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目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学的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学的目的

经济学的目的范文1

计量经济学是因为人们研究经济现象活动规律的客观需要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一门新型的经济学科,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同属于中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理论课程。与传统经济学相比,虽然历史不长,但已表现出了强大的理论价值与社会实践价值,对于财经类院校大多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是需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而不是重在研究计量方法本身,所以需要的是理论与应用并重,融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为一体的一门计量经济学课程。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深认识到要更高效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有必要针对这门课程的特点切实做好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工作。

一、理论教学环节的设计

首先要选择好教材。在理论教学上,根据高校统计学专业学生的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学科的知识水平情况,以及教学计划的课时安排,要注重选择理论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其次要能抓住教学主线,这条主线也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线。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紧紧抓住了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设计—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检验及模型的应用”这条主线,于是很自然地就减少了其中的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上的推导内容,重点说明推导结论与计量分析方法的关系,比如: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等内容重点讲解它们所产生的后果、如何检验,以及补救措施,避免了一部分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因为其中繁杂的数学公式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课、数学课,继而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的情况出现。三是重视案例教学内容的开发。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体现其工具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的围绕一定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策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当今世界的教育中受到重视和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的关键是设计高水平的案例。我在课件中安排了一些针对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的案例,比如:居民住房消费,物价问题等方面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一个案例提出后,引导学生按照“模型设计—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检验及模型的应用”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步骤思考怎么建立模型,怎么估计参数、怎么进行模型检验等问题。使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分析这些问题后,即提高了同学们认识经济问题、分析经济问题的热情,又更深刻的体会了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应用。

二、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本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中,将实验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实验与综合实验两个方面,基础实验有五个项目,综合实验一个项目。教学方式采用自主性实验模式,自主性实验模式是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环节中的主动性,即在实验主题的选择、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收集、软件的运用等方面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要先提交实验方案,经教师审核,认为具有可行性即可进行实验。从教学过程来看,自主性实验教学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分开的,理论教学部分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教学部分则是在老师的严格监控下由学生自愿组成实验小组,每个小组根据实验项目自愿选择实验主题,然后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应用模型及软件研究所选择的课题,最后写出实验报告,互相帮助以小组实验的方式共同完成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的设计。

1.做好实验教学准备工作。认真编制好实验教学计划,精心选择实验内容(研究课题)。编制实验教学计划对学生实验进行布置、指导和检查,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计划中体现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地位与课程性质,安排了实验教学进度,确定了学生实验教学成绩的考核方式等。在实验内容上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6个实验项目,即EViws软件的认识、一元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多重共线性的诊断与修正、异方差诊断与修正、自相关诊断与修正、综合实验等基本涵盖了教材教学内容。

2.划分好实验研究小组。通过实验小组来体现计量经济学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按照自愿原则成立实验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他负责小组内部日常的如:学习教学软件、查找资料、上机实验以及撰写实验报告等学习管理,同时负责及时与老师协调沟通在实验教学中所需要解决的各种疑问。小组制管理的优点在于,一方面便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另一方面便于教师的实验教学监督与管理,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经济学的目的范文2

关键词:经济学 资源配置 项目管理 城市化

引言: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发展迅速,人民普遍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提高,开始追求身心享受,相应的各种建筑设施在有限的国土上拔地而起,有限的资源会有用之有竭的时候,需要探索出一条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适宜城市化进程的道路。

一、工程项目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工程项目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项目活动中的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什么是工程项目经济学?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诠释。是以建筑市场的经济为基础,从项目的主体看整个工程,应用经济学的的观点对工程做合理的设计和决策,涉及到项目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找到以最少的资源利用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和资源与环境的协调,使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达到最大。

工程项目经济学的研究对国民的经济增长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从社会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实力可以得到一个项目的经济学分析,对于这个工程项目的投入会带来多大的收益,来源于国民的经济状况。在对社会中个人、组织进行可行性研究时,通过和环境的影响来判断,并进行实证研究,在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用研究时要注意规范化,不能只是通过主观的判断。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在工程项目中通过分别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个方面入手,静态分析又分为投资收益率和静态投资回收率,其中总投资收益率、资本金净利润率为投资收益率的切入点,动态分析有财务内部效率和财务净现值两个方面组成。可行性的研究结果要作为最终决策的依据,所以可行性研究也是项目决策前的重要工作。流量分析与存量分析,通过对流量与存量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对工程项目经济学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利于把握与认识经济变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经济量,流量是指在某一时间段的经济量,流量包含了工程的投资额,在一个时期内新增加的工程器械、原材料等。而某一时期的资本是一个存量。流量与存量密切想关,一般而言,流量来自于存量,流量又归于存量。

二、工程项目中的城市化进程

适宜城市化进程的工程项目是当今建筑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从最新的研究显示:城市化通过产生新城市途径实现,但城市化的增长速度与其呈负相关,新城市的发展最终会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但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低效率的城市化发展,一味追求城市化,只会带来经济发展的滞后,工业化的进程也会变得缓慢,和理想中的城市化差距太大。也有学者认为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农民市民化的趋势与快速增长的城市化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在城市化的发展要理性,不能盲目的去发展。不然势必会造成难以收复的局面。

城市规模主要是指在城市地域内聚集的人口、物质等要素的多少,有一个城市的人后、经济实力、建筑面积三个互相关联的。从经济学角度看,常说的最优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所以成本最小一般作为国外建筑学者优先考虑的事。早起学者对最优建筑规模的定义和研究比较的浅,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术界的前辈们不得不对城市化的进程规模做深入的研究,不同学派的学者都持有自己的观点。进入了新世纪后,新的研究显示:如果聚集经济的程度是用土地的生产率对城市规模衡量的话,那么城市规模是唯一被确定的。认为现实中最优城市规模是当地政府对人民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水平、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政府对市民的管理程度、对城市的运转的能力。

基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工程项目,从城市进程的最优规模去分析,适度的放缓建筑行程,给城市化一个喘息的机会,缓解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的矛盾。

三、项目可用资本

在政府、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将手中的资源投入到项目之中,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这么多的组织去使用有限的资源,就产生了问题,如何去合理分配这些有限的资源,来使得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以及这些资源的用途。

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资源的价格不一定反应其真实的价值,这种情况下,我就要考虑到它的机会成本,在相同的资源上去做另一件事可能会得到更大的收获。一个资源的机会成本大小是可以被估量的,如果机会成本很高,那么这种资源就极为稀少。一般来说,市场的价格可以反映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但是,当市场失灵时,就不会反映出来。

工程项目资源的机会成本是相对的,同一种资源对于不不同的项目或组织是不一样的,即使相同,他们的用途和目标都不能被一一识别,所以,我们就不可能将工程项目的机会成本通过量化具体的展现出来,因此我们在分析项目的机会成本时,我们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环境、地理、人文,这样才可以将机会成本发挥到最大。再者,资源的用途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技术、政策和制度,所以,我们要灵活运用我们的资源,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可以对现有的工程行业进行改革创新,不能一味的按照先辈们的固守思维去做事了,要与时俱进才能跟上世界的脚步。不光是有限的资源,另外有限的资金、市场定价、有限的劳动力、用途有限的资源、闲暇时间、项目参与者的时间、外汇等都是机会成本的形式,其中我们谈到的是有限的自然土地资源,在政府、组织或个人在支配时要考虑到资源的有限,他既可以造楼又可以筑路,合理的去利用是我们应该去考虑的一个问题,不要在开工前放弃原来的想法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四、社会福利

工程项目的分析、评价和选择许多都涉及社会福利的问题。所以,必须很准确的定义出社会福利的内涵和社会福利的函数。为了方便研究社会福利与项目的关系,评价产品等要素发生微小变化而引发的效率的变化。另外,要全面的了解对于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当前与将来的所带来的变化。

对于政府的决策都是从效益出发的,从社会福利的大小来支配。对于社会福利有多个说法,就会有多个结果。为了能够统一,避免冲突,就制定了新的社会福利标准,大家对于社会福利就会有相同的见解。一位经济学家曾说过,福利更多的是取决于而不是生产,但是生产对应的就是资源的消耗,为了求得更多的利益,去大肆的消耗有限的资源,肯定是不可取的,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违背。应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辩证的看待有限资源被消耗的问题,我国的国土资源是不变的,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日益增加,建筑行业变得炽手可热,严重超过了城市所能承受的范围。

基于经济学角度对工程项目的研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并驾齐驱的,有很多的目标。但这些目标都应符合与消费分配的基本目标。明确社会福利的函数,就会在再研究增长与当前消费再分配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工程项目是今后发展的趋势,社会福利也会随之增加。

总结:从目前已有的研究和论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日益快速发展的经济与自然资源关系以及适宜城市化进程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正确的对待城市化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同时要转变我们固有的思想,建立出一个资源可循环利用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一个模式。

参考资料:

[1]宋晨先.现代西方经济学.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王蔚松,夏健明.项目评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经济学的目的范文3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实证项目;教学提高;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121-02

计量经济学课程中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证模型设置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是否能够利用它们来解决经济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是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也是该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基本要求。本研究将以计量经济学案例―对城市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为例,从实证项目的计量经济研究的一般范式:选题、文献回顾与评述、数据的搜集和预处理、课程论文的写作,以及该课程计量经济模型构建分析和技术等内容展开研究,以期为学生计量经济学论文的写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选题

开展实证项目分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题,即确定“怎么开始,亦或如何开始”的问题。选题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深化认识的过程,一般而言,需要从两个层面进行考虑:首先应该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然后是在所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中选题感兴趣的具体题目。显然,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前者是对拟研究问题的一个总框架或总领域的确定,后者是要明晰一个具体的、真正的研究问题。当然,研究领域的确定要依据我们所学专业,亦或结合在诸多经管类课程学习过程中,自己所掌握到的知识来确定拟研究的科学领域。在对课程论文选题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重点选择我们在经济、社会等领域中给予广泛关注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选择的问题一定是具体化的问题,而不是空洞泛泛、言之无物的问题。第二,明确研究范围。研究的范围可以是宏观领域,也可以从微观层面来探讨。第三,题目的选择不应太大。我们应综合考虑实证项目研究的条件和现实可能,如:个人理论水平层次、数据可获得性、完成项目或课题的人力资源、物质成本及时间条件等。作为本科生课程论文,题目不能选得过大而无重点,否则工作量太大,建议选择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小题目”。第四,数据的可获得性。数据来源是进行计量经济学建模及研究的基础,若不能获得具体的观测变量数据,将无法进行具体的计量研究。另外,选题过程中也应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如图书、报刊、电子图书馆和网络数据库等。有效利用资料和文献,可避免做已有学者已做过的学术研究。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综述和评价,指出现有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不足,也可从中发现自己论文写作可能的创新。文献综述和回顾是研究论文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人会将文献综述部分作为文章的引言,以保持整个课程论文结构上的连贯性。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1.模型设定。课程论文研究题目选定之后,就要考虑模型的设定和建立问题。一般来说,模型优良的判别标准有:第一,构建模型的基本准则与所得数据表现的现实相统一和一致。第二,模型构建应与经济理论一致。第三,构建的模型需要外生变量构成回归变量,且构建模型中含有明确因果关系。第四,参数应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五,模型必须具有对数据的代表性和优良的拟合性。第六,模型应具有尽可能大的包容性。最后,模型的简洁性。设定模型首先要确定模型中的变量,其选择的依据要根据研究目的,以经济理论为指导,抓住其主要影响因素和特征,同时根据研究需要,对所选变量进行取舍并加以检验,以确保避免对变量设定的误差。当变量选择好之后,就要对回归模型的函数形式进行设定,使所设定的变量间函数形式能够体现变量间的基本关系。

2.数据收集与处理。在计量经济研究中使用的数据,包括:统计年鉴数据、对外公报、实地调查数据和人为构造数据。可用于估计参数的数据主要有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面板数据和虚拟变量数据。如何取得用于实际计量的适合的样本数据,是计量经济研究成败的关键。计量经济研究中所用数据,要力求真实、可靠、完整,数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所估计参数的可靠性,对明显失真的数据,应当予以剔除。收集数据工作结束后,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先处理,可进行一些初步查验与分析,这样可得到调查数据的统计特征。

三、计量经济分析

当设定的计量经济模型确定之后,就可利用所获得的数据来估计模型中的参数。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普通最小二乘法、WLS法、广义差分法、工具变量等方法估计模型中的参数。接着,还需要进行模型检验,主要从其经济意义、统计推断、模型预测等方面进行。此外还有模型诊断性检验,主要包括变量检验、残差检验和稳定性检验。模型检验不存在通行的模式,每个阶段的检验需要大量地判断和验证,不同学者使用的检验方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我们要避免在没有对模型进行更多深入分析之前就仓促地下结论,也需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诊断和检验。最后,利用我们选取的统计量数值对诸多模型的优劣程度做出判断。经过检验和调整后的估计模型是符合要求的,接着就要对模型所提供的数量信息做具体的分析。根据研究目的,可能是经济预测、结构分析、政策评价或验证理论。对实证分析结果做出说明:如回归系数正负符号、大小、经济意义、检验结果解释、不同估计方法的差异性等角度。

四、课程论文范例

1.题目: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实证研究。

2.前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对农产品消费的研究也已成为目前社会科学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展了消费者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转基因食品等认知、支付意愿和购买行为的研究,且成果颇丰。区域特色农产品极具浓厚的地域特性,它们在生产后被营销到当地,会发生如何的意义?与当地消费者的互动如何?这成为了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研究在对郑州市240位消费者问卷调查基础上,从微观层面探讨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认知状况、需求动机和购买行为及影响因素。

3.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我们以面谈形式填写调查问卷,调查人员为高校研究生。在正式调查之前,先于2011年3~4月、6~8月进行预调查,并于2012年1~3月进行了正式、全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消费者基本情况、对新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认知和购买等内容,获得240份有效问卷。根据所调查数据,对消费者基本情况统计。

4.描述性统计分析: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的认知和购买、了解渠道、购买及目的、消费者对新疆库尔勒香梨的鉴别、质量安全性和价格水平的评价。

5.计量经济分析:模型采用以下函数形式表示。

Y=F(X1,X2,X3…X11)+μ

式中,X1,X2,X3…X11分别表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个人月均收入、对健康的关注、对原产地的关注、销售推广介绍、亲朋好友的推荐、个人喜好、对质量安全水平的评价和对价格的评价,μ表示随机扰动项。本研究拟采用二元逻辑斯谛(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回归模型可表述为:

log■=b0+b1x1+…+b11x11+μ

式中,Y1为购买过新疆库尔勒香梨,Y0没有购买过新疆库尔勒香梨;b0为常数项,bi是Xi的回归系数,μ为随机扰动项。

6.结果分析: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回归分析,由于本研究构建模型主要目的不在于预测,而是定量分析与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故在回归处理过程中,采用向后逐步剔除法(回归结果略)。

主要研究结论:影响消费者购买主要显著性变量有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对原产地关注、销售推介、个人喜好和价格水平评价等7个因素,另外可知它们的显著性水平不尽相同。结合实际调研结果(描述统计部分),进一步可知:新疆特色农产品有着较高的认知度,相比较而言,新疆库尔勒香梨和阿克苏“冰糖心”苹果的市场认知度有待提高;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着较高的评价,同时也认为价格较高;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需求动机存在多样性。

本文通过实际经济活动―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作为教学案例,运用SPSS计算机软件具体操作和应用,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抽象地讲解理论和方法。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和一般范式对实际实证项目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让学生完成较高质量、有数据及数学模型支撑的“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并达到教学效果的改善,及学生计量经济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庞皓.计量经济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Holm L,Kildevang H.Consumers’Views on Food Quality:A Qualitative Interview Study[J].Appetite,1996,27(1):1-14.

[4]Boccaletti S,Nardella M.Consumer Willingness to Pay for Pesticide-Free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in Italy[J].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2000,(3):297-310.

[5]马述忠,史清华.关于转基因产品“加贴标签”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2,(1):40-45.

[6]周洁红.消费者对蔬菜安全认知和购买行为的地区差别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6):113-121.

[7]钟甫宁,陈希.转基因食品、消费者购买行为与市场份额――以城市居民超市食用油消费为例的验证[J].经济学,2008,7(3):1062-1078.

经济学的目的范文4

关键词:会计准则 性质 目标 功能 规范经济学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是在政府赋予其强制力基础之上进行构建,体现社会各利益主体诉求,有关会计主体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的公共行为规则。他的规范和完善对于实现社会的效率、公平和稳定至关重要。

一、我国现行会计准则性质的规范经济学分析

(一)准则的规范性

我国会计准则首先用来指导和检验实务的标准规范,其核心特点是一个客观、技术性的约束机制,同时这也是会计准则的基本职能体现。但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现行准则也在不断的修订,以达到国际趋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要。

(二)准则的权威性

会计准则的要被普遍被接受和认可,必须具备一定的权威性,而国家的强制力是该行为规范充分发挥作用的必然选择。

(三)准则的协调性

会计准则应是寻求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规则,对各方利益和需求予以综合的协调,从而达到使经济后果更合理、更公允的目标,这也是市场经济赋予会计准则的主要任务。

二、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目标的规范经济学解析

(一)财务会计的目标对会计准则目标的影响

会计准则的目标之一便是规范财务会计实务,通过财务报告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其所需求的财务信息,然而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又依赖于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财务会计系统的目标的制定会影响会计准则的目标。

第一,会计准则的效率目标。效率是对稀缺性资源的有效利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理念之一即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此背景下,效率应该是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重要目标之一。一般在经济学中会应用帕累托最优原则作为经济效率的标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来是实现。然而事实证明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其固有缺陷可能会使资源配置的效率受到影响一定程度的影响,一方面,会计信息的公共性和外部性,使得会计信息在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较易滋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在会计信息的产生和对外提供行为过程中进行适当地干预和规范显得非常有必要,而这种干预和规范又主要通过会计准则的形式予以实现:制定和执行会计准则会计信息生成与报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资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统一的会计信息生成与报出的规范,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更为合理的预期,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巨大波动,使信息在获取成本和信息使用的过程中节约了交易费用,从而实现有效的利用。

第二,会计准则的公平目标。毋庸置疑,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政府制定的会计准则制度会对会计信息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影响社会财富与资源的分配。因此现行的会计准则应综合考虑会计信息规范和干预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尽可能对各方的经济利益予以兼顾,从而实现更为公平合理的目标。

第三,会计准则的稳定目标。会计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经济水平越高,对会计相关方法要求就越高。首先:会计信息生成与披露的方法统一并保持相对稳定,相反若缺乏稳定,必将会导致企业和投资者均无所适从,最终失去会计准则应有的权威性;其次,要求企业充分披露相关会计信息及其他信息。也就是企业在财务报告中对一切可能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的重要信息都应当在做出全面、可靠、及时而又使人理解的陈述,从而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维护市场的良好秩序,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

(二)准则制定者价值判断和环境对会计准则目标的影响

一方面,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相关利益集团的游说和压力会影响会计准则制定者的决策。政府主导的各种制度安排和构建在不仅仅综合考虑效率和公平的原则,同时不同利益集团的规模、地位及与统治者的关系等往往也影响着会计准则的制定。由于各种利益群体的游说和压力,有可能使会计准则制定者不得不选择一些无效率的制度构建模式。另一方面,会计准则的制定所产生的费用会影响会计准则制定者对公平与效率目标的追求。会计准则制订并付诸执行可以视为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其需要相应的费用支出。

(三)职责定位对于现行会计准则目标的影响

强调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核心,财务报告不仅要反映企业主体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还要向财会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信息。前者针对企业的过去,后者关注企业的未来。财务报告的目标必须关注投资者的利益诉求,因此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明确向相关利益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是财务报告目标之一是符合这一大趋势的。

(四)客观环境对会计准则目标的实现程度的影响和约束

从规范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会计准则要力求实现公平、效率和稳定的社会目标,主要取决于准则执行的力度和督促的作用。虽然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前提,但为实现会计准则的目标,需要有效果且有效率的执行机制为其保驾护航。分析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在于执法和监督力度不够。

三、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功能的规范经济学阐释

(一)会计准则的安全功能

会计准则的执行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风险水平。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并在国民生活扮演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同时经济交易事项日趋复杂,委托关系随之复杂化和多元化。因而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的分离程度将会越来越大,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提供者信息不对称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会计准则的经济功能

会计准则的经济功能是指通过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执行降低信息成本,节约交易费用。

首先,通过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有效执行可以降低会计信息收集和使用成本。如果会计信息使用成本过高,投资者就不会将大量投资放在在信息收集上,这将导致投机的因素就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资源的有效利用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会计信息使用成本和市场风险将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努力得到降低即实现会计准则的经济。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论述,,新准则对企业报表数据的影响较大,一方面企业报表显示的数据更加接近企业目前的实际经济状况,其反映的会计信息更真实更可靠,另一方面报表数据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质量有所改善,2007年沪深股市所有上市公司的年报业绩均上调,大多来源于政策变化的原因,在分析报表质量时还应结合报表分析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可能,分析报表数据的真实性,新准则对企业利润操纵可能成了一把“双刃剑”,在一些方面遏制或降低了企业对利润操纵的空间,在另一些方面又为企业利润操纵开辟了新的空间。例如新准则对长期资产的减值损失计提后不再转回,以及将持续经营的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也纳入合并范围,均阻断了企业利用转回减值准备和剔除子公司的行为来调节利润的可能性;又如: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使得企业可能采用一定的手段使一些存货的借款利息支出,以及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计入资产的要求,扩大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减少当期财务费用,提升企业利润;债务重组引进公允价值计量,使得企业可能会通过关联方债务豁免等债务重组方式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对无形资产开发费用予以资本化,由于实际操作中区分研究费用和开发费用存在一定难度,企业可能将研究费用一并计入无形资产,扩大企业的利润空间等等,均可能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Mautz,R.K,Accounting as a Social Science,The Accounting Review(April,1963)

[2]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评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会计研究,2006.3

经济学的目的范文5

【关键词】机会成本供给需求收益

一.问题的提出

十年的寒窗苦读,造就了今日的大学生活,然而不少大一学生因为没有了高中时那种一心奔着高考的目标,而且不适应大学宽松的管理制度,便产生了一种迷茫的感觉,暂时失去了学习目标,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大学,整日变得无所事事,游荡于大学校园里,殊不知,大学才是人生学习的开始。

二.经济学分析

(一)为什么上大学

1.漫步在娴静、美丽的大学校园里,你何曾想到上大学的成本究竟是多少呢?现在就让我们算一算,首先,大家想到的一定是每年的学费多少,住宿费多少,伙食费、教材费及资料费多少等。这是培养一个大学生的直接货币支出,但它是上大学的全部成本吗?答案是否定的,世界上没有白吃的午餐,这就是说,我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就必需放弃其他东西,例如当你有三个小时的空余时间,可以用于听一场音乐会或读一本书,为了得到听一场音乐会的享受就必须放弃读一本书的乐趣,经济学中把这种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其他的东西称为得到这种东西的机会成本。因此,我们就会明白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成本决不仅仅是以上我们所说的成本,它还包括另外一种成本——机会成本:

(1)家庭方面

这种机会成本包括父母所付出的艰辛,以及父母为培养孩子所放弃的东西,例如,一个母亲为了孩子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而放弃了收入颇高的工作进行陪读,那么,这份工作的收入就是孩子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如果把父母为培养孩子上大学所放弃的各种机会和所受的艰辛都折算成货币,那么机会成本就非常大了。

(2)个人方面

如果一个人不选择上大学,那么他用这四年宝贵的时间做其他的事所得到的收益都可以视为机会成本。比如他可以选择参加工作,那么这四年参加工作所赚到的钱就是他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2.既然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如此之大,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择上大学而放弃参加工作或干其他的事呢?

人们预期上大学的收益大于参加工作或干其他事的收益,因为上大学并不是一种消费而是一种投资,即人力资本投资。投资与消费不同。消费是为了获得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经济学家称为效用)。消费以物品或劳务消耗完为结束。例如,你吃一个苹果得到了满足,苹果吃完即为消费结束。而投资是为了获得收益,而且收益要大于投资支出,投资才是有利的。我们接受教育主要不是为了获得效用,而是为了以后的收益,即由能力提高引起的收入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是高的,而且一直在提高。

那么,上大学的收益有那些呢?上大学的收益也表现在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两个方面。其中货币收益是指完成大学教育者在未来的终身工作中所获得的总收入中比未能完成大学教育者多出的部分,在数量上等于大学毕业生与当初素质相当但是却没有上大学者之间在终身收入上的差别。国家统计局社会经济调查队对15万户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资料表明,贫困家庭就业者的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其他家庭。如下表所示:

高低收入户受教育程度对比(%)

户主文化程度月收入100元以下月收入1000元以上

大学121.1

大专3.319.1

中专3.912.2

高中18.719.7

初中39.420.3

小学21.25.9

其他12.61.6

由此可见上大学的货币收益是想当可观的。上大学的非货币收益则包括社会地位或声誉的提高,对各种娱乐活动欣赏能力的提高等等。显然上大学可以由能力的提高引起收入的增加。目前,在众多的招聘信息中,不难看出,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工资高于专科毕业生,研究生的平均工资又高于本科生。而博士生的工资则更高,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明上大学不是消费而是一项有利的投资。

(二)怎样读好大学

1.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当今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里,如何才能使自己拥有一席之位成为许多大学生关注的问题。我想我们的首要选择便是读好大学,提高自身能力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读好大学呢?

首先从个人因素考虑便是摆脱心理困惑,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学习是一个不断支付学习成本,不断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它的本身是需要学习的。

我们常说某某学生会学就是说该同学学习同一种知识获得同样的能力所花的时间比别人要少。而说某某学生不会学习,则可能是该同学由于学习经验少,学习方法不适当等原因,在学习同一种知识或获取同样的能力时所花的时间比别人要多。但无论哪个学生只要坚持学会不断的积累经验。改善学习方法,变得越来越会学习。平均学会一个单位的知识或获得一个单位的能力所花的时间不断的缩短,也就是说学习的平均成本随着知识量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即学习成本下降规律,这个规律可以用下图所示的学习曲线来表示:

学习成本

(小时/单位)

0知识量

学习曲线

我们要用这其中所蕴涵的经济学原理来指引我们更好的学会如何学习,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2.从供给与需求方面考虑,在其他外部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若老师能提高授课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课堂就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丰富的知识。如下图所示:

当老师提高授课效果时,不但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了学生对学习的需求,使学习需求曲线由D1向右移动到D2,同时,老师的授课供给曲线由S1移动到S2,这样一来,新的供给曲线和新的需求曲线形成了新的均衡,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3.学校要强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虽然说学习主要在于个人,但外部环境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下面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一下学习的最优选择。经济学是一门假设的学问,现在让我们做这样一个假设:婷婷与小霞是同一寝室的两名同学,假定晚上这两名同学可以有学习和闲聊两种选择,而且两个人都不知道对方是如何选择的,她们做出不同的选择就会有不同的收益,如下图所示:

婷婷

闲聊学习

1010-55

5-51010

小闲聊

霞学习

在这个博弈中,如果小霞闲聊婷婷学习,那么小霞会影响到婷婷,反之亦然。但如果小霞和婷婷都选择学习的话,将出现纳什均衡,每个人都将得到10的收益,反之亦然,由此可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学会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问题,从而做出最优选择。

三.结论

以上的经济学分析,从机会成本和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告诉我们上大学的重要性,用经济学的思路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走出心里困惑,明确学习目标,在大学中权衡利弊,从而做出人生的最优选择——读书。同时,老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学校要加强管理,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这四年里读好大学,获得最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美)曼昆(Mankiw,N.G)著;<<经济学原理>>[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3,8

[2]梁小明著;<<微观经济学纵横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5年1月第一版

经济学的目的范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2-134-02

情境教学法是李吉林老师在1978年受“外语暗示教学”中得到启发后首次提出的。情境教学的理论在我国经历了30多年发展以来理论研究己日臻完善,被广泛的运用到了实践当中,特别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颁布试行以来,新形势下对地理教师在课堂中转变教学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情境教学开始成为落实“课程标准”的必经之路。情境教学也开始越来越多被运用与地理课堂教学当中。然而,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却出现诸多问题。例如:很多地理情境的创设多集中在开课部分,仅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之用;还有很多地理情境的创设大都流于形式,浮于表而。甚至,有很多地理情境的创设与所讲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反而成了教学设计的累赘。

一、基于三维目标情境教学设计的设计原则

地理情境教学设计应该是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基于二维目标的架构而创设出来的具有真实、生动、具体、形象的场景或氛围,让学生能够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认识知识的本质进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因此,在进行地理情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教学情境是情感环境、认知环境和行为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体。情境教学使学生养成能力的同时又习得方法,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二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运用情境教学首先是钻研教材,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特点二方而构思和优选途径进行整体设计。每课时都应明确教学目标,且目标应能带起这一课时的任务使情境教学中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二)真实性原则

真实情境具有真实性、生动性和丰富性等特点。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很容易利用白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新知识,引起顺应过程,并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了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相较于关注书本知识,学生更乐于关注生活。学习情境越真实.学习主体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越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三)科学性原则

知识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也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创设情境应该尽可能依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架设好学习的框架,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问题的衔接与过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要设计好合适的“路径”和“台阶”,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提供的教学情境,一定要合理可接受,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日趋完善。

(四)趣味性原则

情境创设要善于创新、富有变化,既要让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新的信息的刺激。在学生想不到的地方出现新的情境,提出新的问题,对情境的内容、媒体的运用、组合的方式都应该富有新意,让学生感到进入一种情境就获得了一种新的体验,得到了一种新的发现。在创设情境时,要让新设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好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二、地理情境教学设计

下而我们就以(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进行具体的说明。

(一)从导入环节入手设计

根据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在情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把情境作为整个教学流程的一条明线贯穿于教学始终,而二维目标则会成为一条暗线融合在具体的情境中。例如:在本节课的情境导入部分播放《大黄鸭结束纬港之旅,万人送别大黄鸭》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大家为什么如此迷恋大黄鸭及大黄鸭的来历?不仅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以情景故事导入,激发学生获取答案的欲望。然后,给同学们介绍大黄鸭的来历及其背后的地理知识。在本节课的结尾解决上课之初让学生们思考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很轻松的探讨了大黄鸭的惊险历程,而且学习了洋流的分布状况及洋流的分布规律等“课标”要求的地理知识。

(二)从地理知识的构成属性入手设计

知识的构成属性即知识的形成机理,它是地理学家们根据自然现象,探寻地理规律,搜集大量的数据,经过反复实验最终归纳得来的。正因为这些知识是经过前人们高度总结概括出来的,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生涩难懂,枯燥无味。因此,在选择情境教学之前,应先进行“课标”分析、教材分析,然后梳理出这节课的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进行分类,确定哪些是陈述性地理知识哪些是程序性地理知识,据此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境的选择;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例如: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课中,通过对“课标”分析和教材分析得出陈述性知识:洋流的概念;洋流的类型;寒、暖流的分布状况;程序性知识:运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说明洋流的成因,分析理想情况下洋流的分布状况并概括其分布规律;绘制“世界洋流分布图”,运用该图描述世界洋流的分布状况,并归纳洋流分布规律。然后,据此开始广泛搜集了相关的资料,最终发现“小黄鸭的故事”的背后蕴藏着相关的地理知识且极具探索价值,尤其符合科学性、真实性、趣味性的原则。

(三)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入手设计

从《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课的内容上来看属于逻辑推理能力较强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根据这样知识特点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最好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就是首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做假设性的解释,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总结规律。

如:小鸭子是如何到达世界各地的?小鸭子的运动轨迹是否是有规律的?是否是风吹的,顺着海水运动的?小鸭子的运动轨迹是否有规律?假如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风,而全球风带的形成与气压带的形成是我们上节谋所学的内容,“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利用已有的风带知识推导出理想的洋流分布模式,推导出洋流分布基本模式后,运用气旋、反气旋的知识以及通过观察,归纳出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的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描述世界洋流分布状况,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利用该图概括出实际洋流的分布规律,与之前的假设作比较分析。这样学生之前建立的假设,在实践分析中逐步得到验证。最后,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三、情境教学实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