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范文1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对各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加深与发展,初中历史课程在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内容选择、教学组织与实施、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初中历史课程不仅仅有强大的人文、社会功能,使学生丰富见识与开阔视野,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新课标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了,要转变过去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改革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其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

一、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是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运用启发式进行初中历史教学,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并采用多种科学的教学手段。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见,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如果学生根本就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那么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动。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反问式启发、多媒体启发、辩论式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再者,由于学生对历史事件本身和不同历史之间的联系没有了解清楚,容易在学习中将已学的历史事件混淆,记不住或弄错历史事件。教师可根据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时间串联、历史人物串联或社会矛盾串联,将所有相关联系的事件和人物串联在一起,并根据这些串联的知识点组成小模块,分配给学生去查询,启发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建立对历史内容的有效联系,加强记忆,促进理解。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初中历史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容易引导激发学习积极性的特点。初中生在学习历史时很容易就对故事性的知识情节产生深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情境教学,将重点的、特定的历史情节运用情境教学法,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演绎相应的历史情节,以达到加深理解与掌握。情境教学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情节演绎对历史知识的发展过程有更详细的了解,另一方面这样诙谐的课堂演绎方式也更容易让学生记住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另外,教师可巧妙地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从不同角度、方向提出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适当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例如,“如果林则徐没有被撤职查办,中国能取得的胜利吗?”通过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思考,产生探究兴趣,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教学效果。

三、讨论式教学法

“填鸭式”教学就是教师在台上不断地讲,学生在台下不停地记,这种方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历史课成了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的课程,导致许多学生不能积极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可以先让学生把平时学习、课前预习所遇到的问题或疑点提出来,由学生一起讨论,或老师与学生一同讨论,借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应认真构思讨论的内容和目的,设计好教学环节,营造开放的课堂气氛,重视发展学生的开口能力及思绪能力,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寻求答案,使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达到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四、结论与建设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实用性、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侧重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历史教师应当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学生的特点,积极推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让学生能够真正从历史教学中学习历史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胜利.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模式初探[J].新课程学习,2012(12).

[2]常国强.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J].学园,2012(10).

[3]何君.浅谈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与技巧[J].无线互联科技,2012(01).

[4]吴春祥.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1(13).

[5]王召军.浅析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转变[J].新课程,2010(10).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范文2

关键词:初中教学 历史教学 创新方法

现如今,国家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初中的历史教学主要是通过向学生们介绍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以及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让他们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现实社会的各种现象。下面介绍有关初中历史教学的四种创新方法,力求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为我国先进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情景教学法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年少阶段,他们的思想活跃、行动力强,通常都会对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元素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性格特点,将特定的历史情节提取出来,将具体任务列出并且以书面的形式下发给学生,通过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角色扮演,模拟出相应历史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情景教学法,能够使学生们切实感受到伟大历史人物的政治思想和历史抱负,使他们的情感在表演中得到升华,从而加强学生们对自身肩负的富强祖国这一重大使命的认识。

二、教学启发法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引进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所谓启发式教学包括多种方式:

第一,反问启发。教师可以从问题的反面出发,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正确理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说,在教师讲到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如果当时林则徐没有禁烟,那么英国是不是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呢?”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可以激起学生们对所提出问题展开探索性的思考,而且更加有利于学生们对历史重大事件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影片启发。教师可以互联网络为有利媒介,有意识的引入具有特定色彩的历史场景,通过在线视频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历史的发展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这种创新教学方式在使用前一定要做好教学准备,比如要事先网络搜寻一下是否有与本堂课程内容相关的历史视频、图片等资料,检查教学视频播放设备是否能够正常工作等。

第三,辩论启发。现在的历史课堂上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教师将课堂探讨任务下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们要展开积极的讨论,可是事实却不然,学生们不是各顾各,就是聚集在一起讨论与任务不相关的内容,这样的课堂不仅没有达到教学的效果,而且场面冷淡根本就没有探讨学习的氛围。就此提出辩论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将小型辩论赛引入历史教学的课堂,在每次开赛之前,教师设计一项学生们感兴趣的题目,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分配给相应的小组,但是由于辩论小组人员数量有限,故不能让所有的同学都参与进来,因此,可以让辩论赛下的观众做辩论小组的亲友团,当小组遇到困难的时候同样可以向亲友团寻求帮助,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性。

三、串联教学法

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有不少学生会反映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很容易混淆,而且多个事件的发生地点、人物也会搞错,弄不清楚具体事件的发生过程,分析其主要原因还是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不透彻以及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没有理清。所以,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采用知识串联法。所谓只是串联教学法就是抓住历史的线索,将有关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给学生讲解。其中的线索有很多方面:

1.以发生时间线索。教师可以把历史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列出,构成一个大事年表,便于学生们查询。

2.以历史人物线索。对于历史事件的重大人物,无论他在历史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他的出现都是整个时代的必然,在教学时,应该对历史人物所起的作用讲解清楚,强化该历史人物在学生脑海中的形象,便于记忆。

3.以社会矛盾线索。抓住历史发展的矛盾便可以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历史发展中的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于矛盾还涉及主要方面和次要的方面,通过对比分析对立矛盾的影响,深刻理解矛盾产生、发展极其激化、消失的过程。

四、关系创新法

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学方法的使用,而且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影响教学质量。美国的一位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可见,师生关系在传授知识、教授学业中的重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常常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枯燥甚至是乏味的,试想这样的教育能达到创新吗?结果当然是否定的。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顺应平等的课堂关系是首要的。比如,在课堂上,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可以直接向老师提出,然后教师通过精细的讲解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这样避免了学生由于某一个知识点不懂而落下随后的内容。

现今,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尚且存在着不足,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完善,因此,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势在必行。改进教学模式,运用创新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还有利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综上提出的四点创新教学法,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选择性的运用,便于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历史发生事件的理解,而且还能够树立伟大历史人物在学生心目中的光辉形象,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范文3

【关键词】历史;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如何才算教得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也是很现实的。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教师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但这些又都涉及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时代的发展需要换一种角度来思考教的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教育教学观念转到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上来。具体地说,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在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历史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每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

1 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2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活、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3 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4 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5 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

6 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范文4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开放式教学法 理论依据 应用效果

长期以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到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将开放式教学法引入历史课堂,对走出教学困境、改善教学现状效果显著。作为一种教学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开放式教学法因其特有的魅力,被称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参与热情、拓展学生思维的“灵丹妙药”,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一、开放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一)Constructivism Theory。

Constructivism Theory,即建构主义理论,又被称为结构主义。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填鸭式”地传授固定结论和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发现、探索、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时刻以大爆炸式的速度不断更新换代,这对现代人的自学能力提出严峻考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等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共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教育模式下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显然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只有具备主动获取信息、建构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中屹于不败之地。开放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学意义上的体现。

(二)Humanistic Theory。

Humanistic Theory,即人本主义理论,该理论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著名心理学家A.H马斯洛提出。马斯洛在分析人的需要时,构筑金字塔式的“顶峰体验”论,充分肯定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与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开发,对推动现代教育改革发挥重要作用。相较于传统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思想更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需要,更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潜能开发,更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发展。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性,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动转变自身角色,秉着“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尊重,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的心理渴求,将学生的心理智力特点与学科特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体验学习的快乐。开放式教学是人本主义教学思想的有力实践。

二、开放式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一)利用网络资源,凸显历史教学时代特色。

近年来,中考历史命题的时代性特点日益明显,在对历史问题的解读与考查上,命题人多以近几年最新的时事新闻作为导入话题,如果学生对新闻事件背景不甚了解,不能在短时间内寻找到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点,极易影响考场发挥。因此,开放式教学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与时俱进,凸显时代特色。以《三个世界的形成和演变》的教学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借助网络,自主研究学习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梳理相关知识点脉络,效果十分显著。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浏览新闻,学生对“波黑战争”、“巴以关系”、“车臣危机”等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并对两极格局解体之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由此,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得了培养。

(二)问题教学,调动学习积极性,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比较与联想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然而,方法的习得并不在于教师苦口婆心地灌输,而在于课堂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将这些学习历史的方法贯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在自主学习中不自觉地效仿这种方法。对历史教材中相近、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与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中找出异同,进而探究其本质。如对历史上巨鹿、官渡、赤壁、淝水等以少胜多战例的分析、对比,通过思考,学生先后得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民心的得失、社会制度的优劣、经济基础的厚薄、技术手段的高低、参战人员的勇怯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课后思考问题:试比较1894年与1937年日寇两次侵华的原因,分析中国在两次战争中为何一败一胜。从学生对该问题分析的反馈情况看,教学效果显著。

(三)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批判思维能力。

历史学习的批判思维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思想,也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缺失的一种品格。勇于反思、勇于质疑、勇于批判,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崭新的思维成果,推动历史研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也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具体体现。在开放式教学中,历史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价值与作用,将历史问题带入生活、家庭,与朋友、与老师、与家长共同探讨,允许并尊重对同一历史问题的多样性评价,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思考提供更多角度。如《汉书》中对王莽的评价:“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盗之祸……自书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对于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历史研究氛围浓烈。

三、结语

实践证明,开放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对推动历史教育改革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同时,该方法更容易为青年教师掌握和使用,有助于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增强历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范文5

关键词:初中物理;导学方法;分层指导;师生合作;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49-01

初中学生正处于从小学依靠教师的学习向初中相对独立学习的转化期,此时,如果教师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学生实现转化,学生将不能达到本学习阶段应有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为此,导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分段分层指导,逐步巩固提高

分段指导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分阶段培养。实施中应把握以下两点:(1)必须紧密结合教材。对基本知识应统一引导,使全班学生都达到必知、必会、必能进行实施操作;(2)因人而异,因疑设导。对中等程度的学生要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优等成绩的学生要制订更高标准,在课前预习、课堂答题、具体操作、讨论解疑等方面提出具体严格的目标。这样,分阶段分层次的导学,才会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

二、循环示范指导,培育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对学生进行导学时,必须重视示范效应,给学生介绍优秀人才和同学的好方法、好习惯和取得的好效果,让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预习或复习指导中,引导学生自己建立知识结构。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后,才能灵活应用物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物理仪器(如密度计、电压表、变阻器等)可从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等方面强化导学;在单元或章节复习时,可用“从一般到特殊”或“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路来引导,如此循环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加强师生合作,双向互动提高

师生合作,利用各种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差异资源”进行互动,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教师能否与学生密切合作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关系到教师自身素质层次能否提高。物理学家玻尔能带出不少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合作教学。教师不仅要主动与学生合作,还要指导学生之间进行合作,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学生间的知识基础、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等存在差异,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了解清楚。而学生具有相近的年龄、相近的认识水准及认识方式,交流起来较自然、方便,也少有保留,因而学生间的互帮互教效果有时胜于老师。实践证明:合作互动中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是受益者。因为教师在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后,既能使教学思路受到启发,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深层的教学科研中。

四、培养自学能力,鼓励独立操作

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范文6

关键词:阅读;精讲;讨论;练习;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72-01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化,在实际教学当中我初步摸索出了“读、讲、论、练”四段及个性化学习策略。

一、阅读----创设情景与设计问题相结合

阅读就是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抑制状态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学习的。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将这种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我在教学中经常采取创设情景设置疑问导学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学会提出问题。使学生心理和课堂气氛同时活跃起来。

二、精讲----观察释疑与启发引导的讲授法

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一个“精”字。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番思索后,教师“精讲”。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学生意想不到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活跃起来。例如:在讲七年级下册《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一课时,引导学生对武则天的统治政策及个人进行分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历史大背景出发,认识武则天的政治举措,客观而全面地认识武则天。将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互相交流开元盛世的表现,认识其举措的进步性,学会用辨证的眼光认识问题。

三、讨论----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

在历史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各层面寻求答案。

四、练习----师生互动与人机交互的练习法

学生在经过“读、讲、议”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外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的,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另一方面,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巩固和当堂理解知识的目的,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开展个性化教学。学习是教师、学习与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实现创造性的教,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1、恰当地设置问题。有的学生善于分析,有的学生善于综合;有的学生擅长对信息进行整体加工,有的学生则注意对信息的细节加工。在教学中要让不同的学习风格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的愉悦。如在讲八年级下册《的烽烟》这一课时,先从发挥冲动型学生的积极性着手,设计了播放影视片断“林则徐禁烟”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并提出一个学生不难回答的问题:“是禁烟运动引起了吗?”很快就有同学举手发言了,让学生一下就进入了课堂学习的角色。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才能。掌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风格的类型后,如何发挥他们的个性和才能,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呢?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教育的平衡性和公平性。在学生回答了并不是禁烟运动引发了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能够避免?为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已经照顾到了不同类型风格的学生。这样既能够满足了冲动型学生的个性,又调节和带动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满足了思考型学生的个性需求,因为问题的提出,给了他们思考的机会,他们会从的起因去思考;同时也给发散型学生良好机会,这些学生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考察的起因,借鉴前面学生的回答,从多个方面去分析,用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视野开阔。

3、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为教好《的烽烟》这一课,我设计了一份合作探究任务。探究的主题:“西方资本主义在16世纪已经发展起来了,为什么到19世纪40年代才开始大规模侵略中国?”探究的方法有:多边访问法、阅读提炼法、互相讨论法等。并给学生提供一些辅助资料,包括的主题有:资本主义的侵略扩张的三个阶段;工场手工业阶段的早期殖民扩张;工业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目的就是考虑不同学习风格类型的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搭建探究平台,让他们独立思考,从而弥补个性上的差异。并且还可以为之后的学习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总之,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与“读、讲、论、练”四段学习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换中消除学生的疲劳和厌烦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随着教学情景和方法的变化,使学生的心理由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转化。这种意想不到的学习方法,能打破学生学习的心理平静状态,使学习心理活跃起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的升华到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教育心理学》陈中永.远方出版社,2003

[2] 《心理学》章志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 《心理学》(第2版)郑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教育学纲要》郝保文.远方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