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平台经济前景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平台经济前景分析范文1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新形势;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20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转折期,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而地方本科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大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对于新形势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直面全球难题、迎接新形势的挑战,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在当下重新成为了新的热点议题。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
新形势主要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形势新;二是就业形势新。
1.经济形势新。①外部经济不确定性加大。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现已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加之目前的欧债危机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现在面对着一个很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外部需求减弱,抑制了国内劳动岗位的增长。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对世界金融危机的长期性的认识还有所欠缺。怎样来迎接这样一个长期的经济不稳定期,怎样在这样一个金融危机时代求生存、谋发展,寄予了当代大学生更多的期盼以及赋予了他们更多的责任。②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4月25日的《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12年春季报告》指出,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发展以及国内投资增速放缓的背景下,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回落,预计GDP增长速度为8.7%左右,增速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表示,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水平仍处高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凸显。虽然经济增速减缓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坏事,但影响国内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在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大学生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与就业压力。
2.就业形势新。①供求失衡加剧。从1998年大学扩招至今的十几个年头里,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根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大学毕业生接近640万,其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较之于每年毕业的大量应届毕业生及未落实工作的往届毕业生数量,市场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远不能与之匹配。
②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招工难”的问题。应届毕业生所能提供的与用人单位所真正需求的存在较大差距,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趋于常态化。许多所谓的热门专业,由于招生计划过于赶超市场需求,反而在就业市场上沦为“冷门”。同时毕业生喜欢扎堆应聘热门岗位,几千个人竞争同一个岗位的情况时有出现。从而出现了大量毕业生未就业就失业,而许多岗位人才难求的普遍现象。
③用人单位要求新。知识经济时代高速发展,一切瞬息万变。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得不与时俱进,崇优尚新。学历不能说明问题也不再代表能力,各种技能证书也不能印证持证人的实际操作水平。用人单位从以前单一地追求“入围资格”到现在的全方位、多技能、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无疑给长于书本钻研的毕业生带来很多困惑跟挑战。相对于表面光环,用人单位更加注重扎实的基本功,真实的硬本领,唯有这些才能让应聘者脱颖而出。
二、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根据人才类型和培养目标,将高等教育第5级分为5A1、A2 和5B三种类型,分别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实践的人才类型。对于占全国本科院校总数90%以上的以应用型教育为主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处于研究型大学培养精英人才和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间地带”,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面对就业和经济新形势,地方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适应圈广。地方本科院校主要立足于地方人才的需求,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其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一直是接受其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带有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然而面对高速变化的就业形势与经济形势,应用型人才的就业定位不再主要是面向地方,而是应该能够走出去,拓展自己的就业面,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与能力。因为他们既有一技之长又能融会贯通,既具有独立精神又不乏合作意识,他们所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不仅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也能快速适应不同环境、不同市场的需求。
2.基本功硬。现代大学生在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什么都会点,什么都不精。对自己所学专业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操作层次都是一知半解,难以真正运用自如。结果在求职中经常遇到应聘本专业竞争力不强,应聘相关专业底气不足的问题。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过硬的理论知识与实战能力,能够学以致用,是投入市场就能被吸收的人才。这种应用型人才不一定是全能王但一定要是自己专业领域的精通者。真正做到所学够用、能用所学,不流于形式。
3.实践性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实践性不强导致的“工作经验缺乏”,这占据了所有影响因素中的63%。面对新形势,地方本科院校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更应该是一群具有超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在实践中体现应用性,在实践中扭转工作经验缺乏的局面。这样的人才能够结合当前的市场需求发挥自身优势,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各种具体的实际工作中深化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使实践能力推动就业能力、进而挖掘创业能力。使大学生涯真正做到为职业生涯做准备。
三、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的选择
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既有别于重点本科院校所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又有别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他们是从事各种实际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结合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其培养策略如下:
1.明确培养目标,拓展就业范围。首先,明确专精实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高级专门人才”是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其核心是“高”和“专”。就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其相较于高职高专院校有其一定的“高”度,相较于重点综合大学又有其一定的“专”性。地方本科院校应该认清目前的新形势,不能一味地扩大办学规模、追求高知名度。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结构定位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可能会使所培养的人才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中高不成低不就。其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应既符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又要遵循个人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原则,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在当前形势下专精实用的培养目标才能使所培养的人才具备较强的市场生存、适应能力。这是扩大适应圈的基础。
其次,拓展应用型人才的就业范围。地方本科院校以地方为依托,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主要依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特征,是地方人才培养中心和劳动力的主要来源。然而新形势下人才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价值取向上要从面向地方适当转向面向全国,要根据当前就业、经济新形势预期社会发展对人才层次、类别的需求,做大做强适应面广的专业。使专业的层次类型结构与社会总体结构相协调,防止一些专业人才过剩而一些市场急需的人才短缺的现象发生。要在专精实用的基础上培养多面性复合型人才,使应用型人才不局限于就地就业,既能为地方所用,更能走出去为整个社会所用。这样既缓解了地方就业压力又促进了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扩大适应圈的必经之路。
2.优化培养环境,夯实基本功力。①增强硬实力。硬件设施是学校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长期立足的落脚点。它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的建设,以及教学仪器设备的配备等等。全国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与重点本科院校相比在硬件设施上应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在细处做强,在关键点上取胜。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图书馆的建设,这是学生获取新知识、了解新形势的一个重要来源渠道,在书籍的数量与质量及基础设施的配备上要跟紧时代步伐。其次要有适当的教学仪器设备,适当是因为要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资源及教学实用性出发配备设备,既不可赶时髦同时又要注意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更新陈旧仪器设备。第三是要建设一个派得上用场的实验室,它可以不大,但器材配备要根据教学要求尽量周全,因为对于某些特定专业而言需要这样一个现实的练习场所。②提升软实力。首先要优化培养体系。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与认知差异以及新形势下社会人才需求与学生就业现状的要求,秉着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以“平台+模块”的方式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拓展体系三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有机组合。在“平台”基础上保证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础知识的扎实性,从而积蓄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资本;在“模块”基础上以多样化、个性化要求使学生学有所长,从而拓展在新形势下的发展空间。这样的一个好的培养体系是地方本科院校提升软实力的指南针,它引领着地方本科院校朝新形势的发展方向靠拢。其次要加强师资力量。无论是理论体系、实践体系还是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都离不开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做后盾。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师资力量落后,整个教学水平就落后。要想增强师资力量,第一要改革教师聘用制度,建立人才竞争与流动机制,多吸纳既有学术水平又有实际经验的双师型人才。第二要通过在职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质量。第三鼓励教师多从事科研活动,培养科研能力和激发创新意识。
3.丰富教学模式,增强实践能力。①模拟实验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此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而模拟实验教学模式恰可以使学生角色化,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岗位专业技能要求,在针对特定主题的模拟环境下,着力训练学生在不同场景下灵活应变的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开展了模拟法庭、模拟谈判、模拟合同公证证书制作、法律实务流程模拟训练等,让学生有一个接近或仿佛置身于实际环境中的感觉,并能提供仿真的真实业务处理环境与功能。②师生合作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是结合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进行课程设计的一种教学形式。基于一个新形势下真实的工作情景中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在教师背景知识和原理讲解基础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叉、综合运用多学科专业知识向教师提交项目计划书,教师在审核、修改后指导学生形成正式项目任务书。基于现实的特性决定了这种教学模式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一个项目合作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理论与技能的过程,在实践中检验了知识、丰富了知识。③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生进企业。学生进企业给予了学生一个真实的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亲身投入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浪潮中,在岗位实习的实战过程当中理解、检验书本理论,积蓄工作经验,为毕业后尽快上岗作准备。二是企业家进学校。企业家能及时获取整个行业的最新技术、工艺、设备等信息,能够根据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新鲜度与实用度,缩短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距离。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综合判断就业、经济新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是要打好人才战。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要根据就业、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改革创新。提高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要想真正做强做大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足以应对新形势的挑战需要采取务实的行动来完成。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7-8.
[2]王冀平.和谐教育:个人与社会发展相统一[J].人民论坛,2006(22):57-58.
[3]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4]钱国英,徐立清,应雄.高等教育转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