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优秀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教育优秀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智慧教育优秀案例范文1

一、教学智慧深度建构的基石

1.教学智慧来自教学实践。从伦理层面上看,教学智慧是尊重生命、关注个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从教学行为指向上看,教学智慧包括教学理念与思维的智慧、目标生成的智慧、教学整体设计的智慧、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智慧、教学内容选择的智慧、教学行为组织的智慧、师生有效互动的智慧和教学管理评价的智慧等,教学智慧体现了教育者对情景性教学现场的整体关照和调适。

2.教学智慧来自教师成长。教学智慧具体展现的主体是教师。“十一五”期间,我校进行了教师教学智慧自主建构的校本研究,并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丛书——《教学智慧之旅》和《教学智慧之歌》。这套丛书很有代表性地反映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江苏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教学智慧深度建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的案例研究》中,则更加明确地界定了课题研究的生长点就在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旨在以教师教学智慧自主建构的理论为指导,对教学智慧深度建构,从而获得一些规律性的经验。

3.教学智慧指向学生学习。对教学智慧进行深度建构,对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其目的在于从学生的“学”出发,审视和研究教学智慧,让教学智慧更加体现“智慧的魅力”,从而让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教学智慧深度建构的抓手

1.在案例研究中探寻教师教学个性。教学个性的探寻,其重要途径为课堂教学所呈现的鲜明而富有独特性的案例研究。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中所展现的教学个性一定是不尽相同的,即使对于同一位教师而言,他(她)在不同的阶段所呈现的教学个性也有其可变性、可塑性,但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他(她)总会有一些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特点贯穿其教学始终,而要探寻教师的教学个性,提炼教师的教学风格,案例研究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2.在案例研究中提炼教师教学风格。在探寻教师教学个性的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风格,课题组帮助教师进行提炼,如有理智型教学风格——条理清楚,结构严谨;情感型教学风格——情绪饱满,充满激情;幽默型教学风格——机智诙谐,妙语连珠;技巧型教学风格——教法技巧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自然型教学风格——亲切自然,朴实无华……在案例研究中,既注重教师个体实践知识的生成,又关注教师成为“自我”与角色相统一的“生命人”之过程,使深度建构落到实处,真正展现连元街小学的教学特色。

三、教学智慧深度建构的实践

1.学习型教学智慧深度建构体系的建立

首先,用案例研究的方式,研究国内外不同学科教师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分学科研究国内著名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主要研究他们的教学案例或片段、介绍他们教学的书籍,分析他们的教学个性及风格,寻找他们成长的轨迹,形成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分析,这样的学习有助并有利于形成案例研究的一般模式,在案例研究中解读名师成长,为本校的教学智慧深度建构打下厚实的基础。

其次,搜集国内外文献研究资料,进行智慧教师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文献研究。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文献资料,从中国知网、高校图书馆、图书中心等渠道获得鲜活的文献资料,同时借助省市区研究专家、高校教授,促使我校的文献研究更规范、有效,形成《智慧型教师教学个性、教学风格的文献研究综述》一文。

2.个案型教学智慧深度建构体系的建立

首先,本校各学科教师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案例研究。从学科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学科有着自身特点,研究各学科教师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有利于形成课程意识观照下的教学智慧深度建构。

其次,本校不同类型教师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案例研究。从教师的成长期来看,教师可以分为新手型(1至5年)、胜任型(5至10年)、经验型(10年以上)和骨干型(获得“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等称号的教师),虽然教师的成长周期不尽相同,但对教师成长而言,还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学校选择了20位不同类型的教师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给他们提供赛课、论坛、学习等多种平台,积累他们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形成的案例。

第三,我校智慧教师的基本要求和理性思考的理论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宗旨是培养智慧教师,培育智慧学生。因此,在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老师的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将我校智慧教师的基本要求定位于“有品位、有个性、有风格”的“三有”教师,

3.共同体教学智慧深度建构体系的建立

智慧教育优秀案例范文2

关键词:教师文化; 方圆文化; 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20-001

教师文化是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综合,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代表教师群体共性的价值取向和职业行为特征,并成为维系教师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本园的园本特色是围棋,围棋乃方圆,方代表棋盘,寓意做人要方方正正,品行端正,诚信待人,遵守规则,担当责任。圆代表棋子,寓意做人要圆融,关系和谐,灵动变通,因此我园的文化定位为方圆文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团队发展目标为:和、智、雅。方圆文化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提升品质“和”谐生长

构建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成长是一致的,教师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教师文化建设,将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广泛的机遇和条件。我园的教师文化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智雅,“和”包括平等和谐、团结协作、顾全大局,这些对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有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就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说法。崇高而美好的师德,是干好本职工作的保证。

现代教育是一个分工协作的系统工程,要求每所学校、每个教师群体内部必须建立起一种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新型道德关系,这样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任务。因此,团结协作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也是调整教师之间关系的职业道德规范。学校管理者要常深入到教师中间,了解听取意见,发现教师中的所思所想、好人好事、困难疾苦,增进彼此的尊重和理解。通过沟通,让广大教师知道管理者想做什么、做了什么,使广大教师体会到管理者在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等许多工作中的苦衷。同时,对教职工中不正确的意见、思想倾向要积极引导,不能迁就,要有集体意识,这样,教师与幼儿才能一起和谐生长。

二、创新工作“智”慧成长

教师文化能使教师有意识地把追求理想的专业发展成为自觉行为,并始终保持自我更新的发展方向,为真正实现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园教师文化中对“智”的解读是:追求效益、智慧教育、开拓创新、慧心育人,这都要求教师在工作中要注意不断创新,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发展。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具有个体差异的人,要想使具有不同个体差异的人都能充分展示个性和全面发展,靠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固定的教学方法是不行的,必须要靠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自不能少,应在符合社会要求的前提下,使其充分具有各种教育选择的权力,创新的工作效率更能促进教师的成长。在美国,教师实践智慧与创新教学能力化策略从提高教师地位转向注重教师的实践智慧自主提高,而我国教师实践智慧与创新教学能力化政策开始注重通过实施教师实践智慧与创新教学能力标准的外部控制,亟需推动教师实践智慧与创新教学能力自主提高。

智慧是一种能力,智慧型教师,是一个目标,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理想状态。提出这个目标的目的是期待唤醒所有教师的教育智慧。智慧型教师的培养,我们提倡“悟”。在实践中,我们会根据教师的不同发展层次,开展多种形式的基本功活动。一是评优课,工作满5年以上的在编教师,内容要求创新课。二是工作满3年教师带班考核。三是5年以下教师案例分析评比活动,案例来自于幼儿一日活动组织,30分钟撰笔、5分钟讲述,是否运用到《指南》的理论也是一个评分的要素。四是5年以下教师围棋学科组活动。五是观察案例分享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悟”的活动,让教师成为一个有个性和个人风格的智慧教师!

三、借力信念“雅”俗共赏

教师的信念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学校教育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做一名气质优雅的教师,就是我们全体教师的信念,在我园的方圆文化中,对“雅”的解读是:言行文雅、品性优雅、气质高雅,希望教师能通过锤炼,使自己成为一个优雅有气质的教师。“优雅”是一种素质,是教师外在形式美和内在精神美的高度融合。从优秀向优雅的转向,目的是促进教师和谐、全面地成长,把其作为“优雅”的精神高度。

优雅的教师,应该以儒雅示人,这是教师精神气象的表现。所谓“美在其中,神在其上!”这种“儒雅”,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

智慧教育优秀案例范文3

由此可见,要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卓有成效,要想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要想全体教师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就必须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书育人的本领,帮助他们及时解决思想上的困惑以及在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直击新课程学科教学疑难丛书》也就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潮中应运而生了。

这是一部涉及基础教育全领域,涵盖所有学科的带有普遍指导意义、明理解惑的大型丛书,由数百人团结协作,殚精竭虑、克服各种困难,历时三年才得以完成。编著团队中既有课程专家、大学教授,也有学科教研员,更有一线的名优教师。他们本着求真务实,切合实践的态度,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多年来各学科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全部收集起来,统一梳理,分门别类,集中研究,联系实践认真分析,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目标的统领下,把所有的教学问题置于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中进行讨论分析。根据各学科特点,遵循贴近新课程理念、贴近学科教学实践、贴近教师专业成长的“三贴近”原则,以“案例式”和“问题式”组织形式为载体,然后根据提出问题(案例角)―分析问题(讨论区)―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实践坊)―总结提炼相应问题的对应策略(智慧屋)―推荐相关拓展性学习资源(学习园)的设计路线予以科学、切实的指导与解决,从而让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愉快轻松,满足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教学要求,圆满完成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水平的目的。毋庸置疑,这是一部站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处理教学问题的具有较高实践指导价值的丛书。具体来说,本丛书还有如下几个特性。

1. 针对性

各分册中的疑难问题大多是由学科专家或辅导老师先在各个培训班级广泛征集和收集整理的,汇总成若干专题和多个学科教学的典型疑难后,再发到每个远程培训的虚拟班级的教育沙龙里开展研讨,并确定骨干教师就疑难问题进行在岗实践,课程专家和辅导老师帮助答疑和分析破解,最后共同总结出解决疑难的策略和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帮助教师解决困惑的培训和学习方式能重新点燃教师对职业的热情,犹如进行一次心灵之旅,能真正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厘清教学的思路,明确教学的方向,使教师培训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见,本丛书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适合在新课改中既体验过快乐也体验过困惑的教师,是一套具有实践智慧的教师用书。

2. 指导性

本丛书建立在一个最基本的信念之上: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简单的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心灵完善。各分册中各个专题的划分是站在教学论的逻辑角度展开的,按“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课程开发”几个方面集中组织疑难问题。书中疑难问题的解决过程其实表达了作者对教学改革的呼唤、思考与探索,以及教学的痛苦与喜悦,既热情洋溢、引人共鸣,又理性深刻、回味无穷。可以说,本丛书对处于从新手到专家各级发展水平的教师,具有普遍适用性。

3. 研究性

本丛书涉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过程的两大主体,突出的创新之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探讨教师多途径、全方位专业化发展和成长的模式;二是通过专家对话学习、交流各学科新课程的相关理念、方法和策略,并立足课堂发现问题,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校本研修方法,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使教学与研修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新方式;三是通过同伴互助与讨论突出教师群体的作用,强调学科教师之间的互帮互学和优势互补。柏拉图认为,教育无他,乃心灵的转向。教育其实就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对美好事物的追寻。书中的大量案例生动鲜活、充满情感,能令人信服地激起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真心,学会发现,学会思索,学会改进,促进教师的智慧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既是一套教学指导用书,更是一系列教师心灵成长的精神档案。

4. 愉悦性

智慧教育优秀案例范文4

关键词:课程审议教育智慧

课程是由教师、幼儿、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四个要素之间持续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课程的基本内涵。

课程不只是跑道,更是跑的过程;课程不只是教育情境之外的文本,更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生成和共同建构的一系列事件。课程是否适宜、有效,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影响着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幼儿园要把课程审议列入幼儿园管理工作和教研活动之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的甄别、选择、评价、审议等从开发到实施的全过程,学会以开放的思维对课程进行理性的审视,在课程审议中提升教育智慧、实现与幼儿的共同成长与发展。幼儿园在开展课程审议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坚持理论引领,注重观念更新,提升教师的思想智慧

课程审议是教师交流思想、表达观念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课程审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对理论的学习和对实践的总结是教师参与课程审议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1.让读书成为习惯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师德修养、文化素养及组织幼儿园保教实践必备的知识。在开展课程审议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养成学习理论的好习惯,并定期组织读书会、信息会等,提高教师读书、学习的积极性,激活教师的心灵和智慧。

2.让教育拥有思想

理论阅读是教师不可放弃的责任。幼儿园课程应该“教什么”“如何教”“何时教”等,这都是我们在对课程进行审议时必须关注的要素。开展课程审议时,我们应帮助教师明晰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基本依据,如:

教育法规依据:如《规程》《纲要》中对幼儿园教育任务、幼儿发展目标的要求等。

心理学理论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规律(包括幼儿的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

教育学理论依据:新的知识观、资源观与教学观;新的教师观与儿童观;最近发展区理论与支架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与整体教育观等。

课程学理论依据:如,泰勒的课程理论;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等。

幼儿园的培养目标

……

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徜徉于理论的前瞻性与实践的现实性之间,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课程中的观点与行为寻求依据,在理论的引领下促进课程设计与实施不断趋向完善和理性深化,成为教育的思想者。

二、直面教育实践,培育问题意识,提升教师的研究智慧

幼儿园课程不是脱离于实践之外的一种“书写”活动,而是与实践相伴且在实践中进行的活动,它是由一个个相互关联、不断递进的情境脉络组成的,不同环节所面临的问题往往不同,因而课程审议的重点也要因具体情况而异。科学、合理的活动目标,优秀、适宜的教育内容,丰富、多样的途径和方法,及时、有效的教育评价……都是进行课程审议时必须关注的基本要素。

1.课程审议的基本流程

智慧源自实践。实践是教师成长的基石。课程审议必须直面具体的教育实践,关注课程对促进幼儿发展、教师发展的价值以及课程的良性发展,力求在理论引领下解决课程实践中的真问题,形成课程决策。课程审议的基本操作流程是:

这就要求老师们在设计课程时借助理论来策划,在实施课程时有意识地运用理论来指导,审议课程时更要借助理论来审视。这样,教师的日常保教实践工作被赋予了研究的价值,能推动大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

2.课程审议的问题菜单

对课程实践中最真实问题的关注,是教师提升智慧、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步。课程审议要注意唤醒教师的问题意识,鼓励教师带着疑问去思考我们的课程设计与实践,以确保“以幼儿发展为本”落到实处。

课程审议的问题菜单

所体现的

《纲要》要求

一级菜单

二级菜单

课程开发背景及依据

课程内容的由来、特点、与其他活动的联系,教师对内容所作的加工及依据

课程内容与教育目标的关联性

课程内容与幼儿兴趣、发展水平、发展需要等的关联性及幼儿的可接受性等

教师和幼儿在活动中面临的挑战情况,包括挑战的类型、强度等,课程对教师和幼儿身心发展、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价值

……

1.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

课程目标及依据

课程目标与教育总目标、年龄段目标及近期教育目标的适应性关系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适应性关系

课程目标与幼儿已有经验、水平及与发展可能性间的适应性关系

2.教育的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3.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

4.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

5.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

课程资源及依据

实施课程要创设的环境、需要的资源

课程资源与课程目标、内容间的关联性、适应性

课程资源对幼儿学习的支持性及与幼儿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的适应性

课程实施脉络及依据

课程实施流程、方式方法与课程目标、内容间的适应性关系

课程实施流程、方式方法与幼儿能力、兴趣、需要等的适应性关系

课程实施的组织脉络以及各环节中的转换关系、教学策略(包括提问策略、提示信息策略、干预策略、评价策略等)、幼儿参与活动情况及依据。

三、立足多元对话,追寻碰撞、激荡,提升教师的行为智慧

课程审议是课程审议是教育民主的产物,是教师专业自主的重要表现。课程审议强调的是一种浓厚的学术研讨氛围,倡导的是一种参与式与合作式的学习过程,通过对“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辨与探析,个体与群体智慧充分碰撞、激荡,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行为智慧。

1.课程审议要以班级为基点,推进式审议与螺旋式审议相结合

班级是幼儿一日生活的真实所在,是课程实施的现实基地。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和实践应该以班级为基点,在班级生态中孕育和生长。课程审议可采用自上而下的推进式审议与自下而上的螺旋式审议相结合的方式,重视班组教师、保育员、幼儿乃至家长的参与,依据课程开发标准、班级具体情况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课程资源,设计并实施活动方案,构建让自己心动的课程,不断反思和积累实践性学识。

自上而下的推进式审议:教科室提出课程设计方案──教研组进行审议并完善──教师结合班级情况进行审议并进行实践──教科室征集反馈意见与建议,调整改进课程方案──教研组进行审议并完善──班级进行再审议及再实践……

自下而上的螺旋式审议:班组内成员设计、实施课程方案──以观察记录、案例分析、活动反思等形式进行班内审议──在年级组、教研组或课题组内交流与分享,开展课程审议,整理提升经验,研讨困惑问题──教科室组织骨干力量或全园教师集中审议、学习,探析经验的有效性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2.课程审议要以案例为媒介,个体反思与集体审议相结合

课程审议不仅要重视教师的课程设计或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还要弄清楚隐含于“教什么”“怎样教”后面的设计思想、教育理念、具体依据,对话、探讨、辨析、反思是课程审议的主要特征。在实施课程审议时,我们应以案例为媒介,个体反思与集体会诊相结合,加强对案例的分析、判断、评论,提升教育智慧。

(1)重视教师个体的教育反思

反思是激发教师教育智慧的源泉。在课程审议的过程中,我们应切实关注教师的个体经验、个人风格,提倡教师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设计或策划、实践与反思,从研究教材到研究幼儿、研究课程实践,讲自己的教育故事、写自己的教育笔记、做自己的教育反思,反思自己的课程理念、实施技能等,思考着“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使课程审议伴随课程开发、计划、实践、调整……的全过程,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与自我重建中突显“实践”“学习”“研究”“发展”的价值,生成与提升教育智慧,提升课程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

(2)加强研究团队的集体审议

对话,是走出个人视界的平台。课程审议应重视多方代表的参与,重视多元的精神碰撞与交流。它常根据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及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而展开,依靠集体的智慧为某项具体的教育活动会诊、把关。教师、保育员、园长、家长、专家、社区人员、幼儿等都可以参与课程审议。在进行集体审议时,可灵活采用多种形式:

说课式:教师充分准备设计或实施教育活动方案──设计者或执教者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和理论依据──同事或专家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或疑问──共同研究课程设计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的关系──根据课程设计的理论、方法与步骤进一步优化课程方案。(如:在对《黄梅戏歌》活动进行审议时,设计者精心准备,向参与审议者介绍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对“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做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参与审议的专家则从理论到实际透彻分析活动设计的每一环节,提出了不少合理的建议,使活动设计更加完善、优化。)

观摩式:教师个人或教研组精心设计教育活动方案教研组或全园范围内现场观摩活动──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审议──共同研究并完善课程方案──再次组织验证观摩。(如:在课题组成员通过现场观摩对民间童谣《小兔子开铺子》进行课程审议时,大家针对“要不要引导幼儿发现童谣中每一句结尾都有一个‘子’”展开了讨论,最终达成了“应重视挖掘这首童谣的代表性特征,丰富幼儿对民间童谣形式美的欣赏感受能力”的共识,并对原有方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体验式:提供几份相同的课程方案──教师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实施课程方案──教师扮演幼儿亲身体验学习过程,考察原方案中的教学情境、环节设计、教学策略是否适宜──小组研讨并调整、完善方案──各小组交流各自的调整策略,共同研究,修订、完善课程方案组织验证观摩,进一步完善课程方案。(如:在关于《立体剪纸──花》的课程审议中,我园教师围绕着“如何引导幼儿探索性学习运用卷、剪、拉的方法进行立体剪纸”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分组模拟幼儿进入实习场学习,发现了原有方案中许多考虑不够周全的因素,如:纸张的大小、长短对活动的影响,接卷范例出现后对幼儿思维的影响……大家集思广益,想出了不少的对策,使方案进一步完善。公开教学活动在“贯彻纲要,走进南京”全国纲要培训班上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智慧教育优秀案例范文5

近几年,生命教育在大陆兴起,随着理念的普及和人们对其人文性的认可,很多人发现生命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当年开展素质教育时流行一句描述,“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似乎生命教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安全教育、禁毒教育、提高体质的教育、美育等,什么都是生命教育。然而我们在这样例数生命教育的时候,也发现:什么不算生命教育呢?一种存在如果什么都是,那也有什么都不是的嫌疑,容易导致人们不再深刻思考和挖掘其更有价值的人文内涵。

一、积极心理学在生命教育中的践行

积极心理学承载着诸多美好理念,对它的宣传和普及令人愉悦。但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对其运用多停留在口头灌输中。如何深入去学习和领悟其研究成果,使其更加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唤醒内心的正念与觉察,并促使教师以“唤醒”而非“灌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笔者努力探索并尝试将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师教育工作中。

积极心理学经常用到隐喻故事去帮助人们。笔者创设了一个“微语者”身份,以微小情境的心理描述“唤醒”教师对积极品质的深入理解,当教师被“唤醒”的同时,也必将以同样的方式改变教育工作的“灌输”行为。

微语者,是一个教育的主体,它直接是我们的学习者。有时候,“他”似乎在建构一个故事,一个情境,把教条式的“灌输”变作一种“唤醒”。

案例1 积极心理品质的第一项:好奇心与生命教育

【案例背景】

积极心理品质的第一项:好奇心。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好奇心”是一项美好的品质,是积极的人格。它的基本内涵:你对世界的好奇和情趣,你对任何事都感到好奇;你经常发问,对所有话题和题目都感到着迷;你喜欢探索和发掘新事物。

这会让我们思考――它说的到底是什么?似乎和我们的教育目标表述风格不一致。为此,在教学中,笔者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微小情境,唤起大家对此项品质的理解。

【案例实践――微语者】

虚拟一个主体――微语者,对自己童年经历进行描述,期望唤醒教师重新理解儿童的世界,理解好奇心。?

心 灵

小时候,我总爱忘记事情。祖母说,你的心一定在后花园里,被埋掉了。

其实她不知道我找到了一棵大树,整个下午,我坐在树冠中央,看着我的心在阳光里,静静游动。

祖母啊,你看不见风吹了、草动了吗?我的心就在快乐的草丛里,来回奔跑呢。

你总能够听到屋檐下,伊伊呜呜的声音吧,这个时候我脑中的事情全都消失了。

我总想把这种声音变成歌儿,让寂寞变成眼泪,慢慢流下来,让游荡的风改变方向,让云朵安静地留恋婴儿的襁褓。

我想把人们看不见的东西,涂上颜色,配上舞步,请人们仔细琢磨,让心慢慢变软。

你就站在我的身边,重新摸摸这个世界吧,不能让它们随着流水就这样走远了,消――失――了。

回忆一下,小时候,你沉浸在对于你来说新鲜事物里,全然不理会外在一切的情景。

写出这个美妙的情景。

【案例反思】儿童经常会突破大人既定的规则“流放”自己,形成儿童和成人世界的冲突。如果成人了解儿童那些不为人知的“当下时刻”呢?如果成人假设,当愤怒不已之时,儿童沉浸在一种对世界的触摸和建构中呢?我们教育过程中的冲突必定会化解。以上案例可以帮助老师们领悟这个问题。

案例2 积极心理品质的第五项“智慧和知识”与生命教育

【案例背景】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智慧和知识”是一项美好的品质,是积极的人格。它的基本内涵:包括社会智慧、个人智慧、情绪智慧;你明白别人的动机和感受;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你知道该做什么,也知道要做些什么,才能使其他人感到自在。

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所指的“智慧与知识”是比较宽泛的,在此,我们只讨论生命智慧中的那种――你要同理别人的动机与感受。人与人是平等的,如果认为不平等,这就是智慧的缺角。记得小时候,我曾经尾随一个聋哑人,和小伙伴们在她的背后嘲笑她,甚至朝她身上扔石子……在上学的路上,那被我们嘲笑的聋哑人,突然大怒,用嘶哑的声音吼叫着,声音震撼了我!我突然感觉到自己对她的伤害竟然那样深。而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多么无知,以为残疾人和我是完全不同的种类,我常常怀有一种愚蠢的优越感,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

显然,“你明白别人的动机和感受”需要加工我们的经历,需要我们描述。

【案例实践――微语者】

虚拟一个主体――微语者,以文字构建一个童年故事,期望教师以此唤醒学生“同理别人”。

阿柳的岸

阿柳,

你在春天追逐我们这群快乐的孩子。

你傻傻地笑着,

躲避我们投给你的土块和石子。

你恐怕永远也追不上我们,

蹩脚的阿柳,

生下来就被判定哑哑的阿柳,

你和我们之间隔着一条岸。

面对嘲笑,

你终于停止脚步,

一个人躺在草地上,

仰望天空。

谁知道你想什么呢?

你一个字都不会说。

我们从四面八方伏击和包围你。

蓦然,我们手中石块悄悄落地,

我看见了你和我们之间隔着那条岸!

你寂寞而孤独地行走在岸上。

阿柳,让我牵着你的手吧,

你生命的锁就会打开,

你的快乐和我的快乐就会流淌在一起。

趁着天还未黑,我们一起游戏吧。

让阳光有多爱我们就有多爱你。

让阳光有多爱我们就有多爱你。

结合上例中的文字,分享积极心理学所指的“明白别人的动机和感受”给你带来的生命启示是什么。

【案例反思】

“同理心”的智慧,“理解别人的动机和感受”一直是教育的难点,实践证明口头的灌输和道理的讲解已经使我们的教育走入困境。教师在教育中要突破难点,势必要改变方式引用一些生动的素材,“唤醒”孩子的“同理”智慧。以上案例可以帮着老师们领悟这个问题,并尝试去描述一些生动的情景,进行教育,打破灌输,实现另外一种“唤醒”形式。

二、践行积极心理学开展生命教育的价值展望

微小情境的心理描述“唤醒”教师对积极品质的深入理解,当教师被“唤醒”的同时,也必将以同样的方式改变教育中的“灌输”行为。

这种情境的建构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刻板的定义、精确的诠释或者是严谨的逻辑并不能打动老师,老师们喜欢这种建构情境的方式,这种建构,直接把教条式的“灌输”变作一种“唤醒”,给我们探索积极心理品质教育,践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方式和经验。

1.打破刻板的定义和概念,使积极心理学的量表生动起来

积极心理学通过元分析研究,结合了心理学、哲学、文化和宗教等各方面的成果,总结出6大类24项积极人格,并认为这些积极人格是人类共通的。24项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品质量表。在诸多译本中,这种量表的表述和诠释基本一致。毋庸回避,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关于积极品性的诠释带有文化的距离,它表现出局限性。

笔者用生动的笔触建构一些诠释的意境,以此描述每项积极心理品质或人格,在生命教育角度,使其与生命价值世界生动接轨,促进亲近性、加深理解性、丰富体验性――把积极心理品质的刻板量表变成一张生动的生命教育画卷。

2.开发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资源,使积极心理学的成果得以广泛运用

这种形式仿佛开凿了一个泉眼,把教师和学生过往生活中的宝贵资源挖掘出来,成为一种优势教育资源。生活经验和经历的故事化改写只要用心,是很容易做到的,所以一旦学会和运用这种方式,这种资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撰写和分享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生命教育,师生经历生命的觉察和反思

在教育生活中,师生都需要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并形成优秀人格,对品质的诠释有些是从教师角度,有些是从儿童角度,它们都围绕着教育生活和人的生命成长。这种方式本身就伴随着生命教育和生命成长。

总之,品质的教育需要打破给予定义和要求的方式,而要以“唤醒”方式进行探索。而这种从心灵感受出发的建构和意境的描述,好像一个人站在星空下思考生命。这些资源直接触摸心底最柔软且智慧的地方。这种特别的方式让我们从脚下出发,对生命保持眺望敬畏,让我们领悟:教育不是把人引路到一个竞技场或荒漠中,是要人回归到他的故乡。

智慧教育优秀案例范文6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 定价:48元

推荐语:如何将“霜叶红于二月花”、“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妙处说得令人心服口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究竟好在哪里?《背影》中的父亲“很不潇洒”且“违反交通规则”的形象里蕴含着什么美学问题?薛宝钗、蘩漪、周朴园是坏人吗?在这里,作者细细分析了不下百篇的文学作品,带你进入文本内部结构,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奥秘,细品经典之美。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 定价:58元

推荐语:当前语文教学脱离作品的顽症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有日益扩散之势。无效分析已成为制约语文水平提高的瓶颈。而对作品的有效分析则是检验语文教师是否优秀的试金石。有效分析的妙处在于:既展示独特的视角,给予方法上的可操作性的深刻启示,引发思维的震荡,同时分析文章本身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孙绍振教授的解读正提供了这种“精微的生成”。

孙绍振:《演说经典之美》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 定价:38元

推荐语:本书为作者在东南大学的讲座,根据录音记录稿整理、修订而成,内容包括:

另眼看曹操――多疑和不疑;

青眼看宋江,法眼看武松――人性、神性和匪性;

复眼看鲁迅――杂文家和小说家矛盾;

冷眼看钱钟书――对浪漫爱情的消解;

正眼看余秋雨――从审美到审智的断桥;

凤眼看古典诗歌赏析――绝句内部的潜在变幻;

笑眼看中国古典小说――美女难逃英雄关:

慧眼看文学经典――真善美的“错位”;

换眼看幽默和雄辩――“他圆其说”和“逻辑错位”:

天眼看科学家――造福人类还是毁灭地球。

潘新和:《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近大师》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定价:19.80元

推荐语:站在当代语文课改和学科学术研究的制高点上,与大师真诚对话,洞悉思想的甘苦艰辛:走近大师的心灵,倾听历史的遗韵回声。本书分别对叶圣陶、黎锦熙、张志公、朱光潜等四位现代最著名的语文教育大师作系统、深入的研究,全面、清晰地展现了他们的精神实质和对语文教育实践的思考进程。

潘新和:《语文:审视与前瞻――走近名家》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定价:32元

推荐语:这是一本在语文教育领域探新求变、激活思维、引领方向的书。本书对话王富仁、钱理群、孙绍振、曹文轩四位名家,对他们的语文教育观做了系统的介绍与细致的剖析。名家的教育观连同作者的批判,将给语文教师以丰盛的精神享受,对语文教育实践也势必产生深邃、持久的影响。

赖瑞云:《混沌阅读》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出版定价:25元

推荐语:传统语文学科中心主义的弊端主要在阅读,尤其是文学阅读领域,如何处理“建立线性知识体系”与名篇佳作原汁原味阅读之间的重大矛盾?文本解读如何做到“多元有界”?当代的语文课堂如何既超越古代混沌,又超越现代的线性序,而成为容纳线性秩序的更为高级的混沌序?作者通过一个个具体问题,对于历史及当代众多语文教学思想条分缕析,引人深思。

赖瑞云主编:《语文课程理论与应用》

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年出版 定价:29.80元

推荐语:本书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省级精品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不仅引入了当代教育学的系统理念,而且结合课改以来的偏颇举行反思,以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知灼见,对权威理论加以补充和修正。同时,本书立意的重点之一是实践性、可操作性,对于语文教学的学科性质的学术争论、学科历史沿革等等都忽略不计,但是,全书仍然理论、底气十足,学术活力一目了然。

王立根:《作文智慧》

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 定价:35元

推荐语:真诚对话著名作家、教授――谢冕,孙绍振、曹文轩、叶永烈、高洪波、张晓风、北村、江浩、梁小斌……尽显才华与睿智;40年来,不懈聆听万名学生的作文心声,今天,精心化为200篇学生作文的充满智慧的文本解读;全书告诉你一个答案:什么是作文?作文是跳动着的生命!写好作文靠什么?靠智慧。这就是学生喜欢王老师的原因,是他的学生作文屡屡迎风招展的“秘诀”。

王立根:《我说语文――语文教学退思录》

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出版 定价:26元

推荐语:本书集合作者在各种座谈会上的发言、演讲稿而成。王老师侃侃而谈,和你聊起他从教四十余年逐渐积累的语文教育观:语文教学教什么?教学生写字、读书、作文而已;语文教学之难,难在何处?难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和外部环境的压力;内外兼修,根深叶茂,才能做好一个语文老师!

陈日亮:《我即语文》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 定价:39元

推荐语:“我即语文”是作者对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的自我期许和终生追求。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是一个勤于教书、能够教好书的指导者,还应该是一个既能体验语文又能体现语文的实践者。除了语文课堂,他还应该有自己的一块语文校园地,躬身其中,亲知甘苦,自得其乐。他既要用语文育人,更要以语文修身,应该让学生从他身上,看到学到许多更亲切更生动的语文。

俞发亮:《中国学生作文怎么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出版定价:26元

推荐语:这是一本关于“作文争议”的书,“争议作文”实际上是“优秀作文”的特例,它处在“优秀作文”上下左右的边缘上,好像落在边线上的足球。作者精心搜集了近百篇中小学生“争议作文”,它们几乎触及“优秀作文”上下左右的所有边缘底线,从写的内容到写的样式。本书从不同方面揭示了“优秀作文”何以优秀或何以不能优秀的种种规则,把当前语文教育界关于“作文”“写作能力”“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集中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具体地了解所面临的现状,所要解决的问题。对希望自己的学生或本人的作文能在中考、高考中跃居前列的语文教师和学生来说,从这些角度来研究“作文”与“写作能力”,从这些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或改善自己的作文品质,应该是一条比较有把握的捷径。

陈成龙:《创造性语文教育》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出版定价:3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