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解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考历史解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考历史解析

高考历史解析范文1

第一步,粗读材料,把握主题。

文字型材料解析题考查的是综合知识,一般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因此,把握了主题,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效解题。那么,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把握主题呢?

首先,要巧用导语。试题前的引导语,为解决具体问题提供了重要提示。

其次,要留意各个材料的排列情况以及各个设问之间的逻辑联系,判断命题人的命题意图。

第二步,仔细审题,明确要求。

一般而言,审题要明确以下五点要求:一要明确本题有几问,分别问什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最易忽视以陈述句形式呈现出来的问题,从而造成遗漏,故应引起重视;二要明确限制条件和分值,即从哪些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大概需要几个要点;三要根据提示,界定答案的来源:是依据材料,是结合所学知识,还是结合两者来回答问题;四是明确答题方式,即找到行为动词:是要求我们归纳、概括,还是评析、评述;五是宏观把握各小题之间的关系。

第三步,分析材料,提炼信息。

每个材料中都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准确解读这些信息是我们正确答题的关键。

我们应当怎样分析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呢?

首先,要以问题为向导,宏观把握材料主旨,以便透过现象看本质,快速建立起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此时可以借助段首句、段尾句概括全段的意思,也可以借助句号、引号等标点符号划分层次,搞清每层的意思,进行归纳概括。其次,要动手标记,用竖线将每层意思隔开,用横线、曲线、圆圈标出关键信息,以防答题时遗漏。最后,要格外留心材料出处、小括号里的注释、省略号前后的内容,它们往往提示了解题思路或相关知识点。

第四步,根据要求,组织答案。

在这个环节中要遵循两个原则、掌握三个技巧。

两大原则分别是:(1)广度第一,深度第二。

(2)先充分利用材料,再补充所学知识。

三个技巧分别是:(1)借用模板,主动构建。很多同学往往凭直觉答题,这样做容易造成思路狭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们应当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分析各类问题的不同思维模式,主动地扩大思路,努力构建完整的答案。

(2)灵活迁移,灵活解决问题。最常用的就是扩大迁移和缩小迁移。比如就可将宋应星和牛顿科技成果的特点,扩大为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的科技特点。

(3)仔细审题,宏观把握命题意图,最终确定每个问题的答题方向。

第五步,组织语言,书写答案。

在组织语言和书写答案时,要注意“四化”:要点化、序号化、术语化、条理化。

怎样才能做到上述要求呢?

(1)充分利用材料,但不宜过多抄袭原句,可以摘录材料中的某些短句、词语。

(2)每个要点只答一遍(同类项合并,不重复表达)。

(3)每句话只表述一层意思(不表达多重意思)。

(4)联系、利用课本中的经典结论或观点。

(5)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材料进行归纳、提炼,尽量使用专业术语、习惯用语。

高考历史解析范文2

太阳能光热电站(图1)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A柴达木盆地B黄土高原C山东半岛D东南丘陵

【解题思路】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原理是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一要占地广,二是太阳能资源要丰富,对比选项中我国四地区,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柴达木盆地。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径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如同一座雕像决定了一切,没有了你会使更多的原野悲伤。――博尔赫斯

另一件激动人心的事就是到达那些陌生之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它们,然后离开。――埃里克・克莱普顿

【解题思路】太阳能光热电站,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会降低地表温度,也不会提高作物产量,故A、D错误;飞机电子导航是靠全球定位系统,不会受到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干扰,故B错误;用太阳能光电站能反射聚集太阳能,并产生蒸汽,会误伤途径飞鸟,C正确。

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于塔高的比值为P,则

A春、秋分日P=0B夏至日P>0C全年日P1

【解题思路】该题涉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度量和三角函数的关系计算。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也就是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余切值。该地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P=ctan66°34′>0 ,故A错误;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P=ctan90°=0,故B错误;因该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大于43°8′,小于90°,经计算全年日P不是都1,故D正确。

【命题立意】1~3题以太阳能光热电站图文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建站资源条件、影响及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2所示。读图2,完成4~6题。

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河流B聚落C耕地D地形

【解题思路】分析图2不难看出,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主要沿着1000米等高线分布,地形起伏和缓,相对施工难度小。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故D正确。

5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线路过长B距城镇过远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

【解题思路】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距城镇过远,修路的目的是要带动铁路沿线的经济发展。这条线距离吐鲁番和鄯善县过远,因地形起伏大也不方便与吐鲁番联系。故B正确。

6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A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C河流分布D沙漠分布

【解题思路】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绿洲分布。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人口和城镇分布受其制约很大。故B正确。

【命题立意】4~6题考查铁路选线的原则和区位因素,及交通线路变化对城镇建设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对比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1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7~9题。

7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解题思路】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①生物量提高③植株密度改变,故选A。由图标资料图中的总生物量在增加,植被的时空分布没有体现出改变;随着氮沉降,草本植物植株数量在增加,所以植株密度会加大。

8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

【解题思路】对比表格中的数值变化特征,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地下生物量,故选答案D。与2009年相比,植株数量灌木植物数量不变,草本植物有增加趋势;总生物量呈增加趋势;地上生物量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对比,都有增有减。

9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

一个人在世上的人生轨迹很少会改变,更不会突然改变。你人生的道路是什么样子,从一开始就已经是清清楚楚的了。――科马克・麦卡锡

我所惧怕的从来都是人们内心的欲念,而不是来自于命运或自然界的威胁。――吉本芭娜娜

【解题思路】对比生物量的数据,地上和地下的草本植物都呈增加趋势,故越来越繁茂。而地上和地下的灌木植物累加起来,呈缓慢增长或负增长状态,故越来越萎缩。故选D。

【命题立意】7~9题以实验模拟数据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关系”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数据的能力,要理解好地理要素间的关联性。

图3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3,完成10~11题。

【解题思路】图4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点的是A。分析题意可知,移民人数除以移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可以计算出各时段总人口的数量。计算可知A图符合题意。

11该国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A1910―1930年B1930―1950年C1950―1970年D1970―1990年

【解题思路】结合第10题的A图,不难得出该国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1950―1970年。故选C。

【命题立意】10~11题要求考生要运用“移民人数与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分析人口增长特点和人口数量变化。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5分)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6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风沙活动)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以高原风沙灾害为主题展开考查,涉及到沙源分布、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风沙对交通的危害、如何防治等多方面的内容。第(1)问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要注意根据材料归纳,“冬春季盛行西风……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可反分析出错那湖中河口三角洲的泥沙;第(2)问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主要分析其自然原因,可从气候、植被、地形、风向等角度分析;第(3)问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要注意从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损毁机车和通信、信号设备,影响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回答;第(4)问风沙防治措施要综合防治,应从阻沙和固沙两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错那河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37(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于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图7,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了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为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8分)

我们总受语言的欺骗,因为言语强加给我们的逻辑,往往比生活实存的还要多,而我们身上最宝贵的,正是尚不确定的东西。――安德烈・纪德

这年头,什么都能原谅,就是说真话不能原谅。――卡洛斯・鲁依斯・萨丰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8分)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6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工业区位影响因素、工业区位选址的评价等地理知识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运用所学区位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第(1)问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要注意结合题干材料“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靠近红海和波斯湾等作答;第(2)问旨在结合具体的工业区,分析其发展的区位条件。答题既要分析自然区位因素(如气候干旱),也要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如缺劳动力),挖掘出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第(3)问为开放性题目,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只有言之成理或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答案】(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

(3)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沙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今年来,一种不同于传统观光游的“深度游”悄然兴起,深度游是指旅游者通过徒步、自驾等方式,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获得深刻体验的旅游活动,有3位旅游者结伴拟于4月下旬自驾前往图8所示区域(湖面高程3196米),进行以观鸟为主题的深度游。

指出为应对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他们需要携带的生活用品,并说明理由。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设计旅游活动的把握。

【解题思路】考生要搜集旅游信息,结合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确定他们需要携带的生活用品,要明确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确保旅程的安全,防范措施要到位。

【参考答案】海拔较高(3000米以上),氧气含量偏低,需带氧气袋(瓶)、抗缺氧药品等;气压偏低,水的沸点低,需带高压锅等;空气较稀薄,太阳辐射强,需带防晒物品;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需备防寒衣物;此时该区域多大风,需备防风帐篷等。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地震灾害产生机制的把握。

【解题思路】该题要求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考生要认真审题,结合题干信息作答,抓住“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震区出现多次降雨”等关键词。

【参考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44(10分)环境保护

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图10为切沟景观。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水土流失带来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的把握。

【解题思路】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该题要求考生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作为水土流失的一种,切沟加大了土壤侵蚀量,对坡耕地的危害很大。防治可借鉴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思路,多种措施并用,如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等。

【参考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二、2015年复习备考建议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突出基础知识复习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更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要立足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和养成,以教材为线索,加强主干知识梳理,课程标准中没有的知识,坚决予以删除。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全国新课标I文综卷符合国家考核纲要,体现了高考项目组总体设计思路。在高三备考中,依照课程标准复习地理基础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但如何抓基础呢,有很多老师的做法就是讲基础,基础重要,就讲一遍,基础很重要,就再讲一遍,总是认为讲的遍数越多,基础抓的就越牢固,其实这种做法效率是极低的。复习中教师要尽量少讲,少讲并不是不讲,而是要讲学生的疑惑点、讲教材中的难点、讲高考中的重点,而这些只有让学生看了、思考了、做了、说了,教师才能知道到底哪里是学生的难点、哪里是学生的疑惑点、哪里确实是学生需要老师讲的。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雪莱

陌生对我来说不是熟悉的反面,而是信赖的反面。不熟悉的不一定陌生,但熟知的却可能是陌生的。――赫塔・米勒

高考历史解析范文3

例题: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010年安徽卷34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1.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泥沙主要来源区。

2.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候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为什么?

3.简述该区域或泥沙主要来源区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答案:

1.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海洋或河口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黄土高原。

2.暴雨、洪涝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

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综合开发、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等(选择一个区域从以上5个方面回答,具体措施要结合区域特点)。

解析:地理环境整体性是高中地理最重要的原理之一,是研究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和方法。本题以人地关系复杂而敏感的黄河中下游流域为背景,以初中地理中的黄河三角洲区域图为载体,以“黄河三角洲的发育”为案例,整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自然灾害以及相关的地图知识,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原理出发,强化联系特定区域的应用,关注社会现实和科学发展。通过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的成因以及对黄土高原及黄河三角洲地表形态的影响,进而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题中虽然只给出黄河三角洲的不同时期海岸线位置变化信息,其实是要考生在空间上由河口联系到整个流域,在时间上由现在联系到过去、未来。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以及华北平原(包括的黄河三角洲)形成在初中地理中是有的,学生应该是学过的。以初中区域地理为案例和载体来阐释高中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以及对这些原理、规律的运用,在高中必修三本教材中很多,几乎节节都有,尤其是必修二和必修三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以人教版为例,如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鲁尔的传统工业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设与开发、东亚的产业转移等等。

二、初中地理“摆事实、讲现象”、高中地理“阐道理、释原因”

例题:下图 N 为北极点,A、M、B 位于地球表面,NP 为经线,NM 的球面最短距离为 2553 千米。读图完成下题(2012年福建卷10题)

若AM为昏线,则此时节

A.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落叶遍地

B.日本富士山樱花烂漫

C.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草枯黄

D.北京颐和园雪飞冰封

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中“落叶遍地、樱花烂漫、牧草枯黄、雪飞冰封”是地理事实和现象,这些事实和现象为什么会出现?什么时候出现?初中地理没有讲,是高中地理的内容。根据题中“N 为北极点,A、M、B 位于地球表面,NP 为经线,NM 的球面最短距离为 2553 千米”和“若AM为昏线”以及图示信息,可知A、M、B是晨昏线且与670 N纬线相切,670 N以北地区出现了极夜现象,由此可判定“此时节”应该是北半球的冬季,大约是1月。巴黎是法国的首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落叶遍地 ”应该是在秋季,现在是冬季,叶早已落完,不可能是“落叶遍地 ”。 日本富士山的樱花是春季盛开、烂漫。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位于南半球,草原气候,此时是南半球的夏季,降水较多,应该是牧草葱绿,而不是枯黄。此时北京正值隆冬,故可能“颐和园雪飞冰封”。初中地理“摆事实、讲现象”,要求学生知道某地有什么、是什么,一般不要求学生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为什么会是这个,很多地理知识都是从课本文字中直接获得的,只要求学生了解和记忆,重“地”轻“理”,教材内容也以感性知识为主,具体的地理事实和地理材料较多。像本题中的巴黎落叶、日本樱花、阿根廷草原、北京颐和园在初中教材中都或多或少的介绍过,但为什么到某个季节就会出现某些现象,教材不介绍。再如天气变化、气候变化、昼夜交替、四季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初中地理“摆事实、讲现象”,高中地理“阐道理、释原因”,高中地理是解释初中地理事物和现象形成原因的依据。

三、初中地理是学习高中地理必备的基础和技能

例题: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009年安徽卷34题)

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7月平均气温24.6℃。

1.简述流经A地河流的水文特征。

2.分析图示区域干旱、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

3.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

参考答案:

1.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有春汛和夏汛,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

2.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长时期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易引发旱灾;降水过多且强度较大,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地区,易引发洪涝灾害。

3.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种植业;东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宜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果业。

解析:完成本题关键有两点:首先要准确定位,可从图文中三方面获取定位信息,一是“我国某地区略图”。二是“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7月平均气温24.6℃”。由此可以看出该地区雨热同期,且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是温带季风气候,应位于我国秦淮线以北。三是图中的经纬网。410N、420N,1230E、1240E,可进一步确定该地区应该是我国的东北地区。其次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从图中等高线数值看,有200米以下的、200-500米的,还有500米以上的地区。再根据等高线分布的密度和延伸状态可知,该地区的地形种类有平原、低山和丘陵。其中,图示地区的西北部是平原,东南部是低山丘陵。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所涉及的都是初中地理的知识,尤其是经纬网定位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是初中地理的开篇内容,是学习地理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而高中地理是不讲经线、纬线、经纬网的,也没有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判读内容。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等能力,但所有这一切,只有定位清楚了,才能“简述流经A地河流的水文特征”;也只有定位清楚了、地形判读正确了,才能“分析图示区域干旱、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才能“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所以初中地理是学习高中地理必备的基础和技能。

高考历史解析范文4

1 题目与参考答案

如图,四棱锥 中, ∥ , ,侧面 为等边三角形. , .

(Ⅰ)证明: 平面

(Ⅱ)求 与平面 所成的角的大小.

解法一:(Ⅰ)取 中点 ,连接 ,则四边形 为矩形, .连接 ,则 .

又 ,故 ,所以 为直角.由 ,得 平面 ,所以 .

与两条相交直线 、 都垂直,所以 平面 (Ⅱ)由 平面 知,平面 平面 .

作 ,垂足为 ,则 平面 , .

作 ,垂足为 ,则 .

连接 ,则 .又 ,故 平面 ,平面 平面 作 ,垂足为 ,则 平面 . ,即 到平面 的距离为 .

设 与平面 所成角为 ,则 解法二:以 为坐标原点,射线 为 轴正半轴,建立如图2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设 ,则 .

针对解题目标,寻求合理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完成解答题需要把握的重要环节。此题可以从几何法和向量法两个方面来识别题目的重要条件和结论,充分认识到此题是以四棱柱为载体,包含了若干图形的几何特征与数式特征的关系,然后用度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稳妥地多角度分析问题,确定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此题具有很好的导向、引领作用。

解法三:(Ⅰ)如图3,连接 .

评注:几何法证第(Ⅰ)问的关键是:判断 、 及 为直角三角形,而确定它们为 的关键是勾股定理,其实质用度量关系确定位置关系.即由① 平面 、② 、③ 、④ 、⑤ ≌ ≌ 、⑧余弦定理 中的任何两个条件容易推知 垂直于平面 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亦即欲证线面垂直,需证线线垂直的结论纷至沓来,因此本题思路开阔,方法灵活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及能否选择有效方法的应对能力。

几何法证第(Ⅱ)问的难点是,在直线 上找一点,过该点作垂直于平面 的垂线段非常困难,故可采取“求而不作”的策略,意想中构造一个有含线面角的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求解即可。

另外由于 ∥ ,所以 与平面 所成角就是 与平面 所成的角.由此,还可以这样求

3.向量法解答,建系异彩纷呈

此题用向量法来求解,图形简单,思路清晰,即解法单一化,模式固定化,计算公式化、操作程序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识别题目的重要条件和结论,如取 中点 ,连接 ,则四边形 为矩形,且 为直角三角形,这样选择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分别为横轴、纵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审题时充分认识到这些关系,建立正确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此题确定点 的坐标是关键.

解法四:以 为坐标原点,射线 为 轴正半轴,建立如图4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 又设 ,则 (Ⅰ) 由 得 ,故 .

解法五:以 为坐标原点,射线 ( 分别为点 在面 和线段 上的射影)为 轴正半轴,建立如图5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取 中点 ,连接 ,则四边形 为矩形, .连接 ,则 .

又 ,故 ,所以 为直角.

又由 平面 知,平面 平面 .

作 ,垂足为 ,则 平面 ,由等面积关系得 . (Ⅰ) 且 ,又 ,所以 平面

(Ⅱ)设平面 的法向量 ,则 解之得 ,令 ,则有 ,故 与平面 所成角为 评注:向量法证题的关键是:建立正确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确定点 的坐标.根据常见空间直角坐标系选取,又有如下解法:解法六 以 为坐标原点,射线 为 轴正半轴,建立如图6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 (下同解法四,此处略)解法七 取 的中点为 ,易知 .以 为坐标原点,射线 为 轴正半轴,建立如图7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下同解法四,此处略)解法八 取取 的中点为 ,易知 .

, .以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平行于 的射线、射线 、 为 、 、 的正半轴,建立如图8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解法九:取 的中点为 ,分别以 所在射线为 的正半轴,建立如图9空间直角坐标系 .

.此时点 的坐标为 (下同解法四,此处略)

4、存在的问题

4.1 建系不当,满盘皆输

尽管掌握了向量法求解的方法,但由于没有找准共点两两垂直的三条射线,因而在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时出现错误,引发连环错误。此题的证明无论如何都与点 的坐标息息相关,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果按下图方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并将点 坐标表示为 、 、 ,那将满盘皆输。因为直线 、 并不垂直平面 .

4.2、概念不清,推理不严

如将 与平面 所成角为表示为 ,这是由于对 的关系不清,进而对公式 理解不透所致.又如计算得出 后,就断言由以上数据可得: ,严重缺少 这一步,即逆用勾股定理判断垂直这一关系.又如推得 , 后,直接得出 平面 ,缺少 这一条件. 功亏一篑,令人惋惜.

4.3、计算不正确,判断失误

取 的中点为 (或过点 作 ,或过 作 )后,错误地判断四边形 为正方形,进而有 的错误,有的错误地计算出 ,由于 ,所以同理得出 ,进而 平面 ,当然这也是向量法证题时,选择射线 为 轴的理由.

4.4 表述不规范 ,书写错误

高考历史解析范文5

一、《考试大纲》实验部分要求

高考对物理能力的要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能力,近年来高考对学生实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评价与设计是今后物理实验的热点,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仪器和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进行综合运用,此种类型题目大多创造性、综合性较强。

《考试大纲》中要求的19个主要分组实验自2009年开始有所变化。2009开始年考纲要求的实验个数则为16个。

二、高考试题分析

现将2008年-2015年高考全国卷实验试题统计如表1。高考实验试题主要注重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考查,基本仪器的操作、使用、读数几乎是必考内容。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近几年高考实验题比重基本保持恒定,只是在每一小题的侧重上有所调整,这说明实验在物理高考中始终占据着一定的地位。

1、题型分析。高考实验题型一般分为填空、作图、计算等。填空题考查的范围较广,出题灵活一般涉及到实验原理、仪器选择、实验步骤、仪器读数、正误判断以及数据分析等。在高考实验中填空题是最主要的考查类型,并且在高考试卷中只有实验题会出现填空型试题,它不仅仅考察记忆,有时涉及到计算推导,只要求将最后结果填写,这就使得了学生出错的概率增加。

作图题是物理考试中常见的一种类型题目,通过直观的图像说明物理概念和规律,作图在高考实验中占有较大比例,主要考察电路原理、实物图连接、光路作图及图想法数据处理等等。

计算类型的题目考察由计算确定实验方案,推导待测物理量的表达式。

2、实验能力考查分析。基本仪器的使用是学生进行实验的基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实验能力。《考试大纲》中要求学生正确掌握操作的基本仪器包括: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和温度计。高考中对基本仪器考查一般是以填空题形式出现,大多数情况下要求学生正确读数。

(1)关于长度测量工具,刻度尺是初中要求重点掌握,近几年高考中基本没有出现。高中要求重点掌握的测量工具是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考查这两者的读数在高考中出现的概率相当高,例如 2012年出现螺旋测微器读数,还有2013年考查了游标卡尺读数。

(2)测量质量的仪器天平,在初中阶段学生阶段对它的运用及读数已经都相当熟练了,因此没有必要在高考中重点考查。

(3)测量时间的仪器是秒表和打点计时器,关于秒表同样在初中已重点考查过,高考不再出现。打点计时器则是高中重点考查的仪器,其考查的主要方式侧重于纸带的处理,并且都是将打点计时器放在力学实验背景下进行命题。但是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实验题,发现并未出现打点计时器,基于它在高考实验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实验复习中同学应特别注意打点计时器的使用以及纸带的数据处理。

高考历史解析范文6

查询时间

2019年贵州铜仁中考成绩查询入口已于7月9日正式开通,贵州铜仁中考成绩由铜仁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管理系统信息平台负责公布,网址:tredu.gov.cn/

查询方式

2019年贵州铜仁中考考生可以通过铜仁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管理系统中考成绩查询系统(tredu.gov.cn/)输入报名号、姓名、验证码、点击即可查询成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