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教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教法范文1

关键词:衔接问题;高中语文,新方法

高中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段,对教材使用、教学要求与考查方式上较初中都有很大不同。在语文学习方面,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之间有一个较大的跨度,无论是从学习难易程度还是学习范围来讲,都有了更深层次的提高。高中知识是初中知识的一个飞跃,因此做好两者间的衔接工作是高中教师们长期研究的主题。

一、做好高中教学新方法下的衔接工作

1.思想方面

学生从小学开始进行语文学习,从小学的说话、段落组织到初中的文言文学习,9年的教育让学生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由于语文这门学科很难从教材上发现初、高中的区别,许多学生在升入高中改制后发现其实高中语文教材与初中的差不多,就此在思想上放松了对语文的学习。实际上,高中语文学习更注重能力的培养,所选课文都是结合了时事政治与传统思想的,是对初中语文的一个深入化探究的过程。教师们要正确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让学生认识到高中语文对自己品德、智力的有效帮助,认识到良好的语言能力是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对高中语文的错误看法,在思想上提高对语文的认识。

2.知识衔接方面

高中的知识结构比初中更加复杂、更加系统,因此要让学生有一个衔接的过程,借助初中知识来学习高中语文。

(1)每位同学对自己学过的语文知识都进行一个系统化的查漏补缺。

(2)以座谈会的方式,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一些疑惑,要做到心中有数。在高中课程开始时,要让学生回顾旧知识,在此基础上去学习高中新知识没做好知识的衔接工作。

(3)教师在课程教学上,要将教材“吃透”,找准初中语文与高中的衔接点,尤其注意阅读与写作的衔接。要以旧引新,进行自然的过度。

3.学习方法方面

初中生由于自身年龄、受教育情况的限制,在自觉性、独立性、依赖性上较差,若仍旧沿用初中学习方法,会对高中学习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1)教师要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初中语文教学多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的接受知识,而高中语文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做好作业、复习、听课环节。

(2)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及时转变,在高中学习中,要让学生形成复习、预习的、摘抄、背诵的习惯,有计划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这都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

4.写作方面

初中阶段,学生的作文一般是以记叙文为主,议论成分较少。高中的语文作文要求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记叙文与初级的议论文,需要在文中表现出一定的思辨能力。一些学生在初中时写作优异,但在高中之后就有“江郎才尽”的感觉,这就是写作教学在衔接上出了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指导:

(1)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像是一些文艺评论、短小杂文等,阅读的时候要培养摘抄的习惯,将一些精彩语句摘抄下来反复研读。

(2)加强议论语言的训练。议论文的写作不同于记叙文,在描写语言方面有着自己独立的词汇系统。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这类语言,对其意义、用法能够很好地掌握。其次,对于常见的议论句式要了解,这样才能提高议论文的学做能力。

(3)在衔接时期,可以多写一些随事件的议论文,以“一事一议”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论述能力与分析能力。

二、衔接基础上的新教学方法

1.以人为本,树立信心

高中语文是初中阶段质的飞跃,对于学生而言,会产生一定的畏难心理。教师应该正视这种现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在信心的树立上,教师要以身作则,每天以饱满的情绪进行教学,保证学生在课堂上也充满热情。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设计好问题难度,分层次的向学生提问,并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一段时期之后,学生在语文上的自信心就会在这种积极心态的帮助下培养出来。

2.深层激励、强化动机

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高中的语文学习是一项艰辛而复杂的过程,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必须从高中语文增长知识才干、提高人生品味与其人文性与工具性这些方面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层动机。期间,要让学生将这种学习动转换成动力,推动学习的自主性。

3.衔接教法,学法指导

在教学方法上,高中语文应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课程的教学,还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工作,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活跃思维、高效训练以及总结规律的习惯,让学生能够从观察中自主发现事物发展的有关规律。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初、高中语文之间的衔接性,认真研究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之间的联系,用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去指导学生,尽量缩短学生的适应周期,完善教学衔接工作。

参考文献:

[1]杨翠玉.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10.

高中语文教法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法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同时也是语言形成的规律。很多教师认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在语法教学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在语文教学中将语法教学淡化。这些做法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无论是在阅读和写作中都表现出了语法的弱势。然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并没有直接涉及语法,如何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语法知识,是由教师自由掌握的,所以对语法教学工作的开展,并没有系统的教法。

一、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问题分析

在高中语文语法教学中,对语法教学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明确。使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语法教学的重要性,而且语法教学目前正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虽然有的教师在语法教学上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但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很大程度上打消了教师对语法教学的积极性,并且逐渐淡化了语法教学,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语言学习水平。语言的学习在缺乏语法知识支撑的条件下,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学生们分不清句子成分,在语言表达中常常无法有条理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另外,在阅读中,由于语法知识薄弱,对文章的理解也有了一定难度,无法从关键句子中领会到作者的意图。除此之外,在学生的写作中,语法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特别是句子结构混乱,滥用修辞,使整个文章缺乏美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学生写作练习不够、阅读量不足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语法知识匮乏。

二、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进行高中语文语法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深刻认识语法教学的意义,才能在教学中重视语法教学。语言是由语法、语音和词汇三个要素构成,而语法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形成的规律,涉及了短语的结构、词汇搭配以及句子的成分等多方面的语言知识。虽然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没有直接的语法内容设置,但是教师要从教材的分析中提取语法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渗透。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无论从表现内容,还是从写作表现手法上都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分析文章内容的时候,如果没有语法知识的支撑,对一些长难句无法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对文章的理解也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师要在分析教材课文内容中,将语法知识提取出来,向学生传授语法知识,对复杂语句分析理解,抓住句子主干的意思,使学生运用语言知识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另外,教师也要重视从词语的运用方面向学生渗透语法知识,对词义相近的词,要经过语法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词性是否不同,了解词汇的搭配规律,避免词汇搭配上的错误。因此,规范学生用词的规律,会让语病问题得到控制和解决。除此之外,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教师更要重视语法知识的传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常会遇到特殊句式和一些实词和虚词的灵活运用。如果教师不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传授,会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举步维艰,无法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法教学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法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学习的认识,使学生在日常语言交际和写作中有意识地用语法来规范自己的语言,减少语病的出现,加强对句子的分析,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对高中语文语法教学方法的几点看法

语文语法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而且还影响着学生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法教学的方法也要仔细审视,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教师的教学工作事半功倍。但是语法知识确实很抽象难懂,教师如何将这些抽象化、规则化的语法知识转化成容易理解的内容,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根据目前语法教学的特点和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对语法教学的方法提出这样几点看法。

首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语法教学。在阅读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结构复杂的语句,而且这些语句又被作者赋予了特殊的内涵,学生在理解时,往往抓不住句子的主干,难以理解句子的意思。而这些句子就是很好的语法教学的材料,教师通过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划分句子成分,分析句子的层次结构,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句子的内涵。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让学生从中学习到语法知识。

其次,在作文教学中渗透语法教学,让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进行规范。抛开写作的其他要求,写作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使语句通顺。而在实际的写作中,学生们常常会出现语法方面的错误,语病百出。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学生作文出现的一些病句进行分类整理,将其作为语法教学的材料,对学生经常出现的语病问题进行讲解,让学生从中学到语法知识,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

除此之外,还要让语法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于语言的习惯,人们在日常语言交际中,经常会出现语法错误。教师要从这些日常用语中寻找语法教学的材料,为学生分析其中的语法错误,使抽象的语法知识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动鲜活的语言材料中,让学生对语法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不断向学生渗透语文语法知识,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而语法教学的方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去寻找更有效、更适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丽.认清现状,抓好衔接――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思考[J].中学语文, 2012(09).

高中语文教法范文3

【关键词】课堂教学方法;选择教法;处理教材

时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加之其它原因,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学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一、精心选择教法,激活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1、巧置悬念,以疑激趣。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味,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群英会蒋干中记》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是蒋干中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不是蒋干,还会是谁呢?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2、创设情境,以境致趣。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激趣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笔者曾执教市级赛课《荷花淀》,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美丽的荷花,美丽的荷花淀。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美而产生学习兴趣,因美而震撼心灵:荷花的美就是家乡的美,就是祖国的美。丈夫们有如此美丽的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家乡,而如此美丽的家乡却正在遭受日本侵略鬼子的蹂躏,为了美丽的家乡,为了美丽的祖国,荷花淀的普通人民甚至女人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抗战游击队员。进而学生便不难理解荷花淀人如荷花一样的美好品质了。他们善良纯朴,他们热爱生活,他们向往和平……也理解了反侵略、保家卫国的小说的重大主题,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的艺术描绘。

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3、利用朗读,以读促趣。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以《荷花淀》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夫妻话别”段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同学读水生的语言,女同学读水生嫂的话,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学生兴趣味浓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二、灵活处理教材,激活课程资源,让学生爱学

高中语文课文历来就吸引学生,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更是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更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1、用活教材资源,使学生在“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中驰骋。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2、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不断思维中轻松地提高语文素养。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作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

高中语文教法范文4

德育不是政治教师、班主任的专利,而是每一个老师都要承担的一项责任,作为教师,我们都要用熏陶、感染、启发、诱导的方法将德育融入各科的教学活动中,将道德目标贯穿于家庭、学校和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去,这是提高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好方法,而不能把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相割裂。

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德育渗透。但语文课毕竟有自身的特点,语文课不能等同于政治课和班会课,更不能脱离德育教育而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思想教育、语文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高。下面谈一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一些方法。

一、因材施教法

尽管教学设施的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多样化以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师的“口授”还是必不可少的,但教师的“讲”不能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古人讲究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这便是思想道德教育,它充分体现教师的“爱心”,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有所选择地得到自己满意的东西,充分满足“自我”,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多媒体教学和现代化的教育设备,为因材施教法提供了物质基础 。

在赏析课堂上,教师要突出文中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美,乃至热爱美追求美。教师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课文中的字、词、句,才能透彻地阐述课文内在的思想内容,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技能,受到深刻、生动的思想教育。在教的《沁园春·长沙》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长沙的秋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如:染、透、争等,当学生对长沙秋景有了具体的认识后,再引导学生推敲文中的重点字词,以深化对长沙秋景的热爱。这样,一幅美丽的长沙秋景图不但带给他们感观上的慰藉,而且让他们在心灵中激发起热爱自然的炽热之情,再由此转化为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

二、情感教学法

情感法要求教师感情投入。前代教育家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作者赋予作品的情感,这是基础,然后才能以情动人。让自己与作品中的情发生共鸣,然后将情物化,形成语言。关键在于教师准确地把握住作品中的情,将情的信息释放,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感情投入,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品格得到升华。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巧妙利用教学语言,激发兴趣,陶治情感。法国作家巴比塞·昂利说过:“宣传最崇高的理想,如若得不到通往这个理想的正确道路,也是无济于事的。”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德育功能,教师要巧妙利用好各种教学语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陶治情感的目的。这些教学语言包括导语、过渡语、点拔语、结束语、教师范读等。现以导语和教师范读为例,说说它们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好的导语,特别是生动、形象、富有诱惑力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热情。别林斯基说过:“感性是先于知识的,谁没有道德的感情,谁就不懂得道德。”语文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只要我们的教学语言运用得当,必能使学生移位入情,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作文教学法。

写作教学是德育渗透的最佳环节。通过写作实践,加强教育对象的德育修养。作文能反映作者的思想理论水平,道德修养和人生观,俗话说“文如其人”。语文教师在指导学 生学作文时,也要指导学生学做人,同时培养学生优良的风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和尊重知识,追求真理的治学精神,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写作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文章观点要鲜明正确,不能说假话、大话、空话,驳论文要以理服人,不能乱扣帽子甚至 人身攻击。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游记及写景状物类文章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川的感情,把景、情、理有机地融合在文章中,这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情景创设法。

高中语文教法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法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市场的形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一个时代,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人类的发展则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而选修课的开设是在新课程标准关注社会对人才多样性需求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它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将“适应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摆在了首要位置,把选择性、个性化、自主性等作为主要特征。选修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可以为学生在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上提供一个比必修课更广阔有力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更好地实现终身学习以及个性的发展。那面对如此活泛的课程,我们怎样才能教好它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必修课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必修课的基础性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字字落实,面面俱到。因此,当我们面对侧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能力的选修课时,势必会受必修课教学的影响,把选修课当必修课上,这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违背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所以,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理念,自觉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二、突出内容的选择性与个性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高中语文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与个性的发展。”新课标的这一要求既表现出了选修课开设的初衷,也成了教师教学的一个原则。这一原则反对“知识本位”“教师本位”,反对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反对灌输,反对被动接受,主张尊重学生,解放学生。因此,要求教师通过选修课教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努力发展个性,促进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发展的倾向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进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

基于以上要求,学生在内容上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当然也可在同一模块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但是,选修课不是课外阅读课,不能放任学生自行学习。学校应根据本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不同个体的学情差异,量力而行,对教材内容作适度取舍,与本地本校学情不太相符的要适度删减。选修课由于不同于必修课,不需要完全像必修那样去作课课精讲、章章必到式的处理。因此,适当的删减并不会影响教学。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对于传统的必修课,教师一般习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文内容,而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必再拘泥于选修教材的编排体系,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合理裁剪和编排,大胆取舍,选择适合所教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和体系。选修课由不同的系列组成,每个系列各有特点和性质。对于不同的系列要采用不同的教法。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活动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活动的主人,让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接经验,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和主动学习获得身心和谐发展。比如,在《先秦诸子散文》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其个性发展。(1)题目设计:诸子思想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对诸子百家散文的意义有更清晰的认识与解读,培养学生归纳、收集科学研究材料的能力。)(2)活动安排: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可以个别进行,也可分组进行。(3)活动指导:在学生收集资料前,可组织他们观看百家讲坛中有关《诸子百家》解读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明白该从哪些方面寻找资料。(4)成果展示: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示活动成果,并给予鼓励。

选修课追求方式灵活多样的同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防止面面俱到而忽略重点。选修课的每次研习与讨论都要确立一个重点,一个大的方向,根据不同的模块、不同的学生,要体现出要求的不同。因此,学生要善于发现,并围绕不同的重点和方向建立框架问题。

其次,学生要防止被动地接受。选修课在必修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与拓展,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在研习问题的过程中力求让学生自主发现,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要主动成为学生的好伙伴、好帮手,充分体现“引导作用”。

最后,防止片面,力求全面公正。在成果的展示上,教师不仅要关心外在成果,而且也要关注隐性成果。与外在成果相比,隐性成果(知识的积累、思维的拓展、方法的掌握、合作的快乐)更益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

总之,选修课上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和学生形成一种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并能采用协同教学、探究教学、创意教学等方法才能更好地打造高效课堂。

四、课型选择至关重要

由于选修课具有明显的专题性质,容易让教师把它上成带有专题意味的学术课;同样,由它严密的知识结构,又容易把它上成语文知识专题课;而诸子百家中以人物为主,难免会让人讲成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化课。针对以上几种情况,在选修课中选择适宜的课型就显得极为重要。只要我们能紧扣选修课的教学目标和宗旨,以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选修课教学就不会偏离方向。

高中语文教法范文6

关键词:课改;选修课;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61-03

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是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和超越,是自2003年以来课程改革中力度最大、创新含量最多的系统工程之一,也是课程改革的主旨和核心价值所在。在我任教的这些年,我校选修课的开设也经历了一些变革。最开始,我们开设了人教版的《外国文学欣赏》《论语》《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四个模块的选修课。前三个模块我们将之处理为必修课,后一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则是针对那些高考考重点本科的学生开设的。后来,《语言文字应用》这门选修课停掉了,其他课照常,而且上课的方式也不变。今年,我校语文选修课的开设发生了重点变化。我们开设了《弟子规》《红楼梦》《论语》《猫眼看美人》《古代文学作品欣赏》《生命的放逐与诗意的突围》等等。本文试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方法选择做探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要“全面发展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要“针对高中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允许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别,所以要寻找与课程内容想适应的教学方法。

一、师生角色转变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觉转变自身的角色,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从而使学生的阅读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引领作用,要从以往教师为中心的传统中摆脱出来,告别教师在讲台上宣讲,学生在台下被动地倾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个性与天赋寻找一个合适的生长平台。《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知道。”作为选修课的一种,高中语文在把学生自主研修”与“个性发展”的同时,对教师的“促进作用”而非“传递作用”做了充分的强调。阅读的主体只能是学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依靠单纯的传授式的课文分析是不可能与选修课的设计初衷相吻合的。因此,学习的主动权应是教师与学生主宾移位,对学生的自主阅读悉心引导,使他们的阅读能够主动、专心、潜心地阅读,并且能够个性化地充满兴致地阅读。对教师来说,其充当的角色就应当为学生把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生态坏境营造出来,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独立性、创造性给予充分地尊重,让学生能带着问题进行多元和批判地阅读,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把问题勇敢地提出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将问题有效地解决。

二、课堂设计――点面结合法

点面结合,是高中语文选修课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把握的关键。可以把一个教学模块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同时也可以某一个主题组为核心组成教学专题。

比如,我们在开设《红楼梦》时,教学之前,可以先对授课对象学生简单调查一下,看看有多少学生阅读过《红楼梦》原著,有多少学生观看过《红楼梦》影视剧,若学生因为过多专注学校而忽略了这些,就有必要有针对性地重新组合上课的教授内容,教师应以8个专题细化《红楼梦》,这些专题可以围绕这样几个问题组合,如“红楼人物你最喜欢”“哪几首红楼梦诗词是你最喜欢的”“关于《红楼梦》后人是如何评价的”等等,由此可以调动起所授课班级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三、讲座式教学法

讲座式教学法的认识讲座式教学法是从国外传来的,它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力而产生的。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讲座式教学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在有压力的情况下进行主动学习。

讲座式教学法要求教师精心选择所讲内容。教师(学生)反复研讨,在教学大纲框架内选择专题,力求能涵盖学科的某一模块。明确目的后,教师多方搜集资料,力求知识面广,系统性强。并拟写讲座提纲(学案)。

专题的选择必须由师生共同研究,精心选取。“好钢用在刀刃上”,讲学生最迫切需要掌握和听后收获最大的内容,否则就是无效劳动。专题的内容必须有系统性,比如开设关于诗歌情景关系的讲座,可以从情感主题的历史嬗变对景物选择的影响角度,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分类讲解。力求使学生宏观把握诗词情景关系这一课题。讲座间最好也成系列,这需深入地挖掘学科整体知识体系。

今年高二年级,我在选修课内尝试开展讲座。我和学生商讨锁定了诗词鉴赏这一模块。之所以选它,是它涵盖知识点多,体系性强,也是考试的“重灾区”。

我先与学生充分交流,了解他们诗词鉴赏中的困惑点、迷茫区,主要有术语繁复难记忆、主题的模糊难确定、文本晦涩难把握三个大问题。

我又提出开办讲座的想法,出乎意料,少数学生并不感兴趣。有学生说,不还是那些让人头疼的东西吗?会不会越听越没意思?还有学生说,讲些不考的东西,不是浪费时间吗?分析这些看法,我认为是学生对诗歌鉴赏本身的畏惧和对形成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不了解所致,这反而坚定我开办讲座的决心,唯有悉心准备,提升趣味,才能打好第一仗,才能最后成功。

根据大纲,我将诗歌模块初步分成自然情节、家园之思、忧患意识、家园情节、贬谪之思五大专题,和学生研讨后,我们最后将选修课名定为《人生的放逐与诗意的突围》。

讲座实际上是“满堂灌”,如果满堂的高深理论,听不到笑声,毫无趣味,学生不会买账。所以趣味是讲座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鲜活的实例和生动简练的课堂语言不可少,多媒体的优势也要发挥出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才能有效率。

在我授课过程中,学生注意力很集中,特别是导入和实例阐述环节,课堂上笑声不断。有位之前对讲座有异议的同学事后说,她像是在听百家讲坛。受此鼓励,在准备后面的几堂讲座时,我更加用心搜集素材。

在讲座过程中我也发现和总结了一些问题:

1、讲座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扩展知识,形成知识树,不能成了习题课,这里有个度的问题。高三学生面临备考,应该在设计上体现对考试的指导作用,但高一高二阶段则不能过分强调,如要针对高一“月是故乡明”专题开设讲座,硬是出上几道思乡的阅读题,只会浇灭学生的兴趣。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

2、开讲前一定要下发提纲资料。学生课前有资料,听时有参考,还可做笔记,课后有巩固,没它讲座就可能失败。在第二堂讲座时曾遇上停电,多媒体不能用了,这时详尽的提纲帮了大忙。

3、高效的讲座不应排斥提问和质疑。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在思考,解决问题比耽误一些时间重要,这已被实践证明。当然最好能在最后专设提问质疑等互动环节。

4、巩固反馈方式不囿于习题,应多样化,而且一定要有,特别是关于技巧方法的讲座。

四、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能置扮演者和观众于一种在创式的真实情境中,这种扮演的过程能为学生提供体验人类实际情感活动和行为方式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具体人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活解决问题的技巧等等。通过这种途径,学生可以学习并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解决问题的技巧。

一次,我们去二中教研活动,二中老师给我们开设了两堂选修课示范课,其中有一节讲《红楼梦》中的人物。这位老师的处理就是请一位同学当主持,然后让很多的同学上台角色扮演。学生们根据自己对《红楼梦》中人物的理解,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才能,扮演得非常生动。其他学生不但马上就能猜出他们演的是谁,而且整堂课上笑声不断。

思考整堂课,作为学生扮演者,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为了获得较高的评价,他们一定会充分表现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扮演者都知道,怎样扮演指定的角色,是明确的有目的的活动。

五、问题探究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即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它是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理论根基是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创立的“问题解决教学理论”。马赫穆托夫认为,“问题探究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从事的系统的独立探索活动是与其现在掌握的科学结论配合进行的,其方法体系是建立在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解决基础上的”。在“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结论,还要掌握这些结论获得的途径和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发展创造能力。根据问题解决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应是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在此过程中,通常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以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实验为指导,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究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的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机会,通过问题启发、讨论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究之中;强调教学的探究性;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态度的培养在探究过程中的统一。

在中学语文课堂中,我们如何具体应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呢?根据马赫穆托夫创立的“问题解决教学理论”,结合现代教育理论,“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一般操作过程如下:产生提出问题――发现探究问题――解决表达问题――应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问题探究中的提问,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所设计的问题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要求,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

2、问题探究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现实问题,贴近时代和现实,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要有深刻性、逻辑性、发散性、启发性。总之要能培养学生生疑、质疑的能力。

3、提问的时机要恰当,设计问题要科学。教师提问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生现实,寻找最佳时机发问,而且问题要科学,这样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恰当时候提问,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提问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层次性,要能使全体学生准确、清楚地领会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才能使课堂活跃起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问题要准确、清楚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回答问题的激情。

5、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要求学生回答,要让学生动脑想一想,这样才能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有些要留待以后回答、讨论或者下节课回答,或以作业形式、论文形式进行讨论。

6、允许学生犯错误。这样,学生才不怕回答有误,才能积极地回答问题。学生才能放开手脚。畅所欲言,达到提问的目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不予以宽容,学生就会患得患失,其想象力就会受到严重阻碍,这样就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7、对学生的回答探究要有预见性,并恰当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引导、启发。教师要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就能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回答的错误和不确切的内容及方法上的缺陷。

六、主题辩论式

“辩论,或称论辩,是指观点对立的双方或多方,围绕同一个辩题运用语言进行争锋相对的论争,力求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指出对方观点的谬误,以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辩论式教学法”,就是将学生分成大致相等的两部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将现实的问题教给学生辩论,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内容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辩论式教学法和生活中其他形式的辩论是不同的,它是教学中所采取的一种传授知识的方法。辩论式教学以主体间的交流为主要形式,要求学生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辩论,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辩论的热情和保证讨论的连贯性。它能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对主题有更深刻更辩证的认识,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此模式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自我判断、自我发展,最终完成自己内部的知识构建。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般,一堂辩论课由两个部分构成:

1、辩题的设计与选取

辩题的设计与选取是辩论课型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

一节课的成败,且课堂辩论不同于一般辩论,它是在一节课的范围内进行辩题的设定,具有选择余地小,设计难度大等不利因素。因此,辩题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

(1)选择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作为辩题,应该说是最佳选择,它除了具备其他辩题的一般效果之外,还利于课堂结构的最佳组合以及课文内容的合理安排,使一节课的高峰期处在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之中。

(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辩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选择富有新意的、学生感兴趣的辩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好历史的信心。

(3)选择中性的辩题。就辩题的内容而言,要使学生双方在辩论赛中辩得起来、辩得下去、辩得公平,尽可能选择没有定向性的辩题。这样,双方辩手不仅有可辩之处,而且辩得轰轰烈烈,精彩纷呈。

(4)难度不宜过大。对高中生来说,难度过大的辩题,他们辨不起来。因此,辩题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难度适中的辩题。

(5)尽可能简要明了。辩题的设计应提倡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过于拖沓的辩题,让辩手觉得拗口,听众觉得难受。因此,辩题应观点鲜明、简明扼要,起画龙点睛之功效。

2、辩论赛的总结陈词

课堂辩赛的总结陈词与一般辩赛略有不同,它除了由正反方各自进行本局部的总结外,主要的是作为主席的教师所担任的全局性的总结陈词,它既不代表一方的观点,也不单是分析赛情、点评赛况,而应该代表一节课的小结。因此,它在课堂辩赛中起着导向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节辩赛课“收”得怎样,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总结陈词的效果。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区训练培养学生的演讲素质和能力,而不是盲目地在语文教学中随便用,随处用,要根据教材文章的特点来进行,所以,我们在进行此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前提:首先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为了给辩赛留一点时间,前面的课程一定要精讲。

(2)时间:辩赛的时间的掌握在15分钟-20分钟,其中含教师总结陈词的3分钟-5分钟。

(3)评委:公开课可请听课教师做评委,如一般课可请学生做评。

(4)注意问题:当辩赛中间出现停顿,教师可灵活处理,把问题抛给观众学生回答,既可缓解辩手的紧张情绪,又可扩大参与面。

七、文本创作法

文本创作模式主要是以学生的基于课文基础上进行的文本创作为形式。罗朗 巴尔特认为,真正的积极的阅读与写作基本上没有区别。所以以实现课文教学目标的创作活动来激发并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过程。它重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个性品质,让学生在开放的创造活动氛围中勇于追求创新,勇于实践。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都期待老师能用多种教学方法。必修课有必修课的教法,选修课有选修课的教法。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增多,我看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让教学方式尽可能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7)

[2]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