信息工作体系,本文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适应未来的施政或工作需要,就舆情信息工作的制度、机制和工作方法等提出以下建议。具体工作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

3.1 完善舆情信息工作网络和机构

舆情机构不仅要“自上而下”,也要“自下而上”,即未来舆情信息机构和队伍建设要倾向于基层,特别是乡村、厂矿、县镇。为保证基层有人员、有经费、有机构从事舆情汇报和调查,可考虑在整合现有诸如统计局调查队、新闻机构派出记者、基层宣传工作者等力量基础上构建能够全面覆盖乡村、厂矿的县级舆情工作基地,并提供经费和人员保障,招聘或培训一批专职舆情工作者,吸纳一批兼职舆情工作者。同时要完善舆情工作机构和人员体系,使基层舆情能快速有效地反映到省级和国家级部门的决策和视野中,保证基层民情、民愤、民怨及民愿等能直达上层,保证有机构和人员来完成上层或领导想了解的民众对某个可能出台政策的态度和建议等。

3.2 完善舆情工作的合作与交流机制

为扩展舆情工作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部门要与其他部门开展多方面合作、沟通与交流。舆情部门可与报社、网站构建交流机制,报社、网站可将不宜报道但对决策和领导有用的信息反馈到舆情部门,舆情部门也可向媒体提供热点事件的公众态度等。另外,舆情部门应积极与政府部门合作,如与部门合作,将热点问题及民众反映的舆情进行汇总、分析并将成果及时报送决策机构和领导。总的来说,政府内部部门掌握了大量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如果通过舆情渠道汇报往往能取得快捷、及时和受关注的效果。

3.3 完善舆情工作者的激励和发展机制

要提升舆情工作者工作待遇,保证有编制有岗位。要扩大舆情工作者奖励面和奖励度,改变仅依靠舆情信息采用量来定奖励的局面,可建立基于舆情信息质量和重要性的奖励机制。同时,还要构建舆情工作者职业发展机制,使舆情工作者有上升的空间和机会。另外,要加强舆情工作者培训体系,要在一年一度舆情信息工作会议基础上,开展更大范围和更多层级的舆情信息培训机制。而地方机构也可通过培训工作促使舆情工作者了解本地政府的施政取向或信息需求,为地方性施政活动服务。

3.4 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的区分标准

制定及时更新的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注热点及施政需求指南,使舆情工作有方向并重点避免报送盲目性。一般而言,中央比较关注思想动态、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价值观、社会心理等深层舆情,而地方政府比较关注具体政策和行政活动的舆情。另外,要让舆情工作者了解各类事项归属管理部门并建立特定部门舆情报送通道,使舆情工作者明确所汇总信息该报向哪个部门,而获得信息的单位可对舆情工作者报送的舆情信息的有用性进行反馈。

3.5 保证舆情信息的及时反馈与应对

虽然舆情信息反馈与应对不是舆情信息工作部门任务,但舆情信息工作机构要倡导舆情机构和舆情工作者就舆情做出分析和判断,并提出具体化反馈和应对建议。对于特别有价值的舆情反馈与应对建议,舆情工作部门要对建议提出者进行奖励和表彰。另外,舆情工作部门也可考虑建立舆情反馈机构或制度,如舆情发言人制度,就公众关注而又不充分了解的舆情热点进行,而对于其他类型的舆情信息则通过报送渠道上报。

3.6 建立科学有效的舆情调查和监测体系

舆情部门应与新闻、宣传和媒介部门等有所区分,舆情信息工作应减少简单的媒介信息搜集,而要特别注重原生态公众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汇集,包括公众对可能采取的重大活动、政策和方略的态度、判断和认知及公众心理潜在的未公开表达的信息和情绪等。为了更全面掌握未在媒介上公开的公众情绪、态度和看法等,需利用科学有效的调查、测量和分析工具,要大力引进、消化和利用民意调查的工具、方法、技术和理论。

3.7 构建舆情信息的内部共建共享共用机制

为减少重复性工作,推进舆情信息共享,要建立更权威更具整合性的舆情信息工作单位,以改变各部门或机构各自为政、独立作为的工作方式。同时,建立具有信息共享功能的内部技术系统或平台,避免信息重复采集,实现信息互通有无,防止信息偏向或疏漏。另外,还可考虑建立基于共享舆情的共同决策和应急体制,即依据共享的舆情,在多部门或多层级机构和领导支持和参与下,出台和制定更具整合性、协调性、一体化和配套性的政策、规章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