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语文教学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特点范文1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言特点;语言设计

中国分类法:G633.3

1以趣味性语言导入,产生共鸣

趣味性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是改善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趣味性的导入语言可以让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如沐春风,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及知识的掌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趣味性导入的过程中,教师要具备以下两方面能力。第一,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能够深刻理解教材中的各项知识,形成完善的教育原理及教学原理。在庞大的知识基础支撑下教师才能够选取与课程内容相符合的语言,从生动的语言中将学生置入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第二,能够对导入语进行充分了解,从千变万化的语言中选取最为贴切、最为契合的导入语。这种导入语的选取要以学生的课堂内容为主,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辅,保证两者相得益彰,达到从导入语到课堂内容的顺利过渡要求,提升课堂引入。

笔者在《荷塘月色》教学的过程中,将李白《月下独酌》时满目月色―“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满目月色―“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进行对比,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不同环境下的月色。笔者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道:“月色的美丽如诗中所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文人或爱月的皎洁、或叹月的清冷、或怜月的孤寂,春兰秋菊,千秋百态。皎皎如月,在迁客骚人笔下交织成不同的淡雅水墨,这次我们就从朱自清独特的视角,领略别有一番韵味的‘荷塘月色’吧。”这些导入语激发了学生对美的感受,调动起了学生对月色美的向往,学生对文章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升,课堂学习积极性得到了非常大的转变。

2以层次性语言讲解,深入肺腑

层次性的教学语言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清晰、优雅、舒适的话语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掌握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过于追求高难度教学内容,不需要为了显示课堂深度将教学语言复杂化,这种复杂化很容易造成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课堂失去兴趣,油然而生一种厌烦感。与此同时,教师又不能够将语言过于简单,白话语言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实施层次性语言控制的过程中对难“度”进行把握很重要。

层次性语言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首先注重教学语言的规范化、严密化,将课堂语言完整、清楚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文章中的各项意思准确地表达给学生,在语句优美的基础上尽量降低文言文难度,让学生能够顺利了解文章内容。其次,注意将教学语言经典化、示范化。语言是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桥梁,是高中语文的交流符号,在经典和示范化的语言上,学生可以有效提升对语文的鉴赏能力,对文学素养的积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不断丰富,让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学习的过程中百听不厌。

3以哲理性语言结束,发人深思

哲理性语言是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深入反思,提升语文认知的重要内容,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画龙点睛的一笔。教师要注重对课堂哲理性语言的设计,确保在教学后擦出智慧的火花,承上启下,将高中语文教学深入到后续的课堂学习中,奠定扎实的文化底蕴。

设计哲理性教学语言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内容着手:(1)以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观点,形成学生自身的语文认知。例如在对《雨霖铃》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语言:“《雨霖铃》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在这种情景中诗人一腔愁绪为何‘更与何人说’呢?”通过上述反问,学生对《雨霖铃》中的思想进行了深一步的挖掘,拓展了思维空间及思维环境,丰富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2)选取相似文章与作品对比,让学生在两文异同对比的过程中反思,启发学生的思辨,让学生学会语文学习反思,学会语文学结。

结语:随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语言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合理运用教学语言、合理设计教学语言可以让学生能够直接了解各项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文认识,对学生语文教学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蒲勇.高红语文阅读教学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2):67-68

高中语文教学特点范文2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氛围 改善措施

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求高中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中,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高中生的积极性,引导高中生进行有效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为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利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

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语文教师教学显得死气沉沉,而有些教师的语文课却似乎有一种魔力总是让高中生充满期待,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高中生学得非常投入,教师上课状态也很好,高中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老师则时常妙语连珠引得满堂大笑。这样的教学不仅吸引了高中生的注意力,而且强化了教学的实际效果。那么,这些教师是怎样做到的呢?下面我结合多年来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和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广泛观察,谈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怎样改善课堂气氛,强化教学效果。

我在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进行观察时发现,高中语文的第二课堂教学相比于第一课堂教学显得轻松愉悦,可能有的老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无论是高中生还是老师,都向往和追求第二种课堂气氛,这也给我们一丝启示。在新课改背景下,探讨如何改善语文课的课堂气氛,是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高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向的教学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高中生是主体,是教学的主体因素,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要根据高中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方式方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教学活动中,氛围是影响和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课堂效果是教师和高中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氛围,是教师和高中生双向互动的结果,也就是说,课堂氛围是在教师和高中生的影响下形成的。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引导高中生进行良好的教学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和爱是营造高中语文课堂良好氛围的基础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师和高中生的双向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高中生的主体地位,热爱每一个高中生,积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充分尊重高中生,高中生才会充分尊重我们;只有教师热爱高中生,高中生才会爱戴老师。所以,尊重和爱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基础。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原因是教师没有尊重高中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总是发号施令,对高中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其结果必然导致高中生逐渐失去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对教师心生憎恨和厌恶,进而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导致课堂上剑拔弩张,课堂氛围紧张。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渐得到推广,特别强调“以高中生为主体”,以高中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为本,高中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示范者等教学理念的改变,成为我们尊重高中生和热爱高中生的基础。这就要求在新的理念引导下,积极尝试转变角色,放下权威,平等对待高中生,相信和尊重高中生。我们要用尊重和热爱感染高中生,营造出一种和谐、真诚、温馨的教学氛围。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高中语文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语文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具有独有特点。高中语文的显著学科特点是语文的人文性教学。教师要合理利用高中语文教学特点,开展好实验教学;同时要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特点,联系高中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吸引高中生。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调节课堂气氛,促进高中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说,搞好了教学情境教学,能够更好地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当高中生被引导到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后,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探究欲望就会被激活,求知的大门就会打开,语文知识就会比较容易内化为高中生的学习体验和感悟,语文课就会充满吸引力,让高中生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有吸引力的课堂中,高中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才会好起来。

三、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氛围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比较单一,高中生的学习方式比较枯燥,这样不利于语文课堂气氛的活跃,教学效率低下,可以说这是传统教学环境下非常普遍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更新教学观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探究式教学方式,高中生的学习方式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转变,有利于改善和激活课堂氛围,提高高中语文课程学习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教学特点范文3

关键词:深度备课;文本解读;多元化;超越性;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在全面追求有效教学的今天,深度备课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语文作为当代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学科,随着其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日渐提高,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备课要素和独特的教学特点,其对深度备课的要求越发强烈。我在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深度备课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浅谈一下对高中语文教学深度备课的认识。

一、什么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备课

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备课,是指高中语文教师以充分研究教材为前提,最大限度地开发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挖掘教材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提升教学的高度,以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深度备课的关键是挖掘教材的深度,重新组织教材,开发课程资源。这一点,在高中语文学科中表现得最为突出。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没有深度就没有趣味,没有广度就没有吸引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如果把自己局限在教材本身那一点东西上,不做教材的拓展、补充和重组,就会使教学停留在表面,不能引领学生突破表面的荫蔽从而获得深入的内容、深奥的知识和深刻的思想。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加工创造和拓展补充,使之真正成为切实有效的教学资源。

二、怎么样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备课

高中语文的内容是深刻而庞杂的,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是艰辛而复杂的,高中语文教学深度备课的实现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遵循必要的原则,采用必要的方法,完成必要的任务。要真正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备课,必须做到以生为本,以用为标,以实现有效教学为最终目的。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说的就是以生为本、以用为标的道理。以生为本,就是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以用为标就是要依据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文的特色,构建简约、实用的高中语文教学,使教师在实用中教,让学生在快乐中学,真正开创有效的教学境界。

研读文本是实现高中语文教学深度备课的核心。“文本”就是教材。教材中的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载体,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是一座无形的精神宝库,全部的教学内容都隐含在课文当中。因此,教师只有用心研读文本,才能领略语文的美丽,达到陶冶心灵的境界。

(一)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备课,首先要正确解读文本

所谓正确解读文本,并不是指理解课文的字、词、句、篇、手法、技巧等基础的东西,而是要能正确地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就要真正“钻进去”,要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立足学生实际、学识层次,提炼出课文的精髓。如本人在教学获得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的名篇《老人与海》一课时,关于主人公桑地亚哥老人的形象意义的把握时,曾采用深度备课的方法,钻进文本中去,提炼价值取向的精髓。我感觉,单纯把老人的形象意义定位为人类永不言败的精神教给高中生是不合适的。老人对大海既依赖又斗争的关系就是人与社会的象征;老人最后也没有实现作为渔夫的角色价值,正是现代人在社会中难以实现自己价值的生活境遇的反映。而老人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面对困境选择了行动而没有退缩。这才是文本真正的价值取向所在,应该在充分考虑高中生认识需要的基础上,传递给他们这个高度的把握。

(二)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备课,还要多元化解读文本

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不仅有开在枝头的迷人的鲜花,还有点染大地的茵茵的绿草。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就要让学生既嗅到鲜花,又赏到绿草。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备课,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如本人在备《雨巷》一课时,对于“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一意象的理解上,就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从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出发,做了深度的研究。最终确定了孤高美丽的代表、忧愁的化身、高洁美好的理想、稍纵即逝的梦幻、暂时的心灵安慰、朦胧幽深的美感、永久的怀念、无限的惆怅等多种理解,教学中也采用了这种多元化的解读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扩展了文本的内容范围,收到了有效教学的效果。

(三)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度备课,最关键的是超越性解读文本

高中语文教学特点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功利性;反思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1.语文课程的性质及教学功利性

语文课属于语言类课程,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同时,语言是人类文化精华的浓缩和锤炼,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邃哲理,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通过语文课的学习不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且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教学功利性:就是语文教学以是以考试取得好成绩为目的,教学主体得到实际好处,这种功利性的教学背离了语文教学真正目的,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不能够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2.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目标

高中阶段是学生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渐走向成熟时期,语文课对学生人文素养起着重要的陶养作用,语文课的教学起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第一,通过阅读和思考,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关注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人文情怀,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互相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第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

二、高中语文教学功利性原因及表现

首先,分数至上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功利化。众所周知,语文、数学和外语是中考和高考必考科目,是升学的关键科目,考高分,上好学校,找好工作成了学生学习好语文课的最直接的动力,导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由于考试内容容量有限,很多宝贵的文化资源没有被学习,很多文化精华没有被传授,学生学不到系统的语文知识,基础知识不扎实,完整意义的文章因为考试出题变得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掌握文学作品作者的真正地思想精髓。

其次,急功近利导致语文教学陷入困境。语文属于长线学科,提高语文成绩非朝夕之功。由于急功近利,老师常常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进行突击备考,出现押题、猜题、背诵作文模板,生吞活剥,没有让学生真正领会语文的精髓,没有真正掌握语言本质。由于急功近利,一部分学生为了升学考好成绩,把学语文的时间都用在数学、外语容易得分的学科上,认为语文成绩不会影响总成绩,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语文课可有可无,可上课不上,为了突击提高成绩,干脆就不学语文,觉得学不学语文成绩没差别。

三、摈弃语文教学功利性的对策

高中语文教学功利性是我国教育功利性的具体表现之一。彻底摈除高中语文教学功利性除了是从制度上加以改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要正确认识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充分认识语文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人的一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影响,特别是一些好的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要从思想上让师生认识到语文学科对于人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首先,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制度上提供保障,制定相应的改革措施,尽可能的消减语文教学功利化的趋势,比如目前已提出的教学改革,提高语文课最高考成绩中的权重,改变高考语文试题的出题方式,使试题体尽量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试题答案避免绝对化、唯一性,应该尽量人性化,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是问题的答案尽量多元化,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发挥个性特长的空间。

其次,语文教师要摈弃功利思想。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思想直接影响教学效率,教师必须要端正思想,真确认识语文课的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真正履行语文课教会学生使用语言传递思想、交流情感和启迪人生的使命。要传给学生系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努力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水平,不要急功近利,只求自己的名誉、好处,要为学生的将来发展考虑,在教学中发挥好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和启迪者的作用。在导、读、欣赏、写等方面多下功夫,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

最后,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广泛阅读来吸取语文的营养。古人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掌握”。都讲得很有道理语言讲究“水到渠成”习得法。先秦散文大家庄子的《逍遥游》讲究“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语文学习同样讲究“功到自然成”,你不要刻意的去追求,而要从“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入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成就“自然功”。同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学会体验和感受生活,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去感悟。生活重在体悟,你可以将社会的方方面面记录下来,加以综合、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不就自然提高了语文水平因此,教师就要设计好教师如何导,好学生如何读,“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无定法,你认为最好的就是你的特色,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就可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摈弃语文教学的功利性,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特点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 人文建构 教学策略 个性化教学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突破以往教材的单一性和封闭性,展开了语文教材的新面目。新教材汲取语文教学经验,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出发,在编排结构和文本选择上都有了新的超越,而它所赋予教师的教学职能也有了新的内涵。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教学特点

苏教版国标本高中语文教材突破了以前语文教材的风格,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而成,是国家首批通过五套高中语文教材之一的新教材,目前的使用人数众多,也备受教育界的关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尤其自身的优势特点。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曾经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苏教版国标本高中语文教材就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这一基本特征。它根据学生学习成长的实际情况确立特定的学习专题,而且每个专题都比较注重人文性,以人文母题统领整个组元,在具体的板块中,教材又都以高中语文的学习活动为支撑点和立足点,以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每个专题都围绕阅读与鉴赏、表现与交流这两条主要线索来编排。

2.跨文本、超文选的全新的教材结构

我们知道,以前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结构始终遵循着一种模式,那就是一本教材包含大概固定的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四五篇文章都属于同一种文体,一个单元都设定与该单元相对应的单元知识和训练点。几乎这种教材结构从小学语文一直延续到高中,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的就导致了语文教学方式的僵化,从而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打破了这种单一的固定模式,实现了跨文本、超文选的块状教材结构。这是适应新时期教材改革中的一次巨大突破,也是课程改革中的新的课程理念。这对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教学的个性化和学习的自主性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赋予教师和学生很强的选择性,这也正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它在多个层面上位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选择空间。

(1)专题层面的选择空间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前四个模块是四个专题,这四个专题的设置并不是要求在同等的教学时间里全部教授完成,而是为教师提供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让高中语文教师从四个专题中选择三个专题进行教学就可以。

(2)层面的选择就是板块的选择空间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专题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之教师对教科书的理解,进行有取舍、有整合的教学,并不是把每个板块的内容都搬进课堂。这有利于给教师提供一个科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的自主性,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灵活的掌握。

同时,苏教版教材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自主性选择的空间。在教师进行有选择的教学的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自身学习情况,对教材的专题和版块进行二次选择,有取舍的进行区别对待,以更灵活的方式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整体素质。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以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开创了语文教学的新时期,适应新时期时展的要求,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更加广阔的学习思路。

二、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的建议

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并不会一帆风顺,同样,新教材的从出现到被大家接受也需要一个探索和完善的长期过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比之于以前的语文教材,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现提出苏教版教材的教学建议。

1.自主选择,果断取舍

苏教版教材的内容相比于以前可谓更为丰富多彩。有些教师看到每个专题每个板块的内容都很好,而且考虑到学生的阅读量与一个人的总体语文素养是成正比的。因此,就不知道怎么对教材进行取舍。但是,无论从教学任务还是学习任务来看,几乎是无法全部选择的。因为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学课时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专题特点进行自主选择,对相关专题相关版块,要大胆取舍和整合。剩下的专题和内容可以留给学生作为课后阅读作业来完成。

2.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选择已经突破了以前高中教材的单元性类别划分模式,而是以专题为大单位,以板块为小单位的结构编排。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对教材的文本进行类型的认定,再根绝不同类型的文本设定不同的教学策略,这不但可以解决教学时间的紧张,还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别对待,重点突出。而对于那些具有很强副属性的文本,可以在具体的学习活动时,安排进去进行内容渗透,以完成教学任务。经典性文本采用精读教学,一般性文本则应该采用略读、速度的教学方法。

3.课上课下,互动学习

苏教版国标本高中语文教材的教学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在教学中,每个专题的每个板块都应该对学生的课外学习有明确的规定,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前预习、课下复习及课后体验活动相结合,进行一种互动性教学。

4.融会贯通,注重体验

苏教版教材的提出了的一个重要新教学方式就是“活动体验”。活动体验是引导学生围绕相关专题的文本内涵及学习要求而设定的,因此,体验活动的落实并能够与专题文本内容做到融会贯通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探究,让学生通过体验融合进专题文本内涵的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三、总结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既然给教师提供了很大的自主选择性和灵活性空间,教师就应该树立正确的教材观,以创造性、自主性、个性化的进行有选择的处理教材文本内容,进行教材的二次解决和二次开发。把新教材本身赋予的职能利用在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开阔思维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黄丽君.避免“半死不活”,力求“动而不乱”――苏教版高中语文“活动体验课”的实施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20).

[2]黄厚江.苏教版国标本高中语文新教材的基本特点及教学建议[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2).

[3]陈善钊.理想主义的排萧――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教学心得[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9).

[4]杨月娥.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研究[D],2007.

高中语文教学特点范文6

【关键词】新人教版;高中语文;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教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教师在教学时的唯一任务,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人成为教师在教学时的另一个重要目标。语文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丰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语文教师在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手段时要将学生的个性化考虑进去,例如可以采取专题设置这样的手段来进行教学。比如在讲授新版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祝福》时就可以设置这样的小专题,让学生就“祥林嫂悲惨的命运是谁造成的”这一专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分析造成人物悲剧人生的原因所在,这样的专题与人生经历、人物性格、社会关系以及大环境氛围等有密切关系。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能够让学生认识到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并不是一个人或一件事,也不能单纯笼统地将原因归结到封建礼教上,而是多方面的原因造就了祥林嫂的悲惨人生。而在讨论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这些问题都会进行思考,并转而思考自己所在的社会和周围的人际关系问题。而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让学生发表感想的形式来了解学生对课文和现实问题个性化的理解,就能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更好地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另外,通过这样的形式也能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可谓一箭双雕。但在应用这种教学手段时,语文教师应该注意不要过分重视学生对问题讨论的结果,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讨论过程。

二、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语文课程因其本身具有人文性特点,因此成为最能展现学生个性特点的课程之一,基于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应该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作为教学出发点,这样才能掌握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点也体现在新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翻开新版教材的目录就能发现,在每一本必修课本的最后都有“表达交流”这一项,而其具体内容都是与课本内容有关的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内容,显示了对学生个性化的尊重。在高中语文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来领导整个课程。例如,在讲授《荆轲刺秦王》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将荆轲刺杀秦王这一场景演绎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表演的结果来讲解课文,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而且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会加深。同时,这样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能够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得到张扬,满足了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需要,这样教师既能完成语文教学的学习任务,也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了足够的关注。

同时,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除了要注意课堂教学方法之外,还要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整。语文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学生对于事物和社会关系都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态度,而这些也促使学生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思维和个性,也迫切地想要将自己的这种个性显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而自主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正是让学生展现自己个性的最佳平台,通过与其他学生的合作,学生能够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加强与同学之间的友谊。而且学生自身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注重教授内容和练习的新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语文教师在课程内容的教授上要侧重于现代社会的相关内容,与现实接近更能够体现出学生自身的个性化特点来。而这一点在新人教版的教材中也有体现,与旧教材相比,新版教材增加了很多篇现实性的作品,这些作品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思想上都更加贴近高中学生的思想,其所反映的人文思想和精神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身个性化。另外,语文教师在课外练习上也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在设置练习题目时一般安排两到三道题目,前几道题目可以是有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方面的,而最后一道则可以设计成拓展性和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想法来作答,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促进其个性化思维的发展。

四、结语

虽然我国的素质教育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但笔者相信只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重视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感受,将学生摆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上,那么我国的教育水平一定能够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周莺歌.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上旬),2012(04).