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叙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教学叙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范文1

一、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这对于缓解我国环境压力、人口压力、经济发展压力来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持续发展意识,注重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其关键点在于“可持续”和“长远性”。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提升环境保护观念

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样一来,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均占有量不足。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面临的发展问题更为严峻。在经济发展前期,由于过多地强调于经济产量,忽略环境问题,导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十分严重,限制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通过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够使中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问题,从而加强环境保护。

(二)建立正确的人口观念

从现阶段我国计划生育发展角度来看,人口的急剧增加,给社会医疗、教育等事业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并且在对问题解决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念,能够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较好把握。

(三)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念

资源问题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我国在对资源利用过程中,不注重对资源的保护,导致很多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这样一来,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我国将存在无资源可用的尴尬境地。通过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资源节约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资源,杜绝浪费。

二、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对策探究

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对这一理念进行应用,是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把握课堂教学

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不单单局限于课堂上的讲授,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才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涉及到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以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将可持续发展意识牢牢记在心里。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现代化教学工具进行应用,能够将一些视频、图像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问题。

(二)注重实践活动

在进行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争取学校的支持,能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参与到活动当中,从而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对学校周边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学生通过参与环保活动,实践动手进行保护环境,才能够真正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实际情况,向学生讲授环境污染的危害[4]。例如影响到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可能会导致疾病传播等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必须要注重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这样一来,才能够生动、形象的对问题进行反应。

(三)加强可持续发展意识渗透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范文2

关键词:需要层次理论;初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68-02

一、案例反思

毕业十多年以来,我先后在泉州、厦门工作。由于学科的特点或学校师资不足,有很多学期都是高中兼初中的大跨度教学。对初中历史教学的体会比较深刻的是,初中同学还比较天真活泼、机灵可爱,很多同学对历史课也挺感兴趣,课堂气氛可能比高中要活跃很多。尤其在初一、初二年级时,上历史课学生都很高兴,多数学生课堂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也会提出些创新性的问题,可塑性很强。

2010年,初一2班有一个女同学给我印象很深,个子小小的,眼睛很清澈、很有神,记忆力很好。历史课每次都很认真,考试成绩也非常好,也比较爱跟我交流。我曾问她为什么喜欢学历史,她说历史很有趣,有很多故事,可以认识很多名人。后来初二、初三都是我教,由于中考的任务紧张,初三时历史课减为每周一节。她在课堂上还是挺认真的,但每次看到她,总觉得跟以前有很大的差异,眼里好像没有以前那么完全沉浸在历史学习中的高兴和满足。我问她原因,她说以后排名次不看历史,中考也没有历史,能及格就行了。我当时非常失落,现实的残酷、理论的欠缺让我发现一度自我感觉良好的教学原来是如此的失败,深入的反思势在必行。

二、现状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最大问题是历史学科地位的缺失。由于厦门中考没有同等地计算历史科的成绩,这就从客观上造成了历史是“副科”现象。学生受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对历史的教育功能和价值严重忽视,尤其到了初三时,在中考的压力下态度自然也就不端正了。学校在排课程表时,给历史课安排的课时往往少于大纲规定的数量,将课时让给其他中考科目,更为甚者,干脆不开历史科。至于老师,因为教“副科”而不被人重视,甚至理所当然地不被认为是好老师,自然工作积极性下降。当然,师资也往往不够规范,其他学科代教历史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教学效果当然也会受到影响。有同事曾痛心地说,让我们无比悲愤的《》,在放映给学生看时,却引来了阵阵笑声。价值观的颠覆,严重扭曲了某些学生的心灵,而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却无法引起共鸣。

显然,初中历史属于薄弱学科的现状在短期很难改变。但《历史与社会》课标中确定的学生发展目标是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现实的落寞,低效的课堂,单调的评价,日益减少的“市场”提示我们,传统的教学观念必须在困境中经受洗礼。在困惑与探索过程中,我慢慢发现需要层次理论的实用性,并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关的精神理念,收到一定的成效。

三、理论启发

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slow)在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需要是人类行为的积极的动因和源泉。需要引起动机,动机驱动行为。弄清人类的基本需求结构或层次,就能很好地说明、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马斯洛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当某一种需要没有满足的时候,人就会去追求它,产生一种内驱力。当这种需要满足以后就不再有动力了。而这时又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再驱使人去追求它,直到自我实现。

这一理论告诉我,在工作中应考虑教学对象的不同需要和水平的差异,并根据对象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决不能“一刀切”。教师在实践中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学生的需要,把握学生的优势需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引导和教育学生摒弃不合理的需要,并注意培养学生的高层次需要。对初中学生来说,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变化很大,学生的需求层次也在提升,成长、成就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日益强烈,如果这些需求没有被重视,积极性当然就不高了。我觉得我以前的教学还停留在简单知识趣味层面,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分析挖掘学生的需求,学生在现实的环境中,有那样的认识是很正常的。

四、理论应用

后来在初中教学中,我更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考虑学生的适时需求。从学生的个性发展角度而言,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启发学生了解历史知识背后的精神,学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责任感;学到孟子所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个人气节;学到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书育人品质;学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于职守的品质;学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学到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价值观。不同历史时期的杰出人物在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有利于点燃他们心中的明灯,树立人生的航标,竭尽全力为实现预定的目标努力奋斗。

到初三时,面对中考升学的目标和学校家庭的压力,生理和安全等低层次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而不能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内心更深层的需求,从而端正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把感性的兴趣升华为信念。升学考试是一种压力,但也是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选择了迎难而上,有所取舍。历史学科要不成为牺牲品,必须充分地证明自身的价值,不仅可以有简单趣味,还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还可以从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价值的认识,并使其对历史的兴趣能升华为一种长久不变的信念。

五、小结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范文3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 虚拟实验 优势 运用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122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知识的产生、定理的形成都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实验在整个物理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并不重视实验教学,以讲实验、画实验代替做实验,实验是可有可无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实验教学更加重视,虽然在观念上很重视,但是由于学校实验器材短缺、实验条件不充分等一些实验无法完成,还有一些实验尽管可以在现实条件下完成但实验现象不明显,一直制约着实验教学效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的普及,虚拟实验应运而生,具有重要的教学优势,而被广泛地运用于物理教学中。

所谓虚拟实验主要包括虚拟仿真实验室和Flash课件,是利用计算机的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模拟实验全过程,实现了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整个实验过程完全依托计算机的仿真系统来完成,实现了实验教学的数字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虚拟实验是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下教育信息化的产物,是深化物理教学改革的必要趋势,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一、虚拟实验的优势

1.降低实验成本。传统实验需要借助一定的实验器材来完成,而大部分实验器材费用较高,而且器材供全校师生使用,在使用的过程容易出现损坏,其采购与维修都需要很多的资金。而虚拟实验实现了实验器材的数字化,整个实验是通过仿真系统实现的,可以说其投入是一次性的,并不存在损坏、磨损等现象,可以反复同时供多人使用,这使得教学成本大大降低,更能实现实验教学的全面化与全体化。

2.突破时空限制。传统实验受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由于学校实验器材有限,一次不能容纳很多的学生来操作实验,全校各班需要轮流进行,即使这样也并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实际需求。虚拟实验更具开放性,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要教学需要,师生就可以随时随地进入虚拟实验室网站来完成相应的实验。

3.控制实验节奏。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并不能控制实验的节奏,往往难以观察到一些瞬间产生的实验现象。而虚拟实验更具可控性,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来控制其节奏,如将快速过程缓慢化、缓慢过程快速化,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将截取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片断,以供学生更好地进行操作与思考。

4.保证人身安全。一些实验危险系数较高,如果操作失误会对操作者带来危害,抑或是一些实验本身就具有危险性,在现实条件下无法完成,这些在传统实验教学中不能完成。而虚拟实验可以排除这些安全隐患,可以完成所有的实验,并且可以避免因操作失误所带来的危害,更加具有安全性。

二、虚拟实验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快乐学习。成功的教学所依赖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氛围枯燥,对于大部分实验是通过黑板与粉笔来呈现,通过阅读教材来完成,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而大多学生只是在下面应付,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活跃, 实验教学效率低下。即使是一些学生可以操作的实验,也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虚拟实验以学生所感兴趣的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将学生带入全新的仿真系统之中,这使得实验教学更具有现代技术的气息,唯美的画面、绚丽的色彩、鲜艳的文字、动听的音乐,都可以带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冲击,使得整个实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更能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的效果。这样学生不再是机械而被动的操作, 而是主动而活跃的参与,从而向有效的实验教学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2.模仿各种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验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主要的研究方法与学习手段。不管是演示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都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从而让学生在思考与思维的基础上达到对这些抽象知识的形象认知与深刻理解。但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完成所有的实验,不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而通过虚拟实验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微观为宏观,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深刻理解。如在学习“马德堡半球实验”时,教师可以通过抽掉合在一起的两个马德堡半球里面的空气后无法拉开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但大气压强有多大,学生并没有真切的感受。为此教师可以运用虚拟实验,向学生真实地再现300多年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将两边的马匹由2匹增加到4匹、8匹、16匹,并配以相应的背景音乐,直到将两个半球分开。通过这样的声情并茂的模拟实验,可以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实验场景之中,让学生从中真切地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与巨大。此时再运用虚拟实验对马德堡半球队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剖析与讲解,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大气施压给半球,这样使得学生对于大气压强这一节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从 而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这正是传统实验教学所难以取得的效果。

3.提供自主操作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以往真实的实验活动中,由于怕发生危险,怕弄坏实验设备,学生在操作时往往畏首畏尾,有太多的顾虑而并不能完全地依据自己的思考方式来展开。虚拟实验可以让学生彻底消除这些不安与顾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而宽广的平台,学生可以按照自己个性化的实验方案来展开,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更大的实验热情,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探究的乐趣,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利于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琨.虚拟实验室在中学物理实验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6).

[2]马发辉等.初中物理虚拟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范文4

一、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1.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差异

顾名思义,陈述性知识是进行描述性和解释性的知识体系,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 的问题,陈述性知识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实行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序性知识关注的是操作方面,回答“怎么做”的问题,是对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的概述.进行程序性知识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程序完成既定目标的能力.

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联系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虽然包含的知识范围不同,学习阶段的过程存在差异,但并不代表两者各自独立,互不兼容.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是程序性知识获得的前提,也只有掌握了陈述性知识,并将其进行运用和发挥才能获得程序性的知识.同时,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加强了陈述性知识的理解程度.两者存在着相对性的相互转化和制约关系.

二、程序性知识教学的特点

初中物理习题课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是陈述性的理论知识,一方面是程序性的解题策略和能力,从陈述性知识教学向程序性知识教学的过渡过程是以完善的程序性知识教学实践体系为基础的.程序性知识教学主要有四方面的特点.

1.程序性知识教学的针对性

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这是程序性知识教学的一个目标,因而围绕这个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才能彰显程序性知识教学的针对性.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解题能力虽然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在学生时代,学习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解题.进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可以从方法上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突破口,使学生不但能做题,而且会做题,使做题的成功不再是一种偶然性的事件.

2.程序性知识教学的实践性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填充,而是借助于方法论的指导和程序化的操作实现知识的获取.这种知识通常是方法或过程,具有极强的经验性,因而也是实践的积累.知识的获取存在实践性,同样的,程序性教学也存在着极大的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大弊端,主要原因是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程序性教育要求教师起引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分析,并给出优化的教育方案.这本身就是不断的实践活动.

3.程序性知识教学的实用性

物理学的知识大部分是理论化的抽象概括,虽然是解题的依据,但在解题之外就不能发挥很大的作用,这也是陈述性知识局限性的表现.程序性知识关注的是方法和能力的获得,培养的不仅是解题能力,更重要的是新的思维方式的建立.建立了良好的思维方式,配合方法论的指导,对学生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大有裨益.

三、程序性知识教学的实施策略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重在让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掌握适当的方法进行学习.现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1.强化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有机结合

前文已经提到,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是程序性知识获取的前提,因此,一定要使学生深刻理解程序性知识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和陈述性知识建立有机的联系,也即是,让学生学会程序性知识的陈述形式.例如初中物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习题课上,可以通过例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总结、概括,将程序性知识以陈述性知识的方式呈现.如:(1)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时,将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反之一样成立;(2)物体所受的合力不为零时,若运动方向与合力方向相同将加速,反之则减速.这样,学生就懂得了“一套明确陈述的技术规则”――“技术性知识”,他们在回答“怎么做”时将能应付自如.

2.强化程序性知识应用条件的教育

任何理论或方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基础也规定了该理论应用的范围和条件.把程序性知识转化成易于接受的陈述形式是学习的初步阶段,了解程序性知识的使用条件才可以保证其使用的有效性和解题的高效率.对应用条件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充分了解并非所有的陈述性知识都能够转变为程序性知识,只有能够提供解题依据且具有理论内涵或可以阐述一般规律的陈述性知识才有可能进行转化.同时,还要注意,在对待具体的陈述性知识时,明确其使用的局限性.例如初中物理教材中出现欧姆定律时,并未提及其适用条件,但在讲到焦耳定律时,学生发现:对非纯电阻而言,电流所做电功W=UIt与所产生的电热Q=I2Rt却不相等,即U≠IR.这时就必须向学生强调: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在此不适用,让他们知道,大部分原理、规律都有使用前提或适用条件,在解决“怎么做”这个问题时,必须全面考虑到位,才能保证稳操胜券.

3.强化知识原理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

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不代表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物理习题课中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达到解题能力的提高,这需要不断的练习和经验的积累.对于复杂的程序性知识,不断地训练会使陈述性的概念和程序性的解题思路一步步地深入到脑海中,甚至建立起应激性反应,为解题效率的提高很有帮助.从教师方面讲,要注重教学中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使学生尽可能的发散思维.例如,讲解“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的相关习题时,引导学生发现光沿直线传播是有“同一种”“均匀物质”作为前提的,进而引发学生提出疑问.在此基础上,生活中出现“彩虹”和“海市蜃楼”等现象的原因也就迎刃而解了.

4.强化合理反馈机制的建立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范文5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史料运用;思维能力;阶段性培养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而且需要注重对学生史料运用能力的阶段性培养。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能力阶段性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教师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时,会发现许多历史知识内容非常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不高,严重影响教学大纲目标的完成,这时运用史料给学生讲解历史知识,有利于激发叙事的历史兴趣,积极参与到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结合课本中有趣的历史材料,将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同时,教师还可以紧跟时代步伐,利用互联网的快捷方式,下载更多与历史课堂有关的史料内容,将丰富、形象、感人的史料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思维的发挥,为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引用历史史料,教会学生从史料中提取问题精髓,改变传统的历史固定思维模式,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学习和品鉴历史史料,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历史问题,教会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逐渐汲取历史知识的精华,在不断努力中获取最有价值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信息,帮助学生学会通过历史史料来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进而真正寻找到历史发展规律和特点。初中教师在传授不同历史知识时需要不断选用不同类型的历史史料,在不同课型的实践中,对学生的历史思维反复训练,不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能力阶段性培养的策略

1.新授课中史料运用能力的培养

对于初一刚接触历史知识的学生来说,初中教师需要重点把握对历史史料的选用,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范围选择恰当的历史史料,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选用恰当贴切的材料来帮助学生分析历史课本知识,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拥有良好的第一印象,为后期更好地开展历史做铺垫,切不可将历史课堂变为应试教育的场所,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虽然教材内容上有许多史料的链接,但是需要学生搜索,无法真正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更多地了解史料内容。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以文字、图片、音像和视频为主的史料,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情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

2.复习课中史料运用能力的培养

面对中考的巨大压力,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更简便的复习方法来掌握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在中考中取得真正胜利,考进理想的大学。这时,就要求教师结合历史史料知识将整个初中历史内容串联起来,举例说明每个时期发展的典型历史史料,帮助学生更准确地记住各个时期发展的特点,真正在理解基础上掌握知识点,促使学生能够快速、高效地掌握历史知识。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多运用历史史料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历史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历史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叙事范文6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历史细节;阅读资源

历史学科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历史学科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优化教学策略,增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定的反思,现谨将自己的一点做法及感受小结如下,以求教于诸位同仁。

一、彰显细节魅力,点燃学习兴趣

历史细节或充满情趣,或发人深省,或催人泪下……这样的细节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而又不被遗忘。历史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利用历史细节,可以弥补教科书叙述中的不足,在学生心里留下波澜。教学中,笔者喜欢筛选一些有教学价值的历史细节,利用它们来设计问题,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其思维,拨动其情感之弦。

譬如,笔者执教《秦朝的统一》一课,课堂上笔者在立足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先后利用四个细节来“复活”人物:荆轲刺秦王、秦嬴政采纳军事家尉缭的建议以及尉缭对秦嬴政的评价、秦王奚落王翦并请再次请王翦出山、秦始皇在梁山宫怒杀随从。通过这些细节的插入,使学生对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又如讲授《左宗棠和》一课,笔者引入邓世昌壮烈牺牲的细节,向学生深情地讲述着中的悲壮一幕: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吾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辫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与爱犬一起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一同壮烈殉国。这一细节的巧妙运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爱国志士的英雄气概。

在教学中,教师筛选历史事件的相关细节并恰当运用,可以突出人物的活动与精神风貌,让历史事件或人物形象深刻地定格在学生心中,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人物曾经真实的存在;同时,这些细节在教学中的充分利用,还能大大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历史,使历史学习不再停留在“读、背、练、考”这一肤浅层面,而是引领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了解自己的民族,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注重情感教育,达成“三维”目标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 :“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历史是体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验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体验实践。”可见,历史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实践的过程。这种历史体验实践既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在活动课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情景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进而激活想象世界,接受情感熏陶;同时完成对历史的感悟和思维方法的训练。

历史教材中可以对学生行情感教育内容很多,如“中华民族的”这一学习主题,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军民抗击日军的英雄事迹,而且还承载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任务。历史课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不是割裂和独立的,它需要融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在这学习主题的教学中,笔者见缝插针、自然而然地进行历史情感教育,突出了中国军民为抗战胜利付出的巨大牺牲,如播放片断,补充讲述的战绩,课后结合主题活动三“抗日救亡歌曲演唱比赛”的实施,渗透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笔者认为学生学习历史,不仅仅是脑海中留下几个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珍视阅读资源,提升阅读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学务必要珍视阅读资源,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是由初中历史学科的地位作用、能力要求及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需要决定的。当今的历史教科书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内容丰富多彩,荟萃了宝贵的历史资料。除了文本之外,就是相关的历史插图,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表达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是历史教材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图片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关于如何利用历史教科书中的阅读资源,徐州市第十三中学杨琳老师作出了这样的总结,可供我们思考与借鉴:①读前言——作为历史课本的开篇,前言有着不可替代的引领功能;②读目录——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教材、构建知识框架,不至于发生史实混淆错乱的现象,也有利于答题;③读导言——或介绍本课史实的时代背景、或提纲挈领概括正文主旨、或设问激趣引人入胜、或拓展丰富学生视野,阅读导言可以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确定了基调、有了指向标;④读正文——课本正文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历史新课标的精神,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叙事简洁明确、字斟句酌、分量适中;⑤读史料——课文为筋骨,史料如血肉,正像梁启超先生在《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⑥读图片——从图片中有什么到说明了什么,要充分挖掘图片的内涵,让图片呈现一个真实鲜活的历史人物或历史场景;⑦读练习——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检测,练习读题,正确答题,是提升解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⑧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以弥补历史课本的不足;了解更新的史学动态,增强时代意识;融合学科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自主探究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