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管理及应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及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化管理及应用

企业信息化管理及应用范文1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现状

1 何为企业信息化管理

企业信息化管理简称EIM,企业信息化管理属于企业战略管理的范畴,它是对企业信息的实施进行管理的过程,其核心是信息集成。企业信息化管理对一系列数据进行收集后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将企业各个环节集成起来,有效地支撑企业决策系统,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信息系统有很多,也在不断多样化,其中主要有电子商务,ERP,OA,BI,CR等。这些信息系统的应用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 我国企业信息化之现状

随着我国信息化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企业信息化的重视,我国企业信息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信息技术在产业中占着极大比重,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了信息化,中小企业也紧跟信息化步伐,在实现初级信息化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引进先进信息技术。

但是,我国企业信息化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第一,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信息化还很落后,即使是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毫无竞争力,发达国家在信息化上的投入一般占到全年的10%到30%,而我国却只有1%左右而已;第二,我国企业管理观念还处于转型时期,较为落后,导致信息化的应用经验不足,造成了大量的投资被浪费;第三,信息化水平发展极不平衡,不仅存在行业上的不平衡,还有地域上的不平衡,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较为缓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经济区域同样也是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地区。

3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的信息化为企业收集各类信息,分析信息,为企业的决策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而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保证企业能够通过信息系统等工具进行科学决策。计算机技术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企业的各个环节包括人力资源、物流调配、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都需要应用到计算机技术,即计算机技术的作用涉及到了整个信息化的管理过程。

总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企业信息化管理更加精准和严谨、更加人性化,能够进行科学决策和分析、各个环节和分工更加细化明确。

企业的运行包括很多环节,计算机技术的这些作用又分别影响了各个具体环节。

3.1 计算机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环节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表现在它使得人力资源的管理更加科学、顺畅,计算机技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模块分析和数据集成,能够实现对人力的动态管理,并能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以保证企业及时得到及了解企业人力状况和前景的分析,提高企业对内部人才的保护,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保障企业的安全和利益

先进的信息收集系统,也是计算机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表现。不但在企业发展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人力资本,还以其计算机技术是企业内部大规模减少工作量。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节省时间并提升人力决策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保证科学有效的管理内部人力资源。

3.2 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调配环节中的运用

在企业物流调配这个环节中;计算机技术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有序的保障,计算机技术,能够更科学的实现采购与储运的最优化配置,减低成本并获得更大的利益,并且还能保证企业产品稳定的供应

3.3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环节中的运用

一个企业的信息化重要的标志在于规范企业管理,从而使企业的工作效率不断提升,运用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管理,能有效的整合各方面的咨询,有力保证企业的管理效力。

计算机技术运用于企业通讯,更有效地提供缩短企业通讯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提高沟通效率。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企业的各种讯息不但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也更能促使企业在运营中的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

3.4 计算机技术在财务管理环节中的应用

财务管理,历来是企业的重中之重,对企业运营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数据的准确性对企业决策有着极大的影响,计算机技术能够以其集成性能及精确运算,能够快速并全面地了反映企业的财务数据,并能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及逻辑性使财务分析准确无误,从而避免人工误差造成的损失,保护企业内部的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

4 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1 信息来源渠道单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信息都来自公开性的文献、一般的技术交流资料或出差考察资料,企业的信息多是东拼西凑的结果,很少是自己独创性的信息或技术,信息资源数据库不断缺乏信息,而且信息来源渠道单一,无法为企业提供多样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这不仅使企业缺乏固定的信息来源,也使企业信息受到污染,降低了可信度。

4.2 信息资源运用不合理

信息资源不仅要做到扩大来源渠道,更要做到科学合理利用所有信息资源,企业的信息资源长期得不到有效利用,不仅会降低信息戏院的开发率和利用率,更会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3 对信息化认识不足

一方面,部分企业人员甚至领导目前仍存在对信息化认识不足的问题。面对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他们不能紧跟科技发展,满足于现状,这种从认识层面的落后是导致企业信息化落后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也有人对信息化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局限地认为信息化等同于企业内电脑数量或软件数量,盲目跟风,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正确发展。

4.4 技术经济论证不足

计算技术的特殊性决定了信息化发展的高风险、高投资特点,而许多企业在决策时面对这一特征没有进行充分的技术和经济论证,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有可能导致企业的高损失。

5 如何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有效应用计算机技术

5.1 扩大信息来源渠道,提高信息利用率

面对企业信息资源的单一,企业应该加强资源的挖掘,特别是从不同渠道发掘信息资源,要注意计算机技术在信息搜集与分类中的作用,比如,可以与相关单位合作,建立局域网络,扩大信息量;也可以采取联机检索方式,与相关单位实现资源共享。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信息的价值,促进企业发展。

5.2 转变企业观念,普及和强化企业信息化意识

企业内部人员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足,需要企业进行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和信息化意识的强化。

首先,要是企业人员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特别是树立高层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坚定决心;其次,要普及和强化信息化概念,纠正企业人员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偏差,从意识上决定企业信息化的正确走向。

5.3 合理投入,合理利用资金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工程,我们必须合理科学投入,才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在资金的利用方面,也要注意合理利用资金,做到“少花钱,多半事”,不能以硬件投资为主,更要注重软件投资和数据资源的管理。

5.4 注重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计算机技术作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企业必须足够重视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引进人才,更要注意企业内部人才的挖掘与培养,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注重内部结构的优化,从内到外来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应用计算机技术,更要应用计算机人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信息化真正落地。

6 结语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课题,但不可或缺的工具就是计算机技术,所以,加强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有效应用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尽管企业信息化有了一定发展,但我们要始终立足于国际市场,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紧跟信息化发展步伐,不断创新,提高计算计技术的利用率,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企业信息化,推动企业快速、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光.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统计与管理,2011(4).

企业信息化管理及应用范文2

关键词:物联网 信息化管理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c)-0171-01

发端于1995年的物联网技术,目前已走进各类型企业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经营职能。这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运营形成,实现了“管、营、控”的三位一体,并适应于当前以供应链作为企业间竞争的行业态势。然而,从现阶段理论界对物联网技术的商用化读来看,似乎过于拔高了该技术的功能特征,而与实际情况发生了一定背离。若放任这种情况发生,将影响到该技术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定位,从而影响到子系统与整体之间的融合。正因如此,这就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面对企业的实际需要,本文将建立在价值创造的基础上来进行讨论。之所以遵循这一逻辑,实则在于企业本身作为经济主体的特征使然。这样一来,就能规避理论界因过于关注物联网技术的功能性,而忽略其在投入中的成本构成因素。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 物联网技术的功能定位

本文将以大型制造类企业为考察对象,在此情景下来认识物联网技术的功能定位。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随着物联网平台的建立将显著提高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并不意味着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因其受到自身市场规模、内在生产规模等要件的影响。可见,关于这一点在很多研究者那里并未引起重视。实践表明,供应链基础上的核心企业往往是物联网平台的实际管理者。

建立核心企业情景下,物联网技术的功能可定位于以下两个方面。

1.1 需求导向功能

制造类企业往往处于供应链的中游,其上游扮演着物资供应的角色。以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主体,其将借助物联网技术完成采购物流的工作。采购物流属于三段物流形态的开端,也是决定着核心企业内部生产物流能否合理开展的关键前提。

1.3 供给推动功能

与普通生产性企业不同,大型制造类企业一般采取的是订制花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就使得产成品的销售前置于生产合同的签订之中了。然而,随着产成品在客户方的调试成功,在长期的使用中仍面临着产品部件的更换。此时,核心企业就需要借助物联网技术进行配件的供给协调了。

以上基于核心企业视角下的物联网功能定位,就具有很强的收敛性,并也与当前生产实际相契合。

2 定位驱动下的经济效益分析

众所周知,企业在开展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时面临着大量的资金投入。这种资金投入主要配置在了硬件建设、软件开发和维护,以及相应人员的培训方面。而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需要扣除上述费用支出并达到预期,才能被认定为合理的应用形式。关于这一点,同样适用于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为此,以下在两个方面来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2.1 物联网技术应用本身的费用支出

由于物联网平台是基于互联网技术而搭建的,这在大型制造类企业中将可以省略很大一部分经费投入。但从以“管、营、控”三位一体化的物联网业务内容来看,其在经费投入上主要集中在与上游和下游各节点间网络终端的衔接。此时,这一方面就成为需要重新投入的经费支出部分。

2.2 物联网技术应用之后的价值创造

价值创造与价值形成之间存在不同,前者体现为设备对抽象劳动的吸收。而吸收效率高将提升有效劳动的量,进而创造出更多数量的价值。作为目前开放形态下的企业生产模式,借助物联网技术的三位一体作业内容,便能从效率的角度来增强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不难看出,以上两个方面的经济效益分析,便能理性看待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前景。从而,避免的任意拔高的不足。

3 分析基础上的应用路径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基础上,应用路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3.1 子系统与整体的融合

在这里笔者不打算从物理层面讨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毕竟这在目前已被诸多作者涉及,而是针对他们的不足并在分析技术上提出:需要建立起子系统与信息化管理系统间的融合。一般而言,以ERP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的载体,而满足企业对组织资源的配置,这就要求物联网技术在应用时应具有对ERP系统的植根性,并着力于对上下游供应链各节点业务的协调与管控。这就为物理层面的讨论,提出了约束条件。

3.2 人员的岗位能力培养

包括GPS定位系统、条形码技术在内的物联网技术体系,其在物理层面不断得到优化的同时,还应着手开展相关人员的岗位能力培养。从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出发,岗位能力应包含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传递和处理能力,以及流通过程中的物资监管能力。不难发现,企业管理理论所指出的管理本质在于对人的管理,在这里的应用分析中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3.3 强化核心企业的职能

理论界在讨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时,往往陷入工具理性的假象中。似乎认为只要优化了物理技术,就可以充分发挥其的功能。实则不然,供应链系统中的各节点体现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在利益未能达到预期时往往人为降低物流网技术的经济价值。因此,需要借助核心企业的市场势力和利润中心地位,强化对上下游节点的管理。这样,才能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4 结语

本文认为,目前理论界似乎过于拔高了该技术的功能特征,而与实际情况发生了一定背离。对此,需要理性看待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彭厚颀.基于工作流的物流ERP架构的设计及应用[J].电脑与电信,2010(12):32-33,36.

企业信息化管理及应用范文3

关键词:云计算;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实际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M7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2-0125-01

作者简介:李群(1985—),男,汉族,山东沾化人,职务:专工,职称:助理工程师,学位:理学学士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人员已经充分肯定了信息化技术带来的便捷、高效的工作效率。在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的社会体系之中,电力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在当前的电力企业中,信息化技术在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云计算作为传统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产物,无疑是对客户端服务器的又一次大型冲击。

1云计算综合概述

云计算是基于传统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产生的一种模式,通过连接云计算的数据中心,用户只需要输入自己所掌握的相关数据,就可以享受到高速、精准的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云计算的超常之处就在于,它不仅仅可以通过计算模拟现实情景,如天气变化、市场趋势等,最为重要的是,在应用云计算获取资源配置时,用户无须时刻分心进行管理操作,也不必与服务商进行频繁的接触也验证数据的可靠性。当前社会普遍认可的定义式由美国国家研究院颁布的,具体概括为云计算是一种按照使用量进行收费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符合需求的网络访问。由于云计算是一种虚拟化的资源,因此用户可以不必担心现实试验的制约同样可以得到最真实的结果。在云计算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性能、可用性、工作效率都在稳定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云计算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1]。

2云计算的特点

2.1云计算的优势

简单来说,云计算可以算是一个能源集中地,分式式计算机在需要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与数据中心进行连接获取自己需要的能量,它的信息资源是交互的,也是流通的。基于云计算的这种特性,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方式将会无限贴近网络。云计算最为显著的优势一个是规模,一个是可靠。规模是决定云计算计算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云计算的存储功能和访问功能的实现都是以服务器为基础的,一些大型网站的云计算服务器至少需要几十万台,甚至百万之多才可以满足众多用户的需要,即便是企业设置的私有云也需要与企业内部的诸多服器进行相连才能够保证企业的管理应用。可靠性无疑是使得云计算受到广大群众欢迎的另一主要因素,为保证服务的可靠性,“云”采取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云计算的可靠性同样体现在信息的精准之上,作为掌控各行各界多种资源的储存地,云计算会按照用户的具体需要进行相应的服务,在用户收到的资源中基本不存在无效信息,而且收费极其廉价。此外,虚拟化亦是云计算不可比拟的一大优势,云计算没有固定的表现形式,因此也不会对用户的地理位置、终端性能提出过高的要求[2]。

2.2云计算的发展规划

存储功能是云计算的另一项吸引社会群众目光的关键所在。客观而言,计算与存储之间本就无法做出清晰的界定,尤其是对信息化技术而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计算的前提就是要借助云计算所掌有的庞大的信息资源。但是在云计算当前的形势下,私人企业成为了垄断云计算的主要机构,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云计算的功能,这也使得一些机构企业在选择云计算服务时会产生犹豫,因为云计算虽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与可靠性,但是作为云计算的中心机构仍然可以获取到用户的数据信息,这就成为了云计算一个潜在的危险。众所周知,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信息就代表了先机甚至是成败。因此,在云计算的发展路线中,应着重考虑这一问题的处理措施。

3云计算在电力企业信息管理化中的应用

3.1云计算的软件系统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特殊性,与云计算相适应的软件系统必须要符合云计算软件技术与设计架构。因此,可以应用云计算的软件首先要保证能够与虚拟化为核心的云平台进行结合,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数据存储、数据计算、数据处理能力,还要保证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安全性能。此外,云计算的软件系统还要保证可以在移动终端等设备环境中正常运行。目前在电力系统中SOA软件的各方面性能都能够达到云计算的硬性要求,是在当前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应用较为普遍的一款软件[3]。

3.2供电企业云计算管理的实现方案

在电力系统中云计算的实现需要通过互联网与电力传输中的组成一个整体,以动态分布的形式将不同计算任务分配给云计算平台,在各项子任务结束后,系统会重新进行整合分析,然后完成反馈。将云计算应用到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基本储存层、基本管理层、应用接口层、高级访问层是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四个部分分工明确,与之前单一的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管理相比,电力企业的工作效率与信息安全性都有了较大提升[4]。

4结语

云集算以超强的计算能力、存储功能与先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发展之初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事实证明,云计算是信息化技术中名副其实的超强存在。电气行业与信息化技术都是工业革命之下的产物,同样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力企业与信息化技术相辅相成,是可以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将云计算应用到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中无疑是一项高瞻远瞩的决定。

参考文献

[1]袁建军.云计算在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2,09:41-43.

[2]李健华.云计算在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4,24:184-185.

[3]刘椿枫,才华.电力企业信息化管理中云计算的应用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4,07:140+142.

企业信息化管理及应用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钢铁;系统建设

0.前言

中国制造业,尤其钢铁行业,在过去的一年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压缩成本、提升质量、改善管理等“内功修炼”备受关注,成为企业获取最佳效益的共识性途径,由相对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迈进,已经成为企业寻求生存与发展的不二选择。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1.钢铁企业信息化经验研析

“产销一体、管控衔接、三流同步”12个字是钢铁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目标和核心任务,是我国钢铁业在20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的一条成功经验。

1.1产销一体

建立产销一体系统是钢铁企业信息化的核心任务。信息化就是要使企业从围绕产品转变为围绕市场,以销定产,通过合理使用企业资源,调度资金、人力、装备、材料、能源、运输和仓库,按质、按量、按时向客户提交订货产品回笼资金,取得利润,完成市场价值链的闭合。

1.2管控衔接

实现精益生产、柔性生产和敏捷制造需要解决管理和控制结合部的问题。制造和管理的结合部集中了本企业的工艺装备特点,体现了钢铁工业生产的特色;信息传送和反馈渠道的容量、实时处理的能力、信息的梳理细化程度等决定着整个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生产线上的设备运行状态、物料理化性能的变化、下游工序和上游工序之间的依从和反馈,既是执行生产指令的结果,也可能要求改变计划的生产指令,从而使订单的预期执行结果发生变化。所有这些,都会引起管理层面的互动,诸如实时调度、订货合同的分解和归并等。

1.3三流同步

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同步是打通接合部信息咽喉的一个标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资流和资金流是同步的,但信息流相对滞后,滞后的结果往往造成管理所需信息的缺失,从而造成管理的缺陷。信息化技术提高了信息处理、传播和储存能力,信息系统促进了流程优化再造,使三流同步变得可能。

2.唐钢公司信息化建设目标与实施现状

唐钢公司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创建现代管理型企业的重要内容,并列为公司重点发展项目,提出以实现五大发展目标打造企业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构想:

一是在经营管理中,以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形成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资金流为导向,以采购、供应、销售为管理控制目标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优化配置。二是在生产管理中,实现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实现生产辅助系统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三是在安全管理中,以信息化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安全管理和监督的快速反应能力及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四是在市场决策中,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发现新的市场机遇和潜在的市场风险,对市场需求迅速做出反应,及时了解掌握竞争对手的情况,制定准确的市场策略。五是在企业发展中,以信息化带动全面工作,促进管理上台阶、上水平。

按照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唐钢公司整体信息化工程建设主要包括6个系统:

2.1公司级ERP系统建设

它是信息化建设中最高级、最重要的系统,是实现高级管理的平台。在项目中主要实施财务/成本、采购、销售、生产、质量及数据仓库和商务智能(BW),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ERP软件之一的SAP软件作为唐钢公司ERP系统的平台。

2.2冷轧MES系统建设

此次最重要的制造执行系统是打通冷轧产品线生产环节,实现唐钢公司在短线产品上采用面向订单组织生产的重大尝试。

2.3热轧MES系统改造

该系统是在原来产销一体化系统一期工程基础上,为了配合唐钢公司ERP系统的需要,进行全面的系统改造和升级。

2.4计量、质量系统建设

该系统涵盖唐钢公司生产经营中进出口、厂际间、工序间物流的计量和质量管理是ERP系统的重要数据支持系统之一。

2.5人力资源系统建设

包含组织机构管理、人事管理、劳动合同管理、薪酬管理及绩效管理等模块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系统。

2.6数据支撑系统建设

数据支撑作为ERP系统的重要数据来源,是体现ERP系统数据是核心的重要系统,本次数据支撑系统主要在不实施MES的生产厂中采用数据支撑系统作为ERP系统的相应的数据源,包括:炼焦、炼铁、钢轧、运输、动力等生产厂的数据支撑系统。

通过这些系统的建设,可以覆盖唐钢公司从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采购供应管理、销售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等主要的业务范围,以及各生产厂的厂级管理和生产实绩的收集和物流跟踪。

3.唐钢公司应用信息化技术助推企业精细化管理

唐钢公司信息化系统全面运行以来,公司供应、生产、质检、销售、财务、成本等相关管理效率、管理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以生产管理为例,信息化系统上线后,唐钢钢轧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强化销产衔接,采用“双周滚动”计划模式。

信息化系统改变了唐钢钢轧管理模式。生产制造部接到销售计划后,先根据销售计划指定生产计划、再根据生产计划制定原料月、周需求计划,并提交供应部指导采购。

信息化系统帮助企业实现了以销定产,以产定采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同时,生产计划只由生产制造部统一管理、制定、下发使组织机构扁平化。通过系统收集生产实绩,确保信息的及时、准确及共享。目前唐钢钢轧生产管理模式实现了销产衔接,提高对销售合同的兑现率,很好地控制产品品种和供期,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唐钢公司信息化系统,帮助公司从过去的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的量化管理,促进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的转变,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加快了唐钢信息流速度,从而使企业管理由局部扩展为全局,变静态为动态,由事后管理向事前、事中管理前移,最终实现各级管理者能实时、全方位监控和动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还帮助唐钢对所需互动的关联信息进行梳理,实现信息共享与互动,从而有利于公司调整管理流程上的重复多头和过剩,使信息化更加畅通、精炼,从而实现集成、高效,提升公司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漆永新.钢铁企业信息化新技术(下).冶金自动化,2005.

[2]骆艳.钢铁企业信息化分析与预测.冶金财会,2006.

企业信息化管理及应用范文5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 油田企业 信息化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信息技术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每个环节,对处在最核心地位的财务管理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信息技术导致财务管理发生了两个实质性的变化,一方面表现在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对财务管理供应了意向化的平台。在当今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发展时期,信息技术更对财务管理贡献出宝贵的解决方案,增加了财务管理的手段。另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从而产生了新的企业管理模式。这两个方面相结合,共同推动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一、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是指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经营者可以对资金进行控制、规划,把资金用在投资、租赁、通货膨胀等财务管理当中。在不断进步的经济背景下,怎样管理国有企业内部的财务成为当前企业所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从目前形势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着普遍性的问题,主要有:企业内部的经营结构不够完善致使企业内部存在控制缺失的现象;企业中会计的信息缺乏真实性,违法乱纪的行为大量出现;应收账款处理不到及时;存货存在压货现象,造成物品的贬值。对油田企业来说,这些问题也同时存在。首先,企业对内部的财务管理不够完善,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效益得不到帮助;其次,不真实的财务信息不能够正确的反应企业发展的状况,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不出有利的信息,最终导致企业内部出现大量的问题。

二、信息化技术对油田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在现在信息化的时代,把企业发展的价值体系作为财务管理目标的最终选择。因为企业的发展与企业内部的各个利益是相互关联的。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发展、进步、获利。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中,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企业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运用了信息化技术,使财务管理的对象得到扩展。企业管理扩展的现象首先表现在网上银行、电子货币所带来的现金的扩展。其次,虚拟资产、网络无形资产的出现也拓展了资金的运用形式。再者,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使得现金与相关资产转变形式加快,面临的风险难度提升,所以必须要有完善的控制系统才能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与合理使用。

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企业财务管理下的投资活动、收益效果、筹资活动不断地被扩展。当前企业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出现了多个企业的价值链。在完成某项投资活动时,企业将不再是孤单的个体,而是价值链上的一个发展环节。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不但促进了新的管理方式形成,还促进了企业与银行、税务部门、市场之间的有效沟通。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财务中的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审查活动都不再是单纯的搜集财务所需要的数据,而是要符合风险评估、约束条件评估、数据获取这三个阶段。风险评估对企业要实行的目标进行估算,约束条件可以制约外部环境对于企业目标的影响,借助于信息化管理,企业就会获得大量所需的数据。

三、 信息技术在油田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主要是靠手工来完成各种财务工作,财务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当信息化技术进入企业后,企业财务管理的方式日益增多,促进了财务管理质量的提升,使得企业内部结构稳定牢固。对于油田企业来说,现代信息化技术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许多企业的经验启发我们,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方案不但会提高财务工作的质量,而且能够及时的反应财务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为油田企业的发展提供最真实最可信的财务报告信息。信息化在油田企业财务管理中主要有三方面的应用:

网络技术的加入不仅为油田企业财务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也扩展了油田财务管理的内容。在现实中无法完成的集中控制、解决方案在信息化的平台都可以实现。多种计算机运用方式为财务决策提供了大量的解决方案。

数据仓库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决策方案。数据仓库其实是多种数据根源的集合,它是拥有当前数据与历史数据的数据库系统。企业可以运用数据库技术来有效地控制财务,这样可以提高企业决策的准确率。

企业中计算机的运用普遍提高了财务管理能力。使用计算机可以轻松有效的完成比较复杂的计算程序,处理大量的数据。计算机中大量软件的出现,可以帮助用户完成统计、处理数据、计算等程序。尤其在油田企业中会出现大量的数字处理,如果运用计算机的处理模式,就会减少数据错误带给企业的困扰。

四、结束语

在我国大型的企业中,出现了产量难度加大、成本系数增加、企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财务管理出现状况,影响企业的发展。所以,对于油田企业中的财务问题而言,信息技术的加入有利于解决财务的管理。在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时期,油田企业财务管理也将被信息技术所冲击,建立具有控制能力的、面向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让油田企业得到最快最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庆.浅谈企业财务信息化系统的管理与控制[J].时代金融,2010

企业信息化管理及应用范文6

【关键词】 现代企业 信息管理 统计

在信息时代下,信息不断通过多种媒介不断地传播,没有时间、空间和速度的限制,信息资源成为组织最有价值的资产。然而当前信息的广泛应用在不断冲击着企业,很多企业面对各类信息难以取舍,现实动因下,研究企业信息管理中统计方法及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信息统计分析方法是利用统计学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以数据来描述和揭示信息的数量和变化规律,它是一种收敛性思维的、从整体上的、定量的分析方法。基础研究认为,随着企业信息管理进入知识管理阶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的统计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现代企业信息管理与现代统计的关系

在现代成功企业中,企业统计技术发挥着重要功能,特别是与计算技术结合起来,统计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1、统计是企业信息管理的工具

企业信息管理的目的在于收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并进行处理,以便于有效利用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统计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借助合适的统计方法对各类混杂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才能发现有价值信息,才能从显性信息中挖掘出隐性信息,形成高质量的决策知识或可用的决策信息源,从而保证各企业部门能按照需求获得高价值信息。

2、信息管理是统计应用领域之一

目前,在我国市场经济已逐渐成熟,市场体系日益完善,企业面对海量的数据信息,决策者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都离不开统计方法的运用。比如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和计算技术的发展,现在在统计和计算机技术结合产生的新型统计方法――数据挖掘。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随着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在这些数据当中我们可以找出有价值的东西来。

二、当前现代企业信息管理中统计的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统计调查方式单一,资料搜集渠道狭窄,难于捕捉企业外部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统计信息的涉及面受到了限制,企业统计无法得到企业经营决策者所需要的资料。这种单一的调查方式,与当今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情况下复杂多变的企业对信息的需要不相适应。另外,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明显落后,还突出表现在:统计人员学历层次、业务素质偏低,我国现有统计人员包括专兼职人员在内总共约有200余万人。从文化程度看,研究生毕业的0.1万人,占1.4%:大学本科毕业的1.5万人,占20.9%;大学专科毕业的2.77万人,占37.7%;中专及以下文化程度的2.86万人,占39.9%。从总体情况看,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统计工作得不到企业领导重视;企业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较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化,我们统计工作还停在原先的水平上――信息的数量少,信息的质量低,习惯于简单的数字说明而缺少系统的深层分析;习惯于确定性分析而缺少对不确定性的分析等等。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以致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

三、统计在现代企业信息管理中的作用

1、提供信息保障

统计能够使企业准确理解外部市场信息和内部资源信息中蕴涵的深层含义,并迅速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经营战略,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中快速调整竞争策略和方向,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逐步发展壮大。

2、提供决策支持

企业高层作出未来企业经营和发展战略需要大量统计资料的介入和支持,需要采用多种统计分析、评价方法对企业管理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研究,以便全面地了解本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企业经营的发展状况水平以及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另外,除了企业内部分析,同时还应注意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和预测。如竞争者情况,市场需求预测,目标市场分布等等。因此,企业统计部门可以利用企业内外部分析评价报告和分析研究的结果来辅助、指导、调控具体的企业管理和过程,以及辅助支持企业发展的宏观管理和决策,特别是对企业的经营方针、经营理念等建设发展方面政策的制定能够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3、发挥监督作用

企业利用统计手段,对经济的运行状态进行定量检查、监测和预警,发现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偏差,提出矫正意见,预警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同时统计工作也能及时对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评估,找出薄弱环节,实现压力传递。

四、现代企业信息管理中统计的应用优化措施

1、应用系统化

系统化是指统计系统必须在环境中运转,与其环境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企业统计信息的环境是管理系统,统计信息系统与管理系统互相影响、互相交流。目前国内企业的统计在决策支持及信息扩展系统方面还很薄弱,并因此影响到企业统计在企业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影响了企业统计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监督与服务的功能。所以,企业统计的信息化建设必须按照高级系统的框架,对现有的统计体系进行升级换代。一个建设成熟的统计信息系统应该满足下述条件:数据集中统一,采用数据库;应用数学模型;有预测和控制能力;面向决策。

2、应用网络化

当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按照运行载体的不同一般可以分成三类:个人计算机信息系统、大中型计算机联机系统与网络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是将大中型微型计算机、各类通讯设备互联而成的综合系统,他除了具备联机系统的优点以外还具备以下特点:灵活性强。可根据企业规模进行选择,小型企业可选用工作组网络,大型企业可以分级建局域网,网络类型的选择也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安排。信息来源广。不但可以及时获取企业内部的有效信息,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络大量获取企业外部的有效信息。更加便于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对于企业统计信息系统的建设而言,网络化建设是我们的方向。为此要做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加快硬件建设,推广应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建立相对独立且内外联系畅通的企业局域网,为企业统计信息库提供完备的传输载体。研究开发适合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使用的统计信息管理软件,开发数据系统的防泄露、防入侵技术,以新的信息存储、传输、处理技术为平台,实现统计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转换,利用互联网并结合虚拟现实技术构造虚拟统计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等。

3、应用独立化

作为企业统计信息系统的中枢控制机关,企业统计组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信息系统顺利运转的组织保证。我国现有的企业组织制度主要分为法人治理结构与自然人治理结构两大类。在两类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中,企业组织结构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在哪种组织制度下企业统计组织都应该是直接对决策者负责。在法人治理结构中,它应该对经理层、董事会、股东大会负责,在自然人治理结构中,主要向企业的第一领导者负责。必须改变把企业统计机构附属于某一管理部门的现状。应该把企业统计的组织地位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统计信息在企业信息大系统中的中枢地位。

总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决策者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统计分析法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需求。为了适应企业信息管理工作未来发展的需要,统计技术也需要革新。当然,统计不是万能的钥匙,但统计成果确实是企业的重要财富。人们不应该仅把企业统计仅仅看成是一种技术,一种信息管理的手段,而应在企业中把统计意识上升为一种文化,使人人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统计。

【参考文献】

[1] 蔡永红:统计在社会科学领域应用的新进展及反思[J].统计研究,2006(2).

[2]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课题:企业调查与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J].统计研究,2005(10).

[3] 杨志:企业信息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