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代文学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代文学的发展范文1
在我国文化发展的研究工作中,中国古代文学的第一个传媒媒介是口语。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在重要资料保存、地域性文化形成及生命力再现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探究,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的发展,对于发展古代文学具有一定的意义。简要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进一步促进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口语传播形式
在现实生活中,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由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相对漫长的时期,其自身的传播媒介也经历了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以及电子媒介等各个阶段。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具有不同的鲜明特点。在现今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也变得更加丰富。结合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对于促进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与传承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媒介
我们都知道,文学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对于文学产生的影响往往也是多维的。媒介的变化不但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密切,与同一时期的科技、社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联系。每个时代文学的精神与面貌在媒介的作用下,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变化。在信息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传播媒介是口语。文学与口语的起源与发展历史都非常悠久。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媒介研究中,由于口语是依赖人身体的发声功能、口语随说随逝,其传播的过程会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很大限制,导致其传播的过程出现了传播范围小、传播信息数量少及传播内容变化大等问题。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的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结合相关的材料,深入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及其特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意义及时代价值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以唱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分析中,以唱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是一种相对普遍的形式。以唱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主要表现在劳动人民生活中的吟唱以及群众有组织的进行的演唱两个方面。大多数时候,吟唱是由歌者随意表达内心情感而产生的,而演唱则是根据具体的曲目及场合进行的。《诗经》《楚辞》中的部分曲目都是人们演唱的重要内容。以唱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中,这两种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以讲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以讲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之一。以讲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主要分为讲学和辩论两种。在古代文学的发展中,讲学是通过发表言论把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周围听讲的学生,使学生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而辩论则是指一种积极的思想交流活动,其内在构成是一种具有文学性质的交流活动。这两种方式,都为传播古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以诵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发展中,以诵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是一种相对正式的传播媒介形式。以诵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也分为吟诵和朗读两种。以诵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的发展,大多是在传播古代文学的音乐特征。通过吟诵和朗读的方式,将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口语宣传活动。以诵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对于优秀文化作品的传承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四)以说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以说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传播媒介形式。以说为主的口语媒介传播形式,主要分为谈话和说书。谈话是创造文学的一种方式,也是传播文学的一种方式。通过谈话,可以创造和传承很多的古代文学作品,如《汉书》《论语》等作品的形成。一般情况下,说书是古代贵族子弟能够享受的一种欣赏和传播文化的方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的研究,对于传播古代文学的发展及进行现代文学的创作,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的研究,分析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的内容及特点,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表现。综合研究工作表明,口语媒介的存在与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重视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研究,对于促进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曹萌.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28(05):13-18.
[2]郑艳玲.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J].当代传播,2010,(05):42-45.
[3]吕蔚.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3):58-61.
古代文学的发展范文2
[关键词] 古代文学;教育价值;教学生活化
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新生力量,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教育界面临的一大考验。古代文学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途径。
一、古代文学的教育价值
古代文学教育可以将人文教育、历史教育、政治教育和礼乐教育等等融为一体。
1、传承文化
韩愈在《师说》中所提出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笔者认为“传道、授业、解惑”并不只是为“师”者的任务,也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任务。“传道”是古代文学教育的首要任务,这里的“道”实际上指的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古代文学教育既是通过一代一代的教育,才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传统的民族精神继承和传播开来。
2、树立经典
古代文学教育是指教师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这里的教材是指文学文本,必须具备一定的权威性。由于文学教育与经学教育通常具有一致性,所以儒家的经典文本就成为古代文学教育的权威读本。
3、服务现实
在古代,就有无数士子都通过文学教育步入仕途,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在现代,从古代文学教育的功能来说,其形象性、生动性、潜移默化的功能,能够起到移风易俗、教化思想的作用。
4、塑造人格
古代文学教育要求以“德育”为先,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为主要目标。《大学》中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道德教育过程更是渗透在许许多多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古代文学教育的目的,要求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知“德育”的思想和力量,塑造完美的人格,提升个人的修养。
5、发展学术
古代文学教育可以将经学、历史、哲学、政治和礼乐结合在一起。在文学学术得以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这些学术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的文学作品中虽然选择了相同的经典篇目,但在分析评点时却各有特色,各有侧重,可供学生择善而从,有利于学术的发展。
二、古代文学教育的现状
虽然说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但更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社会需求和价值观的改变,使得古代文学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断下降。虽然说素质教育已经进行了十几年,但是成效却并不明显。
1、古代文学教育的地位日益边缘化
古代文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之、乎、者、也”,更是让学生学习做人,培养学生认知、情感和人格的重要途径。由于受到现实主义教育观和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片面的认为教育就是以“会做题、能考试”,学生所学只为考取一个高分数,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古代文学教育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了。
2、教学内容陈旧、单一
由于古代文学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对艺古代文学教育的投入甚少,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这些都导致语古代文学教学内容陈旧、单一且授课过程过于模式化和流程化,所教授的内容过于强调共性,无的放矢。
缺少特殊性,使得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3、教学缺乏时代特性
古代文学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而是应该时时站在社会的制高点,紧跟时展的潮流,并与现代文化进行无缝衔接。教育工作者应从社会本位出发,对古代文学的实用性进行深度挖掘,在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三、古代文学教育的“生活化”
如前所述,古代文学教育的现状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去改变。笔者在此提出古代文学教育的“生活化”教育方法,有利于古代文学教育的进步和改善。教学“生活化”是指让教学处于一种日常生活的状态。古代文学教学的“生活化”有以下三种含义。
第一,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描绘的生活场景,解读文学作品中客观存在的内容。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体现。哲学讲“物质决定意识”,古代文学作品的出现,正是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意识反映。这些反映有些是外显的,有些是内隐的,都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去发掘,帮助学生轻而易举的读懂作品,并作品的内容产生兴趣。
第二,了解作品创作时期,作者的现实处境,及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作者个人的经历等。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任何文学作品的创作都会被牢牢地打上时代的烙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在作品中寻找当时社会的影子,也要联系当下的现实生活,追古溯今,为作品解读服务。
第三,“生活化”教学是指创造一个自然的、愉悦的教学环境,根据学生的既有认知和现实生活,采用通俗的方式,把日常生活的用语融合到古代文学作品的讲解中去,着重授课幽默感和通俗性。幽默的语言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俗易懂的解读,让学生能更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社会生活场景、人文环境,记忆作者的人生理念。
四、总结
与其他课程的授课相比,古代文学教育带有明显的特殊性。学校领导和老师应提高对古代文学教学的关注度和重视度,推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保证古代文学能更好的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新科.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价值与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
[2]姜丽华.新教育理念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问题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1)
[3]白莉.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创新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4]宋希芝.革新我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模式[J].社会科学报,2008(11)
古代文学的发展范文3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独立;开设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从课程构成而言,它应该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专题选修课程,这些内容组成相互补充,才能够体现出中国古代的文学面貌和古代文学专业课程的体系性。
然而,目前在大学汉语言文学院系中,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开设情况不尽相同:有些是分开开设的;有些是和《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合并学习的,却往往只配套发教材,仅作为文学史教学的补充或参考,并不独立开课。随着“全面发展,合理调整课程课时”要求的实施,针对当前《中国古代文学史》和选修课课时减少的情况,各专业院系普遍开始重视作品选课程,将其独立开设。但由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自身存在学术含量低,辅意味强的特点,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其都不重视。因此,本文即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独立开设的意义略陈管见,以为商榷,希望能引起更多汉语言文学专业师生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以共同提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水平。
一、为学习文学史进行铺垫和打下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进程,并从理论的层面分析代表性作家作品的特点和探究不同朝代不同时期文学流派及现象的形成原因。按理来说,这门课必须要有充分的作品阅读量作为基础,具有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具体感知作为前提,才能真正掌握和领会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发展线索和价值评判。因此,《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应该承担《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准备和补充任务。由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普遍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性”是指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文学史前或与此同时,能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状况有一个直观且较为全面的把握,应该尽可能地选择多种文学样式的作品展示古代文学的基本状况,不必侧重理论性的分析与阐述。“代表性”是指作品选课程应该结合文学史课程的框架线索,结合各朝代文学史发展的特点,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作品,为学习文学史进行铺垫和打下基础。
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门理论性课程,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往往侧重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所构建的框架下理解文学作品,比起读者个体对于作品领悟的美学感受,更加强调的是理论阐述和价值判断。所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不能停留在词语典故的注释和内容理解的层次上,而应针对古代文学的特殊性,注重培养学生从优美的语言和形式入手、进而理解典型的意象内涵、把握细腻和复杂的情感、感悟独特的情境等等的感受能力,由此使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另外,《中国古代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还要让学生掌握描述、分析作品的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的、有真切感受的表述能力,并以此为契机建立起古代文学的欣赏氛围,对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
学习古代文学,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少不了一定的文献检索能力,即对某一特定作品的相关材料,如史实、作家传记、古注、评论、其他有关作品等的索引、选择、理解能力。
古代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它在某个或某些作品系列或时代背景中的关联性,它的精神意义也是在历代评论中累积而成的。所以,对于这些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往往特别依赖对相关作品和资料的掌握程度。理解字词,需要查阅《辞源》、《康熙字典》、《古代汉语字典》、《说文解字》等;了解写作背景,需要翻阅作者的生平及所处时代的史料;理解作品内涵,需要洞悉典故的出处和含义;了解作品的影响,需要涉猎历代后学对其的品鉴评语……教材中带注释的选录作品数量极有限,如果仅限于此的学习,一来是和文学史例举篇目重合,二来也远远未达到古代文学阅读应有的数量。最有意义的是,通过独立开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能够拓宽开放教育的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学习的水平。
基于本人这些年来对古代文学教学的感受,为了能够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应对目前古代文学教学困境,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改革,思路和方向可以不尽相同,但不能忽视的核心是应该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理论学习作基础铺垫。与此同时,能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能力,广泛而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这也将有利于解决学生毕业论文选题难、思路窄、缺乏理论深度的问题。只要我们能认真对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不仅仅是将其看作一门附属的课程,一定能改善古代文学教学的现状,激发学生喜爱古代文学的兴趣,让更多优美的古代文学作品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陈声健.混合式学习模式中的教学结构要素分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5):3
古代文学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鬼吹灯古代文学文学传承
现代大部分的读者都有阅读网络小说的习惯或经历,进而使得网络小说的市场被推向巅峰,在此前提下,一部以盗墓为题材的网络小说《鬼吹灯》,在网络读者市场中受到极大的喜爱。《鬼吹灯》这部小说,以盗墓题材为主,其中讲解了许多古代文学当中的传说、神话,激起了读者对古代文学的探索心理,通过《鬼吹灯》使得许多已经不太为人了解的古代文学典故,重新被人记起,从而使古代文学的传承之火再次被点燃。
1.《鬼吹灯》网络小说概述
网络小说《鬼吹灯》,是一部以盗墓为主要题材,介绍古代传说、神话的小说,通过书中人物的关系交织、探险旅途,将读者引向一个个充满未知魅力的精神世界[1]。在《鬼吹灯》小说当中,借用了许多古代文学的典故、古代事迹等等,例如“黑狗血、狐妖”等等充满古代神秘色彩的设定,使得整篇小说都带有离奇的意境。
基于现代人海量的信息,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实际上已经鲜为人知,甚至有部分已经丢失,而通过《鬼吹灯》小说,使得许多读者重新了解了古代文学,促进了现代人对古代文学的兴趣,进而所形成的不仅仅是了解《鬼吹灯》书中的古代文学,而是使得许多读者,自行去查询古代文学作品,所以,从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角度上来说,《鬼吹灯》小说为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随着《鬼吹灯》小说被大多数读者喜爱,许多作者开始以其为参照,撰写了许多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由古代传说衍生出来的幻想类作品,且种类繁多。古代文学的传承不仅仅限于神话传说题材,应该更加全面地进行传承和发展,,但是我们要看到,传承和发展不是没有根据地胡编乱造,不是一味追求古怪神怪,应该在传统文化里发掘新意,合理想象,切记不能将历史进行篡改、歪说、胡说。
2.时代标志下的传承
在当下的网络文学市场当中,表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局面,网络文学尤其是网络小说异军突起,百花齐放。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网络文学更具时效性,更新特别快,传播更广更快,也更容易受到读者的追捧和欢迎[2]。在这支网络文学大军中,以《鬼吹灯》为代表的“灵异”小说很受作者欢迎,也衍生出如《盗墓笔记》一类的优秀盗墓小说系列。如何在现代背景下更好地传承古代文学,当然不能完全以读者的受欢迎程度来作评判,比如目前最受人追捧的题材主要为:玄幻、修仙、盗墓、灵异等,这只是传承和学习古代文学的一个方向,而不是唯一。非常有必要对现代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和总结,探寻和发现此类题材对古代文学的发展。
古典文学也要依托网络文学的时代特性,进行更加广泛地传播,从这个角度来说,《鬼吹灯》在传播古代民间传说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而作为读者也要肩负起古代文学传承的责任,自觉拒绝趣味低级的所谓文学作品,学会品读经典,提升自觉的阅读和鉴赏水平。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上来说,网络小说通常都是以连载的形式进行创作,即将创作完成的部分先行放出供读者阅读,再进行后续创作,网络小说本身的“生杀大权”是掌握在作者手上的。在此前提下,为了实现更好的古代文学传承,某些无法引起读者关注,又缺少传播价值和阅读价值的文章,作者也会逐渐放弃连载创作。
3.现代网络小说古代文学资源传承特点
3.1二次型创作
以《鬼吹灯》小说为例,因其中涉及了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从创作的角度上来说,《鬼吹灯》小说的作者,就是在古代文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二次创作,使得传统文学能够变得更为现代人接受[3]。通过二次型创作的方式,确实能够加强读者对古代文学的理解,以此加快古代文学传承的效率。古代文学的原著,古时候的书写方式、言辞用法,一般读者往往晦涩难懂,如让现代人直接去阅读原著,除了特别喜爱并且有一定古文功底的作者,以及出于研究的需要去阅读外,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表现出兴致阑珊的状态,而通过二次型小说,将古代书写的风格,转换成现代的白话文,且通过故事进行新的演绎,加之小说本身剧情、人物、题材的穿插,使得古代文学的魅力进一步的得到提升。
3.2网络小说阅读便捷性
基于以往的角度上,如果想要读取一本小说,那么就需要前往图书馆等地方进行阅读,并且可能需要付费阅读,在此前提下,就使得读者的求知欲往往被这些因素所限制,而反观现代网络小说市场,其绝大部分的效果,都存在免费阅读的特点,并介于网络本身的便捷性,使得阅读的行为在网络当中十分便捷,可以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以此在网络阅读便捷性的基础上,对于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也有相当的推动作用。
此外,许多古代文学的原著作品,在现代依旧属于难以接触的阶段,在此前提下,就造成了近代对大部分的古代文学被人遗忘的现象,但同样基于网络阅读的便捷性,使得古代文学更加容易被人接触,即使在网络小说作品当中,对其内容表达的不完全,但将中心思想、核心内容阐述全面,就足以保障文学传承的全面性。
3.3兴趣的形成
基于上述的观点,许多现代网络小说,在引用古代文学作品时,为了不影响作品主体,只会引用古代文学当中的核心部分,即古代传说或者典故,仅仅是现代文学的引子。基于读者的角度上而言,网络小说能够培养读者对古代文学作品或者古代历史典故的兴趣,这就非常不错了。网络小说,可以减少古代文学在传播方面一定程度的缺陷,会激发出读者的求知欲,促使读者去寻找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甚至去拜读原著,在不知不觉之间完成了文化的傳承。
3.4古代文学焦点化
在热门题材的网络小说被广大读者追捧的前提下,许多古代文学也成为了读者眼里的焦点,例如喜欢阅读灵异题材的读者,就对其中的“粽子、黑驴蹄、黄皮子”等一类的名词十分熟悉,进而在与同好的日常交流当中,逐渐将此类名词带入,使得该古代文学名词成为日常的焦点,如此一传十,十传百的效应之下,使其传播面成几何级增加,进一步将此类名词升级为社会层面的焦点。
4.现代文学作品当中古代文学传承的不足
4.1古代文学题材引用较为单一
不少的现代网络文学作品,可能因作者写作能力的局限,或作品主体剧情的局限,使得在引用古代文学时,往往会出单一化的不足现象,这对整体的古代文学资源传承存在不利影响,很好地传承古代文学往往成为空谈。现代网络小说市场,想要在其中成为一个单纯的作者十分简单,但大部分的作者,由于写作水平的限制,无法使作品融入更多新的古代题材和古代人文因素,很多时候都是重复和翻版,缺少优秀的创新点。现在的网络写作者往往浮躁,喜欢跟风和模范,比如一部《鬼吹灯》的走红,就有无数作者对其进行简单的模仿,甚至是写出很多水平低下的纯“鬼故事”,留下的是垃圾文字和恐怖故事,缺少古代文学的美感。这对古代文学资源而言,不但起不到发展作用,反而减弱的传承力度。
4.2古代文学融入深度不足
从《鬼吹灯》这部网络小说当中,可以很明显看出,小说主体的剧情与古代文学融为一体,使得两者形成互相衬托的效应。在《鬼吹灯》小说的火热状况下,很多读者都对古代民间故事传说有很强的探索兴趣,一时间各种版本的民间传说被读者挖掘和整理出来。但是也有一些网络写作者,为了博得读者的点击量而胡编乱造,甚至歪曲历史传说,缺少对古代文学的敬畏和研究,这些作者不能很好的将古代文学与自身创作思路进行融合,这类作品往往生硬、无趣。这类文章往往把古代传说或者典故当作噱头,而缺少扣人心弦的情节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没有深度的思想。这种文章,混淆视听,曲解历史,是对读者极不负责的体现。
5.改善现代文学作品当中古代文学传承不足的措施
5.1把关作者写作水平
实际上,作家是一个高尚的职业,需要有很好的语言功底和艺术水平。而在现代网络小说的作者群中,具有作家能力的人员终究占了少数,大部分作者的语言功底和艺术水平存在不足,如此导致许多粗制滥造的网络文学作品出现,不仅对网络小说市场造成了不利影响,还对文化的传承造成阻碍。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维护网络市场的纯净,应该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把关审核,并对各大网络平台进行监督、审查,最终通過相关机构与网络平台的内外管理,确保了作者的各项能力,进而优化网络小说市场整体的质量,促进古代文学传承的完善。
5.2加深古代文学的融合度
要实现现代网络小说与古代文学的高度融合,需要我国文学写作者整体素质能力的提高,还要加强对青少年古文化学习的培养,从娃娃抓起,不忘经典。在作者有意识的推动作品与古代文学融合的前提下,使作品与古代文学经典形成互相帮衬的关系,如此有助于作品质量的提高。
5.3杜绝曲解现象的发生
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曲解现象,在现代网络小说中十分常见,纯属误导读者的行为,使读者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出现偏差。对此类作品,各大网络平台应当严格管制,杜绝此类作品的出现。要实现此点,应当由相关的监管部门,针对曲解古代文学的行为,制定出相应标准,要求网络媒体、平台严格依照标准对现代网络作品进行管理,对自身平台中的每个网络小说作品内容进行核查,在平台中出现了曲解历史、歪曲传说等现象,一经发现必须立即下架,以保障古代文学在现代网络中传承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孙蔚.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探析[J].当代青年月刊.2015
[2]姜慧.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研究[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6
古代文学的发展范文5
1.准确对古代文学教育价值进行定位
当前,各个高校都进一步扩大共选课程设置,从而进一步加快了文理渗透的快速发展。在实施此对策之后,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当今时代,受我国体制改革和全球化的共同影响,从而使得我国教育体制发生了巨大改变,因此,其古代文学教育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由于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当前教育工作者与教育研究者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需要将古代文学教育有一个正确的定位。然而,在古代文学教育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古代文学边缘化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古代文学教育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主要形式,而且又是现代文化教育当中所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所以,改革的核心思想为开展素质教育。
2.把现有德育教育和古代文学特点相结合
结合古代文学内容与特点,在当前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而培养他们高尚、正直的人格。然而,由于古代文学内容十分丰富,而且题材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古代文学教育过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学生思想树立起到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除此之外,在古代文学教育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有多方面的优势,它不仅有丰富的内容,而且形象也十分的鲜明,同时有着强烈的情感。为最终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我们要结合文学作品内容去寻找潜藏在文字之后的信息,充分去感受人们鲜活精神跋涉。由此看来,我们古代文学的价值不只是完全局限到教材当中,而是要将其看作是一个流动式的教学课堂。
3.培养现代化教学思想
在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具有顽强生命力,并且这也成为教书育人的核心内容与有效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应该将爱国主义精神、各种传统美德、中心思想等作为重点内容。并且使教育工作和我国现展步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追求时髦,而这是由古代文学丰富性予以决定的。因此,我们要培养现代化的教学思想。
4.认真做好科研工作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尽管涉及到教师的科研成果并不多见,但是,他们的这些科研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调动全局,因此,进行科研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加快教学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要把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化发展紧密相结合。特别是在古代文学教育过程中,追求美学律动,点评古代文学与现代作家创作二者的关联。这样一来,不仅有深度,而且也有一定的广度。
二、结语
古代文学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文化学;古代文学教学;地域文化因素;学习兴趣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高校自然科学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人文社会科学的现状却与其形成鲜明对比,变得越来越冷门,古代文学学科是其一。这种 “冷遇”不但体现在高校的招生和就业上,同时也使古代文学学科的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
近年来西安市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口号,在本地高校日益高涨的建设地方经济文化的热情下,充实、加强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地域文学知识,有意识对其中的一些乡土特色进行挖掘、渲染成为了在现阶段我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一、引入地域文化对古代文学教学的迫切意义和必要性
将地域文化因素古代文学教学中,不仅是因为古代文学内容本身对地域文化知识就有所涉及,更重要的是其具有的重要时代意义以及现今古代文学教学急需改革的迫切性。
长期以来,现行的文学史教材编纂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以时间为线索,对于文学的空间问题则极少去考虑。并且,绝大多数教师在讲授时按部就班的使用现行教材,地域文学教学的自觉性也因而难以催生。由于地域文学知识常常受到忽视,导致了学生大量缺乏相关知识,地域文学的教学问题随着时代也变得越来越严峻。
不可否认,西安正在走向世界,而通晓本地乡土历史的人似乎太缺少了,西安市作为十三朝古都,文化遗址景点名胜丰富,近年在发展文化产业旗帜的引领下,一大批融入了历史渊源和现代景观设计的文化公园应运而生,如曲江遗址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等,这些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市民的娱乐放松提供了好去处,在休闲之余,却很少有人去追寻这些遗迹的人文内涵。因此,地域文学知识与古代文学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也能对服务地方、社会、文化的问题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
充实地域文学知识,对于陕西省本籍学生乡土自豪感的培养以及本地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的承接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地域文学或许给人以一种局促的感觉,但是当我们对其了解越深,越能感受到其广阔的内容,无论歌舞升平的盛景还是满目疮痍的末世,都被一一展现。既有生动外部世界,亦有真实的心灵图景。西安在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建设理当在地域传统的土壤上深深的扎下根来,同时,作为地域文化传统中重要而形象的载体,如果学生对地域文学能够有更多的了解,就会加深对于自己乡土的热爱,从而对家乡做出更多贡献,因而对于当地文化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西安本地高校云集,每年都有无数的学子从全国各地赶来求学,当他们掌握一点当地的地域文化知识,不但可以从文化上加深对西安的认知,有助于自己更好地融进西安这块热土,更可以把西安的风土人情弘扬出去,扩大西安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二、当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庖丁解牛的过分运用,对古代文学的审美性、文学性缺乏重视。
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主义思潮泛滥,认为世界上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理性世界还是感性世界都可以层次化、数量化、程序化。这样必然造成对人的精神家园的恣意蹂躏和践踏。中国古代文学在我国古代先民的情感诉求与审美上有着集中的反映,如一味地加以科学归纳,分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把对美的追求变成条分缕析的干巴知识,无益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文学素养。
2.对学生的主体性角色认识不足
作为人文社科教育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很容易导致教师的专横独断,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原本生动的课堂教学活动一下变得死气沉沉。
笔者在高校讲授大学语文课程两年有余,认为绝大多数学生已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视角,并且其解读视域也逐渐个性化,因而,如果对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仍不加以重视,要想达到授受双方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共同提高的教学效果也就变得不切实际。
三、地域文化视野在高校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当代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地域文学的基础之上。地域文学和文化可以丰富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同时在西安在发展国际化大都市的大背景下,亦可培养一种尚德尚智、求实求新的教学风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下方法途径值得尝试和借鉴。
1.课外实践考察
地域文化的教学更为倾向实践,这是课堂教学单一的弥补,同时,对于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如在讲授地域文化结合古代文学作品时,带领学生亲近自然,进行实地考察,由此将文学情景再现。如在学商隐的《乐游原》一诗中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可以带动学生前往位于西安东郊的青龙寺参观,因为此诗正是写于此地的乐游原上,对风吟唱,忆古思今,不但可以让学生对诗歌本身有更深层次的领悟和理解,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教师可以成立相关的科研团体,以阅读书目介绍和文献资料提供等形式从而将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科研的热情充分的激发出来。另外,可以大胆地让那些基础扎实且善作思考的学生参与研究地域文化课题,达到读书笔记由课题形式带动,毕业论文的写作由读书笔记带动的形式,这样既能能够将第一手文献资料掌握,同时,能够理性的思辨地域文化现象,从而将学生独特的创新能力引导、激发出来。
3.学科交叉渗透
文学研究在人文社科研究的体系中从来都是一种宏观性的研究体例,要善于对学生从大文化的背景出发,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交叉多种学科,另外,也要以多元化的形式对地域文学和文化设施进行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交融着文、史、哲等学科,明显的不平衡性存在文学的地域分布中,并且,文学的地域特征又具有民族性和本土性的特征。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该强调地域性和文化性,应该强调用新的文化观念和美学观念来阐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以便进一步促进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小芒:论古代文学教学创新的地域性策略[N].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