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范文1
一、前言
我国的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是为社会提供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其财务报告是反映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事业发展成果以及结余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财务报告编制的目的是为了使有关使用者及时了解、判断、分析、评价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发展情况,并为其实施有效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在财务信息传递、帮助投资人进行投资决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跨入新的经济时期,以及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其经济活动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财务活动呈现新的特点。而现有的财务报告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有的特点。对其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必由之路。
二、现行体系存在的弊端
现在通行的财务报告目标强调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服务。它提供的信息是基于收付实现制、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财务信息,这种模式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而现在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已成为独立的法入主体,在各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济的深度不断延伸的今天。现行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内容与形式已滞后于这种事业单位经济环境的要求。其具体表现在:
1 财务报告体系落后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规定,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报表体系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且反映的收入和支出也主要是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两大部分,报送的年度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表、专用基金变动情况表、有关附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由过去的单一依赖财政全额拨款变为财政差额拨款以及接受捐赠、投资收入等多种资金来源,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需求者已趋于多元化,为能从事业单位对外报出的报表中掌握偿债支付情况、防范财务风险、全面了解事业单位的财务变动情况,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中,有必要引入现金流量表。通过编制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表,能够使报表使用者了解和评价事业单位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并据以预测事业单位未来的现金流量。
2 会计报表的内容不完善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主要是由“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总表”组成。资产负债表是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静态反映,它揭示了某一特定时点资金来源渠道和资金的具体分布;而收入支出表是反映资产负债表上某一个或某一组项目在两个不同时点上前后所发生的变化,即如何从这一时点的状况转变为另一时点状况的。资产负债表的目标是集中、概括地反映某一实体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而制度规定将财务状况信息与业务成果信息合二为一地进行揭示,混淆了时期和时点会计信息的性质,加大了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同样,一笔收入或支出,既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又通过收入支出表予以揭示,使两张报表部分内容重复列示,也人为地造成资产负债表的复杂化。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平衡公式是“资产+支出=负债+收入+净资产”,该资产负债表实际上是会计科目余额平衡表,这种报表结构沿袭了我国传统预算管理体制下的资金表格式,不尽合理。
3 财务报告不能真实、全面反映预期信息
(1)采用历史成本计价。现行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是建立在物价基本稳定、市场经济活动单一、外部风险低的经济环境下的,随着事业单位运作环境的变化、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物价的波动以及国家政策的调控,这一做法成为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无法摆脱的困难环境。历史成本虽具有可验证等优点,但相关性较差,因此历史成本报告缺乏前瞻性、预测性的信息,不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息。
(2)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采用收付实现制一方面使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债权(如高校的未收学费等),无法在会计账簿中反映,导致财务报告应收账款这部分资产不真实;另一方面引起事业单位账外融资,即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应付款项、应缴款项无法在账中反映,导致实际负债额高于财务报告中反映的负债额,负债不真实。
(3)财务报告对信息反映的充分性不够。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中无形资产只反映购入或自制的原始价值,而对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正在研究、开发、申报中有可能形的无形资产及无形资产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没有作任何反映;同时账面价值永远反映的是已入账的总价值,没有进行摊销,无形资产披露不充分。
三、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为适应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的发展,满足各个层次不同信息需求的目标。必须对现行事业单位财务报告进行改革,构建新的财务报告体系,完善会计报表的内容,使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充分、全面并具有前瞻性,适应事业单位的发展变化需要。
1 构建“主体财务报告加辅助财务报告”的新体系
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既要编制总体报告,又要补充一些辅助的财务报告。主体财务报告以事业单位一级财务报告为基础,增加二级财务报告的特殊项目,然后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进行分析汇总。一级财务报告主要反映单位的科研、教学等有关财务信息,二级财务报告主要反映基本建设、后勤等有关财务信息。需要补充的辅助财务报告包括:
(1)收入支出表附表。收入支出表是反映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在预算框架内的年度收支总规模的报表,是反映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预算类的收入、支出、结余及结余分配情况的会计报表。按照“收入-支出=结余”的平衡公式设计。收入支出表按月编报,应反映本期和本期累计两个的比较数据。
(2)无形资产明细表附表。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将会日益成为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市场价值的关键,增加的无形资产附表,将详细反映无形资产的创建、拥有、折旧、转让及预计给单位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于无法用货币计量的无形资产,如单位文化、商誉、产品品牌、员工素质等可在会计报告说明书中披露,同时尽可能地披露这些无形资产对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程度。
(3)基建工程明细表附表。为了有效地反映基建方面的财务信息,在事业单位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还应增加基建工程明细表附表,只有这样,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体系才能够完整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才能够提供各方面的财务信息,从而能满足报表使用者不同的需要。
(4)非财务会计信息。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非财务会计信息很多,如高层管理人员资料,合并共建情况,法律诉讼案件,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分配政策的变动情况等等。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等对信息的需求是全方位、多视角的,故在财务报告中纳入相关的非财务会计信息是非常必要的。
2 完善会计报表的内容
(1)改进资产负债表
作为反映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表应根据“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等式编制,列示资产、负债、净资产三类项目。未完基建工程、未完专项工程、专款结存等,可分别列示在资产项目和净资产项目(平时分别在支出类、收入类科目中核算),但不以“未完项目的收支差额”列示。
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项目均应按流动性分类,资产项目分为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负债项目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这样便于提供短期偿债能力的信息。
(2)增加业务活动表
业务活动表是反映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在一定会计期间运营绩效的报表,它是反映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在某一会计期间内开展业务活动的实际情况,也可以成为绩效报表。
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不像企业那样核算利润,因此,业务活动表的核心是核算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净资产的变动及其构成。业务活动表主要包括收入、支出和净资产变动额三个部分。
(3)增加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以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为基础编制,反映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的变动结果及原因。即把收入和支出等会计信息转换为衡量支付能力、偿债能力、资金量的现金流量信息。
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表,应以收付实现制为编制基础,使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既有权责发生制。又有收付实现制的两种计算基础提供的会计信息,从而,更具完整性和实用性。考虑到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状况,以及长期以来预算会计模式下形成的事业单位核算方式,目前可效仿我国企业现金流量表编制方法,一般按直接法编制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表,并按间接法在附表中提供将可分配结余调节为业务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但每类项目要根据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特点尽可能简化,并且使填报的数据容易取得。
3 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财务分析是对整个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资产的存量和增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分析,目的是反映运作过程中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效益,各个要素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校正、监控举措,以求获取最大效益;同时,财务分析还可以帮助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财务信息,把握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历史业绩和经济前景,以便做出科学的决策。
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①增加反映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社会效益的指标;②增加反映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内部各单位效益情况的指标;③增加有关反映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基本建设、经营收支等方面的指标;④增加反映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净资产构成的指标;⑤增加反映对外投资收益率的指标。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范文2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改革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财政预算体制改革不匹配
近年来,我国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部门预算等各项财政和预算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财政和预算管理的需要。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了对财政资金的管理,改变了原有的资金收支渠道,政府采购改革采用直接支付方式,政府采购资金来源多元化等等,都对事业单位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构建透明财政、绩效财政的要求不相适应,难以满足实时追踪财政资金和全面反映单位财务状况的目标。虽然财政部先后出台了一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但只是小修小补,不够系统全面,有待进一步理顺和规范。
(二)以收付实现制基础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
目前,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的核算并不能完整地反映资产、负债的实际价值。资产方面: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难以反映固定资产净值,也使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缺乏会计依据;对外投资核算过于笼统,不利于事业单位对投资项目的管理;有关无形资产核算的规范不全面.对自创无形资产的计价不符合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负债方面:不区分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也不确认与或有事项有关的负债,无法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债务情况和偿债能力。部分专用基金等有负债性质,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净资产。
(三)成本核算不完善,不利于加强成本控制和管理
目前,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缺乏成本核算方面的规定,不利于事业单位加强成本控制、成本管理和绩效评价。成本信息是评价绩效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成本核算内容过于简单,不能提供合理的成本数据,无法为制定决策、实施监管以及预算审批提供依据,不利于事业单位的成本管理和绩效评价。
(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主要提供预算执行信息,不能完整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和现金流量状况,无法满足财务管理和决策参考的需要,在防范债务风险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如:一是报告内容不完整,反映的信息过于简单;二是项目列示不够科学,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三是受国家预算编制时间的影响,其及时性得不到保证。
(五)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统一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中行业会计制度众多,各项制度之间在存在大量重复的同时,又存在一些原则上的差异。缺乏统一的确认、计量、记录标准,给使用带来一定的难度;基建会计游离于整个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之外,导致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不完整,既不利于单位对基建项目的管理和监督,也不利于事业单位对资产的管理和核算。
二、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建议
(一)明确目标,逐步构建事业单位会计的框架体系
在满足预算管理目标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财务管理和公共受托责任等更高层次的目标。相应地,要逐步构建包括预算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在内的完整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一是完善现行的预算会计。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财政改革带来了新的核算内容,要求相应的对预算会计科目和会计报告进行调整,使之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预算执行情况、控制过程及结果。二是适当地引入权责发生制,改革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财务报告体系,全面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业务活动,为财务管理及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制定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取消行业制度。对于特殊行业,可以在不违背统一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办法。三是加强成本核算,充分反映事业单位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的效率和效果,为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价提供依据。
(二)审慎细致,细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各项工作
1、目标选择方面。循序渐进,以最基本的预算管理目标为起点,逐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公共受托责任目标。一是细化对预算过程的核算,全面完整地反映预算执行结果及控制情况。从加强预算管理的角度看,事业单位会计应当根据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进一步细化对预算过程的核算,不断完善预算会计报告,由遵从预算转变为评价预算,实现更高层次的预算管理目标。二是统筹兼顾,处理好预算管理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的关系。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核算基础不同,前者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后者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要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就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改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三是加强成本核算,满足不同层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事业单位会计要从满足强化公共受托责任的信息需求出发,循序渐进,逐步提供事业单位的成本费用信息,全面反映单位绩效、业务成本,按照“先内部、准外部再到外部”的思路,逐步满足各类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2、会计核算方面。一是分步骤引入权责发生制,实现由收付实现制过渡到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并最终实现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其重点是要把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度”。现阶段在以下方面引进比较适当: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修改对外投资的核算、计提坏帐准备、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交换交易收入和费用、引入成本核算概念、引入“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等会计科目;二是根据国库集中收付等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完善相应的会计科目及账务处理规定;三是取消“基金”的核算。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有关“基金”的核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金会计”,有些基金项目实质上属于负债。专用基金的计提缺少客观依据,应改为据实列支为宜;四是要将基建会计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并将与基建相关的核算内容补充进去,同时设计相应的基建报表,以此满足事业单位内部和主管部门的管理需要和信息需要。
3、会计报告方面。会计报告制度的改革目标是向政府及相关部门、社会公众提供单位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和预算收支情况等信息,全面反映单位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参考。这既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又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第一,同时提供财务报告及预算会计报告,全面反映预算信息、财务信息、业务成果信息。合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事业单位特点,不断充实和完善会计报告披露的内容;第二,改进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和格式。如按照“资产=负债+净资产”的会计等式设计资产负债表,取消收入和支出项目;将原收入支出表改进为业务活动表,设计预算收支表、基建投资表以及相应的附表,强化附注披露等等。
4、配套改革方面。改革要想取得成功,不仅要有完善的会计制度和报告制度,还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良好的公共治理环境、完善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强有力的支撑,这就需要建立完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同时,要想实现改革目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手段,那就是推进信息化建设,为改革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支持。开发能够同时生成预算信息、财务信息、成本信息的软件,减轻人工负担,减少操作程序,从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也使各项更高层次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总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需要逐步完善和改进事业单位会计,以满足日益发展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要立足我国国情,合理借鉴国际经验,科学谋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张征.浅谈事业单位的内部成本核算.中国科技信息 2007
[2]潘海霞.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之我见.经济师 2009
[3]赵丹彤.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北方经贸2009
[4]刘允媛.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现代商业 2010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范文3
【关键词】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 比较; 趋同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教育体制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1998年前后形成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体系在诸多方面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推进会计改革。财政部近日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征求意见稿,仔细研读准则,从准则的意义、新旧准则的比较、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和征求意见稿的局限性方面做一解读。
一、新准则的意义
(一)应时之需
2009年8月,中编办正式出台《关于事业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将事业单位划分为三类:行政职能类事业单位、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按照指导意见,完全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根据具体情况,转为行政机构或进行其他调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下一步的改革方向是逐步转为企业,进行企业注册,并注销事业单位,核销事业编制。这两类事业单位的改革将在2015年基本完成。
其中的公益性事业单位细分为三类,一类以义务教育机构、公共卫生机构为代表的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等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不开展经营活动,不收取服务费用;一类是以普通高等教育机构、非营利医疗机构为代表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所需经费由财政给予不同程度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最后一类所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公益属性,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实行经费自理,自主开展公益服务活动和相关经营活动。
目前,全国事业单位共126万个,拥有工作人员3 089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约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总数的67%,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44%。如果加上离退休人员,这项改革的实际涉及人群将达到4 000万。全国各地区正在推进这项工作,事业单位改革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应时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指导和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可以对事业单位改革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二)建立统一会计标准体系的需要
1997年5月、自1998年1月1日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欠缺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目标、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等重大概念问题的阐述。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仅作为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基础,并未对医院、高校等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起到统驭作用。因此,统驭我国各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制定、为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提供统一的概念基础和制定依据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尚未建立。
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各项行业会计制度在会计要素种类及其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差异较大,既影响了事业单位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也给事业单位的报表汇总,以及未来建立科学的合并报表制度带来难度。建立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作为各项制度制定的基础和依据,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的内在一致性,进而增强事业单位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
(三)提高信息质量的需要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中有关资产等要素的定义没有真正反映各要素的经济特征,没能真正体现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在建立事业单位统一的概念框架中,按照各要素的经济特征重新界定其定义,并明确其确认条件,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四)提供分析框架的需要
在事业单位会计实务中,由于业务的不断发展、创新,一些新的业务或事项在具体会计制度中缺乏规范但又急需处理。如新《医院会计制度》在修订前,因原制度缺乏对科研、教学项目收支核算的规范,从而导致医院会计实务存在科教项目收支核算混乱的突出问题。建立事业单位统一的概念框架,有利于为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具体会计制度尚未做出规范的新问题提供会计处理依据,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处理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五)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国际及其他国家会计准则制定经验表明,会计准则体系建设通常都制定有“会计概念框架”,作为具体准则制定的概念基础和应当遵循的基本法则。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套既借鉴国际惯例又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这套体系必将包括基本准则和若干具体准则。先行建立事业单位统一的概念框架,有利于为建立政府会计基本准则,进而以基本准则为统驭建立政府会计具体准则体系积累经验并奠定基础。
二、新旧准则的比较
新的准则共九章五十三条,旧准则也是九章,是五十四条,从整体上看,新旧准则的条款数量没有大的改变,但实质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关于准则的定位
现行准则仅统驭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征求意见稿将统驭范围扩大到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为适应这一定位变化,征求意见稿较现行准则的规定更为原则,现行准则中的一些具体确认计量原则将在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予以体现。
(二)关于适用对象
现行准则适用对象是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征求意见稿为境内设置的各类事业单位,去掉了国有。现行准则把事业单位会计看作是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新准则明确了事业单位会计标准,即概念框架,包括准则、制度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范文4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预算管理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概述
预算是事业单位财务活动中的重要一环,是事业单位资金运动的起点,是事业单位整体运行与经济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预算的编制是对国家财政资金的收入与支出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对国家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予以监督。同时事业单位预算还能反映国有资产的具体变化情况,有利于合理配置和使用国有资产,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防止国家资产的流失。另外事业单位预算是事业单位决算编制的基础,事业单位的决算是对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一个报告。可以说预算对于事业单位的有效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预算一经编制审批,必须在运行中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
根据2012年4月1日起施行的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的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由于预算编制与执行在事业单位的经营业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合理编制单位预算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的核心。
事业单位预算是根据事业年度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财务预算编制的规定并且按照财政部门预算控制数完成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因而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就是要在规定限制内,最大程度地满足事业单位发展需要;亦或者是在完成事业单位发展目标下最小程度地消耗国家资源。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包括对预算编制的管理、预算执行的控制、对预算执行绩效的评价。其中对于预算编制的管理又是预算管理工作的起点和核心。预算编制管理是对事业单位收支的预测和安排。事业单位在财政部门的预算控制数下,对预算年度内的事业单位收入情况进行测算,完成收入预算的编制,在收入预算管理中应该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前年度的收支情况、上一年度的结余等综合情况科学地测算预算年度内的收入。根据事业单位的收入情况与事业单位发展计划,合理地安排支出。预算的编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需要会计信息的支持、协调与配合。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影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成果。而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又受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变化,影响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与事业单位相关的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信息,从而最终影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革是适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发展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对于政府的公共服务有着更高的要求。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相关,事业单位运营效率的提高首要就需要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从宏观上来说不仅需要深入推进公共财政的改革,从微观上来说还需要从制度上进行财务管理特别是预算管理的改革。近年来,国家在不断推进公共财政改革,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对公共财政收入分类进一步完善;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财务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落实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保证预算执行的合理有效。为了适应改革变化对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会计信息新的更高质量的要求,财政部2012年12月6日第72号财政部令,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实施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通过《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相互结合,推进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体系的改革,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特别是预算管理的效率。
三、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变化主要内容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较以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制度有较大改变
新的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要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入账会计处理的变化和固定资产后续会计计量的变化。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处理做了更为详细的规定,特别是对无偿取得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会计处理作出了说明,进一步加强对固定资产价值管理。对于固定资产后续会计计量,增加了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规定,体现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价值损耗。
(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更加完善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设置上对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和结余做出了更为完善详细地改进。在事业单位收入的会计科目设置上,将财政补助收入与非财政补助收入区分,规范了财政补助收入核算的范围和内容。在支出方面,取消了“专款支出”等科目,增设“事业支出”科目,并规范了事业支出核算的范围和按照资金来源设置明显科目。在事业单位结余上,同样将财政补助结余与非财政补助结余区分开,对非财政补助结余通过“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予以核算。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进一步完善规范
主要对财务报告体系的内容进行了扩展和补充,明确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层次。在事业单位报告体系中增加了新的披露报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使财政补助收入的取得与使用更加透明,体现国家与社会公众对于财政收支情况的关注于重视。其次是对资产负债表结构进行了改变,取消了收入、支出项目的列示,只保留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更加符合会计基本原理。
四、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影响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协同优化,共同促进事业单位科学的财务体系的建立。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特别是预算管理的效率具有积极的提升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合理科学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提供有效保障。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其财务报告体系层次进行了梳理,对事业单位财务报表报告内容进行了补充与完善,将财政补助收支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中,凸显了事业单位公共收益的经济信息,提高了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既有助于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的起点——预算编制时,全面地了解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了解以往年度财政补助收支情况,以更好地完成预算年度内的收支安排;又有利于在考核预算执行情况时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提供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同时,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关注报表附注的披露,为预算管理提供更加完整和有用的会计信息。
第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收入、支出及结余会计科目明晰详细的设置,并且同时对会计核算方法也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将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收入与非财政补助收入区分分开核算,更好地反映事业单位不同来源资金的使用情况,有利于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时对于不同来源的资金做出相应的预算编制,使预算编制更能反映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情况。特别是对财政补助收入支出及结余的会计科目设置及会计核算,对于事业单位的财政收入和支出通过会计账户准确记录,有利于加强对财政资金的预算管理,保证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将可分配结余与不可分配结余区分出来,符合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于预算管理的规定,使预算管理的资金范围得以明晰,有利于更好地控制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对于事业单位不同类别支出的划分,可以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中更合理地安排经费支出,控制事业单位开支,以保证事业单位有效运营。
第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加强对资产的核算,对资产入账价值做出了更为详细清晰的规定,特别是对固定入账价值的规定,使资产的实体形式与价值相符合,使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充分考虑新增固定资产对于年度预算的影响,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价值的流失。在资产后续计量上,参考企业会计制度,引入了资产损耗科目,对于固定资产予以计提折旧,对于无形资产进行摊销,通过累计折旧与摊销,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资产的价值损耗,进而公允反映事业单位占用资产的价值,满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范文5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改革 热点及难点问题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中的每一项工作都随之提升了要求。其中所涉及到的会计管理职能,是行政事业单位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了严格的关注。那么,在当下的行政单位中,将会存在着极大的挑战,一定要利用合理的会计改革,将会计工作的效率有所提升,继而将可持续发展有所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要深入的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改革。
一、分析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财务会计的报告问题分析
财务报告在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只是针对主管部门上交报告,可能小部分报告内容是能够公开给职工的,可是大部分的报告内容都不会对职工公开,保密性较强,而在透明性以及公开性上较差。在当下的市场以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可以分析出,会计信息的需求逐渐的加大了。其中的财务会计报告在形式、内容上,都会显示出滞后性,在使用会计信息中能否得到满足,成为热点和难点问题。
(二)资产的处置和计量问题的分析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普遍会具备大规模的国家资产,所以处置和计量国家资产,是需要极度重视的问题。在当下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方面,计量资产时需要按照计算历史成本的阶段充分开展,所获取的捐赠资产在计算的时候要根据市场价格进行,计量无形资产的时候要根据评估价格进行,可是盘亏、盘盈资产的方面还缺失正式的规定。
并且,在当下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广泛引用,也就是对公允价值是否能够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引用,成为了较为热点和难点问题。那么,具备特殊性的资产,在对公允价值有所引用的时候,一定会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完整性以及真实性,可能还会和我国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有所冲突,也是需要顾虑的问题。
(三)制定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能否正确的开展统一形式的会计准则,是在会计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具体可以在两个方面凸显:
其一,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准则执行统一的形式,可以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成本合理降低,并且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规范管理模式予以实现,能够和国际市场的状态相辅相成。可是,还不能够将事业单位以及行政单位开展合理的区分。若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在执行和制定不同性质的会计准则时,可能会对单位中的核算部分提供便利,但是因为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之间存在着诸多的相同特点,一定会导致准则重复产生的现象,对会计改革中所使用的成本有所增加。
其二,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所具备的国家资产是较为均衡的,可是在实际进行核算的阶段,将较为基本的国家资产除去之外,还会包含其他方面的资产核算项目。因此,能否可以把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之间的准则开展合并的方式,是需要细致分析的。
(四)划分会计处理基础
收付实现制是行政事业单位长久执行的方式,不但可以将国家预算特点体现,还可以及时和全面的把握资金的供求,可以将资金供给合理保障。可是,在我国建立财政体系之后,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范围和目标上,都在产生改变,若对收付实现制完全依托,对资金的需求和结余方面就不能够有效反映,在绩效评价方面也不能够给予科学合理的依据。因此,会计工作方面有必要对权责发生制有所引进,可是问题的难点与重点,是怎样才可是实施和推行权责发生制,全面执行或者部分执行的实施需要重点研究。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报告审计
想要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信息保证其完整性和真实性,有必要对有关的财务报告审计有所依赖。在我国会计制度不断发达的阶段,政府的报告在独立的审计部门充分审计之后,需要披露给公众,要将透明性和秘密性有所消除,反而要将公开性提升。在我们国家,绝大部分的上市公司以及企业,对财务报告的独立审计制度相继实现,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有效性有所体现。
所以,财务报告审计作用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时,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中所涉及到的财务报告审计工作,在审计范畴中正确纳入,同时要对审计方法和审计制度的完善有所加强,继而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报告可靠性,以及真实性充分保障。
(二)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制度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制度中具体包含:财务监督制度、政府财务信息的披露制度、公共财物制度以及公共管理制度。这一系列制度都是相对充分有效的。还需要完善建立民主监督、民主理财以及公众参与的制度,让政府公共部门的财务管理活动中,真正的凸显出相应的公共性。
现阶段,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财务报告中的有关准则制定完善,要和民主监督以及公共财政方面的需求相符。在近几年,可以选择部分行业,例如:农林、交通、医疗以及教育等先行的试点,让类似这些正规的先行试点作为下一个环节的经验累积,也能够将时间有效节省。
(三)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增加宣传工作
利用强硬的宣传工作,可以将认知性扩展成较大的范畴,对会计改革的重要性会重新定义,并且实施会计改革前还会做好准备工作,利用定期的资产调查以及清查工作,也可以对有关的人员给予较多的建议和警醒,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是必须要做的。此外,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准则中,需要根据方案的统一执行,进行优先起草,在实施的阶段要利用逐渐的改进将会计改革完善。
(四)对权责发生制的引入要适当推进
行政事业单位若使用权责发生制的情况下,是不会和收付实现制发生冲突的,因为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是互相对立、互相存在、互相作用的。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的不同核算条件以及核算事项,开展了较为科学合理的选择。按照我国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来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在对权责发生制的引入来看,是较为有利、可行的。
因此,一定要在引入权责发生制的过程中,创设较为完善的条件,将改革进程利用渐进式的方法,积累经验、逐渐过渡,在对会计核算、政府预算有所保证的前提下,正确的过渡权责发生制。
三、总结
根据以上的论述,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可以和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形势相符,对于其中所涵盖的会计改革一定要逐渐的完善和改进,才可以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工作提升效率。当下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热点和难点,需要对其合理分析,才可以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中的核心意义发挥出来,能够让会计工作有效、持续的进行,继而让行政事业单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发勇.浅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热点及难点问题[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2(01).
[2]卢绍芬.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热点及难点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13(04).
[3]黄长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其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0(02).
[4]曹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现状分析及展望[J].暨南大学,2010(05).
事业单位改革情况报告范文6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趋同 建议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会计是政府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预算会计体系改革的重点。
1、会计制度体系适应新形势的需求。会计制度作为会计人员在工作时必须遵循的规则和方法的指导性文件,在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带动下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变迁。2007年1月1日正式执行的《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迈出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于同步的实质性步筏。1997年的的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原《制度》)明显跟不上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步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也是我国会计制度体系改革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2、事业单位自身不断发展的需求。近年来经济的飞越推动我国事业单位自身不断改革和发展,随着国库集中收付等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深入,1997年的原《制度》已经难以满足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需要。如原《制度》中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不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价值,从而无法提供其实际价值,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又如原《制度》没有对资产按流动性分类,相对的也没有对负债按偿还期限长短进行分类,这不利于事业单位进行财务风险分析。
3、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推行的需求。2012年初修订并推出了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实施迫切需要修订《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来具体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管理行为,从而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达到促进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评价的目的。在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基本前提下,本着于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相协调的原则,财政部于2012年底修订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
二、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
1、会计科目上的趋同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将原"现金"科目改为"库存现金", "应交税金"科目改为"应缴税费",将"材料"、"产成品"、 "成本费用"合并称为"存货"等等,这些都与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的改革相呼应。
2、会计记账基础的趋同
会计记账基础是收入、费用应计入哪个会计期间的确认标准,目前我国的会计记账基础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记账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制度》规定会计核算只采用收付实现制,针对事业单位业务特点及核算要求,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总则第9条首次将权责发生制应用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如:对外提供经营劳务收到劳务费时就要遵循权责发生制。另对财政补助收入在年终注销时也可按权责发生制基础确认。这一变化是事业单位经济事项核算的需求,也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趋向于企业化的必然要求。
3、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核算的趋同
(1)对损耗价值的计量与核算。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发生损耗直至报废,为了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企业设置"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来计算资产净值。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颁布的一大亮点就是首次在事业单位资产核算中引入了"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以核算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磨损价值。提出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以"非流动资产基金"账户反映资产的净值。这样既满足了事业单位支出预算的需求,也反映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使用中的价值消耗情况和当期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加强了资产细化管理,兼顾了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双重需要。
(2)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和基数。企业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采用了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和加速折旧法,事业单位采用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在折旧基数上有差别,企业计提折旧时要考虑预计净残值,但事业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
4、资产管理的趋同
企业接受资产捐赠有相关凭据的,按凭据注明金额加相关税费作为入账成本。捐赠方没有提供有关凭据的,依据活跃市场的同类或类似资产估计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作为入账成本; 没有相关凭据,也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按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成本。事业单位确定接受捐赠资产成本的方法与企业相似,但对没有凭据也不能可靠计量的应以名义金额(1元)入账。与此相似的情况还有资产的无偿调入和盘盈等。这样杜绝了账外资产的存在,避免了资产的流失。
三、 对改进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建议
1、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现行制度要求一般I务采用收付实现制,对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这也造成了在同一类单位业务核算中同时出现两种会计记账基础,不利于会计人员实际操作。为实现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准确、真实地提供会计信息,有效地对事业单位进行成本管理、绩效考评,事业单位应在核算基础上加快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避免会计核算中出现"双重标准"。
2、规范统一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为了对经济活动所引起的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核算和监督,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的分类的项目名称,也是编制会计报表的一个依据。但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的设置与部门预算编报存在不一致,给会计人员操作带来一定的难度,造成会计口径不统一,不利于会计信息的横向、纵向可比。另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使用期限长但易损坏、价值没达到标准的大批办公设备也划分到固定资产,不利于资产管理,造成会计信息可读性不强。
3、完善健全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完善了整个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对财务报告的内容及列报要求都做了明确规定。目前事业单位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没有包括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基础编制的,反映其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其作用是对"货币资金"项目进行分析。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及业务发展的需要,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及往来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越来越重要,另外,随着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的推广,收入支出表显然不能满足对事业单位现金流量的现状进行分析。事业单位应考虑将现金流量表纳入财务报告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S],财政部,2012.
[2]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S],财会[2012]22号
[3]姜英,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