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代文学的收获和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代文学的收获和感悟范文1
成教专升本“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对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立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术科研素养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现行的成教古代文学教学却陷入了一种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的尴尬境地。其中固然有社会市场经济的影响,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由成教古代文学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所致。本人从事成教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二十多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在现行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手段的变革,考试形式的转换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惟其如此,才能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实现成人教育的教育目标。
一、因时制宜,选用合适教材
加强成人专升本高等教育,须从课程的设置入手。首先在教材选用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成教特色
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尚缺乏统一的“专升本”中文本科教学大纲,没有适合自己特色的教材。据了解,很多学校借用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普通本专科教材用于成人教材。其教学内容与专科阶段多有重复,难以激发专升本学员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有特色的成教人才。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教学性质和教学目标上有明显的不同,在选取教材时,应突出成教特色。
(二)避免教材老化
“游史朱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权威版本,学术底蕴扎实,在体例、选篇以及对作品的评价上大体是公允的。但因时代因素,其思想体系和一些学术观点已显陈旧,选篇上也有重政治教化而轻艺术价值的倾向。以此来规范以自学为主的“专升本”课程的教学,有悖于教师继续教育、更新知识、培养能力这一根本宗旨。此后学界也出版了一些角度新颖、立论高远的古代文学教材,但有些提法尚不够严谨。在目前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本种类繁多、选材不一的状况下,教师在选用教材时,既要考虑学员的学习目的和实际需求,及时关注学术动态,捕捉最新学科信息,丰富教材的内容,还应增加一些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优秀古代文学作品,以弥补上述教材的不足。
(三)加强教材建设
要大力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的教材建设,建立一套较为系统化、成人化的教材体系。有条件的可以编选具有成人教育特色,适合成人教育特点的合适教材。针对目前教育改革的形势及专升本学员实际需求,我们在编写本文由收集整理指导思想和编写体例上有比较大的突破,先后编写了“古代诗歌专题”、“古代散文专题”、“古代小说戏曲专题”等讲义和配套的文学作品选,形成了一套适合专升本学员使用的初级教材,并在使用过程中逐步得到完善,明年可以正式出版。这套教材在充分吸收学科前沿信息的基础上,从文学体裁的演变发展以及各种文体的传承关系出发,阐述中国文学的发展,有助于培养专升本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对文学作品选,在不忽略道德价值思想价值的前提下,加大了对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作品的选读。同时,有选择地向学员推荐其它读本,并鼓励学员课下根据个人兴趣,阅读有关作家的专集、选集乃至全集,拓宽其阅读视野,这样既保证学员考试中有章可循,又不囿成见,提高学术科研水平。事实证明,我们古代文学学科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满意的。所有学科教师年年被评为最受学员欢迎的教师和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本学科最早被评为学院重点学科和重点教学团队。
二、因人制宜,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我们不必纠结教学内容到底是以文学史为主还是以作品选为主,应根椐培养目标的要求,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在确立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方法传授
专升本学员已具备基本的古代文学知识基础,教学重点不宜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传授研究方法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既要拓展学员的文学史知识视野,培养基本理论的综合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从现实需要出发,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的师资人才。因此要着重引导学员学会如何学习、学好这门课程,怎样阅读分析古代诗文作品和评论人物形象,如何思考探究有关学术问题等。
(二)突出师范性教育
成教专升本中文学员多集中在师范类院校,师范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传达给学生,培养合格的师资力量。因此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从教素质和从教能力的培养。一是重点拓宽学员的知识领域,进一步提高学员独立阅读分析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从事教学教育工作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二是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密切关注中学语文教改实际,及时调整教读篇目,以适应新形势下中学语文教育的要求。
(三)突出时代性教育
这既是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专升本学员现代意识的必然要求。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知识的老化和僵化。若让这门古老的学科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教学中就应密切联系成人学习特点,从专升本学员的实际出发,关注学术发展动态,不断吸收学术界相关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把握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前沿性问题,让学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接受更多、更新、更实用的知识,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我们在教学中除了积极吸纳新的理论、方法,及时更新完善中国文学史知识和观念外,还有意识地去挖掘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研究性、创新性等现代意义,使培养学员的综合素养落到实处。
三、因材施教,彰显成教特色
许多论者指出,古代文学课程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单一与陈旧,明显不利于成教学生发挥主动性,提高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成教专升本学员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如果教学手段仍停留在只见“工具不见人”的层次上,或者满堂灌、一言堂,势必影响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个教与学就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学方法上必须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有的放矢,突出成教特色。
转贴于
(一)强化学员的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往往主宰了课堂的话语权,使得知识传授几乎完全变成了单向的信息发送,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也是导致部分学员不愿意学习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了解、把握专升本学员的学习特点,做好角色的转变,从传声筒的位置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的重点由教师把知识“讲”明白转向引导学员自己去“探”明白,使学员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去获得知识,完成自我的提升。这是成人教育课堂所要努力的方向。具体而言,课堂上教师可适度地综合运用答疑式、点评式、讨论式、辩论式等多种方法有效组织教学,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师生真正互动起来,这样使学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更充分地自主研讨。这种学习方法既可以强化和突出学员的主体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思辨和实际写作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改革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手段,是面向新世纪教育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必将为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知识信息量大,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投影、教学课件等,就会相应减少板书内容和不必要的阐释,既可以有效地节约教学时间,缓解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减少之间的矛盾,同时,较之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得以充分地体现。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诗词作品,意蕴丰富,韵味无穷。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古典诗词与音乐、绘画等其他传统艺术相融互动的优势,借助声频、视频等形象的直观画面,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弥补其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学员对诗词意境的感悟,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三)开设多样化的专业选修课
选修课有助于拓展学员的专业知识领域,提高知识研讨层次。特别是古代文学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单靠有限的必修课课时的学习远远不够。因此对于专升本学员开设选修课是非常必要的。在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安排上,既要考虑到专业的学术性,又要兼顾学员的实际需求,即从教能力的培养。如诗经研究、楚辞研究、建安作家研究、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专题作家研究,既可以开阔学员的学习思路和知识视野,也提高了学术研究能力。选修课的开设还要充分考虑到基础教育的需求,这类课程应占有有一定比例,如“中学古诗词欣赏”、“中学文言阅读”、“中学古代小说分析”、“古典诗词与学生人格培养”、“古代文人的人格魅力”等。这些专题讲座的开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更能激发学员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古代文学的收获和感悟范文2
[关键词]戏曲教学;改革创新;文本;模式;评价
[作者简介]赵筠,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助教,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7-0177-03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戏曲和文学之间的天然联系,使之与诗歌、散文、小说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学样式,成为高校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之一。然而,就其本质而言,戏曲是一门包含着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和美学内涵的独特性,让戏曲艺术呈现出与其他文学样式不同的品格风貌,对戏曲教学手段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当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及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国古代文学的戏曲教学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1)重“案头”,轻“场上”。教师往往重视作家生平和戏曲文本的解析,忽略戏曲自身的音乐性、表演性特点。这种单纯以“文学性”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既违背了戏曲艺术的本质,同时也加剧学生对戏曲的隔阂感、疏离感。(2)或囫囵吞枣,或浅尝辄止。戏曲内容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课时遭到严重挤压,教师主动或被动地放弃戏曲教学,这既是由于古代文学总学时配额的不足,也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重视程度有关。以上这两个问题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淡漠和反感,如何在遵循戏曲本质的前提下创新戏曲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已成为横亘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发展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戏曲作为一种有声有色的文学,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挖掘戏曲文本下掩藏的多重价值,揭示戏曲经典的文字之美、音韵之美和形动之美,利用图片、影音资料并借助多媒体技术,努力建构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知识世界,使学生在审美中得到理解、在鉴赏中得到感悟、在实践中得到收获。笔者试以明清传奇《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为例,浅谈笔者关于戏曲教学改革的一些构想和实践。
一、文本赏析要“有的放矢”
戏曲教学固然要依托戏曲文本,但绝不止于向学生传递作家生平、剧本故事等基础知识,还要对作家创作思想进行解读。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和赏析时,应注意从剧本的结构、冲突、文字三方面入手。李渔有论:戏曲创作以“结构第一”,剖析剧本结构,将帮助学生在整体上认识作者谋篇布局的思路,从而领会其创作意图。如孔尚任《桃花扇》,全剧40出,分上下两本。情节波澜丛生,线索纵横交错。讲授时应抓住剧本的双线结构,在“侯李离合”一线拈出“桃花扇”这个重要的主题意象,串联起赠扇、溅扇、画扇、寄扇、最后撕扇的情节发展过程;在“南明兴亡”一线突出正反忠奸两边阵营的强烈对比和激烈冲突,随着主要人物行动勾勒出情节发展的线索;最后,将视线聚焦第四十出《人道》:“呵呸!两个瘢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引导学生分析剧作“大收煞”处的真实用意,思考“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朝之治乱系焉”的构思布局,从而领会“借离合之情,发兴亡之叹”的作品主旨。
戏曲文本赏析是一项融合画面感和音律感的审美体验工程,应把它当成一次带领学生体验戏曲文字之美,感受戏剧冲突的心灵之旅。徜徉在“珠落玉盘”充满韵律节奏的文字之间,《牡丹亭》“梦回莺转,乱煞年光遍,人一立小庭深院”的怡人,《桃花扇》“偏是江山胜处,酒卖斜阳,勾引游人醉赏,学金粉南朝模样”的愤懑,《长生殿》“下金堂,笼灯就月细端相,庭花不及娇模样”的惊艳,其生动形象的画面之美无不令人动容。再从戏剧冲突来看,《闺塾》春香和陈最良的活泼与保守,《却奁》中李香君血溅桃花扇的壮举与奸党的龌龊暴行,《絮阁》杨玉环的争风吃醋与李隆基的尴尬遮掩,这些激烈的戏剧冲突无不鲜明烘托出人物形象内涵。由此,文本分析从“结构之精严”,再鉴赏“文藻之壮丽”,最后观照“寄托之遥深”,才能使学生认同作品的价值和魅力。
二、教学模式要“别出心裁”
从本质意义上说,戏曲是以舞台演出为中心的艺术。李渔论金圣叹点评《西厢记》是“文人把玩”,只得“文字之三昧”,而不知“优人搬弄之三昧”。美国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也说:“戏剧就是一首可以上演的诗”,“是以动作为形式的诗歌”。可见,文学和表演是戏曲的“两翼”,戏曲文本的讲授仅为学生提供一个平面的“戏文”印象,而无法展示戏曲另一翼――“曲”和“舞”的品格。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曲学大师吴梅于北大授课时,就采取了讲唱结合的教学模式,虽然在当时引起一定范围的争议,却不失为当代戏曲教学改革模式的滥觞。
为使学生感受戏曲之“搬弄三昧”,教师应该努力更新教学模式,设计新颖且多样的教学环节:一方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突出经典作品的舞台性和艺术性,将表演搬上讲台,营造课堂氛围的“剧场效果”。试问,《牡丹亭》里春香的顽皮捣蛋,陈最良的迂腐守旧,杜丽娘的端庄大方,哪一点离得了动作的配合?通过现场表演,学生近距离接触戏曲的音律形动,从听觉和视觉上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可以激发他们进一步研习的兴趣。笔者曾邀请学校戏曲协会成员在课堂上演唱《牡丹亭》“游园”及“惊梦”选段,听课学生的情绪随着表演者的一举一动发生变化,时而凝神屏息,时而交口称赞,这种当场就“攫住和感动观众的艺术效果”,正是戏曲教学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随堂调查的结果表明,有近9成学生乐于接受戏曲教学的剧场效果,近8成学生愿意或渴望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戏曲。另一方面,教师可充分利用相关图片和影音资料,借助多媒体课件、视频软件展示和播放,以弥补自己“场上”表演功夫的不足,加强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近年来戏曲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改编之作,如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和田沁鑫的《1699桃花扇》都是叫好又叫座的典型,二者都打着“青春”的旗帜,以忠实原著的剧情,美轮美奂的舞美,婉转流利的唱腔,征服了大批年轻观众的心。令一度门庭冷落的昆曲焕发出新的生机。笔者在课堂上播放“青春版”《牡丹亭》视频,当即有不少学生表示,他们对《黎潇云语》中为汤显祖投水的痴情女子、《蛾术堂闲笔》里因“杜丽娘”不能自拔的名伶,均产生了感同身受的共鸣,这说明恰到好处的采用戏曲影音资料,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不可小觑。
此外,重视剧场效果的新教学模式,展现戏曲的音律之美和形动之美,对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戏曲在新时期下生存发展的命题也有启发意义。
三、评价手段要“另辟蹊径”
“评价”是教学体系的末端工程,它既是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直接反映,也是推动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来源。然而长期来闭卷考试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让学生缺乏学习戏曲的兴趣或应付了事。从戏曲传播和受众的角度看,多媒体技术在戏曲教学中的恰当应用,形成良好的视听效果和积极的师生互动,而创新的评价手段则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意识,消除其对戏曲的隔阂,扭转戏曲教学“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这里的评价手段主要指:(1)指导学生“场上”表演;(2)鼓励学生改写戏曲剧本。以学生的具体表现作为评价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学生处在创作主体的心理情境中,从戏曲受众向创作主体转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就会在实践中增长知识,获得快乐,最终取得进步。
运用新的评价手段时,为避免学生脱离文本,教师应遵循三点指导原则:首先,要确保评价手段的可操作性,因材施教,鼓励有艺术表演天赋的学生演唱。其次,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要用开放宽容的眼光对待“古剧新编”,譬如不要求学生严格按音律填词,允许用白话语言改编;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允许“穿越”内容的出现。但是要强调,任何形式的改编只有一个目的,即加强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思考。最后,师生要及时进行学习反馈,通过点评、讨论、总结的形式巩固学习成果。
笔者曾布置学生改写《牡丹亭》《长生殿》两部传奇,得到了比较积极的响应。有学生尝试将《牡丹亭》情节改为男女主角的“大梦一场”,通过比较《牡丹亭》“由虚人实”与《长生殿》“由实入虚”两种艺术构思,分析汤、洪审美心理和主题思想的异同,有学生把《牡丹亭》《长生殿》的生死爱情置于当代社会中进行考验,展示古今爱情观、价值观的激烈碰撞。新事物的产生,总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发生,学生先对旧作有一番披肝沥胆的考察,才能寻找到创新的突破口,这对刺激他们进行专业知识的延伸学习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
古代文学的收获和感悟范文3
诗歌教学的途径很多,而用“文学味”“人文味”和“生活味”去设计诗词教学,让诗歌教学课堂“三味一体”,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文学味,使诗歌教学“诗化”
诗歌教学,是一种鉴赏教学,它没有生动曲折的情节,也没有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如果教师只是抓住高考考纲要求单纯地理解诗歌内容和分析诗歌特色,而没有引导学生透过诗歌语言去用心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那么,诗歌教学的课堂必定枯燥的,更不要指望诗歌教学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了。
要想不让诗歌教学被异化成传授分析和答题技巧,必须凸显诗歌教学中的文学味,让诗歌教学“诗化”。在这个过程中,应抓好两个重点:
首先是导入的精妙。
精妙恰当的导语,声情并茂的范读,生动活泼的动画等等,都可以悄无声息地让学生走入文本,让文本走入学生的心里。
其次是教学内容的“诗化”。
欣赏唐诗、宋词、元曲,品味其中的昂扬、豪迈、飘逸、洒脱、浪漫、低沉、幽怨、沉郁,只要教学过程不纠缠于考试的知识点专题训练,注入文学味,“诗化”教学内容,引领学生欣赏诗歌中所呈现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学生不断提高诗歌的审美能力,净化心灵,陶冶性情,最终让学生在诗歌教学中感受到诗歌的美,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
二、人文味,使诗歌教学深化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择的诗歌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种人文精神可以铸造学生的灵魂,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体现诗歌的人文味。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中,李白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傲视王侯的英气和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积极昂扬的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爱国情怀。在中国古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表现屈原对“美政”理想的执著追求。
2.亲情主题。亲情包含爱情和友情。如《诗经・静女》所表现的男女之爱,说明当时男女恋人很少受到礼教的约束,爱情生活热烈而欢快。
3.人生感悟主题。如曹操《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抒写了诗人人生苦短的忧叹。
三、生活味。使诗歌教学生活化
诗歌教学要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吸引学生学习的激情,才能使诗歌教学取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要想诗歌教学具有生活味,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擅于灵活迅速地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内容。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从某种角度看充满生活情趣,教师要是把握住“生活味”,就能收获不错的教学效果。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I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杜甫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地挂在了树梢,低徊地沉到了塘坳。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杜甫却真的动了肝火,这里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显得那样的率真。
古代文学的收获和感悟范文4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2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璀璨的诗歌文化遗产。它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倍受人们的喜爱。它以简练、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读诗让我们了解了旷夫之悲、闺妇之怨、征夫之愁等等。一堂堂语文课,一首首诗歌,给我们创设出一个个悠远意境,勾勒出一卷卷历史画卷,让人回味无穷!
一、抓牢基础,提升美感
古诗词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常识,为今后美育培养打基础,因为美感是美育的基础。
譬如词。从诗词的发展历程看,词即所谓“歌词”,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诗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诗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古诗词在古代是和乐歌唱的,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特别是词的创作,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得到充实和提高。很多士大夫从个人经历出发,抒写个人思想感受,极大地提高了词的艺术境界,最后,使词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同时,一批词学大家登上词坛,像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秦观等人,他们以自己出彩的文学创作,奠定了词在宋代乃至整个文学史上的坚实地位!高中生赏析部分经典词学作品,能有效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了解以上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找出相关的例子加以解析,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
二、注重意境,推进美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通过古典诗歌这一媒介,大力推动审美教学。
美育是一种审美教学,是一种情感教育,通过美育实践,能净化和丰富人的情感,美化人的心灵,完善人的人格;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经过美育陶冶的人不是全面发展的人。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甚至学生今后的发展影响深远。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这应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座右铭。
高中阶段所学古诗一般有两大类:叙事诗和抒情诗。叙事诗以叙事写人为主;抒情诗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像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类诗歌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情思,言短情深是其特色。
另外,开展古诗词诵读社会实践活动,既是语文课堂外向型延伸,也是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诵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但有效补充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而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三、抓好美育,提升素质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国学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是民族之魂。它对维系家庭、社会、国家的和谐稳定起到了巨大的调节作用。通过古诗词诵读活动,会使高中生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文美心,嘉言懿行,从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中汲取营养,潜移默化、陶冶性情,追求自信自强的人格,培养和形成和善诚信的良好品质。
作为一个国家经过传统传承并得以固化下来的文化体系,古诗词构建了我们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一种价值理念体系,对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极大的实践价值。高中生通过古诗词诵读活动,传承、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象,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理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得以高度凝练和提升。在教材学习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作品中圣人之道等国学内容进行课外延展,可以引导学生在领略家乡美基础上,在学习中诵读感悟经典,把家乡融入诗词歌赋的意境,读出节奏,读出收获,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总之,古诗词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学生在读古诗词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在大脑中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作者给我们塑造出一幅凄清的意境,引导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幅幅“黄花堆积”、“梧桐细雨”的图景,这会让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加强了美育。
参考文献:
[1]童升远.诗歌教学中阅读想象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1995(02):65
[2]鲍惠新.品味语言启发想像揣摩意境――诗歌教学的钥匙[J].云南教育.2004(16):25
古代文学的收获和感悟范文5
【关键词】古诗文;现状;优化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积累背诵优秀诗文80篇。而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实际和课标要求大相径庭,为此,笔者就古诗文教学的意义、现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我国古代文学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高峰迭起,璀璨瑰丽,无数灿若星汉的古诗文作品生动的描绘了中国出啊弄社会的历史画卷与精神风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代表性的载体。这些作品,由于没有或较少受到商业文明的浸染,保留了清明、丰富而又深邃的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路历程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当前,高度重视初中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新课程在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中追求教育本土化和民族化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汉为母语教育民族尊严,弘扬中华传统那个文化,促进学生个体生命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高质量的古诗文教学可以引领学生走进宏大、开阔、高尚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有力的抵制丑恶,改造贫乏和平庸,远离虚无和轻浮,同时获得对于古典美、传统美的认识与理解,为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和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
调查中还发现,初中古诗文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认识论问题,广大教师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深远意义缺乏充分认可;而是方法论问题,很多教师过分注重讲解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对古诗文反复诵读和积累,或走向另一个极端。
比如,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时往往把解词释义等作为重点。教学过程中,常常不厌其烦的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等等。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很小,通常只是记住了某些词句的意思和古诗文的干巴巴的译文,而对于古诗文本身精彩的内容,往往忽视了,不去熟读成诵。这种做法,无异于买椟还珠,实在是本末倒置。
三、初中古诗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阅读古诗文,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主要应该体现在诵读积累方面。诵读是彰显学生个性和诗文音乐之美的反复诵读,积累是富含生命情趣和思想文化内蕴的自然记忆;诵读积累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情思与言语共生,可以直抵诗文本身意蕴,直通学生肺腑心灵,实属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自然选择。对此,课标研制组核心专家方智范教授进行了具体说明:“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教学实践中,可以把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的两点建议作为具体策略。其一,“让学生熟读背诵,感受其中的诗美,受到熏陶感染。”学生学习古诗文必须读正确、流利,读出自我感受,在读的烂熟于心的历程中陶情冶性。其二,“教师只须略加点拨,学生不懂的,留待以后加深理解。”初中生学习古诗文,并不需要当即进行深刻理解,教师也无需进行繁琐讲授和深入指导。学生经诵读而积累的诗文,在是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很正常,也不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古诗文常读常新,人生阅历在理解古诗文的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试图通过讲解或其他手段让学生一劳永逸的理解古诗文,断然行不通,也没有必要。
综合以上两点,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唤醒与鼓舞
诵读积累古诗文,教师可以借助“限时背诵”、“诵读表演”、“接力背诵”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致与热情,提高效率。不过,在激励学生力争上游的同时,还要鼓舞他们的从容与专注。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一遍的读来入调,一遍一遍体会亲切……自然会达到纯熟的境界。”要达到这种高度,教师必须通过付出真心的赏识与赞美、宽容与期待去鼓舞学生。
(二)、点拨与渲染
古诗文语言精警含蓄、意趣无穷、跳跃灵动,常给人不著一字儿尽得风流之感。为了使学生在诵读积累过程长能够尽可能多的熏陶和感染。点拨方面,可以抓住古诗文的关键词句和艺术空白,引导学生借助自身积累,发挥独特想象,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股市的情趣和哲理。渲染方面,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手段,展现古诗文作品描绘的风物与意境,实施古色古香的审美性教育。不过,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可能冲击、覆盖学生凭借词句诵读获得的美感,使他们逐渐远离文本,所以切忌渲染过度。
(三)、适度引导创新
为了培养学生诵习古诗文的兴趣,教师可以适度引导学生续写、改写或仿写古诗文,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
(四)、与生活相结合
为了优化学生诵习古诗文的外部环境,教师可以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指导,把古诗文的诵读积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最后,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面对面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现代的内容,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温庭筠《梦江南》的教学,抓住“独”“倚”“脉脉”等词,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口头描述诗的意境,学生很快就描述出这样一幅广阔、多彩的美人凭栏远眺图:一位盼望丈夫归来,终日呆立楼头,仔细数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帆船,面对着江水悠悠,夕阳依依离去,总是失望惆怅。想到这些就不难理解词人笔下的怨妇思夫的愁苦难熬之情。通过想象联想的手法,让学生面对面跟古人对话,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拉近。以现代人的思想去评析古人古文,使学生有话可说,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教《鱼我所欲也》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孟子的“性善论”进行讨论,从而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古诗词是思想的精华,智慧的源泉,文化含量极高,我们会继续在古诗词教学方面不断实践探索,为青少年的语文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石。
参考文献
古代文学的收获和感悟范文6
【一】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滋润着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培育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使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的某些内容,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意义,然而它的合理精神,却超越时空的界限而恒古常青。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应该更好地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
作为一名教师,我很荣幸地参加了腾冲县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学培训,通过3天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切身感受到国学中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品味一下,确实受益匪浅。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做到积极借鉴汲取前人经验与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
一、加强教师自身品德修养,给学生树立良好形象
变化气质,涵养德性。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
二、坚持培养,激发孩子学习国学的兴趣
《国学》里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包含的思想有些也比较深奥,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只需要知其言,而并非一定要知其意。德音老师说过校园里每天听一段国乐,读一段圣贤书,做一段国学保健操慢慢熏陶,慢慢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时间久了就能熟读成诵了,她还推荐了《菜根谭》一书。
三、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感悟
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国学诵读对幼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四、加强学习,提高国学认知水平
我原以为国学就是《老子》、《孔子》。这一次培训听了罗艺峰教授的《在听中领悟世界---中国人的听道》的讲座让我知道原来听也是国学,再听到罗守诚老师的笛演奏,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并且连续不断的吹奏了两个多小时,让我震惊。国学里居然蕴含着那么多动听的国乐,我真的是太浅薄了,这让我深深感到我作为教师国学知识的匮乏。国学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沉淀,历尽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我们教师有既定的教学任务,我们要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增加阅读量,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培训等手段来提高我们的国学认知水平。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应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这几天的国学培训,让我深刻领略到国学的魅力。《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老师是很好的传承者,我们应当做学生的导航者,为他们打开这扇门,让他们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吸取营养,构筑自己人生美好的诗篇。
【二】
经过此次的学习 ,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三】
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
一、 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 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国学,让我明白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