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范文1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 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如何改进课堂教学过程,增加教学效果,一直是该课程教师所关注与探讨的问题。但是,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现状表现为:教学方法单一,教材过于理论化、数学化,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考评方式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学生认为微观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学习兴趣不高等现象。鉴于此,本文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出发,对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

从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看,该门课程特点表现为:

第一,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理论比较抽象。

一方面,是因为经济规律属于社会科学,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于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经济理论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背景的,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在理论介绍中包含各种假设条件,理论的应用是有前提条件的,使学生在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经济学思想、经济数学及经济曲线三者的相互融合贯穿于教学始终。

该课程以其新颖性和有用性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它又是一门逻辑性和系统性极强的课程。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以量化分析为主,其理论的得出与变化,可以通过图表来形象直观的再现,便于说明理论的存在与发展。同时,数学知识运用频繁。许多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得出,都是通过数学推导得来的;通过数学证明其自变量的变化是如何导致因变量变化及变化的程度,对数学知识掌握应具备应用和分析的能力。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一)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备课、资料准备、授课、学生做习题、专题讨论、考试等主要环节上都努力体现这个目标性特征。做到每章节目标明确、重难点清楚,紧紧扣住《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目标,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开展《微观经济学》课程实验。

(二)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

1.把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

在讲授微观经济学具体内容之前首先概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了解该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心、研究目的、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特点是什么,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关心微观经济学的统一性,以便将知识点串连起来。微观经济理论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一是要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如稀缺性、均衡、机会成本、边际、市场结构、市场失灵等。二是要掌握三大均衡: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三是要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十大规律:如需求规律、供给规律、供求定理、科斯定理等。通过复习归纳使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体系及重点。

2.增加前沿教学内容的介绍

教学中充分反映学科最新进展,同时结合教师科研,丰富教学内容。《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现实,把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引进到课堂,形成了一种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机制。比如,结合每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介绍经济学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科方法的学习,实施方案为删减一些不必要重复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之上,对融合的新方法、新背景以及新的挑战和机遇都有所了解,为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研究拓展视野。

(三)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设计与教学设计相结合

强调改变教学理念的创新,努力探索《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方法从传统的“讲课”向“综合性教学系统”转变,形成一套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更新和不断自我完善的教学系统。突出表现在多媒体教学的不断创新,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为:从经济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引出课程讲授内容――提问式教学――穿插课堂思考、身边的经济学故事――多种方式阐释经济学原理(散文式语言、图表、模型、案例等)――讨论、课堂实验――网络、媒体资料――经济学理论应用――复习小结――课后练习和阅读参考资料加深理解。该过程充分体现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通过这样的系统教学,有利于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满意度。

2.组织微观经济学实验

为学生营造了活跃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发掘自身对经济事件的好奇心,并且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在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进行讨论,对于激发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来思考周围的世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对没有修过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生和有一些经济学基础的学生都十分有用。每一个实验应包含以下内容:实验说明部分,对实验进行指导说明;实验讨论部分,提出与实验相关的经济理论;实验报告部分;课后作业。实验和讨论的交替使课堂变得富有节奏。实验报告帮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应用经济理论和分析结果。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对市场配置资源运行机制的规律总结,其理论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向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先讲解理论要点,然后引入案例;也可以将案例融入到理论要点的讲解当中,引导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精髓和分析方法。作为授课教师平时就应该保持敏锐的观察、联想力,为案例教学准备素材。比如,笔者在讲授垄断市场的价格歧视时,以电影票分为成人票和学生票,来分析垄断市场进行实行歧视性价格的条件和利润等。

三、结论

微观经济学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经济学理论和思想,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积累与能力提升并重,达到学以致用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庆.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及教学方法探讨.经济研究导刊,2010,(31).

[2]雁.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研究,2008,(1).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范文2

2014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和上海市教学委员会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举办的“teaching in English”的教师培训。在这次培训中,笔者不仅提高了用英语进行专业课教学的水平,同时也学习到了许多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BOPPPS教学模式。BOPPPS教学模式是加拿大诸多高校在教师培训中广泛采用了一种教学模式。目前,该教学模式已被引入国内,并用于对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但是,将该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的研究却并不多见。本文针对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探讨和分析了BOPPPS教学模式在微观经济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1内容繁多,课时有限

据笔者了解,除了经济学专业以外,大多数经管类专业只开设一个学期的微观经济学,一般是3学分,48课时。以国内高校普遍使用的经典教材―人大出版社出版的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为例,课程内容包括十二章,每一章一般包括6到9个小节。48个课时内,讲解和学习将近96节的内容,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2课程难度较大

微观经济学包括消费者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等,这些理论联系紧密,涉及到一些抽象的假设,难以理解。而且,微观经济学还包括许多新的概念,例如,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规模报酬等。这些概念既有区别又联系,只有熟练掌握才能将其区分。再者,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大多借助抽象的数理分析和图形分析。而这些正是大多数经管类学生最不擅长的部分。它不仅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数学分析工具,而且还要求学生了解经济学中的相关概念以及如何做到经济语言和数学语言的相互转换。这也难怪学生会抱怨经济学比高等数学更难。

1.3缺乏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微观经济学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首先,由于课时有限,为完成课程内容的讲解,大多数教师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则被动的接受老师讲解的内容。虽然这种方式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最大的信息量。但是,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会让学生把主要的精力运用于对理论知识的梳理和死记硬背,而无暇思考这些理论知识如何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2.BOPPPS教学模式简介

BOPPPS教学模式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依据人类认知的过程和层次,将教学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部分。BOPPPS代表了这六部分的英文首字母:B―Bridge-in(导言),O-Objective(目标)、P-pretest(前测)、P-Participation(参与式学习)、P―Post-test(后测)、S-Summary(总结)。六个组成部分相互独立但连贯起来则构成有效的、完整的课堂教学模式。不管是45分钟的常规堂课还是15分钟的微课堂,都必须包括这六个要素。表1给出各部分的含义和作用。

3.BOPPPS教学模式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BOPPPS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了涵盖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一个完整框架,使教学安排更加的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和有效化。本文以微观经济学第二章第6节需求弹性为例来具体谈谈,如何以BOPPPS教学模式为基础来安排教学活动。

3.1以生活中的经济学作为引入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进行选择的学问,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教师可以相对较为容易的找到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案例。机械出版社出版的格伦?哈伯德的经济学教材每章以生活中的经济学开篇。这样的安排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了解所学的内容是如何应用于现实生活。以弹性这一节为例,教师可以以视频或者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商场喜欢打折促销?打折促销是否一定会提高商场的销售收入?”这样的问题不仅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而且也具备一定的难度,需要借助理论知识来解释。总之,引入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3.2明确教学目标

如前文所讲,教学目标应包括四种要素,符合Smart原则。在弹性这一节,教学目标设定为: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能够定义需求价格弹性,计算需求价格点弹性和弧弹性,理清弹性与销售收入的关系并能够对相关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显而易见,这个教学目标包括了谁、在什么条件下、所学内容及学到什么程度四个要素。但这并不是设定教学目标的难点,难点在于如何保证教学目标的明确和可测。比如“掌握需求价格点弹性”,这个教学目标就并不可测,学生可能并不理解,什么叫掌握了这一概念。但“能够计算”就较易定量评估。

3.3课前评估

在学习需求价格弹性之前,学生需要了解需求定理和弹性的一般概念。在课堂讲授之前,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否知晓这些内容。如果学生已了解,则可以进行下一步;但如果学生并不了解这些内容,需要进行详细的讲解,为学生对后续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打好基础。

3.4组织安排课堂活动―参与式学习

BOPPPS式教学模式强调参与式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去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问是教学中常见的一种互动方法,但这种方法在课堂实践中很难实施。既使教师主动向学生征询是否有问题,也未必能够得到学生的回应。其实,并不是学生没有问题,而是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如果真有问题,他们宁愿去问旁边的同学。这可能是因为中国文化中的面子问题,遇到问题,中国人宁愿向周围朋友打听也不愿意向权威专家提问。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主动发言,则是参与式教学的关键所在。就微观经济学而言,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学习的真正动机,在引入部分尽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适当的教学活动。比如在北美课堂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活动--拼图学习(JAGSAWS)。这种方法是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自学课程内容的不同部分,然后在课堂上,向所有学生讲解自己小组学到的内容,就像玩拼图游戏,当所有小组都讲完了,学生们就学到了所有的内容。这种学生教学生的方式可能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因为学生更倾向于对同学讲解的内容产生质疑和挑战。

3.5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测

后测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围绕教学目标,可以制定规范的检测内容,也可以通过提问或案例分析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弹性这一节,在后测部分,笔者准备了两个案例分析。一个是对谷贱伤农的分析,一个是禁毒和反教育两种方式对交易的影响。这两个案例分析可以有效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否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另外,后测也可以采取教学反馈的方式,比如在加拿大培训时,教师要求学生每节课后通过E-class写教学反馈。

3.6总结教学内容

参与式学习虽然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有可能使学生偏离学习目标,不能很好的将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联系起来。因此在最后阶段,教师重申学习目标,总结学习内容,反馈学习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范文3

1 管理经济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管理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是MBA 和E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的骨干课程。西方经济学至少已有200 多a 的历史,相比之下,管理经济学还十分年轻。世界上第一本《管理经济学》著作由美国经济学家JOEL DEAN (乔尔迪安或吉尔帝恩)写成于1951 年,在20 世纪80 年代由国外引进我国。本门课程从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系统介绍了管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主要内容包括:管理经济学的性质、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生产决策分析、成本利润分析、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寡头博弈与企业的策略选择、定价实践、长期投资决策,以及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结合教学实践, 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理清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门课程的关系十分密切,管理经济学的经济原理与方法主要来自于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基础课的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 而管理经济学类似于农业经济学、贸易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是把经济学理论应用于某一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交叉性的学科。作为沟通经济学理论与企业管理决策的桥梁,管理经济学可以视为微观经济学某些部分的应用,这些部分包括风险、需求、生产、成本、定价和市场结构等,了解这些原理有助于企业的管理者建立理性的决策思路,为经理人员的管理决策提供分析框架。管理经济学因为研究管理者如何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如何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及时准确地做出反应等重大问题,而成为工商管理者和企业提高其自身价值的必修课。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经济学实际是管理者的经济学,也可称作企业经济学。

1.2 深化管理经济学课程内容的改革

新修改的教学计划要求在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体现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改革。2013 年教学计划进行修改,将课程的理论学时由36 学时调整为32 学时, 修订了部分章节的内容设计和相应的课时安排。此次大纲修订,侧重于管理经济学原理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并重的结合。选用了中国人民大学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国内外较权威的教材,其内容体系也是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管理经济学的基本体系,突出了时代要求和实际应用。具体讲授管理经济学课程的基本理论部分,选取了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案例,以使学生提高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等方面的能力。

1.3 重视管理经济学课程的实践教学

管理经济学课程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的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出其应用性与实践性。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师在讲授管理经济学理论时常常是纸上谈兵,并没有让学生体验到企业真正的管理实践。随着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深入,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加大改革的力度,具体思路可以分为两种模式进行:一是充分利用院里的综合实验室(ERP),进行模拟教学,让学生在所学管理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管理实践进行深入理解。在模拟教学中,学生可以深入体会在企业管理决策的全过程,增强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二是可以采取教学实习的方式,使学生真正地走出去,走到企业经营管理的第一线,通过接触管理实践,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管理经济学理论。

2 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新世纪、新时代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更新和深化教学内容,转变培养目标以外,还要改变教学方式,增加一些加强基本素质、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对目前学生存在的只会说不会做甚至既不会说也不会做的现象要引起高度警惕。因此,在教学中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关系,让学生掌握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的教学方式是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学生理解理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些专业术语、公式、图形的集合,最终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厌烦,学习效果得不到有效提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真正体现管理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教师在阐述管理经济理论时, 最好辅之以典型案例,用实际的资料和经验来表明经济理论实际上可以怎样应用以及已被怎样应用;同时,引入案例又可以使抽象、枯燥的管理经济理论通俗化、生动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企业的生产决策时,可以利用国有企业减员增效的案例,去理解企业在生产时最优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如何实现的;另外,如果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不是最优的,如何利用生产理论去减员增效。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对于让学生准确把握理论实质、启迪思维、培养活学活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有益的。

2.2 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目前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课程教学为主,教师讲的过多、过细,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必须当机立断转变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要提纲契领,解决基本问题,注重对学生独立分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可以有以下模式:第一,在模拟教学中,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在管理决策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熟悉企业管理实践的各环节,以及在每一阶段管理者管理决策的侧重点,最终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服务,真正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第二,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启发式教学。在讲授理论时,适时提出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培养学生利用发散式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设置案例讨论环节,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范文4

一、中美本科经济学教学的差异

(一)教学主体不同

国内高校在教学中,普遍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在课堂中的话语权,弱化甚至忽略学生的地位。教师讲授,学生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听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单一和单向的课堂关系,使得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者、领导者。

美国高校普遍建立了经济学自学网站。网站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选用、练习题目、模拟试卷和答案等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与教师、同学互动,可以进行在线交流、问题答疑、小组讨论等,学生自主学习非常方便。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学习者,他们主动听取教师、同学对知识的分析和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可以调整教学安排和进度,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的不同

国内经济学教学中对教学目的的描述偏向社会本位,阐述较为宏观和宽泛,多是考虑国家、社会的层面,强调经济学对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教授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中提出,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有三:一是为了明辨是非,区别西方经济学的有利或有害之处;二是为了权衡取舍,即结合我国国情,决定西方经济学说的适用程度和范围;三是为了了解西方的国情,更好地扩大对外开放。教学目的与社会联系较多,与学生个人的生活缺乏紧密联系。

在美国的经济学教学中,对于教学目的的描述多是强调个人本位。如美国经济学教授曼昆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你了解你生活的世界;学习经济学让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活动;学习经济学将使你能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和局限性,使你的政治行为(支持或反对某项政策)更理性。这种对经济学教学目的的阐述,将经济学和个人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经济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材选用不同

国内教材市场上,有种类繁多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译本,也有高校自己编写的经济学教材。与美国经济学教材代表著作,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相比,国内的经济学教材多为国外教材的复制、节选,案例较少,模型和公式较多,结合中国实际较少,实用性和适用性较差。因此,重点大学较多选用国外的主流经济学教材。但是国外翻译过来的部分教材,存在着版本滞后、翻译错误等问题。

在美国经济学教学中,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600余所大学一般选用的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该书通过名人传记、故事、新闻、时事等案例阐释经济学的晦涩理论,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能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学校每年都会对这本教材进行修订,与此书配套的专门教学网站、教学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源丰富,经济学教学系统性、完备性强。

(四)教学内容不同

国内高校经济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经济学是解释经济主体行为的科学,一般是微观经济学课程结束后,才能学习宏观经济学。如果把经济学作为一门课程,也是先学习微观部分的经济学知识,然后学习宏观部分的经济学知识。相对宏观经济学而言,微观经济学课时较多。在美国的经济学教学中,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不但内容划分与我国不同,而且教学次序也不一样。许多美国高校将宏观经济学开设在前,微观经济学在后。

在我国的高校经济学教学中,教学内容相对经济发展滞后,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脱节。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用得较少。美国的经济学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实用性。由于经济学理论需要数学论证和解析,美国经济学教学强调数理统诈概率论等数学知识的实证应用。

(五)教学方法不同

我国的经济学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重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在课堂中讲授内容较多,学生与教师互动少、交流少。有些高校看到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对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不足,多是照搬照抄国外的案例,而国外案例与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差别大,学生难以设身处地地考虑经济问题,理解经济学知识较为困难,对知识的把握比较片面。

美国的经济学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多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专家讲座等教学方法。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精神。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学生会产生诸多困惑和不解。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查阅大量相关资料,阅读、思考并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将一部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赋予学生在课堂上一定的话语权,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六)评价方式不同

我国高校经济学教学普遍采用的是一考定终身,缺乏对学习过程的定性和定量评价,多采用简单的一次性考试、考试和作业相结合的证明价方式,是总结性评价。对教学过程缺乏监督和监控,对考试结果过度依赖,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一些学生通过考前几天的突击学习,也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这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国的经济学教学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管理,是形成性评价。教师会布置大量的课程作业,有时作业涉及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和专业,需要学生大量翻阅资料、整理文献、归纳总结,才能定时、定量地完成任务。这些都在最终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师给出的课程成绩是包含几个方面的综合考评,如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小测验成绩、考试成绩等。学生需要在课堂上、课后作业中熟练掌握知识,才能获得较好的成绩。

二、中美本科经济学教学差异的启示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上,使学生能自我监督、自我监控,对于存在的问题能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应相对宽松和开放。教师的角色要有所改变,站在学生的角度,成为课堂学习的设计者、鼓励者和协助者,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和支持,而不是课堂的绝对领导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话语权得到展现,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明确教学目的

我国长期以来社会本位的教学目的,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单一和片面。灌输式教学或者填鸭式教学己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要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和学两方面目标一致,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目的落实到经济学教学中,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详尽,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从简单到复杂,明确经济学教学的深度与广度。通过经济学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培养学生既有从事经济学相关工作的能力,又有从事其他工作所具备的素质。

(三)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教材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尊重经济学发展的实际,选用国内外的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作为教材,如萨缪尔森、曼昆、帕金等,避免因为翻译、编写等问题导致的差错,缩小我国与国外经济学教学的差距。

案例教学资源库是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方面。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学生,借用精品课程、教师教学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等项目,组建案例教学资源库。多方面、多角度地选取一些当今社会经济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国外教学经验建设完备的经济学教学网站。选择西方经典著作中的典型案例,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经济学著作中汲取知识养分,筛选、提炼案例。联系我国实际经济发展现状,有意识地编制一些涉及多章知识的综合案例。

(四)丰富教学内容

关于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明确认识到,不能把实践教学错误地理解为一种形式。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经济生活的实质、产生问题的缘由等,要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在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理论教学。本科阶段的经济学学习是基础,基本假设、概念、原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本科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和问题,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实验课、实习课的地位。

(五)采用多样教学方法

在经济学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法。从学生角度设置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改变以往PPT教学、黑板板书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资源,开设专家讲座,组织精品课程、时事热点讨论等。组织学生实时收看并学习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经济学相关课程,了解世界经济研究前沿问题,开拓知识学习视野。

利用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生产实践单位,组织学生走出去,建设学习小组,去企事业单位,实地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典型经济案例。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实际,观察经济现象,参与经济实际,总结、分析经济问题。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理论知识更多地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范文5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20101

1引言

计量经济学涵盖了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知识,不同于其他本科核心必修课程,它对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有更为突出的强调,也是经管类专业所有开设课程中学习和教学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之一。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根据任教计量经济学课程所积累的经验,以甘肃政法学院为例,在深入分析本科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高该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先修知识的衔接问题

计量经济学家福瑞希指出,计量经济学可以看成是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结合。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应该在先修知识的学习中打下良好基础,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然而,我校的国贸专业基本都是文科生源的学生,数学功底薄弱,对上述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导致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众多数学推导避之不及,出现畏难情绪。另有部分学生由于国际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程中理解不够,掌握不深,导致对于计量经济学中模型的经济学原理不能很好领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对于计量经济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的理解。

另一方面,是与先修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由于该专业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是由其他院系的教师来任教的,而计量经济学是由我院的教师任教,由于相关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一些先行课程讲授难度和讲授内容难以与计量经济学讲授内容很好的衔接。

2.2实验教学环节薄弱

现在我校已经具备开展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有可以供学生使用的实验室及电脑相关设备,但软件建设不到位,目前尚缺乏可供计量经济学实验的相关软件。每次实验课时都需要学生自己从网上下载破解版的相关软件,临时安装的机子上进行相关的操作练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另一方面,教师对实验教学过程中实时可控性也得不到保证。教师需要对学生在实验室计算终端的操作进行实时指导,布置实验内容和任务,下达操作指令,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提示,同时,在实验室计算机保持联网的状态下,学生在浏览查找数据时可能因其他信息干扰而进行与课程无关的操作活动,所以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在实验课期间的行动有所监控,而目前我校实验室还不具备实现实时可控的条件。

2.3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

课程考核方式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与学的有效手段。我校的计量经济学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占10%、期中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不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考试毕竟受到时间的限制,而且考核相对不是很全面,例如不能锻炼学生的数据搜集能力、文献检索能力。

3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3.1夯实先行课的知识

首先是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这有助于增强学生应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可以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以及模型结果的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夯实微积分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统计学等课程的知识。主要是通过与相关的授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提高这些课程的讲授难度和扩大讲授范围,以满足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需要。

3.2加强实验课环节

完善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提高实验室的完整性、配套性。在此基础上应该加强实验课教学环节,并结合实际的案例分析加以强化。课堂教学部分建议将2/3学时用于讲授理论和方法,剩余1/3学时讲授相关的方法在软件上的实现,即在课堂上同步完成软件教学,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有“即学即用”的感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效果更好。

3.3完善考核机制

全部课堂内容讲授完毕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一次综合性的上机实习,结果形成课程论文,包括选题背景、理论依据、变量选择、数据的处理、模型的设定、模型的优化和估计,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升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论文的水平作为学生最终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陶黎娟.基于应用导向的管理学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9).

微观经济学解决的主要问题范文6

西方经济学因其并非中国土生土长,而是引自西方国家而得名。它是对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性概括和抽象式描述。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被引入中国,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教育部指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全国各个本科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课中普遍开设。它不仅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同时还是服务于其他专业的经济学相关理论学习的有力工具 [1]。

二、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应实现的几大目标

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的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以外,还应着重实现下述目标:

1.帮助学生形成经济学的思维习惯。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之余,能够做到活学活用。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首要的是教师自己要养成经济学的思维习惯,并在授课过程中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经济学思维习惯的优点以及经济学思维习惯的形成方法。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日积月累,最终学会用专业思维去看待和分析问题。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经济学及其相关专业知识,也是保障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的有效手段。

2.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前沿热点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前沿热点问题是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2]。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应做到能够与时代并进。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前沿热点问题,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获得自身水平的提升,也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帮助学生实现专业课程间的融会贯通。西方经济学与其他专业课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共通性。经济学的基础性地位更加说明了在这种共通性之中,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主动向其他课程渗透是首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穿插引入其他课程的某些元素,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经济学的方法去解释其他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可以用其课程的知识和观点来解释经济学课程学习中的一些问题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其所学的各门课程,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三、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理论性强导致趣味性不够。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其中包括大量的概念、定律、原理的阐述,常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和数学论证。对于初学者和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说,会存在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较强的理论性也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充斥着资料性信息,导致课堂气氛的轻松性不够,也减少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令教师无法及时得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不利于其对教学方式的及时调整。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被动接受知识,无法与教师进行很好的交流,导致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数学化倾向导致理解力不够。西方经济学知识阐述的一大特点就是要借助大量的图形、表格、数据、数学公式及西方经济学专业术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抽象枯燥和难以掌握。近年来,经济学界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越来越注重实证分析。实证研究能够增加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严谨性。然而,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推导很容易令人忽视现实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牵连性。在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中,不应因数学方法本身而强调数学方法,而应加强对基础理论的定性分析。因为数学的方法只是西方经济学的一种表达方式,并不是它的全部。

3.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从当前西方经济学界研究的实际情况看,中国的经济学理论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成分比较多见。目前中国选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版本大都以主流经济学为主。如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来源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早期版本,宏观经济学来源于凯恩斯的理论观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未能在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得到反映。教材中还缺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的分析。即使学生课堂上能够记住一些抽象的理论、模型、案例、图表和专业术语,但由于现实性不够,学生不仅不能将所学知识牢固掌握更不能实际运用 [3]。

4.教学手段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目前在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中,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教学的主要方式局限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普遍缺失。学生大都是被动地听,而没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因而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三大能力”,即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培养成为一句空谈。而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普及,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完全抛弃课本和教案。少数教师甚至跳过了备课环节,直接从互联网下载教学课件,上课时对着课件“照本宣科”,时常出现讲授思路不清、逻辑混乱、知识点错误等情形,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不佳。

四、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增强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适宜性。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法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势,将图、文、声、像高度集成于教学活动之中,改善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力,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如可将传统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以及其他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融合,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集合优势。例如在教学中适当使用黑板板书介绍关键概念或推导重要数学模型和公式,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强化教学效果,或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和增强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

2.增强理论与现实的贴合度。在教材使用方面,应尽量选择精练易懂、所举实例符合中国现实的教材。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自主编写适合本院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之外,应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西方经济学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际操作条件,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实践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