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教学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措施

高中语文教学措施范文1

作为培养、提升学生道德品质、文化修养与交流能力的重要工具,语文学科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学生必修的主科,而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过程中,不论是阅读题目,分析题意等方面都需要运用到语文阅读、分析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能力,以此,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优化,其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学现状 改进措施

一直以来,语文都是人们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通过高效的语言交流,对加强人类精神文化建设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能够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生正出处于过渡阶段,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学效率,必须要重视教学模式的优化创新。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上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听着听着就睡着了的情况,再有就是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虽然非常集中,但是却经常是在学习、完成其他科目的作业,或者是在阅读课外书籍、电子设备等等。现阶段,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背景下,各种新型电子设备、网络游戏的涌现,全面吸引了高中生的关注,在加上高中生往往都处于极度叛逆期,教师、家长的压制往往都会适得其反,进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1]。

(一)在教学模式方面

虽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也都充分认识到了采用全新教学理念、教育方法的重要性,但在应试教育理念的长期影响下,迫于高考、升学压力,教师很难全面顾及到学生的综合发展,大部分教师依旧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而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也是常常有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睡着、溜号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加上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未重视起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运用,跟不上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脚步,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新颖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改进措施探究

(一)增强教师对教学改革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与选择、开发、利用和评价课程资源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实施原则与方式,也为教师预留了一定的发挥创造的空间。高中语文应不断加强对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方向、方式的深入探究,对其改革过程中每一层目的与意义都做出准确把握。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带头人,应不断加强自身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将带头人的积极作用全面发挥出来,从而带领高中语文师资队伍真正走走在教育改革的最前端,整合师资队伍思想,对教材进行创新运用。不仅要对新教材做出全面探索、深入研究,还要努力将教材中的真正意义落实、推广到语文教学实践当中。另外,还要结合教材知识点的分布来准确把握教学主线,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语文教学活动,以此来为高中生利用语文教材提供一定便捷[2]。

(二)增强学生语文学习探究欲望

兴趣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探究语文知识的重要动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若能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那么不仅可以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掌握、应用起所学知识也更加容易。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设计、组织相关教学活动过程中,应结合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推荐更适合自己的文章、书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与写作,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对所学知识做到熟练、灵活的掌握与应用。

(三)构建高中语文新课堂教学模式

为了全面适应新课改的教育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应始终坚持推陈出新。就目前来看,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在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经常都是教师一味的灌输,而未重视起学生语言交流、表达等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因此,要想推动高中语文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革新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尝试各种新理念、新方法。比如: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合理划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课前预习,然后在上课时,让每个小组来对自己的预习成果进行展示。如,学生可以介绍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文化,或者是播放一些关于课文内容的视频、音频等素材,以此来不断加深对课文写作背景、人物形象等内容的了解。

(四)强化现代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背景下,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也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推广与应用,尤其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也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高中语文课本中通常都是一些文字阅读文章,很少会涉及到一些图文结合的教学素材,对此,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整合幻灯片与相关视频素材,为学生再现课程情景,营造相应的情感氛围,以此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讲解《雷雨》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搜集整理话剧、电影等与文章相关的视频资料,将故事发生时的氛围、环境更好的渲染起来,为学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3]。

【结 语】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革新语文课堂教学,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促进高中语文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对当前的教学现状做出全面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探究出科学有效的改进策略,并以此来构建出更加新颖、高效的语文课堂,从整体上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敏.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措施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

高中语文教学措施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改进;措施

1.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

1.1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中与往年教学过程中,没有掌握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使得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处理能力与知识、人文性与工具性之间的关系。相反,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强化基础知识、抓基本技能客观的认为是延续之前的教学方式;重视人文性或者是加强培养人文精神认为是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方式。还有值得注意的是,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新课标要求的某些知识,学习但是没有相关的考试,导致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因为没有考试而不去关注或者是不去学习,教师则把少讲直接转化成了不讲。高中语文教学中仅仅重视对知识的开拓练习或者是借鉴一些新颖的教学模式,然而对课本中相关知识的解答以及对写作手法和经典语言的赏析没有落到实处,就像是卤水点豆腐。另外,对于新教材的实施,给高中语文教学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新教材相对于旧教材突出了灵活性,这就使得教师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但是也有不少教师没有将新教材的灵活性运用到平时的教学中。在我国某些地方,对于高中语文其教学方式仍然相对落后,使得面对新教材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向,用旧的教学方式进行新教材的教学。众所周知,对于语文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母语的学习,我们对母语的学习一般都是习惯性的,再加上高中语文课程中包含大量的有关人文素养的课程,所以高中语文教学标准非常重视对相关语言资料的整体体验、感悟,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母语学习的规律深刻的认识,进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略了对语言资料的体验以及感悟。

1.2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

高中语文教学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教学,即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一方面,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对于阅读教学还存在模糊的理解,由于有些教师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钻研不够,对问题的分析没有个性化的认识,甚至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关注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没有对课文具体学习目标的设置,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准重点,所以教师需要提升对课本的解读能力。另一方面,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对写作教学还存在问题,学生平时对生活的观察意识不够高,学生只是机械式的观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引导学生对生活的相关感悟或者是进行审美观察,阻断了高中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写作内容的随意性较大,主要是写作命题的任意性,还有教师评改和指导的任意性,从而导致高中语文教学过程给中忽略了对学生想象力以及活跃思维的培养。

2.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采取的措施

2.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一般来说,教学观念的转变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然要实行素质教育,必须要掌握课程改革的实质,并且要积极的转变旧有的教学理念,创建新的教育观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转变教学理念应该确立课程意识,这对于新课改条件下高中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确立课程意识,也就是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性的课程理念来实践教学活动,以及运用新课程规定的课程标准、课程纲要、课程机构以及课程目标等来引导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采取这种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才会适应新的教学体系,给教师和学生全新的视角。另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而且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对于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目标是改变教师原有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标准是教师应该依照学生的各自特征,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应该积极的提倡启发式以及讨论式的教学方式。高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按照新课标的规定,切实的改变教学方式,贯彻落实新课标中探究、自主以及合作的新型学习和教学方式,真正的使高中语文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完全自主。

2.2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综合性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教学,高中语文综合性教学是新课改之后的主要发展方向。贯彻落实综合性教学,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共同利用、开发课本中的知识,以便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综合性教学就是要突出实践性,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尽可能的通过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一般来说,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综合性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提出问题,通过提出的问题导出学习目标,从而教师再根据实际的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或者是教学内容。接下来是综合性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与探究,以便使得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最后是将综合性教学的所取得结果与学生共同分享,激励学生,使他们更加有自信、信心。

2.3高中语文教学中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眼于阅读与写作教学,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把握课文知识,阅读是对课文的进一步深化和理解;相比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逐渐的成为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部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在课堂进行阅读教学,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引导。增强课外阅读不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便于丰富语言知识、积累写作材料以及更多的去关注生活,而且了解了大量的信息,对于写作有极大的帮助。另外,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验感知生活,因为写作源于生活,更要真切的展现生活,所以要让学生在写作中尽可能的表露真情实感;再者,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就会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学会反思,经过反思,学生会注意自己平时的行为。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处理好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总体发展良好,但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仍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面对新挑战,高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与时俱进,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强化实践能力为目标,在处理好阅读教学以及写作教学关系的同时,进行综合性的教学,使得高中语文教学水平有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黄璐.高中语文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2] 包春雷.高中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3] 何凤.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知识类型及结构分析[D].西南大学.2010.

高中语文教学措施范文3

1.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不足的分析思考

1.1 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部分学生总是认为语文能力是通过长久的学习积累起来的,语文是自己使用的母语,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在使用,无论怎么学习,提升幅度都不大,只需要在考试以前进行简单的复习就可以了。因此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将多数时间用在了其他科目的学习上。其实语文的魅力是无限的,只要长时间坚持,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1.2 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虽然素质教育一再被强调,然而要将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完全变成素质教育却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高中生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而学校则面临着升学率这一巨大的竞争压力,这就导致学生学习语文时的重点成了钻研解题技巧,部分学生甚至将各类型的参考资料作为教材,殊不知语文教材中那些经教育界行家里手精挑细选的文章,岂是那几本简单的参考资料就可以取代的?这种完全抛弃精华的学习模式根本不能真正帮助高中生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1.3 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倘若课本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那么语文教师则是语文课堂的主导。教师的责任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学习水平、教学习惯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将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必须要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倘若教师自身的水平不高,就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常常会选择照搬一些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然而并未考虑到学生自身的个性、差异性,这样非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2.针对以上问题的改革措施

2.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会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培养与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注意加入激趣这个部分,利用这个部分充分开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的魅力。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直奔主题、引用名言警句、运用成语、背古诗、讲故事、看图画、猜谜语以及听音乐等方式,让每一堂语文课都充满吸引力,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想象力、活力与激情。通过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标,最终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一般来说,教学观念的转变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然要实行素质教育,必须要掌握课程改革的实质,并且要积极的转变旧有的教学理念,创建新的教育观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转变教学理念应该确立课程意识,这对于新课改条件下高中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确立课程意识,也就是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性的课程理念来实践教学活动,以及运用新课程规定的课程标准、课程纲要、课程机构以及课程目标等来引导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采取这种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才会适应新的教学体系,给教师和学生全新的视角。另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而且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对于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目标是改变教师原有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标准是教师应该依照学生的各自特征,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应该积极的提倡启发式以及讨论式的教学方式。高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按照新课标的规定,切实的改变教学方式,贯彻落实新课标中探究、自主以及合作的新型学习和教学方式,真正的使高中语文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完全自主。

高中语文教学措施范文4

1.拓展审美空间

在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中,拓展审美视野就是给学生一双捕捉美的眼睛,并且引导学生发现、观赏美。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歌原本存在的美,通过领略诗歌隐含情感以及表达方式,从中感受诗歌意境以及隐含的艺术特性。例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初次读这两句诗感觉很平淡,细细咀嚼,就可以慢慢感受到作者的意境绵长。从动作来看:采菊非常人动作,它隐含着作者热爱自然、超凡脱俗的意境与情趣。“见”不是刻意刻画的场面,展现了诗人的悠然自得。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境界,只有领会了创作意境,才能感受到作者特有的韵律以及审美视野。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领会诗歌内涵。例如,《孔雀东南飞》展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之间的坚贞爱情,《水调歌头》描绘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从军行》则表现的是保家卫国的壮志与豪情。在学习这些优秀诗歌的过程中,不仅能丰富精神与情感世界,对提升审美情趣,塑造正确的思想道德观也是极其有益的行为。

2.重视审美情感的引导

在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中,为了保障教学质量,除了要满足学生的审美心理,还必须符合情感发展。在这期间,审美心理对教学有明显的作用,有目的地应用这个特点,对加深对诗歌审美形象和意境的理解具有很大作用。例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心理,为学生展现杜甫诗中描绘的人民痛苦以及自然灾难,诗人不是为了个人,而是心怀天下人民,只要能解决其他人的困难,自己甘愿承受“死亦足”和“独破”的局面。也只有学生在心理上接受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整合,才能真正领会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情感以及忧国忧民的胸襟与哀思,真正领会“安史之乱”对国家造成的危害以及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学成果和审美能力。

3.创设教学审美环境

物境、意境、情境作为诗歌本身所特有的方面,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我们必须正视情境对审美教学的作用,并且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意识,促进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在课堂教学中,诗歌情境具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是诗歌文本情境,需要根据诗歌意境,促使学生得到审美收获;另一方面,只要老师创设语言情境,就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另外,在课堂练习中,也包含各种情境创设,诗人将意象、景物、地点进行组合,表达常人难以述说的情绪与体验。例如,《念奴娇》表现的缅怀之情,《石头城》对历史沧桑的感慨,《秋思》表达游子的乡愁,这些诗歌审美环境的创建,更带动学生融入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情境中,更能深刻体会作者当时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更辅助学生体会诗歌意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诗歌教学有效性。

4.引导学生主动创造美

诗歌审美性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能主动创造美,所以高中语文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创造美,让学生进行自我审美教育和自我审美完善。语文教学课堂是诗歌审美教学的主阵地,除此之外,课外、校外和社会实践等都有很多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创造美,另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让学生在海量诗歌审美性资源中挖掘适合自己的学习素材,提高审美情怀。“教育之美在于创造美”,只有在诗歌审美性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学生个性张扬地表现美和创造美,提供整体综合审美素养。

二、结语

高中语文教学措施范文5

 

所谓个性化教学,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进行施教,亦即学生需要什么,教师便需授予什么,学生完全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个性化”创新教育理念,推出一个学生一个教学团队、一个学生定制一套教学计划的因材施教模式,最大程度地尊重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把中小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独立思考、独立实践的学习机会,提升素质并发挥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的作用分析

 

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高中语文课堂的个性化教学,除了传授相应的知识,还要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激励和启发上面,根据学生的自身发展规律,教会学生怎么去学习,并给予指导。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个性化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表现在课内,包含了教师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影响,让学生热爱语文,用短暂的课内学习来增补无限的课外学习。这样就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2.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强烈的意识和个性品质能够帮助教师大胆的对教材进行演绎,设计出个性化的教学思路,拓展教学空间,从而激发学对于高中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进行范文阅读时优美的表情和音调、姿势等融为一体,把自身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让学生逐渐喜欢上这门课程。

 

3.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施个性化的语文教学,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他们的创新素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给他们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个性化教学是结合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在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有利于促进个性发展。个性化的发展需要个性化的培养方式,教师教学的个性化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模式。在语文个性化教学开展过程中,对学生满怀热情和期待,学生会把教师当做知心朋友,教会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一个热爱教学事业的教师能培养出个性鲜明、积极向上的学生。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他们的自我实现。

 

二、高中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1.发挥教师个性。在高中语文课堂个性化教学中,主要体现的是教师与学生两者的互动,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具有鲜明的个性,因为教育的力量通过教师的个性来体现,教师的个性就是其知识和技能以及情感和人格的集中综合展示,是对现状的开拓,是不断的摸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的个性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和智慧,对他们的生活也会产生影响。

 

2.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语文课程因其本身具有人文性特点,因此成为最能展现学生个性特点的课程之一,基于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应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作为教学出发点,这样才能掌握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点也体现在新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翻开新版教材的目录就能发现,在每一本必修课本的最后都有“表达交流”这一项,而其具体内容都是与课本内容有关的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内容,显示了对学生个性化的尊重。在高中语文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来领导整个课程。例如,在讲授《荆轲刺秦王》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将荆轲刺杀秦王这一场景演绎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表演的结果来讲解课文,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而且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会加深。同时,这样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能够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得到张扬,满足了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需要,这样教师既能完成语文教学的学习任务,也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了足够的关注。

 

3.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除了要注意课堂教学方法之外,还要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整。语文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学生对于事物和社会关系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态度,而这些也促使学生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思维和个性,也迫切地想要将自己的这种个性显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而自主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正是让学生展现自己个性的最佳平台,通过与其他学生的合作,学生能够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加强与同学之间的友谊。而且学生自身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注重教授内容和练习的新活。语文教师在课程内容的教授上要侧重于现代社会的相关内容,与现实接近更能够体现出学生自身的个性化特点来。而这一点在新人教版的教材中也有体现,与旧教材相比,新版教材增加了很多篇现实性的作品,这些作品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思想上都更加贴近高中学生的思想,其所反映的人文思想和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身个性化。另外,语文教师在课外练习上也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在设置练习题目时一般安排两到三道题目,前几道题目可以是有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方面的,而最后一道则可以设计成拓展性和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想法来作答,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促进其个性化思维的发展。

 

总之,虽然我国的素质教育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但笔者相信只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重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将学生摆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上,那么我国的教育水平一定能够得到不断提升。

高中语文教学措施范文6

【关键词】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53-02

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在高二年级设置了《论语》选读良好的初衷毋庸置疑,但是经过教学实践,我们并没有欣喜地从莘莘学子的言行举止中看到儒家所一贯推崇和仰慕的君子之风。也许我们的教学评价太过于功利,过于理想化,只是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就想要学生即刻达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毕竟是不现实的。但是我想,即使我们不能收获太阳,采摘到几颗星星也未尝不可。

1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材本体与教学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选修”需正名。《论语》选读是以选修模块的方式呈现出来的,“选修”二字无疑使得这门功课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显得先天不足。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选修二字使该课程的重要性在师生心目中大打折扣。为更好地品读《论语》,也为更好地适应高考的新要求,该给《论语》一个应有的名分。

二是教学时间不足,教师用书功能有限。语文每周五节课,要在限定的时间内既教授完十篇课文(还有五课让学生自读,不知有多少学生会凝神屏气地读过呢,)还要进行练习测试和作文教学,这绝非易事。而且每一课又能包括若干毫无联系的语段,加上教材又能没有提供相应的言语环境和时代背景,这让教师很难拿捏,补充得多了,教时不够,不补充又惟恐遗漏了什么。教师手头仅有的《教学用书》也难堪大用,除了提供一些大而无当的参考答案外,无非就是罗列了教材未选入的其他《论语》选段和一些意义相对寥寥的学术论文,这对等米下锅的一线教师而言基本没有什么价值。

三是对教学资源的狭隘认知。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资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广义也应该涉及到教育政策等内容。然而在大多数学校里,对这些教学设施的提供存在着供求不平衡的现状。这也使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很难达到新课程“三维”目标中对过程与方法的要求。

1.2 《论语》选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照本宣科不得已而为之。众所周知,《论语》这门课绝大多数教师也只是当年曾经在大学课堂里聆听过自己老师的一些简略解读与零碎分析,可时过境迁,由于日常教学中使用频率不高,大多数内容已不甚熟悉,现在要真正教授这门课程,如果不借助相应的参考资料、工具书或文献汇编,要想在45分钟内天马行空、洋洋洒洒、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地宛若于丹教授那样给学生娓娓道来,恐怕没有几个人可以胜任,于是广大教师只有课前恶补,查找资料,请教同行,翻阅不同版本的《论语》译著,查证个别意义多歧的词句解释,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撰写详细的授课内容,由于半生不熟而诚惶诚恐,所以课堂上所讲的无外乎是备课本上课前精心准备过的东西,课堂教学沉闷,无奈与尴尬可想而知,能照本宣科地顺风顺水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至于课外的拓展与延伸又岂敢造次,谁也不想“对牛弹琴”抑或曲高和寡吧,特别是面对普通高中的学生。

二是“文”与“言”难以取舍。《论语》选读到底是让学生仅仅背诵一些经典的传世句段还是深入领会孔子学说的博大精深,到底是注重言语的教学还是紧扣人文主旨,这个问题应该说困扰着很多教师。由于学生的课本上有详尽的词句解释和翻译的内容,教师如果再煞有介事的老调重弹,学生肯定很反感,但是不“强调和重温”一下,很多学生根本是熟视无睹(特别是学习习惯不佳者),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到底是带领学生进一步熟悉与落实文言知识呢,还是着重从思想内容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和纵横延展?如果是前者绝对是出力不讨好,如果选择后者极有可能架空与玄虚起来,学生是云里雾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坚决反对过于详细的文言注解,因为这会最大限度地剥夺学生品味语言、联想想象、咬文嚼字的权利,导致学生思维退化,疏于表达,无形中会助长死记硬背的学风,可以说贻害无穷。这对提高文言文的独立阅读能力是极其不利的。况且苏教版《论语》选读中所提供的一些解释与翻译其本身的确切性值得探讨。

三是教学手段难以创新。由于学科资源的有限,因此有效的教学手段很难得到创新。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文化课程,我们如今所能采取地大多还是传统的讲述法(公开课另当别论)。《论语》言简意丰,旨趣遥深,要让学生开展有一定质量的高效讨论和对话,比较难操作,学生面对陌生的古圣先贤一般是除了仰慕、敬而远之之外,恐怕很难说出个子丑寅卯。再说文本中复杂的实词活用,令人困惑的虚词和句式,繁琐的人名字号,神秘的文化习俗,即使是专业教师也难以招架,更不用说学生了。

然而,作为新课程的首轮实践者,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裹足不前,尽管问题层出不穷,我们仍应殚精竭虑,迎难而上,引导学生进行儒家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化,科学通俗地解读《论语》的文化内涵。以下我将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浅薄看法。

2 在高中《论语》选读教学中解决相关问题的有效应对措施

2.1 激发探究欲望,进行感性解读

《论语》中有不少具有生活场面特征的语录,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我有意地将课本上译文去掉,用多媒体将《论语》语录原文投映出来,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原生态地自读。这样,学生在解读时会碰到相当多的困难:有字词解读的困惑,有文言句式的不解,也有语录意图的揣摩……学生有了这些困难,自然就萌生了解读的渴求,产生了解读的原初动力。如《诲人不倦》一课中,有:子谓子贡曰:“女与回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这一章,学习这一章时,我将语录投映在多媒体上,让学生自读。结果,学生提出了下列问题:①“女与回孰愈”怎么解释?②“吾与女”中“与”译成“赞同”好呢,还是译成“和”好呢?③“闻一知十”说的是善思还是善迁?④如果将“吾与女”译成“我赞成你”的话,孔子是不是武断地说子贡不如颜回呢?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多边谈论,深层探究,不断丰富对语录的解读。同时教师提供说话的背景、言语的情境,引导学生模拟出说话者的语气、语调甚至表情、神态、动作,让学生读到一个具有真性情的、能爱能恨、有悲有喜、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

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使其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做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2 联系自身实际,进行理性解读

正像于丹教授所讲:“《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大地上生长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生长脱胎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既然是贴近我们的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从自己情感体验出发,对《论语》进行理性的解读。教师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最为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从身边的家庭、朋友说起。

学生对于自己的家庭、朋友再熟悉不过了,《论语》中关于此类话题不胜枚举。《周而不比》中关于如何择友有这样一章: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习这一章时,学生在“生疑”和“探境”的过程中,基本上能把握孔子教导弟子交友慎重的这种生命关怀,于是,我首先以平等的身份向学生讲述我自己的交友经历来具体地诠释这条语录,这一举动鼓励了学生,学生开始联系自己交友的经历,结果,大部分学生能从自己交友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具体地诠释朋友这一概念。这样,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共同创建一个和谐的课堂。

2.3 关注观点差异,进行广泛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典作品《论语》历经千年读者的解读,常读常新。那么对于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引导教读呢?我以为不妨做一做贪婪的“拿来主义者”,一是将学者专家的经典解读拿来,作为学生对照解读的借鉴材料,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读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二是对《论语》文本本身的拿来,当然不是全盘吸收,而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放开眼光,自己来拿,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并赋予时代与个人的因子,将《论语》这所“大宅子”改造成“新宅子”,即做具有独特的个人体验与感悟的个性化解读。

比如教学“知其不可而为之”时,可以抛出了一个问题:你对孔子的这一行为如何评价?它引起了怎样的联想?下面是课堂片段的实录:

生1:明知道是行不通的,为什么还要“呆呆往前冲”呢?这是无谓的浪费资源。从当前追求生活高质量与高效益的角度,我不同意孔老夫子的做法。

生2:如果说前面就是死胡同,你为什么不绕道而行?孔子真的很固执也很迂腐。

生3:我听于丹教授讲了一个故事:说日本有一位茶师根本一点武功都不懂,却以内心的勇敢战胜了武功高强的武士。看来,这世上没有“不可能”,只要你内心足够坚强。

生4:我想起了一句话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人需要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勇气,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人人都学长沮、桀溺,个个都隐居山林,那社会还谈何进步?

课堂的气氛异常热烈,处于思维的兴奋点上,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他们的表现大大超出课前预想。同时,学生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内涵有了各自的独特见解,此时我们不必把自己的观点见解强加于学生,只是以自己的名义说出属于自己的看法,这也符合孔子的“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的观点,这才是属于21世纪新课改要求的平等、民主的课堂。课后的反思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其实,很多时候,课堂上缺少的并不是学生的灵气与睿智,而是缺少老师的引导启发,缺少老师对学生“表达欲望”的调动,缺少老师给学生平等发言的机会。

2.4 选择内容精讲,进行有效解读

《论语》选读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难题就是有限的学习课时和学习内容过于繁杂之间存在的矛盾,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教师选择恰当的内容精讲。《论语》是一种训练学生阅读古代文学能力的优质教材。教师开展精讲,并不是意味着逐句逐字地进行解析,而是应当对高中生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收集与整合,并根据学生的困惑开展有针对性的点拨讲解,从而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积累。

一是要选定文化主题,做适合论述。要以课文中的选文为基础,精讲这一个主题所具有的文化意义。比如,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对此,教师应当进行精讲。首先是讲解“仁”之内涵。其次是要从不同的情境来论述“仁”。比如,在颜渊问仁中,孔子之表述着重在于礼,将礼作为外在规范以约束人的行为,从而实现人的内在崇高境界“仁”。英雄和圣人之间的区别是英雄重在征服别人,在圣人则是征服自己。孔子毕生所追求的最高人格境界是用外在之礼以征服人的内在欲望,从而实现“仁”。在仲弓问仁中,孔子主要着力于阐述对他人和对自己的关系行,表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要推己及人。在樊迟问仁中,孔子则通过具体的行为方式进行表述,也就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在子贡和孔子的交流中,孔子主要是从要“终身行之”的角度进行表述,人终生所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就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以自身为参照标准对待他人,这其实也是仁之境界。接下来,孔子表明了“仁”是一种能够真正实现的人生理想,并且要将在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身必须肩负的责任所在,从而做到死而后已。当仁和生命发生了冲突之时,孔子的选择就是杀身成仁。在讲解“仁”这一思想时候,孔子作为老师,对待弟子的提问做到了因人而异,这也是我们新世纪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

二是要精讲各文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并且把思想贯穿于实践行为。《论语》选读均以孔子思想之内涵为专题进行文章编选,各篇选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比如,关于“仁”的选文都是从《论语》二十篇当中选出来的,从各个不同侧面体现出“仁”的内涵和孔子毕生苦苦追求的理想。假如不综合起来进行理解,就难以真正领会到“仁”之内涵,同时又会让学生在既是“仁”,又是“克己复礼”,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中产生迷惑,从而难以感受到孔子伟大的精神力量。将这些选文相互联系起来,才能弄懂“仁”和“礼”之间的关系,“仁”的心理方式与行为实践方式、孔子所追求的方式。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到“仁”的内涵,从而传承和弘扬“仁”之精神。教师在讲述这些具有内在联系的文章时,要及时的相互联系,引起学生继续阅读的欲望,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仅是加深对《论语》的理解,还能在理解的同时深深把“仁”这一思想引入脑中,达到教师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不愧对于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神圣称谓。

三是要尽量选择容易被误读的选文开展精讲,言传身教教导学生。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尽管通俗易懂,但是常常会被误读为学习之后应当经常进行复习,这里的“学”和“习”就要进行精讲。《论语》当中的“学”主要指的是学问,但并不是指书本知识,而是指人格的修炼、道德的完善、做人的道理等;“习”也并不是一些人所认为的对书本知识进行温习,而是实践与践行之意。所以,可以解读为:当一个人明确了一种做人的道理之后,就要在实践当中不断地践行,运用切切实实的行动以成就良好的道德情操,这是一件非常让人快乐的事。教师在解读这些容易被误导的文段时,要严肃对待问题,千万不能交出一些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学生,要精益求精不能不求甚解,并且在教师自身精益求精的过程中,感染自己的学生,通过言传身教教导学生。

3 结语

综上所述,《论语》的魅力经久不衰,在《论语》选读教学上,如何真正做到让学生读后掩卷深思,思有所得,我想,语文教师应该会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应当说,关于评论《论语》的材料十分丰富,而《论语》选读教学手段也是多样化的,这对于促进《论语》选读课堂教学很有好处。我认为,既然教师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那么就应当结合学生实际,在以上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从而让学生通过《论语》选读教学能够真正学到为人处事的道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新课改下的教师,我们更应该做到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周红阳.《〈论语〉选读》,究竟要求学生读些什么?――关于《〈论语〉选读》教学的几点构想[J]. 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10).

[2] 张永飞. 谈《〈论语〉选读》的教学策略[J]. 中学语文,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