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备考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备考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备考总结

初中历史备考总结范文1

【关键词】中考历史复习提纲设计历史复习提纲使用

包头市将历史学科作为中考的考试科目以来,引起了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重视。对于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分值小、内容多、复习时间紧的特点,做好历史中考复习工作,提高复习效率十分必要。我就教学中的摸索,针对复习提纲在中考历史复习中的运用谈点自己粗略的看法。

通过对这几年中考历史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考历史考试绝非死记硬背就可以拿高分,而是分层次进行三个维度的考查,包括知识与能力的考查、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中考备考中做大量的工作。

在实践摸索中我认为在中考历史复习中有效的使用复习提纲,对提高中考历史的复习效率非常有效。因为时间有限,用提纲复习的方法能有效地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把握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这种复习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课上听课有依托,课下复习有笔记,有利于学生更有效的听课和复习,可以说一举多得。但是要设计好提纲、使用好提纲也绝非易事,需要下一番功夫。下面我就提纲设计和使用两个方面作简单的阐述。

一、设计好提纲是前提

1、立足课标,研读考纲

初中历史教学和中考历史命题中,都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中考说明为大纲,因此,老师在设计复习提纲前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细读考试说明,这样才能在设计复习提纲时按照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的教学要求有效地把握好考点,找准方向,才能对课程标准中涉及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知识点是要求学生识记的内容,哪些是要求学生理解的内容,哪些是要求学生运用的内容,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设计的复习提纲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在老师掌握课程标准的情况下,也应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所以在设计复习提纲时先将课程标准的相关知识点的清单列出,使学生在复习中对所考查的知识点了然于胸,增强学生复习的目标性,增强复习效果。

2、立足基础知识是关键

按考试说明中中考历史试题的难中易比例为 2 :5 :3 ,从中可以看出中考试题体现出的基础性原则,所以在中考历史复习中基础知识要得到高度的重视,在设计中考历史复习提纲时要立足基础知识。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的设计中要按照三个维度的教学要求去设计,尤其对识记和理解的内容要做细致的分析设计。比如九年级下册“文艺复兴”一节内容我作如下设计:

1)、(理解)了解文艺复兴的史实,认识它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课本P2-3)

简况

①时间:__

②背景:___扼杀人性

③兴起国家: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___

④传播:文艺复兴运动持续了近三百年,几乎蔓延到__所有的国家。

⑤主要内容: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___

⑥实质:___

⑦作用: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___,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启示:①思想进步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②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识记)文艺复兴的先驱:__(1265―1321,)意大利,代表作品

《___》被认为是欧洲___的标志。

(“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指的是___)

2)、(识记)知道达?芬奇、莎士比亚的作品(课本P4--6)

达?芬奇(1452―1519),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被称为___ 。代表作是《___》和《___》。

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文学巨匠,其作品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四大悲剧:

《___》、《___》、《___》、《___》。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清晰准确的把握文艺复新的相关知识点,记忆时也比较直观明了。

3、知识整合要重视

在中考中历史考查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四部分,内容很多很细,为了避免学生在复习中的盲目性,就要求老师在设计提纲时重视对知识的整合,通过整合使学生能清晰明了的掌握基础知识。

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采用单元线索的方法,即以单元知识为框架进行整合,在复习提纲的前面列出本单元的线索,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形成初步的整体认识。比如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社会的确立和动荡》列出如下的框架:

生产力发展巩固资本主义统治 近代社会确立

工业革命 对外扩张民族解放运动 近代社会

形成两大对立阶级国际工人运动 的动荡

然后在单元知识框架下对每一个知识点做具体的整合,可以从时间、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整合。

当然在设计单元知识框架时,还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行一定的扩展,或横向的,或纵向的。在提纲中通过对知识纵横对比的设计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以填空形式设计提纲

在设计提纲时有一个误区,就是老师把提纲完全设计好拿给学生使用,如果这样容易抹杀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尤其对于一些学困生,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为了调动复习课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好采用填空的形式,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眼、脑、耳、嘴、手,从看、想、听、说、写几方面强化对提纲的把握,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也就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5、精练习题别放松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必须通过练才能体现出来,但是由于提纲篇幅的限制,我认为应该在复习提纲的最后面针对相关知识点有选择的设计练习题,一定要把握少而精的原则,才能做到高效减负。通过设计习题既可以对前面提纲中的基础知识点做巩固练习,也可以做相关的拓展分析或总结,或者在提纲的最后面介绍一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二、提纲在课堂运用

复习提纲设计好之后关键在于课堂上的运用,只有应用到课堂上才能真正体现出其价值。

老师在讲解提纲时要把握好度,既不能完全照着提纲宣读,因为照本宣科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反而会制约学生的思维,影响教学效果,也不能对提纲知识点做过多的分析讲解,因为分析过多对初中学生来说,会增加学习负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复习提纲为依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即为学生“授之以渔”。

在课堂上要努力构建和谐、有亲和力的氛围,学生在轻松不压抑的氛围下才会敢说、敢问、敢讨论,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出复习提纲的效用,做到事半功倍,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有效评价。

在中考历史复习中,我也是初步开始尝试使用提纲复习法,对提纲的设计和使用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以上的阐述只是个人的一点粗略见解,而且还存在许多瑕疵,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这一方法。

参考资料

[1]《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包头市中考说明(历史学科)》

初中历史备考总结范文2

一、历史课与政治课的相互补充

历史和政治同属社会科学,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的产生、发展过程和人们对这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只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历史更注重客观的史料和论从史出,而政治则是把这些史料通过整合、加工,抽象为一种理论。

历史与政治的关系反映在基础教育体系中也是如此。虽然历史与政治是两门不同的课程,但实际上,历史不可能没有政治的影子,政治也贯穿于历史的每个角落,在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中,很好地体现了政治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哲学原理。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但当时西欧的黄金却严重匮乏。自从《马可·波罗行记》在欧洲流传以来,欧洲人一直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寻金热”的流行,是新航路开辟的内因。奥斯曼帝国造成的商业危机和当时具备的客观条件,则是新航路开辟的外因。总之,新航路的开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在新航路开辟前,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认为从欧洲向西航行也能到达东方,但这一认识需要实践证明。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了地圆学说。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因此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即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弱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西欧逐渐兴旺发达起来,这是矛盾的一面;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政治控制、经济掠夺,造成了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这是矛盾的另一面。由此可见,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我们必须坚持辩证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二、历史课与地理课的密切关系

历史有很强的时空观。掌握历史有两个方面:一是纵的方面,即要记住历史事件在时间上的先后次序,这样才能掌握历史的进程;一是横的方面,即要知道在同一时间之内在不同空间都有哪些事件,这样才能看到历史的全局。

谈到历史的不同空间,就与地理产生了不可割裂的联系。历史课中的地点问题比时间问题复杂。人类活动在地球上,人类的活动是和他们所在地方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地理条件是多种多样的,又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不清楚有关的地理条件,就谈不上对历史事件的真正理解。地理条件并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却是重要因素。所谓地理条件,包括位置、地形、气候、物产、交通、居民点等,这些在地理课上都可以学到;但就历史课来说,还须注意历史地理条件,即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看地理条件。

在探索新航路方面,具有雄厚航海实力的意大利城市应当唱起主角,为什么却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封建国家捷足先登,走在海上探险的最前列?在学生初步回答的基础上,我再归纳要点如下:①两国都处在大西洋沿岸,地理位置有利。随着欧洲范围内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意大利与尼德兰之间,商业交往日趋频繁,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贸易地位和航海地位得到了加强,意大利热那亚的许多水手纷纷迁居西班牙和葡萄牙,从而使之掌握更先进的航海技术。②这两国都建立了中央集权,已准备好向扩张殖民地和缔造殖民帝国这一步骤前进。特别是被称为“航海家”的葡萄牙国王——恩里,在推进葡萄牙航海事业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近代地理发现的鼻祖。③两国均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从8世纪初起,这两国就处在外来穆斯林的统治和压迫下,经历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在长期的民族斗争中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宗教情绪,因此,当他们向海外扩张时也把传播天主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综上所述,将地理条件和人类历史文明的变化联系起来学习,是非常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历史现象的。但通过一系列的地理历史的讲述,还要引导学生树立这样一条的原则认识:地理条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三、文科综合整合中的注意事项

初中历史备考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主体作用;自主学习;自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0802

2013年开始,笔者所在学校开展创建“启雅悦读”特色学校的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开展阅读活动,并启动阅读课题的申报及研究工作。为此,笔者开始M行“阅读提升学生历史素养的作用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和申报并在2015年成功立项。人教版《历史选修四》(下文简称《历史选修四》)学生自主教学实验是属于该课题研究的内容。由于选修课相对于必修课来说,学习难度不必太大,因此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灵活地安排教学进度,试用更多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贯彻新课标的目标――让学生有更开阔的眼界、更开放的思维。高二下学期历史课进入高三备考第一阶段后,要求教师在有限课时内完成三本选修课本的教学。因此,教师要找出一种有效达到教学目的新方法。

一、《历史选修四》学生自主教学实验开展的依据和基础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而“历史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还提到“今后高中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不同的教学条件与教师水平,不同的学习环境等具体情况,自主设置形式多样的、方便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以保证高中学生在满足各自兴趣的同时受到良好的历史教育”,以及“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历史课堂上,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主参与各种类型的教学与学习活动,在充满好奇与求知的心理驱使下,进入神秘的历史殿堂去探索历史的奥秘”。因此,《历史选修四》的教学实验有充分的理论支撑,有很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高二文科的学生,大部分历史基础比较好。通过学习初中历史,他们已经掌握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高一时又学习了3个历史必修模块,初步学会了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为《历史选修四》学生自主教学实验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也是取得实验成功的保证。

二、《历史选修四》学生自主教学实验开展的目的和过程

1.实验目的

此次教学实验的目的是要改变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通过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人物,阅读人物传记,制作课件,课堂讲课,师生评课,学生总结与反思等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让学生在实践中“初步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有个性化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此次实验要让学生在学习《历史选修四》的过程中,无论是历史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是综合素质、历史成绩都能得到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2.实验过程

(1)实验前的准备。开展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是进一步促进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转化的有效途径,是为学生进行自主教学实验做好准备。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过程中的艰辛和巨大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其“实施建议”要求教材编写者和教学实施者“要提供多种辅教学参考资料,还要进行一定课外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如普及性历史读物、通俗性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阅读提升学生历史素养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1201542743)研究成果。历史读物)”。这就需要通过开展历史阅读的途径来解决。

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过程。信息的接收渠道和方式主要是通过阅读活动,因为“信息是语言的,或说得比较明确些,信息是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阅读活动,就是要在阅读学指导下,依据阅读学的三级体系(科学、技术、工程)建构,对学生进行阅读的培训与指导。学生进入高一后,笔者会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历史问题入手,要求他们阅读至少三本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传记,以便熟悉历史人物生活时期的社会历史。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人物传记之后,会觉得整个中外历史有血有肉,到高二高三再去读原始史料和做阅读材料分析就不会觉得晦涩难懂了。

(2)教学生开展自主教学实验的方法。教师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的学习进行解读说明,介绍《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遴选历史人物的标准和原则。《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遴选历史人物主要依据三条原则:一是以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主线,注重历史人物的代表性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相结合;二是注重学习的过程与评价历史人物方法的把握,避免面面俱到;三是注重对必修课程的衔接与深化,避免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然后让学生掌握评述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3)学生在参与备课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自由组合成为2人小组,选择同一个历史人物,分头读传记、找资料、制作课件。教师要全程跟进,指导学生筛选资料,根据课标要求把握好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对历史人物进行科学的、全面的评价。比如有关康熙帝的资料很多,有些是文学作品,并不是史实,必须帮助学生区分清楚,并对学生制作的课件和讲义进行审阅。

(4)学生通过讲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克服上讲台讲课的紧张心理。由于缺乏经验,信心不足,他们往往是两个同学一起上台,各讲一部分,互相配合。笔者要求他们讲一个人物用一节课到两节课的时间。在15对组合中,肖同学和陆同学这对组合讲唐太宗用的时间最长,几乎用完了两节课,讲得非常详细。他们讲这节课能围绕课标要求并做适度展开,把唐太宗这个人物形象比较客观而全面地呈现出来,分析评价全面到位。用时最少的是简同学和蔡同学这对组合,他们讲的是华盛顿,本来这个人物的相关资料非常丰富,容易搜集,学生也感兴趣,但他们只讲了半个小时,显然准备得不充分。

(5)师生共同评课,保证每堂课的质量。每对组合讲完后,笔者都会让下面的学生充分发表评论,从语言表达是否清晰,内容是否科学,习题的讲解是否到位等方面评价这节课的得与失,有缺漏的地方让其他学生补充,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纳、评价,指出努力方向。

(6)让学生写感想与反思,提升学生自主教学实验效果。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备课上课作一个简单的小结和反思。有学生写到初为人师的紧张:“手和脚在不停地发抖,喉咙就像被塞住了,说每一句话都变得非常吃力。”有学生体会到当教师的艰辛:“五一节放假的那几天,我天天在找资料、做课件,总算把克伦威尔这个人物熟悉了。当老师真不容易。”还有的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我有太多的精彩内容,可惜时间有限,今天这节课我只是小试牛刀,来日我一定争取机会再来一次更精彩的讲课。”

三、《历史选修四》学生自主教学实验的效果与反思

1.效果分析

这种由学生自主教学的模式后来延伸到高三复习课中,这班学生的历史高考平均成绩远超同级其他班学生的水平,还涌现出好几个历史学习成绩在市区排前列的学生。学生参与备课、讲课、评课、反思等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开阔了视野,学会筛选讲课的材料,其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探究精神等综合素质也得到锻炼提高。这些人文素养的培养都是历史学科所追求的目标,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实验班的肖同学由于对历史学科有着浓厚兴趣,大学报读了历史专业并在大学一年级参加师范生综合素质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2.实验反思

这种教学实验只能在文科班进行,讲课的学生必须有较好的历史知识基础。笔者的学生自主教学实验之所以能较顺利进行,是因为笔者在高一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历史学科特长生,注意培养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让他们把读人物传记作为历史学习的一个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