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历史知识要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1―0120―01
一、打好基础,重视高一高二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和初中大不相同,高中历史知识点多、难度大,知识所涉外延明显且较为宽泛。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各不相同,高中老师的讲课方式、习惯也和学生实际的学习实践有所差异,这就往往会让高一新生很不适应,导致一部分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对后续的知识就更难以理解消化,从而对高中历史的学习越来越提不起兴趣。
高一高二阶段不仅仅是积累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阶段,更是夯实历史学科基础能力根基,把历史学科基础知识逐步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阶段。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打好基础入手,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从养成好的学法入手。一方面学习历史必须要引导学生掌握学法,要理清线索,掌握要点,这是将厚书读薄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所谓“要点”,就是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骨架,是历史“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提炼要点,必须具有逻辑概括的能力,这样才能从繁杂的内容中提炼出记忆的要点,从而以纲带目,化难为易,执简驭繁;另一方面打基础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案”等教学材料的导学功能和“合作学习”的智慧共享,让全体学生能高效利用自主学习时间,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集中有限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消化重点、难点,掌握知识要点和历史节点。
二、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改革教法
高中历史课因为理论性强,学生容易觉得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如可借助于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因特网、多媒体、投影仪、录音等教学辅助手段实施教学。这些教学手段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使知识的容量增大,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易于学生接受。它所创设的教学情景既能弥补高中历史课教材中所不能拥有的感性材料,又能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增强高中历史课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达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如,在进行人教版历史(必修)1《运动》教学时,我下载了电视连续剧《》中“天京”一集的片段,现场用多媒体播放后并简要介绍了事件背景及人物关系,学生立刻被迷住了,我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运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会出现此?这给我们什么启示?”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结合事例分小组展开讨论。学生对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有了深刻的认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激发,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很好地完成了本小节内容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范文2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应用
新课程改革推动着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完善与发展。《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历史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自主结合历史看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历史问题。”因此,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让学生能够积极性、主动的进行历史知识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主题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1、“主题式”历史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需求。在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且忽视了其社会功能。为了能够让历史课堂教学得以科学进步,新课程改革便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在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被分成了三个组成部分:知识与能力、方式和过程、情感表达和价值观,新课程改革后强调高中历史教学摒弃单纯的背诵历史知识,强化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并运用所学到的历史知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从而将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意义得以最大化发挥。然而,“主题式”教师便符合新课改的需求,从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为出发点,积极强化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建设[1]。2、“主题式”符合当代历史课堂教学的理论要点。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他人之间不断的相互帮助和协作中获得的,唯有人们通过合理的协作研究,将彼此之间的知识相互分享才能够丰富的总体储备量。这一重要思想正式当前我国历史教学的理论要点,即重视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学习以及相互学习经验的共享。“主题式”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能够让学生以最高的效率了解到课本中所表达的核心观点,加之每个学生的价值观存在差异性,便会形成不同的历史认识。此时,“主题式”便能够让学生们通过相互经验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出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意义的实现。
二、主题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1、创设历史情境,把握课堂主题。在课堂教学前期,部分教师可能会对课程主题的设计不够精准,而因此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方向偏离教材的核心。例如,在必修二中《新航路开辟》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以提问题的方式进行引导,例如:“同学们,现在假设你们是欧洲的一个普通家庭,而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会给你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和影响呢?”在学生积极踊跃发言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的思想不过于偏离主题,教师便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的方式来转变学生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新航路开辟》的纪录片,让学生先对故事的发生背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再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还原”历史。最后,教师再让学生通过分组分层的讨论的方式加深对历史课本主题的领悟,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2]。2、突出课本重点,激发学习积极性。高中历史课本各个章节的知识点关联性较强,完全打破了初中历史那种章节的独立性,使得许多学生在背诵学习时感到杂乱无章,并将诸多历史事件和时间混淆。究其原因,鉴于高中历史课本中各个章节的关联性较强,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便难以把握课本知识的主题,尽而导致在学习时缺乏明晰的学习思路。然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结合主题式教学思想便能够良好的打破这一现象,不仅能够让学生明晰学习思路,掌握各个章节的主题内容,亦能让学生通过参与小组讨论将历史知识进行明确梳理。例如,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章节教学中,教师可先为学生创设一个主题,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使学生们进行积极讨论并分析中央、地方的演变过程。此外,教师再结合教材内容布置一些其他的知识点进行讨论,通过这种主题式教学法的推进,学生不仅能够沿着主题方向对历史课本知识进行学习,还能打破传统“背景概括意义”的单一教学模式,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完善主题关系,强化教学重点。完善主题关系是主题式教学在历史课堂有效融入的重点。首先,教师要明确主题式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将各个存在一定历史关系的知识点贯穿在一起,而是将统一知识点进行升华,让学生能够根据某一个知识点延伸学习其相关的知识内容。之后,教师要对教材中讲述的内容以及相对性的任务进行精确划分。最后,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对内容能够熟练记忆,并了解其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影响,便需将整个事件归类为一个主题,让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的历史事件。例如,教师在对《的崛起》这一课进行教学时,可以将其成几个“小主题”,即重大会议、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等。通过将主题进行整体贯穿的形式进行教学,便能够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系统的认识[3]。
“主题式”历史教学法的运用,是当前我国历史教学中一次大胆创新,教育工作者在运用此方法进行历史教学时,要注意发现其中所隐藏的问题,并及时加以修正,进而保证“主题式”历史教学法的意义得以充分实现。值得强调的是,历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其课堂教学与主题式授课模式相结合亦要循序渐进。
作者:张东梅 单位:江苏省新沂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乔仪晴: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研究和探索[J],学周刊,2012,02(06):45.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范文3
关键字: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1
引言:
历史距离课堂、学生遥远,如若没有一种好的课堂教学方法,课堂将会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全然提不起来。如何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对我国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是一种挑战。在课堂上,如果可以做到让历史“活”起来,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则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将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而是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1、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的现状
正视过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对高中历史进行了更加系统性与理论性的研究,尝试从历史、学生等多方面重新编排新形势下的高中历史课本。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实行在我国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效果一:使历史课程日渐多元化。现各地区与学校具有了开设与本土历史及学校历史相关的课程权利,使的我国的历史课程逐步向本土历史文化与时代文化进军。效果二:历史课程朝综合性教学发展。在高中历史课程的编排上,逐步融合多学科知识,授课过程中尝试用理科教学方法,使历史课程上多学科融合。效果三:新课改内容上的安排更加的契合实际教学过程。在向同学们讲述史实的同时,新课改提出了课程教学中突出注意要点,要求师生一同解决课程中的难点。
2、当前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对历史学科不重视
从初中开始,大部分的学生视语数英为主科,而历史、地理之类的学科仅是副科,历史所占分量不高,面对历史考试学生也无非就是将课本的知识一背,就完事了。从初中开始形成的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思想,使学生在高中专注语数英,忽视历史知识的学习,这导致了学生花费在历史上的学习时间减少,自然也没有学习历史的兴趣。
2.2、高中学科的课程安排
高中时期,学生各科课程安排很多,一天到晚,除了上课便是做作业,这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获取课堂外的知识变的很困难。同时,高中历史新课改注重学生对史学知识的采集、归纳、分析等能力培养,但是由于大部分高中采取封闭式教学,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只有课本、图书馆以及多媒体电脑。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的狭窄,对于个别拥有手机的学生,若处在一个没有学习氛围的环境中,学生也很难自主的去查阅文献资料。
2.3、初高中历史学科衔接不紧凑
做好新课改后初高中历史的衔接,需要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知识架构。勤于将史书上各年份发生的事件串联起来,做到从古到今对于历史进程的演变心中有“史”。其次,在平时的考试过程中加强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了适应高中多材料型的试题,初中阶段需要求学生多阅读史书,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视野。
2.4历史专题学习的困扰
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上,没有对历史体系做到系统性的处理。高中历史新课改在课程框架上运用“模块+专题”齐头并进的模式,通过将历史中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整理,以彰显其中的规律关系。然而这种模块与专题的形式对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是一种冲击,原因是这种新的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和老师一样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按专题进行教学,课堂上历史不再是按照年份“上演”,而是多样的历史内容结合,对于初中历史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历史学习将会进行的很艰难。
3、解决高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3.1、教师加强自身系统理论知识
历史新课改对高中历史老师提出了新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做到对历史知识全面、系统的了解。利用自身强大的专业知识,利用学生爱探索的心理,教师根据专题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去挖掘与专题有关的有趣的、不为人知的一些历史秘密,然后由学生课堂上进行讲诉。在慢慢地探索中,学生愿意去找寻跟多的历史故事与同学们分享,愿意去学习历史了。
3.2、创新教学形式,设置“专题”课堂
在新课改下,直面学生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创新,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首先在教学形式上,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专题内容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情景教学、讨论组形式教学等,在课堂上教师起引领作用,让学生参与到自主教学、学习的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专门的课堂用于演历史话剧,在每一单元的学习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历史专题演话剧,并进行评比活动,话剧力求表现出历史课堂上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内容。通过专门的课堂让同学们演话剧,不仅可以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演绎历史事件,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更多的历史。
如此进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历史学科中逐步开拓自己的事业。
3.3、注重历史框架的构造,引导学生爱历史
在学生初涉历史时,以时间年份为线索,为同学们先理清年代事件。历史新课改后,专题教学中,包含了大量的零碎知识点,学生不容易掌握。这时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每个专题做一幅“专题框架联想树图”,然后将树图挖空,组织学生小组比赛将树图填满,促进学生小组内学习效果。
引言: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春风拂过,我们的历史课堂也不断焕发生机,尽管如此,新课改实行过程不免会存在阻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立以学生成才为目标的理念,致力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让学生享受新课改的历史课堂,让学生自主的开拓眼界,积极参与到学习历史的行列中去。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范文4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应用策略;成才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0-0031-01
历史课程是高中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对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道德情操的培养乃至全面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就目前高中历史教学现状而言,教材仍然为最核心的教学资源。然而,随着历史课程教学实践的逐步深入,教学目标逐步从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包括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教材资源越来越难以满足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史料作为历史学习、历史研究的主要依据,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有着相当深厚的价值,同时对当前高中历史教学资源也是一种有效的补充。下面,教师就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研究。
一、史料的教学价值分析
史料指研究或讨论历史时所依据的资料,它通常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实发生时产生,可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史料的种类非常丰富,通常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文字类。这是史料最常见的形态,诸如史书、档案、学术著作及文学作品、个人日记等,都可以纳入文字类史料的范畴。二是图像类。图像类史料主要包括壁画、绘画、刺绣、图案等,是中国古人“左图右史”的典型反映。三是器物类。器物类史料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工具,包括建筑、家具、墓葬、饰品、钱币等多项内容。史料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首先,史料不同于一般的教材表述,它是历史史实的直观记录,具有原始性、客观性等多项特征,对学生认知历史本原、培养学生历史证据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历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史料可以便于学生直接从源头来掌握历史知识,提升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和历史问题解决能力。最后,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向学生传达特定的史实,更重要的是运用史料来构建学生的历史认知与历史素养。
二、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手段
如前所述,史料具有多重教学价值,但由于教师教学环节中的策略失误,史料的教学价值并未得到有效彰显。对此,教师应采取以下几点策略。
1. 精心选择史料
史料作为历史教学的资源,归根结底要服务于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而史料的精心选择则是其教学价值发挥的前提条件。对此,教师需要做好以下两点工作:第一,确保史料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史料的选择要紧扣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以人民版高中历史“伟大的”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抗战相关的史料,如抗战老兵的回忆录、抗战时期的报纸记录等,让学生从历史深处来把握抗战。第二,尽可能多选择图像史料。文字史料,尤其是古代的文字史料,皆为文言文书写,学生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图像、视频史料则更具直观性,也更能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理呈现史料
高中历史知识都是结论性的,总体而言是抽象、枯燥的,难以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为了使抽象的历史更为具体化,教师往往需要引入大量的史料,通过史料的呈现与展示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可感的历史情境,因此,史料的呈现方式极为重要。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成为史料呈现的主要载体,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有着积极的意义。以必修二中的“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认知中国古代农业种植方式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组历史图片,包括春秋的铁犁,汉代的耦犁、一牛挽犁及耧车,唐代的曲辕犁等。直观的图片辅以一定的文字讲解,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知。
3. 巧妙设计问题
历史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以及历史解读能力的训练。当前,不少高中生在影视作品以及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对历史充满兴趣。对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宜再“干巴巴”地传授历史知识,而应通过史料巧妙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历史问题。
4. 及时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教师矫正教学环节中的不足之处,提升教学效能有着相当突出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运用史料开展历史教学时,还需要做好相应的总结评价工作。总结的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史料的选择是否具有典型性。同一历史事件的相关史料为数众多,教师在选择时,应选择最具典型性也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史料。第二,史料的应用是否做到高效。历史学科的课时本身就较少,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史料运用中一定要注意应用效率。
三、结束语
总之,史料是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对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有着重要的价值。因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好史料的应用工作,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供有效支撑,开阔学生的人生视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范文5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高中历史 教学研究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各大高校的教学模式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从教育理念还是教学手段上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大相径庭。而高中历史学科作为理论性非常突出的学科,更需要学生对于知识能够精确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现阶段的高中课堂中主要体现在多媒体设备的运用上。而通过信息技术,也能有效促进高中历史的教学工作。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所在
(一)清晰直观
高中历史的学习中会涉及到很多事件、任务以及具体的时间,而这些知识点仅仅通过教师的板书或是语言简洁,无法让学生有清晰直观的认识,换而言之就是学生无法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到相关的信息,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随之下降。另外,由于新课程改革下对于教材的编排产生了变化,书本中很多的知识点仅仅只是一笔带过,这对于学生了解史实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所以,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将这些书本中或教师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通过清晰直观的表现手法来展现,从而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二)重点分明
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有一部分是需要学生重点记住的,或者是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就比如近代史中中国签订三次条约的时间、名称、赔款数量等。学生仅仅通过单纯地讲解是无法形成有效记忆的。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过相关图片,或是影像资料的形式,将书本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分解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整体和复习。另外,由于这些材料可以拷贝和转存,学生可以在课外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掌握,也便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一)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强化知识点
前文提到的一大问题就是学生无法很清晰直观地掌握某些要点。原因在于很多知识点本身比较模糊,或是由于教材的原因]有深入探讨。此时通过信息技术就可以很有效地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到这一部分时。中主要探究的是维新派人士与顽固派之间的意见,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等制度,而顽固派则进行了强烈的抵制和反对。而仅仅通过教师讲解和板书是无法将这些具体的内容展示出来的。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当时的一些真实资料和数据通过反映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便会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对于知识点的记忆,此时教师再配合进行讲解,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还是教学质量的把控上都能有巨大的改变。
(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创新能力
历史学科虽然是尊重史实的科目,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也随之产生。而作为教师,如果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思想进行教学,不仅在观念上显得陈旧,也无法适应现阶段的社会现状。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培养自身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优化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交换不同意见。比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例如学习到秦灭六国统一这个知识点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不同看法和不同观点进行阐述,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意见进行整合和展示,从而给学生提供更为有意义和作用的材料。而学生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散思维。此时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交换意见,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三)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感染力
历史事件的展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又一项使用方式。有些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及相当宏大的场面,为了能让学生对历史知识充满兴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和优化。例如在学习到这一部分时,通过讲解是无法将当时的场面和效果表现出来的。所以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相关的图片和影响资料,并在课堂中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一来这些历史事件的感染力和效果就能被重现和还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学生也能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感同身受地了解到相关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通过研究,不难看出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未来的高中历史教学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们,就要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优势,并将这些优势运用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深化改革,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科的魅力所在,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水平和文化水平。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未来人才的培育方向。
参考文献:
[1]刘长华,李会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1).
[2]韩丽美,刘向玲.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6).
[3]沈继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历史教学[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4,(14).
高中历史知识要点范文6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学”,所以要教给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握着一把金钥匙去开启智慧宝库之门。历史高考十分重视对学生潜在能力的考查,因此,如何加强对学法的指导和研究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挖掘教材深度,培养阅读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是培养或体现学科能力的基础。学生的历史知识主要是通过阅读教科书获取的。而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知识范围和初中是大体一致的,都包括中外古今,都是那些重要的国家、朝代、人物和事件,在某些情况下,还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实际上是有着层次上的差异的。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导致高中历史教学只有温故而无知新,师生都会兴味索然。因此,到了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拓宽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注意培养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充分发挥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潜力。
为了培养学生有较强的阅读史料的能力,不妨先介绍每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脉络,也可紧扣教材“引言”,从基本特征、国际国内背景入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通过提问引路,提纲导读、重点探索、疑难突破等多种方法,把学生逐步引导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
二、挖掘“隐性”知识,提示问题的实质
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重视人才的高素质能力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逐步实现了从单纯知识记忆型向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运用型的飞跃。对历史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高精度的提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加强高中历史隐性内容的教学是培养智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隐性”知识指隐藏在教材中,不为人所注意,需要我们启动思维,深入发掘,才能找到答案的知识。如:一战期间欧洲战场上两线作战的国家;中国古代战役地理位置比较;四大之文明古国兴起的共同原因;1867年美国从俄国购得阿拉斯加,说明19世纪前期俄国曾地跨欧亚美三洲;福州般政局、江南制造总局在一定程度上有抵御资本主义入侵的一面等,这类知识着眼于理解基础上的再认再现,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教材搬家,能有效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历史,运用“动”的意识、“变”的思维,对同一个知识点尽可能从几个不同的视角去认识。只有通过挖掘隐性知识,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那种认为历史知识简单易学的偏见,加深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其养成反复诵读、深入钻研、以求甚解的良好习惯。
历史教师不仅要有“史学”,还要有“史识”,能提示历史“隐性”知识和问题的实质,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和全面。如分析梁启超这个历史人物,他一生处在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政治活动家、启蒙大师、改革家和学者,但作为早期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他的阶级属性决定了他一生进取性与保守织在一起,政治上的多面性与思想上的复杂性集于一身。又如,分析美国罗斯福的新经济政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是解决了资产阶级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但其措施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私有制,实质上还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历史学习必须建立在对历史事件本质的认识之上,才具有生命力。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的拓展思维,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透过历史现象,提示隐性实质,全面理解把握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