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平面设计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平面设计标准范文1
关键词:地面工程 标准化 长庆经验 影响因素
油田地面工程建设标准化的核心是标准化设计与模块化建设,就是用一套符合油田地下油气开发和地面建设需求的标准化设计文件,统一油气田开发工艺流程,统一井站建设,使油气田按照“组装”、“复制”的模式建设,降低投资成本,提高建设效率。
一、地面工程建设标准化的概念和特点
标准化设计是指对油田地面建设中同类型场站、装置和设施,通过对以往设计成果及应用的总结改进,形成通用性强、可重复使用的系列化设计单元,实现建设标准、内容和模式相统一的系统工程。模块化建设是指以场站的标准化设计文件为基础,以功能区模块为生产单元,在工厂内完成模块预制,最后将预制模块、设备在建设现场进行组合装配的场站建设过程。
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的特点是,一是缩短设计周期。标准化设计可以固化设计经验和成果,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水平。二是优化施工组织方式。通过施工平行作业,现场施工工程量和施工时间大幅压缩,施工工期提前15%-30%。三是实现标准化定额管理。不仅缩短采购周期,而且提高预结算编制准确率。通过规模采购、批量预制、现场组装,建设成本也得到有效控制。
二、油田地面工程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胜利油田大部分区块进入高含水阶段以及稠油、低渗透类型油藏增加,开发方式、工艺均有所变化,给地面工程系统标准化设计增加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标准化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是油藏的复杂多样性给标准化设计带来了难度。油品、污水性质日趋复杂,处理难度逐年加大。滚动勘探开发参数难以确定,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规划指导性不强;二是新技术、新装备的在标准化设计的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导致部分新工艺由于与现行的规范化标准不匹配而难以及时应用。三是工程设计标准化程度低。对应一个特定的技术标准问题,往往有很多项标准可用,标准化程度低。
(二)制约模块化建设的问题
一是预制能力不足。油建的预制厂和海工基地设备老化、陈旧,尤其是缺少模块化装置的试验场所,难以测试模块的生产质量和使用效果,也不利于施工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二是缺少模块化建设施工工法。目前,油田施工单位大多仍沿用旧的施工管理办法,不能适应模块化建设要求。
此外,因建设材料采购环节较长以及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等影响因素,导致油田地面工程建设出现采购周期长、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了油田地面建设标准化水平提升。
三、长庆油田开发系统标准化管理经验做法和启示
就国内油田开发系统标准化管理来说,长庆油田最具有代表性。其地面标准化建设体系包括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标准化预算和规模化采购四个主要环节。
(一)高度重视标准化设计工作
在工艺技术优化简化的基础上,优选工艺成型、技术成熟的工艺技术进行标准化、统一化、通用化。对同一类型的集气站,采用同一系列化的标准化图纸,直接从数据库选取,大大缩短设计周期。
(二)开展规模化、模块化施工
设计科学合理的预制作业线,配置自动化程度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加工工作站,提升预制能力。在施工中大量地引入平行作业,依靠先进技术,将土建、安装、电仪等工序进行深度交叉,从而缩短建造工期、提高施工质量。
(三)进行规模化采购和标准化造价
首先,建立标准化采购数据库。其次,通过统一技术要求,引导供应商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研发和生产,实行全部设备采购定型化。第三,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化造价体系。
(四)建立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体系
针对油田不同的工艺流程,完成了公司《数字化建设标准设计图集》。建立了涵盖单井、注水站、联合站和作业区建设要求的数字化建设标准,推广数字化场站建设,实现了数据采集、传输,井场、站点监控和远程智能控制。
四、提升胜利油田地面建设标准化管理的思路建议
(一)构建标准化设计体系,从源头上保障标准化建设的实施
一是合理划分油气田类型,形成标准化的工艺模式以及符合油田实际的通用技术规定。二是建立定型设备系列,形成数据库。对油气田常用设备的规格、品种统一技术参数和尺寸标准,建立标准化定型图。
(二)从预制厂改造和建立施工工法入手,提高模块化预制能力
一是加大预制厂房和基地的更新改造力度。建设模块化生产试验室,加快模块化生产技术的攻关研究。二是探索总结一套适合油田模块化建设的施工工法,在模块化施工中大量引入平行作业,依靠先进技术,将土建、安装、电仪、调试等工序进行深度交叉。
(三)构建规模化采购体系,提高物资采购时效性
一是创新物资采购流程,将采购节点从油田下达季度计划后提前到总部批复可研报告后,即进行批量采购。二是按场站系列或模块类型建立标准化采购数据库,作为规模化采购的依据,并按市场价格波动规律定期维护更新。三是依据标准化设计与现行国家、行业等计价规范,配套完善造价定额体系,建立和推行标准(模块)化设计概预算。
(四)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为“四化”搭建信息平台
一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库。通过地面工程源头数据采集体系,实现地面工程数据“集中管理、授权共享”。二是进一步简化地面工艺流程,油田生产组织从三级、两级半布站简化为一级半布站,促使生产组织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五)建设标准化示范工程,加强示范和引领
以新开发油田为试点,开展“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试验。新区或新建项目,标准化设计工作尽可能一步到位;滚动开发项目,进一步加强标准化设计中的撬装式建设;老区改造项目适度推行,使标准化设计不断完善、逐步到位。
参考文献
[1]汤林,白晓东,孙铁民.油气田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的实践与发展[J].石油规划设计,2009,(2):1-3.
[2]韩建成,杨拥军,张青士,杨永霞.长庆油田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技术综述-石油工程建设,2010(4)
平面设计标准范文2
关键词:山区公路;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路线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路交通迅速发展,公路建设逐步向山区延伸,而山区地形、地质复杂,公路路线布设的限制条件和影响因素很多,因此山区公路的路线设计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山区公路线形设计标准的定位
对山区公路线形设计标准定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道路各种构筑物的设计、周围环境以及工程总投资。由于山区公路的山高谷深,高差大,地形、地质复杂等特点,具体路线设计时,需认真分析具体道路的交通流量、道路在路网中的地位与作用和改扩建预留条件,并且结合实际地形、地质条件,充分把握好设计道路的线形设计标准。
1.当设计年限内远景交通量达到或接近本级公路下限时,宜根据地形选择道路平、纵线形指标,不宜强求采用本级公路上限标准,不能为了一味追求较高的线形指标而增加工程数量,造成不必要的投资增大和环境破坏。
2.设计交通量在道路等级适应交通量上限附近的重要干线公路,线形指标宜高不宜低。在工程量增加不多的情况下,线形指标可按提高一级设计速度来掌握。将来随着交通量增长需要进行道路的改扩建时,可以将其用作高等级公路的半幅路基,这样可以降低重复修建的费用及改造难度。
3.为了在安全前提下保证行驶速度的一致性,设计时在一定路段内应注意所采用线形指标的均衡性和一致性,避免平面指标的突变。但有时为了因地制宜,减少工程量,节约投资,综合考虑地形、交通量中车型构成和道路所处环境等不同要求可以分段选择不同的线形标准,但不同标准设计段之间需有相应的过渡段,同一标准的路段应集中设置。
二、山区公路平、纵、横设计
1.平面设计
1.1 设计方法
山区地形条件复杂,路线布设时限制条件很多,这样平面定线时应与沿线地形结合,采用导线直线法和曲线法综合的定线方法,在利用曲线法生成线位后,拟合出道路导线,设计者可通过导线法再次均衡曲线与直线的关系,对半径相近的同向曲线重组,利用曲线法重新拟合线位而得到一条布局合理、规模适中的线位。这样经过多次的平衡、拟合后最终会得到一条最佳的路线线位,使线位布设与沿线地形吻合,减少高填深挖,同时,也可保证一定路段内平面线形指标的均衡。
1.2 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的采用。
在《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对曲线间直线的最小长度给予了限制。山区公路设计中,对此规定,反向曲线间的直线长度,通过圆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的调整一般尚可达到要求,满足2V夹直线长度。而对同向曲线,一般则较难达到要求,强求曲线最小夹直线长度6V的要求,往往容易引起工程量的增大和环境的破坏。对于高等级公路来说,当路线与周围地形、环境配合较好时,道路总体环境本身就能起自然诱导作用,加之于缓和曲线的诱导作用配合,一般在行驶转弯方向判别上不会有太大问题。
1.3 缓和曲线长度与超高过渡
对于山区公路来说,设置缓和曲线的作用不仅是为了满足超高需要,同时也是平面线形中一个重要的线形要素,缓和曲线的灵活设置可以避免短直线的不足,能较好地与地形相适应。但由于山区地形的限制,设置小半径曲线的地方往往是地形限制较严的地方,缓和曲线又不宜取大,若刻意追求满足规范要求,势必造成工程数量的增大;其次,从路线平面设计来讲,较长的缓和曲线需要配以较大的曲线半径,这在山区地形复杂的情况下也是难以实现的;再者,缓和曲线过长,若在全缓和曲线段进行超高过渡,超高渐变率就较小,影响路面排水效果;若不在全缓和曲线段进行超高过渡,超高过渡的起、终点必然在缓和曲线的某一点上,这样由平、纵、横构成的线形的美观程度将受到影响。在纵坡不大及没有特殊条件影响的山区公路上,在不影响车辆行驶安全的前提下,可根据路线线形及其他具体情况提高一个等级设置超高,以使乘旅的舒适感增加。
2.纵断面设计
2.1 凸形竖曲线半径设置
山区公路由于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制约,连续小半径短平曲线与连续变坡小半径竖曲线的组合时常出现。这种情况下较容易做到平纵一一对应,满足规范要求,从理论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理想的平纵组合,但这种组合忽略了视距要求。由于受地形地貌、植被的影响,当采用上述平纵组合时,驾驶员视觉范围较小,视线诱导性差,难以判断前方路线去向,对行驶安全来说则是不利的。
2.2 凹形竖曲线半径设置
山区公路纵坡起伏较大时,设计过程中凹曲线半径较容易满足规范要求,凹曲线半径设置越大,对行车视线越有利,但这样会导致路基填土加高,增加了防护设施及工程量,从而加大了工程投资。而对于挖方路堑路段来说,可能会因排水困难而对行车安全不利。因此,在设计中不能一味追求高指标而增大凹曲线半径。
3 横断面设计
山区公路横断面设计应根据山区特有的复杂地形情况在横断面形式上采用在上、下行线合拢,亦可分离,就是合在一起也可以采用等高或不等高的横断面的设计方法,而不是全线只有相应于路堑、路堤、一般路段等几个简单的标准横断面形式,这样能更加顺应自然环境,减少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值得设计推广。
三、 结语
路线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设计工作,它涉及并影响到道路设计的各个方面。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把握好最佳线形选择的科学指标,合理采用路线标准,经过反复的调整、优化平纵面线形设计及技术经济比较,客观地设计出最佳路线线形方案。本文是笔者对山区公路路线设计的一点经验总结,文中不当之处敬请同行和有关专家指正。
参考文献:
[1]陈光林.山区公路路线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公路交通技术, 2004, (3): 4-5.
平面设计标准范文3
关键词:CAD技术;机械工艺设计;计算机辅助
引言
CAD技术是一种计算机图形应用软件,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极为广泛,现如今CAD技术愈加成熟,极大的方便了机械工艺设计工作,受到了诸多工程师的青睐。在机械工艺设计中,CAD技术能够有效提供三维、二维可视化设计,并通过计算机屏幕将设计效果展现出来,通过可视化三维、二维模型,能够更加直观的看到机械工艺设计成果,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1 CAD技术概述
CAD技术作为一种计算机绘图工具,其主要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于机械工艺设计行业来说,CAD技术主要是针对机械工艺设计中的组成流水线、零配件示意图为主。相比传统的计算机绘图软件,CAD技术能够一改传统设计软件的弊端,创新了工艺设计的方法与模式,通过现代化技术与分布理念,实现模拟设计成果,并根据施工流程,根据三维、二维绘图来提供生产成果。
对于CAD技术来说,保障CAD设计质量需要为设计人员提供可靠的绘图环境,将机械工艺设计图分为三大种类,即线框模型、三维模型、实体模型。在具备机械实体建模CAD软件中,通过配备3D打印机能够有效根据三维模型打印出实体模型,能够让工作人员360°观赏设计成果,并判断设计内容是否满足标准。例如在Autodesk公司研发的CAD10.1软件中,该CAD软件中包含了6种基本体系设计结构,进而满足日常机械工艺设计工作。在设计中,设计师只需要将绘制图形进行分解,通过几个基本体系结构来完成最终绘图,能够提高机械工艺设计效率。
2 CAD技术在机械工艺设计中的问题与策略
虽然CAD技术作为当代设计行业中的主流软件,但在设计应用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完善,因此,想要保障机械工艺设计质量,必须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进而提高机械工艺设计质量。
2.1 生产环节整合程度有待完善
现如今,CAD技术受计算机技术与开发技术影响,CAD技术还有待完善。虽然CAD技术在机械工艺设计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并已经从CAD设计转化为整体生产的整合,但从目前整合情况来分析,我国CAD技术与机械工艺设计整合工作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相互独立,在各个生产模式中,必须要设计环境与生产环境模型进行独立设计与纠正错误,并未全面实现CAD技术与机械工艺整合,这样会出现很多重复设计工作,特别是与3D打印技术结合上,虽然给CAD技术与机械工艺设计整合工作提供了技术条件,但3D打印技术并未完全融入到整个机械工艺设计生产环节中。
因此,在这一问题中,必须要加强计算机整合技术,构建CAD技术、机械工艺生产、3D打印技术相互统一的系统凭条,并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一体化操作,通过“CAD技术设计――3D模型打印――机械工艺设计生产”的模式,提高生产效率。
2.2 智能化程度较低
以世界领先的Autodesk系列软件应用来看,CAD技术的到来虽然取代了传统绘图设计工作,但从本质上来说是将传统绘图工作转移到计算机中展开运作,很多设计环节依然需要手工操控,智能化水平相对较低,只实现了局部智能化设计。特别是在机械设计与模组检测中,仅通过计算机技术或CAD软件,无法满足设计标准需求,依然需要采用的人工检测。
因此,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检测技术与智能分析软件来检测CAD机械绘图的标准型,并通过操控计算机来完成检测工作,提高检测效率。通过人工智能检测手段与先进的算法,进而实现机械工艺设计生产的技术性突破,进而降低设计、检测人员的工作量。
3 CAD技术在机械工艺设计中的应用
现如今,CAD技术在机械工艺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二维平面图样的开发和设计、三维建模和三维仿真测试、设计与生产制造全面整合中,并在长时间的应用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效提高了机械工艺设计质量与效率。
3.1 二维平面设计
二维平面设计是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基础,也是CAD技术在机械工艺设计中的一项基本功能。在CAD技术中,二维平面设计是最先应用在机械工艺设计中的一项应用,由于CAD技术软件能够有效提供强大的二维平面绘图功能以及图形处理能力,能够让设计人员通过操作计算机即可完成绘图工作,并在计算机中展开机械工艺设计,如果设计存在漏洞即可剔除或修补,能够省下大量的人力。采用CAD技术展开机械工艺设计工作,CAD软件还能够对设计图样信息与设计信息记性自动化管理。通过云端也能够查询到以往设计内容,进而提供参考。CAD软件在机械工艺设计中示意图见图1。在机械工艺设计中,设计师通过在CAD软件中输入相应的工艺设计参数,罗列出基础的设计框架,进而通过采用CAD软件中的绘画工具来进行框架填充,通过修补、调整来完善设计效果,最终完成二维平面设计。
3.2 三维建模与三维仿真测试
三维建模与三维仿真测试作为CAD软件重要功能,能够有效勾勒出机械工艺设计的三S图形,该技术已经成为了机械工艺设计中的主流技术。随着市场对机械工艺设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CAD软件中的二维平面设计显得比较局限。在CAD软件中的三维建模技术来说,通过输入一系列的三维数据,进而电脑勾勒出三维模型框架,进而将三维模型呈现出来。在三维模型设计中,待到数据输出完毕之后,设计师要根据基本设计框架对三维框架进行调整,保障三维框架能够符合设计标准,进而描绘出机械整体或零件三维示意图,如果三维设计图符合标准,即可输出或上色。同时,三维建模也可以与二维示意图之间相互转换,通过输入二维示意图,即可通过CAD软件功能转变成三维模式(见图2)。
3.3 设计与生产整合
以当今CAD技术应用情况来看,已经实现了CAD设计与机械工艺生产的初步结合,通过应用CAD软件特有的插件,工程师、设计师、方案师等能够通过CAD软件将CAD图形转变为工业生产3D示意图,进而通过3D打印技术构建实体模型,测试模拟生产效果。这样就可以减少从设计到生产环节中的繁琐性与难度,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4 结束语
CAD技术在机械工艺设计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实现了机械工艺设计改革,将传统的手工绘图转变成计算机绘图。通过应用CAD软件,能够实现二维、三维机械工艺设计图,并通过融入3D打印技术,实现机械设计到机械生产一体化整合,进而提高机械工艺设计与工艺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雄.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机电信息,2012(9):116.
平面设计标准范文4
我国是人口大国,是一个人均能源不丰富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引发的紧张局面已经逐步凸现出来。如果综合考虑住宅使用中的耗能和建材耗能,住宅总能耗占全国能耗的37%,这一比例正在逐年加大。据统计:城市建成区用地的30%用于住宅建设;住宅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0%左右;城市水资源的32%在住宅中消耗;住宅建设耗用的钢材占全国用钢的20%:水泥用量占全国总用量的17.6%。因此,在我国建设节能住宅,推广节能技术已经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了,也已经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例如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等寒冷地区提出了65%的强制性节能标准,夏热冬冷地区提出了50%的强制性节能标准。并把建筑节能要求体现在建筑规范和标准中,先后制定了一批技术法规和标准规范,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86)、《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87)、《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以及《夏热冬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等等。另外,国家建设部于2005年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对新建建筑提出要求一“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不达标准,不准施工、验收备案和销售使用”。我国政府把建筑节能列入“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和“2020年建筑节能远景规划目标”。以上标准、规范的颁布实施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提出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建筑节能设计提供了设计依据。
2住宅建筑的节能设计措施
2.1住宅建筑的布局和体型
住宅建筑设计所涉及的自然地理环境,建筑单体的朝向、体型、间距、高度,道路网的布局以及广场绿地的分布等都会影响居住区的微气候,影响建筑的日照和通风,由此影响到住宅建筑的能耗。住宅建筑布局和体型优化设计要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因素、气候特征、建筑功能、居民行为模式、风俗文化等因素,从布局、朝向、间距、夏季主导风向、太阳辐射及建筑外部环境构成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比如:住宅朝向的选择,尽量采用南北朝向,避免东西朝向,以期有利于夏季的自然通风,冬季增长日照时间,避免东西晒问题。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到建筑节能的需要,应尽量减少建筑形体的凹凸,在采暖居住建筑中体型系数宜控制在0.3以内,住宅进深应适当扩大,以10~14m为宜,住宅长度以55m左右较为适宜。此外,在总体规划中,夏热冬暖地区应合理选择单体组合方案,形成风道,以充分利用自然风,减少空调等能耗(如图1)。
2.2住宅建筑的平面设计
住宅建筑平面设计目的是为住户的供给在设计上所进行的工作。包括如何满足家庭构成、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多样化方面的要求,要注意功能多样性、采光通风性、舒适度、面积利用率和功能布局合理性等五个方面。节能住宅满足上述要求的同时,主要考虑建筑平面形状、热环境分布以及温度阻尼区的设置等方面的因素。住宅建筑平面形状应规整,尽量减少护结构面积,增加冬季直射室内的阳光,减少夏季太阳辐射。比如把房屋外墙面积大、开窗多的一面正对太阳辐射强度大的南向,使建筑在冬季可以有效地收集太阳能,北侧外墙只开设小窗,主要满足通风的需要,而东西方位不开窗或开小窗。热环境分区中把要求较低的厨房、厕所、过厅布置在北向。而尽量争取将居室布置在南向,充分利用太阳能,保持冬季室内有较高的温度。住宅建筑中设置一定的温度阻尼区可有效地减少传热损失。例如,夏热冬冷地区楼梯间由过去的开敞式改为封闭式,楼梯间设窗;北向单元入口均设门斗,避免冬季西北风灌入:对屋面上入孔密封处理,使整个楼梯间形成一个温度阻尼区。在夏热冬暖地区合理控制户内空气流速和空气龄,创造良好的室内环境(如图2)。
2.3围护结构及材料设计
住宅建筑的围护结构,由包围空间的将室内与室外隔开的结构材料和表面装饰材料构成,在建筑围护结构中,屋面、墙体、门窗和地面是建筑能耗的四大部位,所占能耗比例依次为屋面22%,墙体24%,门窗33%,地面15%。围护结构必须平衡通风和采光的需求,并提供适合建筑地点气候条件的热湿保护。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对于建筑在运行中的耗能是一个主要因素。
2.3.1屋面节能屋面的面积在整个围护结构中比例不大,但是对于顶层房间而言却是非常重要。因此,屋面节能措施的要点:①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密度较大、导热系数较高的保温材料,以免屋面重量、厚度过大;②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吸水率较大的保温材料,以防屋面湿作业时因保温层大量吸水而降低保温效果。现在,屋面保温节能多采用高效保温材料保温屋面、架空型保温屋面、浮石沙保温屋面和倒置式保温屋面等节能屋面。南方地区更强调隔热效果,可采用种植屋面、高反射率屋面或遮阳屋面。
2.3.2墙体节能墙体节能技术多采用复合墙体节能。复合墙体节能是指在墙体主体结构基础上增加一层或几层复合的绝热保温材料来改善整个墙体的热工性能。复合墙体节能多采用岩棉、玻璃棉、聚苯乙烯塑料、聚氨酯泡沫塑料及聚乙烯塑料等新型高效保温绝热材料以及复合墙体,降低外墙的传热系数。根据复合材料与主体结构位置的不同,主要分为内保温技术和外保温技术两大类外墙内保温施工,是在外墙结构的内部加做保温层。外保温是目前大力推广的一种建筑保温节能技术。外保温与内保温相比,技术合理,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使用同样规格、同样尺寸和性能的保温材料,外保温比内保温的效果好。外保温技术不仅适用于新建的结构工程,也适用于旧楼改造,适用范围广,技术含量高;外保温层位于主体结构外侧,能够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寿命,有效减少了建筑结构的热桥,增加建筑的有效空间,同时消除了冷凝,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在南方地区,尤其是夏热冬暖地区应注重采用浅色外饰面,减少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2.3.3外门窗节能据统计,通过外窗的热损失占建筑能耗的35~45%,可见外窗是建筑围护结构中比较薄弱的部位。外窗的窗框材料、玻璃品种及有无遮阳措施都会显著影响其热工性能。普通的单玻铝合金外窗的传热系数为6.4W/m2•K,是墙体的六倍。因此,应使用新型保温节能外窗。外窗玻璃应尽量选择中空玻璃、吸热玻璃、反射玻璃等。目前热工性能较好的外窗采用双玻中空双腔充惰性气体(厚度为40mm)玻璃,窗框为铝合金断热桥型材,这种外窗的传热系数可达到1.5W/m2•K。此外,窗墙面积比也是影响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的主要因素。确定窗墙面积比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主要因素是不同地区冬夏季日照情况(日照时间、太阳总辐射强度、阳光入射角)、季风、室外温度、室内采光设计标准及外窗开窗面积等。一般外窗的保温性能比外墙差很多,窗墙面积比越大,暖通空调系统能耗越大。因此,应在保证自然采光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窗墙面积比,一般北向不大于25%,南向不大于35%,东西向不大于30%。
平面设计标准范文5
关键词:旅顺;日占时期;住宅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 F287.8 文献标识码: A
旅顺地处辽东半岛的最南端。地形中部低洼平坦;四周山势起伏,环绕而立;龙河从整个旅顺地区的中部穿过,其延长线指向老虎尾半岛,自然地将港澳和陆地分成东西两部分。旅顺城区多丘陵,平坦地势较少,丘陵地形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三,平地约占五分之二(图1)。
旅顺近代城市的形成始于1880年北洋水师在此修筑军港,此后俄、日殖民者先后在此进行城市建设,解放后这里依然是辽东半岛重要的军港城市。本文重点研究1905年到1945年,旅顺被日本殖民时期的住宅建筑标准化。这一时期旅顺城市发展较为稳定,为了巩固殖民统治的需要,日伪政府在旅顺城区大量新建住宅,吸引日本本国居民来此经商定居。住宅需求量的激增使得城市建筑者不得不考虑进行标准化建设。另外,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普通居民住宅,不包括等级较高的府邸建筑,例如康特拉琴科府邸、善耆旧居等,因为这些府邸建筑规模、内部空间结构都与普通住宅大不相同。
1 住宅平面布局方式
日占时期的旅顺住宅布局方式主要有周边式、行列式两种(图2)。
周边式:旅顺新市区作为一个典型巴洛克风格的城区,采用了周边式布局以体现严整的城市空间形态。日占时期的住宅也有相当一部分延续了周边式的布局方式,形成了完整的街道空间。尤其是在一些不规则的三角地块,如新华路25号所在地。这种布局方式组成了较完整的院落,形成了近乎封闭的内向空间。院落内安静、安全,空间领域性强,利于绿化和邻里交往。
行列式:为了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争取到较好的日照通风条件,在较为方正的居住用地上采用行列式的布局。如新华路29号住宅所在的地块。该处全部为一层的砖木结构建筑,前后留有很大的间距以供私人院落使用。为了避免行列式布局所带来的单调,在单栋建筑上采取适当的变化,达到富于变化的建筑形态和良好的景观效果。
2 住宅标准化
旅顺住宅的标准化建设主要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国际建筑学趋势三个方面的影响。在政治上,日本殖民者为了稳固殖民区域的统治,需要在旅顺大量兴建新式住宅吸引本国居民移居到此。在经济上,由于二战时期经费紧张,统一的标准化生产更加有利于节约经济成本。此外,当时正是现代主义兴起之时,现代派建筑师主张建筑的标准化和工业化生产,日本是亚洲较早接受西方思想的国家,这种建筑主张得到了当时日本先锋建筑师的积极响应,也在旅顺得到了实践。
2.1 设计标准化
旅顺日占时期普通住宅的设计标准化主要体现在户型和立面风格两个方面。这一时期的住宅类型主要有双层双拼住宅和单层双拼住宅两种。这两种住宅分别采用统一的平面和立面风格。
其中,双层双拼住宅为“和风西式”,立面的整体比例、墙面划分及局部构件装饰均有节制的仿照西方建筑风格,在立面的横向上做了三段式的划分。在入户门处,设有四分之圆弧状构件支撑的混凝土雨篷,突出主入口。屋顶沿用日式传统风格,如:日式的屋瓦、屋檐等。一些细部装饰也采用日式传统风格,如:屋檐支木架、石制卷云头、屋顶侧面的搏风板上的雕刻图案。(图3)。在平面布局上双层双拼住宅符合日本人的传统居住习惯,典型的代表参照旅顺太阳沟斯大林路34号(图4、5)。它的建筑平面为矩形,容纳两户人家,每户面积90㎡左右。一层的净高是2.65m,二层的净高是1.9m,符合日本人的居住习惯。一层有入口玄关和卫生间,楼梯间偏置于一侧,另一侧为起居室、厨房等使用功能。这些功能有专用的交通空间相联系。在起居室内一角设有俄式铁制壁炉,用于冬季采暖。在厨房的一边设置了日式浴房。二层用推拉门划分为三个卧室,每个卧室都有壁橱。
单层双拼住宅立面设计统一采用中日结合的方式,由于东北的严寒气候,墙面均用砖块砌筑,屋面则采用了日式做法(图6)。平面设计也是日式风格,典型的代表可以参照新华路29号(图7)。它分为两个完全一致的户型。每户面积在50㎡左右,矩形平面间,不对称平面布局。按照入口——玄关——居室——厨房——后院的空间序列布局。入户门位于中轴线一侧,穿过玄关首先是一间较大的和室,这间和室作为日常会客和家庭活动用,向内部庭院开窗。由这间居室一侧的推拉门进入一个过厅,过厅一侧连接一间作为主要卧房的沿街居室,另一侧下三级台阶进入厨房,厨房直接向内部庭院开门。另外突出山面布置了一个用作卫生间和洗澡间的小房间。
2.2 生产标准化
生产标准化实际上是住宅设计标准化的具体反映。日占时期的旅顺住宅已经采用了构件的标准化生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双层双拼和单层双拼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住宅在细部设计上也在最大可能上进行了统一,为构件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如窗楣和窗台都采用了两种统一的尺寸(图8、9),烟囱也只有两种样式(图10)。另外,一些特殊的日式传统构件也采用了标准化生产,如作为分户标志的屋顶卯建(图11)。
2.3 施工标准化
日占时期旅顺住宅的施工标准化主要表现在墙体的砌筑方式和屋面做法两个方面。这一时期的住宅墙体砌筑方式基本上都采用一排顺砖一排丁砖(图12)。屋面做法采用日本传统方式,所用的瓦件种类较多(图13)。相较设计标准化和生产标准化而言,日占时期旅顺住宅的施工标准化相对较为薄弱,这是因为当时工匠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多为民间泥瓦匠,施工水平不高。
平面设计标准范文6
【关键词】公共厕所;建筑设计角度;合理化;舒适空间
引言
公共厕所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居民和行人提供服务的不可缺少的环境卫生设施。公共厕所是一个特殊建筑类型,它涉及技术问题、设备问题、经济问题,建筑艺术问题,反映一个社会一个地域的文明程度。公共厕所是人们在很多情况下不可缺少的,但往往又容易被忽视的设施。
本文所研究的公厕是独立式城市公共厕所,独立式城市公共厕所在我国仍是行人和居民主要的如厕场所。独立式公厕是指不依附于其他建筑物的公共厕所,它的周边不与其他建筑物在结构上相连接。本文从公厕目前的现状入手,结合工作中设计的一些实例,探讨城市公共厕所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在功能设计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和设想,希望日后设计出更为合理的、人性化的公厕,使公厕成为清洁、舒适、美观的场所,为大家营造愉悦、舒适的空间环境。
一、从总平面设计角度分析
1、总平面的布局
公共厕所的总平面应结合所选地块具体设计,使总平面布局合理,人流流线清晰并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般情况下公共厕所应面向人流集中的城市道路,以利于如厕人群能够方便的找到公共厕所。常见的几种总平面布局有以下三种:
(1)紧邻城市道路
在大城市或城市的繁华街道经常见到这种类型的布局。这类布局适于如厕人群流动性大,单位时间如厕人数相对较少的。此类型具有布局相对紧凑、节省城市用地、如厕方便等优点;缺点是外部空间和环境单调乏味、不宜设置停车位。
(2)与城市道路有一定距离
与城市道路有一定距离是指公厕前部有一定规模的缓冲空间。这种类型适于在人流集中地段,公厕前部应设计一个小广场或可以供人们休息等候的绿地。这种布局的优点是方便聚集和疏散人流,并且为创造好的外部空间和环境提供了可能。
(3)与景观环境结合
这种布局在公园,广场绿地,风景名胜等休闲活动地段被广泛采用。在这些地段公共厕所往往被当作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建筑小品来设计,公厕总平面布局和流线须结合具体环境设计。例如在某些公园、广场绿地中,公厕外部空间和环境的设计具有趣味性,使公厕在整个环境中显得协调而不突兀。
2、总平面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1)公厕入口
公厕入口的主要空间应按人流量和公厕规模确定相应的宽度。如果宽度过于窄小,那么在人流高峰时段就容易引起拥堵。在通向公厕入口的主要空间不建议设置一些阻碍人流畅通的花坛,小品,构筑物等;总平面内人流活动区域不宜人为设置台阶、踏步等高差,因为这些高差会阻碍如厕人群的流动速度;如果地形本身带有高差的,应尽量设置坡度较缓的坡道;公厕的入口需设置残疾人坡道。
(2)入口景观
公共厕所外部的景观绿化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可以调节局部微气候,但应避免过多选用高大枝叶繁茂的的植被,这种植被因为容易遮挡如厕者视线,使公共厕所不宜被人们发现。
(3)停车位
目前国内城市公共厕所设置停车位的少之又少。驾车者如厕停车难,许多驾车者内急时只好忍着或者到专门的停车场停车,然后在附近再找公共厕所。前段时间北京电视台针对公厕附近停车位问题做过相关报道,很多出租车司机对此苦不堪言。本人认为鉴于目前这一现实问题,在新建公共厕所总平面设计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设置相应数量的停车位。停车位可设置于公厕总平面入口的一侧,以方便车辆进出停放和不影响如厕人流活动为原则。针对出租车司机如厕难的问题, 在全市主要街道的合理地方修建一批出租车司机专用公厕,建立可供司机短时间休息并如厕的地方,在周围设定停车场和临时车位,置放如“出租车司机休息如厕处”或“司机之家”一类的标志牌。
二、从平面设计角度分析
1、平面空间的布局
公共厕所的平面设计主要是由以下几个空间相互组合而成:交通空间(供人们行走和活动的门厅、走道、过厅等空间)、前室空间(供人们如厕后进行洗手、洗脸、化妆的空间)、如厕空间、辅助空间(管理间、工具间等便于管理的空间)、第三空间(指针对婴儿、儿童以及家长而设计的厕所空间)等。
平面设计中各部分空间的组织要注意以下三方面:一是按照如厕人群的如厕流线关系合理布局分区、避免流线交叉;二是按照各部分空间的使用性质,将联系紧密的空间相近布置,如洗手区与如厕区一般布置为两个紧邻的空间;三是为残障人士和母婴设计的特殊空间应靠近公厕入口布置,使行动不便者能够更方便的使用公厕。
2、平面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
(1)男女蹲位的数量比例
在《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中规定厕所男蹲(坐、站)位与女蹲(坐)位的比例宜为1:1~2:3。独立式公共厕所宜为l:1,商业区域内公共厕所宜为2:3。在日本,统计数据表明,女性如厕时间平均为90~93秒,男性为30~35秒,男性和女性如厕时间的比例显然是1:3。在我国,大部分妇女需要的时间为70一73秒,男女如厕时间的比例为1:2更合适。因此,应多设置一些女厕蹲位,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设置一些无性别厕所。
(2)流线设计顺畅与否
流线是人们在公厕内活动的路线,流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各种功能的转换。公厕内部流线应清晰分明,人流流线直接顺畅、男厕女厕的标志醒目鲜明。如厕的流线虽然只有方便与洗手,但流线处理不好会让便后的人绕道去洗手,这点需要特别注意。公厕内男女卫生间在门厅部分就须彻底分流,这样可以避免因视线交错而引发的尴尬。
(3)前室布置及公厕私密性
前室设计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遮挡视线;二是供人们如厕后进行洗手、洗脸、化妆。
视线遮挡是保护个人隐私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尤其是男厕的小便斗和女厕的蹲坑都不要暴露在门外人的视线之内,具体设计时应控制好其开口的位置和宽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视线干扰;增加公厕私密性的有效办法就是应注意视线不能直达便具,设计时应进行视线分析,通过调整平面布局避免视线直达。
(4)无障碍设计(残疾人间、第三卫生间、哺乳室)
第三卫生间是为婴儿或儿童及家长设计的卫生间。有婴儿车的妇女要远远超过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她们需要大而方便的厕所,但是不同于残疾人的是,没有针对妇女及孩子的标准。据统计有婴儿车的妇女出现在街上的机率至少比预计的高10倍以上,在与家庭活动密切相关的地区更高达30倍以上。
我国是人口大国,每年有8万新生命诞生的大都市里,哺乳室却屈指可数,带着小宝宝看病、逛街、外出就餐都找不到专门喂奶的私密空间,年轻的妈妈们不得不在公共场所尴尬地宽衣哺乳。因此,在公共厕所里设置哺乳室很必要。
3、通过一组实例比较分析合理的独立式公厕设计
圆形平面占地面积较大,但能够创造出较特别的建筑形象,而且还能形成较有特色的内部弧形空间,突出建筑造型特色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内部空间的趣味性(如图2-8)。该方案空间利用率高、流线良好、通风很好,视线遮挡不好,私密性差。
通过比较分析四个公厕发现,方形与圆形各有优缺点,如果用地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做方形和圆形的组合平面。这种基本形的组合能够产生很多种形状,建筑造型和空间丰富多变。由于此形状具有灵活多变性,因此可依据具体地块情况变通,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希望以后在设计中能够结合二者优势, 弊除二者的缺点,本着合理化、人性化的原则做令公众满意的公共厕所。
结论
公共厕所在公共建筑中面积最小,它的设计得不到建筑师足够的重视,但只要建筑师精心设计,把公厕设计得合理化、人性化,不仅能给当地市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会给周围的环境增添光彩。由于本人经验有限,只从三个角度分析了公厕的设计,希望日后通过更多的设计能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使公厕成为清洁、舒适、美观的场所,为大家营造愉悦、舒适的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子韦、柴晓利编著,《公厕设计通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