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级审计和中级审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级审计和中级审计范文1
(一)当前建设项目审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超概算投资较为突出。这一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某些项目设计本身深度不够、概算粗略、项目内容中途变更频繁,而某些项目建设单位人为的少报批多建设,擅自提高装修标准,扩大建设规模的情况更是直接导致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不足,形成大量资金缺口。
2、招投标不规范。一是应招标而未招,尤其是勘察、设计、监理、材料采购等单位的确定不依照有关规定进行招标。二是未在规定媒体和网站上招标公告或公告内容不全。三是招标资格预审流于形式,不按有关强制性规定对投标单位进行资质审查。重程序而不重实际,重证件而不重人员,使一些不具备资质、不符合施工要求的单位通过借用资质的方式参与招标。如我局在对某公路工程审计时发现,建设单位在该工程确定中标单位之后才发现中标的施工方无沥青路面施工能力,从而不得不将占工程造价50%以上的沥青路面工程项目进行分包。四是部分标底编制粗糙,项目内容不完整,存在漏算、多算现象,对一些建设项目关键数据在招标时未能确定,暂定价项目较多,为日后工程决算埋下纷争隐患。五是内定中标人,评标流于形式。
3、中标单位违法分包转包问题突出。在一些工程建设项目中某些中标企业违规将工程转包或分包给无资质施工企业,从而形成了当前工程建设中“高资质中标、低资质进场、无资质施工”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工程建设质量。
4、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管理不到位。一是未聘请独立的监理单位或聘请的监理单位不负责,默许施工单位在未经设计部门和建设单位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变更工程内容。二是工程变更联系单签证不规范,如签证内容不全,仅对变更的工程量进行签证而未对变更的项目价格进行确认:签证不及时,未进行现场签证而事后补签。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变更联系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三是有些建设项目使用材料无出厂合格证或不按规定送检、隐蔽工程无记录或记录不全、缺少相应环节的验收记录、施工日志及监理日志记录不详,从而导致工程质量难以有效控制。四是建设工程计量不及时,存在集中计量、重复计量的现象,致使有些工程计量不够准确。
(二)积极探索全过程跟踪审计模式
1、建设项目开工前,对项目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如立项批复情况、项目设计方案的经济性、项目资金来源是否得以足额保证等进行综合分析审核项目的招投标程序是否公开、公平、公正并符合国家及各地政府的相关规定,有无不招标、围标、串标等情况发生;中标单位是否达到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有无借用资质的情况存在;主要设计人员、监理工程师及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和主要技术人员是否具备相应职业资格。
2、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对项目建设管理、质量控制及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审计。核实建设单位有无未按相关财务管理规定支付现金的情况;中标施工单位是否违规将工程分包或者转包,是否严格按照项目设计方案施工、有无偷工减料等工程质量问题:建设项目使用材料是否具有出厂合格证并按规定送检;施工日志和监理日志记录是否及时、完整、准确、详细:对工程量的计量是否存在集中计量、重复计量的现象,尤其是对隐蔽工程的计量,要充分发挥跟踪审计的优势,减少日后因核减工程量与建设单位发生矛盾的情况。
3、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后,除按照传统审计模式对建设项目的概算执行、财务收支及竣工决算进行审计外,还要针对前面两个阶段审计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复查,对整改情况做出综合评价。
(三)开展跟踪审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处理好审计监督与项目管理的关系。作为独立行使审计监督职能的国家审计机关,可以帮助建设单位提高管理水平,但决不能代替建设单位行使管理职责,务必要使跟踪审计到位而不越位,提建议而不代替管理,既不能以审计的身份代替管理者,又不以专业人员的能力代替监理服务,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能。
2、处理好事前介入、事中控制与事后监督的关系。跟踪审计作为关口前移的一种审计监督方式,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及时准确的掌握建设项目各个环节的情况而更好的将审计的监督职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其“免疫系统”功能。要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审计实施方案,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既不能因为提前介入而忽视事后监督的作用,也不能单纯回到传统事后监督的老路上。对在项目建设过称中发现的明显与法律法规不符的行为,要及时提出审计建议,促其整改,并在后续的审计过程中予以适当关注。
3、提高审计风险意识。由于跟踪审计的特性使得审计人员往往在项目建设的每一个关键环节都参与其中,从而容易使项目建设的法人单位产生侥幸心理,将其管理责任推给审计部门。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审计风险意识,及时准确做好审计取证工作,严格区分建设单位的管理责任与审计责任,切实减少审计风险。
二、基层审计机关参与跟踪审计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审计人员专业水平。除了由上级审计机关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培训外,还可以通过“以审代训”的方式,即由上级审计机关在跟踪审计过程中邀请基层审计机关的业务骨干参与,使其熟悉了解项目建设审计过程中各个环节应该关注的重点内容,补充并更新基层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能力。
初级审计和中级审计范文2
关键词: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生物膜;铁碳微电解
1垃圾渗滤液分类与特点
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是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由于其成分复杂,浓度变化范围大,处理困难,传统的生物处理方法虽能取得一定的处理效果,但废水处理后依然含有大量环烷烃、羧酸类、酯类以及苯酚类等有害污染物质[1]。
依据填埋时间将渗滤液分为早期和中晚期,填埋龄在3~5年以内的称为早期渗滤液,其中易生物降解的挥发性脂肪酸含量较高,一般可占总有机碳的60%~70%,BOD/COD比值一般在0.4~0.8,氨氮浓度为500~1000mg/L左右。填埋龄超过5年后,渗滤液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比例会明显下降,称为晚期渗滤液,其BOD/COD比值一般为0.1~0.2,氨氮浓度反而增高。我国垃圾填埋场晚期渗滤液的水质数据见表1[2]。
针对晚期渗滤液水质特点,中山市环保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设计研发了一套中试处理系统,利用改良型的聚氨酯与生物酶作为生物膜法的填料,通过自主研发的高效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形成含高活性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生物处理膜。同时利用铁碳-芬顿氧化技术降低COD及色度,通过活性污泥法去除COD,最终使各项出水指标达到规定标准。该项目涉及的生物膜法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活性污泥法去除COD工艺、铁碳-芬顿氧化工艺在国内外均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应用效果[3~6]。通过罗定市垃圾填埋场晚期渗滤液的现场处理试验,并对处理系统进行改良和工艺改进,垃圾渗滤液能够得到很好的处理,在实际工程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2材料和方法
2.1试验装置及运行条件
试验中所用装置为本公司设计研发的一套新型组合工艺系统,包括自动加药系统、生化反应部分(生物脱氮池、活性污泥反应器)、物化反应部分(铁碳-芬顿反应池、混凝沉淀池、滤布滤池)等。其中,生物脱氮池采用生物膜法,以改良型的聚氨酯与生物酶作为填料,利用硝化反硝化反应进行脱氮。活性污泥反应器为本公司研发的一体化生化反应器,集好氧沉淀于一体。
整套组合工艺系统均安置在罗定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站内,室内运行环境温度为(25±3)℃,严格控制生化反应部分的好氧厌氧环境及各反应器的试验条件。
2.2药剂投加及试验用污水
试验安装了一套自动加药系统,包括酸碱、双氧水及PAM等。通过控制酸碱及双氧水的投加,使铁碳-芬顿反应在酸性条件下与废水进行充分反应。通过控制酸碱及PAM的投加,使混凝沉淀池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对废水进行固液分离。
试验污水取自罗定市垃圾填埋场晚期渗滤液,其水质情况为COD:1590.9~1790.7mg/L,NH3-N:808.1~894.7mg/L,TN:895.9~944.4mg/L。
2.3污泥接种培菌
接种污泥来自罗定市第二生活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的一体化氧化沟工艺剩余污泥。对于生物脱氮池,污泥预先通过培养和驯化,再投加到生物膜处理系统中进行挂膜,投加本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效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并在废水中驯化生长,形成含高活性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生物处理膜;活性污泥反应器接种污泥至污泥浓度(MLSS浓度)3.5g/L,并驯化活性污泥,直至污泥转棕黄色时连续进污水(进水量逐步提高),培养过程中投加本公司研发的去COD及脱色度的菌种,观察活性污泥生长情况,定期检测水质及污泥镜检,直至污泥中微生物已能较好地适应污水水质。
2.4水质分析方法
COD、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总氮、pH值的分析方法依据《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7]。
3结果和讨论
3.1生物脱氮反应效果
当进水量为0.5m3/h时,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均超过98%,随着水量增大,去除效率也相应降低,当水量增加到1.2m3/h时,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仍可达96%以上,出水氨氮降至17mg/L以下,总氮降至31mg /L以下。水量继续加大,去除率下降明显(图1、2)。
研究表明,生物膜的硝化速率受COD负荷变化的影响小,使得生物脱氮池对COD负荷的变化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3]。
3.2铁碳-芬顿反应处理效果
将进水流量控制在1.0~1.2m3/h,反应时间60min,并向铁碳-芬顿反应系统进行微曝气,考察pH值及H2O2浓度的变化对铁碳-芬顿反应效果的影响。
3.2.1pH值对反应效果的影响
投加27.5%的双氧水,投加量为2kg/m3,进一步研究pH值对铁碳-芬顿反应效果的影响。如图3,pH值为2~4时,COD去除率达到80%,大大提高渗滤液的可生物降解性能[8],为后续活性污泥法处理渗滤液提供了良好的生化基础。当pH值大于4时,COD去除率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
3.2.2H2O2浓度对反应效果的影响
将pH值控制在3~4,进一步研究H2O2投加量对铁碳-芬顿反应效果的影响。如图4,随着H2O2投加量的加大,COD去除率也显著提高,当H2O2投加量增加到2kg/m3时,COD去除率达到最大。继续加大H2O2投加量,COD去除率变化不明显,过量的H2O2还会残留至后续活性污泥反应器,影响污泥活性。
3.3后续生化处理效果
铁碳-芬顿反应处理后的渗滤液经过混凝沉淀,进入活性污泥反应器,污泥浓度控制在4.5g/L左右,溶解氧为2~4mg/L。经过现场的中试试验,进水流量控制在1.0~1.2m3/h,出水水质指标见表2。
4结语
(1)通过中试处理实验,生物膜脱氮反应器对渗滤液具有高效的硝化反硝化脱氮效果,进水量在10~12m3/h时,出水氨氮降至17mg/L以下,总氮降至31mg/L以下。
(2)渗滤液进水流量控制在10~12m3/h,利用酸碱自动加药系统,将pH值维持在3~4,投加H2O2的量为2kg/m3,反应60min,渗滤液COD降至320~350mg/L,大大提高了渗滤液的可生物降解性能,为后续活性污泥法处理渗滤液提供了良好的生化基础。
(3)后续利用活性污泥反应器处理,经过滤布滤池消毒后的出水水质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排放标准。
(4)利用本公司研发的新型组合工艺,垃圾渗滤液能够得到高效处理,并在实际工程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Visanathan C,Choudhary M K,Montalbo M T,et al.Landfill leachate treatment using thermophilic membrane bioreactor [J].Desalination,2007,204(30):8~16.
[2] 赵宗升,刘鸿亮,李炳伟,等.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的控制技术[J].中国给排水,2000,16(6):20~23.
[3] 周律,李哿,SKIN Hang-sik,等.生物膜复合系统脱氮除磷的特征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2,32(6):1312~1318.
[4] 鞠峰,胡勇有.铁屑内电解技术的强化方式及改进措施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学报,2011,31(12):2585~2594.
[5] Kang Y W,Hwang K Y.Effects of reaction conditions on the oxidation efficiency in the Fenton process[J].Water Research,2000,34(10):2786~2790.
[6] Kim T H,Park C,Yang J,et parison of disperse and reactive dye removals by chemical coagulation and Fenton oxidation[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4,B112:95~103.
[7]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8] 郭鹏,黄理辉,高宝玉,等.铁碳微电解-H2O2法预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J].水处理技术,2008,34(12):57~61.
初级审计和中级审计范文3
一、重要意义
1.几何变换思想的作用分析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具有系统性且逻辑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在对其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发以及训练,它还能提升学生自身理性思维,因此将变换思想更好地渗透进几何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本质上学好数学,使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有效拓展学生思维.所以在对相关数学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几何变换思想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2.变换思想自身对学生思维水平提升的有效作用
初中阶段的几何变换指的就是把某一图形从一个区域向另外一个区域中进行转移,不管是何种变换方式,都还保留原来图形的某些特征,如在进行旋转变换时图形仍然是全等的;位似变换后,虽然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是不变的等等.通过探索图形的变化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拓展,进而实现训练自身思维能力的目标.因此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体会到其本质,发现其中蕴含的内在规律,才能更好地从多角度对知识进行理解,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思维水平以及思考能力.
二、渗透策略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应用几何变换思想进行教学,就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首先,要求学生能够有效且熟练地对轴对称以及图形平移、旋转、位似等变化进行相应的转变.其次,教师要对几何教学的观念进行完整和改善,以学生作为教学根本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笔者通过对轴对称变换的两个实例,来具体分析实施策略与保障机制.
1.充分利用教学模具,加深学生理解
就现阶段初中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初中几何是一门相对枯燥且缺乏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因此充分将教学模具和多媒体演示等融入实际教学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规律产生感性认识,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习热情,进而更好地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轴对称现象”这部分内容时,制作了学具:“在一张纸上印上了半只蝴蝶的图案”(如图1)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中蝴蝶(如图2)的理解,尝试着将把它补成一只完整的蝴蝶.
笔者通过这里就很自然地渗透并学习了几何变化的思想:对称的思想.但是需要注意的就是,在使用模具进行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良好且宽泛的环境内进行学习,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对对称轴图形的理解和和记忆.所以在进行初中几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模具,并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创新,提升初中阶段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2.注重问题情景的有效设置,提升学生元学习的能力
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最为原始的元学习与创新能力,将课堂学习到的数学思想和几何变化方法运用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中去,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有效性的双重提升,那么具体如何实施呢?笔者认为注重问题情景的设置,例如,“研究最短距离”的问题,为了渗透“对称思想”这一实质性问题,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帮助学生将思维引向“对称”.
例如图3所示有菱形ABCD,其中∠BAD=60°,M为AB的中点,P为AC上的一动点,如果已知PM+PB存在最小值为3,求AB的值.
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实际上就涉及到对称的思想,在学生解决完成后,再将菱形变式为正方形让学生再研究,继而归纳出中心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具有怎样的显著特点.其实上述情境仅仅是载体,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如果去掉菱形和正方形其余的顶点呢?可以再具体的配上问题情景进一步将问题引向原始数学问题的解决.
三、保障机制
1.调整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就初中阶段数学教学的实际水平来说,绝大多数的学校依然使用较为落后的思想观念,仍然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对学生进行衡量,受我国应试教育长时间影响的这种教学观念是较为不完善且不健全的,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热情的提升,还使学生对自我潜力挖掘形成了相应的阻力,特别是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学校更是如此.因此想要推动学生整体的全面发展,就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将几何变换思想进行良好的应用.
学生在刚刚进入初中时,会因为学习环境的改变以及学习知识的加深导致在学习中出现相应的困难,所以对于这种真实存在的情况,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自身的真实情况进行教学,充分鼓励学生对相应的知识进行钻研,使其学习态度得以端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起积极、主动的学习观念,更好地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探究.此外,初中数学教师要使用秉持着与时俱进的教学精神,使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进行数学教学,不断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保证学生可以从数学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保证自身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和成长.
初级审计和中级审计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 渗透 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稳定。学校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德育教育它不仅仅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的责任,应该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学科的老师应充分利用校园这一特定的文化传递空间,发挥各有关课程在进行德育教育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自身特点,进行德育教育,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遵守礼仪,遵循规章,从而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并将其有机渗透到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比较系统的德育教育。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具有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因此大家往往只注重计算机操作方法和技能的教学与训练,而忽视了它的德育功能。一些德育教育的问题常常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呈现出来,怎么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更好地让学生的思想健康稳步发展,这是我们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德育教育可以从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点出发,在平时的上机训练和知识的传授中不知不觉的渗透德育教育,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信息技术人才。
一、深刻挖掘信息技术学科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内容
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既不要把信息技术课上成德育课,也不能忽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德育教育因素。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到各学科方方面面的知识,也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对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想到的往往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何有效地掌握信息技术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如何提高实际操作运用能力,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其实,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同样要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依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因势利导,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相互融合,相互统一。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性和教育性,也为实现德育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坚实的平台。教材中有许多图文并茂的阐述,都在于强化学生遵循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识。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从七年级信息技术基础开始,就涉及到如何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这些都是很好的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挖掘出教材中这些显性和隐性的素材,潜移默化地将“两纲”教育、德育教育的内容渗透其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受到教育。
二、在课堂上教学中切实地落实德育的教育
在信息技术课堂,学生很多德育的问题很容易暴露出来。如有的学生进入学校机房时追逐打闹,跑、跳、趴、摸;有的学生一开机就打开网络,下载游戏;有的学生会乱敲键盘、摔拍鼠标,甚至拆走鼠标的滚轮;有的学生上网浏览不良信息;有的学生在网络中粗言乱语等等。我坚持执行:一定要在课堂上教学中落实德育的教育。首先是设备、信息安全问题。保持高度的警惕性,速度要快,一旦发现学生报告问题,即发现即止。明确地告诉学生,机房是大家的公共财物,需要大家共同去维护和保管。机器上我设计了编号座位,各班学生对号入座,专人专桌,并且要求学生每人创建一个自己的文件夹,把自己的所有的文件及资料都放在里面,做到责任到人,专机专用,互相监督和共同维护。其次是游戏问题。喜欢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禁,他们也会天天在想着怎么样去玩;纵,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对此,在备课的策略上可以采取兴趣激励法,还可以多采取任务驱动法+ 奖励激励法,禁纵结合:上一节课,可以分任务驱动,布置好当节课要完成学习的内容及布置的练习,如果你能完成,可以给时间学生自由去练习,当然包括他们适当的玩一些健康的小游戏。在这过程中,老师要多留意学生玩的是什么游戏,并且学生对此游戏的痴迷的程度,加强引导,对此多提示游戏对学习对人的利弊:游戏只是游戏,游戏是用来给人放松心情,打发闲散时间的东西;游戏是虚幻的,不能代替我们的学生和生活。要教育学生提高自控能力,不沉溺于虚拟时空与计算机游戏,要引导学生把时间、精力放在学习上。再次是网络道德问题。引导他们安全健康文明上网,远离网吧、网络游戏和不健康网站,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培育健康的网络环境。在技术上我们也尽量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尽可能阻断学生与不健康内容的接触机会,如学校装教育网并购买了防火墙设备进行网址过滤,安装好网络防护软件。
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德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的事,从青少年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老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信息的特性,引导学生要学会鉴别信息的真伪,不得随意虚假信息;如果随意发送、恐吓他人的信息,或造谣的、谎报险情、疫情等信息,都会受到限制法律制裁。教学中结合地震谣言、手机短信等实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因为这些信息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对他们来说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往往印象会更加深刻。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必要的,也是社会所必须的。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只要适时地加以渗透,并持之以恒,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的。当你将语言教学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结合起来,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就能够培养出合格的新型公民,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民族的复兴作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初级审计和中级审计范文5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网络道德教育 渗透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它在方便人们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网络道德的缺失。初中生的群体特性决定他们的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难以正确分辨网络信息的对错。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在采取行动之前了解初中生使用网络的现状及存在的有关问题,有利于教师采取有效的行动策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初中生使用网络的现状
信息化时代,使用网络进行信息查阅是大多数学生生活中的常见景象。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了解许多书本与课堂上接触不到的知识,弥补了课堂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极度有限的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其看待问题的视角更加独到,对中学生形成独立成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必须指出的是,网络是一个相对虚拟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信息良莠不齐,初中生的社会阅历并不丰富,心智也不够成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往往有可能无法正确认识网络的作用,在无意中吸收垃圾信息,这是十分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的。
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网络信息的更新是十分迅速的,从信息课程在中学校园中大量普及到如今,网络上所包含的信息已经愈加丰富,各种网络游戏、聊天工具等娱乐性强的网络内容越来越吸引人,部分初中生在面对这些吸引力较强的内容时,往往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很容易就会深陷其中,影响生活与学习。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对于网络有着理性的态度,能够正确使用网络浏览对自身发展有益的信息,也是十分可喜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这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往往比较严格,家长在其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进行了指导,给予了正确合理的监督。因此,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要使其能正确使用网络,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
二、如何引导初中生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均有,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接受,要从根本上让网络发挥其最大的积极作用,必须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那么,这个引导的过程应该如何进行呢,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意见,与相关教学工作者共同探讨。
1.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对症下药。网络更新的速度快,学生思想转变的速度也快,一个多年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工作者会发现,几乎每一届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思想状态,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想学生之所想才能做到对症下药。例如,了解到一些学习喜欢通过网络看视频,教学者可以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并且有趣的影视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无形中对学生的关注点进行引导。又如,了解到一些学生喜欢玩网络游戏,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讲解一些网络游戏的制作过程与技术,尝试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对技术的关注上,总之,要善加利用学生的兴趣,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引导。
2.对初中生进行道德教育,潜移默化。道德教育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也要注意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过程相对漫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首先要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述一些使用网络的常识与基础知识;而后向学生讲解什么是有利的信息,什么是不良的信息,让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分辨;最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不能说教般进行,应该将一些道理融入到小故事或者相关案例中,提高学生兴趣,让其乐于接受。同时,教师应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3.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让家长与教师共同努力。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毕竟有限,在大多数学校中,信息技术每周只有一两节课,要在这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让学生彻底改变是不可能的,因此,进行网络使用的引导还要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家长对待网络要形成正确认识,部分家长见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就禁止孩子上网,也有部分家长觉得要广泛涉猎就不管孩子上网,这两种都是较为极端的情况,家长要认识到,网络有利有弊,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完全禁止与完全放纵都是不恰当的。家长应该与孩子多沟通,常交流,有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训练孩子的自制力,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初中生涉世未深,对其使用网络进行引导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联合家长一同进行道德教育,让初中生具备分辨信息的能力,学会选择浏览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从而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信息时代受益。
参考文献:
[1]刘琼.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9(03):34-43.
[2]熊东卉.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07):45-56.
初级审计和中级审计范文6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63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89-02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HFRS病毒引起,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往此病在中国和日本被称为流行性出血热,在朝鲜和韩国被称为朝鲜出血热,在前苏联被称为远东出血热和出血性肾炎,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被称为流行性肾病。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病毒首先由韩国李镐汪等在1978年从该国疫区捕获的黑线姬鼠肺组织中分离出,并根据分离地点称为汉坦病毒。此后各地相继从不同动物及病人体内分离出许多株病毒,现国际上通称为HFRS病毒。根据此病毒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目前已将其归入尼亚病毒科,另立为一个新属,命名为汉坦病毒属。
1症状体征
1.1病史有无高热、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烦渴、恶心、呕吐及神志迟钝等症状,有无典型的五期过程,(即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1.2体检应注意血压,有无面、颈、上胸潮红(即“三红”、酒醉面貌,有无球结膜红、咽红、舌红、眼睑及球结膜水肿,有无腋下、上腭、结膜及躯干小出血点、休克和意识障碍现象。
按临床病情轻重早期分轻、中、重定度,晚期则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与危重型定型。此外,还应注意隐性感染。一般具备流行病学资料、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中毒征,及异常淋巴细胞7%以上或尿蛋白(++以上即可作出临床诊断;如特异性血清学检查阳性,则可确诊。
2疾病病因
注意流行情况,病前1-2月内在流行季节、疫源地区旅居史,与鼠、螨接触史。诊断检查。
2.1检验血常规,血小板计数。注意异常淋巴细胞与计数,1d。发热期每日多次检查尿蛋白;阳性时,注意蛋白、血细胞、管型及膜状物等变化。作好血型、肝肾功能检查。少尿期连续观察尿素氮、血红蛋白动态变化、HCO-3含量、及钾、钠等电解质测定,必要时检测IC指标及补体。
2.2特异性诊断留早期血清作特异性IgG与Ig间接免疫荧光等试验。有条件者可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测病毒抗原,尿查抗原、抗体。可疑新疫情出现时,应留早期血液或痰等有关标本作病毒分离;并留双份血清检测特异性抗体。死亡患者取肾、肺等组织分离病毒。
2.3特殊检查必要时作心电图、脑电图、脑脊液检查、血气分析、肝功能或胸部X线等检查。
重型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是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临床分型中较重的一型,临床上以高热(体温≥39℃、低血压、出血、肾损害为主要特征。本型死亡率高,主要死亡原因为休克、尿毒症、肺水肿和出血(脑出血、肺出血等。因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护理措施,对提高救治成功率尤为重要。我院2005年7月8日――2009年8月20日共收治该患者16例,现将观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3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17-72岁。从起病到入院时间为1-5天,全组患者均为典型的肾病综合征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高热、全身中毒症状、出血及肾脏功能严重损害,血小板明显减少,全组病例均根据流行病学特征,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而确诊。经住院治疗10-30天,发生肺出血1例,继发感染4例,电解质紊乱10例,其中死亡1例,治愈14例,治愈率87.5%。
4观察与护理
作好“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地治疗,把好“五关”(休克、肾功衰竭、大出血、肺水肿、继发感染,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4.1休克早期的观察及护理重型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由于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特异性免疫复合物沉积,加之补体与免疫反应,加重血管损害,导致大量血浆和血液有形成水分外渗,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引起低血压休克。因此,严密观察患者神志、血压、脉搏、呼吸、尿量及皮肤粘膜的变化,对及早发现休克的早期征象尤为重要。如患者表现烦躁、易激动、精神紧张、脉压差缩小,皮肤湿冷苍白、指甲明显发绀、脉搏细速,尿量趋向减少等休克早期表现,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补充血容量,纠正胶体渗透压和酸碱失衡。
4.2出血的观察及护理出血热患者因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及其功能损害,凝血因子的大量耗损以及血管壁损伤及合并多部位出血。常见出血部位有皮肤粘膜、鼻腔、牙龈、胃肠道等。在护理出血热患者时应特别注意观察消化道大出血先兆征象,如呕血、便血、明显腹胀、剧烈腹痛等。严重者可发生脑、肺等重要脏器出血而危及生命,在抢救的同时应密切观察出血情况,严密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变化及出血的量、颜色等,遵医嘱迅速准确应用止血药,做好扩容、输血等工作,并准确记录。
4.3肾脏损害的观察及护理少尿、蛋白尿是肾脏损害的最早表现。肾功能损害还可出现血尿及水肿、血肌酐、尿素氮升高,部分患者尿中出现膜状物,为大量蛋白和脱落上皮形成的凝聚物。因此,及时、准确记录出入液量,是实施精确液体疗法的根据,少尿期在严格控制衡量的同时,严格限制钠盐的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可经口补充适量清淡、易消化的优质蛋白。
注意:观察尿的颜色、性状,及时应用利尿剂及导泻疗法,嘱患者卧床休息,以增加肾血流量,使尿量增多,减轻水肿及中毒症状,缩短病程。
4.4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4.4.1脑出血脑出血是该病并发症之一,并以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因此应严密观察血压变化,避免情绪激动,突然变动等,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对出血热病程中出现血压升高,既往曾有高血压病或有明确的脑血管病等,应高度警惕有无脑出血的征兆,如头痛加剧、意识障碍等。并发脑出血时,在应用平衡液和加强控制出血药物为主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20%甘露醇或50%葡萄糖,同时辅以抗感染治疗。
4.4.2电解质紊乱最明显的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加剧,高钾可导致心率减慢,甚至心脏骤停,低钾可致心律不齐。因此,及时补充液体及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