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学科学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学科学素养范文1
关键词:生物教学;科学素养;兴趣;实验;观察;严谨;逻辑思维;世界观;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46-01
中国科学教育已走过了百年历程。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并且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科学教育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培养未来的科学家,目标定位是树立“全民科学”“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观。不但要重视传授科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科学方法,培养善于质疑、敢于批判的创新精神。中国一直采用分科课程模式,即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代替科学教育,这种模式对普及科学知识具有积极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要在生物教学中加强这些素养的培养,是人的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呢?
一、学科兴趣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
生物学习兴趣是对生物学力求认识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教学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渊博的知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情境创设,都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例如在讲高中生物绪论时,生物学和它的发展方向的内容最好用一课时来讲,应多举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杂交水稻的培育与推广过程、环境污染的治理,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成功研究前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都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当代重要的科学领域,都与生物知识有密切的关系。正如《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所说“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从而认识到生物科学的学习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热爱生物,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 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究,较强的动脑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是科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这些能力又有助于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方法,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探究真理,不断地修正错误和不断地创新的过程。所以,探究性学习应该成为生物教学的基础。让学生明白,创造发明虽然不是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但需要学会并具备探索性学习能力。要真正实现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求知。不仅要使学生理解生物教材内容中科学的成果和科学的过程,更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索过程。为此,教师要实现由陈述知识型教学向探索活动型教学转变。
所以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实验操作教学,组织学生对教材中科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查,并要求写出观察结果、实验报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鼓励学生探究生活世界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能从现实世界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够突破教科书规定的范畴,突破教师只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局限。通过不断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不仅获得生物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真正体现《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设计思路。
三、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慎密
的分析问题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让学生学会归纳、演绎和类比三种常用的推理方法。如在讲蒸腾作用的意义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和矿物质元素主要是植物吸收的生物知识。但为什么蒸腾作用能促进植物的根对水分的吸收,而不能促进根对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呢,让学生在教材中寻找原因,原为根的吸收原理是渗透作用,而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原理是主动运输,分别是两种不一样的传输方式。让学生在归纳、推理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认识自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用正确的世界
观去分析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
在九年义务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的目标基础上,结合生物学科特点,《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内容。正确的世界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也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基础,生物学许多方面的内容都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恩格斯把细胞学说的创立,进化论列为19世纪的三大发现的其中两个,因为以上两个方面是知识对于人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是非常重要的。如生物体(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也能找到。这些事实都证明了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都存在着共性。在生物学、胚胎学等方面的证据,都说明了生物是通过进化而产生的。
五、 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使学生热爱祖国并树立
生物学科学素养范文2
一、需明确加强完善学生实验之意义
人们大都知道:生物学科也是自然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学习生物既然建立在研究意义的基础上,那么其实验是其必需的。初中学生对生物现象多处于比较朦胧的阶段,虽然在小学相关学科课程中了解到一定的生物方面的现象或相关的知识,但还是不能为现在的生物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就如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流传千古之名句,它告诉人们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因而理解生物现象、生物知识、生物技能都应当多让学生去进行实验。譬如生物教学需要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让他们建立珍爱生命的意识,让他们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进而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达成如此情感要求的生物教学没有足够的实验和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平时涉及到环境保护之学习内容时,如涉及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时,都需要让学生去进行充分的实践。例如,大气污染已经是一个引起社会和全民关注的问题,但有时全民中却有那么一些人自觉不起来,其中就包括不少的学生家长,如收割季节的秸秆焚烧和乱抛乱扔,让学生就此情况去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综合、归纳等实践,学生就会知道其危害的严重性,这样学生也就可以提醒家长要保护环境。
二、需铺就加强完善学生实验之途径
应当说初中生物教学包涵的范围比较广,从整个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内容看,需要学生掌握生物学科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尤其要能够让学生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物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还应当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程学习的关注度,尤其应让学生在学习中把自己所学的生物知识与生产、生活、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那这样的结合如果没有通过实践,没有多方面的实验途径,也是一种现实意义上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生物教学需铺就加强完善学生实验的途径。因此,在平时的生物教学实验中应力求做到实验设计的多样化。例如,可以采用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设备来设计学生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内完成;也可以设计一些低成本的实验,对诸多生物现象和生物变化的认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去做些观察性的实验,长此以往地进行观察,学生一定可以将自己所观察的内容进行比较综合的分析。由于现代化的教育,优质均衡的教育推进,促使一般农村初中的教育资源变得日趋丰富和优化起来,因而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一些虚拟性的实验。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家庭中所特有的资源去做些家庭型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与自己的父母亲进行互动,形成学生自我超越和创造激发的理想之效果。
三、需创设加强完善学生实验之氛围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初中学生学习够辛苦的了,他们的压力相当大,因而学生对于类似生物这些还没有得到广泛重视的学科而言,其实验的兴趣不是那么浓。俗语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作为这些学科的老师,那教学和实验的“经”还是相当难念好的,说它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还真不是夸张,说是完全没有办法也不是那样的现实。针对初中生物教学实验,窃以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生物教学需创设加强完善学生实验的氛围,让学生怀着强烈的实验兴趣参与到实验的活动中去。但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应当先激发其求知欲,所以要把生物的相关内容进行筛选,让一些不可探究的生物教学内容变成学生进行实验的资源,那么学生就会有极大的实验热情产生。同时,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可以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展示,这展示并非就是简单地展示实验的过程,而是在让学生进行行为展示时去进行语言描述,这描述的内容应当是学生在实验中的发现、体会和感悟,甚至还有创新和创造。这样,给学生搭起展示的平台,那么学生就会产生继续进行实验的欲望。此外,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其参与实验的应当是班集体的行为,而不是学生的个体行为。
生物学科学素养范文3
长期以来的僵化的教育模式,导致了课程资源结构基本上只局限于教材、教参、实验室。甚至在一些条件比较差的学校,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深入。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科书不再是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本文在此谈一谈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这一生物实践活动。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开发利用多种生物课程资源,对于实施新课程和深化中学生物教学改革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式”学习方式等。生物学科的独特性,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如:自然环境资源、自然博物馆、植物园、科技馆等。它们是保证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同时它们的获得途径也是多元化的。比如:可利用的学校课程资源有生物实验室及相应仪器设备、生物类图书及报刊、生物教学软件、生物教学挂图、投影仪、音像资料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利用生物园等课程资源。从各种媒体中也可获得更广泛的生物课程资源。
受生物教学特点影响,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由于生物学科课程资源具有范围广、数量大的显著特点。这样,无论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角度,还是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角度,都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使他们逐步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课程资源。为自身的生物学习和探索服务。可见,只有随着生物学科课程资源的逐步开发利用,生物教学过程才能更好的成为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学生真正成为生物学习的主人。
因此,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教学资源是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各种课程资源必须通过教师进行有机整合,才能传达给学生,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我们应该把“教科书、教师与学生、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构成活生生的“生物圈”。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建议
在生物学习中,我们能够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丰富多彩,无处不在。它大约包括教科书资源、教学参考书资源、校园环境资源、各学科之间的资源、各教师之间的资源、学生资源、学校和家庭所在地的社区资源、网络资源、广播电视资源等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对一个人生物素养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生物教师,必须尽可能的开发、利用好这些弥足珍贵的财富。基于此,对生物教师提出了较以往不同的要求。
1、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具有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厚了学生的积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教师首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课程资源的实践者。教师必须更多地占有课程资源,做到备课充分。
3、对于课程资源的利用,教师应处理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应当为引导者、组织者,不应再成为占有课程资源后的传授者。教师应更多的引导学生去开掘资源,精心的设计利用好这些资源。
教师在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之后,就应该和学生一起做好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对于资源的开发,教师应精心设计,根据具体的情况布置方案。如我在教授《光合作用》一章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光合作用,我让学生在网上查阅了关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等方面的资料。学生们积极性很高,这样有效地利用了网络资源。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开始时布置学生去做,逐渐使学生养成主动开发课程资源的习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这些方法我曾尝试过:
1、配合教材利用网络查阅规定内容。2、收看一定栏目的电视节目。3、参观农产品展览及洽谈会等。4、走进大自然,春游等。5、教室形成小小图书馆,学生充分阅读生物方面的书报杂志等等。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关键是利用,而利用的关键在于与生物教育的整合。我们应该真正地使课程资源的利用落到实处,不应该只是虚幌的时尚的招牌,而应使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由时尚走向教育常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资借鉴的形式有:
(一)与教材整合。这种形式是基于所主讲课文的内容来确定开发的课程资源,比如在讲析《蔬菜作物》时,我让学生带一些蔬菜来上课,在讲《农业害虫》时,让学生捉一些蝗虫进行观察。又如在讲授《保护物种多样性》时,我先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资料,上课就让学生对所查资料进行交流。从这些资料中自然得出物种多样性的特征。再研读教材,所查阅资料与文本的整合,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也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信息交流。这是一种利用资源的好形式。学生在课下占有的材料是很丰富的,怎样使学生占有的这些材料成为学生有意识的资源加以利用呢?我采用了信息交流的形式,信息交流可以看作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每一次首先布置所要交流的话题内容,在具体的交流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质疑解答的步骤来进行。阐述自己信息的同学必须做到口头表达要清晰、流畅、生动,并且有接受解决同学质疑的能力。例如在讲种子萌发的条件时,温度影响种子萌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到底是哪些方面呢?提供信息的同学必须有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每次交流,同学们都很积极踊跃,为了做好交流,学生们选取的资源信息量很大,而且为了答疑,他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
(三)专题讲座。定期地让学生对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讲座,可以使可资利用的资源更加系统化。同学们为其取名为“生物讲坛”。同学们为了一展才技,纷纷搜集材料。为了所讲内容的科学性,同学们大多采用几个人合作的形式,然后请有关学科教师加以把握。这样既利用了课外资源、各学科之间的教师资源,又使学生进行了学习间的合作,而且学生真正实现了在生物实践中学习,提高了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学科学素养范文4
关键词: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提高;方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之一。作为高中生物学科教师,我们应通过同种渠道,实施多种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把“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提出。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1.获得科学知识;2.注重探究过程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和能力;3.培养探究、合作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从科学的本质出发,倡导探究性学习符合科学本身的特点。倡导探究性学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开展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使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学生的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物学科中许多知识非常适合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获得,同时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尽管探究性学习组织难,不易驾驭,但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效果显著。
二、及时宣传生物科学新成果
教师要注意平时搜集一些生物科学的新成果,适时地与课堂教学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使教材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相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志向。现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观点特别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生物学教学应符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尽量选用最新的资料,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最新变化的资料,缩小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时间差”,用新鲜的信息刺激学生,从而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时代感,使其树立生命科学意识。
三、重视开展生物学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没有观察和实验,生物学就不可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加强实验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如《分子与细胞》就新增了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索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等实验。加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体验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
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改进实验教学策略,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验证性实验,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对其进行假设和猜想,提高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透彻地了解每一个实验,并从中学到一些规律性的科学方法。探究性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钻研精神,能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可适当地以现有实验为基础,改进实验方案,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亲自设计与分析实验,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四、进行生物科学史教育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新增了许多科学史上相关研究的事例和方法,这是新教材编写令人瞩目的亮点之一。注重科学史的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生物学史是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生物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做出的科学总结,是生物科学家思维的结晶。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自觉、顽强、勤奋、实事求是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物科学史是十分宝贵的教育资源,其中很多事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良好素材。生物学史例能够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意发展三方面教育融合起来,很好地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生物科学史的教学要力求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一次次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生物学史例的教育作用,除了利用科学史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利用生物学家的生平和事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例如“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等史例是介绍有关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在这部分生物科学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急于得出结论,要通过对一些经典实验和逻辑分析的再现,使学生从中学习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理解生物学概念、原理的来龙去脉。通过让学生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对学生科学态度、方法和思维品质的养成。教材这样编写的目的是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使生物传统结论式教学变为过程式教学,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目标。
五、多渗透STS教育思想
生物学科学素养范文5
素养。
关键词:生物素养;教材;实验探究能力;生活及实践;热点
高考试题作为研读考试动向的风向标具有积极的解读意义。综合分析近年来的新课程高考生物试题(特别是2016年高考全国I卷),不难发现现在的高考试题,明显减少了教辅的影子,强调了与教材的联系,考查内容取于教材,主干突出,对基础知识考查更全面,2016年十二道高考试题所涉及的主要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与进化、生物的稳态与环境等几个主干知识块,所考查的知识全是教材的重点,但考查程度又远远高于教材,将实验与探究、创新与应用结合,关注社会、关注生态,更加注重对考生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的考查,体现了新课程、新课改的新理念。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高中生物课程的性质定位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教师应努力让所有的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都有机会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本人结合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以2016年高考(全国I卷)生物试题为例,浅谈如何用好教材,回归教材,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一、合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理科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认知的结果,而忽视认识的过程和理解,注重“做题”而忽视在实际中的应用,由此导致学生只知概念是什么,不理解为什么,问题解决能力较低,思维的逻辑性不强。例如,这次全国卷的第29题考查了dATP的结构特点和构成DNA的基本单位、DNA复制,考生只在选修3学习PCR过程中,对dATP(作为DNA复制的原料)有接触,但是这对试题理解似乎没有什么帮助,如果学生在平时搞清ATP-ADP-AMP的转换,以及AMP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能将这些知识转换到dATP中,就能快速解答。此题考查的是逻辑推理能力,是对学生生物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完美考查。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渗透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二、注重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纵观2016年的生物学试题,试题的背景材料强调了生物学实验,凸显了生物学的实验科学特点。如,第3题测定酶的活力实验不是简单地考查概念,而是从实验形成的探究过程入手;第31题病毒感染动物引起的免疫反应与肿瘤关系、第32题设计遗传杂交实验。全卷十二道试题,5道题与实验直接相关。涉及的实验方法既有生命科学中的经典研究方法,如对照实验、杂交等,又有生命科学研究中的现代技术手段,如构建重组质粒、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考查形式既有方法的应用,又有实验方案设计评价,还有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结果的分析。由此可见,试题对实验的考查是全方位的。
基于上述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一定要以身作则,用好教材,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地进行科学探究的精神。例如,在观察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有的学生反复实验,结果都不理想,分不出四条色素带,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是滤液细线画得太粗,还有烧杯里的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而造成的,鼓励他们继续实验,最后实验终于成功了,进而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及社会实践中的联系与应用
生物科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教学始终要“紧扣课本”,尤其注重课本知识的“延伸和理解”,做到课内课外、题内题外相互“迁移”,反对“忘本”只抓资料,又切忌“照本宣科”。例如,本试卷第2题的离子泵,第5题在关注生态学基本知识的同时,引导考生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体现了国家绿色发展理念,第31题免疫、疫苗与肿瘤的关系等,这些试题无一不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激起学生的答题兴趣,试题开放性和时代性兼备,渗透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引领考生在生活中体验生命的奥妙。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不乏这样的内容,如,讲到人类遗传病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人类社会一些遗传病的发病情况,分析应该如何减少遗传病的发病率,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等。讲到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时,可以与现在我们所面临的生态问题联系在一起,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的角度来分析,应如何解决,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现在的环境情况和我们采取的一些方法措施,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些方法来改善现在的状况。如,从遗传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我们要严防禽流感、猪流感?猪流感的死亡率并不高,为什么我们要这么紧张?这两种流感各有什么特点?流感病毒是什么病毒?在变异的角度来分析有什么特点?这两种病毒有没有可能重组在一起?如果重组在一起会怎么样?经过一步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思考、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并试着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在学习“蛋白质是主要的承担者”的内容时,教师可呈现比如奶粉、蛋白粉、小孩子吃的初乳素的说明书、治疗糖尿病用的胰岛素的瓶子等照片,学生会特别感兴趣,新知识的掌握也会很顺利。在这一节课上,当讲完蛋白质的功能后,我还用多媒体展示了奶粉事件中的“大头娃娃”,因营养不良造成身体异常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如何鉴定蛋白质,告诉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知识才能练就火眼金睛,才能科学地对待一些商家过分宣传的产品。例如,一些修复洗发水中含有蛋白质和氨基酸,有人认为头发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所以误认为使用该洗发水后头发就能修复了,实际上头发及头皮是不能吸收蛋白质和氨基酸的。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高了,生物学科的应用性、生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也就无形提高了。
四、关注现代科技前沿的热点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是理综考试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近年来的高考生物试题中,有不少是以现实问题作为命题的载体,从生命科学发展的热点问题来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如第29题、40题是属于生物科学的前沿――DNA分子研究中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中心法则拓展与基因工程知识。
生物学科学素养范文6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素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根据科学经历和科学家传记,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
生物学科的内容不仅包括大量的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教材中记述了不少科学发现的经过及科学家传记。给了学生生动的启示:平时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思索、大胆猜测,勇于实验,就有可能发现自然界中的奥秘。这些内容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还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以及科学精神的熏陶,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意义重大。
2.寻找与生产生活实际相关的知识点,强化知识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加强知识的应用是使学生真正学好生物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面之一。生物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一直就是很紧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再能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将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生物本来就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教师如果一味地讲理论知识,学生在似懂非懂情况下听起来会觉得枯燥乏味,或者即使听懂了也觉得没什么意思,时间久了对生物也就渐渐失去了兴趣,更不用说谈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教材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讲解,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
二、加强科学方法训练,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和创造性地发现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学到《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时,教材中提供了相关的图文资料信息,这则信息的开头就是“你听说过克隆羊多莉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开始七嘴八舌了,“听说过”,“还有克隆牛,克隆人”,“这两天新闻中老提到克隆人,有的人赞同克隆人,有的人不赞同克隆人”。这时我提出“你知道克隆是怎么回事吗,克隆羊多莉又是怎么产生的?请阅读下面的这则信息”。带着问题,学生自己通过对这一则信息的分析了解了克隆,而且清楚了遗传物质在细胞核中。这时我提出“同学们既然提到了克隆人,现在又大体了解了克隆技术,那么你们对这两天新闻中争议比较多的关于美国科学家克隆人的这一事件有何看法,请各小组收集有关信息,阐明你们的观点”。各小组学生积极准备了一个星期,将各自的观点带到了课堂上,小组你一句我一句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依据,小组间争了一节课,下课时大家还意犹未尽。我为他们能够收集到如此丰富的资料而感到惊奇,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发表任何见解,我觉得无须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教学应该重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应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非掌握知识的数量;应重在亲自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非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应重在全员参与,而非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考高分。显而易见,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收集和组织材料的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三、发挥动手实验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而新教材更注重挖掘和开发生物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中对于教材上的探究活动,如果只从理论上去理解活动的目的、意义以及实验的步骤等,而不去亲自动手操作,就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层兴趣,也不会发现探究活动的真正内涵,学生的生物学思维难以深化,教学也难以达到使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针对这一问题,教学时可创设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入境,使他们通过生活当中引出的实验课题,不断明确实验目的和意义。在此过程中,学生又能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引起更深层的思考,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究性的教学目标。
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喜欢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通过实验不但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也有助于科学知识的掌握,更有助于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
四、改进学生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总是带着报告进实验室,看着报告做实验,对照教材填报告。由于习惯于“照方抓药”,因而他们根本不注意从实验中主动获取感性认识,很少去理性的思考实验中蕴含的科学认知过程和科学方法,只是照搬照抄课本结论,因而学生实验形同虚设。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提出了带着“手”、“眼”、“脑”进实验室的要求,即要求学生除了做记录之外,不准带教材和实验报告进实验室,并要求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偏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探讨与分析,查找原因。
在实际教学中,我还鼓励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些小实验,并创设条件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第二课堂阵地,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实验室,独立解决自己的困惑。这种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外活动时间常常有不少同学“泡”在实验室里,同学们说“有一种做科学家的感觉”。也正是在这种感觉的驱动下,科学家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日益在学生身上形成并得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