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基本理论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审计基本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审计基本理论知识

审计基本理论知识范文1

关键词:审计基本理论;审计案例;审计教学

一、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审计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包括审计基本理论与审计实务。从事审计教学的教师普遍感觉审计学课程难教,尤其是审计基本理论,而学生则普遍反映难学、枯燥,其主要原因有:

(一)审计基本理论的内容条块分割,逻辑性不强

审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审计准则、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等条文多,而审计目标、审计证据、审计重要性、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等,内容条块分割、逻辑性不强,需要掌握的东西零星分散,不系统。课程内容条块分割,逻辑性不强,这一点明显区别于以报表或账户为线索的会计课程,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系统把握。

(二)审计基本理论概念多、内容深

审计基本理论概念太多,有时概念之间又相互交叉渗透。审计基本理论涵盖的内容不仅广而且深,如对审计证据充分性的把握,对审计重要性高低的评估和对可接受审计风险大小的确认、出具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等,无不含有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不少审计概念和理论是从英文翻译而来,其语言表述不太符合中文习惯,更难理解。

(三)审计基本理论内容比较枯燥,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教材中审计基本理论,多是说理性的,很多内容是职业道德、审计准则的条文,内容枯燥、晦涩难懂,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二、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应用审计案例的意义

通过案例学习财经类课程是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将审计案例应用于审计基本理论教学具有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审计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沉闷局面,给枯燥的理论增加了鲜活的背景和情节,使审计理论变得生动、易于理解,可引发学生的学习及参与兴趣,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思维潜能,促进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二)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

审计基本理论涉及的相关学科门类众多,内容宽泛,主要涉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选择典型审计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可以使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相互渗透,有助于学生将已学的各科基本理论融会贯通,起到深化理论教学、巩固相关知识的效果。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审计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实际问题,提高认知及感悟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审计基本理论。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有案情、有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认真研究案例,充分发表意见,积极参与辩论,不断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理解所学理论打下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

(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建立教学案例库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审计实际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大量案例,根据案例案情及教学要求进行分析、筛选、改编和更新,使之典型化和系统化,并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在案例讨论中灵活指挥,从而可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而教师指导学生剖析审计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也会使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审计案例

根据多年的审计教学和一定的审计实践经验,笔者在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按照教学内容精心搜集和编写了若干审计案例(见表1),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真实案例

这一类审计案例主要用于教师课堂介绍、学生参与讨论。笔者选择了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案例,例如,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罗宾斯药材公司审计案例、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审计案例、科龙德勤的案例等。真实的历史事件、生动的场景,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探究审计基本概念和理论背后的故事,使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审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笔者还选择了张洪涛猝死的案例、河北邯郸农行被盗的案例、贪污犯胡建军的案例等。这些案例虽算不上经典,但曾引起媒体轰动或发生在我们身边,能引起学生对审计理论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虚构案例

这一类案例主要用于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这些虚构案例紧扣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引导性,将琐碎的审计基本理论知识系统化。虚构案例运用恰当,能说明和解释理论,具有代表性,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掌握相关知识。

四、应用审计案例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应用审计案例教学是一种直观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效果较好,教学结束后,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为优秀。笔者的体会是,要实施好这种教学,应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一)注意处理好审计案例教学和课堂讲授教学之间的关系

审计案例教学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以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个别到一般,但它并不能取代讲授教学。讲授教学根据审计基本理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这两种教学应该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以发挥各自优势。

(二)注意处理好审计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讲授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而审计案例教学中,教师精心准备丰富、适用的案例资料,组织和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将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和审计案例教学结合起来,一是可以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学习兴趣;二是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案例教学时间,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四)对学生建立案例学习考评制度

审计案例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特别是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客观地考核学生的成绩。这样可以较好地检验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能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参考文献:

1、李小惠.审计学教学案例设计及其运用研究[J].会计之友,2010(4).

审计基本理论知识范文2

(一)主观题题量略有增加,试题难度较上年有所降低 为了便于分析,首先将近3年来试题、题型、题量的情况列表总结如表1。2008年的试题中客观题与2007年相当,主观题中虽然总题分数与2007年相比没有变化,但简答题增加了一道小题,相应的简答题的分值由20分增加至25分,综合题则减少了5分,一般来说综合题的难度要大一些,增加简答题,相当于增加了得分的机会。今年的综合题第2小题在形式上和内容与2007年的题目综合题极其相似,且综合题中有大量的需要记忆知识点,这些记忆知识点大多数考生都有所准备,综合题的得分情况肯定要比2007年好。今年的英语附加题考核的是抽样的分步计算,相对于2007年PPS抽样要容易,综上所述,今年试题的总体难度上比去年略低,考生对审计准则的内容已经有了比较好的了解,风险导向的审计思路已经初步树立,所以估计2008年的合格率要比2007年高。

(二)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体现充分,考生职业判断能力得以考查 从2007年试题开始,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在试题中所占比重明显加大。2007年的客观题中多道试题与重大错报风险相关,综合题第2题主要考核风险导向运用程序,分值达22分。要求考生能够站在注册会计师的立场上,运用风险导向的审计思路,识别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在2008年的试题中,总共35道客观题就有17道题与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直接相关。今年的审计综合题没有按惯例考审计报告,而是点出人意料的两道与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的综合题。第一道题是主要以分析程序为主考核考生识别、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能力以及如何应对风险的知识记忆点;第二道题要求识别重大错报风险、内部控制与认定的关系。这两道综合题并非掌握了教材中有关风险评估的理论就能答好题,而是要综合运用财务、会计、经济、管理等不同学科的知识。2008年的试题主要考核了考生是否具有分析、综合、筛选、评价等职业判断能力。

(三)以审计基本理论为重点,强化了基本知识点的识记考核在2006年以前的考试中,客观题一般会有大量与审计实务相关的内容,甚至有很多试题更多的与会计实务相关,但2007年的客观题中没有涉及到会计的内容,客观题主要以考核如审计证据、工作底稿、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抽样、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等审计的基础理论为主,并且在四道简答题中有两道题直接考核鉴证业务的分类、管理层的认定与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的关系,这些题目都是考核审计的基本理论问题。2008年的试题在客观题和主观题中均未涉及会计的内容,一改以往主观题中以单纯审计实务为主的风格,而采取以风险导向的审计实务操作形式,实质是考核基本理论在风险评估中的运用,侧重于对审计理论的掌握。2008年的试题对审计基本准则、质量控制准则、对舞弊的考虑、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期后事项等一些基本理论进行了考核;在实务方面体现对存货监盘、审计抽样、验资、审阅、风险评估等基本知识点的考核。特别要强调的是今年的主观题中需要识记的内容较多,如综合题第1小题共计20分,其中要求回答“总体应对措施”、“不可预见性程序”、“应对舞弊导致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这些内容可能占到12分左右,还有在简答中有关“司法解释”、“审阅报告”的内容也需要强化记忆才能回答充分。

二、考试的几点启示

审计基本理论知识范文3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财政厅关于积极促进更多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可见对加强高校教学中应用型建设提出更高的期待,因此将应用型建设的指导意见融人审计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将应用型教学思维逐步融人教学中,授之以渔,从而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通过探讨不同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同时借助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审计实务与审计理论紧密结合,一方面培养学生审计理论的框架思维,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的应用能力。 

二、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审计学是一门理论丰富、实践性强的课程,结合审计学的内容体系,如何将审计理论知识通俗易懂地讲授,如何将实务部分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课堂教学中构成笔者始终思考的方向,因此应用型教学的融人很有必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审计学这门课程的学习需求,特别是对审计学课程课堂教学方式的需求,因此有针对性地简单做了如下的问卷统计:在发出的问卷中(89份,有效问卷80份)26%的学生认为审计课程采用传统的教授方法;68%的学生认为采用案例结合教学方法,并表示很期待将审计实务融人进课堂;6%的学生选择其他教学方法。另外部分同学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可以课堂进行分组讨论;案例选用体现出贴近实务;针对所学知识进行实务操作训练等等,这也表明了大部分学生对审计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需求,从而为本次研究打下基础。 

因此,通过探讨不同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同时借助多样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式、情景启发式、讨论式等融人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以便将审计实务与审计理论紧密结合进而体现应用型教学特色,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审计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通过实践进行转化。 

三、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内容 

(一)框架教学法 

在审计基本原理教学时通过章节分析,首先需要将理论知识进行分层教学和框架体系的构建,由浅人深,逐步引导,使学生能够构建清晰的知识架构体系,熟悉审计的基本术语,掌握基本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为审计实务的分析和操作打下基础。使学生从总体层面对原理的知识框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在讲解审计目标实现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从接受业务委托、计划审计工作、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完成审计工作及编制审计报告等内容进行串联,使学生对审计目标的实现过程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思路。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浅人深,针对一些章节可以安排学生课后自学,课堂上再进行互动教学。学生结合课后所收集的资料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学习心得,形式多样,可以采用演讲、PPT、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展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适当时候老师可以予以补充点评。另外可以将每章节内容涉及的最新的审计準则结合讲授,包括国内外审计准则,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发展动向。通过每一步理论框架的互动讲解,引导学生逐步构建课程的框架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扎实理论基础。当然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以习题的形式予以巩固知识点,对所学的知识及时进行消化和理解。习题的形式可以主观和客观相互结合以适应不同的学生学习知识的需求。 

(二)“情景+案例”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法体现了“寓景于隋,寓情于景”,将情景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相融合。李文贵(2010)认为情景教学法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近的典型场景,把认知动和情景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并罗列了表演式、讨论式、参观式、竞猜式等情景教学法展开论述。倪明辉,曲艳梅,高尚,邢大为(2013)认为运用审计案例教学主要使学生进入审计工作的“现场”。笔者认为“现场”可以成为情景与案例教学的平台。而这个“平台”的主打元素是审计学的框架体系包括的内容,外在元素为审计工作实务中的真实案例,因此,在组合这些元素时,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在课程案例选择的基础上进行情景设定,课程案例包括对应章节的经典案例或是近期市场披露的审计案例。二是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案例设计。在采用该种教学法下,需要融人一些创新的思维并尽可能地调动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方面的积极陸。通过“情景+案例”的教学相结合的优点在于可以不用局限于案例分析,并且将一定的情景融人其中能够真切的感受和体会到审计学课程学习的乐趣。提高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务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法 

在审计课程教学体系即将结束之时,可以安排模拟审计实验。主要参照会计手工实验的思路,具体表现为:根据提供的模拟被审计单位的模拟资料,结合所具备的知识储备进行审计,并时刻保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审计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审计工作流程以及最新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同时需要编制工作底稿。在实验内容选择方面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其他因素,比如按照审计业务循环模块进行训练,前提是已经具备一些基本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当然还需要具备会计、税法、财务管理等先修课程的学习,所提供的模拟资料尽可能全面、典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模拟实验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审计的计算机技术或应用审计软件进行相应的操作。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安排学生前往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学习或短期的实习,及时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实践的操作能力。通过进入真实的审计环境,提高识别风险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适应环境,这也为应用型的教学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大检验。 

审计基本理论知识范文4

[关键词]审计课程;三维立体;教学模式;构建;实践

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涉及会计、财务成本管理、税法、经济法、统计、心理学、行为学等多学科知识,内容涵盖会计准则、审计准则规定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技能,知识含量丰富,教学要求高、难度大,尤其是对于侧重培养学生实践技术技能为主要目标的高职类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如何开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以达到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把提升人的发展能力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推进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的目标,是每一位从事审计课程教学的教师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分析

(一)课程定位

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是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的核心领域课程,是专业必修课和核心专业课之一,是学生毕业后参加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证考试的课程之一。

(二)培养目标

课程从财务报表审计角度阐述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审计岗位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根据审计职业对会计、审计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职责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应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将应用型职业院校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即时上岗的应职应岗技术技能,又具备适应今后职业生涯发展所具备的素质与潜能,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应知应会的教学体系,以够用和实用为目标,突出应用性,强调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把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升到最高层面。

(三)教学局限

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内容一般包括审计岗位认知、财务报表审计流程、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审计以及完成审计等,但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材概念多、理论知识多、比较枯燥,从课本上很难体现其实践性。虽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尝试采用模块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及项目教学法等等,但由于知识点详细、庞杂、覆盖面宽、信息容量大,无论是对于授课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无法更好的提炼和把握,教学和学习的难度大。

二、“三维立体”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

经过几年的教学尝试和改革,笔者提出整合构建“课堂教学———审计实验室模拟审计———事务所审计助理顶岗实习”三维立体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践。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运用审计工作底稿,实现课堂教学与就业岗位工作内容零对接

在审计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按照传统模式讲授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审计方法,内容乏味、枯燥,即便是增加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手段,但仍然是没有太大的突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在新的教学模式设计中,选用应用型审计课程教材,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底稿融入审计理论、审计流程、审计方法和审计实务的学习中,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切入点,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教学实施中,学生以审计项目组成员的身份划分为学习小组,分角色开展协作式学习,通过分组分岗,设置项目经理、项目助理以及审计客户等角色,让学生熟悉审计岗位职责、明确岗位任务、培养岗位技能,通过体验审计业务洽谈、签署审计业务约定书、编制审计计划、实施项目审计、完成审计报告等事项,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度参与审计全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由于会计师事务所完成审计工作时,所有的工作过程都体现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也是在工作底稿中完成学习的内容,实现“做中学”。以审计业务承接为例,把与业务承接相关的空白工作底稿预先发给各学习小组,布置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等资源查找相关客户信息,完成工作底稿中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先由指定的学习小组以教学课件的形式讲述学习内容,其他小组点评和打分,再由教师提炼知识点,完成课程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工作内容零对接,激发了学生的职业兴趣,提高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

(二)运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实验室模拟审计,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

“双轮驱动”虽然运用审计工作底稿进行课堂教学,使得学习具有了生动性和可操作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这种学习仍然只是停留在平面学习中,缺乏动态性,因此,通过在审计实验室模拟审计中运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再现审计业务场景,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双轮驱动”。教学实践中,在实验室安装审计实务操作软件,与审计课程同步开课,内容包括相关数据采集,凭证、明细账、总账、报表的查询,内部控制制度评估,审计符合性测试、审计实质性测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疑点的记录与汇总,审计调整、完成审计报告等。运用审计软件可以实现审计教学和审计实训的结合,软件带有考试评价系统,方便学生更直观和动态地进行学习。通过审计实训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不仅对审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审计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更令学生锻炼了基本的审计技能,培养了职业判断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了解和认知。

(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助理顶岗实习,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与实际工作岗位能力相衔接的职业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高等级职业人才

国家对职业教育做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安排,提出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大规模的技术人才做支撑,要在全社会通过职业教育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注册会计师属于高技术人才,单凭学校教育并不能很好地实现与审计工作的直接对接,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作用,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一方面是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即把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请到学校当老师,加强实践指导,并为教学提供真实的审计资料和相关资源,同时学校的专业教师定期到事务所参与审计工作,形成一种“旋转门”机制,促使形成校企一体培养学生的机制。另一方面是职业院校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在毕业前到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审计助理进行顶岗实习,彻底改变教学与实践两张皮的脱节问题。实践中,我校与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记账公司实现合作办学,会计、审计专业学生入学后,每学期都会安排到代账公司进行教学实习,毕业前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顶岗实习,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充分结合,取得了很好的人才培养效果。经过多年对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在充分研究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针对教学对象设计教学内容,切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与设计,构建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课堂教学———审计实验室模拟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助理顶岗实习”三维立体教学模式,并实现三维立体教学模式相互之间的有效衔接和紧密结合,从根本上改变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理论性强,传统讲授枯燥,知识不易理解和掌握,学生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的难点,达到培养高等职业学生具备职业兴趣、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四位一体的,具有职业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技术技能型职业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苗美华,孙宗彬.审计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12)

[2]邹婷,王冬梅,祖国峰.注册会计师审计课程“三维立体”教考模式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11)

审计基本理论知识范文5

曹计(1984.02- ),女,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审计。

摘要:审计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大多高校会计专业都会开设此类专业课。现今高校审计教学模式普遍以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的模式,学生在学习审计理论的同时缺少对于实际问题的接触,难以满足高素质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有鉴于此,对审计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改进,弥补传统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缺陷,以此构建新型审计课堂教学模式就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改革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之一。通过审计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加强对于审计的理解以及相应知识点的掌握,从而提高整体学习质量。

关键词:审计案例;课堂教学;实践;模式

引言

审计作为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其拥有理论知识体系关联性强以及实践性强的特点。审计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与审计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同时又能够掌握一定的实践技术,提高应用能力。理论结合实践,从而全面地加强对于审计学的认识。传统审计课堂教学中,仅仅针对理论知识的教授是难以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知识消化与提升。为了提高审计课堂教学效果,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案例教学融入理论教学就成为了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一、现今审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审计课堂教学虽然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会引入相关案例。但生硬地“理论阐述”加“案例分析”,同样也难以达到使学生融会贯通的效果。经过研究,发现审计课堂教学中有如下问题:

1. 理论与案例结合性不强。目前审计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所选择的案例与理论知识联系不够紧密,针对性不强,以及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不成系统的问题。由于现代审计教学体系的问题,大部分审计教材中所选用的案例多为西方经典案例或者是上个世纪的案例。教师以这些案例进行讲解分析授课,不能够有效地结合中国审计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2. 教学队伍结构单一。目前国内高校中审计教师大多接受的是学校教育,而没有真正进行过审计业务操作,缺乏审计实践经验。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于审计的基础理论、审计方法、工作流程和技巧都能够掌握,但在缺少实践操作的前提下,将抽象复杂的审计理论整合在实际案例中则成为了一项艰难的任务。审计作为一门操作性强的会计课程,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是审计课堂教学效果能够提升的关键。

二、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建立方法

1. 拓展审计教学案例。审计案例拥有理论性和实务性两种特性。理论性的审计案例侧重于对于审计理论的诠释,使用者可以通过书籍查阅、网络搜索及新闻媒体报道等方式进行搜集整理;实务性的审计案例则需要具备相关的审计实践经验,对于审计业务处理流程相对熟悉。这部分案例需要使用者亲自参加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工作去体验审计实际业务,并对搜集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及加工,使其能够达到课堂教学的要求。审计案例的搜集、整理与编辑,需要教师集体努力,灵活运用会计多门学科的知识,才能建立系统化的审计案例库。

2. 深化审计课程体系的改革。在现在的会计专业内,审计课程多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实际上审计学涉及基础与原理、技术与实务、理论与实务等多个独立的知识点,如果仅仅将所有审计相关知识全部整合在一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则很容易造成教学体系结构的紊乱。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可以将审计学拆分为审计学原理和审计学案例两门课程。通过两门课程之间知识点的区分与衔接,可以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在审计课程考核上,传统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试卷考核的形式,期末试卷的卷面分数占比较大,平时分数则难以得到体现。在这样的考核制度之下,学生很容易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在一般高校里,审计课的平时成绩依据主要是出勤率以及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缺乏课堂的讨论以及审计业务模拟、实训等环节。改变传统的审计考核形式,使之综合反映课堂讲授、案例研讨、审计实验三者之间的平衡,建立一个合适的比例,这样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方式会引起学生对于审计课程的重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对教学队伍进行结构化建设。根据调查,现今高校内的审计教师多数缺乏审计实践经验,没有亲自参加过审计实际业务。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可以以系部为单位,采取相应手段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1)利用教师寒暑假或教学任务相对较轻的时间,由校方安排或自己联系进入公司相关岗位或会计师事务等机构进行脱产顶岗实践工作。通过接触实际业务,教师们可以增加自身的实践经验。

(2)鼓励任课教师参加各种与审计相关的在岗学习或其他活动,例如通过网络在线培训、参加交流讲座或组织学术讨论等形式,从实务角度出发,以更深层次为目标去认识审计、了解审计。

(3)从企业或是会计师事务所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审计人员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以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课堂案例教学建议模式

1. 知识讲授结合案例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并不完全作为传授的一方,可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选取与当堂审计理论相关联的审计案例,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相关资料,再进行小组讨论及分工合作。最后,由教师对整个分析过程进行概括总结,帮助学生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情景模拟。在课堂教学环节,可以从中抽出2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模拟一个审计案例的情景,时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在模拟审计情景的时候,中间有意加入一些与审计准则相悖,或不遵循审计准则的行为。表演完后,组织全班其他同学集体并讨论分析情景剧当中的问题,最后由教师来进行分析总结。

通过案例情景模拟的形式,无论从表演上还是从问题讨论上,都能够让全班同学自主参与进来。这种方式比生硬地口述知识点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发地参与到审计学习中来。“学生表演,学生点评”的方式同样也能使本来枯燥无味的案例学习变得轻松直观,学生在近乎于“娱乐”的同时也学习到了相应的知识。

在整个模拟环节中,教师需要做到的是在学生讨论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式;在讨论完成后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给出评价。通过教师的引导、总结和归纳,最终将案例分析的目的定位在对相应的审计理论的理解上,以及具体审计技术、审计方法的掌握上,完成整体的审计教学。

四、课后实践教学

1. 校内审计模拟。审计模拟是对审计实践当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进行一次统一的整合,为学生在校内就创造出较贴合实际的审计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较为全面的审计工作流程,加强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专业理论和审计实务紧密结合。

校内审计模拟结合了手工审计环节和审计电算化的内容。其中,手工审计模拟主要是将课本上所学到的审计技术方法在模拟实际情况当中进行应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以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强调审计检查、计算、分析程序的基本功训练。模拟实习资料可以取材于已发生的实务,依照教学需求进行一定量的筛选与增补。手工审计模拟的要求是希望学生能完成从审计的准备工作到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测试,最后撰写审计报的全部过程。通过这种形式,为没有真正接触过审计工作的在校学生提供了感性认识审计职能岗位的锻炼机会。

在审计电算化模拟的阶段是通过操作相关审计软件,要求学生完成审计工作当中关键步骤。审计电算化的内容也可以与手工审计互相结合,这样可以使整个审计课程的结构更加地紧密,学生也能够更完整、更全面地接触审计实践工作。

2. 校外审计实习。到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审计实习,可以帮助学生在接触实际审计工作之前能够更好地进行准备,为了在未来社会工作中能够实现在校是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做更好的结合。在校外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了解课本理论与现实工作的差异,弥补理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最终将学校内学习的知识转化成生产力。

校外审计实习可分为假期实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其中,学生在校期间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根据审计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以学校牵头,将学生分批送入会计师事务所,接触真实审计实务。

毕业实习是在毕业前一个学期,由学生外出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期内,学生至少应该参与一个完整的审计业务,从而切实提高其对审计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总结

通过对于审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使学校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审计人才。学生经过系统学习审计相关课程,并通过审计实验室模拟实训以及顶岗实习,成为具备审计操作的知识和能力,最后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以及相关部门从事审计工作的高端应用型人才。(作者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汪燕芳.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2]张其镇.案例法:审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审计与理财,2004(7).

审计基本理论知识范文6

关键词:审计学;教学改革;特色专业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审计专业是各个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学院所必设的专业,而《审计学》又是审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之一。开设《审计学》这一课程的目的旨在使学生掌握审计体系,了解审计工作的目标和方法,学会审计报告的编写,使审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上手做与审计相关的各项工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审计学》为审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作用,大部分学生学习过审计课程之后依然不清楚审计学的体系。因此,本文基于民办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方案,结合本人这几年的实践教学经验,从四个不同角度分析审计专业《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个人的几点建议。

一、《审计学》课程在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审计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同时,《审计学》课程也是目前各个高等财经类院校审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对学生毕业以后从事有关财务类的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审计监督也渐渐发展成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

二、《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审计学的理论方法不同于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财会类基础学科,审计学里面没有数学计算,也没有分录的列示,主要是理论和注册会计师准则的应用,也是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的后置学科,审计人员必须熟悉掌握会计基础,才能够对企业的财务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

各高校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符合企业审计人员标准的应用型人才,而目前审计学的教学大多数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应用实践教学,只是填鸭式教学的讲解法条,很少讲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在审计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标准上建设内容不具有针对性、应用性等实用方面的适用性。

(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审计学的教学手段不灵活,教学方式单一、互动性差,教学方法仍停留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同时,审计理论相对比较枯燥,大部分学生听课兴趣不高,这也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习审计课程的兴趣,学习难度加大,难以理解和掌握审计知识,没有探究所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的热情。

(三)教师队伍实践经验欠缺

由于民办高校资金欠缺的问题,导致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比较拨弱,教师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学历普遍较高,理论知识扎实,但是缺少相应的工作经验。民办高校的审计教师也有相应的问题,许多教师对于具体审计实务操作了解甚少,多数认知来源于书本。在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理论讲理论,甚至于照本宣科地讲述枯燥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实际审计工作的具体审计案例结合起来。

(四)成绩考核方式不够科学

期末缺乏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大部分的考查仍只采用笔试,仅能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掌握水平,忽视了对审计实践能力的考核,不利于实现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目标,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疏于对审计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的

目前,我国除了经济供给侧改革外,在教育行业也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即争取努力为企业提供实用型人才,针对目前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是中小企业中的审计人员职位,在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上,除了要体现整体性和递进性,保证知识架构的完整,同时要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发展逻辑,还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实际审计操作能力为主线,通过引入典型企业比较成熟的全套审计业务流程的模拟操作,带领学生通过操作整个流程熟悉审计方法,甚至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增加审计报告的形式作为考核手段之一,让学生彻底掌握审计实践操作流程,为今后的审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讲解为主,虽然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传授知识最大化的效果,但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强迫性的缺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思考,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掌握审计学的主要知识体系。例如应收账款审计的讲解时,就可以找相关的审计案例直接让学生自己进行实质性审计程序操作,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当学生自己审计完应收账款后,可以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和主动学习的热情,虽然在审计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问题比较多,但一旦完成就会对审计理论知识的把握就更深刻、更准确。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弥补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实际审计工作经验的欠缺,高校应注重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实践教学能力。可定期组织对审计师资队伍进行教学能力考核与培训,积极促进教师团队深入市场开展调研工作。努力建立与政府、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合作,安排审计教师到企业开展社会实践,了解实际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有效改善实务经验欠缺的情况,使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在提高现有审计教师素质的同时,高校应当积极引进具备审计实践能力的教师,通过将审计实践经验与审计理论进行有效结合,促进授课水平的提高。

(四)科学安排考核方式

可以将传统的期末仅仅笔试考查课本知识点形式改为由随堂案例作业、课堂分组讨论、审计报告编写、审计软件应用等考察方式相结合的形式,突出审计专业的应用式教学目的。整体的考核内容应结合审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同时紧紧围绕审计专业的各个主要知识点展开。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e极性,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审计学》是审计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是学生们进行后续专业学习以及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各民办高校需要通过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对审计学理论的理解,提升审计学毕业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审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提高审计学的教学质量,为培养优秀的审计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凌云,郭焕书.就业导向下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设想.财会通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