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学的基础知识

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 价值观 主体参与型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程是中职德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的重要任务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然而,中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思想不成熟,不很重视对这一门功课的学习,认为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该学科的抽象性等特点,使得一些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不愿听,不愿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呢?为此我不得不苦思冥索,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及时充电,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要把一堂课上好,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不但要扎实还要不断更新,业务能力要不断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不断提高。我特别强调的是第一种素质。所以,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必须每天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知识,多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努力使政治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使自己的认识能适应变化发展的需要。

二、将课本知识与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机地结合

我认真钻研教材发现,教材在全面阐述经济与政治基本常识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细致独到的育人功能。抓住这个知识点与人生价值取向的结合点,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引导,强化课程效果。

比如,在讲第一章第二节“货币”时,我会告诉学生在经济教科书上,钱的定义是那么平淡,但一到现实生活中,它却变的那么生动。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思潮逐渐滋长和泛滥起来。有人说:“搞市场经济就要拜金,认钱不认人”、“钱为主,人为奴,钱是真善美的标志”、“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于是,“为人民服务”变成了“为人民币服务”。为了捞钱不择手段,不计后果;有了钱,就去花天酒地,腐化堕落,如此等等。并不反对金钱,只要商品经济存在一天,金钱就不会消失。对个人来说,钱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关键在于“取之有道,用之有道,用之有度”。人生苦短,比金钱更贵重的东西多得很,例如精神、事业、情义、荣誉、智慧、健康等等,这些都不是金钱所能量化和买到的,我们岂可轻重倒置。人爱钱、赚钱和用钱,都是无可非议的,重要的是人要树立正确金钱观,做钱的主人,不能成为钱的奴仆;人爱财但不能贪财,且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也就是说要做到正确看钱,正道赚钱,正当用钱。

三、探索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尝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使学生有思维碰撞。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并富有个性发表见解的过程,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培养了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比如:在讲“价值规律”时,课前先由同学们调查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的经济现象,然后自编出“卖大米”、“买大米”两个小品从不同角度反映在市场上,商品价格和价值不一致,主要是由供求不平衡引起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社会调查,班级集体讨论,然后编成小品,互相合作、互相启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功能,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讲“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和怎样进行宏观调控调控”时,先创设“海南种辣椒事件”的情景,落实角色驱动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在生于生、生与师的争论中充分让学生在交流中展现自我。教师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适当的支持,最后课堂小结,使教与学和谐开展。

四、 理论联系实际,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穿插运用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原则,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也很重要。因为思想政治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觉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很实际,并不只是纯理论要求,它要解决的是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学了之后有用,自然就能产生要学好思想政治课的动机与兴趣,从而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1)在阐明教材理论知识阶段,也就是新教材的教学,我通过实际材料使学生感知与理解教材.我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前提下,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易于理解的,生动具体形象的,又能准确反映教材理论知识的实质的实际事例进行教学。例如:讲“经济结构调整”时我以“四个襄阳”为例讲我国经济调整大背景下的新襄阳建设规划。

(2)在运用理论分析说明实际问题阶段,即课本知识的应用.这时,我着重联系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重大社会实际,以及学生中带有倾向性的思想行为问题应用知识,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比如:用货币学的角度解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理国;给学生讲讲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政策,使学生了解今后有发展前景的行业;给学生普及一些理财的知识等等。

反思本学期的教学,我感触颇多。作为一名思政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学习理论知识,关注时事热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今后,我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教学的效果,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范文2

论文摘要: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学科自身的抽象性决定了其教学手段需要创新。本文从课本知识点与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分层次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紧密衔接、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三个层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学科内不同的知识模块进行知识的链接与建构,完成该课程在道德上对学生的引导与升华。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一门德育课,属于必修课程,其任务是根据经济和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经济基础知识和政治基础知识的教育。然而,职高学生文化基础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思想不成熟,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该学科的抽象性等特点,使得《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雪上加霜”。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呢?我就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展开一系列探讨,以获得教学的良好效果。

一、课本知识点与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

任课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张可君主编)便会发现,教材在全面阐述经济与政治基本常识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细致独到的育人功能。抓住这个知识点与人生价值取向的结合点,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引导,强化课程效果。

比如,对第一章第一节“商品”中“知识、技术是无形商品”,任课教师完全可以举这样一个事例:一位德国奔驰汽车技术人员在替一个美国客户维修汽车时,只是在车身的某个部位画了一个圆圈,就挣了3万美元。当客户不服气时,他的理由是:画一个圆圈只值1美元,而究竟在哪里画圈则值29999美元。“1美元画圆圈,在哪里画值29999美元”。

这是一个关于“知识、技术是无形商品”的最好解说,既令人信服又耐人寻味。随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故事之外的人生引导,要求他们用勤奋、刻苦的精神鼓舞自己,用知识和技术武装自己,在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还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将来若想轻松找工作,愉快地生活,就必须现在勤勤恳恳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做人,树立理想和目标,抛却中考失利的阴影,立即投入到学习的行动中去,等等。

又如,在讲到价值规律的作用时,我将价值规律比作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价值规律指挥着全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竞争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有效手段,是市场经济永恒的法则。商品生产者通过物与物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同样,在这个知识点上,也可以做一系列的人生价值取向引导: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将来社会事业的主力军和建设者,必须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主要包括人格实力、品行实力、智慧实力、知识实力等,而创新品质才是一个人竞争实力的核心,是一个人无往不胜的制胜法宝。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改善自我,培养创新品质,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学习,并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竞争实力。

将课本知识与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有机地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效果。教师永远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能否找到可以接纳与释放信息的“触点”,通过事先的预设与牵连,为学生搭起紧扣学习主题、人生取向的支架,使学生放大思维空间,不断实现动态发散,转换迁移。教师的预设准备越是充分细致,越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接受与学习。

二、分层次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紧密衔接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极高境界,而分层次教学则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任课教师既要有教学目标的分层次,又要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分层次。

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其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相适应。一方面,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要“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教学目标的分层是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例如,教学“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时,面向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把“识记当今时代的主题”作为教学目标,而面向学习较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加上“为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教学目标,以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

分层次教学方法主要是提倡小组学习,各个学习小组的力量应保持均等,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五人为宜。小组教学通常可以遵循如下操作程序:决策——导引——观察——调整——评价。

决策是指教师应当明确该小组教学的目的、任务,并预测其结果。导引是展示课程内容、激励启动、交待步骤,然后引入讨论。观察指在各小组开始活动,大部分学生开始参与教学过程时,教师根据教学决策,全神贯注地观察小组活动的现状,以便及时采取调整措施,促使小组学习活动健康开展。调整通常可采用控制进程、理顺思路、指导互助、中止讨论、组织发言等手段。评价指在各学习小组的学习结果以一定的方式得到展示后,必须及时给予评价,以使各组获得信息反馈,从而促使其强化动机、调整学习进程。

分层次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中职生个体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上有所选择。对优秀生,在教学目标明确后,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不仅要学好课本知识,而且要拓宽知识面和加深知识难度。对一般学生,要立足于弄懂课本上的内容,多看书本,然后慢慢融会贯通,不断提高要求,充分保护他们对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的“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时,可以把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1.后进层:识记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解决两大主题的主要障碍及有效途径(即知其然);2.发展层:在后进层的基础上要深入理解(即还要知其所以然);3.培优层:在发展层的基础上培养学科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分层次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差异,尊重主体,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尊,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分层次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的实际,挖掘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全部学生都能主动、生动、健康地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优化教学教程,形成实施创新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模式,真正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由于学科自身抽象性等特点,没有其他学科形象、生动、具体,教学手段略显单调。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为课程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是指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以各种电教媒体如电脑、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补充的多元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抽象的理论知识看不见、摸不着,学生难以理解。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图,即化抽象为具体。它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商品和商品经济”一章“价值规律”的作用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动态曲线图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讲“货币的形成过程”时,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利用计算机教学把货币的形成从“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货币纸币等”以时间先后次序表现出来,使学生对贸币的形成过程一目了然,既掌握重点,又突破难点。更强的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任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如讲解“国家”、“宗教”、“民族”、“货币”、“商品”等有历史发展背景的概念时,完全可以采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甚至把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乐学”落到实处。

当然,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不足,只能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必要的技术辅助手段。因此,多媒体教学可以理解为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多媒体(包括计算机)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此处主要是指操作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总之,任课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这样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

教学手段最终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课本知识点与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分层次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紧密衔接,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主要注重在《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学科内不同的知识模块间开展知识的链接与建构,道德的内省与升华。任课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政治经济理论,更要体现政治综合性学习的德育功能,引领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勇.素质教育视野中的中学政治课堂教学[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教育教学研究专辑)2006,(6):23.

[2]屈文成.中等职业学校政治教学的思考和研究[J].科教文汇,2007,(8):96.

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初中学生;语文知识;积累;途径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文化素养课。初中语文教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作用显著。学生学好这门课就是要对语文知识的全面掌握,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成绩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没有一步登天的捷径,必须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一定的积累,语文成绩的提高就是“空谈”。而我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多年教学中始终努力寻找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途径,以使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使语文素养不断地提高。

1.重视课前提问环节,养成课后复习的好习惯。这让不少语文教师认为会占用讲课时间,担心完不成课时计划,常常忽视省略了这一环节。事实上我们讲课的目的除了给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外,就是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我们上完每堂课后,就让学生明确本课重点、需要识记的知识和下堂课要提问的内容。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就要善于提问,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多思考。学生学习兴趣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愿意独立思考自主实践。这将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字词、哪些名言名句,学习文言文归纳哪些实词、虚词等。明确提问的内容,学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课堂上掌握起来就显得轻松,不会抓瞎,没有精神负担。长期坚持,也就自然养成了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学习积累的知识也会变得丰厚起来。如果教师对已经教学过的知识不去过问,那么学生也就会懈怠,就不能很好的积累和掌握这些知识。

2.通过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巩固所学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队要记忆的东西如果不及时温习梳理,就会呈现递减或遗忘的趋势,直到全部遗忘。相反,如果我们经常反复温习,不仅利于牢固掌握已学知识,还能学到新知识,正所谓“温故而知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了使学生反复温习,巩固所学知识,每单元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出一些检测题,用讨论、竞答等多种形式进行检测。如果每课堂上,整天做字、词、句、段、篇的基础训练,而不去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忽视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实践。这样的语文课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只有这样通过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学生也乐于接受,会主动检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时了解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在自己出题的过程中,为了力求答案的准确无误,他们会查字典、翻资料。如此良性循环,学生所学知识也就得到了强化,掌握的也就更牢固了。并且通过检测,教师也可对学生学习的情况有所了解,做出正确的评估。

3.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多记多背诵。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课外是学生学习的广阔天地,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鼓励他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常用谚语、名人名言、优美诗句或精彩句子、新鲜词等。或者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经常阅读报刊、杂志,观看电影电视等。长久坚持,积少成多,并渐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得到永久的储存。教师要要探索科学化的作业路子,采用多元化作业形式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保证学生语文知识积累效果。如书面作业采用了指定作业与自选作业结合;即使书面作业,有时也变换角度完成,如要求学生对单元、或期中、或期末学习内容进行命题;随笔采用自由抒写和小组命题形式结合。一定阶段内又采用自由组合小组,轮流写作随笔,展示文采,共享知识;布置看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观看新闻・科技等节目,积极开发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另外,诵读是语文积累的重要途径。我们现行的语文课本背诵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所以,加强背诵是不可少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强调了语文学习中诵读的重要性。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就是背诵了。不背诵就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大量的背诵会对一个人思维能力的训练,语态的形成,以及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利于最佳年龄期,让学生多记多背诵一些名篇佳作,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4.通过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积累语文知识。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也是积累语文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充分利用教材阅读教学课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通过老师的讲解或者分析,帮助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如果阅读教学只是按照课本上的知识照本宣科,容易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课兴趣的降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加入一些现代化因素,不仅能够促进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通过学习阅读方法,提高语文知识积累,一举两得。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发挥多媒体技术应有的积极功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正常发展。除课外导读中的篇目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指定阅读部分有代表性又有相当深度的名家名篇进行阅读,学生通过博览群书中,把书中的好词好句积累下来进行灵活运用,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此外,强化基础,利用课前五分钟,熟悉上节内容,检查早读效果。形式上可提问,也可上板练习,每节如此;重视学生的薄弱环节,狠抓期中或期末检测后失分点训练:如课前安排时间训练文言文注解;系统复习,重视单元总结,学生归纳总结后,教师再讲解,之后让其修改完善;指导学生归类复习,按知识类别总结。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量变才能能引起质变。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懂得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丰厚的知识,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促进初中生语文水平的全面提高。

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网络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9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1-0000-01

随着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向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规划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网络教学平台有机地整合在数字校园中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和教学平台建设网络化日趋成熟,这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发挥网络化教学平台环境的优势,融入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网络化教学平台环境不仅具有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个性化的特点,而且还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等优势。如与资源库相结合;与数字校园的其它系统的整合;融入智能技术、移动技术、网格技术、点对点技术等新技术;支持多模式的网络教学;支持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动态积累、管理、共享、使用和评价;支持各种教学系统和工具之间的资源积累、使用与交换;支持课程或教师教学的个性化;课程与教师能够根据自身教学需要个性化地实施教学活动;根据教学或学习要求按标准制作成新的学习材料或课件,能够被不同的网络教学平台发现,并能跟踪其使用情况等。

社会的信息化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增加,入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起点显著提高,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要求计算机基础教学融入专业教学中,培养高职学生的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对非计算机专业的高职学生而言,信息素养应包括:(1)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2)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3)有效地吸收、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4)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5)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二、围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面向应用,服务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一总目标,教学目标一直以来停留在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阶段,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中文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文Excel电子表格软件、中文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网络基础及Internet应用。在网络化教学平台环境成熟的高职学院,应该把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根据目标系统设计教学内容。如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计算机基础由原来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软件应用”两阶段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和“AutoCAD”、公路软件应用两部分内容,调整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三阶段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应用”四个部分内容。使高职计算机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过程,做到学生学习期间不断线。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在专业课中的计算机教学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三、加强实践教学,探索适应网络化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在数字化校园支持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支持研究型学习、案例式学习、发现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因此,必须以应用作为出发点,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探索网络化教学平台环境下的教学模式。通过加强网上练习和网上实验,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四、以教学情境设计为切入点,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服从于教学内容,要着眼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从“计算机+大屏幕”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个性化发展和变革。由于学校情况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对同一课程中不同教学内容,应该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采用相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将本课程中的精髓和要点提取出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传授给学生,课件应尽量减少纯文字的描述,增加生动形象的图形、动画信息,通过色彩的变化突出重点、难点内容,并通过加入提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如在Word2003、Excel2003和PowerPoint2003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设计插入一些比较有特色和较易引起学生兴趣的Flas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等教学内容。

五、结合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编写特色教材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不仅要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相适应,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当前职业人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的结构需求相适应,还应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相匹配,反映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软件和新技术,体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性、适应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已有大量优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在使用中,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如项目化、以任务驱动为特色,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满足学生自主、交互、协同、构建式学习模式和网络化教学平台环境要求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材还有待广大同仁努力开发。

参考文献:

[1]周子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9,11

[2]龙怡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

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 情境创设 会计教学 课堂教学实效性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需要将知识融入情境之中之后才能更好让学生去理解和把握,才能让学生感悟到知识的活力和美感。所以结合中职基础会计教学的现状,从提高中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出发,对中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的问题进行探讨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1 情境创设的含义及其目的

情境创设指教师通过教学的前期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析),为学习者设计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此情境为依托开展教学。情境创设是“任务驱动”教学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

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使学生能在某种情境中提出问题,然后用自己的思考去探究问题,从而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创设好的情境不但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正迁移,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但是,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不能太刻意,要为了服务学生而创设,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一定要紧贴教学内容,还必须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及认知规律。

2 中职学生及基础会计学科特点分析

(1)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兴趣不高。当前通常是学习优秀的中学生考入重点高中就读,普通学生考入普通高中就读,而选择读中等职业学校的一般是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这些中职学生当中一部分学习基础还可以的,可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差,导致他们有时难以跟上我们的理论知识学习。这是因为知识的积累上,他们已经形成了比较严重的断层,就像盖一座楼,不牢的地基已经注定不可能盖起一座高楼了。还有一部分学生基本的行为习惯比较差,对自己控制力弱等现象比较突出,这样的学生只能是先教育,然后再教学,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造成了事实上第一层困难。

(2)基础会计学科的自身特点致使学生经常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所以急需要通过改革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础会计课程是很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会计专业的最为基础的课程之一。对于基础会计的学习是没有多少辅助课程的,也没有已有的成熟的学习思路可以借鉴,但是基础会计这门课程又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并且还必须要同具体的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基础理论和观点,而且还要能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基础会计课程的重点内容是要学生必须掌握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必须要掌握账户与复式记账,还必须要能运用借贷记账法进行会计处理工作,当然正确地填制会计凭证及登记会计账簿等能力也是必须要掌握的。这样的课程要求对于中职的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显得非常难了,因为这些知识的理论性太强,太抽象。如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然是沿用传统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就会显得效果不佳,学生也对这些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非常厌烦,根本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目前必须要改革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尝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应用于会计教学中, 通过任务情境的引入,将一些恰当的、生动有趣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其收敛与学习无关的思绪和行为,把兴奋点转移到新的学习任务上,在学习之初,产生积极的认识倾向、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学习,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路径探析

充分关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探索求知。遵循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要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提供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应为学生探索求知创设合适的情境。

(1)以“生活情境”导入,引出会计问题。会计的教学内容有许多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不仅可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避免太过理论化的内容让学生一开始接触会计就犯晕。如:上《总论》一课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导入:“同学们都看过电影吧?看过《阿凡达》吗?《阿凡达》假设投资了1亿(这也就是成本),那么1个亿花到哪去了呢?又是谁算出电影的成本的呢?”然后请学生说说看。如此一来就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会计概念,另外还可以让学生都能议一议,说一说,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会计的含义,把握会计主体及成本等抽象概念的内涵。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可见,巧妙的情境创设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大多都是没有经历过多少生活的阅历的,所以对很多问题的认知都带有局限性。所以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必须要对这个问题充分考虑,这也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备课就是要备学生。另外,多数人对未知事物通常是会有恐惧感和陌生感的,所以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尽力做到让学生对情境有熟悉的感觉,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

(2)尽力创设形象的游戏情境,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对于教学游戏情境的创设,首先必须要做到尽量感性,尽量可见,尽量能让学生感触到。只有这样才可以对学生的感性认识起到丰富作用,才能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即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比如:在上《会计恒等式》这一节的内容时,可以借助棋盘和颜色不一的火柴棒分别代表资产(装饰成黄色)、负债(装饰成白色)、所有者权益(装饰成绿色)三个会计要素,而一捆(10根)火柴棒代表10万元,1根的代表1万元。然后给出几笔经济业务,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棋盘的变化情况,设问:经济业务的变化对资产总额和权益总额的数量关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否会破坏这一平衡关系?通过该游戏情境的创设,激发并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操作、讨论、争论,课堂气氛浓厚,最主要的是学生在简单的实践过程中,深刻领会了会计恒等式的真正内涵。

(3)创设仿真型教学情境,模拟实际工作。虽然到企业实习,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将学生的学习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但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当学生没法到企业实习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创设模拟现实情境来满足教与学的需求。例如:利用一些教学软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完成相应的业务。如有的扮演出纳、有的扮演财务经理等。对于基础会计中凭证的填制等一般可创设仿真型教学情境进行教学。

4 情境创设过程中必须要避免一些误区

首先,就是要避免情境创设同教学内容的脱节。创设情境必须要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密切结合,必须要尽力做到生动有趣,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引导学生去根据实际背景来对问题进行细致观察和思考,进而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才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激发出来,最大程度发挥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及创新能力。

其次,情境创设要避免为了创设而创设。从新的课程理念角度出发来看,教学情境创设只有做到实用、做到生动有趣才可以使学生喜欢,才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所以情境创设必须要实用,要坚决避免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最后避免将创设的情境同学生的生活隔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不但要同学生的身心特点符合,而且还要特别注重情境的时间和空间性,要使创设的情境和学生的生活密切关联,只有这样才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才可以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其中,从而最终达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黄仁洁.提高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实效性.广东教育:职教,2011(7).

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宋明理学;人文精神;时代价值

自以来,儒家思想特别是宋明时期理学因社会的急剧变化而迅速没落,其价值与思想也成为许多先进知识分子的批判对象。“从‘五四’洋溢浪漫激情的伦理革命到“”充满荒诞与严峻的政治批判,戴震的所谓‘以理杀人’成了知识阶层与社会公众鄙弃宋明理学的口头禅。” 宋明理学作为近千年来封建统治时代的统治思想,其本身是有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糟粕,但其中的一些合理思想和人文精神在当代依然绽放着思想光芒。

一 、宋明理学中所蕴涵的主要哲学思想

宋明理学指宋明(包括元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从狭义上理解:理学主要是指在宋代占统治地位的以洛学为主干的道学,至南宋朱熹达顶峰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其主要哲学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天理”包含有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等意思,而“灭人欲”主要是指克己省身。因此,“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的和谐与美好;其次是“格物穷理”的思想。主要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再次是“天人合一”观念。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指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通。指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其中“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

二、宋明理学中所蕴涵的主要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人文精神包含人性、理性和超越性三个主要元素。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有见识的知识分子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中所产生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因此,发掘其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1.“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人性”主要精神就是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它是尊重人的理性价值追求,而“存天理,灭人欲”恰恰体现了这一思想的命题。

理学家们着重于封建社会伦常秩序的建立,因而提倡节欲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人伦关系的平衡。“天理”反映的是人的理性追求和理性精神,而“人欲”反映则是人的感性需求。因此“理”就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从某种意义上说“理”就体现了人的人性,而“欲”只是人的非理性部分。鉴于此,理学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其中,“‘天理’是指社会的普遍道德法则,而‘人欲’并不是泛指一切感望,是指与道德法则相冲突的感望。” 因此,“灭人欲”就是消除这些不合理、没有人性的欲望。至于“饮食男女”的“人之大欲”,理学家并没有加以否定,并称“饮食男女之欲”为性,性就是天理,而天理则是加以肯定。此外,“富贵利达、取之有道”也可看作为“理”。二程说:“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 “富,人之所欲也,苟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 主要是指人们追求物质利欲是正当的合理要求,但是这种追求不是不择手段、不通人情,而是生财有道、取之有道。

从“男女之欲”和“富贵利达”之欲中可知:理学家并没有对人的欲望加以否定,而是对人的欲望加以区分。理学家的“去欲存理”的道德修养,虽然有其许多不足之处,但他们在否定的同时又肯定了人的正当利欲追求,对于现今社会中存在的不择手段、追求利欲最大化确有其反思功能。只有在合理性、合理义的前提下追求利欲,人们才能保持人的理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就是尊重人自身,进而才能达到人文精神中尊重人的要求,再进而实现人性与理性的统一,其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也就不言而喻了。

2.“格物穷理”思想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另一个命题就是“理性”,指的是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能够思考真理、追求真理,而“格物穷理”思想就体现了这一人文精神要素。从 “格物穷理”、“格物致知”上看:理学家要求人们成为理性的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

首先,理学家认为人是理性的认识主体。理学家们的“理”是通过“格物”得来的,而不是从感性直观中得到的。二程曾说:“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怎生便会该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 从中可知,“理”即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上帝赏赐给人们的,而是靠人们“格”所得的。一个“格”字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人们在认识“理”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完美表现,也是人理性的认识主体的体现。

其次,理学家们的知行关系也要求人们成为理性的实践主体。不管是二程的知先行后,朱熹的论先后、知为先,还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都要求人们重视“知”的重要性。从某种层面来说,“知”代表的就是人的理性,“行”则表明是人的实践。理学要求在“知”的理性指导下进行实践的“行”,也就是说“行”必须是有理性的。从这一点上看,虽然理学家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观,但他们在“格物”的观点中体现出的人是理性的实践主体这一思想是不可否认的。#p#分页标题#e#

从“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中我们可以看到宋明理学存在着我们现代社会中的某些人文精神的元素,即人既是理性的认识主体又是理性的实践主体。

3.“天人合一”思想中蕴涵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另一要素就是“超越性”,就是指人可以超越自身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宋明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就是这个“超越性”的集中体现。

宋明理学中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到宋代的张载、二程而达到成熟,张载提出“天人合一”、“人但物中一物耳”的思想,二程强调“一天人”、“人与天地一物”思想,这一思想基本上是宋明理学各派思想家的普遍思想,主要包括三个命题:“一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即肯定人是自然的产物;二是认为人与自然遵行同一规律;三是认为人性即天道。” 具体来说,“天人合一”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倡一种人对自然的自然顺应,主张人和自然之间保持平衡、融洽、和谐一致。“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和深刻性在于认识到人和自然的伦理关系。当人成为理性的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时,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关系到人与人的关系,关系到人类活动的自由度和发展命运。直至今天,当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而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命运时,理学家们所倡导“天人合一”的观点,正体现了人类社会拯救自身命运、对自身终极人文关怀和自身不断发展过程中的超越性。

三、宋明理学蕴涵的人文精神的时代价值

宋明理学中蕴涵的以上人文精神,反映出了宋明时期的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不断进取、不断追求的精神,这种追求精神不断给当代提供了启发和启示作用,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具有跨时代的价值。

1.“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时代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进行,市场经济的观念不断强化并使得一些人把功利、利欲看的高于一切,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遏制贪欲、提倡节俭,构建“节约型社会”成了我国当务之急。现在我们重新审视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时,发现其思想对于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有效地反贪、反浪费和构建和谐社会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存天理,灭人欲”主要是只对于那些人之常情、人的正常欲望,这是“理”,均为“存”的;而对于贪欲、无节度的欲望我们应该灭绝的,因此,我们不应该扩大自己的欲望,要时刻遵守法律规则和崇尚道德。此外,“存天理,灭人欲”不仅启示我们要戒“贪”,而且启示人们要反浪费。节约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对自身欲求的节制,“灭人欲”就蕴涵了要节制人的各种欲望的要求。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等许多问题都与人的欲望过度膨胀有关,过度的欲望消耗了太多的能源资源,也使我国现有资源浪费了太多。因此,要改变这些状况,达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就必须节制我们的欲望,走环境友好型发展战略。

2.“格物穷理”思想具有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时代价值。

宋明理学中“格物穷理”思想对于开启和发扬现代人们的尊知理性精神和理性实践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思想指导作用。从“格物穷理”、“格物致知”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可以看出,物之理是人们不断通过“格”所得来的,人的知识是“穷物之理”才产生的,人们对物之理的认识不能靠天,不能靠神,只能靠“格物”。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着盲目迷信、不努力学习、学术腐败不断滋长时,“格物穷理”思想的时代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只要不断的“格物”,就不再会被迷信思想所蒙蔽和学术腐败所侵蚀。我们经过“格物”来取得知识后,才会更加尊重知识,从而才会产生尊知的理性精神。

宋明时期的许多哲学家在谈到“格物穷理”、“格物致知”时,都会不可避免的谈到“知行合一”,宋明理学中“格物穷理”的目的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前提是“格物穷理”。“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为人的实践不是盲目的,是有一定的知识作为指导下进行的,人们的实践不能离开“知”。“格物穷理”、“知行合一”思想彰显了人是理性的认识主体和理性的实践主体。它对当今社会那些盲目盲干、不讲科学的人具有良好的启发和批判作用,并科学地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和谐社会发展理论的时代价值。

“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各种关系和谐的基础。“天人合一”思想为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为现代可持续发展观战略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思维模式,同时“天人合一”思想也有助于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20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人口、生态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危机在近年来更是有增无减,人炸、土地沙化、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人类陷入了生存的困境。可持续发展思想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而“天人合一”思想对于现代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立和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如张载“天人合一”、“民胞物与”,二程的“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一天人”等都包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都追求“天”与“人”之间的和谐、均衡、统一,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这些思想恰恰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吻合。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建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统一的社会,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观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有其自身的秩序;人类是在自然演化中诞生、发展,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一体,天人相依、相存;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和谐相处,在二者之间寻求统一。这些思想与“和谐社会”的观点具有相同之处,可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思维模式。#p#分页标题#e#

21世纪是人的世纪,是人类全面对自身关怀的人文精神的世纪,为了更好的贯彻实现人的现代化即“以人为本”的精神,我们就应该融合各方面有利的积极因素,对其加以扬弃为我所用。因此,对待宋明理学的态度也应该是把它的思想精华融于现实当中,吸取其合理的精神因素从而形成现代人的思想飞跃。

参考文献:

[1]陈来:宋明理学(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引言第1页.

[2]陈来著:《宋明理学》(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引言第2页.

[3]程颢,程颐撰:二程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第72页

[4]程颐,程颢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 第1144-1145页.

[5]程颐,程颢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 第1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