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课题研究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课课题研究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课课题研究方案

微课课题研究方案范文1

Teaching Design of Assembly Language and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course Based on Research-oriented Curriculum

CHENG Hong-bin, SUN Xia, LIANG Wei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inefficiency in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of the assembly language and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by building research-oriented curriculum, we select teaching content ,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knowledge system and students interested,, pay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with practice, build simulation platform and design the simulation case.Through by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e ability,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and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hen provide strong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spirit of computer applied talents for the social culture.

Key words: research-oriented curriculum;Teaching design; case; simulation

《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目前普通高校的《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在理论与实际脱节、教学实验效果欠佳等方面。当前的教学现状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了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从微机技术的特点和知识建构的基本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素质为目标,引入研究性课程,精心设计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

1 课程设计思路

研究性课程是一种校本课程,它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在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教学中,通过在常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即研究性课程,并在教学实践中使用Proteus和Keil工具实现微机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在此基础上,开展课外专题研究性教学。从而实现在培养学生的一般性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研究性素质、创新精神、意志品质和性格的培养,提高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1-2]。

2 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构建研究性课程的关键点是:

1)基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目标和培养研究性素质目标,合理选择规划课程的知识点,构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研究性课程) 与非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常规的课程知识),制定适应普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知识模块。采用互相包容和渗透的教学方法[3] 。

2)构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研究性课程) 与非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常规的课程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另外,教学中综合运用类比法、动画演示方法、比喻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对课程知识点内容进行整理,依据不同知识点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设计。并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丰富的教学手段。

3)基于虚拟仿真实验系统Emu8086的汇编语言教学设计、基于proteus的微机原理教学设计。制定合适的基础实验和应用开发实验项目,设计探索性的课外拓展实践项目。

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课程内容比较繁杂、抽象,是一门基础性、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

课程从微机技术的特点和知识建构的基本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开发能力和创新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指导思想,通过构建研究性课程,基于课程知识体系和学生兴趣合理选择研究性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改革措施,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4]。

3.1常规教学内容和研究性知识内容

《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课程原有课程体系下的基本内容主要分为:汇编语言和微机原理两部分:

1)汇编语言部分包括:微机的基本软硬件组成、8086微处理器、8086操作数的寻址方式、汇编语言及程序设计基础、8086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结构及设计。

2)微机原理部分包括:存储系统、输入输系统、中断系统、微机总线和接口技术。

通过构建研究性课程,我们将课程知识内容划分为两部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与非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常规的课程知识)。其中:

1)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包括:8086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结构及设计、输入输系统、中断系统和接口技术。

2)常规的课程知识包括:微机的基本软硬件组成、8086微处理器、8086操作数的寻址方式、8086操作数的寻址方式、汇编语言及程序设计基础、存储系统、微机总线。

另外,基于物联网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适当缩减。基于课程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划分,为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针对研究性学习内容,在教学中以应用实践案例、实践任务开发为任务驱动,结合课程实验和课外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实际软硬件应用编程能力。

在各个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的丰富基于知识点的实际案例的仿真演示,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学习理解知识点。

3.2 教学方法

首先,教学中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研究性课程) 与非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即常规的课程知识)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问题,使得学生在学习基本的常规课程知识基础上,积极主动的深入课程内容,促进学生自主研究问题、探索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其次,针对本课程知识的抽象性和繁杂性,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需要对课程的难点重点知识模块进行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采用比拟法讲解、讨论法和实例演示等进行深入讲解,从而化解课程内容的枯燥性、复杂性和抽象性。

第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仿真软件进行教学。比如采用debug、emu8086、Proteus和Keil等软件和仿真工具对课程的原理知识点讲解、演示,对系统软硬件设计进行辅助教学,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

第四,引入专题研究性教学,积极开展课外自主学习,设置具有创新性的实践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独立查阅资料、制订方案、分组实施,最后总结整理、交流评价。

3.3 教学案例设计

采用Proteus和Keil软件结合的硬件仿真平台进行微机原理的教学,设计相关知识模块的案例。对于教学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入知识点相关的项目案例、借助仿真实验软件演示微机硬件设计和汇编语言程序的运行结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微机原理的软硬件知识的理解和掌握[5] [6]。在研究性教学中引入的仿真案例如下:

1)微机原理案例项目:开关控制led流水灯、NMI中断实验、数码管实验、点阵屏实验、8255A并行接口实验。

2)汇编语言案例项目:选择分支、字符匹配、统计负数个数、查找A 的地址、密码明文密文转换实验。

3.4 专题研究性案例设计

针对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的设计情况,在理论课时压缩的情况下,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开发平台开展课外专题案例实验提高学生微机应用实践能力。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具有挑战性的创新实验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外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开发能力。实验项目如:8255A交通灯实验、行列式键盘实验、8254A定时器实验、8259A中断实验、图形字符块输出实验、小车移动实验。

微课课题研究方案范文2

关键词:问题解决;微课;教学有效性

作者简介:杨晓娟,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移动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解决教学最早出现在波利亚的《怎样解题》一书中,他认为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斯腾伯格[2]在其“人类智力三元理论”中同样提到,问题解决属于人类核心智力。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新时代要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能力。目前,世界各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都涉及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如日本《学习指导要领》要求各个学科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重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3];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4]提到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需要有较高的问题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样要求加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问题解决能力。

微课的发展经历了从关注微课资源数量的探索时期到关注微课使用方式的发展时期,再到关注微课内容品质如问题解决的转向时期[5]。而现行的微课作品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影响微课品质的技术性因素所占比例持续下降。通过对相关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微课使用情况未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原因是微课资源本体的制作和使用未能精心地设计。因此,笔者针对现行微课的弊端,设计了系列问题解决类微课,并上线使用,同时进行问题解决类微课的教学实验,以期发现此类微课教学有效性,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以后关于问题解决类微课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借鉴。

从学生的角度使用微课的方式有三种:①学生自学微课教学内容;②学生自主观看微课时有引导性材料(如导学案);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微课内容。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微课使用方式:一种是使用导学案的微课学习方式;另一种是学生学习微课,没有任何辅助性学习材料。导学案,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学习的指导/引导方案,其出现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使用优秀的导学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本研究中使用导学案的主要任务是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环节上提示和引导学生[6]。教学有效性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是否有效益,并不考察教师是否进行了全内容授课或授课是否认真,而是考察学生是否学到了相应的知识或学生通过学习是否有所创新。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7]。所谓问题解决类微课的教学有效性,是指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问题的识别与表征,分析问题的内在逻辑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以及上述方法的举一反三。关于问题解决类微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中参照学生的测试成绩,对两种微课使用方式进行独立样本比较。据此,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H1:问题解决类微课教学是有效的,使用导学案的微课学习方式比没有任何辅助性学习材料参与的学习微课方式在教学有效性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参考已有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问题解决可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均具有影响[8][9]。三个维度中具体因子的确定遵循问题解决流程:提出具有现实背景的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求解问题—反思与评价—应用与推广[10]。据此,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H2:在两种使用方式下,问题解决类微课中问题解决的的三个维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显著影响微课的教学效果。问题解决类微课的制作品质分为非技术品质和技术品质两类,其中,非技术品质属性维度包括选题小而精准、语言与文本呈现合理等[11];而技术品质属性维度包括画质、图象、声音良好,音像同步[12]。问题解决类微课的品质影响该类微课的教学效果[13],同时问题解决类微课中问题解决的三个维度的设计通过微课来呈现、传播也会影响微课的品质。据此,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H3:在问题解决类微课中问题解决三个维度对微课教学效果的影响过程中,微课品质充当中介作用。

二数据测量

1实验对象

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来自山东省济南市和临沂市的4所初中,每所学校随机抽取2个教学班,共计8个教学班、275名学生参与测试。其中,七年级学生90人,八年级学生102人,九年级学生83人。共收回问卷275份,剔除无效问卷6份,得到有效问卷269份,问卷有效率为97.8%。

2测量工具

问题解决类微课调查问卷分为问题解决、微课的技术品质属性和微课的非技术品质属性三部分。问题解决部分采用问题解决的设计模型,将问题解决类微课中问题解决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三个维度[14],共7道测试题。微课品质部分借鉴了王岚等的评价体系,并在各类微课大赛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改编[15][16],微课品质包括技术品质属性和非技术品质属性,共8道测试题。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用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一般、比较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个选项,对应的量化分数是从5分到1分。量表首先在部分学生中试用,对每个题目表述的可读性、意义理解的确切性进行评估,然后对量表的部分题目进行修订。正式测试前对问卷的信度、效度进行了验证,问卷的信度Cronbach’sα值=0.898,各维度系数均>0.7,表明问卷信度良好,内部一致性高。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0.859,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P=0.000<0.05,表明问卷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因素负荷量均>0.500,总体数据表明问卷的效度良好。总的来说,问卷符合统计要求。

3实验过程

本研究在每个学校都随机抽取两个平行班,其中一个班为对照班共132人,被试学生不使用导学案,直接观看微课进行学习;另一个班为实验班共143人,被试学生在看微课的同时配有导学案学习。实验过程如下:①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首先进行前测,学生进行与问题解决相关的测试,所得成绩进行T检验,得出显著性差异不明显的结论,说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水平相当;②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观看微课进行学习,允许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多次观看,实验班学生进行有导学案的微课学习;③对实验班学生和对照班学生进行后测,并填写调查问卷。整个流程在45分钟内完成。测试题目的选取依据各个年级所学的相关知识和学生的水平,设置不同类型并根据所需解决问题的难易系数设定不同的分值。导学案的编制则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聚焦问题、分析问题、选择与实施解决方案等内容。

三研究结果

1问题解决类微课教学有效性调查分析

满意率是计算同意与非常同意频次占总频次的比值。通过对问题解决类微课调查问卷回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满意率最高的是总结解决此问题的思路(71.6%);满意率最低的是问题解决方法的迁移应用(50.3%)。问题解决类微课教学有效性满意率具体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学生对15个指标的满意率都超过50%,这说明问题解决类微课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2不同使用方式下微课教学成效差异分析

本研究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后测成绩之间的差异;同时,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同一组前测、后测成绩之间的差异,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成绩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Sig=0.347>0.05),这说明两个组在实验开始前的初始条件是相似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后测成绩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Sig=0.026<0.05),且实验组的平均成绩优于对照组,说明导学案和微课搭配使用能提升问题解决类微课的教学效果。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后测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得到结果t=5.102(Sig=0.000<0.01),表明通过微课学习,学生前测、后测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实验前和学校沟通教学进度,微课所涉及内容,课堂教学尚未进行但所涉及的前位知识点已经学习过。被试学生需要通过微课学习,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后测成绩大幅提高,这说明问题解决类微课使用具有较高的教学有效性。

3问题解决、微课品质属性和微课教学效果相关性分析

问题解决微课品质属性和微课教学效果相关性分析如表3所示。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问题解决类微课中问题解决三个维度测试成绩与教学效果的关系统计结果为:在不使用导学案的情况下,提出问题与教学效果的关系统计结果为r=0.360,其显著概率为Sig=0.001,达到了0.01显著性水平,说明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类微课教学效果呈显著正相关。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达到显著水平,但实验组的r值更高,这说明导学案能提升提出问题对教学效果的相关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维度与教学效果的关系统计结果与提出问题类似,说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维度与问题解决类微课教学效果均呈显著正相关。实验组的r值在解决问题的维度上差值最为明显,这说明导学案的设计能有效提升问题解决维度对微课教学成效相关性。

问题解决各维度中的指标与教学效果(学生的后测成绩)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在不使用导学案的情况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教学效果的关系统计结果为r=0.129,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在微课品质中的“语言与文本呈现合理”和教学效果的相关关系统计结果为r=0.113,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4问题解决和微课品质属性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1932年,托尔曼在修正S(刺激)-R(反应)公式为S-O-R的过程中,首次提出了中介变量(O)的概念。由中介变量的定义可知,在考虑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影响时,如果X通过影响M来对Y产生影响,则称M为中介变量。本研究的中介变量M是微课品质,X是问题解决设计,Y是微课教学效果。

首先,以问题解决作为自变量,以教学成效(学生测试成绩)作为因变量,通过第一次回归分析来观察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显著性水平,记为1A;其次,将问题解决作为自变量,以微课品质作为因变量,进行第二次回归分析,记为2B;最后,将问题解决和微课品质属性作为自变量,以教学成效(学生测试成绩)作为因变量,通过第三次回归分析来观察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显著性水平,记为3C。

由表4可知,问题解决到教学成效的回归系数c=0.683,Sig=0.000<0.01,达到了显著水平(上述数据分析结论支持假设H2);问题解决到微课品质的回归系数a=0.426,Sig=0.000<0.01,达到了显著水平;自变量问题解决、微课品质与因变量教学成效的回归系数c’=0.442,Sig=0.000<0.01,b=0.550,Sig=0.000<0.01,达到了显著水平。根据温忠麟等[17]对中介效应检验程序的解释可知,微课品质在问题解决和微课教学效果的影响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变量的作用,故上述数据分析结论支持假设H3。

研究在3C(第三次回归分析)基础上将问题解决、微课品质和问题解决×微课品质作为自变量,以教学成效(学生测试成绩)作为因变量,带入回归检验问题解决和微课品质属性是否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结果显示,问题解决×微课品质的t=0.186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同时R2=0.4127与3C相比未发生显著变化,所以本研究不考虑这两者的交互效应。

5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对于问题解决类微课教学有效性的判断,本研究采取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被试学生和相关的一线任课教师进行访谈。对教师进行半开放式的访谈,内容涉及问题解决类微课教学、学生问题解决类学习兴趣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学生后测成绩等。由于分析问题维度中的“分析问题解决方法”与教学成效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故本研究与任课老师探讨了在分析问题时如何吸引学生的关注、如何从现实生活的问题中提取相关信息等问题。本研究通过访谈发现:①微课中问题分析过程占时较少;②在分析过程中主要使用语言表达未配合文本呈现;③在最后总结或举一反三环节不再重申此部分内容。微课品质中非技术品质属性维度的“语言与文本呈现合理”和教学效果也未呈现显著相关。针对此问题的访谈发现:①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核心知识点展开问题解决教学,教师的表达语言能够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问题的识别和建构;②视频中教师能够使用言语信息和非言语提示信息(如手势)来引导学生观看教学PPT;③但是,接受访谈的学生对于字幕是否出现、何时出现各执一词。综上所述,问题解决类微课中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生的使用感受等和统计数据分析结果是基本一致的。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从微课的使用方式入手,研究了问题解决类微课的教学有效性和问题解决通过微课品质影响问题解决类微课教学的有效性,得到的研究结论主要如下:

1问题解决类微课能提高学生的关于相应问题解决的测试水平

问题解决类微课关注高阶知识的获取过程。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问题解决类微课中问题解决的三个维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测试成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R2=0.368,说明可以解释教学成效36.8%的变异。而相关性分析数据说明,导学案和微课组合使用可以提升问题解决类微课在问题解决方面的教学有效性。问题解决类微课在问题解决方面的设计侧重点宜根据内容进行灵活调整,如在涉及教学内容“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解决类微课中可嵌入问题支架,以启发学生逐层深入思考[18];而在配套的导学案中应引导学生关注支架的存在,而非仅围绕知识点进行设计[19]。研究结果表明,微课作品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诸如问题解决层面的高阶知识的获取。

2微课品质部分中介了问题解决对此类微课教学效果的影响

微课课题研究方案范文3

“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是由王同聚老师在2015年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微课导学”教学模式是将“微课”引入教学中,同时对“翻转课堂”“研学后教”等教学模式的特征进行研究、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微课”和“研学案”为载体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模型见图1)。[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只有课前、课中两个教学环节,课前学生通过视频自学,课中教师答疑,缺少课后复习环节。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理论,遗忘随着记忆的结束就开始了,因此,课后复习环节显得尤为重要。“研学后教”教学模式虽然教学环节较为完整,从课前学生按照“研学案”自主研习,到课中合作学习、教师答疑,一直延伸到课后复习,但“微课”这种适合自主学习的新兴的资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出优势。“微课”不应该仅仅在课前预习中发挥作用,应该将其作为一种常态化的信息技术辅助资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其优势。“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弥补了“翻转课堂”和“研学后教”两种教学模式的不足,并对其延伸与拓展,构建了适用于物理实验课、化学实验课、生物实验课、音乐器乐教学课等多种实操性强和演示类课程的教学。[4]“微课导学”教学模式由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构成。在课前,教师除了制作传统的课件资源以外,还需要在对教材、学情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制作“研学案”与“微课”视频。学生仔细阅读“研学案”,按照“研学案”上的任务要求,观看“微课”视频进行自主预习,将预习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记录下来。在课中,教师创设教学环境,布置学习任务,分配小组,针对个别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单独讲解以及学生普遍提出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以及与小组内同学交流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果以上方式不能解决,再向老师寻求帮助。在课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找出“微课”与“研学案”的不足,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博客、教师空间、论坛等)与学生交流,对学生反馈的新问题及时进行答疑。学生课后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对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巩固,对所学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迁移使用;同时,要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进行复习以及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及时地与同学、教师交流。

二、“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实验课中的应用

本文以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一节“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课为案例,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叙述“微课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实验课中是如何具体应用的。

1.课前:教师准备学习资源和学生按照“研学案”自主预习

(1)教师根据“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课的具体内容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对电流、电压、电阻几个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来设计“研学案”。“研学案”中应该包括具体的“研学”目标、循序渐进的“研学”任务、“研学”检测题、“研学”评价、课后反思等几个模块。由于篇幅限制,笔者在这里只展示“研学”任务部分(如表1所示)。(2)教师根据“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节的任务需要,针对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探究、课后复习巩固3个环节制作了5个“微课”视频。课前自主学习要用到3个“微课”视频,其中前两个“微课”视频主要内容是一个“在串联电路中先后加入一节干电池和定值电阻,观察小灯泡亮度变化”的演示实验以及对该演示实验背后所揭示的内容的解析,通过这两个“微课”视频让学生明晰电流的大小与电压、电阻有关系。复习实验视频主要内容包括“导体的电阻跟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有关系,固体的压强跟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两个演示实验”,逐渐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仍然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课中合作探究阶段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将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录制一段“微课”视频。课后复习巩固环节需要制作一段对课后复习题解析的“微课”视频。

(3)学生课前在“研学案”的指导下,需要逐步地观看3个“微课”视频,明确电流的大小变化与电压、电阻变化有关系,能够知道并会运用“控制变量法”去探究实验。“研学案”中的活动任务是有顺序安排的,学生必须按照顺序完成任务。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或者教师提供的其他学习资源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或者疑惑需要记录到“研学案”中,在课中与同学或者教师交流解决。

2.课中: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和教师组织教学、答疑解惑

(1)教师准备好学生实验所需的仪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实验需要干电池(2节)、学生电源、开关、导线若干、定值电阻(5Ω,10Ω,2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根据班级人数和器材的数量将全体学生按小组编排,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研学案”的要求进行自主探究。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对于如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通过滑动变阻器进行调节,一般情况下学生最直接的想法就是通过干电池的节数来进行调节,在学生尝试各种方法之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可以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相对于更换电池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不改变电路,又可以根据需要将电压调节到实验所需。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对于如何在更换定值电阻时又保证其两端电压不变,教师应该让学生不断地在实验中尝试,引导学生观察电压表示数,加深对滑动变阻器的理解与使用。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前应该将必要的实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以免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造成仪器的损坏以及不必要的误差。在小组完成电路图与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设计之后,教师应组织小组代表发言,各小组之间交流,并引导学生完成最佳的设计。当所有小组完成实验之后,请各小组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并汇报。最后,教师进行课堂小结。(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研学案”的任务要求完成“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与“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两个探究实验,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必须进行电路图和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的设计,之后要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既要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又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认识到实验过程中应该保证电阻不变,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学生应该通过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尝试,逐渐地认识到当定值电阻的阻值发生变化时,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保证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变。在实验过程中,小组内成员要分工明确,都积极地参与实验探究。当实验结束之后,学生需要将实验数据转化为实验结论,并掌握使用“图像法”形象展示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之间关系。在实验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不需要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所有问题都要请教老师,老师一个人不可能对所有人的所有问题都进行指导,这个时候学生只需要观看“探究实验指导”“微课”视频就能解决绝大多数问题。当通过观看视频与小组内同学交流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寻求教师的帮助。

3.课后:教师反思总结、跟踪指导和学生巩固复习、在线交流

微课课题研究方案范文4

关键词:微观案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 选用

课题项目:课题名称:辽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微观案例教学研究》(课题批准号JGZXS13011)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K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在高校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课。该门课程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吸引力及可接受性不高成为了教学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在思考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笔者尝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引入一种可以称之为微观案例教学的新策略。微观案例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目标指引下,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选择一些真实的、具体而微的材料作为教学载体,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感知、思考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目标。微观案例教学在案例的选择上强调采用细微的、多元化的、大众日常化的,而非宏观结构的、精英式的、长篇大论式的案例,在案例的加工及运用上更侧重于“厚描”式的手法以及体验性的理解。

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微观案例选择的基本原则

微观案例教学这一教学新模式能否发挥其调动学生积极性及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关键在于微观案例的精选与合理运用。恰当、精彩案例的选择是提高课堂实效性,达到教育目标的前提保证。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所选择的微观案例应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微观案例的选择必须能够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及特点,符合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并具有说明或辅证某一理论问题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在高校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宗旨在于以中国近现代这段历史为依据及载体,说明“三个选择”及 “两个了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及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进行爱国爱党的思想教育。从课程的性质来看,历史教学应该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因此教学中所使用的微观案例首先必须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原则,以某一理论问题为核心,围绕问题选择案例。这也符合历史研究的特点,法国学者安托万・普罗斯特在《历史学十二讲》中提到:“历史学家不可能先去搜集资料,然后再进行解释。只有当他心中已经有一个问题的时候,他才能着手去搜寻与这个问题相关的资料。” 教师在选择微观案例时更应该反复推敲,谨防其中存在消极负面的信息以及容易误导学生的内容。

第二,微观案例的选择应侧重大众日常生活视角的呈现。

微观案例教学是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所面临的困境并借鉴微观史学研究的合理之处而提出的全新教学策略。微观案例教学从微观史学中汲取到的最重要的养分就是从“眼光向上”的研究转为“眼光向下”的解读,这种解读方式更加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贴近普通人群,也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灵。长久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被学生质疑其历史讲授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历史仅仅是为胜利者谱写的赞歌。这是因为在传统的宏观历史叙事里,鲜活的有生命力的细节被淹没在了宏大叙事里面,只见战争不见士兵,只见国家不见人民。如何让真实的历史细节打动学生的心灵?认知心理学认为,离自己近的行为更能影响自己,在面对近现代那段波谲云诡的历史时,学生往往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置身事外,无动于衷,原因在于他们清楚地知道这些都与今日生活在和平年代的自己毫无关系。必须寻找让学生产生“共情”的案例引发学生共鸣,而这样的案例往往不一定是宏观的民族国家,更不一定是时时处处高亢的口号。现代历史研究提出了“泛史料意识”,几乎一切事物都具有史料价值,关键在于从什么角度来解读和使用。著名学者顾颉刚认为,谚语的价值胜过圣贤经训,民间歌谣比名家诗词更重要,野史笔记的意义不低于正史官书。 这些更贴近普通人的史料对于学生往往更有说服力也更能使其产生“共情”。

第三,微观案例的选择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用必须通过对历史的分析及理解来实现,学习的虽然是过往的历史,但却是为现实和未来服务的。历史是载体,现实和未来才是本质和目标。因此,在选择教学用的微观案例时也并不局限于近代史,可以通过现实与历史的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生动的阐释历史问题。比如讲授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华文化渗透就可以用今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可口可乐等标志性商品以及好莱坞大片逐渐对华进行文化渗透的政治野心作为案例。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激起学生共鸣,也对近代史上西方国家对华的阴谋野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习历史可以察古知今,述往思来。反过来,今日的案例也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过往的历史,并真正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更好的发挥纲要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第四,微观案例的选择既要细致新颖又要紧扣主题。

微观案例教学模式中的“微观”既体现在案例选择的“眼光向下”,其对于大众日常生活视角的偏重,同时也体现在案例的短小精干和形式多样上。在实际教学中,长篇大论的文字资料往往难以吸引学生注意,也很少有学生能完整的阅读并分析材料。要想提高纲要课在学生中的可接受性,案例的选择就必须别出心裁、细致新颖,其形式并不拘泥于文字资料,图片、视频、歌曲、诗歌等都可以作为案例加以运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味的追求新颖,就难免陷入发思古之幽情或寻奇猎艳的误区。历史是纷繁复杂、无所不包的,可以选择的资料浩如烟海,这就容易导致主题被纷繁而琐碎的历史所淹没。因此,教师必须进行宏观把控,注意抓住问题的关键。课堂的“灵魂”在于传递给学生的最核心的意义。选择的微观案例也是必须要为既定的问题和教学目标服务,既要保持案例材料的趣味性,又要兼顾其使用的效果,否则即使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饱满,最终未能达到解决既定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目标,不仅学生最终没有太多收获,而且耗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

第五,微观案例的选择应兼顾启发性与成就感。

微观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的参与性。微观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进而分析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的例证展示说明。重视学生从接触案例到思考并进而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微观案例选择就必须给学生留有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的空间,且应难易适中,适应绝大多数学生的能力,既不能过于直白一目了然,也不可晦涩难懂,兼顾启发性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才能提高纲要课的课程吸引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切实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二、 微观案例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运用

从具体教学实践来看,微^案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运用的可操作性更强。由于微观案例教学不追求从课前准备、到课上讨论再到课后提交案例分析报告的完整过程,案例本身是具体而微的,因而学生对微观案例从感知到思考进而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会过长,可当堂展示微观案例进行分析并解决既定教学问题。这样的微观案例教学可以被贯穿于每次教学活动。将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案例教学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更好的加以整合,从而达到增强教学实效性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在运用微观案例进行教学时,应注意通过 “厚描”手法创设情境,注重学生体验式理解。微观案例教学的最大优势在于通过形式多样,细致新颖又贴近学生的案例带给学生情感上的冲击,产生“共情”,从而吸引学生。然而短暂的冲击过后,要使学生真正参与进来,除了对案例的精选和编辑,更重要的是课堂上的实际操作与运用。陈寅恪先生认为:“对于一个历史现象,要尽可能地采取设身处地的态度和基于同情之理解的原则去认识和分析。”“人”才是纲要课教学的核心,案例必须走入学生的内心,从情感上打动学生,从观念上触动学生。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 Geertz)提出的“厚描”(thick discription)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关于“厚描”,格尔兹解释道:“不应该将理论构筑和整理抽象规律作为任务,而是使厚描成为可能;不是通过个案进行概括,而是在个案中实施概括。” 格尔兹的这一理论与微观史学“眼光向下“不谋而合。也就是说,教学所使用的微观案例可以是形式多样的,但不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音频或者视频。短小精干的案例中必然蕴含着大量可以加工处理的细节和线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代替学生分析案例、得出结论,但却必须注意观察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和反映,根据实际情况来选取隐含的细节和线索,通过语言及情感态度等对案例进行“厚描”式的处理,以此感染学生,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情景,产生“共情”,并最终分析得出结论。

结语

微观案例教学是在解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全新的教学策略,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案例选择上的形式多样、细致新颖、“眼光向下”的大众生活视角呈现以及运用过程中“厚描”方式的运用带给学生的体验性理解。在教学实践中,微观案例教学确实起到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使该门课程更加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更好的发挥纲要课思政教育功用的作用。但微观案例教学并非解决纲要课所面临困境的万能钥匙。正因为微观案例教学的特点,其所涵盖的内容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涉及跨度较大、宏观性较强、内容相对复杂的重大理论问题时就必须将问题加以分割,选择多个微观案例综合运用或微观与宏观案例结合使用的教学策略。更有必要将微观案例教学与学界方兴未艾的渗透式教学、参与-体验式教学、专题教学及问题教学进行更为合理的综合运用。如何不断丰富完善微观案例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策略还有待与更多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同仁共同探究。

参考文献:

1、 Clifford Geertz.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M]. New York:Basic Books,2000.

2、 [法] 安托万・普罗斯特.历史学十二讲 [M].王春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 李剑鸣.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M].李璧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4、 杨惠民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 王炳林主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微课课题研究方案范文5

微课就是微小的课,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指视频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短小、精炼、严谨,用来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一种小型新型课程。它有别于传统教学单一的教学案例、课件、设计、反思等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它采用视频作为传授知识技能的载体,教师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的教学情境的需求,采用音频、视频、PPT、文本等格式媒体,来有针对性地解惑、启惑,有效的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在国外,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 OML)。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提出的“微课程”,与现今中小学的微课契合度更高。

在国内,微课是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在全球迅速走红而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让每一个学生自带信息设备来上课终将成为现实,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信息设备,学习原来在课堂上由教师讲授传递的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将上课讲授的关键内容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解决不懂的问题,或者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辅导,这种近乎理想化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人们追求教育改革的的浓厚兴趣。从2012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的传播,这种录制教师上课的“微视频”和“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中教师辅导疑难”教学组织流程相结合的“微课程”开始在国内流行。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在发生着变化。在教学系统的诸要素中,变化最为明显的是教学媒体的变化。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让每一个学生自带信息设备来上课终将成为现实,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进入到现实课堂中。微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由、有效学习提供一个支架和平台,满足了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业水平。另外,微课的出现,能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使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以及对学生作业的反馈检查等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微课研究,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能力,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使教师对微课教科研有根本的认识。

2、教师学习并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知识,对电脑、网络、视频录制、编辑、图像处理等软件要有所了解,能够独立制作并上传微课作品。

3、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改变教学方式,摸索出适合自己、适合学科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微课教学,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

4、将研究成果搜集并组建成学校教学资源库,为师生学习搭建一个平台,使资源共享。

五、研究内容:

1、了解微课相关的知识,明白什么是微课?

2、学习微课制作方法,能够独立制作并上传微课作品。

3、尝试微课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不断优化、完善我校微课资源。

4、将微课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通过实践,优化教学,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

5、搜集成果组建教学资源库,为师生学习提供一个平台。

六、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怎样利用微课教学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怎样才能利用微课有效教学?

3、如何利用微课来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

4、如何利用微课,让学生主动学习,让知识的传授方式由灌输为主变作引导为主。

七、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以我校实际工作和学生的水平为基础,课题组成员商讨、研究、预定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制定本课题的实施步骤。首先组建课题组,通过专题讲座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掌握微课相关知识,通过微课学科教学设计及效果的研究,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能力,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其次课题组成员开展研讨交流,对微课的环节设计交流探讨,教师能够独立制作并上传微课作品。第三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熟练运用微课教学,从而摸索出适合自己、适合学科的教学模式。最后总结成败经验,形成合理的论证依据,将研究的成果搜集并组建成学校教学资源库,为师生学习搭建平台,使资源共享。

八、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2、资料分析法。3、个案研究法。4、调查研究法。5、检测试验法。6、经验交流法。

九、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 2016年5月――2016年 7月)

组建课题组,调查教师对微课相关理论的认知水平;调查学校对于本课题研究所能提供的课程资源和教育教学设施,确定本课题研究方案。

研究阶段(2016年 8月――2017年2月)

1、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教师对微课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结合学校教师对微课理论的认知现状,掌握微课相关知识。通过初步对微课学科教学设计及效果的研究,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能力,使教师对微课教科研有根本的认识。

2、教师学习并掌握现代化教学设备知识,能够独立制作并上传微课作品。

3、邀请专业人员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微课制作技术培训,针对教师在制作使用微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解疑答惑,提高教师微课制作和运用能力。

4、组织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微课比赛,通过比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微课设计制作能力。推广微课制作和实践的有效经验,将研究成果搜集并组建成学校教学资源库,为师生搭建一个学习平台,使资源共享。

微课课题研究方案范文6

摘 要:为了增强学员对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学员的计算思维和编程实践技能,文章以密码破解(枚举算法)军事案例为载体,阐述如何通过情景创设、算法分析、拓展设计等环节设计编写微课脚本,将计算思维引入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围绕案例选择依据、教学设计原则、脚本设计及制作过程,说明如何利用枚举算法破解密码问题。

关键词:计算思维;程序设计;算法案例;微课

0 引 言

在网络时代,微博、微电影、微信等微概念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乃至学习方式[1]。特别在移动客户端普及的今天,面对浩如烟海的微资讯和微内容,如何制作出“有用”和“有趣”的课程内容,将学员有限的注意力吸引到课程学习中来,并引导学员自主学习,是值得军校教员认真思考的问题。通过调查问卷以及与学员交流,笔者发现学员喜欢短小精趣、有启发性的形象内容,对说教式及抽象内容不太感兴趣。从符合学员学习习惯及心理需求的角度,笔者拟将计算思维的算法分析引入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采用案例微课形式讲解课程知识点,通过微学习引导学员逐步融入计算思维活动[2],在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形成综合的计算思维及信息化应用能力。

1 微课案例选择依据及教学设计原则

由于军校学员的军事特性,特别是实战化要求,微课内容的引用事例如果与学员的生活、兴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无关,显然实用价值不高[3]。为了使微课内容更贴近实战,需要紧密结合后勤信息化相关专业(如军事训练、军事物流、军用油储、军事通信等)的领域知识和应用需求,挖掘计算机程序设计在这些专业的应用点(案例),将课程知识与军事应用案例结合,使学员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经过认真筛选,笔者从近百个军事案例中精选了10个军事案例及相应算法,分别是密码破解(枚举算法)、敌兵布阵(分治算法)、应急救援任务中的油料保障点设置(递推算法)、穿越迷宫(递归算法)、骑士巡游(回溯算法)、某装甲团机动演练任务中的通信信息编码(贪心算法)、野外训练单兵负重预案(动态规划算法)、火炮射击命中率模拟(模拟算法)及综合应用后勤仓库物资配送路径优化和军用加油站铺设输油管线路线优化,按由易到难、趣味与实用结合、基础向拓展延伸的思路组织整理案例,形成军事案例库,为微课的制作准备好材料。

在教学设计方面,受微课讲授时间的限制,军事案例微课内容不能贪多求全,要牢牢记住以学员为中心及有用有趣的原则,按照计算思维的逻辑,围绕一个主题算法集中组织教学内容,将情景设计、拓展设计、反思反馈引入案例与算法的解题思路、程序设计、拓展延伸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算法类型及案例内容,采用情境―问题式教学设计模式(情境创设―提出问题―问题分析―问题讲解―总结考核)、抛锚式教学设计模式(抛锚定题―课题分析―问题讲解―总结考核)、探究式教学设计模式(提出任务―确定问题―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总结考核)分别进行微课教学设计,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学员的计算思维和编程实践技能[4]。

2 微课脚本设计实践

脚本编写的要点[5]主要包括:引入(开场白或知识点)、画面、解说词、备注等。引入部分可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尽量采取引人入胜的办法,如身边的小事、案例、社会热点,让观看者知道微课讲什么,也可以和知识点结合一起引入;画面部分要标明制作微课内容的技术要求、画面排列设置,多种媒体搭配要鲜明统一有层次感,并且具体形象,画面显示的文字要标明标题和内容(具体知识点),容易区分;解说词要有配音、有字幕,注意语言文字要通俗易懂,尽量采用口语化表达方式,录音时语音清晰,使用普通话,并且要和字幕一致;备注部分附上已有的图片、视频、音频或网络链接以及相关说明等。最重要的是,在脚本设计完成之后,要自己演练一遍,避免各环节脱节和突兀,如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通过教师视频或画外音方式来弥补和衔接,见表1。

3 微课制作过程的修改

微课脚本编写完成后,后期还要进行教学实施与拍摄(或录制)、动画制作以及上述素材的后期非线性编辑等工作。在微课形成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各种问题,需要不断与技术人员协商修改。对于枚举算法,设计团队和制作团队对微课的呈现效果要进行多次质检,多方面查找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寻求解决对策并改进微课设计。具体来说,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字体颜色单调、动画处理及PPT切换时延、画面生硬、声音与字幕不匹配、扣像呈像效果差、LOGO位置不合理、背景无音效等。通过重新拍摄以及优化处理后,可以逐步解决上述瑕疵问题,使微课的视听效果达到相对满意程度,基本能够起到吸引学员观看和学习的目的。

4 结 语

微课已成为当前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方向之一,笔者以密码破解(枚举算法)军事案例为载体,利用微课形式将计算思维引入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过程,学员可在微学习中自主提升计算思维和应用能力,逐步培养实战化所需的信息技能。目前,用于教学的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正在不断开发和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更好的微课形式及内容会为提升院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注入新鲜活力与发展动力。

基金项目:重庆市基础与前沿研究计划项目“基于视觉注意的图像三维超分辨率自适应重建研究”(CSTC2015jcyjA40002);后勤工程学院教改课题项目“面向军事应用,以计算思维为导向创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应用与研究”(X906051309)。

第一作者简介:王森华,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和图像识别技术,。

参考文献:

[1]赵国栋, 冯晨, 刘京鲁. 微课设计技术与案例分析: 2015年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组)作品综述[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6(11): 4-12.

[2]范雅惠, 刘德山, 魏迪. 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型实施计算思维教学的应用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16(1): 90-93.

[3]王森华, 王伟嘉, 李向忠. 基于计算思维程序设计的军事案例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6(7): 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