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文常识积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古文常识积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积累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积累范文1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先秦诸子先读》 教学实践 面临困境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本质是古文教学,古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处境比较尴尬。究其原因,古文的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存在较大差别,学生古文知识的储备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句法、词法的讲读上花费大量时间,而文章的文化精髓往往由于课时紧张的原因而被忽略。《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处境着实让人痛心。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师三个方面谈谈这门课程实施的困难。

一、教材方面

“新一轮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编写队伍存在的问题是明摆着的,必须进行调整,应该坚持由高校研究所专家、教材编制专业人士与一线教师教研员组成的‘三结合’队伍来编写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取长补短,既保持学术品位,又符合教学实际,编写出真正受师生欢迎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1]。现行的《先秦诸子选读》教材共计七个单元二十一个“必读”章节,五个“选读”章节,课时为36课时,还要扣除学生研讨时间、测试讲评时间、观看教学视频时间,这样,一个“必读”章节所剩的时间将不足一课时,而古文的学习朗读又是不可缺少的,理解把握文章内容同样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师还要适当讲解字词句,加上文章文化精髓的阐释再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化,在一课时完成内容的讲授,导致教师为了追求进度而蜻蜓点水,抑或是“满堂灌”,这样的课堂违背了课改开设选修课的初衷。

百家争鸣历时300多年,儒、墨、道、法、兵各学派间争辩,展现出无穷的思想魅力和文化魅力。《先秦诸子选读》主要选取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的学说论著,“这一课程不是一般的知识型课程,宗旨是通过向学生讲授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选文,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文化传统的热爱,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顾问的基本功,培养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2]先哲们的生活时代离我们实在是太远了,跨越了2000多年,理解他们的思想就更加困难了,再加上文章是古文,困难可想而知。

“不管什么时候,学情总是第一位的,选修教材的编者多为在某一专业领域大有建树的大学资深教授或著名学者,这使得选修教材专业性强,内容精深、系统,但未必完全符合高中学情。”[3]

二、学情方面

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主张,心灵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参观者。课堂上,学生是主动的探究者,教师是探索的激发者和引导者,自然要考虑到探究者在探究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可是了解之后,让人很是失望。《先秦诸子选读》在高二年级讲授,他们学习古文的习惯往往是把重点放在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上,习惯于老师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学方式,因为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考试成绩,甚至是整理好“考纲”规定的实词、虚词的具体用法。

学生在学习古文过程中,很少对文章的思想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更多的是忙于接受老师、教材、参考书提供的现成的观点,而不能创造性地与文本或先哲进行对话,因为他们认为课内古文的思想精髓不会在考试中作为考点,浪费大量脑细胞思考一个与高考无关的问题还不如记住一个实词更有意义。学生抓了文章表层,不注重文章本质;了解文章思路,不能明确文章思想内涵;习得一些常识性的字、词、事,便认为是自己学习古文最大的收获,至于迁移能力,他们并不认为那很重要。这是“小学而大遗”。传统的语文教育是知识与能力两个系统的整合,新课程提出了“语文素养”这个理念,“语文素养包括言语主体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审美情趣、语言积累、智力发展、个性人格等”[4],在现实选修课教学过程中要顾及“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还是存在很大困难的。

选修课程的设置在客观上给学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选修课没有必修课重要,学生大多认为既然是选修,就有选择性,自然不像必修课那样是必须修习的。但为了学分等因素不得不学一点,学习目的模糊,动机不纯。

三、教师方面

语文选修课程的五个系列都是一个老师来上,古今中外各样式的文学体裁一人通吃,选修课、必修课也都是一个老师上,现实就是这样,如今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大多是本科学历,知识储备有限,对先秦诸子的文章只是略知一二,市场上能买到的教学参考书少得可怜,大多材料是专业学者专家的论著,专业性强,语言晦涩,要把其转化为教学语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大多数教师都没有完整的研读过诸子百家的文章,对诸子百家文章的了解无非是上大学时教授做的一些“点化”,估计此时也记不清了;再有就是自己原来的一些背诵的积累,谈起精髓只是皮毛;最后的部分就是在可选修课本上接触的。对于历史上和现当代的科研成果了解甚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我们要敢于面对新课改选修课程《先秦诸子选读》教学面临的困难,这是摆脱困境的前提,早些走出来,向既定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易武,刘光成.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困惑与反思.[J]探索,2010(8).

[2]先秦诸子选读·教师教学用书[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积累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课题;兴趣;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305-01

一、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优化语文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源,拓宽学习渠道并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二、利用探讨课题联系高考的具体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能够达到新课标要求的高中语文研究性课题又源自哪里呢?怎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语文课题的兴趣,使语文研究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呢?课题来源的有趣、广泛和实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那么,能真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研究欲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语文源于何处?这是困扰高中语文教师的一大问题。下面从课内教材、现实生活、课外阅读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1、课内教材教学方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囊括了古今中外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传记、议论文、新闻、演讲等各种体裁的名家名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好这些教材来拓展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钻研精神和探究能力,应该是高中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合理地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能力,教师的激发、指导是关键。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及时发现有价值的课题,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在高一的教学中就要给学生讲解高考知识点,让孩子形成联系高考的意识,从学习中学会发现高考知识点。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涉及到烛之武进谏技巧,可联系学生初中所学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提出课题“古人的进谏艺术”,进而联系高考文言文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这一类谏客的古文,再阅读图书馆丰富的资料,从而从高一就形成对文言文人物的积累。《鸿门宴》的教学中就可以根据项羽、刘邦等人的座次问题,提出课题“中国古今座次研究”,进而在课堂上提出相关的中国文化常识,作为高考知识积累和素材积累,从而改变学生对语文的认识,让学生有兴趣并爱学习语文。

诸如此类的课题,常常是教师在上课时与学生产生默契、学生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碰撞出思想火花,通过老师的归纳、整理与指导之后产生的。学生对语文是否有热爱的感情和研究的激情,全看语文教师的功夫和激发的技巧。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研究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他们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也就不会是空中楼阁了。

2、源自现实生活的教学方法

语文是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是交流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最先进行的应该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又能激发作文教学,从而解决学生写作文的难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教学生说标准的普通话,写规范汉字,那么与之相对应的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汉字的规范书写与不规范使用进行调查研究,对本地人口的语言进行研究,调查各种媒体和街头广告中出现的不规范用语等等,这些都可以走进高中语文课,和我们的教学相结合。从以上生活中的种种语文现象就可以整理出很多课题,如“黔南方言系统与普遍话语音系统的异同”、“易错的形近字”等等。然后用方言的联系和普通话的对比让学生记住正确的字音。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跟语文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学生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来研究生活中的语文现象,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现实的语文,贴近学生生活,富有趣味性与实用性,学生乐于参与这样的研究。老师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常常被人们忽视或遗忘了的语文知识,学习、归纳、总结,探寻规律,用以指导或纠正人们今后的言行。如:“生活中常用的谦辞与敬辞整理”、“布依族节日文化研究”、“中国的人名文化研究”……只要老师和学生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这样的课题便会如清泉般不断涌出。

3、课外阅读与高考现代文阅读相结合

语文既是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更是研究语言文学的学科。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也能对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合理的课外阅读尤为重要。

学生通过阅读对作家作品有收获、创见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利用相似联想、相反对比等方法,学会知人论世,谈古论今;引导学生对这些精华进行研究和归纳总结,从而传授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获得作品之外更多的精神食粮。如:“《诗经》中的景物描写研究”、“阿Q的现实意义探究”;也可以是针对一类作家作品的整体解析,了解古代诗歌意象和写作风格,为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做准备。如:“从《史记》到金庸武侠小说看‘侠文化’的变迁”、“透过‘竹林七贤’看魏晋社会”、“从《氓》《孔雀东南飞》《祝福》等考察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及其变迁”、“儒、释、道思想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影响(苏轼、王维、韩愈、嵇康等)”,从中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积累范文3

1.热忱和智慧。

高中语文在知识的广度和探究的深度上远远超越了初中,要学好她必须付出极大的热忱和智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学好语文,首先需要你去“爱”她并为之付出努力。有时,语文的确是一门让人伤心的学科:努力学习者成绩平平,看似不上心者成绩亦不低,甚至三个月不上学,考试下来成绩比每日刻苦学习者还高。对此,我们要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因为语文成绩的提高有赖于语文素养的增强,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时间的长久性决定它不能一蹴而就,所以不能急功近利。努力未必成绩优异,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胜出。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认识思考、工作劳动、体育运动、生活起居也讲究方法。学习是手脑并用,身心共济的复杂的活动当然更要讲究方法。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我们从小就应该培养自己成为能运用学习方法,去主动地获取需要的知识、会学、善学的人。而不要成为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死读书”、“读死书”的人。

2.物质准备。

要学好语文,除了感情投资,还需要一定的经济投资,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工具书及古籍:《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古文观止》等一些古典史籍。

(2)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期刊,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

(3)知识积累本,随笔本等。

(4)路未必行万里,但可以利用假期或休息时间,投身大自然、社会,丰富自己的阅历,善于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生活,加强社会责任感。

3.平衡好功利与素质的关系,循序渐进。

高中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素质和知识,两者不能偏废。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好其他学科必不可少的工具;语文也是一个人一生中离不开的工具,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都是不可缺少的,它将制约着你事业的发展和生活的质量;高考语文的分值是150分。以上几点特别是高考所占分值使很多学生从功利目的出发学习语文,急于求成。要学好语文不能太功利,要重视基础,脚踏实地,长期积累;要用心感受美好,体会母语的博大精深,陶冶你的情操。最终,水到渠成,语文素质自然得到提升。

4.注重方法。

积累――领会――应用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方法,要多读、多想、多写,要持之以恒。

生活的外延有多广,语文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广。学好语文需要循序渐进,长期的积累,才能从量变达到质变。由少年时代进入到青年时代,在学习上就应该有非常明确的学习调控意识,有非常明确的理性追求。在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增厚自己的学科储备的时候,对于已有的和新摄入的内容,都应该尽可能的进行整合梳理,包括新认识的字,新接触的语词,新领悟的精粹的语句,以及一些文学形象一些中外名篇。?

所谓领会即“悟”,“情感感悟”,让学生通过阅读、写作、讲述、随笔等方式谈学生自己的情感体会,强化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在学生感悟过程中起顺水推舟的作用,对健康情感予以肯定和拔高,对模糊情感予以理清,对不良情感予以纠正。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有道理的,特别是写作能加强记忆、整理思维、提高认识。阅读中可广泛摘抄词语、警句、俗语、名人名言、精采语段,还可提炼情节梗概、做作品评析、鉴赏、读后有感等。真正的写作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是主动地创作。贵在多练笔,常坚持,抒写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怀,在应用中语文素养自然得到提升。

5.大量的阅读积累。

对于高中语文学习,几乎可以这样说: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与他阅读积累的多少是成正比的。?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积累范文4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传记文学既是我国文学最早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当代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学样式之一。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全6册教材中,文言文48篇, 其中传记文学共有13篇。传记文学占整个文言文的四分之一强,足见编者对传记文学这种源远流长的文体的重视程度。从1993年至1997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大部分选自传记文学。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 《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2.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 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 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 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3.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积累范文5

[论文摘要]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自由独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技能等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就如何加强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提出了新的思想观点。

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就必须在教学和学习上加强提高。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语文教师到底该怎样做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从容面对这次严峻的考验。于漪老师说的好“语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语文教育发展的如何关键在语文教师自我发展得如何。”也就是说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决定教师的职业命运。我觉得,一个有进取心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四种基本素质:

一、良好的道德素质

关于教育的作用,有人曾形象地这样说: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俄国著名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是学生阅读中的第德书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身边的学生。教师是人才的哺育者。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自己会做人、会做事、会合作、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的楷模,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自由独立的人格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教师出于对领导、权威的信任和崇拜,出于对各种律令的尊重,出于自己想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甚或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热情,盲目的服从,思想独立与自由的空间在教参、权威、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面愈来愈小。这主要表现在:按照教参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上搞“一刀切”,试图用一个模子要求,把学生造成统一标准;遵照考纲要求,在教学任务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教,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任务的核心是“唯书”“唯知”,我们的答案只有一个,“雪化了只能是水”,不可能是春天;承袭老的教学传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注入式教学独占课堂,单纯向学生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支粉笔,从黑板的左上角一直写到右上角;盲从新的教改模式,无论什么课型都利用多媒体去循循善诱,填唯一答案;强调学生行为互动,不管其是否心动、脑动……..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行为,培养的结果必定是:学生的主体人格被异化,个性发展被扭曲,主动精神被扼杀,创造精神被淹没……..这样的人才如何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如何能承担起迅速并持续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任。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不难发现:新课程设计的理念“促使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课程设计的原则“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为有“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原则注意“主体多元化”。可见新课标强调: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要真正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必需要具备自由独立的人格。

三、深厚的文化素养

中学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对教师的学科业务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落实中学语文新大纲的要求,教好中学语文新教材,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的修养,逐步提高教学能力。

打好古诗文的基础。此次中学新大纲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特别重视优秀古诗文的积累。小学语文新大纲规定小学生要背诵80篇古诗;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初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高中语文新大纲要求高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初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语文中“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高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课文中现代作品、古代作品和外国作品的“比例一般可为5:4:1”。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新大纲对古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师,70%是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古文功底较弱恐怕是多数人的通病。这将成为我们用好中学语文新大纲新教材的绊脚石。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自觉主动补好古文这一课。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高中语文新大纲则要求“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又规定“在全部(高中)课文里文学作品可占60%”。同时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第三、四册,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注意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强调文学教学,是新大纲新教材的又一重大变化。这同时也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要具有文章鉴赏能力。

做学生听说读写楷模。我们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读、写、听、说的楷模。语文教师必须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必须能作文、多作文、作好文。高中新教材选取文学作品时,选入了卡夫卡的《变形记》、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莱蒙托夫的《祖国》、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等;选取科技文时,选入了杨振宁的《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里夫金等的《熵的定律》、霍金的《宇宙的未来》、王磊的《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等,另外还有钱中书、余光中、朱光潜、宗百华和余秋雨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对教师的阅读面和阅读能力的要求都相当高。

知识面广博、文理兼备。长期以来人们将语文归为文科,因为它是文学性很强的学科,主要进行现象性思维,故而认为,只要能读、能写便可,对于其它诸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常识,可以不去理会。其实我认为这种说法欠妥,在语文教材中,除了那些散文性很强的记叙文外,还有一些有关自然科学的说明文,如果教师不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那么势必会把错误的信息传给学生,这样又何以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况且,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个性化,有时候他们在某一些方面懂得的比老师还多,不要抱着“他们什么都不懂”的态度去教学,而应抱着“他们懂得的很多”的态度去和他们一起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不会陷入枯燥乏味的尴尬局面。

总之,现代语文教师应以“博、大、精、深”作为自己素质提高的奋斗目标,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当前,许多在校教学、教研上卓有成就的语文教师被誉为‘杂家’”,也说明了一个语文教师应是既专亦博、博学多能的‘通才’。如今,各类全国性的语文课程教学赛课比赛最后一项就是教师才艺展示,如此看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只限于“三笔一话”,还要有自己的情趣爱好,更要才艺兼备。四、高超的教学技能

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技能,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让他们因一堂优质课脱颖而出,使他们在日常教学中“一白遮百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精巧的语言表达。语文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普通话要标准、清晰、流利,更重要的是声音还应该具有美感,语言还应精炼传神,体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而且把这种美融入教学的情景中。从声音上发挥语文教师的个性优势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有时是制作精良的录音带无法比拟的。

扎实的写作能力。读、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最起码的要求,教师的写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有的教师讲解作文的写作,在理论上头头是道,但由于自己不会写,所以只能玩“空手道”,对学生的指导只能隔靴搔痒,根本无法具体和深入。同时,由于自己写作能力不够,经验教训无法总结交流,教学工作不能及时反思,阻碍了自己向高深层次的发展。

规范的书写技能。汉字是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从科学方面看,汉字书写本身就是语文素养和语文习惯的内容。写好字,是语文学习的范畴;教好写字,则是语文教师的职责。谭惟翰在《中学生语文教材教法》一书中说:“写字是作文的基础,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书写的基本功。中学语文教师不是书法家,但必须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懂得书法的规律,写得一手工整、规范的好字,包括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从个人角度看,一手漂亮的字,会使教师魅力无限,激发出学生的亲师之情。

娴熟的电教手段。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花样繁多、功能各异的教学设备: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等。但由于某些教师课堂使用不当,引起许多人的非议,但这并非科技本身的过错,错还在我们使用者,没有注意使用对象、场合,没有把握好时机,没有娴熟的使用技术。恰当使用电教手段,会使语文课堂色彩纷呈、乐趣无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应该养成上网的习惯,在网上阅读,获取信息;在网上写作,表达思想、与人沟通。足不出户,我们就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我们的内蕴也会借此而丰富起来。

如果说“良好的道德素质”、“自由独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养”是一位语文教师的“玉”内的话,那么“高超的教学技能”便是语文教师的“金”表,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想只要语文教师把握了以上四点后,在实践教学中施之于行动,融注自己的个性色彩于其中,那么语文课也就会释放出它应有的光芒。末了,以王安石的诗“不畏浮云遮眼望,只源身在最高层”与广大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闫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

高中语文古文常识积累范文6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策略研究

在传统文化热此起彼伏的当下,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进入了一个高度重视的阶段。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在学生语言学习和文学思想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文言文教学也成为初中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师注重逐字逐句解释,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

在初中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教学生再学是最为传统可行的教学思路,其教学方法更是可想而知,为了使全班学生无一落伍,教师通常会采取每字每句都做详细解释的方法,这样的教法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认真听讲的学生自然听懂了课文内容,但对于其他学生或是课后时间,这些翻译会像乌云见到太阳一样在学生的记忆里一哄而散,消失殆尽。原因很简单,就是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被动懒散地接受,不利于学生对文言文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以及其自学能力的提高。相反会是一种巨大的阻碍。久而久之,学生会依赖老师的翻译,而不愿自己动脑分析、动手查阅。

2.教师偏重学生死记硬背,忽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情感把握

在初中乃至高中阶段,死记硬背课文的现象非常严重,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的考试,师生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做出这等不情愿之事,那就是不论内容本身讲了什么人,发生了相关的什么事,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有着如何深刻的社会原因,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等等,师生乃至学校关注的永远是学生会不会背,能不能写对,会不会得分等等,这种外界压力迫使其不得不采用老式旧式的教法与学法,此种现状根深蒂固。

3.教师局限讲解书本知识,忽视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与普及

随着新课改标准的提出,新课改政策的实施,以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个人能力和专业水平都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虽然大体改善,但依然有问题出现。部分教师过于偏重课文内容的讲解,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这个过程上,势必造成一遇没学过的文言文便不知所措,茫茫然不知所写中心思想是什么,更可悲的是学过的文言文依然不知讲的什么内容,张冠李戴连最常识的知识都不知道。学《出师表》不仅要知道是谁所作及其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以及造成这种形势的前因后果。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1.学生自主学习先行,教师具体讲解后补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之情。不让其心生畏惧实属不易,更别说让其爱之,更是难上加难。初中生心性不稳,好动调皮,贪玩且好奇心重,教师可抓其特性,摘取文言文中的典故以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有助于推动教学进度,还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另外,可给学生放映相关历史短片,再举《出师表》为例,典故三顾茅庐说的就是作者诸葛亮,教师可将新版三国之三顾茅庐的视频放予学生观看,效果要比直白地讲述好得多。

2.多读多悟,寄情于文,巧记牢记

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真意不失为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自我的学习、教师的讲解,都只是学习的前两步,第三步的诵读领悟着实关键,是高层次的精神共鸣。读之思之,字句之意,悟其情感抒发,主旨表达。把自己的感情真切投入到古文中去,感受作者是用怎样的心情抒写经典的。然而,用巧法记住的东西才会长存于脑海。

3.多问多思且好学,长知识又阔视野

不耻于下问多问、勤于思而好学者,总不至于落人后。在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中,常见句式的判断很容易出错,特别是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句式,一旦问题堆积不解决,在后面的学习中就困难重重,所以配合老师的差异比较法和归纳整理法就很容易记住混淆多变的句式。如在学习《木兰诗》一文中,教师可以利用“文章在叙事和描述上有什么特点”“文中的互文修辞、对偶句有哪些”等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另外,多阅读经典名著,不仅能增长知识,积累经验,更能开阔一个人的视野与胸怀。你所拥有的知识越单一薄弱,越不容易在社会里立足竞争,要做就做文理兼通的复合型人才。

学好初中文言文是对高中语文学习的良好铺垫,既是过渡更是基础,所以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尤为关键,因此对其教学的思考与研究也是必然。综上所述,唯有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做到全面透彻地分析,才能找出原因,寻求到更加合理有效的应对策略,才能改变思路创新方法,才能有益于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