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归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归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归纳

初中历史归纳范文1

【关键词】初中数学;归纳推理意识;渗透

归纳推理是观察、总结事物由个别、特殊到一般的推理,研究者将理论前提和最后结论作为判断的基础,根据归纳对象的范围,可将其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个部分。归纳与推理两种认识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以及在数学探究中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作用,因此说归纳和推理是进行数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思维。在研究过程中归纳与推理能够帮助学习者在研究中不断学习新的认识,也可以用做进行命题的论证或驳斥的依据。初中数学学习对于培养初中生的探究归纳意识来讲,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归纳知识的渗透是必要的而且必须的。

一、归纳推理的分类

对于归纳推理来讲,其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类别:其一,完全归纳推理。指的是利用对某项事物中对象情况或者子类情况的探究,概括出相关事项的推理。其一般的表现形式为:P1具有S属性,P2具有S属性……Pn具有S属性,那么,即可认为所有P都具有S属性;其二,不完全归纳推理。指的是经过对某项事物一部分子类及对象的检验,概括该事物的普遍性结论的推理。其一般的表现形式为:P1具有S属性,P2具有S属性……Pn具有S属性,P1、P2……Pn是P类的对象,那么,全部P类的对象都具备S属性;其三,数学归纳。其是一项论证方法。依据的是“自然数归纳”的原理,以证明数学猜想为基础,获取某项结论。其具体步骤一般为:其一,对N取第一个数值N0结论成立进行证明;其二,假定当N=K时,结论依旧成立,那么,证明N=K+1时结论依旧成立。当完成上述两个步骤以后,就可以对整体命题进行证明。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归纳推理意识的渗透的积极意义

初中阶段是学生数学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渗透归纳推理的意识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很大意义。归纳推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的时候所发现的规律往往会让学生非常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归纳推理也是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课程目标的初中数学标准中明确规定:应当让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的内容充分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最终能够达到有助于初中学生进行体验、探究与思考的目的,让学生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实用性,让归纳推理走进数学课堂是必要的选择。归纳推理的应用适合初中生的思维发展,能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是反复的模仿和记忆并不是最佳的教学方法,基于素质教育下的教学,应该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推理意识也会促进学生自我判断意识的提高从而意识到团队合作小组交流的重要性。推理意识带给学生的这种影响会一直陪伴着学生,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其他学科的学习。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期间渗透归纳推理意识的方法

经过长时间的总结归纳发现:一节好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热爱数学。我们说一节好的数学课,总体上可以分为这两种形式:第一种方法是教师先向学生讲解相关数学知识,然后带领学生运用较多的时间进行正规的课堂练习,已达到使学生熟练掌握并能熟练应用知识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点时,先告诉学生其内角和为180°,让学生牢牢记住,然后为学生出大量的练习题进行巩固。如:给定一个三角形,其两个内角度数分别为43°、45°,那么,求其第三个内角。或者设定问题:有一直角三角形,其一个角为36°,求另一个角为多少等。尽管联系的次数多了学生也能够当堂掌握该知识,但是,学生并不很理解为什么内角和为180°,仅硬性记忆、计算,如果长时间不进行复习,很容易忘却;第二种方法则是注重归纳推理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重点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能力,从而适当减少课堂练习的时间。第二种教学方案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加有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例如:我们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点时,就可以先给学生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及一个钝角三角形,再让学生利用量角器进行测量,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加,得到三个内角的加数和为180°。然后教师再让学生画任意三角形,并测量三个内角进行加和运算,学生们就会发现,无论什么三角形,其内角的加和都为180°。利用这种动手操作的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当教师引进三角形内角和的定义时,学生也能够很容易的接受,记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归纳推理意识的案例

在进行初中数学课程讲解时,教师应将归纳推理的意识融入教学活动中,例如:教师在讲解“正数与负数相加”知识点时,就可以通过如下流程进行教学:其一,设定问题。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总结之前正数与负数的相关知识点,然后引入正数与负数的加法运算,为学生设定问题:一个正数同一个负数相加结果是怎样的?;其二,引入例题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引入常见例题:在进行知识竞赛中,如果答对一题加一分,答错一题扣一分,那么,就可以规定,答对题记分为“正”,答错题记分为“负”,如一个人答对了6道题,那么可以记为+6分,如果答错2题,则记为-2分。分情况讨论异号两数相加问题。①正数的绝对值大于负数的绝对值的情况。现小红参加比赛,共12道题,如果小红答对了8道题,答错了4道题,那么,她的得分应该是多少?②正数的绝对值小于负数的绝对值的情况。例如继续变式设置问题:小红答对了4道题,答错了8道题,那么,她的得分又应该是多少?其三,当学生设定好问题后,就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其四,教师每小组选出代表让学生讲解自身小组的结果;其五,教师引入正确答案:第一种情况小红答对8道,为+8,答错四道为-4,得分为:(+8)+(-4)=8-4=4(分)。那么,小红在该知识竞赛中得了四分。通过讨论,学生就很容易总结归纳出当正数与负数相加时,如果正数的绝对值大于负数的绝对值可以看做正数减负数的绝对值。第二种情况,小红答对4道题记为+4分,答错8道题记为-8分,得分为:(+4)+(-8)=-(8-4)=-4(分)。那么,小红在该知识竞赛中得了负四分。接下来可以继续变式,强调体会符号在计算中的变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入的记忆了相关数学知识点。另外,教师还能够对习题进行拓展,如果没有回答问题记“0”分,再为学生设定新的教学问题,让学生进行计算。通过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归纳、推理意识,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五、总结

本文主要从我国初中教学的发展状况出发,对初级中学数学的教学中归纳推理意识的渗透问题进行阐述,需要注意的是,归纳推理的方法不是使用一次就可以使学生完全明白的,而需要教师在以后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懈的努力,将这种方法渗透到数学课程教学当中去。因此,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归纳推理意识的渗透”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教学工作者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胡勇.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素质教育的初步尝试[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04)

初中历史归纳范文2

关键词:先学后教;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将“先学后教”理论运用到初中历史课堂中,主要步骤为教师为学生提出学习要求与目标,在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教材,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够有效解决课堂难点,掌握重点内容。“先学后教”理论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探索,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热情,帮助学生掌握有效历史学习方法意义重大。

一、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先学”

(一)教会学生把握历史框架

初中历史教材有着内容多、范围广等特点,涉及到大量的年代、人物、地点、事件等,学生一般难以掌握。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整理历史线索,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了解各重大事件之间的联系。比如,在中国近代史讲解中,教师先要让学生看教材目录,然后分别对近代史的各社会阶段、分期的特征进行概述,并让学生明确两条基本线索,即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史。学生把握教材框架后,有利于更好开展历史教学。

(二)合理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主要有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共同探究、归纳整理和拓展练习五个部分。其中学习目标是要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与重难点;自主学习是教师以设计知识结构图表、表格、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课本基础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作答[1];共同探究就是指导学生探究深层次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整理主要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结构、概括重点知识的能力。拓展练习的设计要与中考难度相符,加强学生课堂练习。

二、初中历史课堂如何“后教”

(一)巧设情境,合理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合理导入有利于将学生思维引入教学情境中,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知识的探求上。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导入形式,从课堂学习内容出发,保证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与思维价值。比如,在《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教材知识、电视剧中汉武帝形象等,说说汉武帝是一位怎样的君主?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谈论,引导学生客观、准确的评价汉武帝。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第一,学生互相交流,统一小组意见。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后,势必会暴露众多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开展交流互动,让学生互相帮助,最终统一各小组的答案。以优生帮助后进生纠正错误,教学相长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间的感情;第二,小组长代表汇报,其他各组补充,教师评价总结。小组内将答案确定后,派代表汇报,其他学生要认真听,记录其中存在问题的地方。学生在回答完毕后,其他学生可以指出其不完善或者有误的地方,并加以补充。教师针对各小组汇报及学生的补充,作出最后的评价、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加深。

(三)课堂小结,拓展升华。

课堂小结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2]。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该环节主要由教师完成,但是在“先学后教”理论下,则要通过导学案中的“共同探究”与“归纳整理”来实现。这两个阶段的问题通常有一定深度,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时间,由各小组发表自身的观点和见解,指导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下共同探讨,教师则要概括整理学生的观点。通过师生间的讨论交流,能够进一步升华学生掌握的知识。比如,在《赤壁之战》场景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描述一下曹操一胜一败的启示,这样学生兴趣很浓厚,都会认真仔细的进行叙述,并认识到骄兵必败的道路,对自身今后学习也有一定的启发。因此,教师不能一味的为学生进行讲解,而是要学生自己深入探讨,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质。

(四)课堂训练,巩固提高。

在课堂小结完成之后,教师要随机指定若干学生回答导学案中“拓展练习”中的问题,检查本堂课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单独辅导。课堂训练能够有效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之,探索“先学后教”理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探索中存在的新问题,初中历史教师要积极找到解决的措施,保证能够发挥出“先学后教”教学方法的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历史,从而真正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归纳范文3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地图;地图视野

历史作为学生了解过去事实、了解我国博大精深内涵的一门重要课程,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历史传承悠久,具有较大的时代跨度,处于新时代的学生对于很多历史常识存在一定的疑惑,这对初中教师开展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为了让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增强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其中一个高效的方法。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应用的必要性

1.增强学生历史知识理解能力

历史地图可以很好地将历史课堂上的知识较为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另外,利用历史地图进行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将课本内容简化,可以让学生可以通过历史地图记忆历史名词,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名词的概念,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开拓学生思维能力

历史地图主要是将历史内容进行图像化概括,从而达到将历史概念简单化的目的。教师在历史课堂内容教学时使用历史地图教学可以让学生形成归纳概括、比较分析、记忆历史的能力。学生根据看历史地图就可以将零散的文字内容进行归纳记忆。利用历史地图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形成空间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的应用策略

1.掌握历史地图主题

在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把握地图的主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由于历史地图是一种具有很强艺术性和很强直观性的历史教学道具,它能通过各种各样的符号与多彩多色的线条等体现各个实际地理要素进行等比例缩小,从而使学生一眼就能看明白某一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发生时的地理状况。历史地图的颜色鲜明、图像直观,对历史的表达具体准确,又因为其本身就是一类艺术作品,因此,它也具有艺术作品生动形象的特点。在历史地图中,无论是城市村落、山川岛屿,还是江河湖海、平原大漠,都能用各种图像和符号形象准确地表达出来,并且还配有非常精准的文字描述,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继而促进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

2.熟悉地图内容

在历史地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而在历史地图的识读过程中,识读图例是个很重要的过程。只有学会了图例的识读,才能更好地解读历史地图。历史地图在构造元素方面和普通地图并没有不同,方向指向在大体上也相同。历史地图的图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统一图例,如历史地图中,一般对首都、重要居民点、岸线、河流、运河、国界和地区界以及长城、山脉、铁路等符号作统一规定。另一类是分幅图例,这类图例与所要表示的历史内容有密切关系,且不具有同一性,如,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地和商业中心,战役图中的军队进攻和退却路线、防御阵地等等。此外,应注意历史沿革和古今地名的变化。历史空间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演示地图时,要和今天的地理区划相结合,指出古今地名和行政疆域的变化,这对学生形成具体、明确的历史空间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3.多图归纳,寻找共性

在历史地图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对于全局与局部内容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像历史地图中通常会有全图以及扩大图。全图通常能提供较为宏观、整体的历史发展趋势,扩大图则能展示较为微观的局部历史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全图与扩大图的有效搭配。在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还应该对历史地图在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地图的共性。

4.拓展地图视野

历史地图在分类的过程中通常可以分为静态地图和动态地图。其中中国古代的疆域图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地图,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分布、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历史地图时应该巧用多媒体技术,如,在历史课堂讲解时,想重点突出某历史地名,就可通过忽明忽暗地多次闪烁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想要突出历史地图中的某一个主题,就可以在某个局部区域变成其他颜色,有时也可以对历史教学图中某一地区放大或对某一事物作详细解说并展示给学生。此外,对历史教学上的行军路线等线状事物可以做动态表示,这样就可以将枯燥的历史地图知识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学生固化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地图一直都是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的一大优秀工具和资源,教师应当在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更加广泛和合理地使用历史地图,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提升历史课程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欣.历史地图在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探究[J].成才之路,2014,54(32):14.

初中历史归纳范文4

摘 要:由于初高中历史教材及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心理的差异,使得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脱节问题,给高一历史教学造成不便。本文就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的研究做了初步阐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利于高一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历史课程;初高中学生;历史教学衔接

一、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

1.《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简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较初中课标内容丰富

初中历史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部分内容,在每部分内容中基本按年代顺序分专题内容展开,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高中历史课程注意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既避免简单、机械地重复,又避免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脱节。充分考虑到学生在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引领学生在比初中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历史。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4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不足之处在于,以“模块――专题”、中外史混编为体系结构的新课标,打破了历史学科的整体性,破坏了历史概念内在逻辑关系,容易造成时间和因果关系上的混乱,新旧知识联系不紧密,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并且和以通史状态出现的高考有差距。

2.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强调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中国古代史的要求:“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较《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注重对历史能力、历史规律等史学方法的考查,并且拓宽了以往政治思想教育目标的内涵,强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现代文明社会的现代公民。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还提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二、初、高中学生的比较

1.初、高中学生存在着较大的思维差异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而高中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的。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综合各种材料信息,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其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初二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高一阶段就成为学生思维转型的关键期。有转型就有阵痛,其具体表现为很多同学上历史课跟不上节奏,学习成绩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学生就容易苦闷和迷茫,对历史失去信心。

2.初、高中学生学习方式也有较大的不同

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通过对我们县城几所高中10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高一学生中对历史课很感兴趣的有12.7%,比较感兴趣的27.3%,一般态度54.5%,不感兴趣的5.5%。初中历史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那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掌握历史知识类型方面,喜欢死记硬背的占10.9%,灵活运用的占25.6%,开放性的占54.6%,不知道的占8.9%。

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在历史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上,高一学生还不能很好地实现转变,38.1%的学生不喜欢探讨历史问题;42.9%的学生不善于用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学习历史;42.8%的学生没有独立学习历史的习惯;38%的学生不能迅速掌握历史学习材料的核心问题。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历史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研究方式初探

1.整合、优化课程资源,编写校本教材

为顺利实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必须有一本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教材。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材,整合不同模块、不同专题或同一专题的不同课文;不同模块的历史知识;不同版本的教材等资源,通过比较、整合,节省时间,优化课程资源配置,进而形成一套与现行教材相适应的校本教材。

2.认真研究学情,提高自身素质

面对初、高中的历史知识体系断裂现状,高中教学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体系,弄清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增强通史意识,这既是对初中的“补课”,也是高中专题史学习的必备通史基础。

3.加强交流与合作

作为历史教师,要树立大历史教学观,不仅要重视高中历史教学,同时也要关注初中历史教学。从自身做起,加强与初中历史教师的联系,寻找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内容选择、方法运用、理念引领上的差异,增长智慧,丰富自己;初、高中历史的衔接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在这方面大家都在努力,我们应寻找机会与之进行交流,认真吸取经验和教训。

4.做好总结

初中历史归纳范文5

一、史料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生动地解释历史知识

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从实践基础上获得的直接、具体的认知,属于初级阶段;而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间接而抽象,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许多抽象的历史规律与概念,这些理性知识是横亘在初中生学习路途上的难关,此时教师引用形象生动的史料来增加课本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再在这些感性认识的积累中升华成理性认识,无疑是事半功倍的。譬如在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学习中,历史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自开始中国人民进行的一系列反侵略战争及战后签订的一份份不平等条约,丰富具体的史料呈现在初中生眼前,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一目了然,落后就挨打的历史教训为学生深刻理解和牢记。在分析这些形象具体的史料的过程中,抽象、枯燥的历史规律与概念被生动解释与印证,教学实效自然很好。

2.有助于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出发,而是对客观事物抱以热忱”。只有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他们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有了动力才能产生效果。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特点为出发点,有选择性地挑取那些初中生感兴趣的史料,用形象生动的丰富史料激起其求知欲,使其发散思维,激发其灵感。比如教师在讲授远古人类时,可收集一些与“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相关的史料,除教材上的图片外,还可用多媒体展示更多关于远古人类的头盖骨及其复原情况,文字、图像、视频等各种史料交错而有序地向学生呈现,此时教师的讲解更加风趣生动,北京人与现代人头骨的不同也更加形象地被学生了解。生动、丰富而特色鲜明的远古人类史料给学生以直观印象,浓厚的兴趣刺激着他们的求知欲,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自然被他们高度关注着,在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对历史知识的领悟也更深了。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时需把握的原则

运用史料辅助授课确实有助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教师进行史料教学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史料要有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形象生动的史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一些复杂抽象、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学生对历史规律与本质的认识也更加深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更要注意史料运用的度,切记不可忽略教材。现有的义务教育体制下,初中历史课本无疑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其中的历史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其地位是任何史料、参考书目都无法取代的。日常教学中,因课本内容的限制,教师选取一些相关的文字、图片或视频史料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在印证历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是可取的。但是要注意不能使用过多的史料,否则容易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偏离课本。初中生正处于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此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最强,但他们对问题的宏观把握能力却不强,此时若是实施偏离教材的大纲式教学,对部分内容的史料关注过多,十分容易导致初中生思维的片面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今后的综合学习能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以教材为施教主体,适度地选择史料穿插其间,千万不可喧宾夺主。

2.要选择直观易懂的史料

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虽有了提高,却依旧偏向于接受直观易懂的事物,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应挑选那些相对简单明了且特色鲜明的史料来辅助教学。虽然丰富、深刻的史料可以给人更加全面的历史认知,原始史料更是给人真实感,但是大多数初中生对历史与史料的把握能力与理解能力不够,史料愈是原始、深刻,愈容易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这样会影响运用史料的教学效果。譬如在学习女皇武则天这段历史时,《资治通鉴》中的话常常被教师引用:“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教师的本意,是要学生了解两点:武则天因女人当政常用官职来笼络人心,但同时也重视选贤任能。这段史料本来是不错的,但对初中生而言却显得难度大,很少有学生有兴趣去细读这些话,更难有共鸣。因此,史料并非是越原始越好,而应以直观易懂为优先选择。

3.不同教学阶段对史料的运用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文字史料与音像史料这两类史料在不同教学阶段有不同的作用。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直观的音像史料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音像史料本身具有的生动性与丰富内容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持久,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初中生更好地把握史事和理解历史概念与规律。因此,一般情况下,初中历史课堂上应首选直观易懂且信息量丰富的音像史料。而且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还应鼓励初中生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资源,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尝试收集、分析、归纳史料,加深他们对史料的认知,同时也培养他们探究历史的问题意识与逻辑论证能力,提升他们学习的综合能力与思维能力。 然而,教师也要注意使史料的运用与实际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相符,在多元化的史料运用中要有所侧重。初一、初二时运用音像史料的比重较大,而初三时随着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提升与升学考试的实际情况,则要较多引入文字史料了。比如初一讲授宋代历史时,可用多媒体展示名画《清明上河图》,引领学生进入宋代的社会环境了解宋人的社会生活,极大地调动了初一学生的兴趣,他们的认识也更深刻了。而到了初三复习阶段,教师则要为学生提供各类记录宋代历史的文字,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历史、总结规律。只有在不同教学阶段有重点地运用史料,才能在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逐步提升其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史料辅助教学,生动地解释历史知识,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适应了初中生的学习特点,符合教学规律,提高了初中历史的教学实效。然而,在运用史料时要注意有度的原则,以教材为主体,同时选择那些直观易懂的史料,且在不同教学阶段有所侧重。如此,不仅能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使课堂更加丰富生动,而且也能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阅读分析能力与逻辑论证能力,真正做到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初中历史归纳范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困境;对策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广度与深度受历史跨度、学情与老师素养影响,很容易陷入困境。为了提高历史教学深度,彰显教学学术,除了要体现史学研究与历史教学的统一性,还必须结合学生主体性,努力做到辩史、解史的统一,让历史课堂教学更具历史味。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困境

1.历史跨度的深度挑战。从通史往详史,一直是历史学习的安排,从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反馈的信息看:普遍是以“全球史观”为指导,在中外交替的过程中,确保通史,同时融入很多信息。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包含的知识相对较多,时间跨度大,信息间的阻隔明显,因此对历史教学深度的凸显提出很大挑战。鉴于此,很多老师为了赶进度,不敢对知识进行全方位拓展。如:在《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中,老师准备两个课时,事实上教学涉及明清两个时代,横跨四个多世纪,包括政治体制和中外横向演变等多个知识点。教学时间有限,知识庞杂,很多老师都不敢随意拓展,这样直接影响教学深度与跨度。

2.学情影响历史教学深度。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对基础教育改革提出更多要求,课堂教学开始注重学情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角度看:理性与逻辑思维则处在发展状态,这给认知高度与深度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为担心学生的理解与吸收能力,老师很少对知识进行内涵与拓展,甚至把浅尝辄止视为关注学情,害怕讲得太深入与学情脱离,以至于课堂教学成了书本知识的归纳与罗列,很难真正体现历史深度与学生主体作用。

3.野史与自传冲淡了历史深度。历史是有趣的,同时是枯燥的,而成功的课堂教学则是活泼、生动的,它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另外,历史是真实的,其深度也是建立在真实性的条件上的。为了做到历史的真实、客观,就必须从史料的真实性与权威性出发。但是事实上,很多历史老师都本末倒置,过于注重趣味而忽略了真实性,或者对史料过分加工,甚至将历史作为故事进行解读。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大量虚假信息与野史,不仅影响了历史教学高度与深度,更不益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4.抹黑历史深度。本来历史的形象是高大上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沉淀让历史充满神圣光环,但是事实上,不管大学还是中学都存在可能抹黑历史的情况。部分老师刻意扭曲、丑化某些历史人物、事件,或者为了引起轰动、博人眼球、凸显个性,直接在课堂上抹黑历史人物,在庸俗化、简单化,以点带面的情况下,极大影响了历史深度。

二、凸显初中历史教学深度的对策

1.凸显学术性,提倡史学与教学的统一。在历史教学中,教学质量和学术研究有直接关系。因此,在现代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注重史学阅读资料,还应提供具有权威性与史学观念的历史资料,尽量使历史教学回归原味,以此凸显学术性。倡导史学研究与教学的统一,要求老师端正态度,注重解读深度与范围。在历史教学中,对老师的定位是转化器,主要负责对每个难懂的史料知识进行解读,以达到提高认知能力的目的与要求。同时,老师必须具备研究史学的技能,然后才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另外,老师应具备研究史学的视野,这样才能拥有广阔的历史情怀。

2.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争取辩史与解史的统一。受基础教育影响,学位中心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共识,各地也在努力寻找方案解决问题。在现代初中历史教学中,学位中心要求正视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情,而不是刻意限制发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敢于放权,在收集材料、梳理信息的过程中,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正确解读。从历史教学的角度看:很多历史都应该立足于整体与社会发展需求,在凸显功利价值的过程中,凸显历史意义。因此,在现代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注重史学理念,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与解决问题。

3.注重教学策略,努力做到情境与价值的统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的教学策略对提高教学深度与质量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在现代初中历史教学中,必须讲究策略,对繁重的信息,策略不仅体现在材料选取、收集与应用中,还体现在课堂规划与教学理念上。所以历史课堂应尽量做到情境设置和价值导向的统一。如:在《》一文中,先向学生提问:英国人认为中英战争是英国维护商业利益发起的战争,你是否认同?利用班级与小组讨论,带领学生认同资本主义扩张的本质,同时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三、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从学生角度进行教学安排,还应尊重历史深度与高度,在俯下身的同时,踮脚引导,这样才能保障初中历史教学的广度、高度与深度的有效统一。

作者:高艳 单位:泗洪县洪翔中学

参考文献:

[1]范文娟.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困境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