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思维导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思维导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思维导图

高中语文思维导图范文1

【关键词】:语文复习课 思维导图 应用

复习是师生双方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深化拓宽及灵活应用的过程,并以促进知识迁移为最终目的。然而,语文复习课到底怎么上?怎样的复习课才算达到复习的目的?在上复习课的过程中,学生不像学新课那么感兴趣,往往是老师说什么,他们就记什么,非常被动,怎样的复习形式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复习课任务重、容量大,许多老师都采取题海战术,进行战前练兵,从基础知识到基本篇目,从写作训练到思想教育,多管齐下,教师操心劳碌,费尽心机,学生死记硬背、头脑昏昏,但结果却收效甚微。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里学家托尼 巴赛创造的一种科学有效的用脑方法。他的核心思想是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进行思考,通俗地说是 对人脑的模拟,把所有的信息都组织在一个树状的结构图上,每一个分支上写着不同的关键词或短语,而图上又充满色彩和图像。它的整个画面正像一个人大脑的结构图,用思维导图思考学习的方法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因此能更有效地把信息放进你的大脑,或是把信息从你的大脑中取出来。

思维导图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的策略,在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有非常积极的作用:(1)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建构和把握知识;(2)思维导图的绘制有利于学生实施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小组学习和交流;(3)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思维导图的这些特性,正好可以解决小学语文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我结合教学实践将思维导图融入小学语文复习课中,在复习课中运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解决复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1、在复习课中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理清学生的思路

在语文复习中,由于知识多而零散,容易造成学生记忆的混乱和目的性的偏差。这时候就可以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整个知识网络,理清层次,找出重难点。

思维导图具有“梳理”和“压缩”的功能,它仅用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就可以把一个单元,一本书的内容“梳理”并“压缩”成由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的一张图,删除了冗余杂乱的信息,保留了关键内容,这便于学生在整体上建构和把握知识点,理清复习的思路和重难点。这样的思维导图还可以用到其它知识点(字、词、句⋯⋯)的复习中。如复习修辞:

2、在薄弱环节中使用思维导图,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复习课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薄弱环节。这些薄弱环节因人而异,这时候学生就可以针对自己的不足,与和自己有相同问题的同学合作绘制思维导图,攻克不足。

例如关键词:

关联词关系错综复杂,学生容易张冠李戴。可思维导图可视化的特点让学生对这些关系一目了然。另外,这漂亮的图案,鲜艳的色彩、容易辨识的符号,刺激学生大脑的神经系统,让学生更快的掌握关联词内在的联系。画完以后,学生把自己的思维导图跟别人的进行比较探讨,进一步思考、记忆、分析,修改⋯⋯这样含糊不清的问题就变得明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在突破重难点中使用思维导图,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按照专题组织安排。可有些主题离学生较远,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即使好不容易理解了,整个思维也就停在书本的知识上,没有创新。如“民风民俗”这一单元,复习时先叫学生回忆北京、和田维吾尔等的地方特色,画出导图,学生在知识再现的过程中巩固了以前没掌握好的知识,突破了重难点。可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你还了解什么呢?

高中语文思维导图范文2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与语文材料性泛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开发,具体表现为语文教学内涵的外延被打破,教学内容呈现高度的开放性。一方面,语文课程相较逻辑性学科而言对学生生活空间的容纳更为宽广、自由、复杂。语文自身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语文的人文情怀亦是高中生汲取理论与经验、参与重大生活命题的源泉,因此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社会化延伸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高中语文内容的开放极大地增加了教学取材的灵活性,意味着材料使用的个性化,然而这些个性化教学资源并不能完全保证立足于语文教育的本质需要,相反不规范的材料利用会造成语文教学价值的削减,使语文学科性特征丧失。因此,教学内容的开放在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的同时亦诱发了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问题。例如,一些高中语文教师高举生活化大旗,力求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得时事新闻、娱乐潮流类生活主题充斥课堂,美其名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实质上却弱化了教学轴心。语文来源于生活却并不等同于生活,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既要诉诸于语文课程的基本框架,还应考察其是否真正具备教学价值,否则就是材料性导入泛化。

(二)教学取向的模糊与语文观念性泛化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高中语文教学观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体现为教学目标设置与教师个人对语文过程化的方向性把握,然而“语文教学观的多样性在推动语文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使语文学科的教学取向模糊化”[2]。一方面,教学观的多义阐释容易引发教学观的迷失,即教师对语文学科的价值认识不清,在将固定的理念符号活化为具体知识与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或生搬硬套,或杂乱无章,表现为对语文学科本义的无意识,无法真正建立起一个理论框架与学生个体的有序激活体系。另一方面,教学取向的模糊意味着语文教学育人功能的偏差,即教师对教学观的实施缺乏可控性,表现为过度使用与无效使用两种情况,前者指向各种理论依据的不完全成熟,后者指向教师游离于语文教学之外的非语文化行为。可见,语文教学取向的模糊是导致教学实践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应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观念性泛化现象。例如,近年高中语文教学领域提倡人本主义教学观,在人文视野下“文化”是语文的内蕴,从高中语文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的教学目标来说,提升学生思想素养、传承民族文化不应该被淡化,但是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功能而忽略其工具性特征并不符合语文学科精神。没有语言文字作为基本框架,没有文学读写、鉴赏、积累的训练,高中语文人本主义教学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教学方法的失范与语文策略性泛化

语文学科作为不可替代的母语课程,其教学方法一直处于不断革新与丰富的建设状态,“现代高中语文教师已逐渐摆脱了课程当道的被动角色,转而向教学建设者过渡”[3]。特别是在新课改持续实施的背景下,具备独立精神的创造性语文实践活动层出不穷,主要表现为对教学方法的丰富与革新。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一切教学措施的运用都必须有的放矢,教学方法的滥用、错用对应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的策略性泛化现象。例如,高中语文课堂的合作互动策略,是不是所有的语文课文都适合这种策略呢?对于词汇解释、文献出处等语文陈述性知识真的需要学生耗费大量时间去合作探究吗?又如教学辅助工具运用的泛化现象,经常可见高中语文课堂为了凸显美学意象,追求声光色电效应,大量使用多媒体、美术、演绎等非语文学科手段制造“形式美”,这种抛弃了对真实教材文本的感知,舍本逐末的教学策略使语文审美课堂变成了空泛的“秀场”。更不要说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直接用图像取代文本、用录音取代诵读等工具滥用行为,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学习处境,花哨的教学手段反而让教学活动肤浅化。

二、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内涵与功能

(一)评价性内涵与教学导向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传统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活动发生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或周期性教学、季度性教学,甚至年度教学总结时期,这时候的教学评价已经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价内容可能已经过时,再则后期评价主要是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出发,评价结果有失偏颇,且评价方式以整体性的总结为主,忽略了对语文教学过程的观照。介入性学科审理弥补了以上缺憾,将评价时间置于教学实践之前,满足了评价的时效性;由于可针对具体的语文课堂,亦提升了教学评价的公正客观性。同时这种评价模式具有鲜明的教学导向功能,能提前审理教学目标,评价教师的目标设置是否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是否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教学任务,有利于明确教师的课题思路。

(二)监督性内涵与教学调控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监督语文教学内容,实现对语文学科性的保护。语文学科性包括三部分,一是对于语言文字摹形,即怎么说话、怎么读书、怎么写字;二是语文的情、理、意、趣,即怎么传递信息、满足社会交际或进行艺术化的表达;三是情感性与思想性,即覆盖学生在诸如人生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领域的教育要素。以上语文学科内容全部包含在语文教材(选修教材、必修教材)、知识点范文、整合材料中,语文教学通过对它们的开发利用体现语文学科性。因此介入性学科审理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监督指向对教学取材的监督,保障教学材料包含语文知识、对应语文课程、表达人文情感、反映语文素养,避免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脱离学科体系。其监督性内涵具有对教学材料的调控功能,促使教学材料符合语文课程的单元结构、逻辑结构、知识块结构、流派结构,保障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避免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

(三)阶段性内涵与教学规整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标准结合了实际教学需求、高中生认知能力以及高中语文教学期望。一方面,介入性学科审理必然建立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框架中,面临着教材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另一方面,介入性学科审理要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促使课程进度与学生个体形成螺旋上升的结构关系,体现语文教学发展的阶段性方向。因此,介入性学科审理具备鲜明的阶段性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界定阶段性教学方法可行性、量化教学标准、判断教学工具适切性的规整功能,既要促使教学策略符合程序的合理性、任务的针对性,亦要满足策略应用对教学进度、学生认知思维发展阶段的适宜性,保持对辅助工具应用的谨慎态度,从而有效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性泛化。

三、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实施条件

(一)审理人员的构成与专业进修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人员构成需要满足以下三方面要求:第一,审理人员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经常参加语文课题研讨活动,重视对语文学科的先进观念与实践创新体例的吸收与探索;第二,对本校语文课程的开展情况有着全面的了解,比如学校教学设施设备、资源与师资优势,以及教职人员的专业层次等;第三,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能和教师协作对话,共同面对教学问题。由此可见,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人员最好以学校语文教研组为选择单元,并确保有语文教研组的骨干成员与负责人加入,除此之外参加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人员均应经过专业的学校培训与在职进修。学校培训是对审理人员进行相关介入性教学审理的操作指导,包括操作原则(比如“以学导教”原则)、审理人员之间的分工(将具体工作落实到岗,责任到人)、具体审理标准与步骤(参见论文第四部分),以及审理结果的处理等;在职培训是针对语文课程的理论学习、学科知识拓展(比如语言学、语用学、文化语言学)、业务研讨等,旨在提升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二)审理介入的“以学导教”原则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坚持“以学导教”原则,一是面向课程标准与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对“学”的基础设定,如知识储备、应用技能学习、审美探究等固定框架结构。二是面向学生“学”的具体问题,比如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高中生的能力增长呈现阶段性变化,以语言知识习得为例,高一年级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初现,在语文复合句分析方面出现一个整体高峰期;高二年级学生的想象思维已接近成人水平,教师情境创设可减少对辅助工具的依赖;高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进一步完善,能够概括说明现实,深入理解事物本质,有利于母语学科的文化传承,是奠定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可见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观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三是面向语文外延中的“学”,即重视社会对语文教学的应用性要求,近到学生日常读书看报、兴趣爱好,远到自荐求职、社会交际,努力构建高中生语文学习与生活外延的对等联系,为学生学科深造、社会生活以及自身发展夯实基础。

(三)对审理时段与时机的恰当把握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段与时机才能保障审理质量。一是对时段的把握。时段是指语文教学在宏观发展方向上的阶段时期,比如新型语文教学理念的推广时期、语文学科研究领域提出优秀教学成果的时期。这些时段往往是教师重新整合教学目标、更新教学素材、建设教学路径的探究时期,属于介入性学科审理的长线时段,一般伴随着语文课题研究、抽样实验课以及相关调查活动等,出现在新语文教学理念正式投入常规教学实践之前。二是对时机的把握。时机是针对日常语文教学活动而言,即对教师某一课时或某一单元的教学筹备进行审理介入的时期,一般为教学开展的前一个星期。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结果应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师。这份书面审理结果必须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对教师创新性教学设计以及劳动成果表示鼓励与肯定;二是具体指出教学设计的优势与缺憾;三是附上教学建议,并敦促改进。

四、高中语文泛化的介入性学科审理体系

(一)教学目标审理: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首先是对教学目标的审理,通过评价教师的目标设置是否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应对语文教学的观念性泛化现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但这样的目标设置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太过粗略抽象,不利于课题思路的清晰明确。因此,教学目标审理不仅应看到教师教学目标设置在语文取向维度的大方向把握,还应“要求目标设置尽可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教学任务”[4]。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层次依据语文学科性可划分为语言文字摹形的操作层,语文情、理、意、趣表达的技术层以及反映语文思想文化的素养层。在语言文字摹形的操作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语文的听说读写,例如,语言规则方面的词汇句法目标、句子成分分析目标、逻辑纠错目标、修辞法与篇章结构目标;语言经验方面对语境语义的领悟目标,对课程背景的掌握目标等。在语文情、理、意、趣表达的技术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到具体的语文思维技能方式,如相关语言练习方面拼读与诵读目标、语言书写目标,语言心智方面的语言表达目标,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目标等。在反映思想文化的素养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教师对课文观点、榜样、情操习染的提取标准,如人文性目标是对生命尊重的人文性提取,还是针对社会生活化的人文体验,抑或是诗意灵动的文化底蕴而设。综上可见,满足课堂标准层次划分的细化目标不仅对应着语文教学的基础任务,还是对教学枝节的梳理。

(二)教学内容审理:保障材料与目标不可分割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监督语文教学内容,实现对语文学科性的保护,主要途径是贴近语文教学现实,保障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紧密联系,应对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现象。首先,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来自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教学内容审理要具备对教学材料进行区分的意识。对于教师配套教材内容的使用审理相对简单,一是确保内容属于某一节课文或某一单元结构;二是确保内容符合教学阶段性目标;三是确保内容与平行教学目标构成了相互映衬与递进的结构关系。可见教师的教学取材应该呈现较为明显的内在逻辑分类,如按照教材记叙文、说明文等单元文本划分;或按照象征诗派、荷花淀派等文学流派编辑等。其次,高中语文教学内容除了选修与必修教材外,还包括例证知识点的范文,这类范文不属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既定内容,但却包含着丰富的语言经验、深邃的人文思想,或者动人的审美情感内容。此审理方向应面向具体的知识块,比如基础知识块、文言文知识块、语法知识块、文学阅读知识块、文章写作知识块等,考察教师的例文选择与上述知识块是否匹配。最后,随着语文内容的开放,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越来越明显,对于不同学科的混合内容审理应该考察教师对材料的挖掘方式是否符合语文课程的根基,即“教师对其他学科素材的转化能不能独立成料,理论性材料是否可以向实践性或体验性材料过渡”[5],保障材料真正具备育人功能。

(三)教学策略审理:追求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高中语文思维导图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学习方法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45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学生来说,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而对老师来说,教好语文的关键就是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教师也会每天都把学习语文挂在嘴边,教导学生认真学习。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教、学生又应该如何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这些问题应该是每位教师都很关注的,因为只有掌握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高效的学习知识,最后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学生该掌握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以下是我的几点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

一、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老师每天都在讲语文很重要,但学生心里难免会有疑问,学习语文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学语文拿来干什么呢?如果学生没有深刻领会到学习语文的意义,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不高,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不好。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的就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一,帮助学生顺利通过高考。高考中,语文分值比重很高,语文考得好直接与学生的继续深造有直接的关联,虽然应试教育存在一定的弊端,但现阶段用考试来挑选人才是最合适的方式。既然高考制度存在,那么学生就应该高度重视,我们也可以看到不管是哪个省区的高考制度,语文都是主要科目,所以学生要学习语文,并学好语文。

第二,学好语文知识是理解和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只有认识了汉字,才能学习其他学科,汉字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字,而且其他学科的知识都是用汉字记录成的,如果不学好语文,又怎么能学习其他学科呢?比如化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公式定理,都是需要学好语文知识后才能理解的,如果学生不理解这些词语的基本意思,那么学生又怎么能理解那些定理呢?

第三,学习语文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非常积极的意义。最开始我们是掌握最简单的“说”汉语,在正式进入学校后才开始系统的学习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可以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不管是在学习、生活中学生都需要运用语文知识来解决自身学习上和生活中的难题。在将来工作后,如果你的语文学得很好,那么你的工作和生活会得到相应帮助。总之,语文对我们的一生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学生要学好语文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明白了学习语文的意义之后,接下来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在课堂上才会全神贯注,才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课后才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且自觉的阅读课外书籍丰富自己,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第一,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其实很简单。很多学生都觉得语文学起来很难,这就使他们在心底产生了语文很难的思维,导致学生都很害怕学习语文,对语文敬而远之,长久下去学生的语文成绩必然糟糕。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所以我们从小就很占优势了,那些外国友人学习语文都是没有口语基础的,但是他们都能把语文学得很好,那为什么我们不行呢?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转变学生的语文思维,让他们不再对语文保持反感情绪,不要把语文想得那么困难,我们已经有了口语基础,那么学起来就是相当容易的了。改变了学生的思维后再让他们学习语文,就没那么困难了。

第二,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其实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有着“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因为地域的不同,口语的发音也就不同,各个民族的语言各有特色,中国各个地方的方言也有所不同,只有掌握了语文知识,我们才能发现这些方言的美和地方区域的差异。通过对语文的深入学习和了解,学生就会发现其实语言是非常有趣的,比如表达“什么”意思的词语,各个地方都会有不同的口语表达,比如有“么子”、“么尼”、“哪样”等词语都是表达“什么”的意思,通过语言的特色必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激情,最后达到提高语文成绩的结果。

三、活跃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有意义的,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也能够听得进老师说的话,学生更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如若教师能够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那么学生学习的热情肯定也会高涨。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记忆知识,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第一,有序的梳理知识点。语文知识多而杂,这就需要教师的备案有条有序并且有趣,方便学生记忆。基础知识需要学生识记,所以在准备课件的时候,教师要整理好书本上的知识,通过一个课时、一个章节、一个单元这样的顺序来梳理基础知识,这样学生在不懂的时候就可以在书本上找到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熟悉自己的教学特点,教师不要经常改变教学方式,以免学生不能适应。

高中语文思维导图范文4

但目前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依然有两个常见的误区:一是在教学中依然以教师讲为主心,以标准答案为准绳,强行灌输,学生往往是待填的容器,主体缺失。二是有的教师有“为课改而课改”的现象,他们往往将先进的阅读教学理论(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打包搬运到自己课堂上,结果往往学生水土不服,事与愿违,并未取得有效性的提升。

其实,固守不变和盲目创新一样不可取,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学生主体上适时主导,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联动,相向而行。教师需从宏观、行文思路、阅读教学和阅读主体等多角度出发,创新阅读教学手段,全方位综合考虑,并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依托,整体有序地开展有效阅读活动。以下为笔者在实践中贯用的四种策略:

一、从整体理解出发,小步推进

文本阅读要基于文本的整体性,“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站在文本整体的高度,从文本的视野观照文本的层次形态,才能探究文本的本质,彰显其要义、核心。任何以破坏文本整体性的阅读教学都有可能损坏文本的价值。教师只有从宏观角度出发,发挥学生自主性,激活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前认知,让学生对文本获得某种整体具象上的理解,学生才能深入文本细节,从而实现小步推进,层层深入。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初读,了解文本相关背景知识,写作文体,写作重心倾向,首尾意旨标识等。其次,通读,要抓住重点人、重点事,重点信息和重点情节,此乃文章的血肉部分,承载着文章的核心价值和主旨思想。再次,在通读基础上,有选择地体会局部句子的表层意义、语境意义和深层意义,将文本事、情和意连成一体。第四步:赏读,主要是体会和欣赏表现文章手法的新颖和形式的多样。最后,悟读,此步骤主要是产生“移情性理解”,即由文本生发自己的感想和体悟,它要求作者要有一定的迁移能力。

二、从行文思路出发,厘清作者思维

作者对文章的建构过程就是读者对文章的解构过程,要洞察作者行文的思维导图,需要保证找到文章中的目标指向,在此牵引下,才能有效地把握我们思考和理解的方向性,从而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要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思维脉络,常有以下三种方法可供参考:第一,去枝叶法。省略不影响情节发展的文字,如描写、举例、引用、解释这样具有意义叠加和意义强调类的句子。第二,抓主干法。主干法意即句子或句段中承载实体意义的主谓宾结构。文章往往以这些句子为纲,向纵深发展,这些句子有很强的眉目表征,抓住了他们,就牵住了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有些句子承上,有些句子启下,还有些句子概括、小结等;第三,从修辞角度来看,有些句子具有很强的感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往往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怀想和寓意,需圈点勾划。此外,要厘清作者思路,需要作者要有“排列组合”意识,有“句群”的观察力和处理能力,只有成组成对理解句子,根据句意适当合并,才能逐步显示作者思维的庐山真面目。

三、从阅读教学出发,构建阅读教学时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阅读教学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阅读教学本身的内在规律来合理安排教学时序。按文本划分教学时序正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内在统一性。一般而言,高一应以现代散文为主要阅读侧重点;高二则侧重于古诗文的欣赏;高三则以议论文为重心,层层梯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整合教材内容,开发校本课程,拓展阅读内涵,有序、有效地开展阅读课教学。

无论何种文体阅读,都要做到、做足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下功夫,让教师阅读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悦读”欣赏的历程。做到教学有选择、有重点、有突破。吕淑湘先生说过:“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教师要将不同文本的阅读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与校本课程、班本课程的研发相结,与学生的个性解读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合作的精神,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

高中语文思维导图范文5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教学方法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4-0019-03

作者简介:赵东明(1975―),江苏灌南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南京市化工园区南化第二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文言文阅读教学。

文言文是千年岁月里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独运的章法,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当代中学生,多读一些古代的诗文佳作,培养一点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对他们提高文化素养,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都是十分必要的。而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新方法。

一、强化预习,自主学习

我们可以尝试着让学生走上讲台来讲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积极质疑、解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具体作法是:

(一)给予提示,明确要求

在学生自读课文前,教师要给予学生明确的目标提示及一定的预习要求,应体现教材单元和课文的目的要求,做到从整体出发,从大处着眼,“文道”统一。

(二)阅读思考,学会提问

文言文自学要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字典随身带,边看边查;开动脑筋,边看边想;笔不离手,边看边画;防止遗忘,边看边批;深思熟虑,边看边读。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归纳、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围绕主题的探究,应多设问、巧置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创造提问题的必要条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组织小组讨论解决。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自主学习时放手让学生对照文言文课下注释,边读课文,边练习译讲课文、常识,解决重点词句的意思,遇到疑难问题,同桌、小组讨论或举手问老师;教师可指名中下等水平的学生练习试讲,客观检测学生预习和自学效果。

二、激趣点拨,学法指导

在文言文教学中,老师要努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引导其作深度思考,让其充分享受认知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起学生兴趣,不使其感到厌烦,让他们觉得学文言文有意思、不枯燥。

(一) 导入新颖、有趣,引起学生的注意

上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讲与课文有关的故事,用一些较有趣的俗语或涉及课文的笑话等来导入,也可以让学生来析题。导入得法,就可以激发学生整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做到课文与现实的紧密结合

对课文的分析切忌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应做到古今一体,融古于今,今古结合,以古照今,以今视古。

(三) 学会质疑,自主解决问题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致力于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所以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的价值在于点拨关键的词句,使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文言常识,了解社会历史知识,消除时代隔阂。

(四)利用教材的情感作用,进行审美教育

运用教学内容中渗透着真善美的资源,教师要以敏锐而富有个性的目光发现教学内容中的美,并力争把这种美的感受准确地传达给每一个学生。

(五) 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课文内容,多元化评价,通过各种活动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与学生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

(六)激起共鸣,感染学生,提高兴趣

教师要努力创设优美情境与氛围,熏陶激趣,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

三、拓展训练,开阔视野

新《课标》下的“综合实践课程”理念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应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充分拓展延伸,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在形式上可采用演出、绘画、讲述、演唱(演唱诗歌)、看幻灯片、欣赏影碟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听、说、读、唱、表演、绘画的能力。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看其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向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关注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自己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的社会功能十分广泛,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作为文言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许多文言名篇给我们刻画了个性鲜明、光彩照人的历史名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乐观豁达、与民同乐的“醉翁”太守欧阳修,关心百姓疾苦、为民请命疾呼的柳宗元,意坚如钢、百折不挠的老愚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哪一个不是栩栩如生的学习典型呢?

四、归纳总结,精心设计

归纳总结,注重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知识,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阅读水平。教师平时可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归纳整理,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但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资料摘录的习惯,指导学生制作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成语、警句、名句。教师要加强指导,促使学生将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提高整体阅读能力。

前后联系容易让学生形成对文言词语的系统认识。对文言文虚词、实词、句式等知识,许多学生学到后头,忘了前头。在教改实验中,笔者总是启发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以旧带新,增强知识的连贯性。这样,学过的课文越多,例句就越多,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触类旁通。

学完课文应趁热打铁,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小结,着重抓好“双基”,其作用是强化记忆,巩固知识,训练的项目有:文学常识、文言实词、虚词、常见的文言句式等;培养能力和技巧,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选择以锻炼能力为目的的课外题。教师要探索有效的文言文教学课堂设计方式,如:

(一) 运用线索式板书,进行互帮互助式背诵,化难为易

(二) 引表演进课堂,化静为动,让无声文字变成直观动作

(三) 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代替简单的复习检查

1. 知识竞赛。可以进行小组或男女生之间的知识竞赛。

2.过关制。一节课教学结束以后,老师抽取几个较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即是过关,否则重新再答,做到“人人清”。

五、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文言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能够消化吸收,丰富思维,接受文化熏陶。由各篇文章获取的知识是零散的、孤立的,必须通过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才有可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

文言文的很多知识点的规律性很明显,老师可引导学生主动相互合作交流,探究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为了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语文教师也要善于把规律性的内容教给学生,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文言知识体系。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以总结文学文化常识、词类活用示意图、文言文疑难词句判别规律表、文言文特殊句式判别规律等方式,给学生提供示范。

六、写作实践,求新求异

著名学者张中行认为:“读,有目的,也可分为三级,一是理解,二是深入,三是仿作。” 作为初中学生,在写作方面如果能从文言文中汲取营养,不仅可以学到遣词造句法,还可以学到文章结构法,以及各种写作的技巧和方法。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还应落实到写作上来,“让学生通过有意识的模仿借鉴,逐步学会写作、创作,并最终有效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记录生活、再现生活,有效地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反映个性化的生活。”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与写作思路,让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体验、挖掘,以悟出文章真谛。学生有了扎实的文言基础后,想象将更丰富,写作中将求新求异,用句简洁、语言生动,富有情感。因此,帮助学生学好文言文也是写作教学的基础。

学习文言文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古人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技巧,学生将学到的文言词汇和文章技法迁移到现代文学习中,“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可以提高自己的现代文读写能力。文言文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学习文言文,还可以借鉴其章法,提高现代汉语的写作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用心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引导他们积极地感受生活,培养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作文时才能以情感人。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作文时向文言文名篇学习,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不断审视自己,用文言名篇校正自己的精神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

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成功的经验之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以致用。写作教学实践表明:立意高远、言词优美、行文流畅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认真学习文言文的学生。文言文行文简练、遣词造句考究,也可以促进现代文写作水平的提高,促使学生出奇制胜,写出《赤兔之死》《吊屈原赋》这样优秀的文言作文。

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促使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引导其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解读作品,对文言文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多角度观察,提出质疑,还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近古人。

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既发展了学生健康的个性,促使其形成健康人格与良好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让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