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主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教学主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主张

高中语文教学主张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人文性 复合式 开放式 互动式 探究式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必将引发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一定的教学规范与模式,可以说,这些教学传统模式曾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起到了某些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承担着某种评判标准的角色,其社会历史性不容忽视。然而,在新的课程标准出台之后,高中语文教学在执行动向上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系列重大改革。笔者主要注意到了下面三个方面的改革动向,或者说趋势:

1.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语文自身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其在目标追求上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发展到今天,体现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就是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一方面,是一种人文主义方向。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重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重视“人”、关注“文化”,是一种彰显人文主义的教学活动。这样一来,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环节的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是一种人文主义教学的实现。新课程本身就是人文主义的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高考,而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去表达思想感情并提升其人文情趣、审美情趣以及人生体验,使教学最终走向一种人文主义的机制感悟。因此,人文主义应该是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一个重大改革动向。

另一方面,是一种能力式的目的改革。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感能力培养,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基本规范,具有应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因而,在其具体方针也就必然要强调,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较强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一定的文字鉴赏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自学语文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主张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非常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审美情趣的培养。这样一种目标追求决定了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是一种能力式的目的改革。

因此,可以说,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目的追求上将不再仅仅局限于高考应试能力的训练,而是把学生智力、创造力开发放在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位置,重视学生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审美情趣培养,力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语言文字学会思考,形素养,体会并内化为人文情趣,因而在其教学目标改革动向上必将是一种人文能力式的改革趋势。

2.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动向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现代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教学模式追求上的丰富多样化,表现为一种复合开放式的发展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是一种新课程标准下的综合语文教学所需要的,其复合开放式主要的教学模式有:

(1)情景体验式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景,把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再现出来,以任务驱动学习,将学生引入情境,从而激发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这样一种倡导特定情景体验的语文教学模式,是立足于当前特定时代背景下注重实现情景设置与学生语境体验的整合。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新课改理念在教学模式创新上的一种积极尝试。

(2)引导发现式教学。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引导发现式教学改革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不言而喻的必要性。这种教学改革模式是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强调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历学习过程,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侧重于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引导中“发掘学生的个体潜能”、“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能力培养目标。

(3)开放协同式教学。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其教学方式应该是在一种大语文背景下进行较为开放式的尝试,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个性张扬、思维自由释放以及有效实现师生间的协同进步与发展。这其实就是一种超书本、变开放、重协同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必将从书本世界实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在这种回归中更好地沟通师生语文教学同课外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和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现实社会实践的联系,并最终实现变封闭孤立的语文教学为开放协同的语文教学,以实现语文教学人文化教育的目的。

由此不难发现,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有目的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就必须是一种综合优化,追求一种复合开发式的教学改革,力图把不同的教学方法按高中语文教学的需要和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取长补短,发挥综合效应,以便使我们的教学实践更好地适应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的多面性和综合性。

3.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改革动向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在笔者看来,这样课程资源的利用过程,就是一个师生间探究互动的过程。这是因为在新课程标准那里,有一个理论前提那就是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坚持的一个重要的改革动向那就是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变革。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探究互动式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探究式,其实就是一种提问式改革,强调教师不该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要给学生以问题激励、点拨、启发、引导,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培养他们在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和创造的能力;互动式,其实是一种教学的民主式,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性,主张在两者互动性下实现“教学相长”,让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配合、协调和促进的过程中为高中语文教学创设融洽的民主气氛,力图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充分调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和谐作用,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这样一种追求教学主体互动下的和谐性与探究式,将是今后高中语文教学适应新课标的重要对策。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原有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高考目标取向、模式单一、封闭式教学以及单向化的教师主导现象必将被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以及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改革所取代。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主张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创新思路;重要性

高中对于将来要高考的学生来说是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艰难困苦阶段不管家长还是老师常说,“高中决定着你的将来”,如果不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那么就相当于失去了一块很好的走向社会的“敲门砖”,这些教诲在很大程度上是面对现代社会形式来考量的。只有培育出适合时展的优秀人才,才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光添彩,而面对今年的高考形式改革,“抛弃”了英语,偏向语文,英语分数缩减,语文分数提高,对于这个大学科来讲,提高学生现有的语文水平是一大必须思考的问题。

1 语文教学模式的现状

1.1灌输式模式

现代语文教学中,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套路式地把语文固有的学习方法思路,灌输到学生大脑中,即由教师讲,满堂灌;普遍采用“三大块”教法,机械地划分段落大意,简单地归纳中心思想,抽象地概括写作特点;使得学生一看到此类题就联想到某种方法,而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慢慢没有了自己的思路,老师们之所以不愿意花时间去让学生去思考,是因为高三的每一秒都是宝贵的,如果此处浪费时间太多,也不一定能讨论出好结果,不如直接灌输思路来得快效果又突出,同时又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计划,又能提高升学率,而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即使学生考上了重点大学,也不能在独立性强的大学生活中更好的生存下去。

1.2师生之间缺少应有的交流与沟通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而现代教学只是针对教师灌输,学生一味地获取,缺乏相互的交流。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要与学生做好沟通,教师不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不能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特点,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欠缺造成高中生语文水平不能进步的原因之一。

1.3创设情境研究讨论的课程少

高中教学中很少采用研究性课题,一致认为这样太浪费高中宝贵的时间,高中的一些课文讲解,如《雷雨》,如果不进行图片演示、音乐渲染、角色表演、想像描述等实体操作,是很难进入那种真切的情境当中的,而学生的这种形象体察必须上升为理性思想,才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质的飞跃,因此学生还必须在课堂上进行自主讨论研究。

1.4信息技术不能普及

一些高中学校设施设备不齐全,师资力量薄弱,不能很好的利用计算机这个效率快又精确的设备,高中语文授课一般是教师在黑板上讲课,多媒体运用基本上没有,学生适应了这种“嚼碎了喂”的学习方式,很容易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减少这种情况,学生就会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创新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创新型语文教学是学生走向大学乃至走向社会的基础,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自主能力、自主研究的能力是为走向大学奠定基础的,大学是一个独立性强、自主动手能力强、研究性强的小型社会,因此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加强创新型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对教育实施者而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就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获得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的策略

3.1加强高中生想像力的培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力主要体现在阅读理解和诗歌赏析两部分,通过文章的描写,让学生换位思考,引起学生与文章角色的共鸣;借助诗歌或阅读结尾延伸想像。

3.2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的创始人反对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书本知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经验相脱离的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充分地体现了他所主张的“从做中学”的活动原则。问题教学法看重的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并认为只有把教学和学生的活动联系起来,学生才会有内在的兴趣。问题教学法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因特网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也日见明显,一定要改传统语文教学信息不足的弊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可以避免老师上面讲,下面学生犯困的现象,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来,打破以教师为中心,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弊端,教师不再是“讲师”,而是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不再是“奴隶”,而是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自觉主动参与教学、探究提供技术指导。

4 结论

我国高中语文课程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从十七大之后,科学发展观被正式写入,主张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优秀人才需要创新型人才,培养新一代创新型人才从综合素质出发,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相结合促进语文教学的快速发展,以顺应时代潮流。

参考文献:

[1] 赵阶雷.刍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文教资料.2010,(26):67-68.

[2] 耿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22):215-216.

高中语文教学主张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改

语文教学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他教学的基础。随着2003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许多地区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已历时九年,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了明显的改观,课堂教学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语文教育也似乎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可是,冷静思考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下如火如荼的高中语文教育实践仍然存在着许多有悖课改初衷的现象,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笔者将对此进行系统阐述。

一、课改理念比较片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高中阶段教育的价值,必须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新课程。并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将课程目标设计成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尽管参与实验的老师大都认为新课程的理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但由于受到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维模式,高考及教学评价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老师认为课程改革只不过是换了一本教材而已。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新的课程理念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二、课改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

关于语文的讨论从来都是轰轰烈烈。理性主义者主张“作文先做人” ,而批判者认为,语文中的理性泛滥,则抑制了生命体“人”的个性和情感;科学主义者主张在语文教育中贯穿理科的教育方法,推崇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培养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但批判者认为,在这种语文教育理科化的倾向下,榨干和冰释了语言浓烈的人情、人性意向,而成为一堆堆僵死、冰冷的语言代码;人文主义者主张语文教育应确立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一种终极关怀,批判者则认为,人文主义的语文目标专注于人的精神世界,忽视了语言的工具性,从而使语文走向虚无,陷入了另一种封闭与狭隘。在轰轰烈烈的争论面前,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形式主义也开始泛滥。一些“专家”“名师”脱离教育实际,标新立异,纷纷构建起“整套”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各种研讨会、观摩课纷至沓来,一时,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

三、课改容易陷入功利化

很多人都把语文教育的失败以及种种积弊归罪于高考指挥棒,这是不公正的,至少是不准确的。现行高考提高了语文的地位,语文在高考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刺激了社会对语文的需求。有学生歌谣为证:学好语数外,考文考理都不败。而以往社会流传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语文地位的提高可见一斑。所以,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现行高考制度实现了语文的价值,而并非致使语文异化的根源。对于利益的追逐和普遍浮躁的社会心态,才是语文异化的根源。高考是一把双刃剑,是各方利益的结合点。学校创造品牌,获得在教育市场上的生源吸引力,需要它;老师拿奖金,获得在家教市场上的高额收入,也要它;家长少花钱,又能让子女进入名牌重点大学,同样需要它;学生要在未来生存竞争之中抢得先机,也必须靠它。正是多方利益的趋同,以及社会功利心态的日益膨胀,使得语文不由自主地进行着关联交易,它成了学校“打榜”的武器、老师高薪的依据;它既承载了家长和学生的希望与未来,又负荷着他们的痛苦和无奈。

四、课程内容不全面

课改带来了课程内容上顾此失彼,主要表现在:1 以发达地区为中心。在我国目前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因对地区差异的注意不够,在课程内容中还存在着以经济发达地区和文化发达地区为中心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城乡差异,东西部地区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差异都一直比较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生活条件的差别仍然很大,农村的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大多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对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情况了解不太多。而我国在教育政策的导向上,总是优先考虑发展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造成农村的教育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无论是在办学条件、教学水平 还是在教育投入和教育机会上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内容也多是与现代都市的生活或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有关 ,们对课本内容甚至缺乏最起码的感性认识。农村学校所要求的文化准备或文化资本的严重缺乏,是农村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之一。这场声势浩大的课程改革如果忽视了这个偌大的群体,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恐怕是比较困难的。2、语文教材内容上的无序性。为什么数理化等学科学生学得很起劲呢?其中那些学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建立了一个科学的教材体系,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总是具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下而上的连贯性和递进性的特点,好像链条似的一环套一环地向高深纵向发展。为何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长期得不到改变?张志公先生说得好“我们的语文教学,吃亏就在于没有科学性”。为什么至今还未建立起科学的语文教育教学体系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材的改革步伐跟不上语文教学的需要。多年来,语文学科都没有解决好选文及知识的无序性问题。上篇课文与下篇课文之间,上一个知识点与下一个知识点之间,都无多大联系,学生一两个星期不上语文课,也很难看出有什么影响,难怪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觉性难以得到有效调动了。就目前的高中新教材来说,在编排上虽然尽可能地体现了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的特点,但还是不太符合高中生心理发展和认知结构的规律,语文知识仍缺乏明显的阶梯性和纵向性的特点。

对于课改,我们还在不断探索中,许多条件还没有具备,所以出现问题是难免的。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客观对待,认真研究问题的原因及相应对策才是正确的方向。只要解决了相相关的问题,相信语文课改会取得让人欣喜的成果,也会有助于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主张范文4

一、传统文化和高中语文的联系

1.传统文化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语文课程的教学和语文书目的阅读可以使学生的母语水平以及语言实际表达写作能力得到提升,同时这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方式,在目前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背景下,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可以使我国的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和指引,从而加快文化强国的建设之路。

2.高中语文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阶段。文化与文学是紧密联系与融合在一起的,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优秀文章往往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代表了中华文明的部分思想。高中语文教学中选取了比较多的古代文学成分,这些作品往往都代表了古代文学中的最高成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精髓。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思想是异彩纷呈的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反映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3.传统文化和高中语文的内部关系。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上的文化涵盖了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财富,但是狭义的文化是专指这些所有财富中在文学及艺术领域方面的精神层次的财富。传统文化表现了古代时期人们的物质文化,同时通过一定的故事也展现出了当时人们的情感生活和内心世界,在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价值想法和艺术观念等过程中都反映了他们的内心生活。传统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同时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进行指导,高中生语文课程就是把传统文化和人们生活连接起来的重要渠道。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中的价值体现

1.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的精髓是指充分尊重以及肯定人作为生产生活主体的价值和作用,这也是儒家思想的精神体现。教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讲解中,可以把儒家的这一思想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立,孔子在人与人关系的理论中对现代的人际相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孔子和而不同的理论,主张个人在与他人相处时充分尊重和理解别人,有容人之心和容人之度或从不同的观点出发去思考问题。

2.中庸和谐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古人对于人与自然的思考,讲究人与周围宇宙之间的和谐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为我所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指导,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大一统和天下一家的理论是古人在政治思想上追求统一的愿望的表达。这些理论是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3.对个人修养的规范。传统文化对个人的修养和做事准则做出了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对当今的高中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文化认为只有把个人素养提升了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因此θ说母鞲龇矫娴男形进行了指导。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面,提倡和平相处,对不同的人有包容和理解之心;在自身的性格方面,注重个人的反醒和慎独,及时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在个人的道德品质层面,主张讲信用知礼节孝敬父母做事清廉等;在价值观方面,主张积极做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4.爱国主义思想。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大一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各个历史时期都对国家的统一抱有极高的期许,认为国家的安危与每一个人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个人对国家与民族有着相应的责任。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思想感染下的知识分子,在内心深处一直把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高于自身和家族的安危,爱国主义理论是传统文化的高度升华,在它的鼓励下无数优秀的华夏儿女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关头抛头颅洒热血,乃至牺牲自我和家族的幸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冲击,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应当尤其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养作用,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应当高度重视对高中生群体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把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且对现实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自觉承担起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高中语文教学主张范文5

一、教学资源生活化,增强语文学习趣味性

语文教学的资源异常广泛与丰富,涵盖了学生日常中经历的事情、生活的环境、社会的风俗习惯、自然的优美风景都可能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生活元素注入到语文教学内容中,不仅是对课内语文教学的有效延伸与补充,增强了语文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而且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与领悟语文知识,并且学会观察生活与体验生活,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

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祝福》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探究文中祥林嫂人物形象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有相似经历的女性悲剧进行对比分析,思考如果这些女性没有失去自己的孩子,他们的生活会是怎么样?失去了孩子,他们是否有可能再过上幸福的日子呢?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女性的悲剧可能是意外或是偶尔事故,而祥林嫂的悲剧则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让学生能够深刻的认识到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以及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从而更好的把握住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加强学生学习体验

生活化教学方式能让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与生动活泼,让学生能够沉浸在课文所营造的时代氛围中,并且深入的揣摩与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能够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角色扮演、改变课堂布置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呈现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拉近生活与语文课文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发挥想象力与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发学生对课文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学习戏剧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将课堂布置成表演舞台,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在开展小组辩论比赛时,可以将学生座位变成两个大组,模拟真实辩论比赛的场景;在需要小组讨论交流时,可以让每个小组围坐一圈,便于探讨商量。

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琵琶行》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引入濮存昕朗诵《琵琶行》视频,激动人心的旋律令学生无不热血沸腾、振奋不已,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琵琶曲的精髓与内涵,再将学生引入到《琵琶行》内容的学习上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项链》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自编自演的形式对课文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人物扮演,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味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增加了课堂教学氛围与趣味性。

三、教学实践生活化,增强语文学习实用性

生活化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将语文教学很好的延伸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去,将学生的学习视野与范围扩展到生活空间中去,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巧妙的融合起来,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知生活,同时由于高中生面临较重的学业负担与高考压力,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中,要遵循适度的原则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高中生的校园生活与家庭生活等主要生活场所,促使语文“生活化”。

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师、同学、亲属、邻居进行认真的观察或访问,然后任选一个人物写一段文字,安排适当的场合让人物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描写初步显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这样让学生多方面接触生活,不断地丰富学生生活经历,那么写作时就有永不枯竭的源泉了。同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能由此及彼地揣摩与感知到作者描写林黛玉入贾府时墨笔的精妙之处。此外,教师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上网浏览时事新闻,了解国内外的热点,主动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也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搭建了平台。高中语文教育才能真正的实现生活化。

四、结语

高中语文教学主张范文6

新课改的旗帜已经高高地飘扬在高中语文教学的阵地上了,但是,在这场波澜壮阔的革新与闯荡中,也有许多教师感到了无所适从甚至力不从心。究其根源,在于他们的能力结构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仍是那一种传统化的刀耕火种式的能力结构。那么,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的探究、实践与创新过程当中,要想自如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除具备一些基本的教学能力以外,究竟还应当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呢?为此,本文特就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师能力的要求作如下探讨:

1 新课改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

语文教师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更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历史、地理、美术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谙习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他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

2 合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本身虽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教育革命,但离开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观念的更新只能是一纸空文。新课程也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就是“多媒体+网络”,即让多媒体和网络走进教学、走进课堂,把现代化的教学演示工具演变成学生的认知工具。

现代语文教师需要熟悉和掌握各种教学媒体的性能及使用方法,以便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此外,语文教师还应该学会使用电脑媒体,使用校园网、因特网,搜寻到需要的信息资源,并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自行设计教学软件,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当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同时,也需注意一些问题,如提高学生对信息的鉴别力,处理好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对文本本身的想像力和理解感悟力等等。

3 对新课标、新教材的透析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管理与运行的指南。立足其价值取向,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由过去注重培养少部分高考精英向培养众多创新型人才转变,由过去以语文知识为本位向以学生为本位的方向发展,由那种统一的、硬性的教学管理模式走向开放的、探究的、灵活的课堂管理模式。而具体贯彻实施新课标精神的语文教材无论是在编写体制、体例上,还是在文本结构、目标要求上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降低了知识难度,大量引进了现代信息,密切关注学生个体经验,这要求教师重视活动设计,灵活使用媒体技术,给学生营造探究与创造的氛围,扩展课堂学习的空间,自己只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探究的合作者、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造者等角色。所以,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研究、解剖并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能力,即通过研究,掌握高中语文教学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层面掌握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从教学、评价、编写教材等三个方面感知实施要求,从而使引导学生学习、探讨、研究的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新课标更融洽。第二,我们要具备课程整体设计能力,即依据新课标和新教材对于高中三年语文课堂上教师准备教什么,怎样教;要求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教材如何均衡、选择与综合,从而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做到心中有底。第三,我们要有处理教材和选择内容的能力。因为,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具有为学生“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同时,它也给教师的教学留下了一个更广阔的自由发挥、自由创造的空间,允许教师把教材当作例子来处理,根据学生实际减少或者增添教材的内容,有意识把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生引向现代化,未来化。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不具备这些能力要求,那么他的语文教学活动无法与新课标的理念连接起来,无法与科学、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链接起来,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4 语文教师要有较强教学的管理能力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管理。语文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工作,语文教师就是教学管理人员,语文教师的管理就是实现学生语文活动的自动化管理。语文教师在提高自己教学管理能力的过程中,要善于解剖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挥特长,学会倾听,学会调控。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平等互助的教学情境,在真正了解学生个性和特长、爱好和要求基础上,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5 高中语文教师应具有合作的能力

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要教学生合作,自己首先要会合作。语文教师的合作能力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与同事的合作能力;与家长的合作能力;与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家的合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