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科研课题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历史科研课题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科研课题研究

高中历史科研课题研究范文1

【关键词】地理课堂 教学 实效性

重庆市普通高中进行新课程改革这几年,高中课堂最大的变化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活动增多,课堂变活跃了。但在轰轰烈烈的课堂中,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和方法,能力得到了提高?是否貌似实施了新课改使课堂活跃,但课堂教学却不一定具有实效性?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去研究。通过这几年课堂教学实践,我将自己对新课改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些研究总结如下。

一、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内涵

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生掌握这节课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简言之就是提高学生课堂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性

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清楚新课标和高考的要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实施有效教学。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适应新课改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行为,追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率,才能促成教学目标达成和学生全面发展。

三、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注重教学过程和结构的设计。

在新课改的课堂理念下,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地理教师也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地理课是让学生通过地理的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因此教师除安排好教学计划和进度外,还要充分考虑每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教学活动,安排好每堂课的教学设计和结构。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这一切需要教师课前认真准备,收集相关资料,才能为追求教学的实效打下基础。以往只注重一节课开始时的导入集趣,而学生的兴趣一般是不会持久的。如何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这应该是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反复思考的问题。所以在备课设计时,要考虑教学过程有一定趣味性,对每节课的每一个重难点知识都要深入浅出的精心设计,才能让学生乐于探究和学习。设计时还要把握一节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全过程结构。如:讲自然界的水循环,可提出长江为什么流不干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水循环的过程环节;然后观看水循环动画,让学生知道实际和自己想象的异同;再让他们画出三种水循环的示意简图并标出水循环的环节,由他们来讲解;然后教师适当“引问”,最后总结。这样既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体验,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讲课时注意结合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就能事半功倍。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师还必须要锤炼自己的语言,尽量精炼准确地表达意思。对于抽象内容,可利用生动的语言教态、板图及多媒体结合,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对于一些需记忆的枯燥知识,可用易记的歌诀和自编口诀等辅助记忆。这样学生既通俗易懂感兴趣,又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如讲“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从重庆遭受旱灾的视频入手,循序渐进介绍水资源的特点和分布,最后让学生思考怎样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本地的旱灾。在疑问和好奇的心理作用下,学生的探究思维必然得到触动,去探究怎样合理利用水资源。这样学生往往热情高涨,整堂课也就和谐高效了。

(三)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因地制宜进行教学。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地理课堂教学。但这些方式是不是一定要用呢?课堂上是否安排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安排几次,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情境而定,还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因此课前要精心设计,课堂上要有序组织。有时遇到教学内容偏难时,不一定死板的采用学生探究学习的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加上传统的图示法,由教师讲授这部分难理解的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如讲地球的自传,公转的地理意义,用动态的动画演示地球的运动,学生做适当的探究学习,再由老师适时讲授,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

1.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地理学科知识离不开地图,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投影显示系统, 将教学内容通过课件直接呈现在屏幕上, 这种方式集图、文、像、声等各种信息表现方式于一体, 改变了传统课堂以地理挂图为辅助的教学模式,它将地理内容生动形象的呈现出来,使学生更直观看到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或者直观立体的观测景象,可加强理解。在新课引入或涉及地理事物变化等过程,通过视频或动画设计来展现,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讲“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节,可用重庆的连晴高温致干旱的视频导入。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能激发其兴趣和求知欲。在讲到水资源的质量与地区经济活动效益的关系时,可用农夫山泉与娃哈哈矿泉水的价格对比,再用农夫山泉的视频广告“…我们坚持水源地建厂…”让学生轻松自然地理解。这样的视频进入课堂。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趣味和效果。

2.利用图示法教学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有各种地图、图表等。它们能直观表达空间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地理知识的应用也很强调熟练判读各种地图,在图上填注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解答相关问题,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地图,但它不能替代图示法教学。在相关的课堂上运用图示法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展现出来。运用图图互变、图文互变、图表互变法转换思考的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题型训练,提高学生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四)适当的课堂练习和导学案练习,提高地理实践应用能力。

新课改使课堂非常活跃。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是否掌握了地理规律方法,可通过适当的课堂练习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上每一个重难点讲了之后,可设计一道典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完成。使学生从合作探究的层次再提高一步;即从知识的掌握到迁移应用,从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提升到学生学会应用。让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但课堂毕竟是有限的,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能力,还需要课后辅以适当的练习,实现方法技能的迁移。新课改决不意味着学生只讨论合作探究就行,不需要练习。为此学校教研组的教师可以编写符合本校实际的地理导学案。它需要根据本校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学习方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设计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完成的练习辅导。通过这些练习,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法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迁移。

(五)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

根据学校及周围环境条件、学生的爱好、特点,组织他们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这包括地理学科的课外阅读、观测、调查、野外考察、知识竞赛等。只有把理论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学习有效性。如可利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关注身边的地理,关注生活中的现象与所学地理知识的联系,教师再加以引导,教一些研究方法,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坚持反思总结,取长补短,不断提高。

新课改非常强调教师注重教学反思,促进教学的研究;也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果。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必须具备反思意识。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教师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及时使教学高质高效进行;教学后进行反思能不断完善教学设计,能使教学经验逐步提升理论化。新课改后各地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先进经验层出不穷。这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通过相互听课、外出学习等取长补短,借鉴先进教学经验。将反思总结持之以恒,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这样才能使地理课堂教学更有效。

课堂教学怎样更有效,是教育教学一个永恒的主题。只要按照这些方法进行教学,就会慢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年6月

[2]主编:余绍农 黄文辉.《现代教育新观点》.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高中历史科研课题研究范文2

1开展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意义

1.1物理课堂实验活动能够帮助初中学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

物理课堂实验活动能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换为具体、形象的物理现象,给初中学生更为直观的理解,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难以理解的难点.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实验活动,单靠讲授抽象的物理规律和概念,教师很难将物理现象讲清楚,学生也很难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初中学生在思维方式等方面,还不够成熟,具体的实验活动比抽象的讲授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2物理课堂实验活动能够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物理课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任何学生都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物理课堂实验活动具有形象、真实、生动等特点,很多实验现象能够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感知冲击.物理课堂实验活动比老师教授枯燥的知识更具吸引力,能够直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物理课堂实验活动还能刺激学生的操作欲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就参与到物理实验活动中来.物理课堂实验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自身的知识架构.

1.3物理课堂实验活动能够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方法

物理课堂实验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方法.相比教师的讲授,物理课堂实验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更有效果.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试验能力.初中生在物理课堂实验活动中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操作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学生在物理课堂实验活动中,对提出的物理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的整个过程,学生思维都处于十分活跃的阶段,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新实验方法,对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也有显著作用.

(3)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物理思想.物理课堂实验活动是训练学生科学方法和物理思想的重要方式,只有置身于实验,才能帮助学生领悟物理思想,才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整个过程掺不得半点假,要求学生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必须认真地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这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着重要作用.

2影响物理课堂实验效果的主要原因

随着物理课堂实验活动在物理教学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很多实验问题都因为实验的设计问题或是实验教学条件不足,导致物理课堂实验效果不理想,这对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教学效率产生了重大影响.造成物理课堂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实验准备不充分,实验成功率低

在物理课堂实验活动开始之前,老师必须进行精心的准备.充分的准备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基础,是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效果的保障.某些教师不重视前期的实验准备工作,导致在实验演示中屡次出错或出现偏差,这不但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还会引起学生对实验的怀疑,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对老师的教学能力产生质疑,对老师的教学工作失去信心.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必须要在实验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实验主题的设计、实验器具的准备等.

2.2实验操作不规范,总结表达不清楚

老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使用的仪器不标准,对仪器的操作不规范,实验操作的步骤不正确等,都会导致实验结果与书本上的描述存在着极大的偏差,这也会导致物理课堂实验效果降低.比如在使用天平的过程中,某些老师为图方便直接用手取放砝码、拨码;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没有事先观察指针是否在零刻度的位置上等,都会造成实验结果出现偏差.另外,有些老师在对实验结果的总结时,语言表达含糊不清,导致学生对实验的认识不深刻,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习惯等方面极为不利.

2.3忽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

老师在实验准备和操作阶段,忽视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也是影响物理课堂实验效果的原因.不论是实验的准备阶段,还是老师的演示阶段,老师不能只顾着自己做,还要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尤其是实验的演示阶段.很多老师都忽视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害怕因为学生的参与导致实验出现偏差,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出现错误或是失误是在所难免的,学生只有在失败中才能获得教训,只有在失败中才能寻找到成功的方法.因此,老师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3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效果的主要措施

3.1改变教学观念,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物理课堂实验活动

要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效果,老师就必须将传统的“师本位”的观念彻底改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老师应该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交流.比如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共同参与实验或是让学生主导实验,老师从旁协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

3.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积极性

老师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开展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物理实验,老师从旁指导.通过类似的方法,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

3.3改进教学仪器,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成功率

教学仪器的质量是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活动成功率的保证.老师要保证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成功率,就必须对可见度低、直观性差的实验仪器进行改造,以提高实验效果.同时,老师也要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简单教具代替或更新实验,以此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成功率,提高实验效果.

3.4改善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技术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效果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不断应用于教育工作中.相对于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学生求知欲望极为强烈的年纪.通过多媒体技术改善教学手段,不但能够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效果,同时还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老师在物理课堂实验教学中,要善用各种科学技术,改善教学手段,提高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效果.

3.5增加趣味尝试,丰富物理课堂实验活动的内容和吸引力

高中历史科研课题研究范文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提高物理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探索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前提下,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新途径或新模式。参与课题的人员包括26位物理教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全体物理教师以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课题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参与教师研究现状及要求。

二、“小课题”研究计划

备课过程中运用科研思路去解决的“小课题”切入角度:教学难点突破好方法;精练哪些习题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能力提高;辅导资料中部分问题存在争议的分析解决;关于新课改教材中某点不足的思考;演示实验改进方法;教学设计新思路;怎样出好一份测试卷;一类物理问题的解法或教学策略;一个概念的理解;什么样的课才算优质课……

三、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成立了课题管理委员会,组织科研过程。针对组内教师对教育科研方法认识不足的问题,经课题管理委员会商议,由北师大专家为全体参与科研教师做“科研方法培训”讲座。

高一年级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备课过程中完成了4个“小课题”的研究。高二年级的第一个研究“小课题”是怎样出一份有效的选修3-2模块考试试卷。第二个研究小课题是在同步教学中,针对教材中的“测单摆周期最佳位置”进行质疑研究。随着教学进度不断前推,“相对论”一章很快成了备课内容。其中“时间相对性”类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渡过这一难关,组内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利用模型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并将研究成果整理成文。

初二年级参与课题的过程中,考虑到一方面参与教师要研究小课题,另一方面,组内教师交流中都普遍感觉让学生去提前预习、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重要。经商讨,组内教师决定以网络预习为共同研究小课题,进行实践研究。组内所有参与的教师同时还同步对多个教学“小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典型问题解析、网络资源整理等,并以电子稿资料形式保留了下来。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通过在结题过程中和参与教师的交流,大家明显对科研已经没有的恐惧。从统计数据及现实情况分析,绝大部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极少数教师认为自己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没有提高,根据教师个人问卷分析来看,原因主要是教师对课题本身信心不足,为此投入较少造成!

研究计划的可行性:问卷中90%的老师认为“该计划可以提高教师科研意识与能力”。总的来说该研究计划是可行的,一定程度上能够在减轻教师负担情况下,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如果以后进一步进行研究,在专家指导方面还要下功夫。

教学效率: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提高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就您个人而言,在本次参与研究过程中有哪些收获?”这一问题,老师回答有很多:“多阅读很多书籍”,“注意积累资料”,“深入研究教学资源”“科研意识增强,科研能力有所增强;资源共享,分享到其他老师的小课题成果,收益匪浅;看到其他老师的优点和长处,成为自己不断要求进步的动力”“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熟悉了系统化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有了深入的认识;增进了与同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学会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教学”……

课题研究过程的组织、管理:首先,帮助联系专家进行研究方法、研究方向等的指导工作。最好能有物理学科专家、教法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研究进行指导。应该定期组织交流,将成果固化。其次组内教师成果可定期共享,使得组内成员对研究进展有整体性认识,从而互相启发,向共同方向努力。多提醒、督促。

五、结论与建议

课题研究的结论:

从本课题研究过程初定计划、改进计划再实施,至课题的最后结题过程分析来看,在备课组活动过程中同步寻找“小课题”进行研究模式可行。本课题研究结果认为:在备课组活动过程中同步寻找“小课题”进行研究的模式,对大部分教师能够实现减轻负担情况下,提高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及教学效率。

进一步推进“该课题研究”的建议:

1 注重专家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对于参与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教师而言,对自己的研究过程是否科学、研究方向是否可行都存在疑问,甚至研究结论是否准确都需要专家的指导。为此,如果“行动研究”继续的话,建议课题管理委员会能够帮助联系专家指导上应多下功夫。

2 及时进行科研方法培训

一线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对科研很多人还都是感觉自己是门外汉,甚至感觉科研遥不可及,为此,应在课题研究之初,就请专家进行科研方法的培训。培训内容应贴近教师教学实际,最好能有范例同步呈现。一方面有利于大小教师的科研神秘顾虑,另一方面,教师最初也有了可模仿的榜样,为迈出科研第一步打下基础。

3 定期固化、共享组内教师研究成果

高中历史科研课题研究范文4

但是一节课只有40分钟,各种探究手段如观察、调查、实验、查资料等在课堂教学中又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一对矛盾该如何协调。借此机会,我想谈几点体会。

一、大胆舍去,拓展课堂的学习空间

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去观察、去思考。时间从何而来,只能在课堂上少讲一点,挤出时间。

能把课讲清楚、讲明白、讲的让学生听得懂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工作几年后,大部分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而跨越这一层面,就是要弄明白哪些可以不讲,哪些可以少讲,哪些又必须讲。当我们能清楚这一点的时候,课堂的空间一下子就变大了。教师的讲解不是学习习得的唯一途径,也不应该是唯一途径。

二、关注学生,找到探究活动设计的起点

课堂上有了探究活动的时间,又如何设计探究活动呢?作为教师,当我们能够熟练地教材(学科知识)转化为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活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就有了较大的提升。

如何转化呢?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存在很大的差异。教材往往是按知识系统逻辑顺序来编写的,如先讲概念,再具体展开,而学生的认知规律却并不如此,往往是先有感性的认识,再上升为一般规律。因此,教材的逻辑顺序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认知顺序,就需要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我们必须要知道学生对这个内容已经知道了什么,他们对此的认识是从哪里开始的?学生会有哪些困惑?他们最大的困难在哪里?这些也就是探究活动设计的起点。

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我想我们就找到了探究活动设计的起点,因为你是基于学生的角度、教材的角度和自己优势的角度去综合考虑的。我们可以借助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解课析理,活动背后的东西、规律性的东西揭示出来。

三、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找到适合的支架

当我们实施探究活动时,我们常常困惑于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的背景知识,难以进行理性的思考。因此,如何为学生提供探究活动的支架是关键因素。我有几个做法与大家分享。

1.让范例成为探究活动初期有效的支持。

如《地震》一课,我希望学生能够主动的提出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选择探究的主题。那么学生会问题吗,会有哪些的问题呢?于是,我试着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以台风为例,我一个接一个竟然一口气提出了20多个问题,吊足了学生的胃口。这个范例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觉得“意犹未尽”,还可补充。显然,这个范例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的初期阶段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教师趁热打铁,提出“我们就以地震为例,从这一主题出发,提出我们的问题”。由于受到范例的启发,学生的讨论非常的活跃。转贴于 所有的小组都“超额”完成了任务,最多的小组提出了22个问题。从表面上看,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多而“质量”不高,但每个学生都投入了“头脑风暴”中,为教学的到来做了“热身”的准备。学生最终也会从他们提出的问题中选择1至2个问题作为他们下阶段的研究重点。同时,我还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学生演示文稿范例,这个范例成为整个中的最精彩地方。这个范例的选题很小,贴近学生实际,对问题研究比较深入,图文并茂,推理论证严谨,言语表达流畅。这一范例的演示,使学生看到了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榜样。

在初期阶段,范例更多地起一种模仿的作用。常常与学生实际尝试的主题的性质、结构等相一致,包括了重要的探究步骤或最典型的成果形式。学生在模仿过程中,从简单到复杂、从被动到自动一步步完成一系列的“任务”。

2.让主题学习网站成为探究活动的有效保障。

如果学生有一些探究活动的基础,《地震》一课也可以这样设计。当学生面对地震时,引导学生从政府官员、地震专家、心理学家、建筑设计师、普通老百姓等不同角度关注他们到底做了些什么,该做些什么,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会打开。让每一个学习小组选择不同的角色去深入地关注地震。可是这样的活动课堂上能够实施吗?

互联网上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果以较小的专题的形式建立依托校园网的专题学习网站是使用较多的一种形式。教师可以利用专题的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各组围绕自己的任务进入《地震》专题网站,借助校园网搜集素材料。这样既缩小了学生查找资料的范围和难度,又可以和互联网相连展开网上论坛。资料收集完毕后,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交流和讨论。

专题学习网站的自主学习的板块还有公告栏、研究课题(老师提供)、研究指南(步骤)、学生成果推荐、BBS专题讨论区、在线指导等,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更大的参与度。

3.材料的支持让探究活动成为可能。

专题学习网站虽然是支持探究活动的有效手段,可是需要计算机房的支持及繁重的网站建设和维护工作。有时印发给学生或投借助投影提供学生一些有效的资源是一个常用的方法。

四、让学生拥有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

当所有的探究活动按预设一步步完成时,我有时会有一种感觉;学生只是走过探究活动,而并未走进探究活动。很大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对探究活动的浅层次的理解、草率和认识不足。

高中历史科研课题研究范文5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地理;主体性;问题;策略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教学需求,因此,在素质教育观念逐渐深入的新形势下,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采用主体性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成为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任务。

一、新课标中高中地理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教”为主,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严重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教学效果较差。而在新课标中,高中地理采用主体性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高中地理具有开放性、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用主体性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探究地理问题,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新课标中高中地理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1.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和教师片面强调升学率,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质量较低。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很多学校和教师利用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传授基础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采用主体性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深入学生之中,主动关心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学生解决地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绪,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天气变化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配合的过程,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师生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地理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利用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风景名胜方面的知识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特色文化景点,让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分析当地的地形、气候、风俗习惯以及建筑特点等,提高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

总而言之,主动性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主体性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科研课题研究范文6

关键词:课程合作能力;校本;方式;作用

高中数学教师和校本内容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两个重要元素在数学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的两个基础构成部分,是对数学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如果他们两个分离,对数学教育会有严重的损害,不利于数学教育和学生的发展。实施新课程,对教师课程合作能力和校本内容都提出了高要求。

一、高中数学教师课程合作能力的形成

所谓的高中数学老师课程合作能力,是指教师的能力在新课程实施后,没有足够的课外基础,缺少对课外实践的认知或认知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和教师、教师和专家等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和合作,增强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它不同于一般的合作,除了具有合作的一般特征,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教育领域的能力扩展。当然,合作的能力是在教师合作之中逐渐形成并使教师掌握的,是通过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合并使用、优势共用这些促成因素在后天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在课程能力合作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有目的的训练和长期的培养,这也是教师能力形成的基本方法。也正是这样,高中数学教师的课程合作能力提升与校本内容是密切相关的。

二、高中数学教师课程合作的一些方式

1.理论学习――教师课程合作的先导

要想达到高中数学教学中课程合作能力的目标,教师就要对自己的数学教育理论进行学习,这也是对数学教师根本素质的要求,也是教师增强自身能力的发展需要,更是在日常数学教学中的实际需要。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为未来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2.经验交流――教师课程合作的纽带

高中数学教学是一个协作探究式教学的科目,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是为教师寻找差距、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的平台。不同的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经验以及课堂活动安排方面都有所不同,通过教师间的课程合作能力培养,可以帮助教师总结出经验,积累宝贵的财富。具体的经验交流可以分为:校内经验交流、校外经验交流、网络经验交流。

案例:某校使用的是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在某次高中数学教师进行经验交流的时候,A老师就提出:“在进行必修3几何概型的授课时,‘几何概率模型中基本事件的确定以及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概型’,总是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B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本节课应以直观观察为主线,采用‘引导发现、归纳猜想’为主的教学方法;以‘课题性问题和导向性问题解决’作为教学路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了,教学效果也就会得到实现。”

C老师建议:“可以设置教学情境,通过使用‘问题解决’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引发认知兴趣,引入几何概型,再通过课后习题复习加以巩固。”

D老师在教学时的思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几何概型的本质,教学时着重强调‘几何概型’中的‘几何’一词,让学生自觉把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问题,并在例题和练习反馈教学中得以体现。”

A老师对B、C、D三位老师的教学经验进行了综合,并结合平时数学教学的一些方法,采用“以境激情,引出新知”的教学方式,并通过学生对几何概型例题和习题的解答,“解决问题,运用新知”,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互动评课――教师课程合作的重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听课、评课在观察和评估的基础上重点应转移到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听课是一个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教师可以一边听课一边思考自己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在教学中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以及成效,怎样注重课堂有效性的评价,去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尤其是在教学中有效地参与学生的合作和交流,增强学生在自我探索中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通过听课、评课活动,不断改进教学实践,提高合作能力,促进教师的课程合作能力。

4.齐心协力育新人――教师课程合作的引领点

新教师的成长对整个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教师的能力增长,可以看到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合作精神,看到教师间的协作能力。进行教师课程合作,不仅仅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单纯共享,也是促进普通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的完美过程,是发挥教师优秀教学能力和科研探索能力的良好载体,是教师具备与他人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具体体现。

5.进行校本策略研究――教师课程合作的结晶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学校和高中数学教研组应该将每位老师积累的宝贵教学经验和丰硕的劳动成果编织成校本,进行校本策略研究,这些也需要教师进行合作。校本总结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智慧,是高中数学教师深思熟虑、讨论研究和反复实践的研究结果,凝聚了教师的情感和精力。校本教材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完美体现,有很高的教学推广价值。

三、高中数学教师课程合作能力提升的作用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课程合作能力的提升,改变了以往过分强调竞争造成相互隔离情况,打破了相互保守死板枯燥的学术氛围,提高了教师的能力,努力营造了一个开放、民主、自由、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和大胆的探索激情,创造了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和谐的人际氛围和工作环境。高中数学教师的课程合作,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形成融合,教学经验得到丰富,气质、性格上获得互补,教学风格上得到锻炼,这样的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法实施,使校本研究更扎实、更有效,不仅提高了个别教师工作的效率,也使数学教师获得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使教师的个人思维突破了局限和精力的限制,获得了解放,对实现教师资源的全面互相利用、对整个教学系统的优势互补是有利的。

综上所述,在江苏省新课程要求下,高中数学教师不仅需要教育学、心理学,还需要通过提高自身的课程合作能力来促使教学水平的提升与自身发展。学校也要对教师的教学全力支持,从校本中进行策略的研究,对各学科教研组进行合作能力的宣传与推进,从而有效提高高中数学教师课程合作能力的培养,为素质教育的发展作出合理化的布局。

参考文献:

[1]李榆容.例谈教师的合作能力培养[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2(6).

[2]李三平,高书敏.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更应该具有合作交流意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教师版,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