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范文1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在教学“生物进化的原因”时,为了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首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5~6人,其中一人为组长,其他学生为“捕食者”,而他们的猎物就是提前制作好的“小纸片”,组长要时刻提醒“捕食者”取出的猎物数量以及剩下的猎物数量。经过几轮“捕食”之后,最后只有与背景颜色相符的纸片留下。然后大家开始讨论并得出结论: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得以不断进化发展的原因就是达尔文所提出的“适者生存”论。

二、注重学科联系,培养综合能力

教师应注重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有目的地设计一些跨学科的课题与练习,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全新的问题认知,从而拓展学生视的野和知识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例如,人体肺部的气体交换,就涉及了物理知识中的压力与压强问题;光合作用涉及了化学知识中的反应方程式,通过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学科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是相通的。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应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巧用生活实例,问题启发教学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学生的积极性也需要问题的激发和调动,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新传统教学中“言传”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中自主探究科学知识。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实例,在学习“新陈代谢”的时候,提出思考问题:新陈代谢作为人体每天的生理现象,实现需要哪两方面共同作用?这种贴近学生的生活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生活化的问题实例比比皆是,教师要善用巧用,不能无的放矢,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效果。

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范文2

【关键词】理科综合能力 发散思维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179-02

生物科学是一门古老的自然科学,随着综合科学的发展它正成为一门新兴的自然科学。追溯其发展史,可以说生物科学的发展与物理和化学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生物学科与物理学科、化学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完全遵循物理学和化学的基本原理。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策下,教育部推行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却为中学理科教学留下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学科角度分析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理科综合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理解基础知识,把握章节内知识的综合联系。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植物的新陈代谢内容多,既包括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又涉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从繁杂的知识点中提取知识的内在联系。其中一种简便方法是从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角度入手,突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线索,将上述重点知识联系起来,要求学生在理解章节内容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会运用一定的形式将相关知识综合并表达出来,以形成单元内整体的、有联系的知识体系。

综合归纳的方式很多,可根据不同内容择优选用。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比较、酶、激素和维生素的比较、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比较、线粒体与叶绿体形态结构功能比较、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方法、特点、实例等,可通过列表比较归纳知识的共性与个性,从中找出各种事物的相同点,这是求同思维;找出各种事物的不同点,这是求异思维,通过这种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通过不同的方法把知识组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这样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学科综合能力,在形成能力过程中掌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运用得更灵活。

二、依照学科的研究方法,指导实验设计,培养综合能力。

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运用有关原理和生物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制定一套研究方案,从而检测学生掌握、运用知识进行实验设计的综合能力,这是高考中新出现的一类开放性试题。复习过程中教师要依照生物学科的一般研究过程: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提出假说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现象、数据得出合理结论分析假说和实验结论间的关系进行交流,充分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体验,在启发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设计研究能力。教师要善于挖掘生物学知识中隐含的实验设计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设计、实验,达到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充分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培养综合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考虑、设想展开思维的方法。在复习生物学知识中,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去发现、联系与此中心相关的多个知识点,这就是发散思维。如以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中心进行知识和思维的发散。让学生根据图中连线讨论:①光合作用原料的来源、方式、动力;②光合作用产物的利用;③光合作用的场所及叶绿体结构功能、色素种类、吸收光谱和作用;④光合作用实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始;⑤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⑥光合作用意义。

通过思维发散的训练,有利于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对综合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研究各科知识交叉点,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

在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对照研究、明确与其他学科的交汇点。跨学科综合试题多是在各学科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的。这些试题要求学生对题目展现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的分析理解,认识描述,是对综合能力的高层次要求。这种能力必须建立在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内容,使学生对整个中学阶段的知识结构产生立体认识之后,才能获得。理、化、生三学科都属自然科学,在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上遵循相同的认识规律,在一些研究实验方法上是相同的,有许多共性,在知识上有许多结合点,彼此密切联系着。

用化学知识认识生物学过程和实质对于矿质元素吸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营养物质的化学消化、DNA的复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等诸多过程的教学,设置生物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化学思维,科学客观地认识、分析、评价、表述,能够让学生从较高的层次接纳知识。

五、重视结合STS教育点,拓宽学生视野。

STS作为一种科学教育构想,从教育角度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含义及相互关系有着新的理解。

高中生物学教学不仅应注意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生物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重视技术教育,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重视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根据STS教育思想的宗旨,笔者对高中生物教材内容进行STS思想渗透的分析,并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贯穿STS教育。

高中生物学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从“STS”的思路,让学生明确生物科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他们树立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而努力学好生物的雄心壮志。同时,使学生认识科学的发展可能给人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引导他们全面、综合地看问题。“绪论”学习,使学生明确当代生物学的新进展是在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手段的条件下,在多学科渗透的基础上取得的。如DNA重组技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脉冲电泳技术、同步辐射技术等。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根本职能在于掌握知识,利用知识研究探索自然界的未知部分。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改造世界,使学生理解掌握技术的目的是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和利用。例如,我国研制的生物工程乙肝疫苗,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干扰素等,都是利用生物学原理和一定的工程技术手段相结合而产生的生物制品,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影响。

“遗传与变异”教学除了使学生知道DNA在遗传中所起的作用等基本知识外,思维的触角更应延伸至遗传育种的研究、新品种的开发等对于解决人类的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方红峰.理科综合能力考试与生物学教学[J].中学生物学教学,2000(l):1~3

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范文3

生物学;教学;渗透式教学

“渗透式”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出路之一,也是一种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内外知识的渗透,以形成立体性知识结构;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以加深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注重能力的相通性,以培养创造型人才。

1.学科内知识的渗透和综合

教师要因势利导,善于给学生提出问题。生物学课堂教学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要抓住教材知识的主线,通过一定的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归类和整理,使知识完整化、网络化,从而达到学科内各知识点的渗透和综合。例如,职业高中《生物》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与“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的内容,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两个极其独立的知识板块,然而只要我们仔细推敲不难发现,这前后两块知识点之间有着许多的联系,三大类营养物质的代谢是建立在细胞的化学组成和生物体的结构组成上的。从生物学整体的角度来思考,诸如此类的知识相通点并不少,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特点,挖掘联系点,在教学中,注意对这些不同知识板块中的雷同点进行合理的渗透,使学生客观地、科学地认识生物界。

日常教学中,由于受课时的限制,教学过程难以面面俱到,所以,教师除了要注意知识的渗透和综合外,还应该注意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对学生进行方法和思维的科学引导,从而推动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寻找和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更好地达到渗透式教学的效果。

2.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和综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长期以来的单科课程设置,造成了一位教师只能教授一门课程的纯专业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对其他学科的内容避而不谈,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该科知识时的单一性和狭隘性,使各学科之间缺乏应有的有机联系,这也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根本原因。而渗透式教学正是要求教师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重视扩展知识面,重视学科间的渗透和综合。

在中等专业学校或者职业中学设置的课程体系中,生物学只是这个体系的一个子系统,但又是一门边缘性、实践性和整合性较强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即其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交叉渗透、相辅相承的关系。虽然不同学科研究的对象不同,知识体系不同,但它们遵循着相同的认知规律,在研究方法上有许多共性。在众多的交叉学科中,生物学与物理学、化学有许多知识交汇点,如:生物新陈代谢章节中涉及到的能量转化就是理、化、生三科知识的交汇点,物理的功和能、化学的电解、生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ATP的形成等都有着能量的转化过程。同时,教材中渗透着许多物理学和化学的知识:“物质的主动运输”“根的向重力性”“叶绿素吸收光能”“水分的蒸腾”“内环境的稳态”等分别与物理学中的力学、光学、热现象、压强等知识有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DNA的分子组成”等又与化学的有机、无机知识有关。教师应抓住这些知识交汇点,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把握渗透的度,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对相关生物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和梳理,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力度。

“施教之法,贵在引导,妙在开窍。”与教师相比,学生在单科知识的学习上,是被教者,处于劣势,但在全面了解和知识综合的基础条件上常常是有优势的,利用所学各门课程的知识来解决某一问题,对他们而言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调动和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培养综合意识,正是渗透教学的目的所在。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互迁移,互相渗透。另外,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是与其的阅读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密切相关的,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即互相影响又互相交叉。因此,让学生学会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既有助于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和渗透,也有助于21世纪中国人才科学素质的提高。

3.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渗透和综合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当今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许多与生物学有关的科技成果迅速在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广泛应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实施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有意识地关注生物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关注与课本知识有关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资源、能源、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生物科学绿色食品、克隆技术等,并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些前沿的科学研究与生物学基础知识渗透结合,使学生即了解其研究的前沿,感受到生物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又学会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范文4

Abstract: Biology is the study of life. Human is a kind of life. Biology education can be extended to many aspects of human education. The advantages of biological disciplines in moral, scientific, cultural,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labor skills education is unparalleled in other disciplines.

关键词: 生物科学;思想教育;文化教育;身体教育;心理教育;技能教育

Key words: biology; ideological education; cultur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technical college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265-01

作者简介:唐锋波(1972-),男,陕西宝鸡人,讲师,主要从事生物学,遗传学教学及研究工作。

0 引言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人是生命的一种,生物学教育可以扩展到人类教育的很多方面。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劳动技能等教育,生物学科所具有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教育也在发展,教育的分类也更细,生物学市教育的一部分,但是人是生物的一部分,所以生物学教育与其他教育可以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1 思想道德教育

1.1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 通过对生物教材中物种的起源及物种进化的证据、学说的学习,使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树立唯物主义的进化论的观点,批判事物是静止的、孤立的观点,批判唯心主义的神创论;通过学习生物和环境关系,使学生树立生物具有适应性、多样性及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对立、统一但又相互联系的观点。

1.2 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通过学习我国具有大量的特有物种,及我国在某些生物科学方面的重大突破和防治人类疾病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行培养;通过动物行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低等动物尚且都有关爱群体,互相帮助以及爱护自身的生存环境的天性,何况是人类。作为最高等的生物,我们的职责就是爱护自己的国家、关爱自己的家乡。

1.3 法制教育 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动物的行为,进而产生自爱、自重以及自尊的情感,践行公民的义务;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对《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以及《环境法》等进行学习,在实际生活中遵纪守法,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识。

2 科学文化教育

2.1 科学文化知识、技术教育 通过学习生物学,对菌类、病毒、植物、动物及人类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遗传、进化、分类及生态学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从而认识到将生物学学好对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以及与学习医、农、林、地理、化学等学科的关系。科学不但是知识的一种存在形式,而且是人类经过长期探索的产物。但科学不是局限于具体的科学知识,在历史中渐渐形成的一套卓有成效的方法也是它所包括的,如观察、测量、探究、实验和分析数据、报告结果。此类活动需要特殊的思维习惯与技能。技术是对不同科学概念与技能(包括不同学科)方面的知识的应用,而且也是为解决某些特殊问题、满足某些特殊的需要而对材料、包括计算机在内的能量工具的应用。与科学一样,技术也是一个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一种求知的方法。科学供给知识,技术供给方法来应用这些知识,而价值观念则为人们对这些知识与方法作指导。技术、科学和社会是紧密相关的。需要用到科学知识来解决技术问题,而产生一项新的技术,要扩展研究,科学家又会用新的方法。一般技术与科学两者中,前者对社会有更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生物学课程的过程中,通过对现实世界中具体问题参与、解决,从而获得科学和技术的知识;使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的以增强。因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知道怎样将所学的知识与方法结合实践,思考、判断因科技而产生的新的问题,参与社会时,对待一些问题他们能够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且能有适当的行动。

2.2 科学素质教育 通过认知、观察、思考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活习性和实验的,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思考问题的能力,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能力。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维,使学生的思路得以扩展,活跃学生的思维,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还要学会把所学知识加以运用。不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遗传与变异等内容时,均可提出一些带有思考性、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对自然、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能有自己的看法及观点并表达出来,从而能够理解、掌握及运用所学知识。

3 身体教育

通过学习人体生理卫生知识,使学生对人体的组成成分、结构、生理功能及发育规律都有了了解,对科学饮食的好处和酗酒、吸烟的危害有正确的认识;自觉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发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传染病的发生得以避免和减少。通过学习生殖、发育、遗传与生态学知识,使 “禁止近亲结婚”、“计划生育”以及 “优生优育”的意义能真正被学生理解,促进基本国策的实施,对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水平起到推动作用。

4 劳动技能教育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将来社会中,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高素质的生物技术人才将被大量需求。所以,培养教育劳动技能素质更具有深远的和现实的意义。通过学习生物学,使学生对科学保温、浇水、补氧、增光、施肥的原理有了了解;认识到生物防治的优点和药物防治的不良后果,认识到良种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兔、鱼类、鸟类等动物的养殖技术,蔬菜、水果、花卉的栽培方法。

5 心理素质教育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科学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同时必须科学地把心理学教育、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的集合起来,融心理教育与生物学教育中。比如讲授神经系统时,针对某些学生总是认为自己天生是脑子笨,学习成绩差是理所当然,在学习上造成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的不良心理。所以在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大脑的功能,人人大脑几乎都是相同的结构,学习成绩的优劣是和后天的努力分不开的。并且讲述一些勤奋学习而取得成功的例子。这样使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培养了自信心。

总之,在生物课实施扩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生物教材的内容,积极讨论与其它教育的结合点,多方位利用开发学生的潜力因素,使学生的潜能得到良好的开发,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个体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不仅在先天素质如性格、智商、心理及身体素质等方面表现出来,而且在后天素质如兴趣、爱好、学习品质、思维方式等也有表现。教师要以保证所有学生共同发展为基础,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从而达到将群体的培养目标与每个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范文5

关键词 生物科学 语文知识 数学知识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1生物科学与语文知识的渗透

语文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生物教学中最常运用的讲述法就是以它为基础。语文中的许多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在生物教学中均具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习的效率。我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科学性的课堂语言,发掘人们所熟悉的诗词、谚语、成语、修辞等语文学科知识辅助教学,的确起到很好效果。

1)诗词在生物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珍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方面涉及草木虫鱼等生物知识的诗词众彩纷呈,各尽其妙。在生物教学中把有关诗词渗透进来,不仅能活跃气氛、加深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可谓一举两得。例如:在讲解“生物的适应性”时引入的名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学生对这句诗非常的熟悉,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它的本意和喻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讲述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2)谚语在生物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能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在教学中把有关生物知识方面的谚语引进课堂,既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又能使学生运用学习到的生物知识来解释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例如:“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有水无肥一半收,有肥无水看着丢”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这些农谚充分体现了水和矿质元素对植物的重要性。又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是对食物链的生动描绘。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了生物具有遗传现象,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是条件反射的建立。3)成语在生物教学中的灵活运用 挖掘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将其用于教学,或做导言,或做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不但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例如: “作茧自缚”表示适应的相对性, “华而不实”表示植物体缺少元素硼而出现的现象。“移花接木”表示植物的营养生殖方式,“一枝独秀” 表示植物的顶端优势。

当然语文知识浩若烟海,只有更多更好地把语文同生物知识联系起来,使教学语言生动、风趣、幽默、严谨,寓教于乐,从而构建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而不厌。

2生物科学与数学知识的渗透

数学是学好生物等课程的基础,适当渗透相关学科知识,即可体现数学的基础功能和工具作用,又能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这种形式的试题体现了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变通性、统一性和实用性。因此,为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和高考制度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生物学科中,巧妙地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解生物学试题,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态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变通能力。

1)应用集合法解决生物学问题

数学中的集合可以反映范围的大小,生物学教学可以借助集合法更深刻和直观地地区分各种事件概率的范围大小和相互关系。比如: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2)应用数学归纳法解决生物学问题

数学归纳法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在生物教学中也随处可见。

例如:计算细胞分裂的数目时,1个细胞分裂为2个,2个细胞分裂为4个,3个细胞分裂为8个,依此类推,则n个细胞分裂为2n个。

3)应用数学中的排列组合解决生物学问题

有些生物试题若只简单的用生物学的知识去解答,计算时就会复杂、易错,且费时,无疑不是最好最快的解法。若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应用数学排列组合的思维去处理这个问题,很快就算出答案。

例如:有3个不同的氨基酸和3种不同的氨基酸分别形成三肽的种类: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过程:设三个不同的氨基酸分别为X、Y、Z;三肽模式;___①_____ _ ____②______ _ _____③____

排位:①位置可以是X、Y、Z,即有3种填法;则②位置只能放其中之二,即有2种填法,那么③位置只有一种。组合后形成三肽的种类:3×2×1=6

当氨基酸的种类为3种时,①②③位置分别可放X、Y、Z即各有3种可能,组合后形成三肽的种类为:3×3×3=27。

所以在解生物试题过程中,当遇到一些难题时,或许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来考虑,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此可见,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既适应了生物教学的新趋势,又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生物科学与数学、语文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有利于学生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建立科学的自然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年代,怎样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这个问题摆在了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高素质的人才不外乎就是指在多个知识领域都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的人,更何况科学本身就没有学科界线。在生物学教学中,只有合理运用、处理好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渗透,才能高效地把知识内容

全面、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范文6

【关键词】生物教学 创新思维 探索与实践

1 问题的提出

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核心内容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人的创新能力是人的多种智慧品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说,创新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整体性智慧活动。

由于创新能力是一种"复杂的、高层次的智慧活动",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表现在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上,更应表现在学习方法的掌握及思维方式的发展上,即"学会学习"。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具备终身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应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探索新知的兴趣。这是开展创造性活动的前提。

以上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有效学习"的两个重要维度:学习成果和学习体验。它们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保证。

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有其自身的学科属性。它研究的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生命,揭示了生命的发生以及生命的本质,涉及到的其他学科也很多。所以这是一门内容繁多,且体系庞杂的学科。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常常遇到许多困难。另外,生物学涉及到的诸多知识点感觉凌乱,找不到相互之间的关系,造成学生在分析具体问题时经常"丢三落四",在高考中也无法很好的解答那些充分体现学科内综合的题目;或者习惯于将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割裂开来,不善于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方法来解决生物学问题等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和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是有很大关系的。即使有,也存在着教学思维方式单向性和片面性的问题。

其实,生物课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从静态的各种图片,到可供同学实际动手操作的大量实验;从生动的科学史小故事,到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紧密相关的研究性课题,关键是要看我们教师能否从中挖掘出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良好素材。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着力于知识发现过程的呈现,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创新思维。

2 改革生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㈠ 开展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

有效教学的结果从本质上看,不是预设知识的顺利传递,而是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基于已知去探究未知而获得新知。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的那样:"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能够独立解决问题,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就得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研究问题的基本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知识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日常教学中,我们常采用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往往通过将现实世界的一些真实问题中容易引起学生思维冲突的部分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矛盾的地方呈现出来,设计出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思维的探究和知识的建构,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那么,除了以上这种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我们还能不能探索出其他有效的探究活动呢?

⑴ 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研究性课题

前苏联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应该自己进行活动,教师则仅仅对儿童的活动给予指导和引导。"充分肯定了作为活动主体的儿童在自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教师的作用则体现在如何利用社会环境的巨大可能性,去引导和指导在其中生活和行为的儿童,凭借自己的活动去达到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实例:在教学《植物对水分的吸收》知识时,

问:买萝卜时是放在水中开裂的好还是不开裂的好?生答(略)

然后叫学生各自说出理由,引导得出开裂的萝卜细胞液浓度高有机物多

类似问题在调查过程中不断的出现,使得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一种亢奋和高位运转的状态。他们想方设法要解决这些问题,有的上网查资料,有的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仍然解决不了的,就向老师求助。在这个过程中,也就不断涌现出了大量的生成性知识。随着调查研究的不断深入,他们的学习动机也日益强烈,自然而然的会进行自觉的思考、讨论、分析,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因此,开展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亲身体验的探究性活动,能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更复杂的理解,还使学生学到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使他们了解了开展科学调查所需的基本步骤,以及从社会生活中直接获取研究资料的方法、调查结果的一般呈现方式,等等。同时,还能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思维,而综合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恰恰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 挖掘、改编实验课素材

在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实验课似乎总摆脱不了理论课附庸的地位。无论是实验课的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还是课时安排(相对理论课),均比例过小。实验课教材(实验册)的编写还有许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并没有给予实验课应有的地位。

我认为实验课不应该仅仅用于验证书本上的知识、结论,它完全可以成为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场所。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更可以让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习得科学的研究方法、严谨的科学精神,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创新思维。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的为他们创造这样的条件,鼓励他们积极探究。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部分高中生物实验做了一定的改造。

通过对已有实验课题的重新挖掘和改编,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出现,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敢于怀疑、勇于挑战、能打破旧框框的品质,以及不断探究的进取精神。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最终形成善于从多角度提问和设想的思维方式。

㈡ 培养学生对知识整体及知识间联系的把握,帮助他们形成整体性思维,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我们所研究的生物界本是一个枝节众多,结构繁杂,相互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无论是构成一个生物体的各种细胞,还是组成整个生物界的各种生物,它们并不是简单的拼凑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反观我们的传统教学,却很少教会学生从总体上观察学科知识系统。例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总是不自觉的将一个教学内容从单元中孤立出来,成为孤零零的一个点,失去了与单元内其他教学内容,以及与其他单元相关内容的呼应整合。教师的这种"点状思维"也直接引起了学生整体性思维能力的缺失。

因此,我们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该防止孤立地看待问题,防止出现"只看到树叶,却不见森林"的情况。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通过一些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时"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有多种途径能够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如小到一节课的知识线索的把握,大到总复习时寻找一个模块的内在联系。它们都能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善于抓住重点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能够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㈢ 培养多向思维,让学生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伽利略曾言:"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这种多向展开的思维形式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特点是灵敏、迅速、流畅、思路开阔,它能随机应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应只局限在使学生增加知识点的辐射面,关键是要帮他们学会找到知识间的新组合、新关系,使他们能够更深刻地发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联系,使思维更具灵活性、变通性,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做准备。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创造发明,都有原有事物的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产生质变后才表现为"前所未有"。所以创新实际上是"有中生新",任何人都无法脱离自己的经历凭空设想。因此,注重培养学生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的品质,就是为他们的创造能力营造基础。

在这次教学实践中,我采用"问题追问法",利用学生心理上的"好奇驱动"因素,调动学生积极地进行多向思维,利用客观事物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进行一点发散、一点求异,使他们进行思维的串联,增加了思维的活力和创新力。

3 总结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有很多,以上是本人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探索与实践。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就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学习中主动去寻找线索、理清思路,探寻各章节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从而构建起有效的生物学习模式。这既能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生物学的难度,减轻课业负担,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由被动式接受变为主动去学、去探究,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有很强的探索欲望和创造潜力。我们的教育正是为了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发展自己,生物课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终身受用的东西。相信在走向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会有更多、更好的经验与尝试。

【参考文献】

[1] 《研究性学习与研究型教师成长》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