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1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手工制作;教学方法;创新

常言道“创新是进步之源”,没有创新,世界将止步不前,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更需要具备创新思维,从实践中进行创新,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收获另一番成绩。初中阶段的劳动与技术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以及基本技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渗入体会“动手、动脑”的学习乐趣,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创新现阶段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到每堂课的教学中去,通过“情景模拟、合作设计、亲手制作、评比奖励”等环节,让学生爱上劳动的同时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从而实现该项教学任务的最终目标,对此,本文将重点探讨教学方式的创新技巧。

一、初中阶段劳动与技术的教学现状

1.重视程度低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素质教育实行的难度加大,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得教师与家长一贯坚持“题海战术、严师出高徒”等教学方法,由于劳动与技术课程并未纳入考试成绩,作为增强学生动手制作能力的一门课程,受到的重视程度降低,存在文化课占用其课堂时间的情况,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初三的学生在面对繁重学业的时候,会在劳动与技术课堂上做其他科目的作业,这种现象在其他省份并不罕见,教师对此行为的严惩力度不够,导致劳动与技术教学效率十分低下。

2.课堂活动单一

教师在备课时,并未充分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仅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简单的手工制作活动,这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例如,初一上学期的教材内容涉及剪纸、动物纸雕、彩球以及宫灯的制作,很多教师为方便起见,仅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剪纸活动,并未对其进行延伸,如组织剪纸比赛等,既考查学生所学的手工制作技能,又调动其参与热情,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科技的进步,学生的娱乐方式正发生着改变,如网上游戏、网上购物等,这使得学生对传统工艺(包括雕刻、剪纸等)的重视程度下降,因此,改变现阶段初中劳动与技术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探究、创新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

1.巧用创新方法引导学生手工制作

例如初三劳动与技术课程设置为“电工与电子技术”,其旨在通过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电子技术,从而掌握安装简易收音机的技能,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现场拆卸收音机,让学生了解其构成部分,然后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何为电阻、电压、电流等关键因素,然后让学生现场将拆卸后的收音机进行组装,一旦在重新组装的过程中遇到各类问题,教师便进行详细的讲解,以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

2.营造新型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教学内容能吸引学生,学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其中,这要求教师必须为课堂教学营造新型的教学氛围。例如,初一劳动与技术课程为“制作与探究”,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与创新探究的能力,在讲解雕刻技术这一内容时,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事先雕刻一些精美别致的木制品

3.重视实践探究,引导自主性学习

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所收获,只有当学生全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在初中阶段劳动与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点到为止,尽可能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其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例如,在讲解风筝的制作技术时,教师不应提前将风筝制作的具体流程加以阐述,应当让学生自主发挥,多数学生都有童年时期放风筝的记忆,因此,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制作,有利于发挥其潜能。(1)了解学生对风筝的认识,这为之后的教学计划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同时,将上一级同学制作好的风筝展示给学生,激发他们自主制作风筝的热情;(2)组织学生集体进行“放风筝”的户外运动,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深切体会风筝的价值以及放风筝的乐趣,促使其制作属于自己的风筝;(3)教师依据前两个环节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计划,将制作风筝的具体步骤与关键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准备做风筝的素材,教师则负责最终质量的把关工作;(4)学习经验分享,在这一环节,主要交流学生在制作风筝这一过程中的体会以及其所制作风筝的独特之处、寓意何在等,让学生了解到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提供新的便利。通过这四个环节,让学生重视实践探究的作用,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学的目的则是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劳动与基本技能知识,以初步适应激烈的竞争社会,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简单的制作,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制作步骤,掌握雕刻、风筝制作、剪纸、制作花灯等学习内容,在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可以学习的现象,与教学计划紧密结合,完善现阶段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方式单一的现状,真正提升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劳动技能。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2

1 历史活动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

1.1 两者的目的不同。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重视获取历史知识。历史活动课程更加注重学生在历史活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综合能力,更加注重活动课的过程,而非结果。初中历史活动课是整个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初中历史课程内容为基础,通过活动来促进学生历史知识的发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我体验作为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要达到让学生在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同时,并能形成一定的自我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素质。

1.2 教学方法不同。在初中历史活动课上,学生主要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体验及思考,达到学生了解了有关历史知识是怎样产生的,而不是让学生完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在初中历史活动课上,学生们是学习的主动参与、体验及思考的行为者、体验者,可以有自己的空间,并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探究,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究,了解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以及发现知识及其规律。初中历史活动课属于人文性活动,要让学生有情感上的体验,让他们有着经历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的全面感受,又能促进学生对问题的全面反思。

1.3 范围不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他的教学内容是固定的,有新课标要求的,而历史活动课的内容是灵活的,与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并且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内容密不可分。历史活动内容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己的想法、见解和要求,也还要考虑把初中历史活动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有关经验联系起来,这样可以全面地调动学生的有关生活经验,由于得到学生生活经验的支持,会使学生对历史活动内容更感兴趣。

2 初中历史活动的常用的几种课型

2.1 探讨交流型。探讨交流型的活动课是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来进行讨论交流,并在讨论交流的的基础上,可以有关的座谈会、辩论会等形式出现。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同时也要尊重和吸纳其他同学的的意见和见解,最后才能够使得各个学生在相互探讨和交流中都有一定的收获。

2.2 学生表演型。学生表演型的活动课是根据活动课的需要,参加活动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表演能力和主题的需要进行表演,学生在表演的时候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这种活动课,能使学生无论是表达能力还是创新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

2.3 综合鉴赏型。综合鉴赏型的活动课上,历史教师一般采用播放电影视频片断或者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形式来展开活动,历史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对我国与世界文明成果进行科学的鉴赏,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 提高初中历史活动课的效果的方法

3.1 尊重学生意见和建议。初中历史活动课是在历史教师指导下所开展的学生活动,所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一定要重点突出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历史活动的中能自主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建议、见解,并能独立进行整个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教师只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

3.2 重视历史活动课的实践性。历史活动课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把历史学科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开展初中历史活动课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可以有效地把课本知识同生活实际充分地联系起来,做到理论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所以教师和学生在设计活动课程的时候一定要注重选取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历史知识内容作为活动课的内容,这样才能全面开展活动,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3

一、初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把教科书作为唯一一种课程资源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要,因为它使得许多学生对历史学习不再感兴趣。历史学科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而有效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教科书以外的资源,如遗迹遗存、文物资料、影视资料、文字资料等,从多角度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都要求把课堂归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教科书虽然涵盖的知识点较多,知识体系也比较缜密,但是缺乏一定的趣味性,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历史教师必须挖掘新的教学材料,开发富含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教学资源,这无论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都是极为有用的。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改变以往那种灌输式和接受式的学习模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实现初中历史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方法

1.充分利用教师的人力资源,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过去我们通常认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一些历史学者、专家的事,与教师无关,其实,教师也是有效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角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实施,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会对整个教学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就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对本专业的知识了如指掌,而且对初中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兴趣及心理都十分清楚,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整合相关的教学资源,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会大大吸引学生的兴趣,也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可。所以说,历史教师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和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历史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当然,这同时也决定了历史教师在初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始终要注意把提高自身素质放在首位。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人文学科,要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以及相关的学科知识,从而在历史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学科渗透和学科综合。

2.充分利用周边的历史资源,拓宽学习途径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教学资源,包括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风土人情、遗迹遗存、文献资料等。特别是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这些资源是教师可以利用的优势资源,因为它们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辅助解释历史学科教学中的部分知识点。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也是一项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多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拓展他们的视野,摆脱教科书的限制,让学生巧用图书馆中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等资源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探究能力等。

3.挖掘学生资源,师生共同参与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许多教师和学生往往忽视了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其实这些知识和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或是生活经验会对新知识的接受和利用起到重要的影响。历史学科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反映着生活,甚至反作用于生活。学生在课程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一定的知识经验,而这些经验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是课程教学组织的重要资源。按照新课改的说法,学习的主角应该是学生,按照这种逻辑推断,学生也应该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理解消化知识,同时在与教师、同学的互动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想法和创造,这些无疑都会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促进教学,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4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09-01

在新课改的进行发展下,教育界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同时也要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实现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另外,初中历史阶段的学生历史观和知识体系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和具有固定思维的成人来讲,初中生的思维空间较为活跃,具有很好的想象力。因此,从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角度上看,在历史教学中实现情境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和可行性。

1.历史课堂情境教学的内涵

情境教学的重点在于对情和景的展现,情境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情景来展示一定的境界和意境。历史情境教学主要是指历史教师根据历史课本、历史博物馆等深刻蕴含情境的内容,在生动语言的叙述、真实可感实物的触摸下,主观创建的一种具有历史特点的生动画面。

2.初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和意义

2.1 初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近几年,历史学习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初中历史作为和社会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课程,在新课改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历史逐渐关注的背景下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但是受我国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近几年,我国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改革发展效果不理想。一方面,初中学生的课业紧张,大多数的时间都用来学习语数外,没有过多时间充分学习历史。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庞大,很多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础较差,无法实现历史知识和生活情境的结合,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上存在困难。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中学生对历史的学习,需要对初中历史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实现对情境教学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2.2 初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的意义

2.2.1 知识经济时展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的挑战。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地位被重新确立,教育发展的目的变成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能够加强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

2.2.2 新课程改革发展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下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对知识的获得,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情感的熏陶,实现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

3.初中历史课堂情节教学的具体策略

3.1 创建生动逼真的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师在进行具体的初中历史知识讲授时,要尽可能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历史情境进行再现,从而在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的同时,拉近学生和历史知识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对于历史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这种情境拉近的方式能够逐渐将其更好地代入历史学习中,不断提升历史学习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师在讲授秦统一货币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人们为什么将钱称作孔方兄,称贪财的人是钻进钱眼中呢?"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出示圆形的铜币,向学生具体讲解铜币的源流。再比如学习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第一章《原始的农耕生活》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历史书本上的农耕图,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回忆,在古今对比中发现生活的相似之处,拉近学生和历史知识之间的距离。

3.2 利用游戏创设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讲,通过游戏情境进行教学能够打开学生历史学习的心结。因此,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添入适当的游戏环节,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分为中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感悟。比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分别代表不同的国家,并结合具体的背景对不同历史背景的历史内容进行阐述。通过游戏能够增强学生的代入感,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情冷暖。

3.3 积极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加强学生对重难点历史知识的把握。历史是对过去进行总结思考的学科,学习的目的是知史而明智,有效对当下的问题进行解决。但是现阶段,很多大学生的历史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对于所学习的很多历史知识理解不够,不能利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需要教师积极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加强基础薄弱学生对基础知识和重难点知识的把握。比如在学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这一课时,学习的重难点是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评价。为此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假设我们面前有四种人,分别是法国波旁王朝的残余、法国的大资产阶级、法国普通人民和被占领地区的广大人民。之后向学生提问:"这四种人对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纷纷讨论回答之后,教师指出这种不同的态度正是体现了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两重性。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师将复杂的历史问题变得简单化,加强了学生历史学习由感情认识到理性认识上的上升。

3.4 利用多媒体创设历史问题情境。随着科技的发挥在那以及网络的普及,多媒体被引入了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促进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能够将声音、画面等进行充分的结合,从而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眼睛、耳朵等多种感官,促进学生历史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够减少 他们对历史学习的陌生感,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的视频,利用特色的炮火声和视频中的的灰色人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带领学生穿越时空的同时,加强对的直观感受,让学生深刻体验都政府的无能以及英国殖民侵略者的侵略,提升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总结:综上所述,伴随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点不仅在于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同时,获得更好地学习效果,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融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段秀云. 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3,26:167.

[2] 朱秋丽.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J]. 成功(教育),2013,22:209.

[3] 建坤.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42.

[4]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年总目录[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1:120-142.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5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教学策略 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中学历史学科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加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学历史课程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实际的历史学科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及人文素养,让学生具有高尚的品行,崇高的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关键。但就当前许多历史课堂教学来看,并没有真正实现其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从而发挥历史学科启智育人的作用,这其中既有历史学科知识本身包罗万象、蕴含丰富不利于教师有效把握,又有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特有的局限性,更有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运用不恰当等问题。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消除不良因素,有效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当前中学历史教师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1.中学历史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状况,教师在课堂上讲得眉飞色舞,下面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对课堂内容没有一点兴趣。造成这种教与学严重脱节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对历史学科给予足够重视。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学科在中学学科体系中并不占主要地位,他们更多关注在中高考中所占分值较大的所谓主课,认为历史学科并不占主要地位,自己能够看懂,在考试之前死记硬背就能取得较高的分数。第二,历史教师教学方法的缺陷。许多历史老师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填鸭式的,讲课之前不分析学生学习现状和教材知识特点,随意讲授,照本宣科,讲课没有激情,学生听着没有兴趣。第三,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的有效学习需求。

2.中学历史有效教学策略

(1)中学生更喜欢亲身发现、探索、探究事物,实现自我价值。

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特点,将历史知识与课堂或课外活动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在活动中,学生之间在充分阅读教材、掌握相关材料的基础上相互交流、讨论,并通过在课堂上营造竞争氛围,激发学生的挑战意识,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整合、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如可以在课堂上经常组织即兴辩论、问题抢答、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比赛讲历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并让其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将枯燥的历史知识与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结合起来,巧妙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利用计算机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数字电影等多种媒体材料于一体,将历史资料以更加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将其运用于历史学科教学中,让历史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历史课堂教学由有限的空间延伸到无限,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整合更加有条理性和系统性。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灌输式、讲授式的教学模式,面对不断更新的新技术、新知识,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巧用计算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3)巧用成语、典故、俗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成语、典故、俗语包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历史课堂中恰当地对其加以运用,可以活跃课堂氛围,突出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例如,关于军事战争,可以讲述背水一战、望梅止渴、退避三舍、四面楚歌等成语以激发学生对历史上的军事战争进行初步了解和研究的兴趣。典故是历史的故事,恰当运用能够更好地传达思想情感,使历史知识的学习更富于趣味性。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难兄难弟;割席分坐;高山流水等典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历史探究积极性。俗语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如成者王侯败者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大意失荆州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学习历史知识,强化学习效果。

(4)营造学习氛围,促进自主学习。

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和谐、积极的情绪感受,促使学生情绪高昂,达到最佳思维状态。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历史知识、所处环境、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发现,自主探究与学习。

例如,在讲授“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节课时,给学生讲分封制,教师要结合分封示意图,补充史料,让学生了解商初有三千国,周初有一千八百余国,而在商周时期统治者直接治理的城邦很小,使学生初步了解商周的政治情况。学生在此基础上自由讨论为什么西周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及影响是什么?分封制为什么在西周后期被破坏?可以通过学生自由发言或小组讨论,教师补充材料、创设情境、积极引导,最后进行总结的方式进行。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互动与交流,在自由、开放、积极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强化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需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有效引导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历史情境中,积极地发现、探究历史问题。要使整个历史课堂在教师的积极参与、设计、引导下,让学生在自由、宽松、开放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历史的兴趣。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就是成功的,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的提高。

(5)实现历史知识条件化、结构化、自动化。

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就是对历史现象、事件、规律不断认识、理解、研究、探索的过程,学生头脑中首先要储存历史概念、规则等陈述性知识,学生的背景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能有效促进知识的建构和认识。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对概念、规则等陈述性知识的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最重要目的在于运用,在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过程中,更进一步地加深对知识的了解,提出富有创新意义的历史认识和观念。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向学生传授陈述性知识,在此基础上更要让学生加强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形成知识的条件化表征,知道掌握这些知识能够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使知识在头脑中的储存与知识的应用的“出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在历史学科探究式学习中,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的知识的产生式越多,那么在具体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解答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思维发散点,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将得以提高。

20世纪50年代,布鲁纳创导的结构教学理论强调学习各门学科知识重在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他认为通过知识的结构化,可以使学科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更好地促进知识的迁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更好地解决特殊问题。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在自身知识背景基础上充分理解历史知识,形成具有多元趋向的诸多问题产生式,然后对其进行组合、抽象、概括、归类等认知加工,使知识形成一定的层次网络结构或图示结构,使这些产生式表征的知识构成一个系统,形成对历史知识的结构化表征。如学习我国唐朝的繁荣这一内容时,可以将其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外交等子目,然后对每个子目进行二级划分,形成二级子目,之后形成三级子目,层层细分,使之系统、结构化,如下图:

政?摇治:疆域、政区、政治体制、中央官制……经?摇济农?摇业:土地开发、新修水利、农具改进……手工业:产地广、规模大、品种多……商?摇业:交通发达、市场繁荣、铸造钱币……城?摇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商业大都市现出……?摇文?摇化物质文化:科技、天文、医学、建筑技术……精神文化:诗歌、艺术、宗教、文学……制度文化: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两税法……?摇军?摇事:对外战争、军事体制、军事力量……

同时,历史学科存在内容广泛、知识量大、知识之间逻辑联系较小的特点,中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普遍感到内容枯燥乏味、难于记忆、没有规律可循,认为历史学科就是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忽略了历史的生动性、人文性、启示性。因此,要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求在教师创设的历史学习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建构历史,以自身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为基础,认识历史、理解历史、赋予历史知识新的含义。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学生的理解、建构过程,让学生将看似无序、散乱的历史知识,以特殊的历史情景串成有机的知识意义单元,经过各个方面的练习活动,将各个知识单元建构有意义的知识逻辑结构,使之成为一个能够熟练自动提取的知识组块,形成对历史知识的自动化表征。历史知识组块信息的包容量更大,运用时占据的工作记忆的空间较少,从而能有更多的空间思考问题的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总之,要强化历史学科教学有效性,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通过单方面、单层次的改革就能实现的,必须从日常教学抓起,从历史学科的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学目标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郭少梅.中职历史课有效教学的策略[J].读与写杂志,2001,1.

[2]崔允.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唐胜娟.初中历史有效教学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0(4).

初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6

关键词: 人文素质 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

一、什么是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文学语言、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方面的素养,结合日常生活,通过内心感悟形成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它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即软国力(国民的道德水准,情感,意志,心态,价值观,哲理思维水平,凝聚力等)。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做是关于人的生存目的的教育,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实际上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它具体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的执著追求。“提倡人文关怀,提高人的素质,弘扬人的精神”,这不仅是历史教育的一个新热点、新亮点、新视点,而且是整个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初中教育现状分析

重理轻文的现象不仅体现在高中学段,而且初中时期十分明显。有人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以看出学生对理科的偏爱。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全部归咎于学生,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的地区政史地不参加中考,有的即使是参加中考,分数也打折扣。在这种教育大背景下,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学科分为主副,将政史地纳入次要科目,而更多关注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价值观的教育及对学生德育的渗透。

三、初中历史学科教育目标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说明初中历史教育目标是:学生通过中外历史基本知识的学习,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理解唯物史观;感受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树立爱国主义情感、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观念,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开阔国际视野,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一生的基础。为此,初中各学段,可根据不同内容设立不同培养目标。

初一年级,激发兴趣,陶冶爱国情操。学生从初一开始完整接触历史这一学科,老师应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并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二年级,树立学生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初三年级,树立学生的全球意识。

四、如何在历史学科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理想的历史课正如厚重的历史一样是博大、精深、睿智、理性的统一体。要上出这样的课,历史教师必须有渊博的哲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还要有娴熟的教学技巧。因此,历史教师除了要在从教前积累丰富人文知识和树立以人为本的历史教育观,还要在从教后,利用各种类型的业务培训和学历进修,广泛涉猎并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掌握构成历史的各要素如语言、文学、哲学、音乐、美术、宗教、民俗等各学科的基本知识,从而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2.营造人文教育环境。

校园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因而要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充分利用橱窗、板报,彰显学校的人文底蕴。设立“历史长廊”、“历史的脚印”等专题展示各种历史素材,使校园“处处存诗意,字字总关情”。让学生每日踏进校园就能呼吸到浓浓的人文气息,感受悠久的历史传统。

3.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从学科成绩的桎梏下把自己解放出来,认识到学业成绩并非学习的全部。历史学科的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索历史的过程中,提高思维品质、明确价值取向、摆正人生道路等,这些智慧的生成远比对历史知识的把握更有价值。比如讲《贞观之治》一课时,可以系统地让学生了解唐太宗其人,为什么他能开创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作为“一代帝王”,他能虚心纳谏,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认真听取别人善意的规劝?在学生的讨论中,道理会越来越明,这些学生自己讨论出来的结论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远非“死记硬背”的效果所能比的。

4.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历史教材中有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情怀、深厚的人文内涵。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充分发掘历史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才能真正把人文精神传授给学生。如在1985年,中国发行的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的邮票里,我们明白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与很多亚非国家有友好往来。友好交往自古以来就是不同国家交往的主旋律。鉴真和尚六次东渡,虽双目失明,却矢志不渝,成为中日友好往来的使者。西行天竺,历经磨难,九死一生,却信念坚定的玄奘,最终求得真经。华盛顿坚决不参加第三届总统候选人的竞选,开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林肯为维护美国的统一献出了生命。通过对这些伟大人物的了解,寻找伟人的成功经验及人生智慧,从而启迪学生,丰富学生的人生,这将对学生一生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体现绝对价值。

5.多渠道增长学生的历史见识,丰富学生生活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